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读书笔记 教育需要的爱的平衡
教育需要的爱的平衡
——读《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有感》
德润国际双语学校初中部刘海元
“不应当让一个不幸的、被大自然或不良环境造成艰难境遇的孩子知道他是一个能力低、智力差的人。教育这样的儿童,应当比教育正常儿童百倍地细致、耐心和富于同情心。”这是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我怎样研究和教育学习最差的学生》中一段经典话语。
“百倍地细致、耐心和富于同情心”,然而在正常的教学实际和班级活动中,对于那些学习上不太好的同学,我们往往确实施以冷漠和无视。有时在作业和练习做的很差的时候,老师会发出长叹,这样的学生还能学好吗?在读过《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之后我有了另外的体会。
其实,每个学生的可塑性都十分强。从心理的角度来看,学生们都渴望被喜欢、被注意、被关爱。而问题的恰恰在我们为人之师的教育者身上。我们自己戴上了有色眼镜,于是出现了所谓的“学习后进生”,甚至片面的认为这些学生一无是处,以至于由于教师的所作所为使得其他学生对这些学生也侧目而视,面对这些学生总是批评、训斥,甚至嘲笑、讽刺,而直接后果之一就是他们自己干脆破罐子破摔,竭尽捣乱之能事,叫你头痛没商量。有过多年教育经验的老教师总有这样的感受,走出校园的学生中,头脑活络、勇于创新的往往是你眼中曾经的“学习后进生”;路中偶遇,大老远跑过来打招呼的往往是你眼中曾经的“学习后进生”;年末送来贴心的电话拜年或登门探望的还是这些你眼中曾经的“学习后进生”。所以作为教师我们必须首先改变观念,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闪光点,教师应该积极并善于发现这些亮点,做到爱的平衡。
教师在爱的平衡指导下,关注他们,甚至有时根据个性不同给予他们些“偏爱”。当我们教师用爱的平衡心态去对待学生的每一次过失,用爱的平衡心态去赞美学生的每一次进步,用爱的平衡目光去关注学生们的每一个闪光点,我们必将赢得了学生们的心,同时也就获得了教育的主动权。
前几日,刚刚听到高老师说他们班的刘磊福运动会后学习等各方面都发生很大改变,让老师们欣喜不已。原因是他在运动会上为班级争得了荣誉同时得到了师生的一致肯定。苏霍姆林斯基运用阅读等手段关注并成功教育了这些所谓的“后进生”,我们其实也可以尝试抓住学生特点去做好,完成爱的平衡。
爱的平衡似一泓清泉,她会给教师带来清凉,更会滋润孩子的心田。
第二篇:教育需要爱
教育需要爱
鄂州市太和镇谢埠小学吴亚炬
“教育需要爱,也要培养爱,没有爱的教育是死亡的教育,不能培养爱的教育是失败的教育”,名言告诉我们,爱是教育的生命。老师们,我们从事的是滩羊底下最辉煌的职业,我们应该用爱的言行书写人生,应该用博爱诠释教育。用爱融化学生心底的坚冰,用慈爱滋润每棵稚嫩的心田。
“爱”,是每个人都需求的!特别是小学生,他们在成长过程中,更多的就是需要爱。高尔基曾经说过:“谁爱孩子,孩子就爱谁。只有爱孩子的人,他才可以教育孩子。”人们常把老师比作蜡烛,燃烧自己,照亮别人,说老师是浇灌花朵的园丁;更为甚者,把师爱比作母爱,母爱是伟大的,但是我认为,老师对学生的爱护要高于母爱,因为师爱关系着祖国的希望和人民的重托;老师要关心,爱护每个学生,特别是对那些后进生,老师的关爱、鼓励、呵护,更能激发他们的潜能,使之得到最大的进步。
这次学习中给我印象深刻的是专家对于学生的爱,讲话时总是亲切地称学生为“孩子”。一个简单的称呼,让我们感受到对于学生的那份浓浓爱意。那么我们在平时教学中怎样来爱孩子呢?
