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库大全 > 精品范文库 > 7号文库

常见的酸和碱 教学反思

常见的酸和碱 教学反思



第一篇:常见的酸和碱 教学反思

常见的酸和碱教学反思

这节课充分体现实验在化学教学中的作用,我的重点是放在通过实验对知识规律的总结上,以学生进行课堂实验探究为主,注重引导学生主动发现和提出问题,协助学生归纳、总结教学重、难点。学生在“问题情景—实验探究—交流讨论—归纳总结”的过程中完成知识的自行建构。在探究学习过程中,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使学生体会到合作的必要与快乐,促进学生之间的合作与竞争,且能对所学的内容有较深的理解和掌握。

通过本节课教学的设计,我最大的感受是每一名学生都以极大的热情和兴趣投入到化学学习中来,因为他们的化学学习就是在感受生活、了解生活,以一种新鲜的眼光去重新衡量身边的事物。学生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更关心生活、关注环境,动手能力有很大提高,我也深刻体会,引导学生从生活入手,理性地分析生活,研究生活,得到经验,获得真知,然后将得到的东西再灵活地运用到生活中去,展现了科学研究与发现的真实过程,实现了“从生活走进化学,从化学走向社会”这一要求。

本节课由于受条件限制,不能设计学生的分组实验探究,没有很好的发挥学生的团队精神。讨论整理的环节偏多,所以课堂节奏的调控还需要深入思考以及在课堂上灵活地处理和把握,以便顺利完成教学任务。

这节课尽管我在教学设计和实验安排、实施上作了努力的尝试,并取得一定的成效。但认真反思自己的教学,本人认为至少存在以下几个问题需要更加改进和完善:

一是教学过程中,我更多的关注教学任务的执行与完成,对学生实际接受中的疑难挖掘不够,这也是课堂驾驭能力不足的表现,还需要用心去研究、体会、感悟

另外我还发现,在这热烈的学习气氛中也存在一些问题:学生对一些基础的化学用语掌握不到位,化学方程式的书写不够准确,我认为这是对基础知识的总结不够造成的,以后的教学中我将尝试加强这节课的课后强化训练。

第二篇:常见酸和碱 教学反思

常见的酸和碱

姓 名:刘国坤单 位:平顶山市第二十四中学时 间:

教学反思

2012年5月20日

本节课的最大亮点是实验探究法的运用,教师灵活的引导情景,学生灵活的实验探究,在注重对科学知识的掌握和理解的同时,更加注重了学生在活动中进行科学探究以及分析推论的体验。学生在活动中的参与意识、合作精神、实验操作、探究能力都得到了最大的发挥,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探究中得到了提高,教师起着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的作用。学生是课堂的主体,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主动构建知识。

第三篇:常见酸和碱 教学设计

第十单元 酸和碱

一、常见的酸和碱

授课人:刘国坤

位:平顶山市第二十四中学

间:2012年5月20日

一、常见的酸和碱

教学目标

1、认识几种常见的酸和碱,知道酸和碱各自都具有相似的化学性质

2、会用酸碱指示剂检验溶液的酸碱性

3、能熟练取用酸和碱及其溶液 教学重点

1、会用酸碱指示剂检验溶液的酸碱性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紫色石蕊试液,无色酚酞试液,白醋,稀盐酸,石灰水,氢氧化钠溶液,食盐水,蔗糖水,试管等。教学方法

一、引入新课:

通过实物﹙各种水果﹚引入“酸”—这些食物中都包含着一种物质—“酸”

通过实物﹙洗发水﹚引入“碱”—你可能用到了另外一种物质—“碱”。

其实我们每天都在使用含有酸和碱的物质,甚至连我们的生命活动也离不开酸和碱的化学反应。因此,我们有必要了解一些常见的酸和碱。﹙板书﹚

二、进行新课

﹙教师﹚本节课我们首先围绕“酸”来展开。

﹙教师﹚请尽可能多的列举你所知道的有“酸味”的物质。﹙学生﹚……

﹙教师﹚很多物质的味道最早都是那些勇敢的人们通过“尝味道”知道的。味道是物质性质的反映,如酸味是物质酸性的反映。但是我们学习化学时,禁止对化学药品进行品尝。如何通过化学手段了解其酸碱性呢?

