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读后感 李镇西老师
《做最好的班主任》读后感
用心拜读了李镇西老师的《做最好的班主任》一书,心中感慨很多,李老师真正践行着教育的真谛,为了孩子的成长和发展,为了孩子的终身幸福而无私付出,操真心,负全责,用爱把天底下最小的主任做得轰轰烈烈,有声有色,令人羡慕不已。
目前,很多班主任一提到班级问题,就感觉心情烦躁,怨声载道,有幸福感的很少。过去,面对难题,面对再难缠的学生,也有办法,而且能够从中获得一种成就感,可现在,觉得学生一届不如一届,无法与学生沟通,于是叹息,现在的学生越来越不好教了。因此,班主任幸福感的丧失是由于厌倦感的滋生,而厌倦感的滋生,我认为主要源于两点:远离学生,拒绝变化。
远离学生,不是指物理距离上的远离,而是班主任和学生心理距离在拉大。本来我们面对的学生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但因为感情的隔膜,学生在我们眼前成了物,是分数,是试卷,是学习和考试的机器!目中无人的教育,怎么可能会有幸福感?厌倦感焉能不油然而生?
拒绝变化,指的是一切都喜欢按经验办事,总希望以不变应万变,或者说总希望学生适应自己,而不是自己去适应已经变化了的学生,学生的变化反映的是社会和时代的变化,不愿跟上社会和时代的变化的老师,面对前所未有的教育难题,很容易束手无策。如此一来,不厌倦曾经热爱的班主任工作才怪。
最近一段一有时间我就翻阅一些有关班主任的书籍,其中李镇西
老师的一段话让我茅塞顿开。他谈到教师的幸福来源是说:享受职业,赢得尊严,学生爱戴,同行敬佩,家庭幸福,衣食无忧,超越自己。一个人只有以享受的心境对待职业才可能获得职业幸福,享受职业本身就是坚守职业。只有把职业当做享受的人,才可能心甘情愿的废寝忘食,坚持不懈。作为班主任,我们能够以享受职业的态度对待我们的工作,怎么会有厌倦感呢?一个把职业和事业,生活融为一体的人,一定是幸福的。
另外他还说过,判断一个老师是不是真正的优秀,就看他对待后进生的态度和技能,班集体的发展和学生的成长,是一个跌宕起伏,有时候甚至是惊心动魄的过程,这个过程,同时也就是班主任不断享受教育并不断成长的过程。面对一个后进生,无论多聪明的教育者,也无法预料明天他会给自己惹什么祸事。在这个意义上,他还说:教育,每天都充满悬念!这里的悬念,主要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教育的难题。期待着每一天的“悬念”,进而研究,解决不期而遇的悬念,并享受解开悬念后喜悦,然后又期待着下一个悬念-----,如此周而复始,这便是教育过程的魅力所在,也是教师成长的奥秘所在。其实就是把自己的工作当做一项研究,一个课题,每一届学生就是自己的一个实验田,自己只要用心灌溉,享受过程,幸福感就会自然产生。
陈元志
2010.3.1
第二篇:听李镇西老师讲课读后感
据说,在一些语文老师中流传着这样一句话:“听课要听李镇西”。我无缘听李镇西老师的课,便带着期望看他的课堂教学实录,希望能从中获得一些体验,来提升自己的教学理念,指导自己的教学实践。
读完《听李镇西老师讲课》,我有不一般的感觉,李老师的文字也有着一种独特的魅力。李老师对课文的理解、对生活的认识、对学生的搭脉以及他对语文教学的独有见解是那样的水乳交融。他的课带有他鲜明的个性色彩,他这样评价他的课堂教学:“不要刻意追求什么‘高潮’、什么‘热闹’,我追求的关键,是我们每一个人的心,是不是走进了课文。”“同学们只需要用自己的收尽可能贴近作者的心就行了。”
每次面对新的学生,他都这样告诉学生:“对一篇课文,怎样才算读进去了呢?我认为,第一,读出自己;读出问题。所谓‘读出自己’,就是从课文当中,读出自己所熟悉的生活或场景,读出和自己思想感情相通的某一个情节或人物形象,甚至读出触动自己心灵的一个时代或一段历史……”、“……我读出了自己——这就是所谓‘共鸣’!同学们,‘读出自己’就是欣赏。”“什么叫‘读出问题’呢?这就是研究。没有读进去的人,是提不出任何问题的。”然后,接下来的课堂教学就是按照这个“读出自己——读出问题”的程序来进行的。这样的教学化繁为简,反璞归真,折射了李镇西老师对语文课教学的基本观点。一篇课堂实录《用感情融汇感情,让思想碰撞思想——〈冬天〉教学实录与反思》便是典范。我欣赏这样的教法,这也是我努力的目标。
