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在篮球教学中克服农村七年级学生的心理障碍(共)
在篮球教学中克服农村七年级学生的心理障碍.作者: 杨德鹏
单位全称: 保山市隆阳区丙麻中学 邮编678000
通讯地址:保山市隆阳区丙麻中学
手机:180875022
52邮政编码:678000
E-mali: 1971872716@qq.com
在篮球教学中克服农村七年级学生的心理障碍.摘要:篮球教学是七年级体育教学的重要内容,这个阶段的学习可以决定一个学生今后篮球运动的寿命,同时也是为今后学生掌握篮球更高技能奠定基础的重要时期。运动技能的基础学习的首要条件就是学生不能有怕、让、躲等心理障碍,因此克服心理障碍是掌握篮球技能的关键,是七年级篮球教学的重要内容。
关 键 词:篮球教学七年级学生心理障碍
.农村小学由于场地窄、器材少、专业教师不足、教师运动技能较弱等因素导致学生篮球技能欠缺,进入初中后在篮球教学时会产生恐惧心理,导致在练习中出现逃避、躲让等心理障碍,严重影响篮球教学。因此在篮球教学中首先培养学生对篮球运动的兴趣、克服心理障碍是关键,通过转化教学模式、分类教学、游戏活动等方式使学生逐步掌握运动技能,使七年级学生能积极主动参与到篮球教学中来。下面结合本人十多年的体育教学实践简谈点粗浅的看法。
一、转化教学方式
所谓“转化”,就是根据教学对象和教学内容的特点,变换教学方法,以求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也就是我们经常说的,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
目前,体育教学方法基本上是教师讲解动作概念、要领,示范,然后学生随教师进行模仿练习,方法单调,吸引不了学生的兴趣,学生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得不到充分的发挥。在七年级篮球运球、传球、投篮教学过程中的我采用游戏的方式,如:“运球追逐”、“传球打点”、“看谁投的准”等小游戏使学生在嬉笑、追逐中掌握运球、传球、投球技术。学生在没有压力的情况下即得到锻炼又得到技能的升华。但是教师在学生游戏时要有意识的提示学生运、传、投的方式。学生的注意力集中了,积极性调动起来了,这样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兴趣,活跃了课堂气氛,而且使学生对所学的东西易学易记,从而达到了娱教于乐的目的。因此,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设计教学,要有选择性和针对性,常变常新,步步深入,始终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把教学过程变成学生想学、乐学的自觉行动。
二、因材施教、区别对待
因材施教、区别对待是每个教师要具备的基本教学能力,篮球技能掌握不能一个标准,必须因人而异。我不主张我所有的学生都成为运动员,特别是篮球运动项目,但是我要求我的学生都能提高篮球竞赛的欣赏水平,教学中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要求。如:我在“三步篮”教学中,不要求所有的学生都学会“一大二小三起跳”的上篮动作,对运动能力、协调性较强的学生为其今后能在篮球生涯中奠定坚实的基础,必须要求他们熟练掌握运球上篮的准确要领;而大多数学生只要做到运球到板底无论用何种方式投篮都可以,但是必须知道什么是“非法运球”(一步一落地)。这样的方式教学能使不同能力的学生就能掌握不同的运动技能,同时所有学生即能得到运动锻炼又能得到运动知识的了解,为将来篮球竞赛的欣赏奠定基础。
三、激发运动兴趣,克服心理障碍
