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自然灾害与人类———以洪灾为例
第二节 自然灾害与人类———以洪灾为例
课程标准:以某种自然灾害为例,简述其发生的主要原因及其危害,提出防治的措施。知识与技能:认识洪水的概念,区别洪水和洪灾;结合我国发生洪水和洪灾的实际事例,了解洪灾形成的自然原因及人为原因;理解洪灾防治的工程措施和非工程措施。能以洪害为例,简述其发生的主要原因及其危害,提出防治的措施。
过程与方法:讲授法 总结归纳
教学重难点:洪灾形成的原因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如果说在自然界中对人类有用的物质与能量我们把它称为自然资源,那么什么又是自然灾害呢?同学们能不能列举一些啊?
学生举例:(出现问题:有的同学在这时就混销了自然现象与自然灾害.待在后面解决!)
一、自然灾害的含义及分类(板书)
1.含义:是指自然界发发生的,对人类生命和财产构成危害的事件。
基本属性
自然属性:自然界发生的社会属性:对人类构成危害
2.自然灾害按成因的分类:
(1)气象灾害:暴雨、洪水、干旱、冷冻害、浓雾、沙尘暴等
(2)地质灾害:地震、火山、滑坡、泥石流、塌陷等
(3)生物灾害:病害、虫害、鼠害、草害等
(5)宇宙灾害:宇宙有害射线、磁暴等
(6)人为自然灾害:人为影响所产生的但却表现为自然属性的灾害,如过量采伐森林引起的水土流失,过量开采地下水引起的地面沉陷等
过渡:洪灾是影响我国乃至世界最严重的自然灾害,请大家看图4-2-1
二.教材案例————洪灾(板书)
1.什么是洪灾?
洪水:河流水位超过河滩地面出现的溢出现象的统称
洪灾:洪水溢出或者冲垮河岸、胡岸,对人类生产和生活带来损害,就形成洪灾
2.洪灾会造成哪些危害?
直接危害:冲毁房屋、道路和桥梁、淹没农田、村镇和工厂、造成工业、农业的损失,以及人畜的伤亡,有时甚至会引起文艺瘟疫和传染病。
间接危害:供水、电力、交通等的中断。
过度:洪灾无论是对我们的国民经济还是对我们的生态环境都造成了巨大的危害,那么洪灾到底是怎么产生的?这是我们接下来要学习的内容
三、洪形成的原因(板书)
(板书)洪灾形成的基本环节:一是洪水的形成;二是对人类造成危害
师:同学们是不是有洪水就一定会产生洪灾呢?
学生回答:
师:当然不是,若发生在荒无人烟的地方没有人类的活动,就不会造成洪灾;而只有当洪水发生在有人类活动的地方,并且对人类的生产和生活造成危害也就形成了洪灾。因此洪灾的形成必须具备连个基本的环节:一是洪水的形成;二是对人类造成危害
师:请大家阅读教材试着分析洪水形成的原因?
(1)洪水形成的原因:
天气、气象原因:强降雨,大量冰雪融化、冰凌堵塞河道可以形成洪水,自然原因 : 地质作用堵塞河道(滑坡和泥石流堵塞河道可以形成洪水)
人为原因:(堤坝决口)
流域的汇水速度和河道的排水速度有关
汇水速度 > 排水速度 = 洪水
(2)影响流域汇水速度的因素:
地面坡度 :地面坡度越大汇水速度越快
土壤含水率:土壤含水率越高汇水速度越快
植被覆盖率:植被覆盖率越低汇水速度越快
(4)、影响河道排水速度的因素
河谷的顺直程度;纵向坡度越大河道排水速度越大
(5)洪水危害大小的因素:
灾区人口:人口越多,致灾的可能性越大
经济状况:经济越发达,损失越惨重
承转:洪水除了引起洪灾之外还会引发其他一些灾害,下面我们来了解另一种自然灾害泥石流
三、泥石流
(板书)
过渡: 有史以来,人类就在自然灾害的威胁下生活。自然灾害给人类带来极大的痛苦和惨重的损失,已经成为人类社会持续发展的巨大障碍。
灾害防御,有利于提高经济效益,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和发展。减灾就意味着发展,在资源日趋紧张、环境日趋恶化的今天,以减灾求可持续发展显得尤为重要。
4.洪灾的防治措施(板书)
(1)工程措施:
兴建水库,退耕还湖
修筑堤坝,防止洪水蔓延
疏通河道,加快泄洪速度
开辟分洪区,开挖分洪道
(2)非工程措施:
减灾教育:增强人们对灾害问题的认识,提高人们的防灾减灾意识
建立防灾减灾管理体制:将建在放在纳入国家和地方政府的发展计划
建立洪水灾害应急系统:灾害过程中应提高应急响应能力,突出以人为本,尽可能降低灾害性事件造成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最大限度的保护自然资源与环境。
洪水灾害保险与基金:抗灾、救灾、安置灾民、恢复生产,需要大量的财力和物力,灾害保险能够为灾区提供相应的资金用于上诉建设。
减灾规划: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合理配置资源,最大限度减轻自然灾害造成的损失,促进社会的进步
减灾立法:严格控制滥砍滥伐,逐步提高森林覆盖率,减少水土流失
拓展提问:1.我国1998年长江流域特大洪水和1954年相比,水量要小、水位要低,却多次决口、隐患叠出?
2.1998年长江流域洪水多次决口、隐患叠出,为什么没有象1954年那样死亡3.3万人之多?
3.简述我国洪灾多发的主要原因?
