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伯牙绝弦白板教案
一、文字游戏:四字词语
白板互动:词语组合总结规律:这些词语,都是描写景物的。“一切景语皆情语。”自古以来,中国的文人擅长用文字寄情山水。文学艺术是相通的,同样是寄情抒怀,文人用文字,画家擅长用——(生:色彩),歌唱家擅长用——(生:歌声),演奏家擅长用——(生:乐器)。今天我们学习的内容就与艺术有关。
二、导读题——未成曲调先有情
(课件出示“伯牙鼓琴图”,配乐)
师:同学们,让我们走进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时期。我们看到的这幅图叫——“伯牙鼓琴图”。图中这位入神弹琴的,一身长袍,羽扇纶巾,他是晋国的上大夫——俞伯牙(板书);这位凝神听琴的,青布包头,两截布衫,他是楚国的一个打柴樵夫——钟子期(板书)。
师:这节课我们要学习的就是关于他俩千古流传的友情故事,题目叫——(师板书课题)谁来读一读?(指名读课题)“琴弦”的弦右半边读“玄”,加了“弓”字旁就读“弦”(xián)了。
师:“绝”是什么意思?(生:断绝)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呢?(生:看注释)
师:借助注释或工具书,这是我们学习古文的一个重要方法。“绝弦”是什么意思呢?(生:割断琴弦)师:既然是割断琴弦,为什么不用伯牙断弦,而用绝弦呢?
生:用“绝”字,表明更割得更坚决。
师:我们一起来追溯“绝”的小篆写法,(出示:),右下是古代跪坐的人形,右上的是“刀”,左偏旁(糹)是一束丝(不是一根丝),“人”用“刀”把一束“丝”全部割断,一丝不剩。
师:伯牙弹的是古琴,古琴有七根弦,七根弦全断了,才叫——
生:绝弦
师:一根不剩,这就表明他绝不再弹琴了。现代汉语有很多这样的词语,譬如:绝交,绝迹„„ 所以,不再弹琴了,叫——(生:绝弦)。
师:理解了意思,我们再读题。(生读题)
二、练读文——抑扬顿挫品音韵
师:这是一篇文言文。请同学们打开课本137页,自由地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尤其要读出词句内部的停顿。读完了举手示意。
评:古文讲究一种节奏韵律的美感,高高低低、起起伏伏就是我们所说的抑扬顿挫。
师:谁能尝试着读一读《伯牙绝弦》?其他同学注意,文中有两个语气词,听他读准了没有。(指生读)真好,两个语气词都念准了,我们一起读两遍——“哉”“兮”。
师:在读文言文的时候,语气词后面延长、停顿一下,一咏三叹,颇有音乐美,我们试一试。(男生读、女生再读:“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师:谁再来读一读全文?其他同学注意听,他是怎么停顿的,尤其注意最后一句。(指名读)师:你在用心体会停顿。最后一句的“谓”是什么意思?
生:认为。
师:嗯,言字旁,更准确的是“说”。“世”呢?
生:世界上。
师:理解得好。“谓”“世”是一个词,还是两个词?
生:两个词。
师:其实很多时候文言文的一个字就是一个词,叫做单音词。那该怎么停顿呢?你再读。
师:看来,要想读好停顿,我们要准确理解文言文中关键词语的意思。这篇文言文中,比如“善”,文中出现了几次?(生:四次)
师:“善”是一个多义词,分别是什么意思呢?
生:前两个“善”是擅长的意思,后两个“善”是好的意思。
师:“善哉”是什么意思?(赞叹、表扬)用我们现在的话可以怎么赞叹?(好啊!)
师:脱口而出,由衷赞叹,带到句子中,读出强烈的语气。(生读:“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师:还有两个字,都是上下结构,心字底,都是“心里想”的意思,找出是哪两个字吗?(志、念)
师:汉字是表意文字,偏旁相同的字大多表示相同的意思。我们把上面三步结合起来,注意字音,注
意停顿,注意关键词语的读法,自己试着按这三个要求练习朗读。
(生自由按要求练读)
师:我们一起再来读读,慢一点,轻一些,注意把握。
(生再次齐读课文)
三、品读“情”——高山流水得知音
师:我们一遍一遍地读课文,读到这,你能根据伯牙和子期的关系选出课文中的一个词吗?(板书:
知音)什么叫知音?
生:就是朋友。
师:朋友都是知音吗?
生:不是,知音就是相互了解、理解得很深的朋友。
师:说得好!“知”字,我们现在一般指“知道不知道”,可是,在古文里,经常表示“熟悉”、“了解”的意思。“知音”就是相互了解很深。
师:还记得伯牙、子期何许人?(出示插图、出示资料)
师:当两个人的资料集中展示在你眼前的时候,你有什么疑问?
生:这样的两个人怎么会成为知音呢?
师:是呀,这样两个身份、地位相去甚远的人,是什么让他们走到了一起?
生:是音乐。
生:是古琴。(板:琴)
师:伯牙擅长的是——(弹琴),钟子期擅长的是——(听琴)。课文的哪句话是这个意思?(伯牙善
鼓琴,钟子期善听。)
师:这就是他们走到一起的原因,千里知音一“琴”牵,读——
师:对音乐的共同理解是伯牙和子期成为知音的基础。
师:从哪看出来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请同学们默读课文,找到相关的语句,勾画下来。(生默读、勾画)
师:我们来一块交流吧。(白板互动:请一生上来划线)
生:我是从“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看出来的。(课件出示此段)
师:这一段中的“峨峨”就是——(高);“洋洋”指的是——(广大);这里的“江”、“河”指的是什
么?
