首页 > 文库大全 > 精品范文库 > 8号文库

家乡经济与生态环境调查报告

家乡经济与生态环境调查报告



第一篇:家乡经济与生态环境调查报告

家乡生态环境调查报告

为了磨练意志,增长才干,切实提高创造能力和创业能力,为今后走上社会,成就事业打下坚实基础,也是为了更好地了解社会、融入社会,培养自己社会实践调查能力。我于8月6日至8月9日期间通过综合观察、实地走访,对家乡的生态环境现状(主要针对洪湖附近河流水质)做了一次调查。经过对调查资料的整理和分析,结果如下:

(一)洪湖市简介

洪湖市位于湖北省中南部,长江与东荆河之间,西面的百里洪湖与荆北水系相连,西南隔长江与湖南省临湘县相邻,东北与武汉市汉南区毗连。洪湖市东西最宽处约为94公里,南北最长约为 62公里,总面积 2519平方千米,人口 94万。洪湖地势平坦低洼,全境自西北向东南呈缓倾斜,且南北高,中间低。地面一般海拔高度在23至28米之间。境内河网密布,湖泊星罗,有大小湖泊102个,水域余额占总面积的30%。

洪湖土壤肥沃,素有鱼米之乡的美称。洪湖是国家商品粮、商品鱼、良种猪、麻类和优质棉生产基地。水稻年产10亿公斤左右棉花年产50万担。宜林面积100万亩,植林60万亩,芦苇面积8万亩,年产5千万公斤。养殖水面60万亩,另有洪湖水面25万亩,可供开发的低湖田和子湖群100万亩,是我国实施长江经济带开放开发战略的重点区段。

(二)家乡生态环境现状

据我收集洪湖相关资料显示:

1、大气质量。洪湖市城区降水pH值年均值为5.63,范围在5.23~6.58之间,酸雨样品检出率为61.5%。环境空气质量均符合国家二级标准。

2、长江水质。长江干流荆江段水质良好,达到Ⅲ类水质标准,同时达到水功能区划标准。同比水质无明显变化。以前清澈的江水现在已经是浑浊不堪,江面漂浮的生活垃圾也随处可见。

3、湖泊水质。洪湖仍为Ⅳ类水质,未达到功能区划的要求,主要超标污染物为总氮。营养状态级别为中营养。鱼、虾等野生水生动植物种类锐减,部分区域还出现水华现象。

(三)原因调查

1、空气污染。洪湖是农业大县,工业化程度不高,工业废气对大气造成的影响不是太大。而在农村,由于基础生活设施的不完备,仍然有一些家庭在日常生活中使用秸秆、柴炭等高污染燃料,对空气质量造成了较大影响。除此之外露天烧烤也是空气污染的一个重要因素,这种由羊油滴在炭火上而产生的浓烟中,含有污染大气环境的细颗粒,对这种细颗粒目前还没有好的办法能够去除,它严重影响环境和空气能见度。烧烤产生的浓烟中还有致癌物质,对生活在烧烤摊周围的居民的健康有不利的影响。同时由于烧烤摊多在主要街道旁,行人较多,大量的烟雾对过路行人也是有害的。希望有关部门能尽早出台相关措施进行处理。

2、水污染。洪湖附近河流交通相对比较发达,但是水污染现象相当严重。小时候还清澈干净的河水现在基本上都变成深绿色,而且不时散发出恶臭。经观察调查发现生活污水和生活垃圾是造成水污染的主凶。由于污水处理设施不完

善,居民环保意识不强以及本地政府职能部门监管不力,居民、餐饮店生活用水有的不经任何处理直接排放到水网中;许多生活垃圾被随意倾倒在河岸边,由此造成水质恶化、水生动植物死亡、甚至水华现象。据了解,城区污水处理厂厂区建设基本完成,管网铺设全面展开,后河治理工程全面展开,部分主流河道已全面修理,希望这些措施能真正达到改善水环境的作用。

对此,改善洪湖生态环境,我有以下几点建议:

1、加强监管力度。建议相关部门尽快出台一些地方性法律法规,对污水排放、垃圾处理、烧烤餐饮等方面的要求,以政策、法规的形式固定下来,做到有法必依,违法必究。

2、及时有效地处理各种垃圾。首先要完善环卫设施的建设,增设垃圾集中回收点,并能及时清理;其次优化垃圾处理方式,改变一贯的掩埋、焚烧等方式,引入新技术,提高对垃圾的利用率,减少对环境的破坏。同时倡导绿色消费,从源头上减少垃圾的生成量。