学生讨论总结回答
教师总结:
我国洪灾多发的主要原因:
1.降水集中程度高,集中于夏秋季节,全国大部分地区5-9月降水量占全年的比重高达80%左右。
2.季风气候的不稳定性,使得降水年际变化大。
3.乱砍滥伐,植被破坏严重,围湖造田水土流失加剧,上中游涵养水源能力和中下游排水能力减弱。
4.大量河道、湖泊被淤积、被填填,缺乏蓄洪、泄洪场所。
5.水利设施年久失修,河道淤塞,泄洪能力差。
说课稿
一、课题名称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为鲁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必修地理第一册》第四单元第二节的“自然灾害与人类--以洪灾为例”。
二、设计思路
课程标准:以某种自然灾害为例,简述其发生的主要原因及危害
教材分析:洪水的成因是本节教学内容的重点,教学中要运用直观的教学手段来引导学生分析洪水发生的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知识窗介绍了泥石流的特点、危害、发生机制和区域,通过分析讨论可让学生明确不同的自然灾害其诱发机制是不同的,同时也让学生理解自然灾害之间存在关联性,懂得在生产中要避免牵一发而动全身。最后介绍了防治洪灾的工程措施和非工程措施。通过分析讨论,使学生明白这两种措施都是非常重要的,教学中也可引导学生分析还有哪些措施,培养学生发散思维。
学情分析:本节放在必修一最后一个单元学习,学生已经掌握了一定的自然地理知识,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学会分析洪灾的成因及防治措施,学生的心理发展和知识的积累已使他们能够接受和理解较深的知识,在分析事物、处理问题时也具备一定的独立性,有自己的观点。在教学中,除了培养学生获取有关信息与资料的能力,更要培养他们主动参与、主动思考、主动提问的能力和学习态度。设计思想:本节课的设计以地理课程标准培养现代公民必备的地理素养作为指导思想和理论依据。为了实现“以某种自然灾害为例,简述其发生的主要原因
及危害”这一课标,在教学设计中,大量运用多媒体图片,遵循从特殊到一般再到特殊这一规律,首先通过图片让学生认识一些常见的自然灾害,再以洪灾为例,分析洪水形成的原因,最后让学生角色扮演讨论提出洪水的防治措施。从而使学生学会分析其它自然灾害的一般过程和方法,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通过了解自然灾害的概念、成因、类型及其危害。
(2)通过学习洪水和洪灾问题,学会分析诱发自然灾害的种种因素,揭示自然灾害的诱发机制和发生规律,明确自然灾害的特点和危害,寻求防灾、减灾的方法、措施。
2、过程与方法:
(1)以长江为例,分析有关洪水及洪灾的形成理论。
(2)与实践相结合,培养学生运用有关的事实材料等感性知识来获得较高层次的理论知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树立防灾减灾意识。
(2)培养学生理性的灾害观和正确的资源观;懂得趋利避害,使资源环境向着有利于人类的方向发展。
四、教学重点
教学重点是洪灾的形成原因及预防措施
五、教学难点
教学难点是洪灾的形成原因
六、教学准备
从备教材、备学生、备问题、备教学法、备氛围等几个方面把握这节课的内容,运用图片、文字等资料突破本节的重难点。
让学生课外收集有关我国的主要自然灾害的种类、成因、危害及防护措施等材料,便于在课堂的探究活动中使用。
七、教学过程设计
七、教学反思
学生经过前三个单元的地理学习,对高中自然地理知识已经有了初步的了解,掌握了高中地理的基础知识,初步掌握了一些学习地理的基本方法,具备了一定的识图、读图能力和分析地理现象、地理事物的能力,具有简单的地理思维能力,这为现阶段的地理学习打下了一定的基础。但学生在地理空间概念方面、读图能力方面都有一定的局限性,初中地理基础知识严重缺乏,读图识图的基本方法欠缺。
在教学过程中,有目的地和学生交流,对探究方向偏离过远的学生加以引导。案例教学,改变了课堂教学结构,学生可以借助材料,解读材料,独立思考,组织答案,在学习过程中找到了乐趣,挖掘了潜能,发现了自我,充分体现了学生主体作用。
要提高学生对课堂时空的使用效率,留出充分的时间让学生去独立思考,让他们充分发表自己的意义和看法,将教学资料变成学生学习的资料,要在学生活动的深度、广度上做文章。
要注意到学生的个别差异,既要考虑到发挥好学生的作用,更要照顾到后进生的参与和提高,使各层次学生都能自主地参与学习,并学有所得,在各自原有的基础上,能进一步提高。
总的来说,这节课学生学习积极性较高,课堂气氛较好,新知识的吸收和掌握程度较高。不足的是在教学方式上,虽然注意到了学生主体性的发挥,但在导向上,仍以教师为主。如何让学生学得更主动,探究的空间更大,使学生更有效果、有效率的学习,值得在以后的教学中做进一步研究。设计意图以98长江洪水为背景的歌曲以及几幅自然灾害的图片,特别是学生感受深刻的汶川地震图片引入,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自然导入新课。
通过小练习让学生巩固自然灾害的概念。
洪灾的成因是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
通过分析材料,学生讨论得出洪水成因,体现了自主、探究性学习的要求。通过板图可以直观地展示长江支流众多,且南北对称分布,梅雨季节同时来水,易形成洪水。
在两种不同坡度的A、B中,先后画出土壤含水率的多少、植被的多少,启发学生得出结论。
学生分角色讨论,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体现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指导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
第二篇:第四单元 第二节 自然灾害与人类——以洪灾为例
[课时作业]
一、选择题
读华北海河某支流流域图,完成1~2题。
1.下列不属于该河中下游地区多洪涝灾害的原因的是()A.降水集中 B.地势低平C.水库较多 D.支流众多
2.若图示区域雨季正常时间出现,则下列有关该区域洪涝灾害危害的叙述,错误的是()A.淹没村庄,造成人员伤亡、财产损失 B.淹没耕地,造成冬小麦减产或失收 C.冲毁公路、铁路,导致交通中断 D.冲毁供水、供电设施,导致停水停电
解析:第1题,水库可以调蓄洪峰,降低水位,减轻洪灾。第2题,洪水多发季节为夏季,该地冬小麦已经收割,因此不会减产或失收。
答案:1.C 2.B 读某流域汇流示意图,回答3~4题。
3.下列哪种情况下,流域的汇水速度较大()A.地面坡度较小 B.土壤含水率较低 C.植被覆盖率较高 D.土壤含水率较高
4.有关该流域洪灾形成因素之间的关联性,不正确的是()A.泥石流→河道堵塞→洪水 B.气温升高→冰雪融化→洪水 C.地面坡度小→河道排水速度快→洪水 D.植被覆盖差→流域汇水速度快→洪水
解析:第3题,流域的汇水速度与流域的地面坡度、土壤含水率、植被覆盖率等因素有关,地面坡度越大,土壤含水率越高,植被覆盖率越低,则流域的汇水速度越快;反之则越慢。第4题,地面坡度越小,河道排水速度就越慢,就越容易形成洪水。
