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库大全 > 精品范文库 > 7号文库

让爱和欣赏点亮学生心中的明灯--刘叔会

让爱和欣赏点亮学生心中的明灯--刘叔会



第一篇:让爱和欣赏点亮学生心中的明灯--刘叔会

让爱和欣赏点亮学生心中的明灯

------浅谈如何做好班主任工作篆湾小学刘淑会

「摘要」:班主任工作在学校教育中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是学校核

心工作之一。作为“班集体灵魂”的班主任应该充分认识到自己所承担的历史重任。然而我们在班级管理中往往只重视用威吓等硬性手段让学生听话,而忽视了对学生的爱和尊重,缺少了用欣赏的眼光看学生,期待他们的变化和进步,这样做只会让学生带着反抗的情绪表面服从教师,而不是发自内心的自觉变化。本文试着从班主任对待学生的态度方面谈一些自己浅显的看法。

「关键词」:班主任爱 欣赏 期待

班主任工作在学校教育中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是学校核心工作之一。由于班主任处于教育管理工作的第一线,面对的是一张张不同的面孔,接触的是一个个生龙活虎、心理状态不同、情绪波动性大、性格及品行尚未定型、可塑性较大的青少年学生。小学班主任面对6、7岁--

11、12岁的儿童,工作更加繁重。任何一位班主任都希望做好这些工作,我认为要做好这些工作首先要解决的问题就是:我们应该以什么样的态度对待学生?我的回答是“爱和欣赏”。

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孩子的心不应是真理的仓库。我竭力要防止的最大恶习就是冷漠,缺乏热情。儿时的内心冷酷冰霜,来日必成凡夫俗子。”教育是为了培养人的心灵的丰富性、多样性,1

教师的最大的悲哀过于眼看原来天真活泼的,对世上万物充满热情的生命,在学校“教育”的塑造中变成只对“知识”怀有“单纯”的好奇心的“机械人”。是的,如不改变这种重智轻情教育观念和教育行为,教师纵使口吐莲花,也未必能使学生“顽石点头”,教师要想在学生冷漠的心田中激起情感的连漪至浪花,必须着力培养“多情善感”的学生。

法国作家拉封丹有一则寓言:北风和南风比试,看谁能把行人身上的大衣脱掉。北风首先发威,行人为了抵御北风侵袭,把大衣裹得紧紧的,南风则徐徐吹拂,顿时,行人觉得春暖衣厚,始则解开纽扣,继而脱掉大衣。现代教育要求教师不能再想,以前的老教师采用体罚等手段来教育学生。现在的学生越来越懂事,他们不再以为老师是权威,他们以逐渐有自己的观点,他们需要老师的爱更需要老师的欣赏。

人人都有爱的需要。冰心曾说:“有了爱便有了一切。”爱能产生伟大的力量。“差生”在家往往缺少父母之爱,在校又缺乏师生之爱。其爱的需求远远不能满足他们,于是便产生“孤独”、“自暴自弃”甚至“孤僻”。针对这些教师要以心中爱的火苗去点燃他们积极向上、朝气蓬勃的信念。这样才能使他们迸发出无穷的信心与力量之火。“差生”的“难处”往往很多。老师若能主动帮其解“难”,让他们感受到老师特别的关注,体验到师爱,定会产生无比信心和力量。一次,我让同学们做题,有一名“差生”却在乱翻书,一道也没做。当时,我心平气和地向他了解情况后并没有批评他,而是逐题给他做了讲

解,使他十分感动并认真做完了本课题目。事后他写了纸条给我,上面写着:“老师,我一定认真学习。”我想每个学生都有被人关心的渴望,都希望得到别人的赞扬,我们作为班主任更应该善于发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多给他们一些宽容、鼓励和爱。

除此外,教师还可以通过创设一定的道德情境,让学生在想象性的情感体验中,经历动机的冲突,情感的激荡,认识的升华。我们都有这样的经验,要在平静的水面击打出浪花,只轻轻拍击一下是不行的,而应把手插入水中,用力推动,且越是持续推动,则后浪推前浪,水势汹涌。班主任要在学生心头引起持久汹涌的感情“巨浪”,只轻轻“搅动”一下也是不行的。苏联教育家赞可夫指出:教学法必须触及学生的情感领域,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才能发挥高度有效的功能。因此,我觉得教师要善于引起和诱发学生对道德现象的情感体验,用我们的关心和爱护逐步培养学生善感的心灵,在学生真正地感动,以自觉的行动克服不良的行为。既然选择了教师这一职业,就不要吝惜自己的情感,只有自己心中拥有太阳,才能给人以阳光,只有掌握了爱的艺术,你的心血才会浇灌灿烂的希望之花。