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发挥和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目的是要让学生知道应该学习什么,应该怎样去学习。创造宽松、愉快的课堂教学氛围,给学生自由发挥的机会。在教师的启发、诱导下,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培养学生自学、自练、自律、自控、自评的能力,注重学生个性和创新能力的发展。充分体现教师的主导地位和学生的主体地位。
七年级学生产生恐惧心理的原因是:小学阶段对体育运动知识的缺乏、健康意识的淡薄、运动项目接触较少,特别是篮球项目农村小学阶段由于场地窄、器材少、教师运动技能不专业(我乡大部分小学还没有专业体育教师),所以只有少数学生掌握技能,其他同学掌握很少甚至有的学生从来就没有接触过。因此我在七年级开学时,首先进行的理论课教学内容就是:“运动对人体及生理的影响”,让学生明白运动能使男生更强壮、女生更漂亮。篮球实践课教学前,向学生大量灌输篮球运动能使人灵活、协调、能使身体发育的黄金分割更趋与合理化,运动时只有“动起来”动作才能更好看、技能才能熟练的掌握,越不动动作越丑陋,也就越不敢动,那你永远是个弱者。我在实践课教学中无论是技能知识的学习还是游戏活动都尽可能用分组的方式进行教学,将好、中、差及兴趣爱好相同者组合在一起,让技能较强的、相处较融洽的同学来调动怕动的学生,这样能减少怕动学生的一些心理压力,使他们受到感染逐步的动起来,从而得到锻炼以致掌握技能的目的,这样的教学方式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四、积极评价、及时鼓励
每个学生都具有不同他人的先天素质和生活环境,都有自己的爱好、长处和不足,积极评价、及时鼓励,是关注和理解学生个体发展的需要,尊重和认可学生个性化的价值取向,依据学生的不同背景和特点,运用不同的评价方法,正确判断每个学生的不同发展潜能,为每个学生制订个性化的发展目标和评价标准,提出适合其发展的具体建议。
七年级篮球教学一开始对于那些怕动的、躲避的学生首先要求和鼓励他们能站出来、动
起来,利用学生鼓掌和呐喊助威、教师语言和表情鼓励等方式激励他们动起来。运、传、投等技术环节对于他们来说不要求做出标准的动作要领,只要求他们做出其形就行,对他们取得的一点点效果,教师要及时鼓励。如:“运球上篮”教学时,爱好者、运动能力较前者必须严格要求其“一大二小三起跳”这一技术要领。而对这一项目较弱者对其运、传、投的任何亮点都要给予表扬,对其不足不能过分强调,只给予适当的建议和鼓励,使其能有勇气继续练习和学习,这类学生只要求其了解这项运动技能以及能参与到活动中来就行。
七年级篮球教学要结合学生特点,选择科学、合理的教学方式,让全体学生都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教师要识别学生差异,作出准确判断,制定相应的教学方法。利用排难解压、分组练习、游戏活动等教学手段,利用积极评价、及时鼓励等方式帮助学生克服心理障碍,使所有学生在篮球运动项目中都有所收获。
参 考 文 献
[1] 高等教育教材编写组,《运动心理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2] 李震中,《篮球》[M],高等教育出版社,1988年第一版.[3] 孙民志,现代篮球运动教学与训练[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4] 贾志强,《篮球训练计划制定与范围》[J],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5第八期.
第二篇:浅谈在跨栏教学中如何帮助学生克服心理障碍
浅谈在跨栏教学中如何帮助学生克服心理障碍
阳春市春湾中学
黎飘
