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教育走向生本》读后感
《教育走向生本》读书心得
读了《教育走向生本》这本书,让我收获颇多。书中郭思乐教授认为生本教育体系的理念就是:“一切为了学生”、“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它是一种能让师生产生快乐的“灵丹妙药”,从而让学生喜欢数学,以下是我的一点感受。
郭教授在《教育走向生本》所说:“快乐的感受是人更好学习的情感基础。快乐的日子使人聪明,使人产生心理的兴奋和生理的活跃。在兴奋中,他会获得最高的学习效率和最好的学习效果。”当一种教育为孩子、家庭、学校、社会带来了快乐与幸福的时候,我们还有什么理由来反对它呢?
生本教育体系要求腾出时间和精力让学生大量进行活动。爱玩是孩子的天性,根据所学内容设计合适的游戏让孩子玩得开心,学得容易。把一枯燥乏味、难以理解的知识转化为学生乐于学习的知识,并使学生始终保持浓厚的学习兴趣。通过不断的、快乐的游戏,孩子的情绪被充分调动起来了,头脑变得十分灵活,学习成了十分开心的事,学习成了自己内在的需要。
好动是儿童的天性,一天几节课,一节课四十分课的长坐,成人也难以招架,更何况是小孩子。因此,生本教育要求我们的教师巧妙地让孩子从板凳上解放出来,启动他们的思维,放飞他们的想像。
我最喜欢生本教育的一个地方——“保底不封顶”。在传统的教学中,出现这种超过教学目标的事情是很少见,很多教师这样来阻碍学生:“这些还没学到,我们以後再学。”大大扼杀了学生的积极性。
但是生本教育里面我们一直坚持“保底不封顶”的理念。
生本教育理论为数学教学提供了有效的理论指导,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挖掘学生的亮点,鼓励学生的自信心,高涨的学习热情,激发学生思维。在口算方面,例如:算18+7,你是怎样算的?生1:我是用数数的方法来算的:19、20、21、22、23、24、25答案是25。生2:18+7=10+15=25。生3:18+7=18+2+5=25。生4:18+7=18+4+3=22+3=25等等多种方法。
在传统的课堂中教师可能早就不让学生说了,因为这些方法有些太复杂了。他们只想他们的思想统一,不想有太多的思想火花,这样严重地扼杀了学生的积极性。但是生本教育下的孩子就不同了,有充分的时间与空间让他们来表达自己的见解,畅所欲言。
生本教育体系充分相信学生的潜力,充分发挥学生的能力。“一切为了学生”(价值观)、“高度尊重学生”(伦理观)、“全面依靠学生”(行为观),相信“儿童是天生的学习者”、“儿童人人可以创新”、“儿童潜能无限”、相信“儿童的独立性”。这些最基本的理念在书中读来竟蕴含着深厚的内涵,这还需要自己在日常教学中深刻体会,期盼着自己的课堂中,自己的学生也能如此的成长、如此的学习,期盼着“在美丽的教育世界里,两个生命——儿童的生命体和知识的生命体在嬉戏游荡,构成整体领悟的教育乐章。”
第二篇:《教育走向生本》读后感
唱响教育的“牧歌”
——读《教育走向生本》
最早知道《教育走向生本》是在09年的7月,那时经常和河北的孙校长一起交流生本教育,8月在网上购买了这本书。
一开始吸引我的是书中在“引子”部分介绍的一个实验成效,一年级的孩子入学才三个月,就在一种自主程度很高的学习中变得十分兴奋,他们很快就能阅读,他们可以朗诵诗文,讲述故事,演课本剧;孩子们在入学七八个月,就开始出自主的阅读和写作热,他们或用纸笔,或用电脑,写出了一篇又一篇的日记、文章,其文思敏捷和吸收信息的效率,大大超出了原来的预期。
是什么的魔力让孩子的潜能以这样地发挥,正是这样的想法让我一页页地翻读过去,收获颇多。
首先从“抛秧”说开去,农民们从原先的插秧到后来的抛秧,摆脱了面朝黄土背朝天之苦,得到的却是比插秧更多的收获。这似乎不太符合于我们一直提倡的“一份耕耘,一份收获”“苍天不负有心人”的精神,但是为什么却能实现“懒人有懒福”的“奇迹”呢?那就是因为尊重了规律,尊重了秧苗发展的规律。对于教育亦是如此,让学生在类似于抛秧的具有发展空间的学习环境中,尊重人的自然,发展学习的天性,发挥学习潜能。
