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库大全 > 精品范文库 > 7号文库

课题小结(伍明才)

课题小结(伍明才)



第一篇:课题小结(伍明才)

活动激智慧,在活动中发展数感

————小学数学课程改革阶段小结

泮境中心小学伍明才

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而数学活动又是学生经历数学化并自我建构数学知识过程的活动,人的自主性、能动性、创造性以及人的认知、情感和能力都在活动中汇合并得到表现。教师应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平台,始终把儿童的活动作为主体发展的基础与载体,提供开阔的活动时空,让学生有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积极思考和操作等活动的空间,使学生的数感真正得到发展。

1.构建活动平台,让学生感应数在何处

教师应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平台,帮助他们在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活动中把握数的大小、顺序等相对关系,用数来表达和交流信息,使学生感应数无处不在,体验数感的存在。如为了让学生感应信息数字化,教师构建一个活动平台:让学生把自己父母的居民身份证号码抄下并且解读。当明白了身份证号各位数字所代表的信息后,请学生当一次校长助理,仿照身份证号码的设置,为学校设计全校学生的学号。经常开展这样的活动,使学生感应到数能表达和交流信息,而且数就在生活中。

2.开放活动时空,让学生感受数有何能

学生对数学一般有枯燥无味、神秘难测之感。为此,教师在教学时要开放活动时空,带领学生走出课堂,走向社会,使之感受到数学是人们生活、劳动和学习必不可少的工具。如在认识厘米、米以后,我带学生走出教室,让学生小组合作用一根5米长的绳子结合估算实际丈量校园内某一地方的长度,进一步加深对米等长度单位的认识。往后我又随机设计了一个操作活动,让学生以绳子当篱笆,去围一块地,开展“看哪个小组围得多”操作活动,学生很有创

意的想出了各种五花八门的围法,有在操场上围成长方形的,有靠一边围墙的,还有找一个角靠了两边墙围的„„学生通过相互比较,最后择优选定了操作的方法。这样让学生在学中玩,玩中学,就使原来枯燥乏味的单位概念教学“鲜活”了起来,学生也更加喜欢数学,更好地应用数学,使学生的数感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第二篇:伍明镇统计站2011年工作计划

伍明镇统计站2011年工作计划

农村基础统计工作,特别是乡镇最基层的统计,对整个统计工作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2010年,伍明镇统计站在镇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上级业务部门的精心指导和有关部门的密切配合下,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围绕年初确定的工作目标,圆满地完成了国家、省、市各行业定期报表和各项专项调查任务,受到了上级部门的一致好评。

2011年统计工作计划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农村基层统计工作不管从统计对象、统计机构、统计队伍以及统计报表等方面都发生了很大变化。乡镇政府统计的综合功能增强,但压力增大。近几年来,乡镇企业办等统计机构纷纷解体,所有的农村经济和社会统计工作任务逐步转向由乡镇统计站承担。乡镇统计站由原来单一的农业统计转向为各行各业的综合型统计。统计工作的任务越来越重,对统计工作的要求越来越高。所以在新的一年里,统计站将继续发扬“攻坚克难、追求卓越、凝心聚力、激情工作”的精神,解放思想,兢兢业业,抢抓机遇,开拓创新,确保各项工作顺利完成。

一、强化队伍,健全机制,进一步完善统计站正规化建设 一方面要健全工作制度。进一步完善统计人员工作制度,制定 伍明镇统计站组成人员名单及工作职责,绘制伍明镇统计网络图,确保各项工作制度化、规范化。另一方面要健全工作网络图。统计工作的高质量完成,需要各方面努力。为此,要健全镇——村两级工作网

络,明确规定镇首席统计员、辅助统计员、村会计为统计工作业务负责人。再一方面,按照统计站正规化建设目标,争取配齐统计站所缺的硬件设施(电脑、电话、打印机、档案柜、等)。

二、准确、及时上报各种基层报表

据不完全统计,每年乡镇统计站要上报的报表种类达20余种,表式达40余种,还有各种调查达6项以上。2011年伍明镇统计站严格按照上级要求,强化职责,明确分工,根据各种报表的具体上报时间,做好基层报表的收集、汇总和上报工作。

三、认真学习,扎实工作,努力提高统计数据质量

统计站统计报表种类多、任务重。统计人员虽然素质不断提高,但专业水平不强,需努力学习业务知识,对照工作找差距。严格按照统计局要求,组织统计站全体人员积极参加业务培训,提高业务水平,按时高质量完成各种定期统计报表和统计抽样调查任务。尽最大努力争取各村、各具体单位的密切配合,保证数据的准确、及时。争取业务工作走在全区的前列。