1.教师对学生的教育,要重在“育”而不是“教”,允许学生说“不”。
每位教师对学生的要求基本上都是以严为主,总希望学生能言听计从,老师怎样说,学生就应怎样做,没有给他们自主的权力,这在某种程度上是一种抹杀,是对幼小心灵的抹杀,他们没有发表自己意见的机会,只要学生一张口,教师就说“不”,其实他们也有自己的想法,年龄虽小,有时也有他们独到的见解,他们认为不好的做法,完全可以说“不”,不赞成,不去做,而做为教师的我们,往往一权专政。
2.怎样做才是真正的了解学生,认识学生?要了解学生的感受,善于聆听学生的心声。
对学生的了解和认识,不单单是对学生表面的了解,而最为重要的是对他们内心世界的了解和深入,让学生感受到你不只是他的老师,更是朋友和亲人,他愿意把自己的秘密告诉你,愿意把自己的喜怒哀乐和你分享,这才是一种和谐的师生关系。但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做到了吗?我们应适时赞美和表扬学生,鼓励与接纳他们,在师生之间搭起一座心灵的桥梁,这样才能让他们快乐、茁壮成长!
3.在教育中体现“爱”、奉献“爱”
爱是一种感觉,更是一种行动,只有你付出了、奉献了,学生会真实的感受到,哪怕一句温暖的话语,简单的问候,或一次心灵的交流,学生都会铭记在心,倍受感动,“爱”需要用具体的行动来表达,需要你的付出、你的奉献!
教育需要爱,爱要体现在教育中,有爱的教育,才能留下更美好的回忆!
第三篇:人生需要平衡
人生需要平衡
工作不同的阶段不同的意义
工作有时候对你的意义是买房、买车、养家糊口,但在另外的角度,工作能满足你的个人成就感。但有的时候工作对你来说没有钱的意义,没有所谓的成就感的意义,工作不是乐趣,有的时候工作是逃避。没有一个一站式的定位,反而重要的是,你在不同的阶段,会有不同的工作的意义。就像我们刚刚毕业的时候,特别是我相信80后刚刚毕业,大家所面临的那个阶段,其实能给我们的选择是有限的。这个有限是说因为你要实现太多的东西,这个时候你要想清楚,在这个阶段你最需要要实现的是什么。
比如刚开始如果你不是很幸运,父母把你所有物质条件都解决好,特别是来自偏远地区的孩子,好不容易投入那么多,家里对你期望那么多,那你毕业这个时候第一个要实现的就是挣钱。让自己长能力、长背景,这都很现实,这个时候找工作是很现实的选择。还有一个是你做了你喜欢、擅长的事,那是很幸福的事,一开始的时候你要把工作定位好,我觉得是这个点。
再过一段时候你有了和周围人不同的独特的能力的时候,这个时候可以重新做选择,选择什么可以把我的能力发挥的更好。这个时候你可以在自己的收入上也可以做一些妥协,我
不要求在那些条件上做到最好,我可以给自己一点余地选择自己喜欢做的事,更符合自己特长的东西。这时候的工作对你来说一开始是一个职业,开始培养建立自己的职业生涯。再往后我觉得你得想办法找一份工作能变成你的事业。所谓事业就是最好的实现自我,所谓实现自我就是能把你的个人理想实现出来。你特别擅长干这件事,所谓擅长就是你花同样的力气比周围的人做的好,或者你付出一定努力你能做到这个领域的最好。
我们刚刚招聘新员工的时候,发现最大的困扰,作为雇主或者作为新员工,我们经常听到学校刚毕业的同学说,这个公司真好,我希望到这个公司来实现什么东西,成为什么样的人。雇主只好说你好像应该继续交学费才对。人要有角色转换,你加入一个新的组织的时候不要想能获得什么,要想能贡献什么。你只有能贡献什么的时候,将来才有价值才有更多的回报,而不只是学习和个人成长。承受没有信仰的痛苦
我觉得我们这代人最大的困惑,不单单是这个年龄段,我觉得整个中国社会,我们今天很大的痛苦归结到最后是没有信仰的痛苦。没有一个东西很明确的让你去信让你去坚持,这也是我们社会的悲哀。今天我们的物质,以我来说,我刚参加工作拿63块钱,高一点的拿70多块钱80多块钱,你今
天可能翻了100倍,1000倍,但是我们的幸福有没有翻100倍,1000倍。我想问问大家,今天中国整个物质财富增加了100倍,1000倍,大家觉得我们的幸福增加了100倍,1000倍吗?有人同意举手吗?不会举手。到这个时候幸福不是拿钱衡量的,是你自己对自己的评价,和你对环境的自我感到,觉得是不是舒适,是不是受到尊重,对自我是不是满足,有没有那么多不可控的东西,有那么多后悔的或者说很遗憾的事情,这些是决定幸福感的。