尊重儿童,就是要尊重儿童的心理发展规律,尊重儿童的身体发展规律,尊重儿童的学习规律。尊重儿童的归纳式的认识规律。他们首先要知道所处世界的基本事实,因为正是在大量基本事实和基本活动中,他才能体会到尔后抽象的抽象物、抽象法和抽象因,发展自己的想象力。
在我们新教育儿童阶梯阅读——“毛虫变蝴蝶”这个课程中,晨诵是整个儿童课程中至关重要的一部分,我们把它称之为“与黎明共舞”。通过晨诵,养成一种与黎明共舞的生活方式,习诵、领略优美的母语,感受诗歌所传达的感恩、优美及音乐感。让孩子的灵魂、精神因诗歌而获得充分的舒展。在长时间的诵读中,孩子们有了对诗歌的更多的感性的认识,自然孩子们会拥有一双观察生活的眼睛,于无心中掌握了诗歌的写作方法,孩子自然有了创作的欲望,这是不是就是我们常说的“厚积薄发”的道理呢。试想,我们在一年级给孩子们讲什么是诗歌,诗歌创作的方法,我想在这样的方法指引下,想让孩子创作出诗歌那就是天方夜谭。
在第五章的《生本教育方法论》中,就提到了先做后学,先会后学,先学后教,以学定教的学习方法论。是的,如何实现生本教育,那就是要做以上四个方面,这就是对生本教育进行的方法指导。
克莱恩认为:“最佳的学习方法是先做后辨认,或是一边做一边辨认。” “只有学习而
没有参与其中的和没有实际演绎的对象,是无济于事的,也是不合理的„„”
前不久,在学校进行有关课前先学的校本课程培训时,就有老师提出说在低年级是不适合进行课前先学的,这么小的孩子怎么会先学呢?但是我认为不管在哪个年级,不管哪一门学科,都可以进行课前的先学。在一年级我们的课前先学主要是识字,对于一年级下学期的孩子,我布置这样的先学作业:1 读课文5遍,争取把课文读熟,标出自然段号。2 圈出文中的生字宝宝。3 每人认领一到两个生字宝宝,并给认领的生字宝宝找几个朋友。
首先,孩子们在反复朗读课文的时候,初步就解决了生字的读音问题,但是要清楚地知道,这样地朗读所留下的只能是一个大概的轮廓,如果想要更准确地认识生字,还要进一步地再次走近生字,这就引出我们的第2道预习题,圈出生字宝宝,这就是“定位识字”。第3题让孩子认领生字宝宝,就是让孩子们从字音、字形等全面地了解,为课上的“小先生讲生字”作好准备。给生字找朋友,也就是扩词,让孩子们或调动自己的已有知识储备,或向身边的人询问,或是从已读的故事中去寻找,这样就通过多种方式来进行了生字的先学。
“在学生先学的同时,教师可以冷静地看到学生学习的情况,并作出教的内容方法的选择。这时就教得更精粹,更切中学生的需要了。”因为有先学的基础,在课堂上,让孩子们说哪几个字,比较难掌握,这样全班来共同解决,当然也会让小先生来帮助解决。如果一些比较简单的字,就在先学或同桌互相帮助中解决了。
在《课堂,一片心灵的牧场》一文中,我这样期待——“清晨,在金色阳光的拥抱中,牧者把一群饥饿的羊儿带到这片草水丰盈的牧场来,任其自由而快乐地享受着,或嬉戏或追逐,祥和而宁静,羊儿自然会膘肥体壮,这是一曲多么和谐而美妙的牧歌啊。”
第三篇:《教育走向生本》读后感
《教育走向生本》读后感
《教育走向生本》,其中的许多观点恰好与我们的主课题有许多共性之处,阅读之后,启示颇深。以下,就截取此书中的一个点,来谈谈自己的感受。
书中这样记载——在《西游记》中,有一次孙悟空遇到高老庄的家人跌跌撞撞地跑来,原来是要请一位法师去捉拿妖怪。老孙大喜,说找他就行了,“又方便了郎中,又医得眼好”。这句话反映的就是双赢。在生本教育中,出现了校长、教师、学生、家长都对教学感到较为满意的情况,出现了教师教得轻松,而学生学得快活又很有成就的情况。而在我们过去的经验中,这种局面是不合乎逻辑的,世上难得有双赢,就如广东谷语“哪有蛤蟆满街跳”。