“熊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我们决心在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上级业务部门的帮助下,爱岗敬业、踏实工作,使我镇统计站工作再上一个新台阶,为伍明镇“扩权强镇”建设尽绵薄之力。

伍明镇统计站

2011年2月9日

第三篇:《吆喝》教学设计--伍学明.docx

《吆喝》教学设计

伍学明

【实用教案】 〖创意说明〗

课文情趣盎然,对学生有较强的吸引力,完全让学生自学,学生易停留在课文表面。教学中不仅要让学生感受到吆喝声浓郁的地方特色和独特的魅力,还要学习作者合理介绍纷繁复杂事物的方法,这一设计,很好的体现了语文教学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特点。

〖教学步骤〗

一、预习积累

二、导入

同学们可能从各种媒体上充分感受到了现代北京的气息,但可能没人能想象到老北京街头却别有一番风情。今天,就让我们随着萧乾的《吆喝》去感受一下老北京那“生活的交响曲”吧!(可由同学模仿曾经听到的吆喝声,增加对吆喝的感性认识。)

三、合作学习,理解文意 1、学生默读课文:

思考:作者围绕北京的吆喝声介绍了什么?他对北京的吆喝声怀有怎样的感情? 明确:在作者看来,北京小贩货郎的叫卖声简直就是一种“戏剧性”的艺术。作者介绍了从白天的叫卖声到夜晚的叫卖声,从卖吃食的、放留声机的,到乞讨的,还有富有四季特色的叫卖声等等,从中流露出作者对北京的吆喝声怀有一种特殊的感情,那就是愉悦和怀想。

2、理清文章思路:

明确:全文共14自然段。可分三大部分。

第一部分(第1至3段),总写旧北京城街头商贩为招徕顾客而发出的种种音响。

第二部分(第4至10段),具体从两个方面入手写“吆喝”:一是“从早到晚”,一是“一年四季”。第三部分(第11至14段),介绍了各种吆喝的主要内容,声调变化、音韵节奏。

四、研读课文,探究写法

1、提问:文章开头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重点写什么内容? 明确:文章开头在写法上可以说是采用“花开两朵,各表一枝”的方法。作品先将旧北京走街串巷的小贩为招徕顾客而做出的种种音响分作两种:“器乐”和“声乐”,然后重点写“声乐”——各种小贩那醉人的叫卖。

写北京街头各种商贩的叫卖,突出了叫卖者的本事:他们气力足,嗓子脆,口齿伶俐,咬字清楚,还要会现编词儿,脑子快,能随机应变。正因为叫卖者的这些种种特点,很自然地引出下文介绍的各种吆喝声。

2、学生默读课文第二部分,这里从两个方面入手写“吆喝”,想想这两个层次如何划分?作者又是按怎样的顺序写的? 明确: 第一层次(4~9),写从早到晚的吆喝声。第二层次(10),写一年四季的吆喝声。

文章这里从两个方面写“吆喝”,作者按时间顺序展开,一天中按从早到晚,一年中按春夏秋冬,条理层次清晰。

4、作者写从早到晚的吆喝声,具体写了哪些叫卖声?重点又写了什么?‘ 学生阅读课文,找出相关的语句。

明确:作者从早写到晚。写早晨吆喝卖早点的:大米粥、油炸果的;和新鲜蔬菜的:卖青菜和卖花儿的。写白天卖日用百货和修理各种家具的,这就更热闹了。

然后重点是写晚上。北京胡同的晚上好不热闹:卖夜宵的,唱话匣子的,用凄厉动人的叫喊讨饭的,真是应有尽有。这一层作者重在写出北京胡同里小贩的叫卖声持续时间之长,种类之多。

5、阅读文章第十自然段。思考:这一段结构有何特点?找出本段的中心句。明确:本段的中心句“四季叫卖的货色自然都不同”,本段的结构可以说是总分式。这一段写吆喝声按从春到冬的顺序展开。春天一到,万物复萌,小贩们走街串巷卖春鲜儿。夏天卖西瓜和雪花糕,秋天卖“喝了蜜的大柿子”。到了冬天,热乎乎的烤白薯和一串串糖葫芦,经小贩们一叫卖,也颇为诱人。6、阅读课文第三部分。提问:这一部分所写内容与前文有何不同?试具体说说。