坦率来说,首先人要想办法给自己找到一种信念,找到一些目标,找到一些放心。这个东西其实是支撑你自己生活状态的本源的东西。这个世界上好多人我经常会比较,很多人去过印度,回来说那边又脏又乱,比中国社会发展差远了,但是有过调查说印度人比中国人的幸福感要强,比我们的幸福感强。我想会强在哪里呢?有这么几个原因,包括有种姓制度,有明确社会等级,明确社会等级带来什么东西?我们不用好坏评价,他至少让大家知道你在哪里?有些人不会有过高的奢望。
另外有信仰,有信仰会从精神上得到很多满足,我觉得信仰很重要,我没办法告诉别人你应该信什么,我只是说我们每个人应该想办法给自己找到信仰。我觉得人的很偶然的社会存在,你存在了要让自己活的有意义。像许三多的那句话,有意义你就要好好活着,自己觉得没什么想法没意义就不该活着,物质就别浪费了,咱已经够挤的了,就没必要存在了。读书,古典音乐,独立思考
独立思考是你自己先独立,就是你要有一套自己对世界的看法。独立不是完全跟别人不一样,很难。如果说跟所有人不一样,你就创造新的学说了,我讲相对比较稳定的对周边事情的看法,对人的看法对自己的看法。我觉得有你自己的一套所谓人生哲学。我觉得这个时候你容易独立思考,因为你在思考的时候有一个出发点有自己的映照点,当你自己体系很混乱的时候没法独立思考,很多人有不稳定想法的时候,更容易被别人影响,被一些极端的东西影响。你自己有一定之规自然可以独立思考。
能够独立思考的人要读很多书,我觉得要读一些经典的书。包括哲学类的,包括一些专门进那些最本源的东西的,哪怕我们说到文字的时候,有人专门讲,我记得我看过瑞典人写过一本讲汉字的书,拆解汉字,像说文解字一样。如果你时间有限的话,少看太过现在流行,太过新的这样的东西。我觉得经典的东西,我刚才讲智慧最重要,他是把人类不同环境不同阶段的智慧凝结下来,你不需要全盘接受,但是你有机会通过阅读这样的书形成自己的价值观。我们现在太多快
餐杂志这种东西,但是对于形成自己的价值观是不够的。我觉得好像形成我人生观的书都是我上大学的时候的书,80年到现在快30年了,我很难给大家用一两本书来概括。我那时候读文科转了理科,西方文学看的似懂非懂不是特别明白,但是会看整个哲学的书都会读,还有经典的文学作品我觉得要读。
包括今天你让我回头读,我会觉得特别不好读,包括节奏也会特别慢。有可能所谓经典的文学作品如果已经流传了几百年的还是要读,也许你读的时候没有那么兴奋,没有那么快的建立链接,读的多了以后像你锻炼身体一样,是养一种气,养到最后你会发现这个东西会慢慢出来。
包括古典音乐,我大学二年级的时候开始听古典音乐,包括今天当人很浮躁很忙乱,找不到方向的时候,你发现真正能影响你的是古典音乐,能让你静下来,作为音乐不一定传递特别具体的人文信息。我觉得最经典能传承下来,甚至跟你生理结构都是有关系的,跟你的心率跟你的情绪这些东西。影响人的状态最重要的东西是情绪,影响情绪最直接的东西是音乐,我觉得要去找那样的音乐。
其实流行歌曲也没问题,我想要多听流传了很久的流行音乐,一定有他的道理,一定是感染了触动了很多人内在的很多东西。
定位就是定关系
定位是相对的,定位是什么呢?就是定关系。我和周围人的关系,我和社会的环境,包括人文的环境之间的关系。第一要了解自己,了解自己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包括你的血型、星座,我学过心理学,血型、星座你在什么时候出生是自然选择,但一定会留下一定印迹,不代表一定的规律,这个时候你知道你自己的特点。
比如说像我这样的人,你看我好像表达能力很强,这个东西是我的优点吗?不是优点,是一个特质。就我这类型的人,有一类人他就是善于和喜欢沟通,另外一类人他不善于这样沟通,但那不是他的缺点,他的优点可能是思考,去发现问题去挑毛病可能是他的优点。你要知道自己是哪一类人,第一从自己出发了解自己。
第二是你周围的环境,包括你正在从事的工作所选择的专业,这个东西和你的特质是不是相近?你要让我做会计,我可能是很差的会计。我这个人是理念性的,更愿意大而化之的把握这个东西,不愿意把握特别小的细节,我也能做但我一定做的不如别人好。定位是了解自己了解环境,然后找到两者之间好的对应,对应好了很好,对应不好你也难受你周围的人和环境都难受。
