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悲惨世界》观后感
悲惨世界的电影本就根据歌剧改编,所以在电影中演员的对白几乎都是通过唱腔来表现的,不仅变现出了人物的内心独白,更是丰富了当时的语境,展现出的历史情节引人深思。电影伴随着低沉的鼓点声开始,给人以低沉的情绪,之后大屏幕上打出“1815年 法国大革命之后26年 法国又回到国王当政”。激昂但悲痛的音乐响起,镜头从海底推近至牢役的身上,脸上,对其不堪的生活进行了特写,同时展现了 苦役在雨和巨浪里在监管下拉着纤绳,一起喊着用力的号子伴随着口中的“低头看、低头看,别想活着离开”充分表达了人物内心的悲愤,也展现了那个世纪法国的现状,人们受着煎熬,生活在阴暗充满巨浪的世界,为生活所迫,最终触犯了所谓的法律而沦为奴隶,营造了沉重的气氛,泥水中的法国国旗更是预示着当时动荡的法国。犯人冉阿让刑期已满,获得假释,但还是要按照日程表来生活,并被世人所孤立,即使是为了养育快饿死的外甥只偷了一条面包入狱,而警官沙威提醒他他将继续挨饿,除非牢记法律的意义,而法律的意义就是成为法律的奴隶。直至终于“自由”,却感觉如此陌生,因为他根本没有真的自由,假释是终身的,必须按时报到否则就会被逮捕,而由于被作为了“危险分子”,没有人会雇佣他,让他谋生,还要被跟踪,没有证件连睡觉容身的地方都没有。期间伴随着低沉的音乐,凸显主人公的悲凉。19年的牢狱生活,使他性格扭曲,即使是被善良的主教米里哀收留,有饱饭及暖床,但当看到这里的银器,顿感生活的不公,此处音乐虽舒缓,反衬主人公的内心波澜,心生偷窃行为,最终被抓,被仁慈的米里哀的仁爱所感动,记住了他的教诲,从此做了一个诚实、真诚并舍己为人的人。在上帝面前反思自己的行为,感慨自己不公平的人生,被主教所感动,背景音乐及音乐自白由弱渐强,由强渐弱,渐渐低沉,最终激昂,从此开始了主人公逃离奴役的生活。
镜头切换到8年后,1823年蒙特勒伊。穷苦人民的哀唱,快节奏的变现出人们的愤怒,正人君子骑马而过,对人民的悲惨生活充耳不闻,当他们骑马而过,生活在最底层的人们只能被锁在大门的枷锁之外,每一天过着毫无意义的痛苦生活。镜头迅速切换到工厂里,为了生计,女工们对工头的性骚扰行为只能忍气吞声,众女工对年轻漂亮的女工芳汀充满嫉恨,并发现了她有女儿的秘密,在芳汀强有力的歌声中众女工们厮打起来,她被告知工头,此时老板马德兰来了,也就是当年改头换面的冉阿让,现在已经是出色的商人并当上了市长,当他看到了窗口的沙威,心里的不安涌上心头,此事让工头来解决,还不忘叮嘱工头耐心些,体现了他善良的本质,只是之前被法律及生活的不公而扭曲。面对女工们和工头的侮辱,芳汀愤然反抗,她被解雇,即使市长听到也无动于衷。此时讽刺的是,沙威成为了为市长效劳的人,他依然坚守着他固执的法律观念,坚持自己没有抓不到的人,将他的无情尽展无余。为了救被翻到马车压在下面的人,他不惜自己将马车抬起,而就是这一幕让沙威想起来当年假释逃跑的冉阿让,引起了沙威的怀疑,与开篇相同的音乐也让观众想起当年冉阿让在拉纤绳的身影,而这个举动却体现了他的善良,而就算沙威怀疑,他也不敢随便怀疑他的上司,体现了他的古板与固执。