那么,为什么我们会形成难得有双赢的情况呢?假定有一个式子: x+y=100。那么,如果y增大了,x的值就减少了,因为它们二者加起来仅仅是100,这是一个封闭的体系,其中一个方面赢,另一个方面就输了。可见,是否会出现双赢的情况,视乎整个体系是否开放。我们之所以认为教学中难以有双赢,是因为我们的教学长期处于封闭体系之中:封闭的课堂、封闭的时间安排、封闭的知识(即书本知识)等等。此时,如果我们老师少管学生,就意味着学生放任自流,一般情况下认为,不可能有教师少教而学生可以多学的情形,天底下没有这样便宜的事。
但是,生本体系是一个开放的体系。这是因为,在生本体系中,课堂不是封闭的。比如我们的语文课,就可以让学生们在学习每一篇课文之后,开展“以读促读,以读引读”。当然,此类办法有许多种。其一,可以是学生寻找自己喜欢的段落或句子,对这些段落或句子发议论,如《印度洋上生死夜》(是一篇高年级课文),其中有这么一段:“可另一个念头又冲入他的脑海:‘不,我不能走!现在我可能是世界上唯一确切知晓这场海难即将发生的人。我有责任向来往船只通报这一信息。’”在读到这一内容时,可以这样引发学生来讨论:为什么皮埃尔觉得自己必须留下?”紧接着,引导学生从“惟一确切知晓”和“有责任”等词中理解:1.皮埃尔是一位船长,深知海难的可怕,而他现在是惟一确切知晓这场海难即将发生的人;2.强烈的责任心驱使他加到出事的地点,从而感悟到皮埃尔是一位具有极其责任心的人。然后教师顺势说道:是啊,印度洋上的生死之夜,皮埃尔放弃了出自本能的生死选择,他毫不犹豫地作出了另外一个选择——留下来。他这一留,对豪华客轮来说,意味着——(相机指名让学生根据提示补充完整);对于成千上万的游客来说,意味着——(相机指名让学生根据提示补充完整);这一留对于他和妻子来说将意味着——(相机指名让学生根据提示补充完整,他那渐渐苏醒可是伤口还在不断地出血的妻子,势必会造成妻子得不到及时的治疗而死亡);他一定懂,这一留,也将意味着他自己——(相机指名让学生根据提示补充完整皮埃尔明知自己为此将付出自己与妻子生命的代价。)学生在反复的讨论交流中,亲近人物,体会人物心灵。其二,可以是学生寻找相关的文章,比如,在学了《天火之谜》《厄运打不垮的信念》《滴水石穿》这一组课文之后,我让孩子们找找相关的文章(都是有关描写人物锲而不舍,百折不挠的),孩子们兴味盎然,找到了几十篇相关读物。第三,可以是寻找问题,给学生作为小小研究课题去解决,比如,在学习了《七嘴八舌话环保》之后,我请学生们走近社会去了解,作记录,然后对家乡的环保提出点建议,真没想到学生们通过实践真的提出了许多意想不到的合理性的建议。在这样的以读引读中,课本被大大扩展了,课堂也被大大扩展了,学生的丰富的资源被开放了,体系开放了。我想,对于一个联系着浩瀚的生本资源海洋的教育来说,出现教与学双赢的局面是可以想见的,况且已经被我们上面所列的大量事实所证明。何况,新课程标准也曾指出——“语文是母语教育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因而,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去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语文课程应植根于现实,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语文课程应是开放而富有创新活力的。”我想,这些,正好也是与“生本教育”的理论不谋而合,是一致的。而今对于我们低年级来说则更需要注重这方面的启蒙与逐步引导。比如,第二册语文书上的课文内容丰富,有的描绘了无限美好的祖国春光,有的意在让学和懂得道理,有的赞美了真挚感人的各种亲情,有的意在反映科技发展和社会文明,当我们教学完之后,可适当地引导学生读一读补充读本上相关的助读课文,或自找主题相近的短篇文章来阅读,当然,低年级学生的识字量不是很多,最好推荐阅读一些拼音读物。关于练习中的读读背背,则具深刻的思想性和丰富的知识性,因为这都是短小精悍的格言警句或是儿歌谚语,对于这些,我们则可以让孩子们记诵下来,有的甚至还可以通过网络请学生们查询相关信息,加以补充积累。