习惯性的学习是浪费时间
你首先要选择自己到底成为什么样的人,你的目标是什么,才能决定你要干什么。因为我们每个人干的不一样。怎么找目标,一个笼统的目标不行,你想象一下自己35岁时是什么样的人,想象一下自己的生活,想象一下跟什么样的人在一起,想象一下在你35岁的时候别人怎么评价你,你期待别人怎么评价你,你父母怎么看你,给自己描述一下未来五年生活的途径,越具体越好。
反过来想我如果想达到这些我缺什么,我缺更高薪水的工作,还是我本身缺更体面的工作,所谓更体面的工作也许让你找到更体面的另一半,或者更符合你未来的景象。如果说笼统的非常笼统的讲,这个年龄段的人大家到底应该做什么。我前面讲过,这段是赶快让自己在某个领域里要有专长,做销售是一把好手,这个时候他的创意概念特别好,就是要有自己的标签了。不一定是具体岗位职位标签,当然有更高的大公司,更高职位的标签更好。但那还是面上的东西,还是说你很实在的是某一项工作,你有独特能力,有一段独特价值,你比大多数周围干这些人都强,我觉得这是最重要的。有的人可能说我拼命的学英语,我想你为什么学英语,跟你35岁的途径有相关吗?如果你描绘自己35岁是大型公司里,或者是大型民营企业派驻的代表,学习是有价值的。有的时候习惯性的学习是浪费时间,如果你今天做的事找不到与你
想要的东西之间的连接,我觉得是浪费时间。
在某些领域本本是门槛,做财务没有本本人家不会要你,作为律师人家不会要你。但在很多领域我觉得这个证是废纸。我们不要为考试浪费足够多的生命,我特快乐的是我拿完一个学位的时候以后再也不用考试了,这是我特别幸福的一件事。
文章来源:中国网瘾心理研究中心(免费咨询青少年问题,就上心理100)
第四篇:人生需要平衡
人生需要平衡
一张弓弦如果持续紧绷,最终一定会被拉断;如果一直松弛,那就成了毫无意义的垃圾。弓弦这样,人亦如此。正如材料所说:“过一种平衡的生活”,一张一弛,松紧有度才是人生的大智慧。
教育家陶行知曾说:“先学会做人,后学会做事”,在为人,为学的两方面,我们都要把握好平衡。为人需要平衡,诸葛亮青史留名出身卑微,躬耕陇亩,他矢志不移,力统天下;主公厚待,地位崇高,他清心寡欲,宁静淡泊。正如他所说:“静以修身,俭以养德”。一方面,他能为平定天下尽心尽力,才华展露无遗,另一方面,他又能收敛锋芒,平心静气,在动与静,攻与受的转变之中,诸葛亮将平衡之道运用得游刃有余。
“出谋划策”`“功成名就”,这些客观上的事物并不能提升自己,反倒可能让自己自满起来。所以,即使在人生的辉煌时刻,也不能忘了“宁静致远”,不能让人生失衡。我们要学习诸葛亮,一方面,在人生拼搏之路中,激流勇进,另一方面,抽出时间,润养心灵,一张一弛,平衡生活。
为学需要平衡,华罗庚成就伟绩。
从天才少年到著名数学家,华罗庚的
第五篇:生命需要平衡
不知道你相信不相信,无论什么样的生命,在短促或漫长的人生中都需要平衡,并且都会在最终得到平衡。这就像《红楼梦》里所说的:大有大的难处,小有小的好处。这也就像《伊索寓言》里所讲的:高高的长颈鹿可以吃得着高高树枝头上的叶子,却没办法走进院子的矮小的门;矮矮的山羊吃不着高高树枝头上的叶子,却轻而易举地走进了矮小的门。
懂得了生命中的这一点意义,不仅是让我们不必为我们自身的长处而骄傲,不必为我们自身的短处而悲观;也不仅是让我们知道拥有再多,总会有失去的时候,失去得再多,总会有得到补偿的机会;更重要的是,让我们充分去体味到生命其实是一条流淌的河,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是生命中的一种情景;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也是生命的一种情景;一条河在流淌的过程中,不可能总是前一种风景,也不可能总是后是一种风景,它要在总体流量的平衡中才会向前流淌,一直流入大江大海。因此,我们不必去顾此失彼,我们不必去刻意追求某一点,从而在这样生命的平衡中,让我们的心态更加从容,让我们的生活更加平和,让我们的人生更加是一幅舒展的画卷.
