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班主任工作的四种境界
班主任工作的四种境界
毕业六年,当了五年班主任,感觉班主任工作既劳力有劳心,就一个字:累。虽然也做出了一些成绩,可总感觉这工作不应该这样干。仔细回想,五年的班主任工作也没有留下什么可值得回忆的东西。于是我就读书,学习优秀班主任的经验。逐渐发现了一点:班主任工作是分层次的,而我属于最低的那一层,所以才累。下面就把我所理解的班主任工作的四种境界阐述一下。(说、吓、管、看)
第一种境界是“说“。说即说教、教育。韩愈说:“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可见老师最主要任务是传授学生道理,让学生懂得如何做。看当代名师、模范班主任无一不是优秀的“传道者”。你犯了错误,对你进行教育,让你服服帖帖、无话可说;特别是你还没犯错误,他已经预见到你将要犯错误而提前对你进行教育,化错误于无形,消灭于萌芽。(班主任
www.teniu.cc)例如全国优秀教师魏书生,从他的报告中就能听出这一点。当然,这要求班主任有渊博的知识,很强的语言表达能力,高超的论辩艺术,还要懂心理学。话一出口就进入学生心里,扎下根来再也不能拔除。
第二种境界是“吓”。当单纯的说教不能完全奏效时,我们就需要采取一些方法。让学生害怕不敢去做不该做的事就是一种好方法,这就需要班主任动脑筋思考,学生到底怕什么,抓住他们的软肋。当然,不同的学生所怕的东西也不一样,这就需要班主任具体学生具体分析。要对学生了如指掌,对症下药,学生越怕什么,就越用什么吓唬他。倒不见得真做,只要起到监督管理作用就行了,要让学生不敢越雷池半步。
第三种境界是“管”。说也不听,吓也不行,就只有下手硬管了。到了这一境界,班主任的地位优势、身体优势就显现出来。硬管就免不了批评学生,有时还会骂学生甚至有过激行为。如果你职位高、年龄大,学生不敢说话、不敢还嘴;如果你身体强壮、人高马大,学生或许敢怒而不敢言。而如果你不具有身份优势又不具备身体优势的话你就危险了。如果掌握不好分寸可能会发生严重的后果。
第四种境界是“看”。既不能说会道,又不会抓学生“小辫子”,还不具有地位和身体优势的班主任就剩了最后一招“严防死守,勤看勤查“。我基本属于第四种境界,因此我的工作让我很累。每天早晨起得比学生早,要到操场去给学生做榜样;自习时要到班里去坐镇,以免班干部不能镇压;中午要到班里维持秩序,以免精力旺盛的同学打扰其他同学休息;课间要到班内看着,不允许学生大声喧哗。我要每时每刻出现在班内,每时每刻出现在学生们面前。可我很累,我也想做“甩手班主任”。可是我不行,我没有这个能力,但我会做的更好的。
第二篇:班主任管理班级的四种境界-班级管理
班主任管理班级的四种境界
班主任所做的班级工作中,班级管理是最重要的。不同的班主任有不同的管理方法和策略,但班主任的班级管理大致可分四种类型:
班主任治班型
这种类型在许多学校属于主流,班主任跟的紧、管得严、抓得细,几乎就是二十四小时跟踪服务。班级特点表现为一抓就好,一管就优,班主任在与不在简直就是两个绝然不同的天地。
班主任前前后后地跟着、跑着,虽然很累,但班级管理效果在现行的评价体系下,一般不会太差,即使治班效果不理想,班主任也能因为其辛勤的劳作而博得人文的原谅。
这种管理往往会培养出这样的学生。学生普遍行事小心翼翼,课桌怎样摆放、何处张贴课程表、窗户该不该关,自习课做什么等诸如此类的事情,学生均需要班主任的一声令下,才敢有所行动。学生普遍的没有班级主人翁意识,因为在他们看来,这个班只属于班主任一人。而且这种意识还将渗透到学生生活的各个领域。习惯了听从,习惯了被管,学生的自主意识几乎是无从谈起,顺民大都从此诞生。
班干部治班型