﹙教师﹚现在我们回忆曾经学过的这样一个实验,把二氧化碳通入到紫色石蕊试液中,试液呈现什么样的颜色呢? ﹙学生回答﹚

﹙教师﹚碳酸有酸味,我们是否可以这样猜想,其他有酸味的物质,如白醋、稀盐酸,是否也能使紫色的石蕊试液变红?我们所熟悉的其他物质,如石灰水,氢氧化钠溶液、食盐水、蔗糖水等,是否也能使紫色的石蕊试液变色呢?

实验是裁判,请同学们根据实验桌上给出的实验器材及药品,参照大屏幕上的方法进行探究。﹙多媒体课件展示操作方法﹚ ﹙分组探究﹚取六只小试管,分别加入1-2毫升白醋、稀盐酸、石灰水、氢氧化钠溶液、食盐水、蔗糖水,并各滴加紫色石蕊试液1-2滴,观察实验现象。

(教师巡视,肯定学生的正确操作,纠正学生错误的操作,并提醒学生注意胶头滴管的使用方法,如何倾倒液体……)﹙教师﹚请学生回答结果。﹙多媒体演示正确结果﹚

﹙交流讨论﹚由学生根据正确的实验结果,讨论,得出结论。

1、白醋、稀盐酸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呈酸性。

2、石灰水,氢氧化钠溶液使紫色石蕊试液变蓝,呈碱性。

3、食盐水、蔗糖水使紫色石蕊试液不变色,呈中性。

﹙师生总结﹚酸性溶液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碱性溶液使紫色石蕊试液变蓝。﹙板书﹚

﹙分组探究﹚把紫色石蕊试液换成无色酚酞试液做同样的实验。﹙教师﹚请同学们汇报实验现象。﹙多媒体演示正确结果﹚

﹙交流讨论﹚由教师和学生根据正确的实验结果,讨论,同样的道理-得出结论。

酸性溶液使无色酚酞试液不变色,碱性溶液使无色酚酞试液变红色。﹙板书﹚

﹙教师﹚像石蕊、酚酞这样能检验溶液酸碱性的试剂称为酸碱指示剂。﹙板书﹚

三、﹙知识反馈﹚通过习题训练,达到效果。﹙教师﹚酸碱指示剂是如何发现的呢?

四、﹙学生活动﹚多媒体课件展示“玻义尔偶然中发现指示剂”的故事,并让学生自己阅读,谈自己受到的启示。

五、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与探究,我们认识了几种常见的酸和碱,也基本掌握了如何用酸碱指示剂来检验酸溶液和碱溶液。

六、作业: 参照课本49页活动与探究,自制一些酸碱指示剂来检验溶液的酸性和碱性。

﹙板书设计﹚

一、常见的酸和碱

使紫色的石蕊试液变红

酸性溶液

使无色酚酞试液不变色

使紫色石蕊试液变蓝

碱性溶液

使无色酚酞试液变红

酸碱指示剂

第四篇:常见的酸和碱(精选)

常见的酸和碱教案

一、教学设计思路:

酸和碱是化学中常用的两类物质,同时也是生活中常见的两类物质。本课将根据学生在生活中对酸和碱的初步认识,从其己有的知识和经验出发,提出问题:如何确定物质是酸性还是碱性?引导学生对所提出的问题进行探究,认识酸碱指示剂,探讨在生活中检验酸碱的方法,学习自制酸碱指示剂,并用其检验生活中物质的酸碱性。从而使学生“从生活走向化学,从化学走向社会。”

二、教案

课题:酸碱指示剂的探究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知道酸和碱溶液能和酸碱指示剂反应。

会用酸碱指示剂检验溶液的酸碱性。

能自制酸碱指示剂,并设计和完成与之有关的实验。

2.过程和方法:

通过一些探究活动,进一步认识与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根据所学知识来主动探究未知,进一步增加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发展学生善于合作,勤于思考的科学精神。

重点

认识酸碱指示剂能使酸碱溶液反应,可用于检验酸或碱的溶液

难点

引导学生自主进行探究

教学方法

引导--探究教学模式

仪器、药品

1、师准备:食醋、稀盐酸、稀硫酸、石灰水、氢氧化钠溶液、紫色石蕊试液、酚酞溶液; 滴管、试管、试管架、研钵、纱布;紫色康乃馨花、紫卷心菜

2、学生准备:2-3种花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引入〕很多同学都曾吃过桔子和皮蛋,有谁知道:为什么桔子、柠檬等水果吃起来是酸酸的味道,皮蛋吃起来时却有一股涩味?