答案:3.D 4.C 5.我国水旱灾害频繁发生的首要原因是()A.地形复杂多样 B.南北之间跨纬度大
C.冬季风势力强,控制的范围广 D.夏季风的迟早、强弱不稳定
解析:我国地处东亚季风区,降水主要是由夏季风带来的,而夏季风的迟早、强弱不稳定,造成了我国水旱灾害频繁发生。
答案:D 下图为我国三个流域水灾受灾比(受水灾的县城个数与总县城个数的比值)多年平均的月变化图,读图,回答下题。
6.三个流域水灾受灾比的特点是()①峰值均出现在4~6月 ②峰值出现月份与降水季节变化基本一致 ③峰值出现的时间由北向南逐渐推迟 ④珠江流域的受灾比最小
A.①③
C.①④
B.②④
D.②③
解析:分析我国三个流域的水灾受灾比多年平均的月变化图可以直接得出答案。答案:B
二、非选择题
7.读我国主要滞洪区分布示意图,回答下列各题。
(1)我国滞洪区集中分布地区:A是________流域,C是________流域,B、D在黄河和长江的________地区。
(2)A地区滞洪区较为集中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D地区需要划定滞洪区的自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我国滞洪区主要集中在东部地区,而广大的西部地区几乎没有滞洪区,原因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A地区为海河流域,地势平坦,泥沙淤积严重,排水不畅,易出现洪涝灾害,所以划定为滞洪区;而D地区为长江三峡以下的荆江河段,因是地上河,堤坝易漫溃,所以划定为滞洪区。滞洪区多分布在大河的中下游地区,因为这些地区地势平坦,水流较缓,加上泥沙淤积严重,极易出现洪涝灾害。
答案:(1)海河 淮河 中下游
(2)自然原因:
7、8月份降水集中,多暴雨,海河水系呈扇形,泥沙多,淤积严重,导致下游排水不畅,地势平坦,极易出现洪涝灾害。社会原因:这里人口稠密,城市集中,工农业发达
(3)长江三峡以下的荆江河段形成了“悬河”,堤坝容易漫溃
(4)我国暴雨洪涝灾害主要分布在东部地区;西部地区人口稀少,降水相对较少,不易发生洪灾
第三篇:论述自然灾害与土地整治——以福州市为例
自然灾害与土地整治——以福州市为例
摘要:土地是人类社会最为重要的生产资料,因此,一个国家和地区若想真正发展其国民经济,促进自身得不断发展,就必须对于土地资源进行有效的管理和整治。如今,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日益腾飞和社会的发展,尤其是城镇化建设的不断推进,社会对于土地资源的需求就变得日益旺盛。但是,和这种日益旺盛的需求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党和政府为了保证社会的长远发展和国家的粮食安全,以及为了预防我国国内经济过热、产能过剩,因此,加大了对于土地资源的控制和管理,市场中土地资源的紧缺性便显得尤为突出。在这种情况下,必须采取有效的土地整理措施,来保证土地资源可以得到有效地利用,为社会和经济的发展打下坚实的保障。对于土地资源的整治而言,存在着许多影响因素,都会影响到对于土地资源的利用效果产生本质性的影响。在这些因素中,自然灾害无疑是最为重要的影响之一,其不仅严重的威胁到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而且对于土地的有效利用起到了决定性的影响。因此,必须从土地整理的源头出发,考量自然灾害这一非人为因素对于土地资源的影响,并且予以科学、完善的解决,在避免自然灾害引起巨大损失的同时,最大程度的利用土地资源。本文选取福州市这一经济较为发达,且台风等自然灾害较为严重的东南部沿海城市作为研究对象,具有显著地代表意义,对于福州市当前的土地资源整治和自然灾害的现状进行研究,并分析其自然灾害与土地整治中存在问题,探究其形成的原因,并且借鉴相关研究成果,提出可操行建议,以期为学界和业界提供相应的思考和借鉴。关键词:福州市;土地资源;自然灾害;土地整治;土地利用规划
目录
摘要..................................................................................................................................................1 关键词..............................................................................................................................................1
一、前言...........................................................................................................................................3
(一)选题背景研究...............................................................................................................3(二)研究现状...........................................................................................................................4
(三)研究内容、目的与意义...............................................................................................4
二、本论...........................................................................................................................................5
(一)我国自然灾害与土地整治的理论基础.......................................................................5 1.土地整治的概念............................................................................................................5 2.土地整治的内涵和特征................................................................................................6 3.当前我国土地整治的主要类型....................................................................................7 4.我国自然灾害总体情况和特点——以2014年为例..................................................7