除了有爱心还不够,在平时的工作中,我还应该树立这样一个信念——“每个孩子都是天才”。用欣赏的眼光去看待每一个孩子,他们的“差”只是暂时的,没有不好的学生,只有不成功的教育。因此我总是向学生暗示:你们中的每一位都是天才!平日千方百计去激励学生而不是批评打击学生,尤其对待“差生”更是抓住其点滴进步,大加表扬和鼓励。因此,他们总也“差生”不差,信心十足的努力去

做。

期望——让学生相信自己很“聪明”。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每一个学生就其天资来说都是“诗人”,只要在教育方法上“打开创作的源泉”,就能使“诗人”的琴弦发出美妙的乐声来。美国心理学家麦考尔1973年就通过研究证明,对正常儿童来说,其智商在2.5~17岁之间,会发生28.5分的变化,向提高或降低两个方向的改变都有可能。如果客观条件适宜,培养方法得当,中等智力的学生可以达到优等智力的水平。反之,优等智力的学生在恶劣的教育环境下,其智力完全可能由优变中。教师要让学生认识到这一点:自己很聪明!教师通过晨会课和班队活动课等向学生讲爱迪生、爱因斯坦、戴震、齐白石等名人小时候的故事,让学生明确,不是每个名人小时候就表现出较高的才智,有的甚至还不如自己,成功的关键在于自身的努力!教师以尊重学生为前提,以欣赏的眼光看待学生的行为,不吝啬赞美之言,让学生相信自己很聪明或可以变聪明。

记得以前班上有个陈勇同学,踏实勤奋,成绩一般。我在全班同学面前表扬他,并说:“陈勇,老师相信你能够做得比现在还要好!只要你努力,成绩肯定会提高的。”我把这种期望融于各种场合,在交往中,我用微笑、注视、点头、肯定手势、关怀性接触等方式进行鼓励;在课堂上,我大力表扬他的独到见解„„这种积极的期望产生了较好的教育效果,陈勇成了班上进步最大的学生。由此,我想到,如果班主任能够相信每一个学生,通过积极的期望鼓励学生,将对学生的一生有很大的影响。

我还曾教到过这样一位转学生,刚来不久就经常无原由的出手打人,与同学关系紧张,还喜怒无常。在家访时由他父母口中得知,他在原先的学校也这样,以前经常为此挨批评。批评多了,他自己也有了破罐破摔的念头。了解到情况以后,我经常找他谈心,给他一些小小的见意。抓住他的闪光点,告诉他:“老师很欣赏你,上课思维活跃,知识面广,如果你能努力改掉那些小缺点,老师会更欣赏你。”在看到他任何点滴的进步时,都给予鼓励。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他的转变确实很大,下课时还经常主动与我谈谈自己的想法。从这些都可以看出,做教师的千万不能用一成不变的目光看待学生,每个学生都是“变数”,在发展,在变化,教师对他们情深似海,加温到一定程度,他们会开窍,会飞快进步,茁壮成长。

心理学家哈里斯等人研究发现,如果对学生抱有较高的期望,其与学生相处时心理气氛比较和谐、融洽,有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让我们都能牢记它,让我们处处为学生着想,放长目光,满怀期望,用爱心,用不懈的努力共同托起明天更加灿烂的太阳!

第二篇:点亮心中一盏明灯

点亮心中一盏明灯

——《林海雪原》读后感

在众多红书中,最先吸引住我目光的是《林海雪原》,是曾经我和爸爸一起观看过的电视剧,但《林海雪原》这本书是我第一次阅读,带着以往的回忆我翻开书。

一开始就把我带到了一个冰天雪地的东北大平原,这里有一支东北人民解放军小分队,在团参谋长少剑波的率领下,深入林海雪原执行剿匪任务。这股匪徒是原国民党的败兵,流窜到我军后方。侦察英雄杨子荣提出一个大胆的设想:打进威虎山内部,探得敌情,配合小分队里应外合全歼座山雕匪帮。一场斗智斗勇的故事就这样展开了。