这类班主任非常善于培养自己的助手,调动学生管学生,班主任只是宏观调控,在高处密切注视班级动态,虽不需要时刻跟着,他总是紧张的看着。如果幸运,班上有几位“天生的政治家”那么班主任就能得心应手、如鱼得水了。
班干部治班常常会使学生自觉或不自觉的进行分派,总有一些不服班干部的人所形成的“在野党”,会因为找不到“中央”而自立“中央”,一跃成为“革命党”,成为“造反派”。班干部治班,需要班主任真正的把决策权、执行权下放,班干部如果只是班主任的代言人,那么情形又回到了班主任治班型,或者班干部不得力,班主任也得不由自主的越位而又回到班主任治班的老路子上。
班公约治班型
班级管理不再是人管人,而是采用班级成员共同制定的“班公约”来导引言行,由人为管理走向法制管理。
难的是有两个方面,一是班公约的制定,需要呈现出学生自愿,广泛细致,合理可操作,动态调整等特征;二是执行监控,“法”总是相对的完整,“法”总是相对的公平。如果执法不公、不严,则法一定会流于形式。
班主任的职责更多的像是立法委员,依据自己对班级的观察与思考不断的引领学生制定相应的“法”;同时班主任又像是一位法官,依据班公约对学生进行依法表优、依法罚劣。只要“班公约”受大多数学生认可,只要执法得力,班公约治班无论是在治标还是在治本上,都有可取之处。在校遵纪守约的学生也必将会是遵纪守法的好公民。
心之约治班型
这类班级管理显得很是“虚空”,因为它没有显性的管理抓手,一切的是看不见、摸不着的心灵。
这种类型的班级管理既没有外在的他人来管理,也没有物化的班规来约束,而是一种完全自觉的自己管自己。越是没有规矩设定,就越是意味着最严肃的规矩。有人管着你,你做到了不算本事,没人管着而能做到、做好,这才是真正的自觉。没有红绿灯的摆设,我仍然遵守红绿灯的精神,这才是教育要追求的“自我管理”,这才是我们要追求的教育的最高境界——自我教育。
在班级中人人都是班长,人人都是班主任,人人都是自己的主人。唤醒心灵自觉,培育高尚人格,陶冶高雅情操以及适当行为纠偏成为班主任的主要工作。
当然,这四种类型不是绝对的分类,在实际的班主任管理工作中,我们常常会综合使用,交互运用。但是,无论怎样治班,班主任治班方式一定会影响学生人格的形成,行为只是内在品质的外在显现。
班主任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可能会给学生带来终生的影响。从这点看,班主任工作绝对不是什么“流动红旗”、“文明班级”就可以衡量的。学生心中自然有一杆秤,能够秤出班主任的轻重。
第三篇:沟通的四种境界
沟通的四种境界
开口说话,看似简单,实则不容易,会说不会说大不一样。古人云:“一言可以兴邦,一言也可以误国。”苏秦凭三寸不烂之舌而身挂六国相印,诸葛亮靠经天纬地之言而强于百万之师。传说古代有一位国王,一天晚上做了一个梦,梦见自己满嘴的牙都掉了。于是,他就找了两位解梦的人。国王问他们:“为什么我会梦见自己满口的牙全掉了呢?”第一个解梦的人就说:“皇上,梦的意思是,在你所有的亲属都死去以后,你才能死,一个都不剩。”皇上一听,龙颜大怒,杖打了他一百大棍。第二个解梦人说:“至高无上的皇上,梦的意思是,您将是您所有亲属当中最长寿的一位呀!”皇上听了很高兴,便拿出了一百枚金币,赏给了第二位解梦的人。
同样的事情,同样的内容,说不同的话,却能让一个人生,也可能让另一个人死;一个挨打,另一个却受到嘉奖。两种完全不同的结果,像征着是两种不同的人生轨迹和命运。生活中,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说话的方式,然而失败的人生可以有千万种,成功的人生却都不尽相同。如果说,“相由心生”说的是一个人的面相可以看出性格。那么,一个人只要一张嘴说话,往往就能听这出个人的处事能力与做人的境界。
第一种境界:开口就杀人