3、加强环保宣传。提高居民环境意识,使其自觉维护环境。企业和行政单位应该以身作则,带头做好环保工作,为广大群众和事业单位做出榜样。

经过这次调查,加深了我对家乡生活环境的了解,也发现了许多环境开发利用中的问题,增强了自己的环境保护意识,更好地理解了科学发展观的内涵和意义。另一方面让我学会了如何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处理问题和总结问题的科学方法,提高了自己的社会观察力,为今后走入社会积累了经验。我相信,这次社会调查会成为我的一次美好回忆。

第二篇:家乡生态环境调查报告

家乡生态环境调查报告

为了了解某一情况、某一事件,我们需要调查清楚情况,最后将结果反映在调查报告中。好的调查报告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家乡生态环境调查报告,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家乡生态环境调查报告1

随着时光飞逝,人类步入二十一世纪。在这个世纪里,科技快速发展,日新月异,在科技发展的同时,也加重了环境的负荷。因此,我专门调查了家乡周围环境状况,仍发现存在破坏环境的现象,经总结归纳以后,分为以下几点:

1、人们环境意识不高,随地乱扔垃圾,造成环境破坏。

2、虽然政府部门投入大量资金,建了许多垃圾房,但往往有人把垃圾倒在房外而不倒在房内,因此造成环境污染。

3、一些企业为了牟取暴利,不投资引进先进的处污设备,而是直接排放污染物,造成环境的严重污染与破坏,使得有些河变成了死河、臭河、污河。

4、有些人面对醒目的宣传标语视而不见,肆意践踏破坏草坪。

5、农民们在收获小麦后,焚烧秸秆,田野上翻腾起层层浓烟。这些浓烟不仅扰乱行人的视线,极易造成交通事故,而且还污染环境。

6、人们就地焚烧塑料、泡沫等白色污染物造成的滚滚浓烟污染环境。

7、有些人不遵守相应规定,随地吐痰,影响市容、市貌,污染环境。

鉴于以上破坏环境的`行为,我建议采取下列相应的措施加以制止,从而防止环境继续被破坏污染,从而有效地起到保护环境的作用。

1、定期举行环境保护的宣传活动,向人们宣讲环境对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性,以及破坏环境带来的恶果。

2、有关部门应壮大环境检查工作的队伍,定期对相应地点周围的环境进行检查;并制定相应的地方性环保法律、法规来约束规范人们的行为,从而有效地保护环境。

3、执法部门应加大环保执法力度,不定期对相应地点内的工厂进行突击检查,对存在严重破坏污染环境的工厂给予严厉查处,并对人民群众的揭发检举行为给予一定的精神与物质鼓励。运用群众雪亮的眼睛,让破坏污染环境的厂商无处可躲,无处可藏;同时还可以运用舆论力量,给厂商施加压力,迫使其不得不购进相应的处污设备。

4、在公园、马路、花坛、围墙等显眼处贴上环保宣传标语,并组织青年者志愿团同践踏草坪、破坏环境的行为作斗争。

5、开发以秆秸为主要原料的新产品,一来可以保护环境,二来可以增加农民的收入,一举两得。

6、设立相应的垃圾箱,回收相应的垃圾。

7、加强对中小学生的宣传活动,提高他们的环保意识,并组织“小小环保志愿团”,定期对周边的环境进行打扫,以保持周边环境的整洁。

让我们携起手来,从自我做起,保护环境,爱护青山绿水,让我们把环保进行到底,共建绿色家园。

家乡生态环境调查报告2

近年来,随着家乡经济的迅猛发展,环境污染问题也越来越严重,防止环境污染,保护环境,维持生态平衡,已成为社会发展的一项重要举措,也是每个公民应尽的义务。以下是我对环境污染进行的调查报告。造成环境污染的污染源是:

1、公共厕所里的粪便散发出难闻的气味,让人恶心。

2、有些人经常随地吐痰,污染空气,传播疾病。

3、化工厂排出的气体中含有粉尘、铝、煤灰等对人体有害的物质。

4、公园草坪上常有游人丢弃的垃圾,既不卫生,又影响市容。

5、工厂排出的废水又黑又丑,还会浮起一些污秽物。

6、工厂排出的废气很刺鼻,会散发到小镇的各个角落。

造成环境污染的污染物是:废水、废气、排泄物、腐肉、塑料袋、生活垃圾等。

污染物对环境和生物有很大的危害:使空气变得混浊,对人的呼吸系统有很大的危害;生活垃圾处理不好会滋生细菌,严重影响人的健康;污水会影响生活用水,直接危害人体健康。

看了这些,你是不是对目前的环境有些忧虑吗?对!环境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保护环境卫生从我做起,从现在开始:不随地吐痰;不乱扔垃圾;拒绝使用一性筷子;废气电池和塑料袋要处理;多植树造林,不践踏草坪;不污染水源。

保护环境,我们责无旁贷!让我们一起呵护碧水蓝天,共建美丽家园!

第三篇:家乡生态环境与可持续发展调查报告

家乡生态环境与可持续发展调查报告

【关键字】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经济建设政策支持 一,生态文明的重大意义及政策支持

我将调研地点就近选在了我暑期打工的地方,***省**县,方便我走访调研,了解我县生态环境建设的情况。据我了解,生态文明建设近年来引起了政府的重视,政府给予了极大地政策支持。各地兴起了生态文明建设的热潮,生态文明是基于生态危机、反思传统发展观念而进行的理性选择。把生态建设上升到文明的高度,是我们党对人类文明趋势认识的不断深化。发展循环经济是建设生态文明的有效途径之一,可逐渐缓解我国资源、环境的“瓶颈”制约,减缓生态环境的破坏速度,使我们摆脱能源危机、生态危机和生存危机,实现可持续发展。可见,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党的十七大首次提出建设生态文明,强调要“共同呵护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家园”。把生态建设上升到文明的高度,是我们党对可持续发展战略思想认识的不断深化。建设生态文明,不仅对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继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而且对于维护地区生态安全、推动人类文明进步和可持续发展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

生态文明是人类在发展物质文明过程中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的成果,它表现为人与自然和谐程度的进步和人们生态文明观念的增强。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多次郑重提出,在建设物质文明的同时,建设生态文明和精神文明。党的十七大报告在阐述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时,第一次明确提出建设生态文明。搞好生态文明建设。

二、我县的生态环境情况

近年来,我先对于生态文明建设也给予了足够的重视,制定了生态环境管理办法和对于违规的企事业单位的处罚条例,并严格执行。几年来收效良多,成果显著。县内水域水质明显改善,空气质量也有所提高,本次调研由于是暑期调研,所以无法体验由于冬季供暖所排放的废气对于空气质量的影响,不过,回想往年来,每年冬天供暖设备都会排放大量废气污染环境,增加烟囱高度毕竟治标不治本,并且对环境的危害更大。多年来由于经济和科学技术的落后,一直没有解决办法。

今年暑期回家,就听说县里进行暖气改道的工程,到年底供暖时,就可实现全县楼房住户的统一供暖。这样就可做到锅炉废气统一处理,集中排放。废气经过专业处理,净化然后同一排放,极大程度上缓解了供热废气对于本地空气的污染指数的影响。

另外,我先还建立了小型生态园区,植物园里培植了多种农作物,品种繁多的树木等,由于**地区自然天气的限制,**地区农产品品种较南方匮乏。珍贵植物品种更是稀少。所以县里建起了植物园,一方面可做些作物培植方面的实验,还可以当做旅游景点供人观赏,加大了生态文明建设的宣传力度,也促进了市场的繁荣。

三、生态文明建设的几大方面

生态文明具有丰富的内容。就其内涵而言,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经济层面

生态文明建设的经济层面,是指所有的经济活动都要符合人与自然和谐的要求,主要包括第一、二、三产业和其他经济活动的“绿色化”、无害化以及生态环境保护产业化。这就要求我们大力发展循环经济。资源是有限的。要满足人类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就必须在全社会倡导节约资源的观念,努力形成有利于节约资源、减少污染的生产模式、产业结构和消费方式。

应大力开发和推广节约、替代、循环利用资源和治理污染的先进适用技术,发展清洁能源和再生能源,建设科学合理的能源资源利用体系,提高能源资源利用效率。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放在现代化发展战略的重要位置,并具体落实到单位、家庭、个人。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实施清洁生产。清洁生产,不仅指生产过程要节约原材料、能源并减少排放物,同时也要求最大限度地减少整个生产周期对人的健康和自然生态的损害。传统生产是一种只强调物质生产而忽视生态环境保护的生产方式。改变这种生产方式,需要不断进行清洁生产意识教育,引导人们转变传统生产观念,让清洁生产的要求和方式深入人心,使采用清洁能源、预防和减少污染成为政府、企业、社会的自觉意识和行为。