摘要:练栏时存着怕栏高、怕碰栏、怕痛、怕起跨点远和犹豫不决等心理问题,而造成不敢过栏或栏上动作不合理现象。因此,要想学生学好跨栏技术,教师除了加强学生必要的身体素质练习外,还要针对学生的心理特点加以辅导,以帮助学生克服心理障碍。
关键词:动机
色彩
心理障碍
创造性思维
跨栏这项运动不仅需要良好的身体素质,同时要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在中学教学中由于学生的身体素质参差不齐,练栏时存着怕栏高、怕碰栏、怕痛、怕起跨点远和犹豫不决等心理问题,而造成不敢过栏或栏上动作不合理现象。因此,要想学生学好跨栏技术,教师除了加强学生必要的身体素质练习外,还要针对学生的心理特点加以辅导,以帮助学生克服心理障碍。下面我们就来探讨一下跨栏教学过程中如何帮助学生克服心理障碍。
一、培养学生正确的学习动机
克服恐惧心理
动作技术的学习和掌握是人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而人的全部运动都是依靠动机的内容以达到目的。对学生来说参与体育锻炼最重要的因素就是动机,良好的动机是直接推动学生从事学习和训练的心理动力。所以,教师在教栏前应培养学生勇敢顽强的作风,激发学生正确的学习动机,让学生用动机的力量,顽强的意志品质去对待练习,从而增加过栏的勇气。
二、教授跨栏技术时应考虑中学生的心理、生理特点
生理特点:骨质中含有机物多,无机物少,骨的弹性和韧性较好。坚固性、抗压和抗牵拉的能力较差,肌肉耐性差,运动中容易疲劳。女生肩部狭窄、臂力较弱,重心低,速度、爆发力都不及男生,在教学时区别对待,不能强求一致。
心理特征:中学生正处于心理上的断乳期,他们正在由儿童向成人过度,是身心发展最迅速的时期。这一时期他们的心理走向逐渐成熟,在这段时期他们情感强烈丰富,容易冲动,易产生崇拜心理,崇拜歌星、演员、英雄、教师,特别是体育教师。
对于以上特点,在跨栏教学中教师应善于利用,逐步发掘出学生们的潜力,慢慢帮助学生们克服心理障碍。主要做法有以下几点:
1、遵照学习技术内容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地组织教学
针对学生畏栏的心理,教师应在教学前组织学生做一个与跨栏有关的游戏。最好能让学生在游戏中跳一下低栏。一来活跃教学气氛,二来通过学生不自觉地过栏而减轻他们的心理负担。教师在教学时做完整示范的时候应用较高的栏进行,然后再降到学生们做游戏时的高度讲解及让学生练习。学生们首先被教师完美的跨栏技术所折服,从而树立教师在他们心中的威信。而当教师降低栏架讲解后,由于这个高度学生们在游戏时已跳过一次,那么学生就会从心理上觉得栏架的高度已经降到了自己可接受的程度,于是,过栏的勇气大大增加。
学生在开始时是非常害怕碰到栏架的。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应向学生讲解栏架的结构为何是“L”型,原因是为了运动员在过栏碰到栏架时,栏架很快就会倒下,而不会把运动员纠倒。然后用竹片或者小木条代替栏板让学生从栏架边上分别做摆动腿和起跨腿的分解练习。这些措施目的都是为了减轻学生的心理负担,从而更好地学习跨栏技术。
2、正面教育启发学生的积极性
跨栏跑的教学是一件复杂而要有耐心的工作。学生在练习时往往因为疲劳和害怕而产生厌烦的心理。在这阶段教师应教会学生各种模仿练习和专门性练习,使他们逐渐产生兴趣。
在学生练习时,教师应时而用口头表扬他们,时而用赞许的目光和点头的微笑来鼓励他们,这都有利于学生们鼓起勇气克服困难。当学生畏难不前时,教师不应该说些泄气的话和板起脸孔。在不伤害学生自尊的情况下善意地批评他,如:学生在过栏时不认真或有偷懒现象时,教师就对他说:“我知道你已经很努力地学习,但是你现地努力得还不够,要抓紧点”。那么该生听了之后就会感到羞愧而努力练习,而没有伤害到该生自尊。
3、善于利用创造性思维
