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我的回忆录
我的回忆录
本人赵树花,女,1927年出生于正村乡韩家营村一家世代为农的家庭。小时候家里生活很清贫,靠父亲给地主家种地为生。家里有4个哥哥,1个妹妹。我没有读过一天书,文盲。
六十多年前,也就是在烽火连天的抗日战争时期,我年纪还不到16岁,就和全家人毅然投入了革命。当时的我受到家庭熏陶,知道了共产党领导的是农民的队伍,为的是打击洋鬼子的侵略。我二哥赵培元是当地的八路军,驻西山;四哥赵克明为当地的公安员,实际是共产党,为八路军搞地下工作,征公粮、盐油等,同时为八路军送情报。
我家建立有党的地下交通站,地下党开会都是晚上秘密行动,研究怎样打游击战,打击敌占区的敌人。来我家进行联络的人很多,我也记不太清都是谁了,只知道有小刘,大名叫刘云清,迪城人;梁庆林,北马营人;张进忠,漕河马庄村人,他家长子叫张勇,八四机械厂工人;童克明,也叫童九高,任张家口煤炭机械厂总书记,我看望过他,见面之后没有别的,只有眼泪和握手,他现在卧病在床,文化大革命时期,红卫兵把他的腰打断了。小孟(方梁人)、小曹(刘官营人)、老何(大村人)现在云南。
为方便隐蔽和转移安全,我家南房炕坑里有地道口,通往屋外的水井,直至大公村。我当时为他们洗衣做饭,主要任务是给他们站岗放哨。记得有一年秋后,我在村西口站岗,突然发现洋鬼子的大队人马在汉奸的带领下直奔我们村而来,我急忙拼命的跑回家,通知所有人员立即转
入地道,幸免了洋鬼子的又一次搜查,使情况化险为夷,转危为安。
最让我刻苦铭心的是,有一次由于前营村张树林叛徒的出卖,把我家的情况报告给洋鬼人。洋鬼子和特务们带着翻译官和洋狗,突然闯入我家查抄。我和四哥、父亲、母亲全被洋鬼子五花大绑,查问有关地下党和八路军的活动情况,查问我二哥的下落。洋鬼子见我父母不说,就用皮鞭和棍子对他们一顿毒打,母亲的头当时鲜血直流,昏死过去(母亲头部的伤疤至死也没有长平)。洋鬼子和特务们仍不甘心,把我们全家人隔离起来,见我年龄小,便打起了我的主意来,软硬兼施,先是金钱财物引诱,见我不动声色,便气急败坏,先是放开洋狗,把我扑到在地就是一通乱咬,衣服被咬的七零八碎,洋鬼子见我仍是守口如瓶,又是一顿棍棒相加,直到打断了两根根子,疼痛的我在地上翻滚,无法站立,半年后才能下床活动(至今腰部有伤)。后来翻译官对洋鬼子不知道嘟囔了几句什么,他们才善罢甘休,又把家中的衣物、粮食等洗劫一空,家中唯一的一头毛驴也被抢走了。还把四哥(赵克明)带到了遂城,关押在据点里继续审问,由于四哥的口供与其他家人的说法完全一致,才幸免放回。
后来听说,当时隐蔽在地道里的武工队员和八路军战士,急的要冲出来营救我们全家人,所幸被当时的董克明劝阻,才又一次幸免了一次大的流血事件,从而保护了我党的有生力量。
当时二哥赵培元在部队任排长,带领全排经常活动于徐水、满城一带,开展敌后武装斗争——盗电线、军火,扒铁路,极大的破坏了敌人的通信、交通等。后来由于叛徒的出卖,二哥在刘各庄一带盗电线时,不幸被捕,先是关押在大王店,后来押解到东北,被迫在煤矿当劳工,一直到抗战胜利后才在东北安家。
最令我难忘的是,在我17岁的时候,梁庆林找我谈话,他说你想不想成为共产党,我当时高兴的不得了,我连连点头说:“我也要做共产党,做一个像你们一样的人”。梁庆林说:“我做你的入党介绍人。”但时过不久,洋鬼子加紧了清剿,梁庆林等地下党人需要被迫转移了,临走的时候,他拉着我的手说,“跟我们走吧,一起去打鬼子,干革命”。我当时犹豫了,我舍不下父亲母亲,从小到大还没有离开过家,所以没有跟他们走。每当我想起这一刻,都使我非常后悔。
我曾去天津找过当时在警备区任师长的张进忠,见面后,他直称我是他的救命恩人,吃住在军队招待所,回来时给我开过一封信,主要意思是有什么困难找他,并嘱咐我有事可以找当地政府。