(二)文化层面

生态文明建设的文化层面,是指一切文化活动包括指导我们进行生态环境创造的一切思想、方法、组织、规划等意识和行为都必须符合生态文明建设的要求。这就要求我们:树立生态文化意识。

生态文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文化。新世纪新阶段,人类已逐渐认识到长期对自然进行掠夺性索取、破坏必将遭受惩罚,一个从征服自然、破坏自然到回归自然、珍爱自然的新理念正在形成。全民生态意识觉醒之日,就是我国生态环境改善之时。因此,进行生态教育,提高人们对生态文化的认同,增强人们对自然生态环境行为的自律,牢固树立生态文化意识,是解决生态问题的一项重要举措。

生态文明建设是与人们的自觉履行分不开的,这就对社会的精神文明程度有了一定的要求。

注重生态道德教育。生态与道德不可割裂。生态环境的优劣,反映着人们生态道德水准的高低,同时,人们生态道德水准的高低,也极大地影响着生态环境的优劣。生态道德驱动着人们的生态意识和行为的自觉性、自律性与责任感。加强生态道德教育,可以使人们自觉地承担保护生态环境的责任和义务,同一切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作斗争。应广泛动员人民群众参与多种形式的生态道德实践活动,努力形成防止污染、保护生态、美化家园、绿化祖国的社会文明新风尚。

(三)社会层面

生态文明建设的社会层面,是指重视和加强社会事业建设,推动人们生活方式的革新。这就要求我们:创造良好的社会生活环境。建立法制化、民主化和安定团结的秩序以及高效率的社会管理体系,形

成以生态文化意识为主导的社会潮流,树立以文明、健康、科学、和谐生活方式为主导的社会风气。

要加强生态型社会建设,努力满足居民对居住环境品质愈来愈高的追求。就农村而言,要在普遍推行“生态示范区”建设的同时包括文化、教育、医疗以及各种服务在内的配套设施。

实现人口良性发展。实现消费方式的生态化。逐步形成有利于人类可持续发展的适度消费、绿色消费的生活方式。反对自私的享乐观,拒绝挥霍铺张、浮华摆阔等消费行为。鼓励从点点滴滴做起,减少或杜绝生态破坏、环境污染和资源浪费。

总结:

生态文明必须与经济发展科技进步并重才能均能发展,受到良好的成果,如果只重视其中一项,必然会有严重的弊端,或破坏了自然环境,或忽略了经济建设都是不可取的。新社会的建设必须多项共举,共同发展。

第四篇:家乡经济调查报告

家乡经济发展状况调查及居民社会保障调查 据一位八十多岁的老人讲,红光村原本是一个穷村子,体现有二,一是山上光秃秃的无树,有的地方甚至连草也没有,裸露着岩石;二是找不到一块平地。后经广大人民的努力造就,好不容易才过上了填饱肚子的生活,山上才有了成片成片的树林

我不敢想,原来家乡是穷,但山清水秀,今日又富了多少?却是山秃水浊,明日会发展成什么样子呢?

一、吃的讲营养

随着农民收入的增加,农村居民的消费习惯、消费观念在逐步改变,食物消费注重结构的调整,注重讲究营养。

二、穿着讲时尚

过去农民不富裕是一衣多季,现在农民富裕了是一季多衣,而且非常注重讲究服装面料、款式、和品牌。过去的布鞋、胶鞋也被各式皮鞋、波鞋所替代。2005

三、住房讲宽敞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住房”。农村生活水平提高最直观、最明显的变化就是住房条件有了很大的改善,大部分住上了楼房。

四、家电讲高档

随着收入的稳步增长,城乡用电同网同价政策的落实,农村居民一改过去买得起家电而用不起电的状况,冰箱、洗衣机、空调等高档家用电器已不再是奢侈品,正成为农村居民生活要素的重要内容而逐步走进寻常百姓之家。截止20010年底,沙院农村居民每百户拥有洗衣机30台、电冰箱29台、彩电93台。一些更为高档的热水器、空调等耐用消费品正在成为收入水平较高农户的消费热点。