李老师在《自序:细思碎想》中这样写道:“‘举重若轻,行云流水’,是我追求的课堂教学境界。”所谓“举重若轻”,李老师认为是指“教师的内在功底以及对教材的处理艺术。‘重’,指的是教师本人的文化储备和课文固有的文化内涵;‘轻’则指的是深入浅出的教学。”他认为任何因脱离学生实际而让学生不知所云的精彩演讲、深刻分析,都不过是教师“举重若重”的自言自语。所谓“行云流水”,李老师认为是指“驾驭课堂教学环节、流程、节奏等等的艺术。”教师的教的思路的学生学的思路应该融为一体,教师和学生应不知不觉地走进对方的心灵,同时也能走进课文的深处。只有达到这样的教学效果,才能说是一节比较成功的语文课。读完他的教学实录《您的座右铭?思考一切。——〈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教学实录与反思》,我对他所说的“举重若轻,行云流水”课堂教学境界的有了比较直观的认识。李老师是借班上课,而要教的《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这篇课文学生已学过。怎么上?面对这样的挑战,李老师显示了他对课堂的掌控能力,显现了教师本人的文化储备和他对课文固有的文化内涵的深入挖掘。
真的希望有缘聆听李镇西老师的课,一睹他的风采。
第三篇:《听李镇西老师讲课》读后感
《听李镇西老师讲课》读后感
《听李镇西老师讲课》是李镇西老师17节课的课堂实录集,虽然我从来没有听过李老师的课,但是通过这本书详尽的课堂内容实录,以及李老师的教学反思,让我仿佛走进了那一堂堂充满活力充满生命力的课堂之中。17篇课堂实录,遵循着简单、朴素的“流程”——先是让学生一起学习字词;然后是学生交流读后感受;接着是学生质疑、讨论、解疑;最后是老师谈自己的感受,与学生共享。如此“随意”,如此“朴素”,如此“简单”,没有技巧,没有模式,应该是人人可学的了,可事实远非如此。表面上很容易“学到手”的李镇西的课堂,其实暗含玄机,“李镇西老师的课堂艺术又是最难学的,难就难在它不加雕琢的朴素,这使一切形式上的模仿都归于徒劳”。(钱梦龙语)自然的东西是难模仿的,他和一个人的文学素养、临场应变能力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尽管课堂不容易模仿,但是我们依旧可以从中学到许多。读了本书,我受到了很多启发。
一、超前的新课程理念
李老师认为,对一篇课文来说,首先是学生学,而不是教师学。因此他主张,把教师的“教”的过程变成学生“学”的过程,无论备课还是上课,都应该从学生的角度来思考、设计和操作。这种观点对我们来说并不陌生,我们在教学实践中已经有这样的认识了,也在努力地去实践。但是李老师在上个世纪90年代就已经有这样的意识了。在教学中,李老师都是遵循着学生提问,集体答疑,教师提问这样的流程。在他看来,凡是能提出问题或提出和其他同学甚至和老师不同的观点的学生,是最好的学生。比如在教学《孔乙己》这节课时,李老师在课堂开始就告诉同学:“今天的课应该以学生为主题,你们看,同学不是坐在舞台的中央吗?而李老师则在舞台的一边。今天你们千万不要只是听李老师讲课,而应该在李老师的协助下自己学习这篇课文。”
李老师还特别注重学生的阅读体验。他不赞成齐读,认为朗读时对文本的再创造过程,而且这种再创造带有鲜明的个体色彩,因为朗读本身就打了理解的烙印。他还鼓励学生有自己个性化的体验。在教学《孔乙己》一课时,他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去概括孔乙己。“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在我的课堂中,我也尽量避免学生千篇一律的阅读感悟,鼓励学生有自己的发现。
二、学生高于一切 李镇西老师从来不愿意把课堂当作表演,在他看来,课堂应该是学生有所学的地方,而不应该为了展现自己把学生当成表演的工具。在教学《马克思墓前的讲话》一课时,学生已经学过这篇课文了,如果想要“演戏”,让这节课“完美”是很容易的,但是李老师没有这么做,在课堂上出现了许多讨论和碰撞,对马克思主义,对共产主义提出了很多的见解。有人质疑,这还是语文课吗?如今的主流思想估计也否认这是一堂好课,认为语文课不能教成政治课、思想品德课,不能脱离文本内容,而李老师却认为,这当然是语文课,因为他和学生探讨的所有问题,无不来自课文,也无不紧扣课文。其实在我心中也一直存在疑惑,到底什么样的语文课是一节合格的语文课(用“合格”是因为这是我对自己的要求,我认为如果我能把每一节课都上得合格了,那我便是一个优秀的青年教师)。