(二)福州市的自然环境与土地整治中存在的问题...................................................................8 1.福州市概况....................................................................................................................8 2.福州市当前土地资源和自然灾害情况......................................................................10 3.福州市当前土地整治措施..........................................................................................10 4.当前福州市自然灾害与土地整治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11
(三)福州市自然灾害与土地整治中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12 1.认识不足......................................................................................................................12 2.财政和技术支持的不足..............................................................................................12 3.地域经济发展的限制..................................................................................................12
(四)针对福州市自然灾害与土地整治的对策与措施.....................................................12 1.发展和利用GIS等空间管理技术..............................................................................13 2.将自然灾害的调查和成果融入到土地利用规划之中..............................................13 3.加强教育和推广..........................................................................................................13 4.加大财政和技术的支持..............................................................................................13
三、结论.........................................................................................................................................14 参考文献:.....................................................................................................................................15 致谢................................................................................................................................................16
一、前言
(一)选题背景研究
作为地球整个生态环境的基础,土地资源是地球最为基础的资源,没有土地资源,其他包括水资源、矿产资源、海洋资源和森林资源都不会存在,无论是人类还是其他一切生物,其生存都无法离开土地,正如恩格斯所论断的一样,土地是人类社会的一切,也是人类实现生存和发展必不可少的条件。因此,对于我们而言,土地是生存的根本、发展的基础,更是我们存活在这个世界上的保障,是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命脉[1]。
根据国土资源部于2015年4月22日发布的《2014中国国土资源公报》中的统计数据显示:“2013年,全国因建设占用、灾毁、生态退耕、农业结构调整等原因减少耕地面积35.47万公顷。2014年,中央累计下达土地整治资金245。9亿元,新增耕地25.56万公顷;共批准建设用地40.38万公顷,同比下降24.4%;全国出让国有建设用地27.18万公顷,出让合同总价款3.34万亿元,同比分别减少27.5%和27.4%。由此可见,我国当前土地形式依然非常严峻,尤其是在《2014中国国土资源公报》中,对于我国耕地情况的统计,更是进一步的加大了对于我们进行土地整治的要求:“全国共有农用地64616.84万公顷,其中耕地13516.34万公顷(20.27亿亩),林地25325.39万公顷,牧草地21951.39万公顷。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的耕地质量等别成果显示,全国耕地平均质量总体偏低。优等地面积为385.24万公顷,占全国耕地评定总面积的2.9%;高等地面积为3586.22万公顷,占全国耕地评定总面积的26.5% ;中等地面积为7149.31 万公顷,占全国耕地评定总面积的52.9% ;低等地面积为2386.47 万公顷,占全国耕地评定总面积的17.7%”由此可见,虽然我国幅员辽阔,但是受限于地理环境和气候的影响,耕地质量相对其他国家,尤其是欧美等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仍然存在着一定的差距,而且,这些宝贵的优质耕地也由于社会发展而带来的开发和建设,以及各种自然灾害而不断减少,这值得引起我们的重视[2]。
在社会发展带来的开发和建设以及自然灾害这两种影响我国土地管理的因素中,前者是有着极为深刻的社会的背景,是社会大环境和经济发展带来的必然影响,土地虽然被转为他用,但是却仍然能够发挥其价值,促进社会的发展。但是相对而言,自然灾害不仅会从根本上影响土地的利用,而且还会极大地影响到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和财产安全,应当引起我们更多的重视[3]。根据民政部、国家减灾委员会的统计,在整个2015年中,我国各地区发生的各类自然灾害对于全国造成了严重的损失,其中,受灾人数达到了18620.3万人次,死亡人数819人,失踪人数148人,农作物受灾面积21769.8千公顷,其中绝收2232.7千公顷,对于我国经济带来的直接损失达到了2704.1亿元。