五、交通、通讯讲便利

近几年以来,各级政府加大了为民办实事的力度,使农村交通、通讯环境得到极大改善,城乡路网四通八达,为农民使用现代化交通、通讯工具“铺平了道路”。2010年村庄农户拥有摩托车42辆,移动电话75部,电话61部。

六、文化娱乐丰富多彩

随着物质生活条件的日益改善,农民对精神文化生活的追求越来越高,文教娱乐费用的支出不断增长就是一个最好的例证。

七、生活环境优美

近年来,农民的生产条件和生活环境都得到很大改善,农村面貌发生巨大变化。森林覆盖率逐年增长,水泥硬化乡村公路里程逐年增加,城镇化率逐年提高。全面取消了农业税,农民生活的提高将从制度上得以保证,农村的可持续发展能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能力增强。

八、人口素质提高

社会文明的不断进步与人口素质的提高息息相关。“十五”期间,张母桥农村文化教育事业发展较快。从全市农村住户抽样调查资料看,该村经济结构以种植业为主,主要为花生、玉米等作物,水果、蔬菜等则很少。前几年出现的“卖粮难”的问题也波及了这个村子。玉米大量积压,卖不出去,极大地挫伤了农民的积极性调查中发现,村里的零售业也有不错的发展,现在村里有四个零售商店。很多村民都种植日常蔬菜,但单户种植种类相对单一,商店内的蔬菜摊位便成为互通有无的最好场所。这种零售业态大大节约了单个消费主体的采购成本。同时,部分种植量较大的村民还向其它乡镇提供新鲜蔬菜,从而使其收入多样化,灵活化。农忙时节,村里的大部分劳力都在田间劳作,而农闲时,则有近30%的男劳力外出打工。这在一定程度上调节了农民的经济生活,增加了农民收入,但也给城市的就业带来了一定压力。

随着加入WTO,中国农业的开放度将进一步增大。从长远看,加入WTO将推进中国农业国际化进程,使中国能在国际化大市场里有效的配置各种资源,加速实现农业现代化。但短期内,由于中国大部分农产品价格和品质缺乏竞争力,国外农产品将对中国市场形成强有力的冲击。这是加入WTO对我国农业发展的影响。然而在调查中我们发现,这里的农民似乎还未意识到这个问题,他们的思想尚停留在上支下派,上面说什么做什么,上面不说就停工的阶段。他们还未想过入世会对自身产生什么样的影响。至于村子的长远发展,村里也没有具体的想法与打算。“走一步看一步”的小农意识在农民思想中根深蒂固,制约着中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补血不如增强造血功能。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大背景下,发展农业最根本的是要解放农民的思想,提高农民的素质,让他们能自主的面对市场,而不盲目的随波逐流。政府应当加强改革力度,充分研究市场行情,为农民提供客观真实的农业信息,理性的指导农民的生产生活。

而农村社会保障又是如何呢!?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成就显著 现在,一个以养老、医疗、失业和最低生活保障等制度为核心的社会保障体系,正在快速发展和推进,成为实现“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目标的重要保证,初步建立了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社会保障网。城乡居民对政府社会保障工作的满意度明显上升,尤其是对医疗服务的满意度,上升幅度较大。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城镇居民医疗保障、农村新型合作医疗三条保障线,从制度上实现了城乡居民的全覆盖。近几年来,我国医疗保障体系覆盖面的扩展,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快速推进,已经基本实现了全民覆盖的制度建设。

农民工的社会保障问题也一直广为关注。农民工参加的社会保障制度比较多样化。在养老方面,他们参加的保险既包括城镇养老保险,也有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在医疗方面,他们参加的保险既有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和城镇居民医疗保险,也有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无论是传统意义上的城镇还是农村的保障体系都覆盖了一定比例的农民工,虽然与非农户口的就业者相比,他们享有的社会保障待遇还不是很高,但是他们的社会保障覆盖程度明显提高。医疗作为关系民生的大事之一,一直为城镇居民所关注,“看病难、看病贵”是排在第一位的社会问题。物价已经大幅度回落,解决“看病难、看病贵”问题在解决民生问题中的重要性更加凸显。

在当前国际金融危机的大背景下,促进消费、扩大内需,拉动经济增长,已经成为普遍共识。而未来养老、医疗及教育成本的不确定性影响着每一个家庭的储蓄,抑制了正常的消费支出,只有消除这种不确定性才能促进个人消费。近几年社会保险的覆盖范围迅速扩大,医疗养老等对居民的生活压力有所下降,通过社会保障体系的建立,使更多的家庭具有了规避生活风险的能力。而通过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体系,逐步消除家庭正常消费的后顾之忧,才能稳定消费预期,坚定家庭居民的消费信心,使居民放心消费,从而扩大内需。