书中战士们吃苦耐劳,在雪原中纵横,与敌人做艰苦的斗争,在斗争中,战士们高度发挥了军人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战胜了常人所难以忍受的艰苦,克服了想像不到的困难,在冰天雪地里,侦察奔袭,斗智斗力。情节一环扣一环,精彩纷呈,我沉浸在这群英雄的故事里,跟着他们一道跨谷跳涧,滑雪飞山。跟杨子荣一起打虎上山,跟少剑波一道指挥战斗……我被这些英雄的故事深深地打动着。

书里的每一个人物都那么活灵活现,个性十足。如年轻有为的军事将领少剑波,他的沉着冷静、不骄不燥、英勇善战、足智多谋都令我钦佩。在我印象里最深还是杨子荣,从我观看过《林海雪原》的电视剧起,他就一直是我崇拜的英雄人物。为了彻底消灭最后也是最顽固的威虎山上的顽匪,少剑波和杨子荣数夜未眠,共同上演了一出机智壮烈的“智取威虎山”……

对他们来说,死,毫不可怕,鲜血,更是为着这一片他们深爱着的土地,为着他们那可亲可爱的乡亲们所流的。无论在多么危急的情况下,都吓不退他们,因为心中的一个信念——真正地解放人民,支持着他们在狂风暴雪中一次次站起,直至最后的胜利。他们对自己人生的目标,执着地追求着,不畏层层险阻,即使是到了“山重水复疑无路”的地步,也甘愿拼死一搏,也许他们认为:面对自己的人生,唯有拼过,才了无遗憾。如果一个人没有理想,便会对自己的前途、要走的路感到迷茫,徘徊不定,成为迷途的羔羊,在黑暗中消逝。

我体会到作为青年,一定要有自己的奋斗目标,并具备坚强的意志力、勇于拼搏的气魄,决不放弃的信念,那么在精神上永远是无法被击倒的,不会因中途的失败而放弃自己的理想。理想,是人生的灯塔,更是人生的彼岸。有了理想这盏明灯的指引,我们才不会在人生的道路上迷失前进的方向。

细细品味《林海雪原》一书,发现它讲述的不仅是解放战争初期的剿匪斗争,它所表现出的更是一种智慧,一股勇气,使我对人生有了新的感悟。

《红岩》读后感

我阅读了《红岩》这本书,它带领我重温了解放战争走向全面胜利的辉煌路程。文中的主人公——江姐,留给我最深刻的印象。江姐原名江竹筠,1920年8月20日出生于四川省自贡市大山铺江家湾的一个农民家庭,193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44年夏,她经组织安排入四川大学农学院学习,从事党的秘密工作。1948年6月14日,由于叛徒的出卖,江姐不幸被捕,被关押在重庆渣滓洞监狱。受尽了国民党军统特务的各种酷刑,老虎凳、吊索、带刺的钢鞭、撬杠、电刑……,甚至竹签钉进十指。特务妄想从这个年轻的女共产党员身上打开缺口,以破获重庆地下党组织。面对敌人的严刑拷打,江姐始终坚贞不屈。1949年11月14日,在重庆即将解放的前夕,江姐被国民党军统特务杀害于歌乐山电台岚垭,为共产主义理想献出了年仅29岁的生命。

江姐面对国民党的酷刑,坚贞不屈,誓死不肯透露共产党的秘密,她的精神是多么值得我们学习啊!面对江姐,国民党只能给她肉体上的折磨,却动摇不了她精神上的一分一毫。和江姐大无畏的精神相比,我感到深深的愧疚。我只要遇到小小的挫折,就会想到放弃。读了红岩之后,我懂得了:越是充满困难的路我们越要勇敢去走,越是艰巨的任务我们越要坚定不移。

“晨星闪闪,迎接黎明。林间,群鸟争鸣,天将破晓。东方的地平线上,渐渐透出一派红光,闪烁在碧绿的嘉陵江,湛蓝的天空,万里无云,绚丽的朝霞,放射出万道光芒。”这是《红岩》中新中国成立时一个黎明的描写。这一片生机勃勃的景象是无数位革命烈士用鲜血换来的,他们血染红岩,才有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我们应该倍加珍惜现在的幸福生活,永远不忘那些伟大的烈士,将他们铭记在心!

