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听《如何成为学生心灵的导师》有感
听《如何成为学生心灵的导师》有感
如何成为学生心灵的导师?我简单地理解为做一个学生喜欢的老师,一个让学生认可的老师,听了张自学老师的讲座,要真正做到是要花很大功夫的,之所以学生对你认可,是因为你的行为对学生的心理认知起到了一定的震撼作用。在教学中,我们往往注重的是孩子的分数成绩,而忽视孩子们的心灵成长,孩子就是在错误中成长的,而我们却总是在斥责声中磨尽孩子们的学习热情,心灵导师是要懂人,懂方法,懂知识。
老师要唤醒孩子心中的爱。要爱学生,了解学生,重视学生的个性特点,了解他们不同的精神世界、爱好和才能、欢乐和忧愁。观察他们的表情和行为上的细微变化,窥视孩子心灵的奥秘。爱学生,要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任何一个学生都有自己的优点,长处,“问题生”更不例外。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千方百计让学生的闪光点有用武之地,使学生的自尊心、上进心得到承认和强化,从而激起学习的斗志,鼓足前进的勇气。只要细心观察,最终都会淘尽黄沙始得金。
爱学生,要尊重和信任学生。学生在教师的尊重下学会了自尊,学会了做人。如果教师对学生不尊重、怀疑、讽刺、挖苦,会极大地伤害学生的心灵,挫伤他们的自信心。相反,师生关系和谐、融洽,学生感受到教师对自己的肯定,便会主动亲近教师,乐于接受教师的教诲,使师生心灵沟通。这也就是亲其师、信其道。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让学生成为课堂的真正主人。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当学生走来对你说悄悄话时,你的教育就成功了。那代表学生已经信任这个老师了。作为教师,我们应该走近学生、了解学生,而不是居高临下,遇到问题学会从学生的角度看一看,想一想,多一份理解,少一份训斥。这次培训使我明白了,作为一名教师,要做到以下几点:
1、要把常规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联系起来。只有良好的心理,才能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而良好的行为习惯也即是健康心理。所以,老师在抓常规时,也要不失时机的做学生的心灵导师。要帮助学生形成健康的心理。要加强学生的思想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2、解决学生的心理困扰要通过多渠道,多层次的方法。要单独与学生沟通,还要通过家长、同学及朋友,多方面地进行沟通。再者,在时间上也不能放松对学生教育后效果的追踪调查。还要不断的发现信的问题,并及时解决。
张老师讲的几句话我觉得特别好:我改变了,别人一定改变了;我改变了心态,就改变了事情的结果;我改变了状态,就改变了命运。在遇到困难的时候,对自己说;太好了!竟有这样的事发生在我身上,又给我一次成长的经历。
三尺讲台,写不完人生风景。我深感一位人民教师的责任,教师的责任就是点亮学生心中的灯,健康的成长,少走弯路。作为一位人民教师,只有勇于进取,不断创新,才能赶上时代的步伐、取得更大的成绩。
第二篇:读《做学生的心灵导师》有感
读《做学生的心灵导师》有感
白日梦,一个奇妙的世界
那是我们平常说饿的“白日梦”。从心理学来说,所谓的“白日梦”,是非睡眠的状态下产生的,高度自我的超越现实的,打破时空界限的一种幻想活动,是一种很 从心理学来看,所谓白日梦,是在非睡眠的状态下产生的,高度自我的超越现实的打破时空界限的一种幻想活动,是一种很多人都体验过的心理现象。说它在非睡眠状态下产生,是说它虽然不是在睡眠时却也不是在很清醒时发生。在这样的幻想活动中人的意识有轻度模糊,又未混淆现实与幻想的区别,仍能对客观现实作出适当反应。正因此,才把这种幻想活动叫做“白日梦”。
所以,白日梦是一个美妙的世界,对人的心理和生活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一是心理趋同作用。白日梦中的角色,通常是做梦的人在心理上认同的一个目标,这个目标可能是具体的,也可能是泛化的。不管怎样,认同的目标都会通过“趋同作用”,转化为个人意志行动的动力;二是心理激发作用。白日梦可以激发起青少年对未来的向往和憧憬,激发起他们心中的希望和信心,以致激发起他们为实现目标而进取的行动。
对教官的情思不是爱
这种感情是朴素的,是纯真的,是无可非议的。但是,绝不是这种感情就比师生感情深,应该说只是表现的显见而强烈一些。而且,这样的感情又有很大的感染性和冲动性。
首先,这样的感情里有一种怀春情思。女孩在生命的花季,性心理发展走进了一个新的阶段。她们怀着一种积极接近异性的渴望,恰在这个时候,教官走进了她们的生活。