党的十七大明确提出,到2020年基本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2009年对于社会保障体制建设又是不平凡的一年,新年伊始,保险法草案、新医改方案、事业单位养老保障改革、农村新型养老保险试点酝酿出台。2009年政府工作报告进一步明确加快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推进制度建设,扩大社会保障覆盖范围,提高社会保障待遇,同时多渠道增加全国社会保障基金,中央财政拟投入社会保障资金2930亿元,要求地方财政也要加大投入,这些都表明我国社会保障体系建设进入了关键时期。可以肯定地是,随着社会保障制度改革不断加大力度、扩大覆盖面,将会有越来越多的民众从中受益,对于改善民生、扩大内需将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当前,在经济面临困难,财政收入增长受阻,各方面又都需要巨大投入的情况下,更要注意保持社会保障事业的正常发展,因为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才能稳定居民消费预期,才能实现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的目标。

第五篇:关于家乡生态环境变化的调查报告

关于家乡生态环境变化的调查报告

1、观察家乡现在的生态环境(河流流量、河水污染、土地植被、耕地利用等),特别是厂矿企业对周边环境的污染情况。(可采集相关照片)

2、走访家乡的老一辈人,了解家乡以前的景象。

3、针对家乡的生态环境恶化问题,你认为采取什么措施能得到好的解决,把你的想法措施和村中相关负责人进行沟通一下,希望家乡建设的更加美丽!(调查报告样本)

关于家乡生态环境的调查报告

前言: 2011年8月10日到2011年8月20日长沙民政学院康复系老服0931班龚发梅、谢庆云在舒塘村就家乡生态环境进行有关调查。现将此次实践活动的有关调查情况报告如下。

随着全球气温的上升,环境问题已经成为大家所关注的热点问题,不管是在农村还是在城市,经济的发展与生态环境的破坏已经成为负相关因素。舒塘村是一个乡下小村,十年以前这里有山有水,河水清澈见底,溪边小鱼嬉戏,那是一种现代人都十分羡慕的生态状态。可是随着经济的发展,生态环境也随之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小溪里鱼儿绝迹,臭水沟瘴气难闻,农药包装随处可见,生活垃圾泛滥。最近由于降水极少甚至出现河水干涸的现象。对于这十年来环境的变化,相信看到这变化经过的人都会感到十分的愧疚。

走可持续发展道路是我国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必由之路,在可持续发展进程中,处理好占我国土地面积相当大比例的农村地区的生态环境就成为重中之重。对农村的生态环境做好全面认识,并采取合适措施来改善其生态环境已是一件不容忽视的事情。

舒塘村村民主要依靠务农和农闲时的外出务工获得经济来源,周围没有太多工业企业的影响,整体上属于典型的农村环境。

在调查过程中发出的100份问卷中,有效问卷为100%。通过调查我们发现在舒塘村,80%的人是在溪里提水作为饮用水,但是对此99%的人对此有一定程度的担忧,他们认为农药调水许多也是在溪里,导致很多人就近把农药包装也丢在溪里,致使水中也会或多或少含义农药的成分在里面。而1%的人认为这不足担忧因为溪中有沙石,沙石是对溪水最好的清洁。由于用水的紧张,我们知道89%的人是在溪中洗衣或其它生活用水。

差不多99%的村民对使用后产生的生活污水习惯性的处理方式是随地处理,经过自然的风干,有的会采取下水道排出方式,而下水道的最后出口却是村庄周围的小河流,这并没有从根本上对污水进行处理,反而加重了周围河流的污染状况。

与污水相对应的另一项严重影响生态环境的就是各种各样的垃圾,包括生活垃圾,养殖业垃圾,秸秆杂草等,前三种分别占77%、10%、7%。生活垃圾的问题在于村民的随意排放,以及对一些电子垃圾的随意丢弃,像电池,充电器等,因环保意识淡薄未经过分类和回收处理,就和一般的生活垃圾混在一起丢弃。一些村民在收割后对秸秆就近堆放,部分焚烧,部分经过雨水等的侵袭后腐烂堆积,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加重了垃圾的积累。由于近些年化肥的使用,村民对人工堆肥垃圾的依赖降低,许多垃圾也就得不到有效的处理。