据专家们实验发现:当运动员成绩下降无论怎样练习成绩都上不去时,如果转移练习其它项目一段时间之后,再重新练习原来的项目,那么原有项目成绩反而会提高。其中原因就是因为该运动员的创造性思维在发挥作用。
创造性的观念和自动性动作的形成,不是在大脑工作时产生的有意识的思维,而有意识放弃所考虑问题把注意力转向其它地方时自动地和自发地产生的。在学生练习跨栏一段时间,而成绩提高不上,学生心情烦躁的时候,教师应有意识地把学生转移到其它项目上来,使学生的大脑在紧张思考之后有意无意地放弃了跨栏这个项目而间歇了一段时间,从而产生创造性思维,又练回跨栏的时候,成绩将有所提 高。
三、色彩在跨栏教学中对学生的影响
色彩一直是心理医生帮助患者治疗心理疾病的主要工具之一。不同的色彩对人的心理有不同的影响。如蓝色给人宁静,心胸开阔的感觉,红色热情、激烈,黑色阴冷、沉着等。色彩时时被人们所感知、接受利用和反馈。在体育教学过程中色彩也会时刻对教学的主体——学生产生一系列的影响。其影响可能是巨大的或者是微妙的,但往往不被我们所重视和利用。色彩同样在跨栏教学中不自觉地影响着学生的心理。
初学跨栏者,由于栏架较高,栏距较长,学生本身心理上就有较重的负担,再加上栏架颜色为黑白色相间的,给学生一个冷冰冰的凝重感,更加重了学生的心理负担,使之在练习过程中心情过度紧张和压抑,产生瞻前顾后的恐惧心态,以至造成动作失常,甚至发生运动损伤,直接影响教学效果。
如果教师有目的地改变栏架的颜色,将相应长度、宽度的塑料带剪下来,贴在栏架上,变黑白相间的栏架为蓝白相间。这种改变通过视觉反馈到了学生的大脑当中,给学生视觉造成误差,使他们视觉中的低栏距变近,并且给学生一个轻淡颜色的学习环境,使他们的心情轻快起来。
根据资料表明,学生在厌烦、沉闷的心情中运动时不但难以掌握技术动作,而且容易发生意外造成伤害事故。学生在心情轻快的时候学习跨栏,有利于很快掌握正确的运动技术,提高过栏的自信心和运动成绩。
在跨栏教学中教师应善于利用各种颜色的视觉效果来教育学生,但要掌握尺度,以免效果适得其反。
本文就如何解决跨栏教学中学生的心理问题谈了一些粗浅的看法和体会。上述几方面都是统一的,为了说明问题,单独作了分析。其实,教师在帮助学生克服心理问题的时候也就是培养学生意志品质的时候。从某种意义上讲,教师是塑造学生的工程师。课堂上教师应注意观察学生完成练习情况,心理状况等,针对出现的问题及时加以辅导。
参考文献:
1、《体育师友》1998年第5期
2、张安稳、张立允《论色彩效应在体育教学中的应用》体育函授通讯.1997、3
3、李珍妮《中小学生运动保健指南》广东人民出版社.1995年12月第1版
4、体育心理学教材编写组《体育心理学》高等教育出版社.1992年4月
5、李双成《田径场上的日常心理探释》《田径》1989第2期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5年6月
第三篇:人际交往中的心理障碍及克服
人际交往中的心理障碍及克服
处于青年期的大学生,思想活跃,精力充沛,兴趣广泛,人际交往的需要极为强烈。他们力图通过人际交往去认识世界,获得友谊,满足自己物质上和精神上的各种需要。但在交往过程中,有的交往顺利,心情舒畅、身心健康;有的交往受挫,便心情郁闷,身心受损,产生各种不良后果,这在大学生中极为常见。在本人从事学生管理工作这二年多的时间里,有不少学生就“人际交往问题”找我进行过心理咨询,在和他们谈话的过程中,我发现大学生常见的交往障碍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认知障碍。
认知障碍在大学生的人际交往中表现突出而常见,这是由青年期的交往特点所决定的。青年期自我意识迅速增强,开始了主动交往,但其社会阅历有限,客观环境的限制使其不能够全面接触社会,了解人的整体面貌,心理上也不成熟,因而人际交往中常又带有理想的模型,然后据此在现实生活中寻找知己,一旦理想与现实不符,则交往产生障碍,心理出现创伤。另一个是以自我为中心。人际交往的目的在于满足交往双方的需要,是在互相尊重、互谅互让,以诚相见的基础上得以实现的。而有的大学生却常常忽视平等、互助这样的基本交往原则,常以自我为中心,喜欢自吹自擂、装腔作势、盛气凌人、自私自利,从不考虑对方的需要,这样的交往必定以失败而告终。
