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库大全 > 精品范文库 > 8号文库

学会在课文中吹泡泡

学会在课文中吹泡泡



第一篇:学会在课文中吹泡泡

学会在课文里 “吹泡泡”

----谈人教版教科书“泡泡题”的运用

西周小学胡灵巧

摘要:本文针对语文课堂阅读教学中导学不深入的情况,依据现行人教版课程标准小学语文实验教科书的特点,结合语文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和自身的教学经验,阐述了如何在课文中进行“吹泡泡”的练习,从而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语文阅读吹泡泡

前言:翻开人教版课程标准小学语文实验教科书,你会发现在课文之前、课文之中或课文之后,出现了许多以学习伙伴的口吻叙述的“泡泡题”,尤其是三、四年级,四册教材中共有精读课文83篇,其中有“泡泡题”的课文就占了70篇之多,可见其突出的导学特色。

然而,在我们平时的语文课堂教学中,许多教师只是将泡泡题作为一个思考题向学生提出而已,只要学生解答了,就置之不理了,其导学作用仅仅停留在引导学生读课文的肤浅的层面上。其实,对于学生阅读来讲,“学习伙伴” 是阅读的先行者,“泡泡题”是“学习伙伴”在学习课文时留下的阅读痕迹。其导学的深层意义是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教师要发挥教材的导学特色,可以分下面三个阶段,运用“泡泡题”,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像“学习伙伴”那样在课本里 “吹泡泡”。

一、我让泡泡题“长大”了

泡泡题,意在给学生以提示和引导,所以它往往是没有明确答案的。教师利用这些泡泡题指导学生完成 “我让泡泡题长大了”的练习:在课文泡泡题边上的空白处写出自己对泡泡题的理解,再把自己写下的理解围成一个新泡泡,与课文泡泡题相互连接。按照新泡泡书写的位子不同,“泡泡题长大了”可以有三种“长”法,一是泡泡题长“高”了,新泡泡接在书中泡泡题的上、下位子;二是泡泡题长“长”了,新泡泡连在书中泡泡题的前、后;三是泡泡题长“胖”了,新泡泡围在书中泡泡题的四周。

课文中以下三类的泡泡题,都很适合开展这样的练习。

1、省略号泡泡题

泡泡题带有“„„”,留给学生想象、思维的空间。例第五册《孔子拜师》一课,在“几个月后,终于走到了洛阳”句子边有个泡泡:“从这句话我感受到„„”感受到什么呢?教师抓住“终于”一词,提醒学生联系上文的描写来体会。鼓励学生在泡泡题边上加上新泡泡,让他们大胆地把自己的感受补充出来:我感受到孔子来到洛阳是多么艰辛啊!我感受到孔子求知的心情是多么急切呀!

2、问题类泡泡题

学习伙伴的话,其中不少都是以问的形式提出的。如第六册《燕子》一课,学习伙伴在“蓝蓝的天空,电杆之间连着几痕细线,多么像五线谱啊!”句子边问道:“为什么要用“五线谱”打比方呢?”孩子们想象着,兴奋地述说着自己多彩的理解。教师再引导学生静静地综合同学们的理解,把它写在泡泡题的边上,形成一个大大的新泡泡。另外,这题的理解多元,可以让孩子一个理由围一个小泡泡,望着一串新泡泡,孩子们多骄傲多高兴呀。

3、“我发现”等类的泡泡题

有的泡泡题表面看去是有答案的,其实并未明确。例如第五册第18课《盘古开天地》的第2自然段后有泡泡题:“我发现这一段有不少意思相反的词。”相反的词”是哪些呢?让学生找一找,写在新泡泡里:清—浊 轻—重 上升—下降。

起初,老师可以引导孩子围绕泡泡题学习课文,交流后再指导孩子写新泡泡。孩子们学会后,也可以让他们自学课文,直接做“我让泡泡题长大了”的练习,然后交流评价。这样,学生可以主动关注和亲近“泡泡题”。“我让泡泡题长大了”的练习,孩子们特别喜欢,在快乐的学习中,其实已经开始了“学会吹泡泡”的起步阶段。