另一项潜在的对生态环境的威胁就是农药,化肥的大量使用,之所以潜在是由于这些影响在短期内是不明显或是看不到的,但他们对生态环境的危害却是不容忽视的。随着近几年各项农药产品的大量出现和性能的不断改善,村民对农药的依赖性不断增强。在调查过程

中村民也坦言,随着生活质量的改善,许多原本由人工来进行的生产活动也改为采用化学的手段,譬如为庄稼除虫除草,以往均是由人在田间地头进行劳作,现在则在庄稼仍为幼苗时就喷打农药进行根除。农药化肥中的大量有害物质都残留在土壤中,造成土壤板结,农田减产,这又刺激村民使用更多的化肥来提高产量,成为一个恶性循环。化肥的流失率高,利用率低,不仅导致农田土壤污染,还通过雨水等造成对水体的污染。农药化肥的不当使用在农村生态环境破坏的进程中是占着相当大的比重的。

在做完这项调查后,发现舒塘村的村民对于村庄周围以及自己生活环境中存在的问题认识不够,没有采取积极的处理的态度措施,而这些问题如果不及早进行处理,日积月累,对生态环境势必产生不良的后果。对阻碍生态环境进程的因素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农民没有维护生态环境的意识。这是最关键的一条。很多时候农民不是不愿意去维护生态环境,而是他们根本没有生态环境和污染的概念。对于生活污水,他们不觉得随手倾倒有甚末不对,只要是倒出了家门且没有影响别人就不存在问题,他们不会联想到污染,不会联想到生态环境。就地焚烧,只要是方便,怎末会把一些烟雾和大气污染联系到一起呢?在他们的意识里没有全球变暖,没有酸雨的概念,更不会把这些抽象的东西和自己的生活联系在一起。

二、地方政府的重视程度不够。如果村民对生态环境的无意识是可以理解的话,政府对生态环境的忽视就是难辞其咎。地方政府的意义在于进行合理的宣传和引导作用,而在大多数的农村地区,虽然有政府组织的各种科学宣讲活动,环保科普活动等有利于提高农民环保意识的活动,但是落实的不尽人意,这也是造成农民生态环境意识低下的一个重要原因。地方政府对农民没有起到好的引导作用,对地区的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也没有合理的规划。在一定程度上,地方政府未必对本地区的生态环境做过详尽的调查,制定过保护的措施,更无从谈起维护。

三、缺乏生态环境方面的人才。21世纪注定是一个社会高度关注环境问题的世纪。当前,我国已经走出低收入国家行列,正向中等收入国家迈进,这是一个极为重要的发展时期。一方面,经济体制转型提供了经济持续增长的强大动力;另一方面,经济、社会和环境的不均衡,又使得各种矛盾不断暴露;同时,这一时期也是消耗资源最多、人与自然较量最为严重的时期。在这个特定的历史条件下,提高公众环保意识,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和谐发展是我们的历史责任。农村的广大地域面积与其人才的引进是不成比例的,许多人在获得较高的受教育程度后是不愿意到农村这样的基层去服务工作,这就造成农村人才的缺乏,也导致无法对农村的生态环境工作提出科学的应对方法和保护措施,无法制定出长远合理的生态环境的维护方案。

在采取一定的教育引导措施后,也要制定必要的行政法规。生态环境保护本身是一项公共事业,属于责任主体难以判别或责任主体太多,公益性很强,没有投资回报或回报率较小的领域,政府必须发挥主导的作用。制定相应的法规来明确责任,对不合乎规范的行为予以惩治,从强制的角度提高各个责任人对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视。

农药化肥的过量使用也是对生态环境的破坏有重大影响的一个因素。农药化肥的使用是提高土地产出水平的重要途径,如果要求农民停止或减少对其的使用是不现实和可行的,农民不会为了抽象的生态环境的概念而放弃可以看得到的收益。改善这种依赖的另一个有效方法是国家加大对科研的投资力度,研发出新的环保无机或对土地生态危害小的产品来取代目前所使用的农药化肥,这既不会影响到农民的切身利益,也从源头对目前的状况进行了控制。

    版权声明:此文自动收集于网络,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

    本文地址:https://www.feisuxs.com/wenku/jingpin/8/1346865.html

相关内容

热门阅读

最新更新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