李镇西老师始终“把学生放在第一位”、始终“把学生发展的利益看得高于一切”,并且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坚持下去,不论何时,不论何地,都始终不渝地遵循。“人不仅在他的‘目’中,而且进入了他的‘心里’;不仅进入了‘心里’,而且占居着‘中心’的位置。”钱梦龙先生如是说。“李老师始终把学生放在第一位,尊重学生的感受成为课堂教学的根本出发点。这应该是李老师课堂教学最大的奥秘所在。”魏智渊老师如是说。读到这里,我想,始终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应该便是一节合格的课了吧。
第四篇:《听李镇西老师讲课》读后感
今年利用寒假时间,读了李镇西老师的《听李镇西老师讲课》一书,该书是以李镇西老师的课堂实录编辑而成。在序二中程红兵老师说,“我一向是喜欢走进课堂听课,而不愿意看所谓的课堂实录”,刚开始看时,我确有这种看法,等看完了整书后,我的思想转变了,李镇西老师不愧是专家级的教师,不愧是特级教师。我看完书后,回顾了自己做学生时老师上的课和自己现在做老师上的课,才发现什么是“人外有人”,我的那些老师和我自己都不具备李老师的这种教学思想,根本没有体现出现在的教学理念。
教师该怎样上课?我们从李镇西老师处学习什么?正如序一中钱梦龙所讲,“李镇西老师的可是很难学的”。的确,李老师讲课不拘定格、挥洒自如,听李老师讲课你可以完全放开自己的思想,感受到李老实课堂的魅力,想学习时却不知从何学起,讲课时套用李老师的讲课教案,也远达不到李老师的教学效果,因为“李镇西的课是李镇西的课”。当然这并不是说李老师的课就没有可学习的地方,李老师的每一堂课都坚持“以学生为主,以人为本”,都坚持认真备课。我想,我们要学习李老师就应该学习他的这种教学精神。
在读了李老师《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课堂实录,我尤为佩服李老师的讲课,敢将一堂语文课讲得像一堂政治课,恐怕除了李老师外,敢这样做的人没有几个了。其实对于学生来说不应该将各门学科分得很清楚,目前高中生学习的所有科目都属于基础科目,彼此之间相互交叉是正常的。在我记忆中,我当时在学习《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时,感觉这片课文很枯燥,没有意思,根本就没有留下什么印象。如今看了李老师的课堂实录,不由得佩服,远来这种类型的课文可以乡李老师这样来上。李老师也给了我们一个启示,教无定法,要敢于向传统教学模式挑战,要心系学生,不能为了上课而上课,要以学生的思维为中心,不要控制和约束学生的思维,要充分体现出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组织者地位。
正如李老师所说“我已经开始注意到在课堂上尊重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宽容地对待学生的不同意见”。这时李老师在《在烈日和暴雨下》教学反思中的一句话,这也是李老师教学不同于常人,取得成功的一个重要体现。李老师讲课,学生可以自在坑堂上畅所欲言,李老师毫不加以干涉,不管时学生多么细小的创造思维,来老师都要加以表扬和鼓励。“尊重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宽容地对待学生的不同意见”,这是李老师最值得称赞的地方。
我们教师上课时,总是给学生设置太多的条条框框,让学生按照自己的设想去做,万一在学生有稍许跳出了自己的情景安排,也总是千方百计的加以干涉,把学生拉回自己安排的情境中来。更有甚者,在教学时设置一些陷阱,引导学生调调进去,然后体现出自己的教学亮点,而且将此举视为自己的教学成功之处。这种老师就是没有尊重学生的思维创造性。
李镇西老师的教学风格还体现在自身的素质过硬上。自身素质过硬表现在两点,一是知识渊博;二是备课详细;三是应变能力强。李老师对课堂上的突发事件应对自如,当他在阐述自己的观点时引经据典,或者引用名人名句对学生的观点做以补充。这些能力就体现出了其确实是博学的,而且应变能力强。自己学的很多,切实做到了要给学生一碗水,自己须有一桶水的境界。我们经常说教师要经常充电,这个充电不仅仅是教育理论和教育理念的学习和提高,更多的是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学习和提高。