师:《伯牙绝弦》最早出自《列子汤问》,当时的“江”就是指长江,“河”就是指黄河。谁用自己的话
说说这几句文言文的意思?
(生略)
师:据记载,当年的伯牙焚一炉香,席地坐于瑶琴之前,弹得忘情、投入。现在你们就是站在琴旁的子期,用心来聆听伯牙的琴声吧!
师:伯牙的琴声幽然响起,他的思绪飞向了那峨峨的泰山之颠,(播古琴高山流水的“高山”片段)子
期听懂了,善听的子期,你的眼前仿佛出现了怎样的泰山呢?用上一个词形容。(生欣赏音乐,感受音乐,想象)
气势雄伟的泰山。高大巍峨的泰山。挺拔险峻、高耸入云的泰山。
„„
师:把你们想象到的、感受到的,带到句子中,各读各的,旁若无人地赞叹。开始。
(生练习朗读)
师:谁来心领神会地赞叹?(一生读,“峨峨”读得重)“峨峨”读得高昂、激越,读出了气势,这是你的赞叹。
(一生读,“若泰山”读得响亮)
师:好,强调了“五岳之尊的泰山”,而不是别的山,由衷地赞叹。
(一生又读)
师:是这样的铿锵有力、是这样的激情满怀。
(又指几名学生读)
评:泰山不仅高,而且巍峨峻拔,有王者的气魄。
这是一座山,但不是最高峰,杜甫说: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说得就是泰山的高,来,咱们一起
站在泰山的最高峰,读!
师:我们一起赞叹,善听的子期呀,当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生读)
师:伯牙转轸拨弦,将琴再鼓,洋洋的流水仿佛从他的指间浩荡而出,——(听音乐)子期,此时你
又好像看到了怎样的长江、黄河?
生:我仿佛看到了广阔无边的长江。
师:于是,你脱口而出——(生读)
生:我好像看到了浩瀚奔流的黄河。
师:于是,你满心赞叹——(生读)
生:我看到一望无际、广阔无边的江河。
师:于是,你这样赞叹——(生读)
评:不尽长江滚滚来,读出了广阔的气象,太好了,有一种秋水共长天一色之感。
师:不论伯牙志在高山,志在流水,钟子期都能够懂得,这就是文中写的,读——(伯牙所念,钟子
期必得之)
一定能听懂吗?那就更坚定一点!(读,突出“必“)
师:伯牙可是一名琴仙!他所想到的,一定不止那么高山流水,还会想到些什么?
师:我猜,伯牙可能会想到杨柳依依,你们猜呢?
生:哦!会想到炊烟袅袅。生:会想到清风徐徐。
师:当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赞叹曰—— 生:善哉!峨峨兮若泰山!
师:当伯牙鼓琴志在流水,钟子期说——生: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师:那么,当伯牙鼓琴,志在原野呢?一生:善哉!广阔兮若原野!
师:你就是子期,伯牙的知音啊!当伯牙鼓琴,志在——生:炊烟!
师:钟子期说——另一生:袅袅兮若炊烟!
师:好啊!你们俩还真是知音!
当伯牙鼓琴,志在—— 一生:清风!师:钟子期曰:——
师:同学们,你们可真是伯牙的知音!(生笑)
无论伯牙想到什么,弹出什么,钟子期都能听懂!这就是——
生: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师:伯牙本是楚国人,琴技非凡,才华出众,但在楚国却怀才不遇,于是他来到晋国,希望能实现自己的理想和抱负。
伯牙既然被人们称之为琴仙,那么,能听出伯牙琴声之美妙者一定比比皆是。可他为何会独独视子期为知音?
我们说:琴声即心声。那些王公贵族,高官大臣们没听出来的,子期却听出来的到底是什么?仅仅山之高大、水之广阔吗?还有
什么?大家讨论讨论。
生:听出了伯牙的志气!像泰山一样的远大志向!
还听出了什么?仅仅是水的宽广吗?
生:是伯牙的心胸很宽广!
师:是啊!此时,从伯牙的琴声中流淌出的正是这远大的志向、坦荡的君子情怀!当子期听出了这一切,更要由衷地赞叹了!生: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师:听其琴、明其心,这才真正是——
生: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师:我们常说:志同道合。能听懂心声的子期,自己也一定是这样的人!当他听出伯牙和他有着一样的志向胸襟时,一定特别地怎么样?生:高兴!生:兴奋!生:激动!
师:一个词,叫:欣喜——生:——若狂!
师:再换个词,叫相见——生:——恨晚!
师:子期将满腹激动、冲动、感动都融在了这短短的两句话中,咱们再读读。
师:像子期这样琴声也懂、志向也懂、情怀也懂,这就是知音!