(二)、情感障碍。
情感成分是人际交往中的主要特征,情感的好恶决定着交往者今后彼此间的行为。交往中感情色彩浓重,是处于青年期大学生人际交往的一大特点。情感障碍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嫉妒与自卑。
嫉妒是一种消极的心理品质,表现为对他人的长处、成绩心怀不满,报以嫉恨,乃至行为上冷嘲热讽,甚至采取不道德行为。嫉妒容易使人产生痛苦、忧伤、攻击性言论和行为,导致人际冲突和交往障碍。如有的同学在恋爱的竞争中失败,转而恶语中伤他人。自卑是一种过低的自我评价。自卑的浅层感受是别人看不起自己,而深层的体验是自己看不起自己。有自卑心理的大学生在交往中常常是缺乏自信,畏首畏尾。遇到一点挫折,便怨天尤人;如果受到别人的耻笑与侮辱,更是甘咽苦果、忍气吞声。实际上,自卑并不一定能力低下,而是凡事期望值过高,不切实际,在交往中总想把自己的形象理想完美,惧怕丢丑、受挫或遭到他人的拒绝与耻笑。这种心境使自卑者在交往中常感到不安,因而常将社交圈子限制在狭小的范围内。
2.自负与害羞、孤僻。
自负在人际交往中表现出傲气轻狂、居高临下、自夸自大,过于相信自己而不相信他人,只关心个人的需要,强调自己的感受而忽视他人。与同伴相处,高兴时海阔天空;不高兴时大发脾气。与熟识的人相处,常过高地估计彼此的亲密程度,使对方处于心理防卫而疏远。无论是自卑还是自负,都是导致交往障碍的两个极端。害羞在大学生人际交往中常常表现出腼腆,动作忸怩,不自然,脸色绯红,说话音量低而小,严重者怯于交往,对交往采取回避的态度。过多约束自己的言行,无法充分表达自己的愿望和情感,也无法与人沟通,造成交往双方的不理解或误解,妨碍了良好人际关系的形成。孤僻也会导致交往障碍,具体表现为孤芳自赏,自命清高,结果是水至清则无鱼,人至爱则无朋,与人不合群,待人不随和。或是由于行为习惯上的某种怪僻使他人难以接受。这样从心理上与行为上与他人有着屏障,自己将自己封闭起来。
(三)、人格障碍。
人格障碍是另一种常见的人际交往障碍。所谓人格,是指人在各种心理过程中经常地、稳定地表现出来的心理特点,包括气质、性格等。人格的差异带来交往中的误解、矛盾与冲突,人格不健全可直接造成人际冲突。如不同气质类型的人对同一问题的处理方式不一样,胆汁质的人性情急躁,言谈举止不太讲究方式,这会使抑郁质的人常感委屈和不安,造成双方的互相抱怨和不满。而相同性格类型的人(同是内向性格或同是外向性格)也很难相处融洽。
常见人际交往障碍的克服
每个人在交往中都或多或少地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改善人际关系,加强人际交往,对大学生的学习、生活和心理健康都有重大意义。
(一)、提高认识,掌握技巧。
管理者要注意引导大学生不断调整自己的认知结构,对人际交往形成一种积极的准确的认识,而不要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视为尔虞我诈。同时加强交往技巧的培养,促使交往双方达到心理相容。为此,在人际交往中应尽可能地做到:
1.肯定对方。人类普遍存在着自尊的需要,只有在自尊心高度满足的情况下,他才会产生最大程度的愉悦,才会对人际交往中对方的态度、观点易于接受。特别是处于青春期的大学生,自尊心极强,因而在交往中首先就必须肯定对方,尊重对方,这是成功交往的一半。2.真诚热情。人际交往中,若对方感到了你的真诚与热情,显然会得到对方肯定的评价。所以在交往中,不但需要充沛的热情,同时又坦诚言明自身的利益,显得真诚而又合情合理。这样,自然会得到对方的接纳,为成功交往架起了一道桥梁。