教师要认真备课这是作为一个教师都明白的道理,但是备课要备到李老师的程度确实不易。大多数教师在讲课时愿意让学生按照自己的既定模式往下进行,而不愿意,也是不敢让学生自由发挥,充分放开学生的思维,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备课不充分,怕自己驾驭不了学生的思维,课堂教学不能顺利进行下去。如果自己认真的备了课,将一切知识点都备透备活,做到胸有成竹,这样在课堂上就可以“以不变应万变”,完全做到收发自如,就不怕学生有什么奇思妙想,整个教学过程就显得生动,也就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我在看完李老师的课堂实录后发现李老师在讲课过程中,很少单独曲江截止是点,包括生字词在内,都是问学生,学生相互回答问题。“你认为是什么意思”,“你说应该读什么”,“大家认为他说的对不对”,等一些语句在课堂上出现的频率很高,这就是的课堂上完全成了学生的天地,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完全被激发出来了,学生学习中的主体地位也得到了体现,问题往往在学生的相互疑问、相互讨论、相互解答的过程中得到了解决,学生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有了成功的体验,知识掌握的牢固,锻炼了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李老师在课堂上很重视“成功教学”的技巧。在整个教学实录中,很少看到李老师说学生回答问题回答的不对,他总是说“你回答得很好”、“这个问题李老师都没有想到,很好”等话语,即使在学生回答问题时确实回答错了,李老师也会找出学生的闪光点,予以表扬和认可,这样积极保护了学生的自尊心又鼓舞了学生学习的尽头。试想哪有不喜欢被老师表扬的学生。
李老师在讲课时,时刻注意情感目标的渗透,再李老师的课堂上不仅仅学到了知识,而且注意学生情感的培养。李老师在教学过程中还有一点就是不迷信权威,敢于表达自己的见解,和学生一起讨论学习。在《沁园春雪》的教学实录中,他敢于就自己的理解指出“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一句中的“谁”应该是“万类霜天竞自由”句中的“自由”,认为权威解释“谁”应是无产阶级是不确切的,自由之花才是世界的主宰,世界的终极目标就是平等、自由、和平。
李老师把握住这一点,适时地对学生进行了爱国主义教育,指出“只有民主和科学的制度,才保证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兴旺发达和长治久安,这就是政治文明”。他的这番论述,已经超出了课文本身的内涵,完全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开阔了学生的思维面。李老师的课学生的学习兴趣很浓,正如魏智源老师在它的听课评论中写到的那样:“一个突出的印象,学生的注意力很集中,思维活跃,整节课都在不断的思考与讨论。”
李老师作为一个特级语文教师,确实有其教学特色,他的教学优点值得我们慢慢慢慢地区揣摩和品味。李老师的教学我认为可以用二十个字来概括,那就是以人为本、素质过硬、备课认真、学生为主、重视创新。上面所写的只是我的一点皮毛见解,也许并没有领悟到李老师的教学真谛。
一个教师要在教学上有所建树,就要博采众家所长,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而不能生搬硬套别人的教学风格。李老师得课也一样,我们不能仿照他的教学方式,因为李老师的课是“不可学”的。
第五篇:李镇西读后感
心 灵 的 对 话
——《做最好的班主任》读后感
崇文街小学 张慧琴
“北有魏书生,南有李镇西”,这是教育界人人皆知的事。读完李镇西的《做最好的班主任》一书让我获益匪浅!捧读《做最好的班主任》,得以与李镇西进行心灵的对话,真是非常有深意,从中我深深地体会到:教育不能没有爱,但爱不等于教育;教育需要爱,教育还需要智慧。在《做最好的班主任》这本书中,李镇西老师以一个语文老师的优美文笔与才华折服了我;以一个班主任的细腻与认真感动着我!做一名人民教师,多一些书生气,多一些书卷气;多一些书香气;多一些天之浩气;多一些地之灵气。读懂社会,读懂教育,读懂学生,读懂自己。远离浮躁与平庸,做一个阅读者,生命将更加精彩。
一、“苦” 中之乐,乐之无穷