其次,这样的感情里有一种崇拜心理。在性意识发展中,有些青少年会经历一个向往年长异性的阶段,有人称之为“英雄崇拜”。但是,由于这种感情中往往有那么多寻求父兄之爱的成分。
当心“人际气泡”的拥挤
从心理学角度看心理相容是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重要条件,而促进心理相容的途径之一就是彼此缩短心理距离。从这个角度说,两人彼此之间的心理距离小是件好事。你已经体验到了这一点。可是,物极必反。人际交往中距离太小了,也会令人不舒服。这是因为在人际交往中,每个人都要求独占一定的空间,叫作人际空间。由于这个空间像一个大气泡包围着一个人,因此有的心理学家就形象地称之为“人际气泡’。距离太近了不能满足彼此人际气泡的要求,入虽然没有挤在一起,‘人际气泡’先感到‘拥挤’了。人际气泡的‘拥挤’就使入感到不舒服。人们一方面需要与他人建立密切的关系,另一方面又需要心理上的自由,需要一定的独享的心理空间。
第三篇:读做学生的心灵导师有感--
读《做学生的心灵导师》有感
教师,本该是打开学生心锁的人。但是,对学生的内心,我们究竟能深入多少?有时,看到某个学生调皮,或者做了有点出格的事情,心里非常气愤,狠狠地批评一顿。但静下心来后,又有点懊恼,为什么不与孩子好好沟通一下呢?让其从思想上认识到自己的过错,对以后的道路会有更好的帮助。教师的责任不就是引导学生健康成长吗?如果只是一味地批评,当然收不到理想的效果的。
做学生心灵的导师,循循善诱,引领他们走出心灵的沼泽,轻快地行走在通往成功的道路上,搞好与学生的沟通工作,只有真正与学生相沟通,才能做一名真正的教师,也是教师搞好班级工作的重要条件之一。所以在以后的教育工作中,我会试图努力做到以下几点:
一、通过努力学习心理学知识来了解学生是我以后是教育学生的基础。
在我所任教的班级中,有几个特淘气的孩子,他们均是父母离异。长期生活在单亲家庭的畸性爱中,有的性格懒散,有的脾气暴躁,动不动就拳脚相向,有的终日沉默寡言,还有的沉迷于游戏网络之中。对他们,开学后我都给以无微的关怀,帮他们正一正帽子、衣领,理一理红领巾,或关心地询问:吃早饭了吗? 或者随天气的变化,及时提醒学生增减衣服,让好久没有享受过母爱的这几个同学能够体会到母爱的温暖。同时能够教育这几个学生严于律己,劳逸结合,养成良好的学习和生活习惯,学会关爱别人,学会独立生活,应对生活中的各种困难等等。也许我的爱对学生的有些帮助微不足道,但是如果能在这些单身家庭中的孩子的生活中的某些关键处、转折处帮扶一把,或许会起到决定性的作用,从而成就他们的一生。
二、在教育学生时尤其是差生时,要努力做到从心理上疏导,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和健全的人格。
现在班里孩子们对我充满戒备,班级气氛相当紧张,大部分原因在于我对差生过于严格,说白了就是不给他们好脸看,所以大部分同学觉得我是一位有“威严”的老师。开学之后我要通过疏导学生心理缓解这种现象,给学生以亲近感、信任感、期望感,相信学生会对我产生依恋仰慕的心理,向我敞开内心世界,做到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寓理于情、情理结合,才会产生动情效应,才能做成最好的朋友。对于差生不再大声的训斥,甚至苦苦相逼,而是通过心理疏导了解其根源。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不是曾经说过吗:“从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所以我要指明他们的努力方向,调动他们的积极性,激励他们克服自身的缺点,而且这样我也能“对症下药”,收到应有的效果。
三、努力做到从生活上引导,为学生的人生打下坚实的基础。
斯宾塞在《教育论》中指出:“熟悉一些生理学的基本原理和心理学的初步知识,对于教育孩子是必不可少的。”在学生成长和学业负担较重的情况下,他们的心理上难免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教师要担当起学生心理医生的职责,对其加强心理疏导。班里有一个女孩身着奇装异服,小小年纪穿的特别成熟。我想开学后我要利用课余时间,把她叫到走廊上面谈。但是为防止刺伤她的自尊心,我要先从学习谈起,然后说:“要做一个全面发展的好学生,养成良好的审美观。女孩特别要注意自己的形象,要学会保护自己,要自尊自爱、健康向上。”相信通过我的教育她能一身学生打扮,青春靓丽。
陶行知先生说过: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我们唯有用爱心关爱学生,才能走进学生的世界,保证学生身心健康,正如马老师所言“心病还须心药医”。
第四篇:读《做学生心灵的导师》有感
读《做走进学生心灵的导师》有感