这时候的芳汀为了救女儿,不惜背叛自己的原则沦为妓女,而妓女们口中看似轻快的音乐自白,却体现了她们为生活所迫不得不“积极招揽客人”的悲惨现状。芳汀想逃离却只能卖掉自己的头发、牙齿和自己,而妓女们也明白,自己被踢落到了命运的谷底,就算再不情愿也只能为了生计,音乐从“轻快”到忧伤,在此之间反复,最终芳汀没逃脱自己不愿的生活。交易完只剩下自己在伤心的音乐独白,陈述自己的青春、梦想与虚假的爱,尽显内心悲凉。尾音的延长就像人物内心的嘶吼,却无处话凄凉,表现了一个被欺骗后过上地狱生活的善良可怜的母亲,为了她的女儿还要继续更加艰难的生活下去的悲惨人物。为了保护自己而反抗,却被陷害,芳汀对市长毫不知情的关心充满愤怒,芳汀的无助与市长的自责形成了对比,而后他决定负责送她去医院。在他知道有人替他顶罪的时候,唱腔体现了他内心的挣扎,对“我是谁”的不断反问,背景音乐的激烈也体现了人物的内心挣扎,最终决定认清自己,承认他就是冉阿让。在医院,运用了虚幻的镜头,展示了芳汀对珂赛特的思念,一个伟大的母亲至
死都思念着她的女儿,让冉阿让决心抚养珂赛特。而他的请求被不近人情的沙威拒绝,在斗争中,冉阿让决定出逃。镜头切换到了可怜的珂赛特的身上,她轻轻的吟唱着对苦力的不满和对母亲的思念。被旅店老板欺负的唱腔与珂赛特孤单可怜的唱腔成为强烈的对比。他们的坑蒙拐骗偷盗作假完全演绎了法国最底层小市民的形象,但夫妇俩却一致溺爱他们的女儿爱潘妮,旅店里热闹的场景与珂赛特独自在森林里唱歌打水的场景形成对比,冉阿让带走了冉阿让,旅店夫妇还不忘做戏和敲诈。尽显人物贪财、狡诈的特色。
冉阿让带走了珂赛特,在漫漫长夜中,对彼此来说这都是救赎,珂赛特给了冉阿让情感,冉阿让给了珂赛特温暖。
因为以前的善举,被他在马车下救下的福勒斯旺救了他们,他在那个黑暗、丑恶的社会里种下的善良的种子终于开了花。镜头切换到了沙威,通过渐进的音乐,体现了人物的内心对抓到冉阿让的坚定。
镜头演变到9年后,1832年的巴黎,还是开篇的音乐,贯穿了整个电影,无论发展到什么时候,“低头看”的音乐都体现了人们内心的悲愤,底层人们对上层人士的不满,上层人士的冷漠,对国王执政的不满。青年们在街头和劳苦的人们一起策划起义,偶遇做慈善的珂赛特,两人一见钟情。青年们对于自己伟大使命的吟唱,在“红”与“黑”之间的激进,在拉马克去世的消息下,众青年们更加坚定了起义的决心。另一面,珂赛特也无法忘却马吕斯,吟唱着近在咫尺却遥不可及的爱情。这是在这个**年代难得的的真情,体现着作者对被压迫人民的同情,以及对美好的期待。对于爱潘妮,三人同时的吟唱却让人同情,虽在那样的家庭长大,但她却是有良知的,即使深爱马吕斯却也会帮他找到珂赛特,并保护他们,在黑暗的社会里长大却没有让她像父母一样道德沦丧。冉阿让在逃命的时候,还不忘带上当年主教送的烛台,这一细节体现了他不忘主教的教导,时刻记住与人为善。
众人的独唱交织成了电影的高潮,在激昂的乐曲之下,众人决定了起义,青年们吟唱着属于自己的歌声,带动着大家,为了未来的光明和希望而吟唱,众人通过歌声表达着自己的决心,将情绪推至了高潮,在枪声中进行了起义。众人却相信了潜伏在其中的沙威,“红”与“黑”的乐曲再次响起。
最终冉阿让在青年们手中救了沙威,起义失败,青年们都受了重伤,冉阿让为了珂赛特拼死救下了马吕斯,沙威面对着死去的众人,心中以不免感慨,最终面对冉阿让不顾一切救马吕斯而改变了他的看法,最终放走他们,丢弃了手里的枪,挣扎最后跳河自杀,伴随的音乐充分表达了人物内心的挣扎与纠结。这个对法律固执而坚定的督察,最终淹没在了法国的河流里。
在冉阿让临死之际,芳汀的“出现”,结束了他的苦难,带着他进入了天堂,最终为了法国的革命而献出生命的众人全部出现,昭示着黑暗已经过去,迎来的将是无尽的光明。冉阿让的一生是坎坷的,也是不平凡的。影片通过冉阿让的结局,揭示了19世纪初法国社会的悲惨世界,影片的浓缩,配以音乐以及逼真的场景,给了人们一个启示,无论世界如何变化,社会总会向前发展,无论经历了什么,处在何种环境,都应该充满爱心,即使是悲惨的世界,人们也会有爱心,有责任,有梦想,让人同情又给人以鼓励,是一部非常成功的作品。
第二篇:悲惨世界观后感
悲惨世界观后感