明确:文章第三部分从叫卖作为一种口头广告的角度来写。这里写叫卖的文化内涵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其一,有的叫卖说明商品制作的工艺过程。如:“蒸而又炸呀,油儿又白搭。面的包儿来,西葫芦的馅儿啊。蒸而又炸。”其二,有的叫卖具有强烈的戏剧性。如卖山楂的喊:“就剩两挂啦。”其实他身上挂满了那用绳串起来的紫红色的果子。其三,叫卖的语言十分丰富,极富表现力。有的善用比喻,如“栗子味儿的白薯”、“萝卜赛过梨”等;有的合辙押韵,颇为动听,如“又不糠来又不辣,两捆萝卜一个大。”

文章介绍了各种吆喝的主要内容、声调变化、音韵节奏,使读者对吆喝有了较为全面深入的理解。

五、品味课文,揣摩语言

提问:本文是用地道的京白(北京口语)来写的,特别是描写吆喝的语句,富有浓郁的地方特色。试找出几例,仔细读一读,体会其中的意味。

明确: 介绍夜晚的吆喝,如“馄饨喂──开锅!”“剃头的挑子,一头热”“硬面──饽饽”。

介绍夜里乞丐的叫声,如“行妤的──老爷──太(哎)太”“有那剩饭──剩菜──赏我点儿吃吧!”

介绍吆喝作为一种口头广告,举例如“卤煮喂,炸豆腐哟”“葫芦儿──冰塔儿”,“冰棍儿──三分嘞”等等。

这些对吆喝的描写,极富特色,从这些“戏剧性”的艺术中,读者聆听到那些奇妙无比、特色鲜明的“声乐艺术”,欣赏到富有京城特色的民俗风情。

六、延伸拓展,学习体验

吆喝其实是一种广告,随着时代的发展,这类广告在逐渐消失。但作为一种文化遗产,自有其独特的魅力,应该注意抢救。同学们能否将你熟悉的广告语改成吆喝呢?

【备选创意】 〖创意说明〗

体现自读课文的特点,让学生在课堂上真正动起来。从生活中的吆喝声说起,自然引入课文,再让学生在寻读、演读课文中的吆喝声,充分感受吆喝的文化魅力,最后让学生对这种文化现象做出理性的评判。

【教学步骤】

一、听吆喝。播放《卖布头》相声

二、说吆喝

说出自己熟悉的与文中相似的吆喝,要求能像作者一样或对其内容、或对其表现方式、或对其音律节奏作一番简述。

三、喊吆喝

让学生上台表演,喊出吆喝的艺术效果。

1、揣摩,作者是怎样层次分明的向我们介绍各种吆喝的。2、在表演中,体会文中的表达手法。

四、论吆喝

1、文中所写的吆喝是“北京”的吆喝,从文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这“北京”味?你认为它仅仅属于北京吗?

2、从全文看,作者对“吆喝”怀有一种怎样的感情?

3、随着时代的发展,“吆喝”在逐渐消失,即使是现存的“吆喝”,其内容诸方面也在发生变化,你怎样看待这个现象?

第四篇:伍明镇镇人口普查工作总结

伍明镇人口普查工作总结

2010年8月,我镇人口普查工作启动以来,在市、区普查办和镇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镇人口普查工作深入贯彻上级会议文件精神,围绕市普查办试点工作中存在的难点问题,积极探索,精心布置,各项工作完成得有声有色。现将我处第六次人口普查工作总结如下:

一、领导重视,组建专班。

为切实做好“六普”工作,镇党委、行政高度重视,迅速开会讨论布置,成立了以镇长李洁为组长,镇党委委员姜兰彩为副组长主抓全处人口普查工作的人口普查领导班子,办公室成员则镇统计站人员、村(居)委会和大学生村官抽调组成。组建一个临时性流动人口普查小组,各村(社区)成立20个村级人口普查工作领导小组;选聘45个普查指导员、341个普查员;全处共划分20个普查区,341个普查小区,覆盖35058户,涉及12万人。