所谓开口就杀人,就是一开口就会伤人。这个世界上,有一种人说话直来直去、嘴上毫无遮拦,我们称这种人为炮筒子,这种炮筒子的人说话往往不进行认真的思考,想说什么就说什么,既不分场合地点,也不分男女老幼,更不考虑自己的话是否让对方接受,想放炮就放炮,嘴上虽然痛快,却在有意无意中伤了许多人的感情。炮筒子与直爽不同,直爽的人虽然说话不拐弯抹角,但绝无欺骗,耍弄他人之心。而炮筒子的人则是信口开河,不负责任地攻击别人,不顾及影响。这种人说话只顾嘴痛快乐,不顾他人内心痛苦。
在炮筒子说话伤人的时候,遇到不同的对像有两种结果。如果被伤害的对方是位修养很好的人,一般是对他不予理睬,不会跟其一般见识。但在之后的相处中,往往采取避而远之的态度。但被伤害的对方如果是个较真的或是个脾气不好的人,往往要和放炮的人针锋相对地理论了,也会变成冤家。所谓冤家宜解不宜结,而这种开口就杀人的说话方式,一开口只会有两种结果:要么错过了一个真正的朋友,要么会凭白无故的多了一个敌人。
第二种境界:开口就烦人
有一则笑话是这样说的:有一位长得略胖的妇人一进服装店,售货小姐就对她说:大娘,你太肥了,我们没有您可以穿的衣服。这位太太正想反驳,小姐又加了一句: 其实老了还是胖一点好。这位妇人气得不知如何发作才好,此时老板娘从后面走出来,这位太太马上告状: 我今天是招谁惹谁了,怎么才进店,就被你们店员说我又胖又老。老板娘很不好意思地赶紧赔不是,却是二度伤害,因为她说: 我们这店员是从乡下来的,特别不会说话,但说的都是真话。
说话直来直往的人说自己是说真话没有坏意,但也容易伤人。现实生活中,很多人的性格是心直口快,没有城府,从不拐弯抹角。有时候这样的人会很受欢迎,因为人们觉得他率直,交往起来很轻松,可是有时候这样的人却很让人头疼,因为他总是无意中伤害别人,常常把人弄得下不来台却毫无察觉,你怪他吧,他是无意;你不怪他吧,他又屡次让你恼火。这样的家伙真是让人头疼。
北宋时期的寇准,吃尽了说话过于直爽的苦头。《资治通鉴》记载了一个故事:一次会餐,不小心寇准的胡子沾了汤汁,丁谓站起来慢慢替他擦干净。寇准讽刺说,你身为国家大臣,就是替领导擦胡须的吗?丁谓自此记恨寇准。寇准的话看上去是玩笑,但实际上却是一种过于直爽的讽刺挖苦。自此,丁谓全力诋毁寇准,并且和王钦若、曹利用等同样受过寇准谩骂、讽刺、挖苦的大官结成同盟,共同对付他,经常在皇帝面前说寇准的坏话。最后连皇帝也觉得寇准不会讲话了,寇准政治生命也随之结束,一而再,再而三被流放,直至客死雷州。寇准的悲剧,根源就是没有管好自己的口,说话太直。
也许你会说,我本来就性格直爽,实在讨厌拐着弯说话。如果你平时说话太直,那么现在教给你一个办法:开口之前试着先问自己三个问题:这是真的吗,这是善意的吗,这是有必要的吗?这三个问题就是佛教中所说的开口的三扇门。提出这些问题作用,至少能在开口之前给自己一点思考的时间,而这短暂的时间足以给你省掉很多麻烦。
第三种境界:开口就服人
《战国策》里有一个《触龙说赵太后》的故事。说的是赵太后刚刚执政,秦国就急攻
赵国,危急关头,赵国不得不求救于齐,而齐国却提出救援条件,是让长安君到齐国做人质。溺爱孩子、缺乏政治远见的赵太后不肯答应这个条件,于是大臣竭力劝阻,惹的太后暴怒,“有复言令长安君为质者,老妇必唾其面”。面对此情此景,深谙说话艺术的左师触龙并没有像别的朝臣那样一味地犯颜直谏,而是察言观色,相机行事。他知道,赵太后刚刚执政,缺乏政治经验,目光短浅,加之女性特有的溺爱孩子的心理,盛怒之下,任何谈及人质的问题都会让太后难以接受,使得结果适得其反。
所以触龙避其锋芒,对让长安君到齐国做人质的事只字不提,而是转移话题。先问太后饮食住行,继之论及疼爱子女的事情,最后大谈王位继承问题。不知不觉之中,太后怒气全消,幡然悔悟,明白了怎样才是疼爱孩子的道理,高兴地安排长安君到齐国做人质。
