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库大全 > 精品范文库 > 7号文库

我对师德的一点思考

我对师德的一点思考



第一篇:我对师德的一点思考

我对师德的一点思考

----关爱是教育的信仰,尊重是教育的灵魂

“皇帝和鞋匠的灵魂是用同样的模具刻出来的”。

-------卢梭

建立平等、融洽的师生关系,方能产生和谐的教学氛围。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建立在教学双方民主平等的基础上的。

我们人生下来在人格上是平等的,并无高低贵贱之分。现在所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也已打破了传统的师道尊严,在肯定教师——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应受到人们尊重的同时,也把受教育的对象——学生放到了同等重要的位置,要求我们教师在教书育人的同时,要学会尊重学生。

每一个学生都是一个鲜活的个体,都有着不同于别人的思想,个性和行为。这种个体的差异决定了他们在生活中不可能整齐划一——思想上有不同、行为上有差异、成绩上有高低。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要想成为一名学生喜欢的教师,必须首先要尊重学生,尊重学生的差异,用一颗赤诚的心去平等的对待每一位学生,而在实际的工作中,相当一部分教师就是因为在这方面出现了“爱”的倾斜,致使学生议论满腹。

“好学生需要我们及时的鼓励和赞许,差学生更需要我们的尊重,理解和安慰。一句话,可以成就一个学生,也可以毁掉一个学生。”一个学生这样写道,“不摆架子,在课下能与学生打成一片的老师一直是我们追求的,这样的教师,才会像朋友一样值得交往,像家长一样值得依赖。”听到这样的呼声,我想我们教师一定会明白很多吧。

谁不渴望亦师亦友的师生关系?

在没有辈份、没有权力障碍的因素下,师生之间能以朋友的身份或以同伴的关系以诚相待,互相信任,进行推心置腹的交谈,是难能可贵的。教学中教师应主动地去接近学生、了解学生,做学生的知心朋友,培养亲和的师生情感,这种平等的师生关系有利于营造轻松愉快的课堂教学氛围,有利于师生的情感交流和心灵沟通。学生在课堂上没有包袱,心理放松,则必然会活跃思维、富于想象、乐于探索,学习也就成了非常快乐的事情和为之追求的目标。

第二篇:教师对师德修养的思考

尊敬的党组织:

面对二十一世纪,国家和民族的兴旺发达是人才的竞争,人才的竞争在于教育,教育是现代文明的基石,教育的质量决定于教师。教师是人类文化的传递者,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奠基人,是培育人才的人才。教师道德素质的高低直接关系到整个国家民族的道德水平的提高,故新时期一个良好的教师职业道德应具备:热爱学生,诲人不倦;团结协作,关心集体;献身教育,甘为人梯。

热爱教育事业,热爱学生,是教师必不可少而且最重要的职业道德。教师的一生是平凡的,但教育事业是关系人类社会的千秋伟业,每位教师要以邓小平理论为指导,认真实践“三个代表”精神,从高度的责任心和社会责任感出发,把自己的人生价值定位在忠于党和人民的教育事业上,全心全意热爱每个学生,用心灵去塑造心灵,公正、公平对待每一个学生,给予全体学生同样的关心指导,同样的信赖和尊重,同样的鼓舞和期望。“只有不好的教育,没有不好的学生”。根据每个学生的个性特点“因材施教”创造不同的成功教育方法,不淘汰任何一个学生,这是现代教师的不懈追求,这是教师正确处理与学生的相互关系的行为准则,同时也是教师这一神圣事业的无尚光荣的崇高品质的体现。热爱学生是进行教育教学的必要条件,是了解学生向学生学习,贯彻教学相长的原动力,在学生方面,只有感到教师的爱,才会主动地、愉快地去接受教育。不了解学生,不细心地研究学生,即使当了多年教师,也难以达到与学生心灵相沟通,甚至形成“逆反心理”。你再有什么 “金玉良言”,学生也听不进去。只有怀着满腔热情,以极大的耐心去探求学生思想动态,才能使学生“亲其师,信其道”。

良好的师德修养要求教师要以身作则,为人师表。以身作则,为人师表是教育工作根据教书育人的宗旨对教师提出的一项基本要求,这也是教师的优良传统和美德的集中体现。因此教师的一言一行应该成为学生的表率,用自己的模范行为影响学生。学生人生观的建立,道德情操的形成固然需要教师的课堂教育,而教师的个人品格、行为习惯、言行举止以及处世方法,给学生们的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影响更为重要,比他教授的知识更能影响学生。由此看来,教师能给学生施以影响的,不仅是知识,更多的时候是习惯,是心态,是做人的标准。教师要以身作则,为人师表就要做到言行一致,表里如一。在学生们的心目中,教师的形象是崇高的,教师的一举一动往往成为他们的模仿对象。所以教师要注意约束自己的言行举止,处处给学生做出榜样。试想,如果一个教师在课堂上义愤填膺地抨击各种丑恶现象,走出教室却对社会上的不正之风迎合或追逐,这种说一套做一套言行不一的行为,对学生会产生怎样的不良影响。