整个人口普查期间,全镇共召开各种会议23次;开展人口普查培训工作3次;其中9月1日到11月15日镇普查办成员主动放弃双休节假日照常值班。

二、加强宣传,营造氛围

人口普查不是一个地区一个部门的事一个单位一个人的事,它是一个政府行为,是一个需要全社会成员共同参与

完成的事。因此,让每一个公民知晓人口普查,参与人口普查十分重要。在宣传阶段,镇人普办又定制了24副标语悬挂分别在集市、村悬挂.各村在各自的普查小区人口密集的地方张贴标语增强宣传效果,处普查办开辟人口普查简报实时发送最新工作进展,并通过宣传车、宣传画、村广播等多种形式开展了人口普查宣传工作。截止11月底,全镇共标语横幅24条,出动宣传车21次,发放宣传画85张,张贴小标语275张,发放《一封信》35000份,开通广播63次,举行普查员宣誓仪式一次。种种宣传形式的运用为普查员入户登记营造了良好的氛围,提高了群众参与人口普查的积极性。

三、层层培训,提高水平

根据区人普办的统一部署,9月23至25日,我镇普查办全体业务骨干在市党校参加了区人普办组织的全区第六次人口普查工作指导员业务培训。培训期间大家认真学习了人口普查的小区图绘制,入户摸底,户主姓名底册填写,长表抽样,短长表、死亡表、境外表填写,普查表审核,过录汇总,入户交谈技巧等一系列业务知识。在培训期间通过做题、讨论深入了对问题的了解增强了实际操作能力。10月2-3日镇普查办组织村“两员”进行人口普查业务培训,根据我镇的实际情况,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培训普查工作的具体操作技能。

四、实地查勘,入户登记

1、绘制小区图

根据我区提供的伍明镇各普查区划分图,镇普查办人员和村普查指导员实地勘察普查区边界,指导普查区边界划分,其中特别走访居住人少容易遗漏的死角、普查区和村边界交叉的地方、让各普查区指导员明确各自普查范围,做到心中有数,保证普查时不重不漏。

各普查区根据各自情况划分普查小区边界,标注工厂、学校、单位、鱼塘、农田、商店、道路、河流等明显地理标识,按从西北角顺时针方向标明各普查小区编号。镇普查办人员协同各普查区“两员”实地走访普查小区边界,让普查员明确各自普查小区的范围。集市所在普查区人口分布密集,普查小区分解不明显特别需要实地查看;其他村委会普查区,由于普查小区打破了以前村小组的概念,为防止其他村委会普查区仍然按小组的分组法进行普查也需要进行实地查看。我普查办工作人员在交通工具不足的情况下或搭公汽或骑车5天内走访了20个普查区341个普查小区。

2、入户摸底,填报户主姓名底册

入户摸底是普查工作各环节当中相当难的一处,由于社会经济的发展,人员流动性较大,人们的对各自的私人空间比较注重,对陌生人比较冷淡,对个人隐私的保护比较强。所以入户难,脸难看,不配合等问题在所难免。跟对这种预料中的情况,我们要求普查员要穿戴整齐,佩戴普查员证,拿好《一封信》,请普查小区的熟人或者楼层的人引导入户;同时要求我们的普查员时刻面带微笑,注重礼貌用语,对脾气不好的居民要有耐心;根据小区图和建筑物编号,要切实入户到位,做到不多登一户也不漏登一户;对普查小区的空挂户口和全户外出情况要和照公安局的户籍一一比对,相左邻右舍或户主问清楚家庭成员状况。针对摸底过程中出现的个别单位不配合现象,区党委、政府,区普查办在协调各部门单位上给予大力帮助,各单位部门按时上报各单位人员家庭信息。

3、入户登记,填写长短表

我镇人口普查实行两个百分百:百分百入户登记,百分百签字,切实把人口普查工作做实。根据入户摸底的情况,总结了高效入户登记的方法。一是通过入户登记、设站登记、留便条登记、晚上登记、休息日登记等方式,提高了登记效率;二是由利用热心老年群众的引导,一般这些老同志在邻居群众中有较高的威信,比较能得到群众的信任,在入户登记时多寻求这些老同志的引导帮助,有助于抵消居民的抵触情绪,顺利完成普查登记工作。

4、过录汇总、编码和抽样检查

镇普查办为了更清楚掌握我镇人口流进、流出、常住人口等情况,细化过录。各普查区不仅上报总户数和总人数,也要分开上报长短表户数,户编号999总户数,户编号600以上总户数,境外人士总数,出生和死亡总户数。在编码过程中由办事处统一收集各普查区各种正式表,由普查办统一用0.5中性笔填写,以保证编码的准确性、群众信息的安全性和填报的统一性。对上报上来的数据,镇普查办在每个小