当然,上述内容只是举了一个小小的例子而已,我确信,只要我们有这样的理念,并付诸于行动,双赢的局面一定不难出现,孩子们的发展也随之会变得主动起来。综上所述,生本教育的开放体系,不仅会大大地增加学生学习的选择性,同时也给教师以更大的选择性,从而有机会做自己更愿意做的事情——促进学生主动发展。新的教学方式将会成为赏心乐事。孟子说,“得天下英才而育之”是君子三乐之一。严格来说,得天下英才而“生本”地教之,才是真正的快乐。这也让我想起了以前在书中读到的一段话:社会是课堂,实践是砺石,他人是吾师,自身是关键。只要你务实肯干、积极进取、开拓创新,就会在现实生存的土壤中找到生长点,并以自己的成长影响周围,从而不断创造双赢的局面。
第四篇:教育走向生本读后感
《教育走向生本》读后感
假期花了很长一段时间终于把这一本郭思乐教授的《教育走向生本》看了一遍,真是感想颇多,这不仅仅是教育方式的转变,更是教育观念的深刻变革,全书贯穿了“在教育中我们必须一切为了儿童,高度尊重儿童,全面依靠儿童”的新理念,观点新颖,论述独到,内容丰富,是一部哲理性强而又生动活泼的学术专著。书中有个经典的例子“当鞋子合脚时,脚就被忘记了”,印象非常深刻。今天我们提供给儿童的教育,如同给脚提供合适的鞋,需要适合的教育,当教育适合儿童时,我们也就可以看到儿童忘记了自己在学习,忘记了自己是在课堂上,甚至忘记了自己,这时人的内部自然起作用了,儿童的学习热情和学习效率空前提高了。所谓适合儿童的教育,就是生本教育。我们只要给了儿童生本教育,他们就会忘我地活动和游戏,也就是进行忘我的学习,学习成了十分开心的事,学习变的容易了,学习成了自己内在的需要。
生本教育就是真正认识把握学生这个本体,把“一切为了学生”作为教育价值原则。教育必须尊重学生,必须依靠学生,必须把主动权交给学生……其目的是造就终生爱好学习的自主学习者,而非被动的高分低能者。学生可以参与教学,而非一味服从或适应教材;教师由知识的灌输者变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朋友;由知识生产者变为知识生产过程的管理者,《教育走向生本》为我们教师明确了一条路:一切为了学生,全面依靠学生,以学定教,它强调“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这里表面上看不过是句序的颠倒,实则是一个重要的指导思想。先“主导”后“主体”,学生则处于被动接受状态,而先“主体”后“主导”,学生则处于主动激活状态,这有利于开发学生的潜能,发展智能,培养创造力,因而我们说教育无论怎么改,都不能忘记教育面对的是人,是一个个活生生的孩子,他们才是课堂的主人。
因而我们一线教师一定要先转变教育观念,变“师本”为“生本”。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只是学生获取知识的一个引导者,而且要也一直在朝这个方向努力。努力引领学生去生产知识,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应尽可能地引导孩子自己去发现问题,自己去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不给学生过多的干预,给他们学习尽可能多的自主,最后让他们成功地解决问题。这样,他们才能全身心地投入。而孩子一旦全情投入,那收获一定是丰硕的。备课时,我们要以“生本”的态度来备教材,备学生,就像郭教授说的要“为学生的好学设计,而不是为教师的好教设计”。上课时要以“生本”的态度尊重学生的思维,鼓励学生敢想敢说,呵护学生的探究精神;批改作业时同样要以“生本”的态度去分析学生的错误原因以及存在问题等。教育要走向生本,老师的教要从学生出发。郭思乐教授的这本好书,值得我们不断地品读,不断学习,相信也会不断得到启发。
吴霞
2014年2月20日