暑假里,我和爸爸妈妈一起观看了音乐剧版的《悲惨世界》。影片讲述了贫苦的冉·阿让为了挨饿的孩子去偷面包,结果被判处19年的苦役。出狱后,走投无路的他偷走了收留他过夜的主教的银器潜逃,被警察捉回。主教声称银器是送给他的,使他免于被捕。主教的言行感化了他,他化名马德兰,从此洗心革面奋发向上开始新生活。在得知了芳汀的悲惨遭遇后,他承诺照顾她的私生女柯赛特。八年后,柯赛特爱上了共和派青年马利尤斯,轰轰烈烈的巴黎人民起义爆发了,无赖德纳迪和他又狭路相逢,而多年来从未放弃追捕他的沙威警探又出现在他的面前。面对这一切,冉·阿让用他发自内心善的力量使所有的问题得到了解决。他是被神祝福的。因为他的善与遵循自我,他不再是因贫富不均而犯法的罪人,他和任何人一样高贵,拥有生存的权利,他在幸福中进入了天堂。
影片中每一个演员都表演得出神入化,他们用歌唱与表演相结合的方式将每一个角色刻画得入木三分,其中最令我感动的是芳汀。
芳汀是一个可怜的女子,单纯善良,追求爱情,结果被浪子无情地抛弃。有了女儿的芳汀并没有像其她女人一样放弃孩子,而是主动承担了养育女儿的义务。她将孩子寄养在德纳迪夫妇家中,她万万没有想到,这是一个无耻的、贪婪的、唯利是图的人,他们不停地说
谎榨取芳汀更多的钱财。芳汀拼命地在工厂里干活,将辛苦挣来的钱都寄给了他们,后来芳汀被逐出了工厂,她为了养活女儿,不惜卖掉了自己一头美丽的长发,洁白的牙齿,最后卖身为妓,却无怨无悔。临死之时,她在幻想中迎来了女儿的到来,穿着漂亮的裙子,向她露出甜甜的微笑,她心满意足地离开了人世。在剧中,芳汀的表演者用精湛的演技和凄凉的歌声向我们叙述着这个悲凉的故事,生动而形象的刻画了一个伟大的母亲。
剧中还有品德高尚的冉·阿让,心存善念的阿波妮,善良美丽的柯赛特,一心报国的马利尤斯,自认公正的沙威,他们的表演都是那么出色,那么传神,他们各具特色的演唱更是给影片增添了无限的光彩。
《悲惨世界》用它优美动听的音乐和曲折动人的故事深深地吸引了我,二个半小时的影片一点都不让人感到疲倦。这真是一个天才的导演带领着一群天才的演员歌剧般演绎着一个伟大的故事,深深地震撼着我们,让我们沉迷在故事中。
第三篇:悲惨世界观后感
悲惨世界观后感
钟依然
最近看了电影《悲惨世界》,之后又翻了翻书,感触颇多!也上网看了看别人写的读后感,观后感之类的文章,写的很好,有的从社会的角度去揭露资本主义社会下从在的种种问题,有的从人性的角度去谈人性的真善美丑,还有的从金钱的角度去探讨贫富所带来的人间区别,等等等等,可是在这里我不想探讨这些,因为我认为这是很复杂的问题,很少有人没有经历过就可以说清楚,只有各自在漫长而又短暂的人生历程中用心去感受。而我要谈的主题是“爱是可以传染的,爱是可以感化的。”
《悲惨世界》的主人公冉.阿让,一个因为给自己亲姐姐的饥饿的孩子偷了一块面包而被判刑做了十九年的苦役,首先我想分析一下他当时的心情。他会是怎么一种心情呢?我想一定是愤怒的,因为在这种情况下,不管是谁,是我自己,还是在坐的各位,对于这种不公正的判决都是不可接受的,因为为了饥饿偷了一块面包所犯得错,相比较法律在处理此事方面犯的错是微不足道的,也就是说法律在对穷人和富人不公正的裁决方面犯的错更严重,更恶劣。愤怒是疯狂的,也是荒诞的,盛怒可以使人失去理智,进而犯错。可是人如果不是在某一方面确有理由,他是不会愤怒的。冉.阿让此时的心情就是这样的。他认为社会应当对他的遭遇负责。原书有这么一段,是作者加的旁白:在冉.阿让看来社会上的人之所以和他接触无非是要达到迫害的目的,因为从他失去母亲和自己的姐姐之后,再也没有听见一句友好的语言,一副和善的嘴脸;他认为:人生就是一场战争,而且在这场战争中他只是一个败兵。除了仇恨以为他没有别的武器,真正的武器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仇恨。就这样,仇恨在冉.阿让心里肆虐蔓延着,他下定决心,将来总有一天他会和他们算账。