聆听后回答:因为水果中有各种果酸;皮蛋中含有碱。

从生活中己有的知识和经验出发,引入新课

〔过渡〕酸和碱对于大家来说并不陌生。其实酸和碱不仅是生活中常见的物质,也是化学中常见的两类重要物质。在生活中可以通过品尝辩别一些物质,而化学试剂是不允许品尝的。我们怎么确定物质是酸还是碱?

〔提出问题〕试管中的紫色石蕊溶液,在不借助实验室中任何化学药品的情况下,能否使之变成红色?

学生演示:向试管中吹气。紫色石蕊溶液变成红色

创设情境,回顾已学的知识,引入课题

〔问题研究〕是什么物质使石蕊试液变红?

〔设问〕除了碳酸,我们熟悉的食醋、盐酸、石灰水等物质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发生什么样的变化呢?

学生回答: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生成碳酸。

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演示实验〕在试管内分别滴入食醋、盐酸、石灰水、氢氧化钠溶液,向其中滴加2-3滴紫色石蕊试液,观察颜色的变化。

学生观察实验,记录实验现象,培养学生观察能力

资料:石蕊溶液遇酸溶液变成红色,遇碱溶液变成蓝色

〔讨论〕1.根据上述实验现象和信息,试分析这4种物质中,哪些可能是酸溶液,哪些可能是碱溶液?

2.你认为紫色石蕊有什么作用?

学生思考后回答:

1、醋和盐酸是酸溶液,石灰水和氢氧化钠溶液是碱溶液

2、紫色石蕊可用于检验酸或碱的溶液

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讲述〕像石蕊溶液这样能跟酸或碱溶液起作用而显示不同颜色的试剂,称做酸碱指示剂。实验室常用的酸碱指示剂除了石蕊溶液外还有酚酞。

〔演示实验〕在试管内分别加入食醋、稀盐酸、氢氧化钠溶液、石灰水,再滴加2-3滴酚酞试液,观察颜色的变化。

〔小结〕无色酚酞遇酸溶液不变色,遇碱溶液变红色

学生观察实验,记录实验现象,使学生认识酸碱指示剂,知道其用途

〔过渡〕石蕊和酚酞是化学实验室中常用的试剂,在生活中是否也有能用于检验酸或碱的物质呢?我们知道紫色的石蕊溶液可用来检验酸或碱的溶液,那么,紫色的花是否也可用来检验酸或碱的溶液呢?

〔观察与思考〕将一朵紫色康乃馨泡在氢氧化钠溶液中,观察颜色的变化。(紫色康乃馨变黄)对紫色康乃馨在氢氧化钠溶液中变黄的现象,你能提出哪些问题进行探究?

学生独立思考,小组交流,代表发言,同学讨论,相互补充,完善方案,进行实验。

培养学生主动探索的能力,相互交流合作的精神,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

教师从学生提出的各种问题中选择“紫色康乃馨能否用于检验酸或碱的溶液?”这个代表性问题进行探究。

你的猜想

你验证猜想的实验方案

实验现象

你的结论

〔活动与探究〕学生先独立。设计实验方案,然后进行小组交流,各小组代表发言提出小组的实验方案。

方案

一、将紫色康乃馨泡在氢氧化钙溶液中,观察颜色的变化

方案

二、将紫色康乃馨泡在盐酸中,观察颜色的变化。

方案

三、1.将紫色康乃馨泡在盐酸、食醋等酸溶液中;2.将紫色康乃馨泡在氢氧化钠、氢氧化钾等碱溶液中观察颜色的变化

〔交流与讨论〕上述方案中,哪种方案较科学?请大家利用桌上的实验药品进行实验探讨。

学生独立思考,小组交流,代表发言,同学讨论,相互补充,完善方案,进行实验。

培养学生主动探索的能力,相互交流合作的精神,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

〔讲述〕为什么康乃馨在酸或碱的溶液中会呈现不同的颜色变化呢?花瓣内含有一些植物色

素,这些色素在酸性或碱性溶液中呈现不同的颜色。用花瓣来检验物质,使用和保存都不方便,你们能想出简便的方法吗?