第五篇:《教育走向生本》读后感文档
《教育走向生本》读后感
假期花了一周的时间,终于把校长给我们买的郭思乐教授《教育走向生本》一书浏览了一遍,真是感想颇多。这不仅仅是教育方式的转变,更是教育观念的深刻变革,全书贯穿了“在教育中我们必须一切为了儿童,高度尊重儿童,全面依靠儿童”的新理念,观点新颖,论述独到,内容丰富,是一部哲理性强而又生动活泼的学术专著。书里有段话是这样表述生本教育的:
——奥修把这样一句话称为伟大的祷文:“当鞋子合脚时,脚就被忘记了”。印象非常深刻。今天我们提供给儿童的教育,如同给脚提供合适的鞋,需要适合的教育,当教育适合儿童时,我们也就可以看到儿童忘记了自己在学习,忘记了自己是在课堂上,甚至忘记了自己,这时人的内部自然起作用了,儿童的学习热情和学习效率空前提高了。所谓适合儿童的教育,就是生本教育。我们只要给了儿童生本教育,他们就会忘我地活动和游戏,也就是进行忘我的学习,学习成了十分开心的事,学习变的容易了,学习成了自己内在的需要。
生本教育就是真正认识把握学生这个本体,把“一切为了学生”作为教育价值原则。教育必须尊重学生,必须依靠学生,必须把主动权交给学生„„ 其目的是造就终生爱好学习的自主学习者,而非被动的高分低能者。学生可以参与教学,而非一味服从或适应教材;教师由知识的灌输者变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朋友;由知识生产者变为知识生产过程的管理者
《教育走向生本》为我们教师明确了一条路:一切为了学生,全面依靠学生,以学定教。它强调“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这里表面上看不过是句序的颠倒,实则是一个重要的指导思想。先“主导”后“主体”,学生则处于被动接受状态,而先“主体”后“主导”,学生则处于主动激活状态,这有利于开发学生的潜能,发展智能,培养创造力,因而我们说教育无论怎么改,都不能忘记教育面对的是人,是一个个活生生的孩子,他们才是课堂的主人。
因而我们一线教师一定要先转变教育观念,变“师本”为“生本”。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只是学生获取知识的一个引导者,而且要也一直在朝这个方向努力。努力引领学生去生产知识,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应尽可能地引导孩子自己去发现问题,自己去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不给学生过多的干预,给他们学习尽可能多的自主,最后让他们成功地解决问题。这样,他们才能全身心地投入。而孩子一旦全情投入,那收获一定是丰硕的。备课时,我们要以“生本”的态度来备教材,备学生,就像郭教授说的要“为学生的好学设计,而不是为教师的好教设计”。上课时要以“生本”的态度尊重学生的思维,鼓励学生敢想敢说,呵护学生的探究精神;批改作业时同样要以“生本”的态度去分析学生的错误原因以及存在问题等。
通过了解生本教育,还改变了我原先对“优秀”教师定位,现在我觉得一个真正优秀的教师,你教的学生取得了让你满意的成绩,这不是完全的成功,成功的另一方面还要看你有没有让你的学生体验过你的教育给他带来的无比快乐,你为学生素质的提高做了什么,你为学生今后的和谐发展提供了哪些帮助。
先前的我,虽然对教育工作兢兢业业,虽然关爱我的学生,但是我只是把教育当作一种普通的职业,一种生存的方式来做,因而,即使我再努力,也只能算是一个熟练的从业者,而绝不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教育者。我并没有深入到真正的教育境界之中去,并没有与我的学生一起领略迷人的教育风光,也就品味不到教育给人带来的无限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