第三篇:点亮心中一盏明灯

点亮心中一盏明灯

——《林海雪原》读后感

在众多红书中,最先吸引住我目光的是《林海雪原》,是曾经我和爸爸一起观看过的电视剧,但《林海雪原》这本书是我第一次阅读,带着以往的回忆我翻开书。

一开始就把我带到了一个冰天雪地的东北大平原,这里有一支东北人民解放军小分队,在团参谋长少剑波的率领下,深入林海雪原执行剿匪任务。这股匪徒是原国民党的败兵,流窜到我军后方。侦察英雄杨子荣提出一个大胆的设想:打进威虎山内部,探得敌情,配合小分队里应外合全歼座山雕匪帮。一场斗智斗勇的故事就这样展开了。

书里的每一个人物都那么活灵活现,个性十足,书中战士们吃苦耐劳,在雪原中纵横,与敌人做艰苦的斗争,在斗争中,战士们高度发挥了军人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战胜了常人所难以忍受的艰苦,克服了想像不到的困难,在冰天雪地里,侦察奔袭,斗智斗力。情节一环扣一环,精彩纷呈,我沉浸在这群英雄的故事里,跟着他们一道跨谷跳涧,滑雪飞山。跟杨子荣一起打虎上山,跟少剑波一道指挥战斗„„我被这些英雄的故事深深地打动着。

“五虎将”的出现,让我看到了不同的人物,英勇俊俏的少剑波有胆有谋的杨子荣,骁勇威猛的刘勋苍,粗俗诙谐的栾超家,坚韧忠诚的孙达得,这五个人物虽然各有各的特点,但他们有一点是相通的,那就是忠诚,对于党的忠诚,对于人民的忠诚,他们一切行动都服从命令和组织的安排,考虑问题从大局出发,少剑波在自己的亲人被杀害后强忍住内心的悲痛,将它化为愤怒,服从党的安排;杨子荣只身一人进入匪窝,献礼座山雕时,想的是如何通知首长,如何不被发现;攀爬能手栾超家跨越涧谷时,想的最多的仍是怕自己的失误会造成剿匪的失败。

每个人都让自己的特长成为战斗中最有力的“武器”,他们的所思所想体现的都是一种奉献与军人精神。这里面还有甜美热情的白茹,为民牺牲的高波,机智聪颖的董中松……个个都是英雄,如年轻有为的军事将领少剑波,他的沉着冷静、不骄不燥、英勇善战、足智多谋都令我钦佩。在我印象里最深还是杨子荣,从我观看过《林海雪原》的电视剧起,他就一直是我崇拜的英雄人物。为了彻底消灭最后也是最顽固的威虎山上的顽匪,少剑波和杨子荣数夜未眠,共同上演了一出机智壮烈的“智取威虎山”

对他们来说,死,毫不可怕,鲜血,更是为着这一片他们深爱着的土地,为着他们那可亲可爱的乡亲们所流的。无论在多么危急的情况下,都吓不退他们,因为心中的一个信念——真正地解放人民,支持着他们在狂风暴雪中一次次站起,直至最后的胜利。他们对自己人生的目标,执着地追求着,不畏层层险阻,即使是到了“山重水复疑无路”的地步,也甘愿拼死一搏,也许他们认为:面对自己的人生,唯有拼过,才了无遗憾。如果一个人没有理想,便会对自己的前途、要走的路感到迷茫,徘徊不定,成为迷途的羔羊,在黑暗中消逝。

我体会到作为青年,一定要有自己的奋斗目标,并具备坚强的意志力、勇于拼搏的气魄,决不放弃的信念,那么在精神上永远是无法被击倒的,不会因中途的失败而放弃自己的理想。理想,是人生的灯塔,更是人生的彼岸。有了理想这盏明灯的指引,我们才不会在人生的道路上迷失前进的方向。

细细品味《林海雪原》一书,发现它讲述的不仅是解放战争初期的剿匪斗争,它所表现出的更是一种智慧,一股勇气,使我对人生有了新的感悟。

数学与系统科学学院 2010级6班 尚威 10304026

第四篇:点亮心中的明灯

点亮心中的明灯

我刚走上讲台参加工作的时候,是在一所大山大里的小学任教,因边远而道路崎岖,这里的人们很少与外面接触。那时候,山里普遍存在生源多,教师少,且学历低状况,我中师毕业是那里最高的学历了。