如今我年事已高,身体日渐衰弱,二哥、四哥已在几年前先后去世。把我的历史说出来,望有关领导明察,不然不明不了的烂在肚子里,我是死不瞑目啊,以此来警示和教育后人。希望国家安排有关优抚政策,给予照顾和抚恤(包括精神上)。
(赵树花口述,孙子魏学军整理于2010年5月)
第二篇:我的高中回忆录
我的高中回忆录
大二的暑假,偶然间发现了高中时期的毕业lao照片,收拾屋子时,心中莫名的回忆起很多。。让我呆住了n久。。心里有好多好说只好,不知道像谁倾速,也害怕自己会忘掉瞬间的情感。我呆望着老照片上一张张熟悉又有些陌生的脸,真的让我想起很多事。。在大学这个寂寞泛滥,感情遍地开花结果的时代,我想我是不是应该清醒一下,先放弃找一个gf的念头,拿出大学里充分的时间去完成自己当初的那个目标呢?原因哈根简单。。一路从小学到大学,我曾经也有过很高的理想目标,很多老师们同学们对我期望很高,而我却没有达到他们想要的那个点上,辜负了她们对我的期望,没有考上一所好大学。。我想很多人也都想知道我为什么会很早就放弃了高考,变得那么贪玩,那么颓废,以至于高考后几个月都没在学校。。原因很多很复杂,我也不想讲,毕竟那是过去无法改变的事。也因为我已经渐渐走出了那个思想上瓶颈,改变了许多
看着下面的名字真的会让人回忆起许多.。每个人都会让你想起一段难忘的小故事 先说说班主任老师吧,一个女强人,铁面教官,严肃,端庄,为人出事,严谨,一丝不苟,工作人负责,呵呵,对我很好。就这样当初为了最后几个月离校,我还和老师发生率争执,我是不是很自私。。唉。恩我的数学老师一向聪明,一看就是经验丰富,修炼多年的老教书匠,其实教书nb后,老师也是会一脸傲气的,眼神儿不可一世的。呵呵,我上他的课,从来都是恭恭敬敬滴,因为嫩孤儿到东西啊,老师看我态度好,也很尊重我。。物理老师是个文弱的女老师,她的课也很好,我也能听一知半解,就是打不出成绩,我想这也是大多数全国高考生对物理学科的同感吧!英语老师水平还好,她是我见过最大度的老师了,生物老师资历尚欠,刚毕业不久,走在人堆里还像个高中生,呵呵小松鼠儿。。有趣的是她说有次迟到是被政教处老师当做同学抓走了,呵呵。。
岁月如同一本泛黄得老日记,总是让人留恋不舍的去翻看;岁月如同一瓶窖藏得陈年佳酿,总是让人回味无穷意蕴悠长;岁月也如同一
正因为大学两年经历很疯富,差点让我忘记了那些个曾经和自己一起奋战在高考线上的战友们,我的朋友们,请你们记得时常胡一项,珍惜你们曾经度过的时光。虽然我们身处在一个冷酷无情的社会,但我们的心还是热的,不会忘记曾一起走过的岁月,在这个脸动车组都能追尾的年代,还有什么能比友情更值得信赖的呢
就如同我常说的那句话,是你的朋友永远都是,即使不联系,他也会挂念着你;是你的朋友,你强求也是没有用的。所以我相信会有一个热,和我有着共同理想,共同感觉的,她会等着我,并且伴我到终老。
第三篇:《回忆录》那年,我高考
那年,我高考
(文/白兆晖***)
2000年,作为跨世纪的一代,我参加了高考,并很荣幸的被选进大学的校门。尽管那时是扩招的二年,但资料显示:在同龄人中,具备大学学历的不足4%。2004年毕业后,我又荣幸的进入一所中学工作。而今蓦然回首、闭目长叹、感慨万千。不为累累硕果或是那种曲折而扼腕叹息,只为了那段全心付出的岁月,为梦想拼搏的激情而沉思。
高考,在今天被上升为一种全民行为。不仅考生参与、父母陪护,还有教育局、监察局和考试管理中心联合出动,更有公交车司机、公安民警、无线电检测人员、城管人员、医院医生等八杆子打不着的人员共同配合。
那年的高考是一种单纯的学生行为,时间比现在晚一月。是7月的6、7、8三天。一共考5门,语文、数学、英语是必考科目;文科生再加考政治、历史,理科生再加考物理、化学。前3门是早上考,后2门是下午考。
临考前那一周,自己觉的复习烦了,不想再看书,资料也太多了,不知从哪一页翻起?临阵磨刀快3分吗?有点怀疑。怕看了混淆概念。