师:同学们,刚才听的琴声,是《高山流水》的片段,相传《高山流水》是这样创作出来的,谁来给大家读读?(指名读)
(出示链接,生阅读:相传伯牙学琴三年,虽技巧娴熟,但缺少神韵。于是他的老师成连把他送到东海蓬莱山。伯牙独自在岛上,每日面对浩瀚的大海,倾听澎湃的涛声,远望山林,鸟鸣深涧.十多日后,这些景象使他突然觉得自己的心胸像大海一样奔腾于宇宙间,情操像高山一样屹立于天地中,伯牙把这些融于创作中,谱写了一曲《高山流水》。)
师:“仁者乐山,智者乐水”,读了高山流水的创作背景,你知道伯牙想通过琴声表达怎样的心胸、怎样的情操?(像大海一样奔腾于宇宙间的心胸,像高山一样屹立于天地中的情操)
师:相传,这曲高山流水伯牙最早是在宫廷演奏的,但是达官贵族喝得零丁大醉,连连摇手:“这是什么曲子?换换换„„”伯牙伤心啊,他伤心在诸侯大夫中、在宫廷乐师间,没有人能听懂他的峨峨——(高山);没有人能听懂他的洋洋——(流水)(指课件)没有有人能听懂他的心胸——(像大海一样奔腾于宇宙间);没有人能听懂他的情操——(像高山一样屹立于天地间)
师:孤独的伯牙呀,他的琴声只有、也只有遇到了钟子期,才会得到这样的赞叹——(生:‘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师:一个所念,一个所得,心有灵犀一点通,这就是伯牙和钟子期知音的境界。(板:情)
师:多么美妙的意境,让我们把这奇丽的画面留在脑海里,再次诵读“高山”、“流水”这千古流传的佳句。男同学读伯牙的部分,女同学读子期的部分。(课件分色)
四、悟读“痛”——摔断瑶琴凤尾寒
师:据记载,这次相遇,伯牙、子期洒泪惜别,相约第二年的八月十六再相会。夏去秋来,当伯牙赶到楚国,万万没想到子期因病去世,(音乐起——)(出示句子,生读——)
师:此时,如果你就是伯牙,满怀希望而来,却闻此噩耗,你是怎样的心情?(一个词)(悲痛欲绝、痛不欲生)
师:如果你就是伯牙,来到子期的坟前,面对一块冰冷的墓碑、一抔无情的黄土,你会说些什么?
(子期,你为什么离我而去?你死了,我再也没有知音了。„„)
师:面对一块冰冷的墓碑、一抔无情的黄土,这时,伯牙做了什么呢?
(破琴绝弦)
师:伯牙可是著名的大乐师,他为什么把所有的琴弦摔断,为什么不再弹琴?
师:知音不再,留琴何用?这样的友情哪里找,这是世上绝无仅有的友情,琴断音绝是伯牙看待知音的意义。谁再读?(一生读)
师:感受到一点痛心。古人云:“志哀则音促”,“乃-破-琴-绝-弦”,这样的决心,这样的痛心,是一个字一个字数着读出来的。谁来读?
(指几名学生读,教师或示范,或点评)
师:你听得见吗?子期,如今你一走,“春风满面皆朋友,欲觅知音难上难”,我又要回到没有知音的孤独中去,读——
师:你听得见吗?子期,如今你一走,伯牙所念,无人必得。“摔断瑶琴凤尾寒,子期不在对谁弹。”琴随你去,心随你碎,读—----
五、诵读文——此曲只应天上有
师:正是这震撼人心的痛,才演绎出这凄美动人的“伯牙绝弦”。“伯牙绝弦”的故事成为了中华民族交友的千古楷模,“伯牙绝弦”成了知音的代名词,让我们记住这个故事,(师指课题,生读课题)读——伯牙绝弦
师:这篇课文前后的感情转换很分明,你们发现了从哪一句开始转吗?
师:从开头到“必得之”,都应带着兴高采烈、昂扬的情绪,读到这,稍作较长的停顿后,再用沉痛悲戚的语气读“子期死”一句。我们一起酝酿情绪,在这曲高山流水中,再一次诵读全文。
师:社会发展到今天,也许我们不需要像伯牙那样用绝弦的方式谢知音了,但这个故事中知音的境界却带给了我们深深的震撼和启迪,让我们共同去珍惜友情,呵护友情。
第二篇:《伯牙绝弦》教案
《伯牙绝弦》教案
教学目标:
1.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能根据注释和课外资料理解词句意思,能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3.积累中华经典诗文,感受朋友见真挚的友情。教学重难点:
1.重点:学生能凭借注释和工具书读通、读懂课文内容,在此基础上记诵积累。
2.难点:感受朋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纯真友情。教学过程:
一、课前谈话、揭题导入
同学们还记得以前我们学过的哪些课文或古诗是讲述两个朋友之间真挚友谊的吗?
我们今天将要学习的这篇文言文《伯牙绝弦》就是记载了两个好朋友之间浓厚的情谊。
二、初读课文
1.学生自由读文,要求读准字音。
2.生再读课文,根据自己对文言文的理解注意停顿恰当。
3.指名读,学生评议,在初步感知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读好文言文的节奏。
4.师范读,齐读,引导学生感受文言文的节奏和韵味,在读正确的基础上读流畅。指导: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三、理解课文内容
1.读课题,你是怎么理解的?理解“绝”和“绝弦”的意思。
2.课文中还有哪些地方提到了“伯牙绝弦”?
3.总结学习方法:借助注释、联系上下文以及不能机械的翻译应该学会变通。
4.伯牙为谁而绝弦?
(板书:钟子期 介绍:俞伯牙和钟子期都是春秋时期的楚国人)
5.这篇古文主要讲了什么事?(自学、交流)
6.全班汇报:
A、理解“善哉”表示感叹,用现在的话还可以怎么说?
1)前面的两个“善”是什么意思?后面的两个“善”可以怎么说?(啊!好啊!)
2)“善哉”相当于现代的什么?用现代的表达方式除了说“好啊”还可以怎么说?(真棒啊!了不起!真厉害!„„)由此可以看这里的“善哉”表示赞叹。
3)“哉和兮”都是语气助词,没有具体的解释。4)“善”在课文中出现几次,意思一样吗?
D、刚才他说伯牙弹琴时心里想到高山,就能弹出来,哪个字是心里想到的意思?(志)体会二人心灵相通
5)还有哪个字也是这个意思的?(念)
7.把这个故事用自己的话讲一讲,看谁讲的生动。
8、拓展提高
1)“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大家想一想伯牙心里面还会想到那些景物?钟子期又是如何赞扬的呢?