二、泡泡题教我吹泡泡

如果说,“我让泡泡题长大了”是让学生感受“泡泡”的外在形式,那么“泡泡题教我吹泡泡”更侧重于引导他们独立思考和投身实践。

1、一个一个学

一篇课文一般有一至三个泡泡题,教师根据教学实际引导学生学习课文中的泡泡题,让学生照样子在课文的其它地方学吹泡泡。

第五册《给予树》一课,“只有八岁的小女儿金吉娅沉默不语”一句旁有这

样一个泡泡:“为什么金吉娅沉默不语呢?”教师引导:①阅读课文时,学习伙伴脑海中产生了一个什么问题呢?他多么会动脑筋啊。②他产生了问题,又是怎样把自己的问题表达清楚的呢?③请你也像学习伙伴那样,在课文里吹起“问题 泡泡”,比一比,谁的问题提得好。孩子们仔细地读课文,边读边想,你看,他们吹的泡泡真好:“妈妈为什么生气呢?” “妈妈为什么紧紧地拥抱着金吉娅?”“陌生的女孩指谁?如愿以偿的笑脸是什么意思?”

以上是质疑类的泡泡题,常用“为什么”、“哪儿”、“怎么”等词。除此之外,大致还有三类:理解类的泡泡题,常用“我明白”、“我知道”、“我读懂”、“我体会”等词;想像类的,常用“我好像看到了”、“我能想像”等词;赏析类的,常用感叹句,例如:这名少先队员真会想办法!这里的“挨”字用得真好!

每一类的泡泡题,课文中都会反复出现,学生经历了一次次的学习“吹泡泡”,他们会明白:泡泡可以写自己学懂的内容,可以提出自己不懂的问题,可以根据书中的描述进行想像或联想,还可以抒发自己真实的感受等。

2、一组一组比

不同课文中的泡泡题不是毫无联系的,教师要引导学生善于把多篇课文中泡泡题的语文知识与方法进行比较分析,发现语文学习的规律,引导探究发现。

例如:第八册教材中有这样一些泡泡题:

第3课《记金华的双龙洞》:我知道为什么叫双龙洞了。

第6课《万年牢》:课文中三处提到了“万年牢”,这中间有什么联系呢? 第13课《夜莺的歌声》:我知道结尾两个自然段和开头三个自然段的联系是„„

第15课《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联系现实,我读懂了这句话。

教师将这一组泡泡题集中比较,孩子们就会发现:4个泡泡题,相同点都是用“联系”的方法学习课文。但它们是从不同的角度引导的,前3个泡泡分别从“课文内容与课题的联系”、“文中相同词语之间的联系”、“文章开头与结尾的联系”来启发思考。第4个泡泡题,则从前3个泡泡的“文中内容间的联系”拓展到“文章与生活的联系”,让课文走向了生活。比较了这些泡泡题渗透的学习方法后,在学习其它课文时,学生能灵活运用“联系”的方法“吹泡泡”,思

维与方法上都得到提升。

三、我的泡泡多姿多彩

如果说,“泡泡题教我吹泡泡”是让学生迁移泡泡题的内容和方法学会“依样画葫”,那么“我的泡泡多姿多彩”则更侧重于学生阅读的个性化和主动性。除了精读课文外,略读课文、选学课文,是孩子们吹个性化泡泡的广阔天地。

1、同一内容“吹泡泡”

结合课堂教学,抓住课文的重点、精妙处等,它可以是一段话、一句话,甚至是一个词、一个标点,让学生同一内容自由 “吹泡泡”。这既给每个学生一个静静思考自读自悟的时间,又为多角度个性化解读文本创造了机会。例如:第八册14课《小英雄雨来》,让学生自读第一自然段“吹泡泡”。“我明白了这村为什么叫芦花村了。”“我能想像出芦花飘飘悠悠飞舞的情景。”“雨来就生活在芦花村,村边就是还乡河,我觉得这一自然段与下文所写的雨来游泳本领强也有关系。”“这一段为什么要写雨来家乡的美丽景色呢?”„„这些泡泡,内容丰富,孩子们互相交流泡泡题的过程,既是指导学生吹“自己”的个性化泡泡的过程,也是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深入阅读的过程。

2、同一专题“吹泡泡”