之后冉.阿让出狱了,可是出狱的他并没有获得真正的自由,由于世俗的偏见,出狱的冉.阿让仍旧背负着罪名,由于带着一张黄护照,他付出同样的劳动却得不到平等的待遇,即使拿着钱也找不到住所。饥饿与寒冷进一步肆虐着他心中的恨。但是他又是幸运的,在他无助的时候遇上了卡福汝主教,一个善良的人。原书的开篇,作者用很大的篇幅介绍过这个人,他善良,正直,富于同情心,贵为主教却把自己的主教院献出改建为平民医院,生活平淡俭朴,可是对于穷人,却毫不吝啬。主教收留了冉.阿让,甚至于用自己珍贵的银器招呼了他——冉.阿让,仅仅只是一个囚犯。可是冉.阿让并没有为此感激,他居然以怨报德,偷走了主教的银器。但是天网恢恢,疏而不漏,冉.阿让又被捕了。如果此时主教大人指正他就是偷走自己银器的贼,那么我想他肯定不会再活着走出监狱的大门,为了一块面包尚且被关十九年,更何况是银器。要知道在十八世纪的欧洲,银子比金子还值钱。可是主教没有这样做,因为他知道,冉.阿让只是一个可怜的穷人。他救了冉.阿让,没有责备,只有一句告诫:“不要忘记,永远不要忘记您允诺过我,您用这些银子是为了成为一个诚实的人,冉阿让,我的兄弟,您现在已不是恶一方面的人了,您是在善的一面了。我赎的是您的灵魂,我把它从黑暗的思想和自暴自弃的精神里救出来,交还给上帝。”
冉.阿让走了,他被震撼了,仅仅只是因为主教的以德报怨。是受了感动,还是受了侮辱,甚至是他对自己之前二十年所受遭遇愤怒心情的发泄?迷茫,当时他一定很迷茫。性善的一方面被主教激活了,而性恶的一方面仍在疯狂肆虐,他被两种感情控制着,矛盾,痛苦。恰此时,一个叫小瑞尔威的孩子走过他身旁,迷茫中的冉.阿让抢了小瑞尔威的钱,一个和他一样的可怜人的钱。这又是为什么呢?我认为这一定是他从狱中带出来的那种恶念的最后影响,也许是,也许不是,因为人本来就是一个矛盾的复合体,不会说清楚的。也许我们可以这样理解,在抢瑞尔威的钱的时候,抢东西的并不是他,而是他心中的那只兽,由于兽的本能和习惯他抢了他的钱。等清醒之后他才后悔,才痛心。因为主教形象的日渐高大衬托出的是自己的愈发渺小,灿烂的光辉终究会占据冉.阿让的心。
再之后,他更名为马德兰,创办工厂,居然获得了很大的发展,他有了钱,可是并没有像一般的富人那样恶掠,相反他用自己的钱办医院,救济穷人,在之后被追捕的过程中仍然用自己一生的努力实践着对穷苦女工芳汀的诺言,将芳汀可怜的女儿珂赛特从水货中救了出来,并使之过上了幸福的生活。之后的故事我不再讨论,我只是想说,正是由于主教大人的宽厚与以德抱怨传染给了冉.阿让,才使一个满心怀恨的人居然学会了爱,不是多么的不可思议,只是在麻木的心中植入了一根爱的神经,就这么简单。
朋友们,人生的旅途上最糟糕的不是贫困,不是厄运,也不是地位的底下,而是精神处于一种麻木无知觉,甚或被恨充斥的疯狂境地,此时感动过你的不再能感动你,吸引过你的也不再能吸引你,那么这时你就应当去寻找人生的另一片风景,因为当你抱怨自己没有漂亮鞋子穿的时候,请你想起还有许多人没有穿鞋子的脚。学会爱人吧,他会使你变得宽广,犹如大地,或者海洋,甚至天空一样广阔。送人玫瑰,手有余香,一个善意的微笑,或者一个简单的帮助,也许就会改变许多,许多。
虽然我们现在的社会还有不少麻木,不少骗局,甚至不少假象,但是比起他们:冉.阿让,芳汀,我们又是幸福的,值此伟大祖国繁荣复兴构建和谐社会之际,身为祖国明天建设者的我们就更应该挑起这样的大任:用自己的爱去感动身边的每一个人!相信大爱终究会成为我们泱泱中国最主流的时代情感。
相信吧,因为爱是可以传染的,爱是可以感化的!