其实说话技巧再高,它高不过“理”字。言论一定要合理,要让别人能接纳领受,要有信用,要令人无懈可击。触龙的话之最终所以能够让赵太后欣然信服,愿意安排长安君到齐国做人质,关键在于他能够在动之以情的基础上,以理服人。谁不疼爱自己的孩子,爱孩子就要为孩子考虑的长远一些,就要让孩子有立身之本,不要仅仅依靠权势、父母。站在客观事实的角度,触龙步步诱导,旁敲侧击,明之以实,晓之以理,全部对话无一字涉及人质,但又句句不离人质。迂回曲折之中尽显语言奥妙,循循善诱之余凸现事情必然。
第四种境界:开口就乐人
当一个人用生命去说话。这种境界的人很少说,也不需要说什么。你只在他身边停留片刻,他什么也没有说,一点声音也没有发出来。可是在你今后的日子里你会一点一点的发现其实他说了很多。其实他离以理服人并不远,只是前者是搭售强卖,而后者是免费赠送,并且当你拿到了东西还不知道。等你知道自己受益了,想去感谢他的时候,他只已经飘然远去。甚至他都不是刻意的要给你什么,甚至也不知道自己给了你什么,所以说你大可以把这一切都当作是你自己的感悟所得。这就像是部好的电影,每个人看完都会有不同的感悟与心得,但电影里却没有把这些感悟与做人的道理强加给你。
说话的最高境界就是“天人合一”,真正的大师应该是从深层的心灵的角度与你交流,是一种情感的沟通,这时的语言可能是最普通、最不起眼的,却也是最朴实、最能打动人的,正所谓真水无香,真爱无痕。这像是一种返朴归真的境界,或许他的语言,明明说起来一点都不花哨,却能直直的渗入人的心坎里,能够恰如其分的表达,而没有多余的赘述。
他们阅历丰富,且极有涵养、极有悟性,能够推己及人,他们的话是出于自身的一种积累,一种提升,能让周围的人都听得进去并且无比信服。简而言之,说什么话别人都愿意听。
第四篇:人生的四种境界
人生的四种境界:
第一种境界就是为自己而战,第二种境界是为他人而战,第三种境界是为国家为民族而战,第四种境界是为全人类而战,第五种境界是为自然而战。应该还有更高层次的人生境界,但是可以达到第五种境界的人地球上好像从来就没有过,因此再谈更高级的人生境界显然就没有什么意义。
人生来就是要战斗,为在这个蓝色的星球上生存而战斗,而人首先得为自己而战,自己能生存,然后才能让别人生存。因此人生的境界是一层一层往上的,人只有经过低一级的境界才能向高一级的境界前进。在生命过程中的大多数人都挣扎在人生的第一和第二种境界中,有一部分人到达了第三种境界,而只这一部分人中只有一小部分达到人生的第四种境界,达到这个境界已经很难了,只有象古代东方和西方的圣人才达到过这样的高度。像中国的孔子,将原本属于贵族的教育平民化了,他就是为了人类而战,在他那里,没有国界之分,没有贫穷贵贱之分,普天之下,只要你愿意都可以接受教育。再往下,为自然而战,也许现在的人们只会认为这样的人是疯子,但历史会证明这样的人是人类历史上,不,应该是自然史上最崇高的生物。
我引发了一个思考,就是学生究竟是应该在压力下学习还是在非压力下学习?中国的应试教育就是最典型的在压力下学习的模式,结果是学生的知识根基比较扎实,功底与同样年龄的西方学生相比的确比较好,但是这样的好处也是有代价的。中国学生在被动灌输知识的同时,他们的兴趣没有建立起来,因此也就谈不上什么创造力。而非压力下学习主要是培养学生的兴趣,给学生提供开放性学习的环境,不是以传授知识为主,而主要是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非压力下学习,学习本来是一件苦差事,却变成了一件令人可以获得成功感,使身心愉悦的事情;而压力下学习,学习本应该是一件快乐的事情却变成了一件为了应付学习任务而疲惫的事情。两者的效果不言而喻。
第五篇:电话销售的四种境界
电话销售的四种境界
诗人王国维曾经用三句诗总结了古今中外那些能够成就大事业、大学问的人,必定经过的三种境界: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