(二)充分实践,改善交往措施。
良好的人际关系是在交往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大学生从入校的第一天起,只要注意加强交往的实际锻炼,良好的交往能力就一定会形成。初入校门的大学生,在和一些不熟悉的人交往时,可以从一般的寒喧开始,之后转入中性话题。如来自哪个学校,姓名,有哪些业余爱好等,而后再转入双方感兴趣的,触及个人利益的话题,如工作、学习、身体等,最后,即可随便交谈起来,这种交往能锻炼自己使对方开口的本领,寻找相互感兴趣话题的本领。同时,良好的人际关系也有赖于相互的了解。相互了解有赖于彼此思想上的沟通。因此要注意常与人交谈,交换看法,讨论感兴趣的事情。这样,可籍以表达自己的喜怒哀乐,降低内心压力。在沟通中求得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的平衡,有益于身心健康。但在沟通时,语言表达要清楚、准确、简炼、生动。要学会有效聆听,做到耐心、虚心、会心,把握谈话技巧,吸引和抓住对方。此外,一个人在不同场合具有不同角色,在教室是学生,在阅览室是读者,在商店是顾客。在交往活动中,如果心理上能经常地把自己想象成交往对方,了解一下自己处在对方情境中的心理状态和行为方式,体会一下他人的心理感受,就会理解别人的感情和行为,从而改善自己待人的态度,这种心理互换也是培养交往能力的好办法。
(三)、培养良好的交往品质
1克制。与人相处,难免发生摩擦冲突,克制往往会起到“化干戈为玉帛”的效果。克制是以团结为金,以大局为重,即使是在自己的自尊与利益受到损害时也是如此。但克制并不是无条件的,应有理、有利、有节,如果是为一时苟安,忍气吞声地任凭他人的无端攻击、指责,则是怯懦的表现,而不是正确的交往态度。
2自信。俗话说,自爱才有他爱,自尊而后有他尊。自信也是如此,在人际交往中,自信的人总是不卑不亢、落落大方、谈吐从容,而决非孤芳自赏、盲目清高。而是对自己的不足有所认识,并善于听从别人的劝告与帮助,勇于改正自己的错误。培养自信要善?“解剖自己”,发扬优点,改正缺点,在社会实践中磨炼、摔打自己,使自己尽快成熟起来。
时代的站台,已缩短了远方与远方的距离,心与心的距离,已走出了柳永“杨柳岸,晓风残月”的冷艳”,已走出了荆柯“风萧萧兮易水寒”的悲怆,已走出了王惟“劝君更尽已杯酒”的孤寂。人生是流动的,生活是流动的,当代大学生应该努力的去克服自己在人际交往中的种种心理困惑,做一个德智 体 美 劳 全面发展德优秀接班人。
送你阳光,送你花香,送你翅膀,送你坚强!
倾心,倾情,倾听
......
第四篇:如何克服学生学习的心理障碍
如何克服学生学习的心理障碍
小学生随着数学内容的逐渐加深,学习中各种障碍逐渐地表现出来。部分学生由于种种原因基础没有打牢,学习感到吃力;有的学生自认为不是学习的“胚子”难以学好数学而产生自卑心理,导致学习数学的热情不高,兴趣不浓;还有的由于对已学知识缺乏真正的理解和掌握,随着课堂容量和密度的增加,在学习数学新知识时处于一知半解,似是而非的状态,从而对数学产生厌恶心理、丧失了学习信心。鉴于学生存在上述学习障碍,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应注意从以下几方面帮助学生排除各种心理障碍:
一是要帮助学生排除心理障碍、树立学习信心。一方面要制造事实,让学生相信:我们有能力学好数学,只要努力,就有进步。比如:每次章节检测,教师在不降低教学要求的前提下,让绝大多数学生及格。另一方面是要做好学生的思想转化工作。利用科学家艰苦奋斗、知难而进的事迹和本班后进生转化的点点闪光事例来教育学生,以克服学生自卑、厌恶等不良心理。
二是注意与学生联络感情,激发其兴趣。教师要深钻教材、精心设问。对后进生提问时,即使他们回答不上来,也要引导和鼓励,切忌讽刺、挖苦和指责,使他们逐步由怕老师提问到敢向老师提问。平时要在感情上亲近学生。