今年我去土耳其,遇见被称之为当今土耳其的首富萨班哲先生。说萨班哲先生是土耳其的首富,并不虚传,并不夸张,在大街上所有跑的丰田汽车,都是他家生产的,凡是有蓝底白字SA字母牌子的地方,都是他家的产业,凡是有蓝底白字SA字母商标的东西,都是他家的产品。在土耳其,SA的标志,触目皆是;萨班哲的名字,家喻户晓。
如此富有的人,却也有命运不济的地方,他的两个孩子,一个儿子,一个女儿,都是残疾弱智。命运,就是和他这样开着残酷的玩笑。他却以为这其实就是生命给予他的一种平衡,而不去怨天尤人。他的想法,和我们古人的想法很有些相似之处: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想到生命这样的一点平衡的意义,他的心也就自然平衡了。命运在一方面给予他别人无法企及的财富,在另一方面便给予他对比如此触目惊心的惩罚。他想开了,惩罚也可以变成回报,两者之间沟通的桥需要的就是生命的平衡力量。他便将他那么富裕的钱,不是仅仅为了留给他的两个孩子,而是在伊斯坦布尔修建了一座残疾人的公园,公园里所有的器械都是为残疾人专门设计的,就连游乐场上的摇椅,都有供残疾人不用离开轮椅而自动坐上坐下的自动装置。他希望以自己能够做到的事情来平衡更多残疾人不如意的生活,从而使自己不如意的生活达到新的平衡。
萨班哲先生已经70有余,如此富有,其实自己的一生却非常抠门。传说他一生以来一直到现在,依然是一天只抽一只雪茄,上午和下午各半支;依然是一天只喝一小杯威士忌,是在一天工作完太阳下山之后坐下来喝。但到了该花钱的时候,他却一掷千金,如伊斯坦布尔的这座残疾人公园。他在富有和贫穷、健全与残疾中、得到与失去中寻找到了自己的平衡。
那天,我们去参观以他的名字命名的萨班哲博物馆。博物馆就建在博斯普鲁斯海峡的岸边,进去可以观各种名画和《古兰经》,出来可以看海水蔚蓝、海鸥翩翩和博斯普鲁斯大桥的巍峨壮观,真是非常的漂亮。这里原来是他的私人住宅,他捐献出来改建成了这座博物馆。在这座博物馆里,最有趣的是一间陈列室里,挂的全部都是萨班哲先生的漫画。是萨班哲先生请来土耳其的漫画家们,让他们怎么丑怎么画,越丑越好,画成了这样满满一屋子的漫画。有时候,他到这里来看一屋子包围着他的、画着他的那一幅幅丑态百出的漫画,很开心,他在这里找到了在外面被人或鲜花或镜头所簇拥着、恭维着所没有的平衡,他在这里找到了在两个残疾弱智孩子给予他痛苦中所没有的欢乐。萨班哲先生真是洞悉了世事沧桑,彻悟到了人生三昧。他实在是一个智慧的老头儿,懂得平衡的艺术真谛.
我们能够拥有他这样洒脱而潇洒的心态吗?我们能够拥有他这样荣辱不惊的自我平衡的力量吗?如果我们也一样拥有,我们的人生就会和萨班哲先生一样过得充实而愉快,而不会因为一时的得意而忘乎所以,因一时的失意而绝望到底,我们便和萨班哲先生一样在世事的跌宕中历练自己,在生命的平衡中体味到人生的意义。
人的一生,从来不可能不是天堂就是地狱非此即彼的选择,而总是在这两者之间有一种平衡力量的显示。这样,我们的生命处于一种能量守衡状态中,而对生活中所呈现出的极端才不会或得意忘形或惊慌失措。比如:有时候我们会处于睡眠状态,有时候我们会处于亢奋状态;有时候我们会如孔雀开屏四面叫好,有时候我们会如老鼠钻木箱两头挨堵;有时候我们需要抹龙胆紫,有时候我们需要搽变色口红;有时候我们需要开塞露,有时候我们又需要润肤霜……生命就是在这样的阴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