二零零九年五月二十五日晚
第四篇:《悲惨世界》观后感
《悲惨世界》观后感
《悲慘世界》歌舞剧是由法国文豪雨果的名著《悲慘世界》(Les Miserables)改编而來。歌舞剧为了让观众入戏所以与原著有些小出入。例如原著中是尚.华尚本人开除了可怜的芳婷。他一生被人误解,自己却也因小小的清白而害了一对母女,这也是他后來那么內疚的原因。一九八七年美国版的悲慘世界在百老汇上演,从此一举成名造成了全世界的轰动。这部剧会成功在于演的是市井小民的遭遇、而时至今日戏中的故事仍不断的在世界各地重演,让观众重新思考自己的一些价值观。
剧中运用了许多如打字幕来转換时空背景的电影手法。舞台的设计十分巧妙,在中间有个大的旋转圆盘。人物在剧中利用圆盘在制造走路,远近上的效果上很有真实感。舞台上有一可个以组合、变化的大型场景道具。可以一瞬间从一座贫民窟的陆桥变成大学生的咖啡店,再成变成路障的,再变回去。歌曲不论是平靜、活泼或雄壮都透露著对生命的无奈,和对未來的期望。很完整的描绘出当时法国人民的心境。剧中的主角柯赛特与马里欧斯的爱情故事因为著墨不多,反而很薄弱,无法让人认同。相较之下痴情叶芃妮才是爱情剧的主角。叶芃妮在剧中是个令人怜惜的角色。虽然她的父母贪心又恶毒,但叶芃妮在剧中大有贫贱不能移的风骨。她穷、但別人给她钱她却不愿收。她对爱的专注,简直到了孤注一掷的地步。这和原著多少有差异,不过爱情故事本来就不是此剧的重点吧。
此剧如其名,从头悲慘到尾。还沒演超过十分钟就已有人在一旁啜泣,三個小时后看到结局时整个剧院只怕沒
有几个不挂泪的。我看到的版本和百老汇的原班人马的CD比起来我比较喜欢我看到的版本。百老汇中的贾斐在许多地方用腔太邪恶,虽然贾斐的确是剧中的反派,但我看的版本中贾斐就只是个相信法律和正义的人。他坚守他的岗位,希望能为安份守己的人民帶来更好的明天,却看不清他维持的制度有许多不合理之处。他花了二十年的光追阴寻一个偷了块面包的人,而那个人却救了他一命。最后明白自己的荒谬后悔不当初,却又不愿背叛他的信念,只好投河自杀。他虽然是坏人、但他的故事也是个讽刺的悲剧吧。
虽然我们也许会笑警长贾斐傻,历史上又有多少像贾斐的人呢?相信自己的信念是对的就无知的迫害他人。就连尚.华尚都对芳婷犯下了类似的错。我们自己呢?有人瞧不起罪犯,有人瞧不起忧郁症轻生者,有人看不起同性恋者,不能设身处地的去为他人着想,看了表面就直接下结论而不愿了解事实的真象。我知道有人在她人得乳癌时说她人裝病痛,结果自己也得了乳癌才知道那种痛苦。也有的人(像我自己有的时候)学会了英文之后就看低英文不好的人,对他们态度不好。当习惯做出这种判定后,我们自己也成了可笑的警长贾斐。
我只看过两部歌舞剧就是Lion King 和 Les
Miserables。Lion King 是近代歌舞剧的佳作,主要的卖点在于视觉上的震憾。其中运用了许多印尼和日本的传统玩偶戏
法。对看惯欧美歌舞剧的人,好像眼睛去吃了一頓龙虾大餐。
Les Mis就和同时期的「歌剧魅影」、「猫」等一样
有浓浓的人文气息,和悲天悯人的气氛。比较起來,Lion King才有真正大熔炉的感觉。Les Mis等虽然悲天悯人可是出发点
还是封闭的用西方世界的眼光和角度来诠释一切。但、剧本来源不同,这剧情的深度上还是有差的。一个是文豪大著,一个是迪斯奈卡通……看完Les Mis后会让人反覆的去思考剧情中隐藏的涵义,对Lion King的感动仅止于声乐之美与华丽的场景道具而已。当Les Mis等能让全场哭成一,在剧Lion King中就只有一堆小朋友在哭而已。
只有在现场欣赏过一部歌舞剧后才了解为什么许多明星放著几十万的片资不要,偏要去演百老汇的剧。全场流著泪,站起来为你鼓红了手,那种自己的演出受人欣赏的滿足不是片房长红可以比拟的。连我也会幻想那种情景,何況是演员呢?
