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库大全 > 精品范文库 > 7号文库

《中学教师专业标准》解读之我体会(5篇)

《中学教师专业标准》解读之我体会(5篇)



第一篇:《中学教师专业标准》解读之我体会

《中学教师专业标准》解读之我体会

2013-6-

5《标准》提出“学生为本”、“师德为先”、“能力为重”、“终身学习”四个基本理念,是中学教师作为专业人员在专业实践和专业发展中应当秉持的价值导向。“学生为本”、“师德为先”“能力为重”的理念既体现了对中国教师群体长期坚持的基本追求,也体现了现代教育发展对教师素质的新要求,是传统与变革的有机结合。“终身学习”的理念更多地包含了信息社会背景下对教师专业发展所提出的新要求。结合实际我有下面几点体会。

一、学生为本

这充分体现了科学发展观的核心,以人为本。现在强调以学生为本、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因此有人认为教师在教学中只是起个辅助作用就可以了。我也曾面临这样的问题:光以学生为主,到时候老师还怎么样来教呢?尤其是现在很多学生存在着厌学的情绪。通过培训使我认识到:所谓以学生发展为本,是指注重每一个学生全面发展与个性差异相统一的个性需求,从而把学生个性的健康成长作为课程实施的着眼点和目标。而不是说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我们教师一切以学生为中心一昧地迎合甚至讨好学生。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始终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学生的主体作用,二者相辅相成。

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是主体。所谓以学生为本,我想,强调的应该是要重视学生。而不是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课堂上的关系的问题。教学应该把两方面的作用有机地结合起来。如果只看到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忽视了教师的主导作用,会影响教学效果。而且如果一味顺从学生的主体地位,一切都以学生说了算,这其实是抹杀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是对学生不负责任的表现。学生还是未成年人,很多看法还是片面的,如果不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势必要多走很多弯路。学生的很多行为还需要规范,良好的学习习惯还没有养成。这都需要老师的指导。需要老师的指导,但是又不能一切都以老师说了算,尽可能站在学生的角度来思考问题,时刻都不要忘了学生是独特的个体。教师的教学就是为了学生服务,在教学中眼里始终有学生。

二、师德为先

教育是爱的事业,应当以尊重每一位教育对象为前提。素质教育我们喊了很多年,“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古已有之”。然而,本着“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的美好愿望,在教育趋功利化和升学压力的大背景下,长久受“棍棒底下出孝子”、“不打不成才”等“棍棒教育”影响的国人似乎更热衷于将教育方法简化等同于武力震慑。于是,“狼爸”、“虎妈”备受推崇,一些教育工作者也受其影响致使教育事件频频出现。红校服、绿领巾、有色作业本、测智商、火钳烫幼儿、掌掴学生„„接二连三的事件在令人震惊的同时,也折射教育理念的异化和人文关怀的缺失。

当然,我们并不否认适当的挫折教育对孩子健康成长的积极意义。但是,教育不能简单等同于惩罚,而惩罚也并不等于打骂。教育对象具有个体的差异性,这种差异性决定学生认知、接受和理解能力的不同,也会有性格和兴

趣爱好的差别,接受新知识自然有快慢之分,成绩也会有高低之别。对此,老师应当正视差异,尊重学生的人格和个性,以符合学生成长规律和教育规律的正确方式教育和引导学生,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和创造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让学生都能得到公正、平等的对待,最大程度发挥自己的潜能,而不是依赖简单粗暴的讽刺、挖苦和体罚来确保教学效果。

陶行知先生说过,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讥笑里有爱迪生。对于每一位教育工作者而言,教书更要育人,德育和智育不可忽视其一,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应当远比取得高分数更重要。而要杜绝教育歧视和体罚事件的再次发生,除了制度上的严格规定,更期待教育工作者德行操守上的自律,让规定真正执行。

三、能力为重

教师是一种特殊的职业,是一项专业化很强的工作。什么样的人能够当教师,怎样的素质才算是合格的教师?多少年来,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专业标准》中的理念之三“能力为重”,这里的能力指的是教师的教育、教学、科研能力三个方面。首先是教育的实践能力,不过这一能力在应试教育盛行时期,可能被忽略、被遗忘。那时,只要集中力量做作业、攻题目、猜考题、争分数,拿出成绩来就行。而《专业标准》明确要学科知识、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相结合,突出“教书育人”,也就是说不但要你教书育人,并且还要用自身的形象,影响学生。这就要求教师必须自身拥有育人能力,才能培育好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孔子办教育不但注重传道、授业、解惑,还对能力的培养特别重视。要使学生成人,必须能把学到的知识运用于实际。