这种现实无疑对我们提出了极为现实和迫切的要求,我们必须采取包括土地整治在内的各种措施,将其影响降到最小,最终保障我们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二)研究现状
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尤其是伴随可持续发展观点的不断推广,自然灾害与土地整治的内容也发生了改变。在很多国家,土地整治要遵循多元化、非均衡、逐级推进、综合发展的原则,实施土地整治规划,进行安全评估。对此,我国许多专家学者也纷纷对于土地整治和自然灾害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研究,并且取得了较为丰富的成果。
对福州市自然环境灾害及土地整治的研究表明:(1)由于福州是沿海城市,福州市有闽江、敖江、龙江三条主要河流,还有一些水库、内河,所以有时候会有发生洪水等灾害;(2)2013年底全市水土流失面积987.56平方公里,占全市土地总面积的9.21%,危害性越来越明显;(3)由于地理位置的原因,台风也是福州市极为常见的一种地质灾害;(4)福州市在建国后上尚未发生过大兴地震,但是,由于地处太平洋板块的活跃地段,因此,弱小地震也时不时来袭,给人们生活带来恐慌,也造成了一定的经济损失;(5)多雨季节,偏远郊区、农村也会发生泥石流等灾害,严重威胁人们的安全。
此外,相关学者在对于土地整治和自然灾害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后认为,采取有效地土地整治工作,可以最大程度的做好相应的防灾预案和措施,在自然灾害来临时有效、及时、全面、科学的调动各种资源,最大程度的减少自然灾害对于我国社会人民群众带来的人身和财产的损失,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值得进一步的发展和推广。
(三)研究内容、目的与意义
本文选取福州市为研究对象,对于其土地治理的现状进行分析,从实际情况出发,实事求是的对于福州市土地整治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探究,尤其是土地整治和自然灾害之间的关系和彼此影响,探究土地整治对于自然灾害的预防和减害的机理,并且提出相应的可操作性建议。
本文研究的目的和意义在于,发现当前福州市土地整治实践中存在的问题,从而为现实实践提出可操作性的建议,以期促进福州市土地整治业务的进行,在使得土地得到最大化利用的同时,最大程度的提高其对于自然灾害的防御能力。对于自然灾害而言,其固然有人力无法左右的特点,但是根据国家减灾委的统计,有30%的自然灾害都是由于人类不合理的开发和利用土地资源,以及相关的活动所引起的,因此,必须将人类对于土地资源的利用和整治作为影响自然灾害最为重要的因素。本文即对此进行相应的研究,以期最终保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为福州市社会和经济在未来的发展打下坚实的保障。
二、本论
(一)我国自然灾害与土地整治的理论基础
1.土地整治的概念
不同的国家,有着包括土地资源、地理环境和土地制度的客观背景,因此,在不同国家,学者对于土地治理,有着不同的定义。例如,在以美国、欧盟为代表的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其土地等生产资料私有,因此,其所谓的土地整治,其实就是对于土地进行结构和关系的调整,从而实现一种规划的利用;日本和韩国虽然也是以土地为代表的生产资料私有制,但是,由于其文化的特点,更为强调政府在其中的重要作用,即在政府的主导下,对于国家土地的利用、所有和规划进行整治,从而使得每一块土地都能发挥出最大的效果,为社会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4]。
笔者认为,对于我国而言,其土地制度的根本来源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十条的规定:“城市的土地属于国家所有。农村和城市郊区的土地,除由法律规定属于国家所有的以外,属于集体所有;宅基地和自留地、自留山,也属于集体所有。”因此,在定义我国土地整治制度和实施时,一定要考虑到政府在其中起到的作用。
基于这点,笔者对于土地整治定义如下:所谓土地整治,即通过治理和调整来实现土地利用的效率和公平性的制度和方式。由于现实情况的复杂性,因此,土地整治是一个专业性强、涉及内容复杂,并且包含诸多方面的系统性工程,其具体内容包括刺激土地对于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的促进作用,最大程度的减轻土地对于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的制约等负面影响,使得土地能够得以有效利用,并且采取一定的工程技术手段,来提高整个土地的利用效率[5]。
可以说,土地整治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是人类社会文明发展和生产力提高的必然产物,是人们为了发展和生存,展开的提高土地资源使用效率的一种实践行为。
2.土地整治的内涵和特征
土地整治是一个系统性的工作,具有极为复杂的内容,且形式多种多样,因此,其有着极为多种内涵表现和鲜明的特征:
第一,土地整治的过程是为了社会的发展而服务的,本质上是人类为了生存和发展而展开的一种实践行为,因此,其必然是一个动态而持续的过程,在人类社会的不同历史时期,由于社会发展情况的不同,有着不同的要求,客观现实和土地整治两者之间呈现出一种彼此相互促进的关系;
第二,土地整治不仅仅是单纯的对于土地的立法和行政管理,而且也是覆盖整个社会各个层面,需要包括文化、经济在内的各种手段的支持,方能真正的取得相应的效果[6];
第三,对于社会和地区经济的促进作用是土地整治的内在表现,是对于社会和经济发展下日益旺盛的赌徒需求和恒定的土地总量之间的平衡,在客观上无法增大土地总量的情况下,最大程度的满足社会对于土地资源的需求;
第四,土地整治可以最大程度的促进地区经济的发展,且有效的保护土地资源,因此,从本质而言,其追求的是自然、社会和经济三者之间的有效统一,从而实现彼此的共同发展;
第五,在土地整治的过程中,政府应当占据绝对的主导地位,这不仅是土地国有这一我国基本制度所决定的,而且还可以有效的处理土地整治中涉及到的经济和权益纠纷。如果没有政府的介入,那么,有效的土地整治是难以的实现的,不仅土地的所有者会对于土地资源进行无限制的掠夺式利用,且自身的合法权益也极易受到他人的侵犯;
第六,土地整治行为具有极为鲜明的长期性和复杂性,这也是土地整治工作最为鲜明的特征,也是其最为本质的特点之一。首先,土地整治必须要对于土地资源进行有效的管理,其以政府为中心,涉及到土地管理、农业、区域经济、土地使用者切身利益等各个层面,因此,复杂性特点鲜明。其次,土地整治随着人类的社会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而不断发展,有着鲜明的时代特征,也有着显著地长期性特征,只要人类想要谋求生存和发展,就必须不断地进行土地整治工作,可以说,土地整治工作会覆盖人类的整个历史时期[7]。3.当前我国土地整治的主要类型
我国幅员辽阔,各地区的地理条件各不相同,土地资源也有着不用特点,因此,各地采取了不同的土地整治措施,具体而言,分为其中类型,详见表1所示。