做事业、做学问有不同的境界,同样做电话营销也有不同的境界。单单从电话营销人员的“个人收入”这个角度来讲,可以分为四种不同的境界,他们分别是“挣钱”“赚钱”“网钱”和“来钱”。境界不一样,收入多少自然不一样,表面上看是个人收入的差距,内在里却是做人的差距。
先说“挣钱”,“挣”字左边是“手”,右边是“争”,顾名思义“挣钱”就是用自己的勤劳的双手努力去争取每一分钱,此阶段付出多,回报少,就像古诗所说的那样“昨日如城市,归来泪满巾,遍身罗绮者,不是养蚕人。”此时电话营销人员每天埋头苦干,到头来恐怕连养活自己都困难,处于简单的体力劳动阶段。
埋头苦干就是电话营销的第一境界。
再说“赚钱”,我们平时说赚不赚钱,基本上都是用来形容生意人的买卖。做生意光有一身好肌肉是不够的,更重要的是要有一颗转动灵活的大脑。七年前,笔者的一位生意场上的朋友曾送我一句话“做生意,脑袋丰富了,口袋才会丰富。”这句话大家再熟悉不过,但要真正领略其中的奥妙却并不容易,笔者也是整整花了五年的时间身体力行这句至理名言,也只是“窥豹一斑”。
电话营销人员走到“赚钱”这一阶段,可以说是一个飞跃,至少从思维上有了一个新的突破,做电话营销不是靠盲目地每天打多少个电话就可以成就自己的,更重要的是打电话之前的思考。谁需要我们的产品?
打通电话后怎么样说对方才不会反感?产品的哪一点最能打动对方?用什么样得体的语言和对方交流才合适?等等都需要思考。
会思考就是电话营销的第二境界。
什么是“网钱”呢?“网”指的是“人际关系网”。对于电话营销,很多人都有一个误解,以为电话营销就是每天必须打够多少个电话,从打电话的数量中寻求订单。殊不知这种状况属于电话营销初级水平,往往出力多,收效少。做任何营销,当
然包括电话营销在内,我们必须要有一个基本概念,那就是我们的客户资源是有限的。这就要求我们必须认真对待每一通电话,珍惜每一个客户,善待每一个客户,慢慢累计自己的客户资源。逐渐建立自己的客户关系网,这张“网”一旦建立,电话营销人员的工作就会很轻松,但收益却会成几何级数倍增。
时下正流行一个说法“人脉就是钱脉”,也就是这个道理。晚清红顶商人胡雪岩能够从一个身无分文的伙计做到富甲天下的大商人,就是因为他特别善于在商场和官场中建立属于自己的人脉。
与客户建立良好关系就是电话营销的第三境界。
最后我们看“来钱”的“来”字,古文“来”字是“來”,一横一竖下面是三个“人”,其深刻的意义就是人做好了,钱就会像水一样源源不断地流向自己。
整个亚洲近代史上能够称得上大商人的只有两个人,一个是朝鲜的林尚沃,人称“商佛”;一个是中国的胡雪岩,人称“商圣”。佛也好,圣也好,能够称佛成圣的商人必有与众不同之处。我们可以从两本书来了解他们,一本书《商道》写林尚沃,一本书《胡雪岩经商智慧》写胡雪岩,在看完两本书后,我们会发现,这两位大商人有一些共同的地方:他们做生意非常诚实,从不以次充好;他们特别愿意帮助人,哪怕牺牲自己利益;时刻不忘救济贫苦百姓,以大慈大悲的胸怀普渡天下。他们赚到了钱,也赚到了人民的尊敬和爱戴。
这就是电话营销的第四境界:做营销先做人。
也许有人会想,这个容易,我明天就用第四境界来做电话营销,直接一步到位。古诗“书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须躬行”说得好,凡事看起来容易,做起来难。世上没有免费的午餐,没有人可以一步到位,做电话营销必须一步一个脚印,脚踏实地从第一境界开始。
能不能够实现跨越,在于个人的悟性,如果通过自己的不断努力,能够做到第二、第三境界也算不错。毕竟不是每一个人都能成为“商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