一直以来,我总认为“班主任”是辛苦、劳累的代名词。但是李镇西老师用他的成就改变了我对班主任这个角色的理解。“作为教师,永远面对的是朝气蓬勃的脸庞,这多么令人欣喜;作为班主任,永远面对的是晶莹的童心,这多么令人骄傲;作为教育科研工作者,永远面对的是挖掘不尽的宝藏,这多么令人自豪!献身于这平凡而崇高的事业,一切辛苦都是甜蜜的。”“我要让我教的每一位学生都有一种幸运感。让他们感到,在李老师班上的日子,是生命中最值得骄傲,也最值得怀念的一段时光。” 这段发自肺腑的话让我体会到李镇西老师对学生深深的爱。从书中读到李老师记录自己在班级管理中一个个真实的故事,不但让我感到有幸做李老师的学生是幸运的,而且也感觉到李老师是一个真正幸福的班主任。
当一个幸福的班主任,说起来很简单,但做起来却“复杂”。在没有读李老师的书之前,我曾那么地自信自己是“爱”学生的。读完这本书我扪心自问,我爱每一位学生吗?我对学生的“爱”真的是无怨无悔吗?李老师让我对热爱学生的“爱”有了全新而深刻的理解:爱学生,不仅仅是只对自己所教的这一年或几年负责,而是“对学生的成长以至未来的一生负责”。爱学生,不单单是欣赏优秀的学生,而是 “怀着一种责任把欣赏与期待投向每一个学生”。爱学生,不应是对学生的错误严加追究,而是有“博大的胸襟”和“对学生的宽容”。爱就是“一份纯真,一份庄严,一份责任感”,就是民主,就是平等,就是把“童年还给童年”,就是为学生的“美丽人生”奠定美好的开端,这才是做老师最大的幸福。
二、科学民主的班级管理
李老师作为一名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上是科学的、民主的。从第一次见到学生开始,他就注意珍惜每一次和学生相处的机会,不放过每一次和学生培养感情的机会。比如:从给学生良好的第一印象;给学生写一封热情洋溢的欢迎信,给学生一份有意义的见面礼,给学生一个做主人的机会以及开一个记者招待会等等,他都是细心准备,以让每个孩子体会到老师的爱心、关心。让我感触最深的是书中《一堂班级民主管理的班会课》,在这堂课中,李老师和学生们平等交流,民主对话,询问学生该不该制定班规,由谁制定班规,制定班规应该遵循什么原则,违反班规应该怎么办,班规的内容是什么„„这样的班规制定方法打破了老师拟定学生去执行的常规,班规由学生制定、学生执行,学生监督,学生奖惩,真真正正做到了民主。
三、“严爱”优等生,“溺爱”后进生
对学生的爱,并不一定需要什么催人泪下的“爱的奉献”,平平淡淡才是真。其实正如李镇西老师所言:“以厚此薄彼的态度对待学生,并不是真心爱学生。所爱的一部分学生实际上成了班主任的私有物,因而这种爱是自私的。”李老师的话使我明白,只要我们真心爱学生,从日常教育教学中,把爱化在平常的一言一行上,用我们平常的言行去感动学生,那么,我们就算成功了。所以让我们真正做到爱学生吧!每一位老师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学生,而让我们操心最多的一定是我们口中的那一部分“后进生”。李老师对“后进生”所付出的爱是真诚的,他既注重对后进生感情上的倾斜,想方设法唤起他们向上的信心,又讲究有效的方法,引导集体的舆论。在教化“后进生”的过程中,李老师所采取的方法更是独到,如:写“每日九问”,安排当班干部,与对手竞争„„“用心灵赢得心灵”是他教育的精髓,浮躁的心、生硬的态度,永远也不可能换来心与心真诚的沟通。以后的生活中我会多试着从学生的角度考虑问题,用 “学生的眼光” 看待,用“学生的情感”体验,像李老师那样用真心、爱心、诚心、耐心,换来孩子们纯真的笑容,赢得孩子们的尊敬和爱戴。作为一个老师特别是一个班主任,师爱是必不可少的。缺少师爱的老师谈不上是一个合格的老师。我认为具有师爱就必须至少做到:第一,发自内心地关心、保护每一个学生;第二,不能偏心,特别是对差生,不要放弃每一个学生;第三,要主动走进学生的生活,深入了解关心每一个学生的生活;第四,对学生的错误要站在学生的角度去考虑。
对于优等生我似乎很少有提升他们的意识。因为在我的观念中,他们学习优秀、习惯良好,甚至在学习之余可以帮助老师分担管理班级的任务,是老师的好助手。面对这些优等生时,谁会不流露出喜爱之情呢?但是,李老师告诉我:优等生同样需要我们去关注,只不过对于他们,我们的侧重点应该转移到品行上来。在李老师的班中,每位优等生都上了一个台阶。可以这样说,他们在李老师那不仅仅学到了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健全的人格。这,才是真正的优等生呀!