表1
我国当前主要的土地整治措施
组别
土地整治方式
土地整治具体内容 迁村并点,通过搬迁改造,上海
“三个集中”
使乡镇企业逐步向工业园区集中,农田逐步规模
经营集中。在保证基本农田建设的江苏南部和安徽东南部
“以农为主”
情况下,对于农村的田、水、路、林进行综合整治
安徽、山东、湖北某部
“农民住宅建设”
迁村并点,并且压缩宅基地,扩大耕地面积 主要是针对于山区土地的整治
对于工矿企业的废弃用徐州等苏北地区
“废弃地综合使用”
地进行整治,重新实现复
耕和重新利用
河北邢台
“圈城令”
限制城市的过度膨胀,保
证农业用地 此地区极易发生洪灾,因湖北、黑龙江、江西
“水灾预警措施”
此,对于移民的宅基地进行还耕,并且兴修水利
4.我国自然灾害总体情况和特点——以2014年为例 山东五莲 “小流域统一规划” 根据民政部、国家减灾委员会办公室会发布的信息可见,以2014年为例,我国的自然灾害具有以下的特点:
首先,灾害的发生频率和造成的损失逐年减轻;
其次,自然灾害呈现出“南涝北旱”的情况,受灾地区集中,对于农作物的影响极大;
再者,地震活动程度不高,发生了14次5级以上地震和1次6级以上地震; 最后,台风活动的强度加大,对于沿海地区造成了极大地损失,如登陆福建的“苏迪罗”和登陆浙江并极大影响福建地区的“灿鸿”等。
从中可以看出,福州市濒临海岸线,且地处中国东南部地区,因此,极易受到洪灾和台风的影响,需要在土地整治中加以重视。
(二)福州市的自然环境与土地整治中存在的问题
1.福州市概况
福州市是福建省省会,总面积约为1.19万平方公里,位于我国东南部的福建省的中部东端,其介于北纬25°15′~26°39′、东经118°08′~120°31′之间。福州市紧邻台湾海峡,和三明市、、莆田市、南平市和宁德市相邻,东西最大横距长为128公里,南北最大纵距达到145公里。
福州市市区面积达到1786平方公里,呈现北高南低、西高东低、丘陵和盆地纵横的地理特点。福州市多山地和丘陵,其面积达到了整个福州市总面积的72.68%。此外,福州市处于欧亚大陆板块的东南缘,因此,从地理学分析,福州市地区处于闽东火山断坳带这一大地构造单元,因此有着近6条断裂带。
图1 福州市卫星遥感图
图2 福州市地貌测绘图
2.福州市当前土地资源和自然灾害情况
在国务院批复同意的《福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11-2020)》中,确定了福州市的土地整治措施和政策,是福州市进行土地整治的依据性文件,确立了“一区两翼、双轴多极”的空间发展策略、“退二进三”的城市土地扩容工作、“空心村”治理等主要措施,以期最大程度的促进对于土地的保护和有效利用。
根据福州市政府颁布的《福州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大纲(2006-2020)》中相关数据表明,福州市全市土地总面积达到1215546.4公顷,其中,农用土地所占份额最大,达到了79.53%,总量达到9666732.4公顷,而建筑用地则为90414公顷,占土地面积总量的7.44%。其余158399.5为其他用地,占据总量的13.03%。
根据以上统计,可以看出,福州市土地资源的绝对值较大,但是平均值较小,且有着滩涂等大量的未开发土地资源,因此,实施土地整治就显得更为重要。
由于地理位置的影响,福州市多降雨,且极易受台风的影响,尤其是台风季节,其约占全年雨量的27%~36%,且多是以雷阵雨和暴雨等剧烈的方式,瞬间降水量极大,极易产生洪灾。对此,通过《福州市志》和福州市气象局的相关统计可以看出,福州市最为常见,影响也最为严重的自然灾害就是洪灾。此外,由于丘陵和盆地的地形和水流急、径流冲刷严重的闽江,以及洪灾等因素的共同影响,水土流失也是福州市当前最为常见的自然灾害。3.福州市当前土地整治措施
从上文中可以看出,福州市的土地资源受自然灾害的影响较大,因此,若想有效的保护和利用福州市的土地资源,就必须采取有效的土地整治措施。为此,福州市政府采取了多种措施,进行相关的土地整治活动。
首先,为了有效地利用城市土地,整体促进福州市区域经济的发展,福州市政府鼓励中小企业、制造业和有一定污染和影响人民群众日常生活的企业搬移到下属区县,并且从搬迁首付款、搬迁交地奖励金、搬迁改造奖励金三方面给予极大地财政补助;
其次,为了保证基本农业用地,福州市政府在《关于下达2014年补充耕地和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任务的通知》中决定,除了国家和省级的重点工程,全面停止建设用地占用农业用地的申请;
再者,为了有效地预防自然灾害对于土地资源的影响,福州市政府采取了多方位的土地整治措施。第一,对于地质灾害危险区域内村庄加大了综合整治力度,将极易受到自然灾害影响的土地(梯田、低洼地)进行农业技术的建设,如排水措施的修建、地面的加固等措施。第二,对于全市近500平方公里受到水土流失的土地进行处理和整治,例如退耕换林,并且进行水利设施的建设等。第三,为了最大程度的防治洪灾,兴建了9个防洪堤岸、17个农村小型水电站和10个县级排涝系统。第四,加大对于土地资源执法的力度,试点设立“土地资源执法大队”等行政机构,保证土地整治措施的有效性。详见表2.表2 福州市当前的土地整治措施总结
组别 防洪减灾 执法力度 农业技术建设 易受灾农村建设 堤防工程 海堤及围垦工程 促进自然资源自我恢复
内容
9个防洪堤岸、17个农村小型水电站和
10个县级排涝系统 “土地资源执法大队” 排水措施的修建、地面的加固 防灾教育、水利工程等
闽江下游防洪堤、城区防洪堤等项目 9个区县的海堤建设,并进行滩涂开发 建成永泰县(国家级)和连江县(省级)
两个生态自我修复示范区
4.当前福州市自然灾害与土地整治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当前,福州市针对于自然灾害和土地资源进行了多方面的土地整治,取得了一定得成效,但是,其中仍然存在着一定得不足和缺陷,对于福州市的土地整治带来了极大的影响,继续加以解决。
首先,群众对于自然灾害和土地利用之间的关系没有正确、完善的认识,因此,在生产和生活中往往为了追求经济利益的最大化,对于土地资源进行掠夺性和粗放型的开发。此外,许多人民群众的家庭建筑业忽视了对于自然灾害的重视,不符合安全要求;
其次,政府等土地整治的主体过于重视对于灾后的治理和对于灾害的应急预防措施,忽视了从源头采取土地整治的方式来预防自然灾害。例如,政府组织相关乡镇和农村在山地区域建设了相关的水利措施和退耕还林等来预防水土流失,但是,掠夺式的开垦情况依然存在,产生了“保护和破坏同步”的情况,极大地影响了土地整治措施的效果,也产生了相应的隐患;
最后,土地整治部门和业务人员素质不足。当前,政府无疑是进行土地整治最为重要的主体,但是,其中专业的土地资源管理和整治的人才较少,且缺乏相应的专业仪器,因此,对于工作的顺利进行产生了极大地阻碍;
(三)福州市自然灾害与土地整治中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上文中,对于福州市自然灾害与土地整治中存在问题进行了分析,为了有效地解决这些问题,获取最大的工作收效,必须对于其成因进行分析,而后采取科学、针对性的措施解决。1.认识不足