第二年春,我校的一位老教师到县城进修去了,我因年轻、学历又高,顺理成章被安排接受了老教师那个班,加上我原带的班级(不同年级),名副其实成了双班主任,尝试了复式教学的滋味。经过几周的教学,我观察到班里有个姓刘的同学总是逃学、旷课,几乎每周周日到校周三四就逃了。我领着几位大同学登上陡峭的山路,穿过密密森林,三番五次到十里之外的他家做家访工作,苦口婆心总收不到效果。作为班主任,我绝不放弃、丢下任何一位学生,使他们再成为一代新文盲。我要用心去帮助他,找到他逃学的秘密,点亮他心中的明灯。通过一段时间的接触、交谈我发现他并不笨,做事也很认真,经过多次用心交谈,他终于告诉我逃学的秘密:“我们这山里多少人读了书都一样回家耕田种地,读好书和不读书也一样”。我终于知道了他弃学、厌学的原因,那就是没有走出大山的勇气和信念。根据他狭隘、短浅的心理,我决定为他树立起走出大山,走向远方的志向。我首先在语文课教学中专门设计了一些如何树理想立志向的内容和案例。如童第周从小如何抱志向苦读书等案例。其次是在少队活动中增加一些故事会内容,给他们讲一些历史上、现实中一些山里孩子如何勤奋学习实现抱负的成功事例和人物。再次是组织他们到离校十多公里的国家级电站施工地参观学习,给他们介绍那些先进机械设备、车辆,以此激发他们一定要好好学习,一定要走出去外面闯闯的激情。经过多种不同形式活动、学习、参观、实践,很多同学明确了学习目的,树立起走出去看看的欲望。特别那个姓刘的同学转变很大。从弃学、厌学一下子转变成爱好学习的好同学,也彻底改变了弃学、旷课的现象。学习成绩也直线上升。第二年他被同学们选为学习委员,第三年他又被选为班长;两年后他以学校第一名的成绩考取乡初级中学;三年后他又以优异的成绩考取省内重点中专。毕业后又被安排在县城某家单位工作,真正实现了他走出大山的抱负。

人生就是这样,师长的器重,别人的关注,往往是促使一个人走向成功的关键。教育家也好,校长也好他们都像一株株稚嫩的幼苗,在阳光的点照下,长成参天大树。

第五篇:用爱点亮一盏明灯

用爱点亮一盏明灯

随县炎帝学校

李海玲

著名特级教师,宿迁市实验学校校长许昌良这样说道:其实教育最需要的不是技术、方法、手段,也不是分数和奖章,而是能促进孩子成为“人”的真爱!爱的力量是神奇的,它可以融化儿童心中的冰山,驱散孩子生活中的所有乌云。

用爱解读教育,其实我不懂你的心

小宇是我见过的最特殊的孩子。他长的很俊秀,一双硕大的眼睛嵌在白净的脸庞上,他应该是个漂亮的孩子。但是这样一个清秀的孩子,却无时无刻不给老师带来麻烦。偷窃,打架,不做作业;上课讲话,大大方方地做小动作,朝老师肆意地坏笑……和其他老师一样,我的耐心也被逼到了悬崖,曾在课堂被他气得脸色发白,大声叫嚣着和他势不两立;也曾经把他的书扔到一边,流着泪歇斯底里地质问他为什么要那样……但似乎都没能扭转局面。

有时候真想放弃这样的孩子,随他去任性、放肆地浪费他宝贵的人生吧。但每当和他的眼睛对视,看着他那冷冷的、直直的、让人看不到底的眼神时,我似乎听到了他内心深处的一丝呼唤,他在呼唤别人对他的理解,呼唤老师对他的宽容。因为他有个特殊的家庭:父母都是残疾人,家庭条件十分窘迫。从小受到同伴的嘲笑和鄙视,给他的心灵造成了不可磨灭的创伤,导致他养成了极差的学习和生活习惯。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他也是生活的一个受害者。我突然意识到,对于他这样一个存在一定心理问题的孩子,自己从来没有一丁点的宽容,哪怕是一个友好的眼神,作为老师的我竟然还要耿耿于怀!

细细想来,在一个人的成长道路上,这些“另类行为”,其实我们都经历过。这些孩子不是洪水猛兽,更不是妖魔鬼怪,而是未成熟的滋味苦涩的苹果,是桀骜不驯而狂蹦乱跳的牛犊。他们只有在爱的阳光雨露的滋养下,才会成为甘甜可口的苹果,忍辱负重的黄牛。