(引导学生想象回答:皎皎明月、袅袅炊烟„„)(钟子期曰:“善哉,皎皎兮若明月。”„„)
2)这正是: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而不论伯牙志在高山、志在流水,还是志在明月、志在清风,凡伯牙所念,子期必得之,这就是真正的知音!
3)我们应该用什么语气来读这种赞美?自己试着读一读。(指导学生阅读)
9、深悟绝弦
无奈世事难料,子期不幸去世。出示句子,学生读:“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1)子期死,伯牙怎么就会认为世上再无知音了呢?能够感受到什么?
2)子期死了,没有知音,无人理解的日子,他已经不堪承受。这种无人能够倾诉的痛苦,最后以一种极端的方式表现了出来: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在这里伯牙“绝”的仅仅是“弦”吗?他在断绝琴弦的同时也断绝了什么?
3)如果当时你在场,你会对伯牙说谢什么?
4)我们又应该用什么语气来读这句话?自己试着读一读。(指导学生阅读)
四、指导学生进行背诵这篇课文。(指导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背诵)
五、课后作业
1、完成课后思考练习第2、3题。
2、把这篇课文改写成一则小故事。
第三篇:伯牙绝弦教案
伯牙绝弦教案
一、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本单元的训练重点及本班学生的实际学情我确定了如下的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
知识目标:1)朗读课文.背诵课文.2)了解祖国悠久灿烂的古代文化,感受文言文的和魅力,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能力目标:能根据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句的意思,能用自己的话讲一讲这个故事.情感目标:积累中华经典诗文,感受朋友间真挚的友情.感受艺术的美好.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让学生凭借注释和工具书读通,读懂课文内容,在此基础上背诵积累.教学难点:
体会伯牙,子期之间真挚的友情.三、教法,学法
教法:
运用以读代讲法,情境感悟法,和点拨引导法.学法:采用自读自悟,合作学习渗透读,思,议,悟等学法.四、课时安排:一课时
五、教具:录音机多媒体课件
六:教学过程
(一)古文引路,揭示课题。
课前同学们背诵了很多首古诗、词、曲,很有节奏。我们还学过一篇文言文叫《杨氏之子》,谁愿意给大家背一背,会的同学可以跟着小声的背好吗?
我们学习了这么多的古文,能说说你对古文的感受吗?看来每个人学的时候感受是不同的。古文虽然有点难,但觉得挺有意思的。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篇课文就是一篇文言文,题目是《伯牙绝弦》一起读。希望通过今天的学习,同学们能进一步的了解文言文,喜欢文言文。
这篇课文只用了77个字,却向我们讲述了一个千古流传的感人故事,现在我们就一同走进这个故事好吗?
(二)初读感知,体会韵味。
1、自由读课文,把子音读准确,句子读通顺。
2、指名读文,其他同学仔细听,也可以跟着默读。
(教师正音,哉平舌音;得是多音字读dé。还有哪些字要注意呢?你在读书时有没有读不好的句子?)
3、齐读课文。要注意刚才提到的几个字,注意停顿和节奏。
4、指导朗读最后一句话。(在兮和若后边停顿很好,最后一句我和你们读的都不一样。师范读,学生跟着读)
小结:有进步,看来古文多读几遍就不难了。古文要读出节奏和韵味来也不难,只要我们在读的时候注意停顿就能读好。可以用/画出停顿。我想如果你们理解了课文内容,会读的更好的。
(三)深入探究,疏通文意。
1、理解课题
1)读课题,你是怎么理解的?
(理解绝和绝弦的意思。总结学习方法:借助注释、联系上下文以及不能机械的翻译应该学会变通)
2)伯牙为谁而绝弦?(板书:钟子期介绍:俞伯牙和钟子期都是春秋时期的楚国人)伯牙为什么绝弦呢?
2、理解大意
1)自渎课文,试着理解每一句话的意思,然后用自己的话说说课文的内容。
2)在小组内交流各自的想法。
3)班上汇报交流:
(1)以小组为单位汇报,其他的组可以补充。
(2)哪句话你的理解和他们不一样?
(3)理解善哉表示感叹,用现在的话还可以怎么说?哉和兮都是语气助词,没有具体的解释。善在课文中出现几次,意思一样吗?
(理解同字不同意的现象。)
(4)谁能用赞叹的语气读这句话?练读
(5)刚才他你们说伯牙弹琴时心里想到高山,就能弹出来,哪个字是心里想到的意思?(板书:志)还有哪个字也是这个意思的?(板书:念)(教师小结同意不同字的现象,说明中国的汉字多么丰富哇!)
4)把这个故事用自己的话讲给同桌听,看谁讲的生动?
3、感悟知音
1)伯牙为什么绝弦呢?
2)他们是什么关系?(好朋友,知音)从哪儿能感受到他们是知音呢?
3)看图:此时两个人完全沉浸在美妙的音乐中了。他们互相的欣赏着,互相的赞美着。
4)善听的子期仅仅从伯牙的音律中听出高山流水吗?还听出了什么?(像山一样的志向,像海一样的胸怀)
4、想象说话
善弹的伯牙不仅能用音乐表现出高山流水,还能表现很多美好的景物。就让我们在音乐中想一想好吗?
1)播放音乐《高山流水》
2)你就是善听的子期,你能试着把你听到的,想到的,用课文中的方式表达出来吗?
5、点明中心
无奈世事难料,钟子期不幸染病身亡。
1)齐读最后一句话,用一个词来概括伯此时的心情。能够感受到什么?(感情深厚)
2)我们再读这句话的时候感情就不同了。读书就是要读出不同的感情来对吗?