《专业标准》对具体教学工作的能力要求,特别强调要“坚持实践、反思、再实践、再反思”,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教学工作,如果不在实践与反思中进行,就会感到疲惫、重复、炒冷饭而毫无意义,只有在不断的实践中才能找到新意、找到乐趣、找到灵感,才能去“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才能为学生“营造自由探索、勇于创新的氛围”;只有在不断的反思中才能找到不足、找到短板、找到漏洞,才能“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自强自立”,让他们成才。

《中学教师专业标准》理念之四是终身学习。终身教育和终身学习被联合国21世纪国际教育委员会喻为人类自身进入21世纪的一把“金钥匙”。“终身学习”的概念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上世纪60年代提出的概念,起先是提“终身教育”开始的,后来才改为“终身学习”的,应该说“终身教育”是“终身学习”的基础,而“终身学习”是“终身教育”的延伸。“终身学习”的着眼点侧重于学习者个人的内部变化,是一种自我导向学习,是21世纪的学习观。

第二篇:中学教师专业标准解读

《中学教师专业标准解读》学习心得体会

一、《中学教师专业标准解读》包括四个理念——学生为本、师德为先、能力为重、终生学习。“学生为本”就是教师要充分地尊重学生,体现在学生可以不成才,但是要成人;“师德为先”是关爱学生,注意自己形象,言传身教,以人格魅力和学识魅力教育感染学生,做学生健康成长的引路人;“能力为重”是不断提高教育教学专业化水平,把握好课堂的组织与驾驭,以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终生学习”是要会不断反思,人要有终身学习和持续发展的意识。我认为,《标准》的基本理念其实就是德﹑育﹑能﹑学四个字。只有把他们贯彻落实到教学工作中,才能培养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全能人才。这四点理念,让我们看到了教育是真正的想去“育人”,而不是简单地“教书”而已。教育的本质更人性化,更符合教育的基本发展规律,更符合社会的要求。

二、基本内容中有三大较为突出的地方。第一是体现了“以学生为本的自主发展观”,“尊重个体差异”、“促进中学生的自主发展”、“为每个中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育人为本,德育为先”这些短句看到了与以往教育的不同。原来学生学习的内容是被标准化统一设计的,本来千差万别的学生被学校按同一模子生产出来,学生的自主发展权完全受到抹杀。第二是体现了“现代教育理念追求的目标”,“激发中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培养良好的思维习惯和适应社会的能力”、“发展学生创新能力”、“育人活动”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才是我们希望看到的学生。也只有这样的教育所培养的人才,才能够适应持续变化的环境,能够保持持续的学习动力,不断吸收与创造新知识。第三是体现了“教师的全方位要求”,“认同中学教师的专业性和独特性”、“尊重中学生独立人格”、“了解中学生群体文化特点与行为方式”、“与社会实践的联系”、“设计个性化的学习计划”、“将现代教育技术手段渗透应用到教学中”、“制定专业发展规划”这些之所以详细地列举出来,就是因为现在很多中学教师恰恰缺少这些。很多中学教师由于没有自己的职业规划与追求,而把教学工作变成了单调的重复性的简单劳动。教师原本是一个个性化创造性的劳动,但是现在这一点很多中学教师已经丢了。

通过学习《中学教师专业标准(试行)》,他为我的专业发展、自身修养指明了方向。让我了解到自己的不足,也给了我一个要努力发展的方向:多了解学生、多学习专业技能、不断完善自己的教育教学方法。我希望通过自己的不懈努力,不断的学习,不断的充电,不断的补充新知识,才能适应知识经济时代的要求。做到爱岗、敬业、团结向上,努力提高自己教育教学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以奉献精神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对待本职工作,能够成为一名新时代的优秀人民教师。

韩菁 2014年2月18

第三篇:学习课程《中学教师专业标准(试行)解读》体会

《标准》的基本内容包含“维度”、“领域”和“基本要求”三个层次,即“三个维度、十四个领域、六十一项基本要求”。“三个维度”是“专业理念与师德”、“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在各个维度下,确立了四至六个不等的领域;在每个领域之下,又提出了三至六项不等的基本要求。

《标准》在“基本理念”中突出:“学生为本”、“师德为先”、“能力为重”和“终身学习”,这是与时俱进的理念,是新时期教师必备的素质,也是新课程改革中的最强因。教育教学的终极目的是为了学生的发展。教师为了适应新时代的教育教学需要,必须终身学习,提高教育教学能力,加强师德修养。

通过学习课程《<中学教师专业标准(试行)>解读》后,从自身的教学岗位出发,我认为学科知识和教育知识的内容如下:

一、学科知识

(1)了解信息技术发展史及国内外发展动态,掌握与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相关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