围绕学生感兴趣的热点、疑点、难点,进行专题式的吹泡泡。例如:第七册《猫》这篇课文,作者细致、生动地描述了猫的古怪性格和它满月时的淘气可爱,全文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对猫的喜爱之情。初读课文后,教师这样引导:细细地读课文,读着,读着,你眼前不仅会跳出猫来,而且还跳出‘养猫的人’来,好像看到了“人”与“猫” 和谐相处的情景。哪些句子让你有这样的感觉?用“泡泡”描绘你透过文字看到的生动有趣的画面。每个孩子读着,品味着,想像着,描绘着,他们所选的句子不同,但他们展现了一幅幅“人爱猫,猫亲人”的画面。这一“吹泡泡”的练习,将读、悟、想像、写融为一体,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品味语言,体会情感,尤其是学生在人人参与中彰显的个性,是问答式讲授所不能达到的。

当孩子们能够在课文中吹起多姿多彩的泡泡的时候,文本中的“学习伙伴”——这位优秀的阅读先行者已经最好地完成了引领任务,因为他不仅引领孩子很好地学习文本,更重要的是他让一个个孩子成为像他一样会读、会思、会学的人。

第二篇:吹泡泡说课

吹泡泡

朱晓丽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老师:

大家好!我是来自正直小学的朱晓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小学三年级作文指导课《吹泡泡》!我的说课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阐述:

一、说教材

设计理念

小学三年级是中年级的开始,习作刚刚起步,因此 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勤于动笔,乐于表达,教师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为了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注重教学过程以及孩子们的个性特点,构建充满生命与活力的习作课堂。我在设计的过程中,特别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事物和语言表达能力,引导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鼓励学生创新思维和有创意的表达。指导学生,从看一看,说一说,到玩一玩,写一写,实现课堂教学:“三乐”。即,学生乐做、乐说、乐写,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写作能力,为学生学习语言,积累语言,运用语言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二、教学目标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为:

1.能仔细观察吹泡泡的过程,并能按顺序用“先······接着······然后······”的句式表达出来。

2.能通过吹一吹,看一看说出泡泡的样子,并连词成句说一段完

整的话。

3.能把自己的观察、感受、想象书面表达出来。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学生能具体的描写吹泡泡的动作以及泡泡的形状、颜色。难点:学生能展开丰富的想象,表达真情实感。

四、学情分析

吹泡泡这样的活动,对于学生来说简单易操作,且充满乐趣。三年级学生虽然知识积累不丰富,但对美丽熟悉的泡泡却表现出浓厚的兴趣,教师能更好地的引导学生进行观察、达到说一说,写一写的目的。

五、说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吹泡泡的背景音乐、图片资料、新词、泡泡棒

2、学生准备泡泡棒、习作本

六、教法与学法

教法:在习作学习中,教师只是一个指导者,学生才是活动的主体,因此,在活动中我主要运用创设情境、小组合作、内容提示 等教学方法,注重学生兴趣的激发,使学生带着浓厚的兴趣及愉悦的心情,主动参与。

学法: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因此本节课我将引导学生融入情景、仔细观察,合作讨论、动手尝试,展开想象等多种方面发挥学生口语及写作能力。

七、教学流程

我的教学流程设计如下:

1.欣赏音乐《吹泡泡》导入,使学生融入轻松快乐的氛围当中。

2.抽生上台吹泡泡,其余学生仔细观察吹泡泡的动作并能按照顺序

“先···接着···然后···”的句式表达出来。

3.伴着音乐,小组一人轮流吹泡泡,仔细观察泡泡是什么样子的?

有哪些颜色?

4.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内容综合,并引导学生展开想象

5.学生根据老师出示的词语连词成句,说一段话。

6.范文欣赏

7.学生动笔写一写观察到的泡泡,教师巡视指导。

8.习作展示,并评价修改

9.总结:这些泡泡不仅美丽,而且给我们带来了很多快乐。放学回

家后同学们可以自己动手用水和洗衣粉制作泡泡水,相信同学们能得到更多的乐趣

八、课外拓展延伸

孩子通过观、说、读、写,让学生表达和习作能力共同提高。

九、(预设)教学反思

本次习作教学我注重学生观察、口语表达及动手写作,但缺乏一定的写法方法指导

十、板书设计

吹泡泡

拧抽吹

第三篇:吹泡泡评课稿

《吹泡泡》评课稿

刘老师指导的《吹泡泡》是一堂趣味性极强的作文课。教师为学生搭建了一个富有情趣的平台,让学生有话说,乐于说,感受作文的乐趣,引导学生观察和体验,想象与表达,训练语言,发展思维。以下是我对这堂课的几点看法:

一、以活动为载体,激发兴趣。

写作是生活的需要,是有话要说,有情要抒,有事要叙。作文者,及生活之反映,为生活而作,因生活需要而作,内容为生活,形式为生活,终极目的为生活。离开了生活便没有了作文。“新课标”在习作目标中指出:“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有意识地丰富自己的见闻,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积累习作素材。”其目的在于让学生以多姿多彩的生活为素材,衍生出富有生活气息的习作。可是,我们的学生生活并不丰富,他们日程单调,生活空间狭小,缺乏丰富的生活源泉。学生怕写作文,总感到写不好,主要症结在于没素材可选,于是只好拼凑或抄袭。针对这些情况,刘老师范根据中年级学生的心理特征,兴趣爱好,为学生提供了形象生动,充满童趣的作文题材。吹泡泡这节活动作文教学课通过让学生看一看、吹一吹、赛一赛,为学生创设了宽松的学习环境,充分尊重和相信每一位学生,让他们在活动中得到最真切的感受,当五彩斑斓的泡泡在空中飘飞,不仅学生的兴趣被完全调动起来,就连在后边听课的老师似乎也充满了童真童趣。此时的学生们,用自已的眼睛去观察,用自己的头脑去思考,用自己的心灵去体验。让学生“心动”、“口动”,解决了“作文难”的问题。学生皆情趣盎然,真是“童心之下万物皆活”。

二、引导观察,学会观察的方法。

在观察前,刘老师范就让学生明确观察目的。指出要观察吹泡泡的动作,经过这么一提醒,学生就能有的方矢地去观察,从中获取更多的观察收获。在观察过程中,指导学生抓住事物的主要特征进行观察,色彩、形状等。只有学会正确的观察方法才能使学生获得更好的观察效果,留下丰富深刻的印象。

三、注重语言文句的训练。

在课堂伊始,刘老师范请了两位学生到上面去吹泡泡,同时给学生提出观察要求:可以用先„„然后„„再„„,想想吹泡泡的动作。其间,教师。在让学生用不同的方法吹出不同的泡泡时,刘老师范又分别请了四位学生做演示,随机进行提问:快吹时,泡泡是怎么样的?慢吹时是怎样的?轻轻吹?使劲吹呢?学生对不同吹法逐个说完以后,刘老师范又出示了句式:“这些泡泡有的„„有的„„还有的„„”让学生把刚才的话串起来说一说。在进行赛吹后,刘老师范让学生展开想象,把句式扩展为:我吹出来的泡泡,有的(),像(),有的(),像();还有的(),像()。在重视句式训练的同时,注意了设计的梯度,从易到难。通过这样的训练,可以使学生的语言更美,学得更快。

三、展开想像

激发学生展开想象和幻想,鼓励写想象中的事物。让学生展开想像,泡泡是怎么飘的,飘到哪去了?泡泡飘到空中,去和彩虹比美;泡泡飘到夜空,去和星星妹妹玩耍;泡泡飘到月亮上,去和嫦娥姐姐做伴。没想到,孩子们的想象力如此丰富。可见,给学生一个自由想象任其发展的空间,让学生敢思、敢想、敢说、敢写是非常重要的。

廖祥贞

第四篇:课文中的爱情

课文中的爱情

曾经眼神在乏味的书本中游离,为了学习而学习。穿梭在数篇课文之间,课文中的爱情,或平凡或悲壮,都有它自己迷幻的故事,都需要我们用心去体悟品味。

平凡·感动

再平凡的事物也有精彩的一面,再平凡的爱情也有令人感动的一面。汪曾祺的《故乡人》,刻画了两个平凡的夫妇,每天打渔的单调生活。他们的身影在水面的映衬下格外美丽,太阳落山,地平线有一种不敢逼视的美。如此的壮丽与如此平凡的人,似乎是永远不相关的。

风筝有风,海豚有海,他们有属于他们的一片七彩云朵。纵然平凡,但绝不平庸;纵然寂寞,但绝不寂寥。他们在平凡之中寻找快乐,譬如打渔的时候打了一条从未见过的大鱼,激动的扛回家中,放在残缺的木桌上。木桌上的一圈圈纵横交错的木纹,像掌心错杂的纹路,不仅见证了树木生长的艰辛与历史,也同时见证了他们爱情的平凡历史。