3)这句话是故事的结果,也点明了中心思想。
(四)拓展延伸,体会情感。
1、明代小说家冯梦龙,根据这个传说创作了《俞伯牙摔琴谢知音》的故事,收在〈警世通言〉中。我找到了一首俞伯牙在钟子期坟前写的悼念诗。
2、出示诗学生读
3、后人感动于他们的情谊改编了一首同样感动的乐曲〈高山流水〉。让我们在乐曲中再一次的朗诵课文,能背下来的可以跟着背。
总结:这就是高山流水觅知音,千古知音最难觅。希望在座的每一个人都能找到自己的知音。
第四篇:《伯牙绝弦》教案
伯牙绝弦
执教年级:五年级 执教教师:纪国一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节奏、有韵味地朗读课文,能背诵课文。
2、能说出伯牙与子期间的“知音”关系,说出伯牙为何要绝弦。
3、能根据学习文言文的基本方法学习这篇古文,并能模仿相关古文句式练习说一说。
教学过程
一、课前活动
1、我们来做一个文字游戏,老师说一个“峨峨泰山 洋洋江河”,大家发现有什么特点?(AABC结构)你们也说几个这样的词。(出示PPT)()清风()明月
()杨柳()炊烟()芳草()白雪()春雨()波光()蓝天
2、课件出示:徐徐清风
皎皎明月 依依杨柳 袅袅炊烟 萋萋芳草 皑皑白雪 绵绵春雨 粼粼波光 湛湛蓝天
3、齐读这些词语
4、描写了什么?(美丽的景物)
小结:平时如果有意识地积累这些词语,对写作一定有帮助。
二、回顾旧知
1、这学期我们学过一篇文言文《杨氏之子》。
2、我想问你们,学了文言文以后,你们觉得文言文和咱们平时读的一般文章有什么不一样?
小结:文言文语言简精练,内容丰富,涵意深刻,常给人以“言有尽而意无穷”之感。
3、学过《杨氏之子》一文,你有什么好的学习文言文的方法介绍给大家呢?
1(A对照注释,逐字理解。B联系上下文,反复朗读)
评价:很好。
过渡:今天咱们就“在注释的帮助下,读书百遍”来学习第二篇文言文。
三、检查朗读
1、有一个故事,千古流传,令人吟诵至今。它就是我们今天将要学习的《伯牙绝弦》。
指板书,齐读课题
这是一篇文言文,世称为古文。我希望通过今天的学习,你们能够喜欢古文,喜欢古文特有的味道。
2、课前我们已经读了好多遍,请同学们再自由地、大声地读一遍古文,要求读正确,读流利。
3、读通顺、读流利了吗?指名读。
4、文言文的朗读跟现代白话文的朗读不一样,光读正确、流利了还不行。古文起起伏伏,抑扬顿挫,我们要根据意思停顿,现在再自由读一遍,要读出文言文特有的节奏和韵味。
5、请一个同学读。
指名一生读课文。(该生读得通顺流利)
6、真是不简单!老师没有做任何讲解,就能读得这么通顺,这么流利,而且很有文言文的节奏和韵味。
师:真好!我最欣赏她读的三个地方。PPT “善哉,峨峨兮若泰山!洋洋兮/若/江河 伯牙/谓/世/再无知音 ”
7、现在放慢节奏齐读课文,感受文言文的节奏和韵味。
四、整体感知、初解课文大意
1、理解题意
(1)读得越来越有味道。俗话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我们读了这么多遍,那么文章的意思是不是自见了呢?好,考一考你们:PPT文章的题目——伯牙绝弦是什么意思?(伯牙断绝了琴弦!)
2(2)、“绝”是什么意思?
(“绝”就是断绝。)你怎么知道是断绝的?(看注释)非常好,已经能有意识地结合注释来学习文言文了。
PPT一个人对一件事情不再抱有希望了,这叫(绝望)
两个人不再交往了,这叫(绝交)那么“绝弦”是什么意思?(不再弹琴了。)那么“伯牙绝弦”是什么意思?(伯牙不再弹琴了。)
小结:我们解释文言文时,不能机械地按照下面的注释进行翻译,有时要学会变通。变成我们现在能够理解的、经常在用的表达方式来说。
(3)那伯牙是什么人呢?(楚国有名的音乐家,人称琴仙)
原来是琴仙不再弹琴了,多可惜呀!伯牙为何不再弹琴了呢? 看了课文,你就会知道的。
2、大致了解课文内容,初步感受“知音”。
(1)谁能对照注释,联系上下文,来说说伯牙绝弦的故事?注意要适当变通,缺少主语的句子千万别忘了加上主语
(同桌商量一下,指名说。)
如果一个学生说得有错,可以让别的学生补充帮忙。
小结:古文啊,想翻译得很准确,很难,能像同学们这样变成自己的话说,已经很了不起了。
2、我们读了这个故事,知道这个故事讲了两个人物,一个是(生齐说:俞伯牙)我们叫他伯牙更亲切(师板书:伯牙),一个是(学生齐说:钟子期),咱们叫他子期(师板书:子期)。
五、学习课文,初识“知音”
1、学习第一句
(1)同学们,我们来读一读第一句。PPT“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你从这句话中读出伯牙、子期各有什么特点?【贴板书】
(伯牙非常擅长弹琴,钟子期非常喜欢听伯牙弹琴。)(2)这里的“善”字怎么解?(擅长,喜欢。)“鼓”呢?(弹)
3(3)追问,你是怎么知道这两个词的意思的?(看注释)真好,大家已经能有意识地结合注释学习古文了。板书 善 鼓 听(4)请生读好这句话。
2、学习第二、三句。
(1)请同学们默读古文,想一想,古文中的哪些句子在具体告诉我们“伯牙善弹琴,而子期善听”,用笔勾画出来。PPT 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2)有没有注意这个“善”字在文章中出现了几次?