良好的师德是教师从事教育活动必须遵循的道德规范。每一位教师都应刻苦学习,严于律己,努力践行,不断提高自己的道德水准。现在已进入信息时代,这对青少年开阔视野,增长知识提供了条件,同时也会受到各种思想文化的影响,使他们的思想更为活跃。因此,这也给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身为人民教师,必须自重、自励、自爱,不断加强自身的师德修养,树立以人为本的育人意识和使命意识。唯有教师具备较强的业务素质,高尚的师德水准,做到以德修己,以德育人,才能真正担负起为祖国培养合格人才的重任。

总之,为人师表,身教育人是教师完成教育教学任务的重要保证。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说:“身教最为美,知行不可分”。只有以身立教,才无愧于社会、家长和学生;无愧于人类灵魂工程师这一光荣称号。

汇报人:teniu

2014年4月11日

第三篇:我对师德的认识

我对师德的认识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他们不仅是学生知识的传播者、能力的培养者,更是学生思想品德的引导者。育人的重大责任就落在了我们每一个教师的肩上。教师素质的好坏,直接关系到21世纪人才培养的大问题,加强和改进师德建设是一项刻不容缓的任务,也是教师队伍建设古老而永恒的主题。

然而,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虽然加快了教育改革的步伐,但与此同时,教师的职业道德观念也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影响,产生了一些不和谐的音符,一些教师的责任心减弱、随意离岗、做有偿家教、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等现象屡屡出现,职业道德方面出现了困惑和迷茫,严重损害了教师的光辉形象,成了教师自身发展的绊脚石,也阻碍了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

俗话说:“身教重于言教”。教师的一言一行对学生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师生关系如何,也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学习效果。实践表明,与学生关系不同的教师,即使是相同的言行也会引起学生不同的反应。正所谓“亲其师,听其言,效其行”。

作为教师,首先要注重自我形象的塑造。爱岗敬业,身正为范,为人师表,热爱学生,严谨笃学,努力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提高沟通技巧,增强对学生的说服力,做学生的榜样,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

其次,要尊重学生。尊重学生是爱的前提。在尊重学生、师生平等的基础上去爱学生,才能正确对待学生的过失,才会宽容学生所犯的错误,才可以赢得学生的爱戴。

再次,要欣赏学生。教师要充分发挥欣赏的积极作用,认真了解每个学生的特点,发现他们的长处,同时也要不断反省自身的行为和态度,要从多角度来评价每一个学生。

总而言之,高尚的师德是教师发展的关键,是当前教师队伍建设的主要内容之一,如果我们都能时时刻刻把提高师德修养放在首位,明确目标、严格执行,那么我们的教育事业将会蓬勃发展,我们的社会也会更加和谐。

冯银银

第四篇:浅谈我对师德的认识

浅谈我对师德的认识

河北平山实验中学 齐艳霞

教育是人类崇高的永葆青春的事业,师德的建设和发扬是永不更改的主题。师德的内涵丰富多彩,且随着时代的进步会赋予新的内容。对师德的理解,智者见智,仁者见仁,笔者在此谈谈自己粗浅的认识。㈠ 爱与责任是师德的灵魂

众所周知:爱与责任是母亲的天性,其时爱与责任同样是教师的天性,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教育战线上广大优秀教师共同的特点就是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教育、热爱学生,把教育事业看作是自己的生命,正是以这种爱与责任为出发点,教师们才能不停地教育自己,完善自己,才能更靠近学生.正所谓“大道无声”。冰心说:“情在左,爱在右,走在生命的两旁,随时撒种,随时开花。”陶行知说:“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这就是师德的写照。

爱与责任,是师德之魂。师爱大多流淌在平凡的日子里:为了学校与学生,数不清有多少个日子早出晚归,是师爱;记不得有多少个休息日为同学补课,是师爱;有多少次通话(电话)是与学生、家长沟通,也是师爱; 师爱与责任在突如其来的灾害面前,更显其宽厚与博大:5.12大地震中,当学生的生命受到地震威胁时,刘汉希望小学的教师们排除万难,不畏艰险,不顾自己及家人安危,翻山越岭,一个都不少的将孩子们平安转移到了安全的地方。年仅19岁的女青年教师向倩在救学生的过程中,敢与死神搏斗,牺牲时胸前还呵护着她的学生,而她自己的身体却被砸断成两截。舍生忘死,无私奉献,保护学生,展现了新时期人民教师的光辉形象和崇高的思想境界,在突如其来的灾难考验面前,他们把学生的安危放在首位,临危不惧,团结协作,保护学生,谱写了一曲新时期师德精神的颂歌。在生死抉择面前表现出来的巨大的人格力量震撼人,崇高的思想境界感动人,高尚的师德风范教育人,无私的奉献精神激励人,他们不愧是全国广大教师学习的光辉榜样。㈡ 提高素养,不断完善自己是师德的根基

教师应当在不断学习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师德规范”中锻铸自己的人品,提高素养,成为一个大写的人,完成自我心灵的塑造,惟其如此,作为一名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我们才能使一双双天真无邪的眼睛从教师身上读出什么是真、善、美,什么是假、丑、恶,并视“师尊”为自己终生的追求。总书记在《关于教育问题的谈话》中明确指出:“老师作为„人类灵魂工程师‟,不仅要教好书,还要育好人,各方面都要为人师表”。因此,教师作为育人的主体,首先要具有完善的人格,要在思想境界、道德情操上堪为师表,以良好的师德风范去影响学生。以人格影响人格,以素质造就素质。正如大教育家孔子所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教师的人格魅力对学生有着潜移默化的熏陶感染的教化作用,教师怎敢不以身作则,为人表率?