他们需要的,不是物质,而是精神。他们共同生活了许久,是爱情维系着他们的存在,维系着那片七彩云朵。他和她,心若止水,他们不需要很多的鱼,他们不需要很多的钱,他们自给自足,感动着世界,感动着自己。他们的手在多年反复中变得伤痕累累,粗糙结茧。打渔人的生活在太阳的出落升降下有条不紊的进行着,虽然平凡,但足以使我感动。感动着他们的艰辛,感动着他们的平凡,感动着他们的感动。

坎坷·伤痛

古代的爱情没有掺入今天的种种社会因素而显得异常的澄澈。读完杜甫《钗头凤》,心中的苦涩涌到胸口,难以呼吸。唐婉是他钟爱一生的人,却因为家庭,因为社会,两人不得不在命运的分叉路,挥泪告别。他们都明白,至此一别,再无相见之日。

他们未了结的夙愿轨道,在一天重合。

时光是琥珀,泪一滴滴被反锁。他们在命运安排的一天见了面,满怀愁绪的眼神两两相对,相望却不能相爱。两人爱情路上所遇到的坎坷又有谁能真正理解。杜甫怀着这般心情忍泪挥笔,刻下悲壮的《钗头凤》。唐婉的眼泪遮住了视线,朦胧中走向杜甫的笔迹,在旁边和了一首《钗头凤》。唐婉回到家中,心中绞痛,为了自己还未开始就完结的爱情。唐婉不久安静却不安然的逝去。为这场悲剧画上了一个沉重而充满伤痛的句号。

课文中的爱情,或是让我感动的无言,或是让我悲伤的不忍。正视物欲横流的现代,没有爱情能与它们平起平坐。

我将目光从书上收回,心中忽然明亮,仿佛一伸手,便可摘得整个星空的璀璨。

第五篇:简单课文中的不简单

简单课文中的不简单

徐定琪

一个语文教师,要把一篇复杂的课文教得简单了;又要把一篇简单的课文教得不简单。如《咏雪》“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一句,“寒雪日”不仅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同时也为下文“咏雪”做好了铺垫。“内集”也不仅仅点明谢太傅家中关系的融洽和谐,同时也交代了人数之多。“谢太傅与儿女讲论文艺”一句中“儿女”就是人数多的一个印证。

“谢太傅讲论文艺”。“讲”是师讲生听;“论”则是师生各抒己见,有评论也有辩论。可见师之会教,生之会学。“俄倾”不仅仅是一个时间的交代,更表现了老师在教学的时候,应景而问,不受既定内容的束缚,更表现了谢太傅作为太傅的文学素养和教学的机智。“大雪纷纷何所似”一句是太傅的问,句中“纷纷”一词暗含有老师的引导在里面,重点是要求学生形容下大雪时纷纷扬扬的样子,可见师之会“导”。“兄子”的回答显然是不合要求的,是没有弄清楚谢太傅的要求的。我们看 “撒盐空中差可拟”一句中,“盐”的重量显然比雪花重,因此“撒盐空中”只有从天而降,从上往下落,再说“盐”是颗粒状,不是雪花的片状。此句只抓住了雪下时的色而忽视了雪下时的“形”。显然,这是用来做对比衬托的,“未若柳絮因风起”是“兄女”的回答,“未若”是比不上的意思,这里面有谢道韫细致的观察,更有谢道韫的自信。“因风起”可以是从空中往下落下,可以是从树上横着飞出来,也可以是从地面向上飞起来。认真一比较不难发现这一句明显就要好得多,既描其色,又绘其形。好一个“柳絮因风起”,从天到地,从地到天,惟余莽莽,雪花飘飘,漫天飞舞的“纷纷扬扬的”景象仿佛就在眼前,画面感是如此的真实强烈。而从“谢太傅大笑乐”以及作者课后专门介绍谢道韫可知,谢太傅和作者对才女谢道韫的才华的充分肯定。

那么课文后作业为什么又说学生只要说的有理就可以呢?那主要是发展学生的思维。可是在教学时又有多少老师真正弄明白这篇简单的课文中的这个问题了呢?这就叫做简单的课文教得不简单。

    版权声明:此文自动收集于网络,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

    本文地址:https://www.feisuxs.com/wenku/jingpin/8/1088612.html

相关内容

热门阅读

最新更新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