四次。PPT“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3)每一次出现都是一样的解释吗?
前两个“善”都是善于,擅长的意思。后两个“善”字相当于“好”的意思。
小结:我们看出来了,四个“善”字用法不一样。古汉语中一个字有多种意思,这就叫一字多义。
(4)“哉”是语气词,相当于现在的“啊”,“善哉”就是“好啊”!(5)过渡:我们先来看这句,PPT “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默读这一句,想想这为什么从这一句中我们能感受到伯牙善鼓琴,也能感受到子期善听呢?
(因为伯牙在弹琴的时候心里想到了高山,曲子中弹出了高山的感觉,(师:果然善鼓)钟子期就能听出来是高山,说:“太好了,就像泰山一样高大巍峨!”(师:果然善听)A伯牙心中所想,你从中哪个字看出?PPT(志)请生读好这句。
B当伯牙志在高山,此时钟子期心中浮现出怎样的泰山?PPT用四个字来形容。(高耸入云、气势磅礴、巍峨耸立等等)
CPPT善哉,峨峨兮若泰山请生读子期说的话,读出这样的泰山。D子期短短的一句话,除了哉是语气词,还有一个,是哪一个?(兮)读语气词时声音要拉长。
E短短的一句话为何却有两个语气词?(子期听了伯牙的琴声不由自主地、发自内心地想赞叹伯牙。)
F你理解得非常棒!我也忍不住要对你说一声“善哉”!请你像子期一样来赞叹一下伯牙吧。
(6)同样,后面一句大家应该也能读懂啊!
PPT 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乎若江河!” A何以看出伯牙善鼓琴,也能感受到子期善听呢?
(伯牙弹琴的时候心里想到了流水,就弹出了流水)果然是伯牙善鼓琴呀!钟子期就听出是流水,说:“真棒啊!就好像江河一样广大!”)果然是子期善听呀!
B当伯牙鼓琴志在流水,透过伯牙的琴声,子期仿佛看到了怎样的流水?PPT(仿佛看到了广大无边、波涛汹涌,无边无际的流水!)
C于是子期就怎样赞叹?(PPT善哉,洋洋兮若江河!)读出流水的宽广。E真好。俞伯牙是当时楚国有名的音乐家,那作为一个有名的音乐家,他的琴声一定不只表现了峨峨泰山,洋洋江河,俞伯牙的琴声还会表现那些动人的场景呢?请你充分发挥想象力!
F你们都是钟子期,PPT当伯牙鼓琴志在清风,钟子期曰(善哉,徐徐乎若清风!)
志在明月,钟子期曰(善哉,皎皎乎若明月!)„„
4、好个善鼓琴的伯牙,好一个善听的子期!伯牙弹什么,子期必能听懂,这正是:
PPT“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1)刚才有一个字意思和这个“念”字意思相近,你关注到了吗?(“志”)观察一下这两个字,你们发现这两个字的相同点了吗?(都是心字底)这两个字都表示想中所想,这就叫多字同义。
2)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我心有所念,我的好朋友必得之,这不是一般的朋友啊!这就叫——(知音)
3)(板书:知音)不论伯牙志在高山,志在流水,还是志在明月,志在清风,凡伯牙所念,子期必得之,这就是——
生:知音!读好这句话。
5、背诵这几句话。
1)听了同学们的朗读,老师也忍不住想读一读。PPT老师就读描写伯牙的句子,同学们读一读描写子期的句子。
2)请个学生读描写伯牙的句子,其他学生读描写子期的句子。3)请生结合提示,背一背。
六、深入感受“知音---相遇相知:
1、好个善鼓琴的伯牙,好一个善听的子期!你们知道吗,其实伯牙作为楚国最著名的乐师,他的琴技越来越高深,别人听了只觉得好听,却没有一个人能真正听懂他的琴声。这样人听后只会说什么?
――(太好了,太妙了,太棒了„„
始终没有人能真正听懂他的琴声,正所谓是“曲高和寡”呀!他的内心是多么的孤独和寂寞呀!一次又一次地呼唤“知音呀,我的知音你在哪里呀!”
而伯牙和子期也只是一次偶然的相逢,PPT“一天,伯牙独自一人来到山间排遣内心的孤独和寂寞。他万万没想到,此时,此地,此人,钟子期,一个山野村夫,竟能如此懂他的琴声!
2、此时的伯牙心情如何?(激动、兴奋、惊喜)
3、我们不禁要问,一个山野樵夫怎么会有如此高的艺术修养?
相传“钟子期是一位非常有才华的人,为奉养双亲,隐居山林,不愿为官”
伯牙的心声,子期懂;子期的心事,伯牙也懂得,你觉得他们还仅仅是一对音乐方面的知音吗?