考试前夜,我难以入睡,怕考不上自己满意的专业和学校。当时的梦想是西北大学新闻系,出来做个小报记者,为人民的利益做不屈的抗争。时正值家里收麦子,心里很急,只想着立即考完就回去帮家人收麦子,就迷迷糊糊到了天亮。
第一门语文考完就没有啥感觉。语文,主要是平时积累,农村学校教育资源很欠缺,学生的课外阅读量有限。所以,作文不仅难以做到字通句顺、而且老是文不对题,全文也没有深刻的主题。只是按照语文老师预先教的套路套下去,保证及格分。尤如到驾校学习一样,看准几个点打方向盘就能保证蒙混过关。
接下来就是政治,拿手好戏。只要你平时多看报纸、多做题、多讨论,一定会得高分。记得那时和几个同学坐在一起,常针砭时弊、指点江山,扮演着热血青年的角色。
第二天早上考数学,这是我的强项。只记得我做题速度不紧不慢,恰到好处。除过不会做的,其余都能保证正确率很高。这
是5门课中最有把握的一门。三年高中,我把数学课本内容吃的很透。你随便问我哪一章什么内容,我都能说出来;或者你从课本上随便抽出个题,我能立即解出来并能知道这大概在那一页。
下午考历史,这是我的最强项。一路势如破竹,一气呵成。历史填空题考记忆,要学会鉴别选项,排除干扰。材料分析题一般考对史料的理解,再谈点历史和现实意义。
第三天早上考英语。反正这是弱项,也是磨磨糊糊,没有感觉的。我认为只要平时常记单词,多做阅读,一定会拿下及格分的。
考完后如释重负,总感觉基本发挥了平时的实力,成功应该就在眼前。
考完那天下午,大家都迫不急待的钻进录像厅里释放压抑很久的情绪。全县城所有的录像厅、台球馆被高考完的莘莘学子抢占一空。老板见我们态度很客气,兜里鼓鼓的,那迷人的笑容似乎再告诉我们今天进银不错。
我心里轻松了许多,从此可以随意干任何事情了。回到家里,丢掉书本,立即投入到干农活中去。
20天后,大约是7月24日,可以查分数了。那时没有手机,得爬山到镇上邮电局去打电话。一个小时的山路,我用了20分钟时间赶到镇上。5块钱换了一个声音----“你的总分是621分”,我兴奋极了。当年文科二本线是581分,一本线是630分。根据往年的录取分数线,我上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应该没有悬念。
大约是8月下旬,我收到了录取通知书。邮递员直接送到我家里,还亲自点燃了一串鞭炮。当然,还强收了我50块钱,人逢喜事心情好,就权当请客一样。
10天后,也就是2000年9月6日。我和大江南北的大部分新生一样,第一次走出那座大山,来到省城西安。当时也是黝黑而略显发黄的肤色,简单不加讲究的穿着,还有眼神中透出的善良和朴实,正常人都能想象出我们生活的恶劣环境,中国还有多少亿万农村孩子和我们一样。渴望知识,渴望走出大山,渴望改变命运。上大学给我们带来了希望,因为它毕竟不再与出身、门第相联系„„。
从高考到今天,10年了,我经历了不少考试,每次的重要性几乎都不亚于当年的高考。这其中的辛酸和喜悦,只有自己知道。但那年的高考,却使我告别了青春。我想从那年起,脸上更
多了一份成长的责任和不可忘记的成熟。
而今时过境迁,百废俱兴,社会进步了。高考已不再是独木桥,还有职业教育、出国留学、读民办参加自考等也是出路。社会对能力越来越重视,学历不再是唯一的衡量标准。当年考上大学的同学反而混不过一些早毕业、早进入社会,从民办大学磨练出来的同学。即使在同一所学校、同一个班级,混的最好的也不是学习成绩最好的。整个社会在用人方面趋于理性,并不是都需要从学院毕业的人才。用人单位也比较实际,杀鸡不用牛刀,往日那种盲目要求高学历支撑门面的事情近乎绝迹。只要有一技之长,你就可以在这个社会上立足。三百六十行,行行要状元。
高考,只是一次检阅。人生的道路上还有许多“高考”,它不是决定你命运的唯一东西,你可以坦然面对。高考,考上了或者考不上,一切都得重新开始,从零起步,考上大学的不能自满,落榜的也不要灰心丧气。无论怎样的结局,你务必相信,天生我才必有用。