用爱守护教育,想说爱你也容易

陶行知先生曾多次告诫教育者:“我们必须会变小孩子,才配做小孩子的先生。”怎样变小孩子呢?其实就是要我们教师用儿童的眼睛去观察世界,用儿童的耳朵去倾听声音,用儿童的情感去体验生活。我试问自己,我真的有一颗可以理解孩子的童心吗?对小宇,我给过爱吗?答案当然是否定的,可以想象这场没有爱的教育必定是失败的。我开始试着摆平自己的心态,每次面对他的错误,我便努力地控制自己的情绪,带上一份宽容和理解,弯下腰来和他耐心的沟通,批评的话语柔和了,理解、鼓励的话语变多了。生活中,我利用机会多和他接近,有时还故意让他帮我拿拿书倒倒水,上课、做游戏、吃饭时,我都不忘用友善的眼神和他交流,我不愿放过任何一个机会,点点滴滴中我努力用自己的真诚去感化他。不久,小宇的态度果然也有了变化,眼里少了很多对我的猜疑和敌意。我“趁胜追击”,终于在我的慢慢引导下,他的作业变得整洁了,上课坐的端正了,最重要的是,他不再和老师作对,变得听话了。原来,他是一个有着强烈上进心的孩子,只是他始终找不到自己的目标,也不知道如何去寻找。还记得三年级,当调查出他曾经的重大“偷窃”行为后,他悔过地在我们老师面前泣不成声时,我真的有点心疼!他还是个孩子啊,在没有安全感的世界里,没人理解的黑暗世界里,要坚强地摸索,痛苦地挣扎,那是怎样的悲哀?于是,他特别在意同学对他的看法,用偷来的钱买文具以显示自己的富有,用和老师敌对的行为炫耀自己的勇敢,用对学习无所谓的态度来赢得老师的注意。

于是,我对他说:“你要做真正的自己!知道吗?清楚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么?其实你的内心是渴望知识,也期待同学、老师的尊重,不是吗?有时候,不要在乎别人怎么看你,只有努力学习才能赢得同学的肯定,你会发现那才是真正值得自豪的事!”事实证明,我的这番朋友似的劝告起到了作用。之后的很长一段时间,小雨的变化是巨大的,上课时他能全神贯注地听老师讲课了,发言也异常积极;课间,当别人在玩的时候,他还会一个人埋头认真做着作业。我在不远处看着他,轻轻地说:“好样的!”

其实,学生在很多时候犯错误,常常并无清醒的自我意识,事后往往是成人赋予了所谓的“目的”而纠缠不放,从而把孩子逼向了教育的反面。只要我们坚持以爱为原则,用爱来诠释教育,那么教育领域里的一切都会豁然开朗了。

用爱点化教育,让我给你点亮一盏明灯

有了爱,教师的智慧才能像春雨,无私地滋润着幼苗和花朵。孩子作为一个生命体,在任何一个孩子身上,都蕴藏着巨大的潜能,而这种潜能可能常常处于黑暗的状态,它需要意识的照亮。所以,教育就是要唤醒这种沉睡的自我意识。就是要将人的创造力,生命感,价值感唤醒。

小宇的转变我看在眼里,可要形成一种好习惯不容易,他还需要一份坚持的动力。课间,我把小雨叫到跟前,说:“有没有发现小轩(班上最调皮的学生之一)最近上课认真多了?”他点点头。“知道为什么吗?那是因为他看到你认真,自觉比不上你,所以在学你呢。”他表示疑惑,我继续说:“还记得上次老师跟你说的话吗?只有让别人来学你,你才是最受人尊敬的。做人就要做得有骨气,有尊严,不是吗?这个是我们的秘密哦,不要让别人知道!”离开时,他还是表示疑惑地看看我,我轻轻地点了点头:“加油!老师相信你”。中午时,数学老师突然问我,刚才和小宇到底说了什么?我问怎么了?她夸小宇那节课特别的认真,和往常不太一样,是不是我和他说了什么,我笑着和她分享了我和小宇的秘密。几位科任老师都纷纷说到,没想到之前那个“顽固不化”的小宇懂事多了,知道尊敬老师和同学了,会主动帮助别人,也更真诚更乐观了,我听了十分欣慰,心里涌动着的有一种幸福,同时也更有一份坚定。

原来,孩子心中不是没有希望的花朵,而是没有了爱的浇灌,这朵花蕾已经快枯萎了,他的内心因恐惧而变得粗俗、野蛮和无知。我们教师所要做的,就是要用博大的胸怀,炽热的爱心,坚定的信念,去催放孩子心中枯萎的花苞,用人性的光芒驱走孩子内心的恐惧、粗俗、野蛮与无知,在学生心灵的荒漠上开垦出生命的绿洲,让孩子懂得感激与美善,懂得什么是爱,什么是被爱。现在,我终于开始领悟到,教育最需要的是对儿童的理解,好的教育是要在儿童灰暗的心灵上小心翼翼地点亮一盏灯,把他们的心引向明亮那方。

相关内容

热门阅读

最新更新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