我觉得不只是音乐方面的知音,他们已经是一对心灵上的知音,生活上的知音。
4、那样能够完全了解自己的知音,在我们的人生路上,如果能够遇到,真是太难得了。现在让我们再来读一读这段话,请同学们感受知音欢聚的那份融洽与欢乐。
(饱含深情地读)前几句
七、知音之死:
伯牙和子期多么想像高山流水那样相伴相随,他们约定,来年再在这里,这个老地方相见。一年之后,伯牙满怀欣喜,乘着一叶扁舟而来,然而等待他的不是子期的人,而是子期冰冷的墓碑。此时高山默默,流水不语。
PPT,“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1、齐读
2、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这是何等的痛苦,何等的决心!伯牙怎么就会认为世再无知音了呢?(伯牙认为钟子期是他的知音,除了钟子期没有人能理解他,他们之间已经建立了一种非常深刻的友谊,他们是一对心灵上的知音。子期死后,伯牙就觉得世界上再也没有人来作他的知音了。)
3、子期死了,伯牙的心也跟着死了。这样沉重的打击,这无人能够倾诉的痛苦,最后以一种最为极端的方式表现了出来。(请生齐读最后一句。)
4、在子期墓前,伯牙曾经写下了一首短歌,来追悼自己的知音钟子期。PPT短歌,老师读:“忆昔去年春,江边曾会君。今日重来访,不见知音人。但见一抔土pou,惨然伤我心!伤心伤心复伤心,不忍泪珠纷。来欢去何苦,江畔起愁云。此曲终兮不复弹,三尺瑶琴为君死!”
4、子期一死,俞伯牙又要回到以前那无人能理解的生活中去了,伯牙不由得会想,伯牙鼓琴,志在高山,再也无人能像子期那样赞他——(善哉,峨峨兮若泰山!)
志在流水,再也无人像子期那样去赞叹——(善哉,洋洋乎若江河!)
5、现在唯一的知音也死了,在这里,伯牙“绝”的仅仅是琴弦吗?他在断绝琴弦的同时也断绝了什么?
(他在断绝琴的同时也断绝了他在音乐道路上辉煌的前程!也断绝了他的心弦!断绝了希望。
还断绝了他的快乐!
6、所有的快乐都随着子期的离去而化为泡影!伯牙万念俱灰,恨不得追随子期于地下,又哪里在乎这琴这弦呢?
1、春风满面皆朋友,欲觅知音难上难!子期一死,世再无知音,那一曲高山流水又弹给何人听?只有这一段动人的故事千古流传——PPT会背的学生背。
让我们把它背下来吧!
3、这一段动人的乐曲后来成为我国十大古典名曲之一。而这段伯牙绝弦的故事,也千古流传。
这正是: PPT相识满天下,知心能几人?
八、总结文言文的特点
本文只有短短的77个字,却向我们讲述了一个动人的故事。板书:言简意深。
板书:
伯牙绝弦
言简意深
伯牙 钟子期
善鼓 善听
知音 课文:
伯牙绝①弦
伯牙善②鼓③琴,钟子期善听。伯牙鼓琴志④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⑤(zāi),峨(é)峨⑥兮⑦(xī)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⑧兮若江河!” 伯牙所念⑨,钟子期必得之。子期死,伯牙谓⑩世再无知音,乃破⑾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注释:
①绝:断绝。②善:擅长,善于。③鼓:弹。④志:心里想。⑤哉:语气词,表示感叹。⑥峨峨:高。⑦兮:语气词,相当于“啊”。⑧洋洋:广大。⑨念 :心里所想。⑩谓:认为。⑾破:摔。
资料链接:
俞伯牙、钟子期是我国春秋时代人,据说俞伯牙是楚国有名的音乐家。关于他们二人成为知音的传说,《吕氏春秋》《列子》等古书均有记载,也流传于民间。我国古诗常有提及,如,“借问人间愁寂意,伯牙绝弦已无声。”“高山流水琴三弄,明月清风酒一樽。”“钟期久已没,世上无知音。”明代作家冯梦龙根据这个传说创作了《俞伯牙摔琴谢知音》,收在《警世通言》中。
由于这个传说,人们把非常了解自己特长的人叫做“知音”,用“高山流水”比喻乐曲的高妙或知心朋友。
第五篇:伯牙绝弦教案
《伯牙绝弦》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读通读懂文言文,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
2.理解文章内容,感知文言文的特点,初步掌握学习文言文的方法。
3.创设情景,点拨感悟,理解故事对于我们的启示。
4.激发学生对文言文的兴趣,感悟祖国的语言魅力,从而自觉地吸收祖国优秀的传统的的语言文化。教学重点
理解词句的意思,读出自己的感悟,感受朋友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真挚友情,体会文言文所表达出音乐艺术的无穷魅力。教学难点
体会伯牙为纪念知音子期而破琴绝弦的情感。教学准备 课件 课时安排 一课时。教学流程
一、揭题导入
板书课题,生读。指导生读准“弦”。《伯牙绝弦》是一篇文言文,还记得我们以前学文言文的方法吗?生谈学习方法。师:学习文言文的方法很多,比如反复诵读加揣摩,比如联系上下文,比如参看书下注释,比如借助工具书等等,今天,我们就继续用老祖宗用了几千年的,也是最行之有效的方法——多读来品析文言文。
二、初次读文
1.请同学们朗读课文3遍,做到字正腔圆。
指名读,师:他读得怎么样?评议字音准确和发音的清晰。再读一读,不但字音要准,每个句子都要读通顺,尤其要注意断句。2.指名读,纠正断句错误的句子。3.师范读,生再读。
三、理解课文
过渡:书是越读越有滋味的,同学们再快速默读课文,想想你读懂了什么?