(2)掌握与信息活动相关的法律法规、伦理道德。

(3)掌握信息技术学科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并能用于分析和解决相关问题。

二、信息技术教育教学知识

(1)掌握信息技术教育理念、教学原则、教学策略等一般知识。

(2)理解信息技术教学的特点、规律及一般过程,掌握信息技术教学的基本方法。

(3)了解根据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开展信息技术教学活动的基本知识。

(4)掌握信息技术教育研究的一般方法。

第四篇:学《中学教师专业标准》解读有感

学《中学教师专业标准》有感

通过学习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授,博士生导师曾晓东老师的《中学教师专业标准》的解读,我学到了很多。在基本理念一章中有这样一段话:

学生为本、师德为先、能力为重、终身学习是《中学教师专业标准》的四个基本理念。

现代社会是一个底线管理的社会,教师专业发展高无止境,但是低确有底线。这个底线就是:

尊重学生:学生可以不成“才”,但是要成“人”;

绝不伤害:不管学生的底色是什么,老师给他增添的一定是一抹“粉红”; 多种能力:最重要的事管住自己的情绪;幽默的教师

不断反思:站在人生的高度看待学生的成长。

尊重学生、绝不伤害、多种能力和不断反思,仅仅这16个字,但却为教师发展提出了明确的要求,为教师发展指明了方向。在今后的教育教学中,我们要尽最大努力做到以下几点:

热爱中学教育事业,具有职业理想,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履行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依法执教。关爱中学生,尊重中学生人格,富有爱心、责任心、耐心和细心;为人师表,教书育人,自尊自律,以人格魅力和学识魅力教育感染中学生,做中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

尊重中学生权益,以中学生为主体,充分调动和发挥中学生的主动性;遵循中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和教育教学规律,提供适合的教育,促进中学生生动活泼学习、健康快乐成长,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

把学科知识、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相结合,突出教书育人实践能力;研究中学生,遵循中学生成长规律,提升教育教学专业化水平;坚持实践、反思、再实践、再反思,不断提高专业能力。

学习先进中学教育理论,了解国内外中学教育改革与发展的经验和做法;优化知识结构,提高文化素养;具有终身学习与持续发展的意识和能力,做终身学习的典范。

第五篇:《中学教师专业标准》解读学习心得

《中学教师专业标准》解读学习心得

在这个炎热的七月,我又坐在了暑期教师培训的课堂,学习《中小学教师专业标准》解读,几多的汗水,几多的收获,无数的感触,充实而又甜蜜。现在谈谈我深深的体会。

作为一名中学教师,必须明确对于自身专业的提升方向和标准。能够达到专业标准的基本理念要求。

一、以学生为本

我在今后的教学中尽量做到以学生为本,做到尊重学生的人格,全面发展学生的个性,使学生在学习中做到主动、积极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重新审视自己的工作。不断激活新的教学状态,真正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促进学生个性生命充分自由发展。

在教学生活中,一切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我要关注学生的情感生活和情感体验,关注学生道德生活和人格的养成。真正做到以学生为本。

二、师德为先

俗话说,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教师的模范作用非常重要,我要处处提高自身的道德素养,用自己的言谈举止去影响每一位学生,在对待学生时要有强烈的责任心,足够的耐心,还要有全面的审视学生的细心,因此教师要用仁爱之心和宽容之心对待每一位学生,尤其不要伤害学生的自尊心和人格。用爱去教育学生,没有爱的就没有教育,爱学生是教师的天职。

三、能力为重

作为教师应不断的提升自己的能力水平,教育是传递知识,启迪智慧,点化生命的过程,作为教师只有努力提高自身的素养,才能驾驭自己的课堂,具体工作开始如下:

1、熟悉教材,注重学科的特殊性,分析新旧教材的点,大胆调整教材,从知识的内在联系出发把我知识体系,据现代教学需要对教学内容进行取舍,把学习教材灵活的运用到教学中。

2、课堂教学能力的提升,面对课程改革,结构的调整和变化,教师确实在教学方法上要有所改变,使自己的课堂活起来。于是我会在教学设计抓住主线由浅入深,正确引导学生,一切以学生为主体,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3、加强学生的评价体系。

在对学生的评价中,体现多元化评价,学生的评价不仅限于学习成绩的评价,我将从学生的学习能力,语言表达能力,行为习惯,与人交往,沟通等方面的评价学生。

四、终身学习的能力

教师要向学生传布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要教给学生学习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尤其是学习的能力,以便使学生离开学校后能成为承担一定责任的合格人才。所以作为教师的我要养成终身学习的习惯,才能胜任自己的工作。我将不断学习专业知识,教育理论,心理学等方面的知识,使自己的知识结构不断更新,适应新的教育形势。

总之,现代教师的专业标准是衡量一位教师适应教育的要求,朋友全面发展人才的要求。我努力用教师的专业标准三个维度,十四个领域,六十一项基本要求来发展自己。

    版权声明:此文自动收集于网络,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

    本文地址:https://www.feisuxs.com/wenku/jingpin/7/897700.html

相关内容

热门阅读

最新更新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