区随机抽出一个小区进行入户走访,验证该普查区信息的真实性。走访20个普查小区,数据误差基本控制在要求以内。

轰轰烈烈的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工作即将圆满结束,我处这次普查中培养了一批年轻干部,锻炼一个普查队伍,同时为以后的各种普查工作积累了经验,提供了教训,更重要的是这次普查数据为国家制定方针政策提供了真实可靠的依据。

伍明镇六普办

第五篇:2017课题小结

《信息技术在体育教学中应用的研究》

课题小结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和计算机的发展和应用,给教育教学带来了新的变化。在多媒体教学中把文字、图形、图象、视频等集于一身,是一种全新的教学手段,把多媒体教学引入课堂,将教学过程与娱乐融为一体,教育信息技术已经成为教育教学中的基本组成要素。在体育教学中合理应用信息技术,在教学中充分利用信息技术进行辅助教学,是提高体育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的手段和途径之一。

一、体育教学中融入信息技术的必要化

在教学中把文字、图像、声音、动画、视频等多方位信息应用于体育多媒体信息技术课件制作,使教学更加的直观,学生更容易的理解。应用信息技术还可以对备课过程发现的问题随时修正,课后可以针对教学实践中所遇到的问题进行研究讨论,并进行修改补充,达到优化、提升教学质量的目的。

在实践课上,利用多媒体信息技术,可以把学生对动作的认识由感性认识提高到理性认识。例如:在教学“鱼跃前滚翻”时,学生很难把握“跃”的感觉,同时,滚翻时容易塌身。而教师先期通过多媒体课件,把“鱼跃前滚翻”的动作分解成跃起、手撑低头、团身翻、蹲立四个连贯的动作演示给学生看,让学生进行比较、分析、在脑子中形成动作的概念。这样在实践中,教师再稍加讲解示范,便会取得比较明显的效果。

二、体育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的合理化 体育学科有着与其它学科不同的特性,体育课多在室外上,这就要求在体育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更应考虑它的辅助性、合理性。其一,在进行教学计划的制定时,体育教师可以根据理论课与实践课的比例,根据天气的变化,在课时计划中合理应用信息技术。例如,在实践课中,如遇到雨天,可以改上室内课,用多媒体教学,把一些准备好的课件或通过网络下载的教学内容放给学生看,这样可以避免传统教学中体育课遇上雨天就成为枯燥的自习课。

其二,在体育运动中,有许多运动技术不仅结构复杂,还需在一瞬间完成一连串复杂的技术动作。例如:投掷项目中,铅球的最后用力顺序;跳跃项目中,挺身式跳远的展体,俯卧式跳高的转髋等动作,这给教学带来一定难度。一方面教师的示范动作受到一定限制,另一方面学生的观察角度和时机也受到很大的局限性。由于动作转瞬即逝,综合难度较高,因此很难清楚地观察到教师是如何按动作要求作示范的,这必然对学生的学习带来一定的影响。应用多媒体课件把教学中难点技术环节,用课件中的动画或影像,采用慢动作、停镜、重放等教学手段结合讲解、示范表现出来,这样就能够帮助学生看清楚每一瞬间动作的技术细节,教师讲解各分解动作的要领也比较容易抓住动作的关键,突出重点、难点,从而达到提高教学效率,缩短教学过程的目的。同时,学生练习的时间得到保证,可达到事半功倍的成效。

三、体育教学和信息技术在体育教学中的整合化 1.转变传统教学观念

体育教师教学观念的改变,不仅是时代发展的要求,而且也是教育发展与改革的需要。教师通过合理、高效的利用信息技术资源,通过信息技术的强大功能探索新的教学模式,从而提高教学效率与教学质量。因此,体育教师需要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最大限度的发挥网络资源的功能,培养终身体育锻炼的良好习惯,达到全面育人的目的。

2.处理好信息技术与教学内容的主次关系

信息技术对教学的作用可以理解为在传统教学模式的基础上增添了信息技术这一特殊工具,是一种为了更好完成教学目标而使用的教学手段,而这并不等于说抛弃了传统的教学手段,实质上是在体育教学作为传统教学的一种有益补充而并存。所以,利用信息技术进行辅助教学时,需要在设计教学内容和使用教学方法时把握好信息技术应用的方法和时机,避免“为用而用”、“过渡使用”所造成的主次不分合影响目标完成。

相关内容

热门阅读

最新更新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