〔实验演示〕将提取的康乃馨汁液滴加到盐酸溶液中。

我们可以提取花瓣的汁液,制成酸碱指示剂。(色素易溶解在酒精中,可用酒精浸泡,得到提取液)这样在使用和保存时都很方便。

学生思考后提出 各种方法

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活动与探究〕自制酸碱指示剂

1、将带来的几种植物的花瓣或果实,分别在研钵中捣烂,加入酒精(乙醇和水的体积比为1:1)浸泡

2、用纱布将浸泡出的汁液过滤或挤出,得到酸碱指示剂。

3、试验指示剂在食醋、盐酸、氢氧化钠、氢氧化钙溶液中的颜色变化

学生用带来的各种花瓣或果实,提取汁液,制取酸碱指示剂

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交流与讨论〕交流实验结果,比较所制得的指示剂在酸或碱溶液中颜色变化效果是否较好?你认为这些汁液有什么用途?

〔讲述〕化学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在我们的生活中处处充满了化学。

学生思考后回答

培养学生迁移能力知识

〔联想与应用〕色彩绚丽的花朵为我们的生活增添了生机和活力。你们知道为什么会有“万紫千红的花”?

〔阅读资料〕万紫千红的花

学生讨论,阅读资料

使学生进一步了解化学与生活的联系“生活之中处处有化学”。

〔反思与小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体会或想法?

学生回顾本节课的内容后回答

培养学生的归纳总结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小结〕在今天的学习中,我们通过一系列的探究活动,认识了酸碱指示剂,知道如何确定物质是酸性还是碱性,并学会了在生活如何检验溶液的酸碱性,探究问题的能力得到进一步的提高。在今后的学习中,同学们还要不断地积极进行探索和研究。

学生聆听

激发学生在今后的学习中要勇于地探索和研究

〔课外探究〕课外收集一些花卉、水果和蔬菜,提取其汁液,作为酸碱指示剂,用其检验家中的白醋、果汁、石灰水、肥皂水、清洁剂液、自来水等物质的酸碱性。

学生课后完成

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锻炼学生实验操作能力

〔板书设计〕

第十单元 酸和碱

课题1 常见的酸和碱

酸碱指示剂的探究

1、碱指示剂跟酸或碱的溶液作用显示不同的颜色。

2、石蕊和酚酞溶液是常用的酸碱指示剂。

紫色石蕊溶液遇酸溶液变成红色,遇碱溶液变蓝色

无色酚酞遇酸溶液不变色,遇碱溶液变红色

3、酸碱指示剂能用来检验酸或碱的溶液。

4、从植物的花瓣或果实中可制得酸碱指示剂

第五篇:课题1 常见的酸和碱常见的碱教学反思

一、《课题1 常见的酸和碱常见的碱》(第三课时)教学反思

此教案是为学生基础比较好的兴趣班而设计的。从总体上看,本节课基本达到了新课程标准要求的预期目标,即:充分利用学校的各种资源,挖掘教材,发展教材,创造性地使用好新教材,重视对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培养。从学生熟悉的社会生活现象入手,引入对有关碱的性质的学习,再用碱的有关性质来解释有关日常现象,使本节课体现出从“生活——化学——生活”的鲜明主线。

同时,本节课的亮点之一,就是通过对CO2和NaOH能否反应的实验探究,不但加深了学生对有关知识的巩固和应用,同时也使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得到进一步的提高。整堂课的课堂气氛是非常热烈的,学生的积极性高,思维活跃,设计出很多精彩的方案。这也使我深深感到,在今后的教学中,要非常重视学生思维的激发点和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要充分考虑如何引导学生展开充分的思维来获取知识;如何暴露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疑难,并引导他们分析,解决问题;如何寻找思维的闪光点,并及时赞扬鼓励,进一步激发他们的创造性,真正扮演好“老师是导演,学生是演员”的角色,使学生想学、会学、乐学。当然,此节课的不足之处是超时10分钟,原因是没有把握好学生的讨论时间而造成超时。

相关内容

热门阅读

最新更新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