在实践中,认识不足极易导致许多问题和缺陷的产生,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平日里宣传的范围和力度不够,因此,包括政府部门、居民在内的社会主体对于自然灾害的防治存在着极大地不足,且对于土地整治的重要意义的认识也存在着一定的缺陷。2.财政和技术支持的不足
当前,由于意识的不足,以及政府单纯追求GDP这一错误的政绩观的影响下,对于土地整治和自然灾害预防的各种措施和建设中存在着极大地不足,因此,相关的财政支持较少,这就必然进一步导致技术的缺陷和不足。3.地域经济发展的限制
从上文的研究中可以看出,以土地整治来实现对于自然灾害的预防,受到当地经济发展的局限,也是当地社会和经济发展的客观体现。当前,我国经济虽然获得了极为迅猛的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初步形成,但是客观而言,其中依然存在着许多不足,经济总量大而质量差。在这种情况下,依靠初级的工业和粗放式的经营依然是当前工农业发展的主要方式,如果贸然进行彻底的转型,那么,必然会对当地的区域经济带来极为严重的影响。在这种客观现实下,相关的土地整治工作和对于自然灾害的预防自然会受到一定得限制。
(四)针对福州市自然灾害与土地整治的对策与措施
上文中,对于福州市自然灾害与土地整治中存在的问题及其成因进行了分析和研究,下文将根据这些客观情况,对于福州市自然灾害与土地整治的未来发展提出相应的建议和对策,以期为学界和业界提供相应的思考: 1.发展和利用GIS等空间管理技术
科学技术永远是第一发展力,对于自然灾害的防治和土地整治而言亦是如此,因此,应当积极地采用GIS等空间管理技术,来促进土地整治工作的进行,有效的发挥其在防治自然灾害过程中的积极作用[8]。
具体而言,GIS技术可以完善的构造出对土地利用规划地质灾害的数据库,从而使得数据库原有分割的局面得以打破,为土地整治工作和自然灾害的预防和处置提供完善的技术支持和方便快捷的平台[9]。2.将自然灾害的调查和成果融入到土地利用规划之中
根据国务院颁发的《地质灾害防治条例》的规定:“编制和实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矿产资源规划以及水利、铁路、交通、能源等重大建设工程项目规划,应当充分考虑地质灾害防治要求,避免和减轻地质灾害造成的损失。编制城市总体规划、村庄和集镇规划,应当将地质灾害防治规划作为其组成部分。”
但是,与此形成对比的是,福州市历年的土地利用规划中,极少涉及到有关自然灾害的调查和影响的内容,这就无法对于实践形成有效的指导,急需加以改善和完善。3.加强教育和推广
当前,虽然土地整治工作得到了极大地推广,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人民群众对此的认识依然不足,过于看重经济利益而忽视对于自然灾害的切实预防效果的情况依然存在。对此,政府部门应当提高重视,一方面进行相关的教育,一方面以经济奖励为保证,对于土地整治和自然灾害的防治进行有效的推广,以期发挥其最大的效果[10]。4.加大财政和技术的支持
有效的财政支出和技术支持和相关工作能够获得成绩的基础性因素,因此,政府应当加大对于土地整治和自然灾害防治的技术和财政支出,从而将相关工作落在实处,避免形式化,真正的取得应有的效果,为地区社会和经济的发展提供坚实的动力。
此外,应当加快对于区域经济的转型建设,从而减少对于粗放式经营的依赖,从而使得相关工作能够得以顺利进行。
三、结论
在本次研究中,以福州市为例,研究了自然灾害和土地整治的相互作用,并且分析了当下福州市自身的土地整治情况即其中存在的不足,并提出了相关的建议。从中我们可以看出,随着社会的发展,我国土地资源紧缺的形式必将日益明显,这种情况就要求我们必须采取各种有效的措施,加大土地资源的管理力度和提高管理的效率,并且最大程度的预防自然灾害造成的影响,为社会和经济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赵建宁等.我国土地整治公众参与现状分析.福州农业学报.2013.[2]霍原.我国土地整理制度的立法思考[D].东北林业大学.2014.[3]李汉敏等.土地整理的生态环境建设问题研究[J].气象与环境科学.2012.[4] Costanza R, Arge R, Groat R,etal.The values of the world’s ecosystem service es and natural capital [J].Nature,2013,387:253-260.[5]Cary Coglianses.Social Movements, Law, and Society: The Institutionalization of the Environmental Movement.[6]徐伟、王静爱、史培军等.中国城市地震灾害危险度评价.自然灾害学报,2014,13(1):9~15.[7] 葛全胜、邹铭、郑景云等.中国自然灾害风险综合评估初步研究.北京:科学出版社,2012.[8] 国家科委国家计委国家经贸委自然灾害综合研究组.中国自然灾害区划研究的进展.北京:海洋出版社,2013.[9] 李典友.我国土地整理中的生态学问题与对策探讨.皖西学院学报.2014.[10] 杨华均.土地开发整治项目社会影响评价研究。西南大学.2013.致谢
随着这次研究的完成和这篇文章的创作,大学生涯也进入了尾声,回想过往,不由得感慨万千,论文写作过程的艰辛让我从内心深处体会到了学术研究的神圣,也让我经历了一次考验与磨砺。我相信,经过这一次的艰难历程,我对学术研究己经有了一些新的感悟。
在此,首先对我的导师XXX老师在论文写作过程中给予我的精心指导表示最诚挚的感谢!论文的顺利完成,凝聚着我的导师XXX老师对我的点滴教诲和殷殷关切,我取得的每一个进步,都倾注了他的心血和汗水。从论文开题、问卷设计、论文写作每个环节,XXX老师都给予了细心的指导与有效的建议,对我论文的写作影响非常重要。
在此,我谨向XX老师表达最诚挚的谢意!最后深深感谢我的父亲、母亲,是您们无私的关爱、包容和支持,赋予了我坚强的力量,使我能够顺利完成学业!再次对所有帮助我的、关心我的人致以最为真诚的感谢!谢谢大家!
第四篇:1.3 人类活动与自然灾害教案(定稿)
第一章 自然灾害概述 1.3 人类活动与自然灾害
教 案
【导入】人类为了生存发展和提升生活水准,不断进行了一系列不同规模不同类型的活动,包括农,林,渔,牧,矿,工,商,交通,观光和各种工程建设等等.对生物圈和生态系改造有时也会超过了自然生物作用规模.人类活动已成为地球上一项巨大的营力,迅速而剧烈地改变着自然界,反过来又影响到自身.一、生态破坏与自然灾害
如,人类过度的开发利用自然资源,破坏了生态平衡,引起了森林锐减、草原退化,导致了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加重了自然灾害的频发。1.土壤侵蚀
(1)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
【点拨】其产生的原因既有自然因素,也有人为因素,主要是人为造成的水土流失。滥采滥伐,造成地表植被严重破坏,使得原有植物根系固土作用大大降低,加速了地表土壤的流失。阅读长江上游的水土流失 明确以下几点 ①水土流失的原因 ②水土流失的危害(2)土壤侵蚀的后果