耐心也是班主任不可缺少的素质。作为一个班主任,特别是在教育学生的时候,如果没有耐心是达不到没有你想要的效果的。李老师教育学生很有耐心,他从来都是站在学生的角度去想问题的。他认为,要一个平时习惯迟到的同学改掉这个缺点不是一两天就行的,要让他慢慢适应时间。特别是对一些问题诸多的学生,更应该要有耐心。要知道教育是需要过程的,欲速则不达。
四、坚持写教育日记
他十几年如一日的给他的女儿写成长日记、写信交流沟通,十几年如一日的给他的学生写教育日记、教学随笔、教学反思,与学生家长通信,为他的学生编辑班级史册,他把一个个教育智慧故事记录了下来,让平淡的生活成就了辉煌的业绩,他的这种持之以恒的精神最能打动我。我常感叹自己的平庸,感叹自己荒废时光,其实让自己感叹遗憾的正是自己,是自己总抱怨工作太累,生活太辛苦,把许许多多美好的时光平庸流逝,于是自己的生活也变得平庸了。
再看班主任和家长的配合中,李镇西老师谈到在第一次家长会上,他都会对家长们说:“我们是同事关系。我们也许在社会角色、专业知识、性格特征、品质修养等等方面都不太一样,但有一点是共同的,那就是我们有着共同的使命—— 教育,而且我们的教育对象完全一致—— 那就是你的孩子!”同时李镇西老师还读了教育家马卡连柯给家长们的一段话:“你们自身的行为在教育上具有决定意义。不要以为只有你们同儿童谈话,或教导儿童,吩咐儿童的时候,才教育着儿童。在你们生活的每一瞬间,甚至当你们不在家的时候都教育着儿童。你们怎样穿衣服,怎样跟别人谈话,怎样谈论其他的人,怎样表示欢欣和不快,怎样对待朋友和仇敌,怎样笑,怎样读报„„所有这一切对儿童都有很大意义。你们态度神色上的一切转变,无形中都会影响儿童,不过你没有注意到罢了。如果你们在家庭里粗野暴躁,夸张傲慢或酩酊大醉,再坏一些,甚至侮辱母亲,那么你们已经大大地害了你们的儿童,你们已经对儿童教育得很坏了,而你们的不良行为将会产生最不幸的后果。父母对自己的要求,父母对自己家庭的尊敬,父母对自己一举一动的检点,这是首要的和基本的教育方法。”
李镇西老师还给家长们提出了四条建议:“1.成为孩子人格的榜样。你希望孩子成为怎样的人,请你先做那样的人;你希望孩子善良正值,那么你是否善良正值;你希望孩子勤奋上进,那么你是否勤奋上进。2.成为孩子知心的朋友。你们每天都和孩子聊天吗? 你们和孩子有共同的兴趣吗? 成为孩子知心的朋友不能居高临下的训斥而应平等民主地和他们相处,成为孩子最信任的人。在倾听孩子心声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地影响孩子,引导孩子。3.和孩子一起阅读。通过读同一本书,让亲子之间能够平等的对话,能够互相的影响。4.和孩子一起写作。每天给孩子写几句话,可以是鼓励,可以是批评,可以是期望,可以是倾诉„„不在于写多少,甚至不在于写什么,关键是天天都写,以这个行动告诉你的孩子,爸爸妈妈每天都在关注你!”
书看完了,其中有一句话让我永远铭记在心:永远不要对你的学生扬起你的拳头;永远不要用刻薄的语言对你的学生说话;宁可让学生欺骗十次,也不要冤枉学生一次;无论你的教育遇到了多么大的困难,都千万不要对学生说 “你是不可救药的”。有人说:“没有从事过教育的人生,是遗憾的;没有当过班主任的教育生涯,是不完美的。” 为了让自己的人生更加完美,我会继续坚持自己的理想,做一个好班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