希望沒有看过这部歌舞剧的人能有機机会一睹经典名剧。
第五篇:悲惨世界观后感
《悲惨世界》观后感
选修课老师安排我们观看了《悲惨世界》电影对我有很大的触动虽然以前看过这部小说,但是电影是从现实的方式对电影进行全方位的诠释,让我有了二次触动,现在就与大家一起分享我的观后感。
长篇小说《悲惨世界》是雨果最重要的作品。在这部小说中,雨果刻划了从拿破仑在滑铁卢的失败直到反对七月王朝的人民起义这一阶段的历史面貌,绘制了一幅规模庞大的社会和政治生活的图画。书中描述了在逃犯冉·阿让和流落街头的妇女芳汀,还有她的女儿珂赛特三位中心人物的悲惨遭遇。深刻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中善良纯朴的劳动人民注定要陷入受压迫、受歧视、受凌辱境地的必然命运,愤怒地谴责和控诉了造成这一切不合理和不公平现象的原因。
年轻勤劳的冉·阿让找不到工作在难忍的饥饿驱使下,打碎了商店的一块玻璃,拿了一块面包而前后被判了十九年徒刑。出狱后,为了报复,在晚上想打死好心收留他的善良的神父。但老人待人真诚,酣然睡在一个苦役犯旁边的卓绝胸怀,深深地震撼了冉·阿让,使他握着铁钎的手慢慢地放了下来。于是他偷走了银器逃出了神父家。当冉·阿让被抓住时,神父并没有指证他,反而又把两支银烛台给了冉·阿让,并对他说:“不要忘记,永远不要忘记您允诺过我,您拿了这些银子是为了做一个诚实的人用的。”正是这句话和神父的所做所为唤醒了冉·阿让的良心。他决定遵守自己的诺言,做一个诚实、正直、仁慈博爱的人。
后来他改名换姓,在一个城市里搞了一项工业的工艺改革,发了财,做了市长,在那里济穷救苦,大做好事。当他得知芳汀的悲惨遭遇时,决定帮助她,接回她的女儿珂赛特。但芳汀未看到她的女儿就死去了。而冉·阿让也为了救出冤枉的人,在法庭上自首自己是真正的苦役犯冉·阿让。于是又被抓走做苦役。但为了履行对芳汀的诺言,在苦役中,他奋不顾身地从战船上空抢救了帆工,然后机智地逃走。到外地把芳汀的女儿珂赛特从刻薄奸诈的夫妇那里带走,并隐居在了修道院。八年了,冉·阿让和珂赛特幸福的生活在一起。
冉·阿让为了让珂赛特得到幸福,设法成全了珂赛特和马吕斯的婚姻,并向马吕斯表白了自己曾是苦役犯。不料遭到马吕斯的鄙视,拒绝他再和珂赛特见面。当马吕斯得知冉·阿让就是自己到处寻找的救命恩人,即是受人尊敬的马德兰先生,他这才悔恨交加,立即带着珂赛特去看望老人。但是冉·阿让由于情感上受到打击,这时已处于弥留之际。老人向他们作了临终的嘱咐,便惨然离开了人生。
除了由于雨果为情节提供了一个真实的行动背景外,更是由于小说作者创造了一群有血有肉的人物形象。加上导演那生动的手法多镜头的进行分析。诠释了人性的各个方面反映了那个时代的社会现实。
电影虽然与小说没有完全相像,但是它有着自己另外的表现手法,特殊的描绘环境方式,让我们再观影的时候仿佛身临其境,深深的触动我们每一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