【点拨】侵蚀区,耕作层流失,保水、蓄水能力降低,干旱时加剧干旱,暴雨时易形成山洪;沟谷侵蚀的发展,诱发山崩、滑坡和泥石流灾害;在下游地区,由于泥沙淤积,使河床抬高,湖泊淤浅,航道的行洪能力、湖泊的调蓄能力降低,增加了洪涝灾害的发生频率。2.荒漠化的原因及后果
【点拨】过度放牧和不适当的旱作农业是干旱和半干旱地区荒漠化的主要原因,荒漠化的主要影响是土地生产力下降,农牧业减产。
二、环境污染与自然灾害
阅读20世纪中期世界八大公害事件 明确各事件主要的污染物及造成的危害 1.全球变暖
(1)气候变暖的原因
(2)全球变暖带来的主要影响和危害
【点拨】一是造成海平面的上升;二是加剧洪涝、干旱和其他气象灾害;三是影响农业和自然生态系统;四是影响人类健康。(3)全球变暖对我国的影响
【点拨】总体上我国的气候变暖趋势冬季强于夏季;在北部和西部的温暖地区以及沿海地区,降雨量将会增加;在长江、黄河流域,洪水爆发的频率将会增加;在东南沿海地区,台风和暴雨将更加频繁。2.臭氧层破坏(1)原因
【点拨】人类排放大量的氟利昂等(2)危害
第五篇:设计与材料—以水杯为例
水杯的材料选用
杯子的类别很多.可以根据材料分类,比如陶瓷杯,玻璃杯,塑料杯,不锈钢杯,木鱼石杯,景泰蓝杯等,可以根据功能分为日用杯,广告杯 ,促销杯,保健杯等,可以根据寓意分为合欢杯,情侣杯,夫妻杯等,根据结构工艺分为单层杯,双层杯 ,真空杯,纳米杯,能量杯,生态杯等.。
1.陶瓷水杯
陶瓷的应用源远流长,在古代的茶具中占有主要的地位,现在陶瓷的应用虽不如古代那么流行,但是由于陶瓷的特殊性能,往往加入新的材料,使陶瓷具有某些特殊的性能成为新型陶瓷。陶瓷的熔点很高,大多在2000摄氏度以上,因此具有很高的耐热性能。陶瓷的线胀系数小,导热性和抗热震性都较差,受热冲击时容易破裂。但是在水杯的应用时陶瓷对于100摄氏度左右的热冲击还是不在话下的,导热性较差,使得盛着热水的陶瓷水杯不是很烫。陶瓷的价格不是很贵,因此大多数人都能消费,在水杯设计中应用广泛,现在往往用陶瓷做一些有特殊趣味的水杯,陶瓷这种材料经常被一些著名的设计师采用。陶瓷用作水杯的缺点就是容易摔碎,但这并不能影响陶瓷在水杯中的应用。因为陶瓷的加工特性是陶瓷水杯绝大多数都是敞口外形,附加造型很少。
上图中的陶瓷水杯,网上售价仅为十元,开口比底部略大,心形的设计十分简洁,附加的造型仅为把手,符合大多数陶瓷水杯的造型式样。
2.塑料水杯
塑料水杯占据了水杯市场的大部分份额,特别是在经常携带的水杯使用场合,如现在学生上课时带水所用的水杯95%为塑料水杯,5%为不锈钢水杯,原因在于塑料水杯质量小,容易密封不漏水,一般的价格处于水杯价格的最底端。塑料之所以应用广泛是因为相对其他材料而言,塑料易成型、成本低,水杯的形状可以不受其形态和线性的限制,基本上都可以在注射机上一次成型,且批量生产数量一次性产量高,单件产品成本很低;有一定的强度,足以满足盛水的需要;透明性好、着色性强,因此水杯的颜色可以千变万化以供选择;耐磨性高,水杯不易变花;透光保温;耐热性较差,对于100摄氏度左右的温度没有问题;部分塑料在热水作用下产生有毒物质。采用塑料进行水杯设计,水杯的造型几乎能够随心所欲,能够给设计师提供充分的想象任意发挥。
上图的两个水杯采用的是双层印花,材质为PS塑料,双层结构,不易损坏,重90g,高13.5cm,满水容量0.4L。
3.玻璃水杯
玻璃的透明性往往给人以干净的感觉,因此玻璃水杯与陶瓷水杯经常作为家居物品使用。玻璃材料在水杯设计时的优点有透光性好,有种高雅的感觉,整体着色,颜色变化奇特;硬度高,比一般金属都硬;化学稳定性极高,是所有材料中最稳定的材料;导热性差,只有钢的1/400。玻璃材料在水杯设计时的缺点是热稳定性极差,温度急变时玻璃内部产生的内应力很容易超过了玻璃的强度在急冷急热情况下很容易炸裂,造成危险。在水杯的制造中最常采用的成型工艺是吹制法和压制法。
4.不锈钢杯
不锈钢指耐空气、蒸汽、水等弱腐蚀介质和酸、碱、盐等化学浸蚀性介质腐蚀的钢,又称不锈耐酸钢。实际应用中,常将耐弱腐蚀介质腐蚀的钢称为不锈钢,而将耐化学介质腐蚀的钢称为耐酸钢。一般说来,含硌量大于12%的钢就具有了不锈钢的特点 不锈钢按热处理后的显微组织又可分为五大类:即铁素体不锈钢、马氏体不锈钢、奥氏体不锈钢、奥氏体-铁素体不锈钢及沉淀碳化不锈钢文字。
由于钢的导热性能极好,所以以上两个杯子都是,双层不锈钢真空构造。不锈钢的延展性能又很好,做成双层不锈钢工艺仍然不是很复杂。附加把手等多用其他材料如塑料等进行设计,因为在大批量生产时,不规则的把手等形状不容易成形,而塑料等则很容易进行变形加工。所以在设计将不同材料结合起来使用能将各自的优点充分发挥出来,并且不会使成本太高。以上两个杯子的杯盖设计也是将不锈钢和橡胶塑料结合起来,是因为不锈钢不容易做到密封效果,而相对不锈钢橡胶塑料比较容易,同时,杯盖的设计既可以做杯盖,又可以做杯子来使用。
不锈钢杯子的使用场合多为外出旅游时,因其的重量问题使得它在平时生活中不常使用。
5.木杯
木质杯子的材料大多是竹子,而且经常是直接利用。因为竹子的特点恰好和杯子的特征相似,中空外直,有节(有底),正可以直接就用来做杯子使用。如上图所示,这两个杯子的设计均是取了竹子的一节,进行打磨,口部设计成椭圆形状,更富有动态变化。把手的设计也是直接从竹子上取成条状直接热弯嵌入杯子之中。木质材料的使用往往使人觉着更贴近自然,在设计时几乎不采用任何装饰,充分表现木材自然质感特征。
6.纸杯
把用化学木浆制成的原纸(白纸板)进行机械加工、粘合所做得的一种纸容器,外观呈口杯形。供冷冻食品使用的纸杯涂蜡,可盛装冰淇淋、果酱和黄油等。供热饮使用的纸杯涂塑料,耐90℃ 以上温度,甚至可盛开水。纸杯分为单面PE淋膜纸杯和双面PE淋膜纸杯:单面PE淋膜纸杯用单面PE淋膜纸张生产,(国内常见的市场纸杯,广告纸杯大多数都是单面PE淋膜纸杯),其表现形式为: 纸杯装水的那一面有光滑的PE淋膜;双面PE淋膜纸杯用双面PE淋膜纸张生产,表现形式为纸杯内面和外面都有PE淋膜。纸杯的特点是安全卫生、十分轻巧方便。最常见的适用场合使公共场所、饭店、餐厅,绝大多数作为一次性用品。
上图纸杯的设计加入所用场所的标识,因为容易在纸质的表面进行图案喷涂。巧妙地把手设计,使杯子更容易被端起来,避免经常发生的捏瘪烫伤。杯壁也是采用的双层纸质设计,提高隔热效果。
7:磁化杯
磁化杯是水磁化器的一种,将自然水放入磁化杯磁化后而成为磁化水的一种装置。在我国磁化水治病有悠久历史,早在1400年前,南北朝(420-589)医学家陶弘景(452一536)在《名医别录》中记载,饮用磁石“炼水治病”。现代生物磁学及磁医学大量研究证实,磁化水(磁化酒)具有良好的磁效应。
普通水在磁化器内,以一定量,流速流过磁场时(或在磁场中停留)水体垂直切割线(或由水的热运动切割磁力线)产生电磁感应,在磁场作用下,使水体的理化性质发生变化,就可成为有生物效应的磁化水。磁化水分子中的原子结构也发生了变化。水分了中的三个原子,并不在一条直线上。用X线衍射法对冰的结构进行测定,表明二个0一H键之间构成104.5度的夹角。氧原子在水中吸引电子的能力比氢原子大得多。磁化杯处于水分子一端的氧原子带部份负电荷,另一端的两个氢原子带部份正电荷。从微观理化特性上确有多方面的改变。从而产生了特异效应。
随着水的磁化过程,逐渐改变了水分子的排列,破坏了水分子之间的氢键,使缔合的水分子变成了单散的分子,长键变成短键,从而促进其渗透能力和溶解能力增加,比较容易地渗透人体结石之中以及机体内部脏层与壁层之间。加之磁化水可能激活机体内某些酶的活性;有力地促进了营养物质的代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