寒假中,我仔细地的阅读了《做学生心灵的导师》这本书,读完之后让我想起了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的一句话“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惟独从心里发出来的,才能打到心的深处。”
作为一名青年教师,在与学生沟通时还存在着很大的不
足,遇到一些突发状况也往往会手足无措。读了这本书之后使我学到了很多知识与技巧。在今后处理学生的一些心理问题时无形的增加了许多自信。
新课标理念要求我们给每个学生以人文关怀。教师不仅
要教书,更要育人。育人是教书的前提,育人有利于教书,教学应该与育人有机地结合。教书育人既使学生成为大写的“人”,也促进教师的发展。
前苏联教育家赞科夫曾经说过:“教学法一旦触及学生的情绪和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便能发挥其高度有效的作用。”语文课本中的每一篇课文都洋溢着人文精神的魅力,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让学生在掌握知识、提升思维能力的的同时,受到真、善、美的感染,这是学生所渴望的。那么,面对学生出现的心理问题,我们该怎么办呢?我认为应做好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我们要用心的、时常的多与学生进行交流,使学生知道老师愿意做学生的朋友。这样就可以拉近师生间的距离,增强学生对老师的亲近感,从而实现亲其师、信其道。因为“没有情感, 道德就会变成枯燥无味的空话, 只能培养出伪君子。”(苏霍姆林斯基语)
第二,要不断充实自己的心理学知识,了解学生心理问题产生的根源,只有这样才能有的放矢,对症下药。
第三,老师应该成为学生心中的权威,这种权威不仅仅是知识的权威,还要是生活的权威,只有这样,学生有了问题才会来找你,因为他们期盼从你这里找到答案。
总之,学生的心灵这座“冰山”,用眼是看不到的,要用心看。有了心对心的观照,才能既看到“冰山一角”,又看到“冰山全貌”。
第五篇:读《做学生的心灵导师》有感
读《做学生的心灵导师》有感
这是一本好书。刚捧起这本书时,就被它深深吸引。文章深入浅出的剖析了教育的真正含义,对于教育做出了新的诠释,让我感悟到教育的真正内涵,更深刻的领悟到在新时期合格教师的含义。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只有走近孩子,走进孩子的心理,才能真正了解孩子的真正需要,才能更好的尽到一个老师的责任。要把孩子教育好,教育成对社会、对国家、对人类有用的人,就必须呵护好、培养好、引导好那可爱而又稚嫩的心灵。
曾经有一个双目失明的小学生小A,因为他的“特殊”在学校总是被嘲笑,被冷落。因此,这个孩子一直生活在自卑中。而幸运的是改变他一生的老师。老师精心安排了一个小小的故事。
故事的内容大致如下:
一天,老师正要上课,教师很吵,于是老师让同学们安静下来,而安静之后,突然有一阵微弱的抓挠声。好多同学都听到了,都试着找到它,可是都没有成功,而小A听力极其敏锐,马上找到了那只老鼠,同学们都夸他很棒,从此他变了,一颗自豪的种子开始在这个盲童心理生根发芽,逐渐逐散了他的自卑感。每当心情低落时,他便想起纸篓里的小老鼠。直至多年之后,他才知道小老鼠不是意外掉进纸篓的,而是老师请来的“助手”。后来,他成为一名有名的歌手,作曲家,演奏家,还出版了很多个人专辑。这些成就都是因为那只小老鼠“意外”掉进了纸篓。
这位老师为了让一个孩子从自卑中走出来,精心设计了这场”意外”,可以说是用心良苦。而正是这个小小的“意外”,使这孩子有了信心,取得了诸多成就,改变了孩子的人生轨迹。所以,我认为作为一名合格的人民教师,为了孩子的健康成长,一定要走近孩子,走进孩子的心理,做好孩子的心灵导师。当学生出现问题时,老师应该多设计一些掉进纸篓的老鼠的“意外”,能让孩子多一些难忘的人生课堂。
要把学生当成是一个就有独立思想的人来看待,不能有私心偏心,对待学生一定要公平。有一句名言说得好:要想了解孩子的感受,就请你蹲下来。老师要走近学生,是指教师要主动地去了解学生,“走进”学生,真正融入其中,成为他们中的一员。而要成为孩子当中的一员,我们就必须“蹲下来”或是“坐下来”。学生虽然年龄小,其实只要你把他当大人来看,当朋友来对待,他们更乐意接受你的教导。在这种平等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师生关系更容易长久。
“教师,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教师,学生的心灵导师。总之,读了《做学生的心灵导师》这本数书,受益匪浅,我会时刻提醒自己,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尽职尽责、努力向上。做一个真正的“学生的心灵导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