三是要培养学生科学的态度和良好的学习习惯。教师要告诉学生怎么听课,怎么作业,怎么总结学习规律,怎么在学习上严格要求自己。
第五篇:大学生人际交往中的心理障碍及克服
大学生人际交往中的心理障碍及克服
一、大学生交往中的心理障碍
人际交往是指人运用语言或非语言符号交换意见、交流思想、表达情感和需要的过程。一般来说,大学生在人际交往过程中,出现一些困难或不适应是难免的,但如果个体的人际关系严重失调,人际交往时常受阻,就说明存在着交往障碍。大学生常见的交往障碍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
(一)、认知障碍。认知障碍在大学生的人际交往中表现突出而常见,这是由青年期的交往特点所决定的。青年期自我意识迅速增强,开始了主动交往,但其社会阅历有限,客观环境的限制使其不能够全面接触社会,了解人的整体面貌,心理上也不成熟,因而人际交往中常又带有理想的模型,然后据此在现实生活中寻找知己,一旦理想与现实不符,则交往产生障碍,心理出现创伤。另一个是以自我为中心。人际交往的目的在于满足交往双方的需要,是在互相尊重、互谅互让,以诚相见的基础上得以实现的。而有的大学生却常常忽视平等、互助这样的基本交往原则,常以自我为中心,喜欢自吹自擂、装腔作势、盛气凌人、自私自利,从不考虑对方的需要,这样的交往必定以失败而告终。
(二)、情感障碍。情感成分是人际交往中的主要特征,情感的好恶决定着交往者今后彼此间的行为。交往中感情色彩浓重,是处于青年期大学生人际交往的一大特点。情感障碍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嫉妒与自卑。嫉妒是一种消极的心理品质,表现为对他人的长处、成绩心怀不满,报以嫉恨,乃至行为上冷嘲热讽,甚至采取不道德行为。嫉妒容易使人产生痛苦、忧伤、攻击性言论和行为,导致人际冲突和交往障碍。如有的同学在恋爱的竞争中失败,转而恶语中伤他人。
自卑是一种过低的自我评价。自卑的浅层感受是别人看不起自己,而深层的体验是自己看不起自己。有自卑心理的大学生在交往中常常是缺乏自信,畏首畏尾。遇到一点挫折,便怨天尤人;如果受到别人的耻笑与侮辱,更是甘咽苦果、忍气吞声。实际上,自卑并不一定能力低下,而是凡事期望值过高,不切实际,在交往中总想把自己的形象理想完美,惧怕丢丑、受挫或遭到他人的拒绝与耻笑。这种心境使自卑者在交往中常感到不安,因而常将社交圈子限制在狭小的范围内。
2.自负与害羞、孤僻。自负在人际交往中表现出傲气轻狂、居高临下、自夸自大,过于相信自己而不相信他人,只关心个人的需要,强调自己的感受而忽视他人。与同伴相处,高兴时海阔天空;不高兴时大发脾气。与熟识的人相处,常过高地估计彼此的亲密程度,使对方处于心理防卫而疏远。无论是自卑还是自负,都是导致交往障碍的两个极端。
害羞在大学生人际交往中常常表现出腼腆,动作忸怩,不自然,脸色绯红,说话音量低而小,严重者怯于交往,对交往采取回避的态度。过多约束自己的言行,无法充分表达自己的愿望和情感,也无法与人沟通,造成交往双方的不理解或误解,妨碍了良好人际关系的形成。
孤僻也会导致交往障碍,具体表现为孤芳自赏,自命清高,结果是水至清则无鱼,人至爱则无朋,与人不合群,待人不随和。或是由于行为习惯上的某种怪僻使他人难以接受。这样从心理上与行为上与他人有着屏障,自己将自己封闭起来。
(三)、人格障碍。人格障碍是另一种常见的人际交往障碍。所谓人格,是指人在各种心理过程中经常地、稳定地表现出来的心理特点,包括气质、性格等。人格的差异带来交往中的误解、矛盾与冲突,人格不健全可直接造成人际冲突。如不同气质类型的人对同一问题的处理方式不一样,胆汁质的人性情急躁,言谈举止不太讲究方式,这会使抑郁质的人常感委屈和不安,造成双方的互相抱怨和不满。而相同性格类型的人(同是内向性格或同是外向性格)也很难相处融洽。
二、常见人际交往障碍的克服