第四篇:回忆录
龚楚先生是参加中国共产党井岗山时期的少数人物中之一,现在,这种人物即使在中共内部也是不多了。龚楚先生龚楚将军回忆录
从参加农民运动到上井岗山,由井岗山到瑞金这一时期,固是龚楚先生的十一年红军生活,也是中共苏维埃运劲时期的主要历程。至于龚楚先生本人,首先参加孙中山先生所领导的革命运动,继而又参加中共,成为红军主要人物,后来又脱离中共,他本人这一番经历确是不平凡的。
五四运动前后一部份急进的学者和青年,开始仰慕俄国革命,倾向社会主义。那些参加中共的青年,实质上并非真正的共产主义者;他们对于马克思列宁的学说既无研究,更无所谓信仰:他们对于苏联和共产国际的理论和实际,也是一知半解,那批青年几乎都是对于中国的积弱和腐败,怀抱着痛心疾首的心情,他们心目中所憧憬的,是一个独立自由和富强之中国。中国一直被专制政权统治着,政治腐败极了,古老的文化又是脆弱的和空虚的,外侮纷至,国亡无日。民国以后,此种情况,并未改善,孙中山先生的革命行动,无论在理论上行动上,已经具有急进的特色,然而孙中山先生穷毕生之力,仍未能撼动专制统冶的根本;这就使中国那一代的年青更加偏激了。
正在这个时候,俄国人来了。中国人要反对帝国主义侵略和军阀统治,俄国人就告诉中国人如何去反军阀和反帝国主义侵略。俄国人教育中国人如何组织革命政党,如何组织工人和农民,如何组织青年和妇女,如何组织军队,如何进行地下工作,如何革命夺取政权。这一切大体既不违反中国革命的需要,尤适合一般急进青年的口味。可是俄国人并不是为完全无私的目的而来的,原来俄国人是要找寻它的东方打手,要将充当帝国主义后备军的殖民地转而成为它自己的后备军的地盘。俄国人所需要的是可靠的附庸,并非独立的中国。
我们读了龚楚先生这本书,就可以了解和同情当时青年这一不平凡的经历。面对中国半世纪来的这许多演变,也将发生无限的感慨。今日青年读了他这本书,也可以知道今日中共的所作所为的本质,从而对今后中国的路向有更清楚的取向。
第五篇:回忆录
看着你上车,偶然间,有一种失落,有点不舍,不是心情不好,只不过,感触的事,太多。仿佛只是一个转身,我们都已经长大。不知是因为我们只是时间的匆匆过客,还是...走过岁月你不难发现离开已经不是什么伤感的事,而是一种无奈,一种无奈,是一种幸福还是一种解脱。
曾今多少悄悄动了真心相对的人,都匆匆聚散而过,或成了一段淡淡的记忆,或成了最熟悉的陌生人。如若还能重逢,是该心中默默高兴,还是脸上平淡的表情?是否还有人在这天涯荒角,默默驻足,回首。总希望身边的人能永远开心的,有些话,有些事,也只能常常独自对着夜空发呆......也许很多年后,每每会想起,或许会有那一度思量,一阵心痛,但这残缺不全的美丽,却使生命蒙上了一道惘然的美丽。去追忆,想回到过去,回到那初见之时,人生若只如初见......或许在人潮的喧哗中能暂时遗落,但每每一人清静时,那情乱中的是是非非又不禁浮上心头,“直到相思了无益,未妨惆怅是清狂。”又有几能体会“人生若只如初见”的寻味?则然又怎有那么多的“当时只道是寻常”?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在前情往事相交映中,追忆已只是 “ 往事已成空,还如一梦中”。
等到某一天风停了,叶落了,心静了,再回头想想那苦涩的情,也许会说:“别太伤心,我知道那种味道,虽然只是曾经拥有„„”
每个人一生之中心里总会藏着一个人,也许这个人永远也不知道,尽管如此,这个人始终都无法被谁代替,而那个人就像一个永远无法愈合的伤疤,无论在什么时候,只要被提起,或者轻轻的一碰就会隐隐作痛。
我的天空今天有点灰,在想你的时候
不停揣测你心里,可曾有,我的姓名。
或许想起曾经的我们,想起那些肆意欢笑的日子,想起那些画面,想起那些瞬间,还会心痛比很久很久还要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