提高素养,不断完善自己另一层的含义还包括:不仅能勤勤恳恳,埋头苦干,而且还能不断学习、大胆创新。教师应不断拓宽知识视野,具备本学科坚实的知识基础和扎实的教学基本功,还要广泛涉猎其它领域的重要知识。教师只有具备渊博的学识、广阔的知识视野,方可居高临下、游刃有余;只有不断学习,积极进取,大胆创新,才能担当起培育英才的重任。尤其是现代社会的发展,新知识、新观念、新理论不断涌现,教师几乎每天都面临着一个新的世界,只有不断勤奋上进,把学习当作自己的工作乃至生命中不可缺少的部分,才能适应时代要求,为祖国的繁荣富强培养更多的“四有” 人才!㈢ 尊重学生,服务学生是师德在新世代的突出要求

现代教育的主体多是独生子女,他们具有更优越的生活条件和独特的性格。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理所当然会出现新时代的特征,他们比以往的学生更需要尊重、引导和帮助。教师 1 应努力营造一种热情洋溢的教育环境,以和蔼可亲的教态、关切关怀的语言,温柔亲和的目光组织教育活动,由只提要求到多给关怀和服务,由一味指责到千方百计让学生品尝成功。笑着面对学生,使学生兴趣盎然,精神饱满,减少沮丧,获得成功。在教育工作中,要把信任和期待的目光洒向每个学生,把关爱和服务意识倾注于整个教育教学过程之中,善于倾听学生的意见和呼声,和学生广交朋友,多开展谈心活动,与学生进行思想和情感上的交流,在学习和生活上多给予服务和指导。在学生面前勇于承认自己教学上的不足和工作中的失误,用尊重去赢得一切学生的信赖。多给学生服务意识:一声赞美,一个微笑,把对他们的“反感“换成“容忍“和期待,竭力寻找他们的优点,出自真心地去赞扬、去鼓励。为后进生提供更多体验成功的机会,让他们扬起自信的风帆。后进生是可以进步的,是能够得到健康发展的。教师只有热爱学生,尊重学生,服务学生,学生才会把老师当成可以信赖的人,也愿意向老师敞开心扉,师生之间只有架起一座信任、友好的桥梁,教育才能生效,才能做到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

“教育的事业就是爱的事业”、“做一辈子教师,一辈子学做教师”正成为广大教师的学习典范。师德内容的丰富多彩、博大精深一定会在广大教师的身上继承和发扬,广大教师所体现的师德精神将更绚丽辉煌!

第五篇:我对师德的理解

我对师德的理解:

1.爱岗敬业、献身教育是师德的基本要求

教师的职业有苦也有乐,平凡中见伟大,只有爱岗敬业,教师才能积极面对自身的社会责任和社会义务,才能自觉、不断地完善自我,才能在教育活动中有所收获。2.热爱学生、教书育人是师德的核心

热爱学生,了解学生,循循善诱,诲人不倦,不歧视学生,建立民主平等、亲密的师生关系,做学生的良师益友。教师对学生的爱,是师德的核心。教师对学生的爱,是一种只讲付出不记回报、无私的、广泛的且没有血缘关系的爱。这种爱是神圣的,是教师教育学生的感情基础。学生一旦体会到这种感情,就会“亲其师”,从而“信其道”,也正是在这个过程中,教育实现了其根本的功能。

3、更新观念、努力创新是师德的新发展

要让学生从分数的奴隶变为学习的主人。要从以“教”为出发点转变为以学生的“学”为出发点,教来 为学服务,教不是统治学生学、代替学生学,而是启发学生学、引导学生学。课堂要成为学生学习的用武之地,成为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获取知识、训练能力、发展智力以及思想情操受到良好熏陶的场所。教师应是教练员,不是运动员,要让学生运用感觉器官和思维器官,去学习、去实践。4.以身作则、为人师表是师德的人格力量

在教育中,一切师德要求都基于教师的人格,因为师德的魅力主要从人格特征中显示出来,教师是教人怎样做人的人,首先自己要知道怎样做人。教师工作有强烈的典范性,为人师表是教师的美德。教师以身作则,才能起到人格感召的作用,培养出言行一致的人。

    版权声明:此文自动收集于网络,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

    本文地址:https://www.feisuxs.com/wenku/jingpin/7/935735.html

相关内容

热门阅读

最新更新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