每个人在交往中都或多或少地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改善人际关系,加强人际交往,对大学生的学习、生活和心理健康都有重大意义。
(一)、提高认识,掌握技巧。
要注意不断调整自己的认知结构,对人际交往形成一种积极的准确的认识,而不要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视为尔虞我诈。同时加强交往技巧的培养,促使交往双方达到心理相容。为此,在人际交往中应尽可能地做到:
1.肯定对方。人类普遍存在着自尊的需要,只有在自尊心高度满足的情况下,他才会产生最大程度的愉悦,才会对人际交往中对方的态度、观点易于接受。特别是处于青春期的大学生,自尊心极强,因而在交往中首先就必须肯定对方,尊重对方,这是成功交往的一半。
2.真诚热情。人际交往中,若对方感到了你的真诚与热情,显然会得到对方肯定的评价。所以在交往中,不但需要充沛的热情,同时又坦诚言明自身的利益,显得真诚而又合情合理。这样,自然会得到对方的接纳,为成功交往架起了一道桥梁。
(二)充分实践,改善交往措施。
良好的人际关系是在交往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大学生从入校的第一天起,只要注意加强交往的实际锻炼,良好的交往能力就一定会形成。
初入校门的大学生,在和一些不熟悉的人交往时,可以从一般的寒喧开始,之后转入中性话题。如来自哪个学校,姓名,有哪些业余爱好等,而后再转入双方感兴趣的,触及个人利益的话题,如工作、学习、身体等,最后,即可随便交谈起来,这种交往能锻炼自己使对方开口的本领,寻找相互感兴趣话题的本领。同时,良好的人际关系也有赖于相互的了解。相互了解有赖于彼此思想上的沟通。因此要注意常与人交谈,交换看法,讨论感兴趣的事情。这样,可籍以表达自己的喜怒哀乐,降低内心压力。在沟通中求得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的平衡,有益于身心健康。但在沟通时,语言表达要清楚、准确、简炼、生动。要学会有效聆听,做到耐心、虚心、会心,把握谈话技巧,吸引和抓住对方。
此外,一个人在不同场合具有不同角色,在教室是学生,在阅览室是读者,在商店是顾客。在交往活动中,如果心理上能经常地把自己想象成交往对方,了解一下自己处在对方情境中的心理状态和行为方式,体会一下他人的心理感受,就会理解别人的感情和行为,从而改善自己待人的态度,这种心理互换也是培养交往能力的好办法。
(三)、培养良好的交往品质
1.真诚。“人之相知,贵相知心”。真诚的心能使交往双方心心相印,彼此肝胆相照,真诚的人能使交往者的友谊地久天长。
2.信任。美国哲学家和诗人爱默生说过:你信任人,人才对你重视。以伟大的风度待人,人才表现出伟大的风度。在人际交往中,信任就是要相信他人的真诚,从积极的角度去理解他人的动机和言行,而不是胡乱猜疑,相互设防。信任他人必须真心实意,而不是口是心非。
3.克制。与人相处,难免发生摩擦冲突,克制往往会起到“化干戈为玉帛”的效果。克制是以团结为金,以大局为重,即使是在自己的自尊与利益受到损害时也是如此。但克制并不是无条件的,应有理、有利、有节,如果是为一时苟安,忍气吞声地任凭他人的无端攻击、指责,则是怯懦的表现,而不是正确的交往态度。
4.自信。俗话说,自爱才有他爱,自尊而后有他尊。自信也是如此,在人际交往中,自信的人总是不卑不亢、落落大方、谈吐从容,而决非孤芳自赏、盲目清高。而是对自己的不足有所认识,并善于听从别人的劝告与帮助,勇于改正自己的错误。培养自信要善于“解剖自己”,发扬优点,改正缺点,在社会实践中磨炼、摔打自己,使自己尽快成熟起来。
5.热情。在人际交往中,热情能给人以温暖,能促进人的相互理解,能融化冷漠的心灵。因此,待人热情是沟通人的情感,促进人际交往的重要心理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