(一)整体感知:
1.生谈读懂的地方。(提醒学生不要重复别人的话,认真倾听是一种非常好的学习品质。)
2.师:同学们的自学能力很强,但是学习文言文,很重要的一点是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你理解这个字的意思吗?出示“善鼓琴、善听、善哉”,指名生理解(联系上下文来理解,说出谁善鼓琴、谁善听)。“善哉”用现代的话还可以怎么说。
师:一个“善”字竟然有着完全不一样的意思,可见我们的语言文字是需要仔细品味的。
(二)细学课文:
1.“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又何以见得? 2.生找有关句子,师出示句子,生理解。
3.如果你是子期,伯牙鼓琴志在高山,你仿佛看到了什么?(生自由说)哪个字表现出了巍峨?他看见的是巍峨的泰山,你又看见了什么样的山?你哪个字表现了“高耸入云”?齐读。
师:是呀,一个“峨”字竟然表达出来了这么多的意象,古人讲话真是简约而不简单。
还有哪一句能说明子期善听?出示:伯牙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生理解此句。怎样读才能读出江河的宽广(浩浩荡荡)(你抓住了“洋洋”二字来读出江河的宽广。师:听的出你是在真心诚意地赞美伯牙,那伯牙只是在用琴声表现泰山的高大和江河的宽广吗?(指名答)
师:引导学生理解古人常以琴言志,将自己的心声、志向融入琴声中。他表现高山就是诉说自己的志向有高山般远大,表现江河就是说自己拥有江河般的胸怀。伯牙是在用琴声表达自己浩浩然的鸿鹄之志和坦荡荡的君子情怀。再读2.3句,体会句子蕴涵的意义。
师:读着读着,我眼前就浮现出了一副画面,你看见了吗?生想象伯牙鼓琴,钟子期聆听的画面吗?(什么时间、什么地方、怎样弹、怎样听?)
指名说。(师:透过文字展开想象,会让我们加深对文章的理解,这是一种很好的学习方法。)
4.(不过,这两句话更能凸现的是子期的善听,文中并没有直接写伯牙的善鼓,你能给大家介绍一下吗?)生补充伯牙善鼓的资料。
5.师:既然伯牙是个著名的音乐家,他的琴声肯定不止是高山流水,还会表现什么呢? 生:猜想。师追问:这所有的一切,子期明白吗?子期理解吗?子期通晓吗? 6.师:是呀,高山也罢,流水也罢,悲伤也罢,开怀也罢,真所谓,伯牙所念——
生:钟子期必得之。(板书:所念、必得之)
师:此话怎解?指导理解这句话,“念”做何解?为什么“必得之”?强调“一定”“必定”!
生:当伯牙志在高山,子期必得之且赞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
当伯牙志在流水,子期必得之且赞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师:当伯牙志在思念、志在悲伤、志在开怀,子期都能理解,这就是凡伯牙所念,子期必得之,可见他们不是一般的朋友,是—— 生:是知音。(板书:知音)
7.师:伯牙当时是楚国著名的宫廷乐师,名满天天,他为什么偏偏视钟子期为知音?(生答)
师补充资料:伯牙在楚国做宫廷乐师。一天,楚王君臣饮宴,请伯牙弹琴助兴。伯牙弹了他的成名大作《水仙操》。他弹得非常投入,把琴曲所描写的红日、云霞、山林、海浪,以及风、雨、雷、电等变幻多端的海上风光表现得淋漓尽致。但他没有想到,就是这样一首优秀的乐曲,却不能引起楚王君臣的丝毫兴趣。楚王听了这首乐曲连连摇头说:“太嘈杂了,换首别的弹弹吧!”伯牙只好改弦更张,换了一首《高山流水》。这时,楚王君臣已经喝得酩酊大醉,甚至有些人在琴声中已昏昏睡着了。伯牙又气愤又伤心,在这所谓的上流社会里,艺术竟然遭到如此的践踏。他心中产生了疑问——天底下究竟有没有知音?
是呀,虽然听者无数,但无人真正听懂他的琴声,可以想象,当伯牙鼓琴志在高山时,没有人能向子期那样赞曰——
当他鼓琴志在流水时,没人赞曰——
所以他一个人来到山涧排遣内心的寂寞和孤独,他万万没有想到,此时、此地、此人——钟子期,却能听懂他的琴声。
伯牙苦苦寻觅的知音找到了,此时他的心情如何?千言万语化作一句话,他最想对子期说什么?(引导学生说文言文。)
师:是啊,知音相遇,是心灵的交融,让我们读课文的前4句,感受他们的快乐。学生齐读前四句。
8.过渡:同学们的朗读让我看到了真正的知音。无奈世事难料,子期不幸身亡。出示句子,指名读:“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生理解句子。
9.子期死了,这对伯牙来说意味着什么?
意味着他的音乐再也无人能理解,他的志向再也无人能明白。意味着他要回到以前孤独寂寞的日子中了,他不堪承受这种痛苦,所以最后以一种极端的方式表现了出来: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在这里伯牙“绝”的仅仅是“弦”吗?他在断绝琴弦的同时也断绝了什么?
10.他把自己的快乐、自己的前程都绝断了,他万念俱灰,恨不得追随子期于地下,又哪里在乎这琴这弦呢?
四、课外拓展
悲痛欲绝的伯牙,在子期墓前,写下了一首短歌,出示诗歌师读:
忆昔去年春,江边曾会君。今日重来访,不见知音人。但见一抔土,惨然伤我心!伤心伤心复伤心,不忍泪珠纷。来欢去何苦,江畔起愁云。此曲终兮不复弹,三尺瑶琴为君死!
他用这种“为知己者死”方式悼念知音,让我们带着伯牙深深地伤痛和悲怆读最后一句。(指导学生读出悲痛、悲怆的气概。)
五、背诵课文
1.生自由背诵。闭上眼睛,想想文章的思路和脉络,心中默背。
2.试背。放《高山流水》的乐曲。3.指名背诵。4.师生一起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