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高一历史阶段教学小结
新课程走过第一学段了,回顾翻过的一页,有很多感触和反思,现在围绕这一学段有关的教学活动从以下七个方面做一简要的小结。
一、教材、教辅使用情况:
1、教材:采用的是岳麓出版社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必修Ⅰ《政治文明历程》,本教材一改以往按照章节体通史的形式编写,而是按照“模块”加“专题”的形式(即模块单元体专题型)编写。打破了传统的时间顺序和空间范围,围绕某一主题,采取纵向跳跃、横向截取剖面的方法,选取一些典型的历史事实,进行更加深入的阐述和更具示范性的探究。其特点是内容精炼,跳跃性强,思维层次高,适合探究性教学的开展。从而给教学组织和实施带来了深刻的变化。
2、教辅:采用的是中国海洋出版社高中新课标全程学习方略《世纪金榜》该教辅每一单元由单元整体感知、课程标准解读、基础知识梳理、主干网络、要点归纳透析、素能综合训练、情境探究讨论、课外知识拓展八个板块构成,凸显新课标精神。
二、教学情况:
1、从教师教的方面来看:由于教材本身内容丰富,学术性强,且采用模块这一新的编写方式,还出现大量新知识,因而解读及处理难度相当大,故造成课时与教学任务重的矛盾极为突出,这种状况制约着重“过程与方法”这一新课标重要教学目标的实现;这种状况又使所有的探究变得非常空洞而困难,课外探究更显奢侈。所以如何理解新课程标准及如何把握教学深度广度?如何进行教学设计?如何对课本知识进行有机、合理的整合?成为解决这一矛盾的关键所在。
2、从学生学的方面来看:高一年学生历史基础知识普遍较为薄弱,学生对不少初中本该掌握的常识往往是“茫然无所知”,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也不当,再加上对历史科固有的轻视态度,诸多因素都制约着学生的高中阶段的学习。许多学生感觉学习历史有困难,不知识怎样记忆史实,再加上政治制度史本身内容的抽象枯燥,也加大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难度。
针对学生的这些情况,我在日常教学中注意夯实基础知识,采用问题教学法,调动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中来,确保师生共建生态课堂,和谐课堂。
三、问卷情况:
本学段年段进行一次新课程教学情况学生问卷调查,其中涉及20个问题,具体的不再一一阐述,总体来说学生对我的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效果持肯定态度。
四、试卷情况:
第一学段测试由学校备课组命题,试卷分为三大部分:第一部分为选择题,占54分,重点考察学生对基础的理解和掌握;第二部分材料题,占46分,侧重考察学生运用知识、解读材料、知识迁移、文字表达等能力;第三部分为附加题,占15分,主要检测学生感悟历史的能力。试题较好地贯彻新课标的三维目标。
五、成绩分布:(不含附加题)
高一(1)班:
到考人数99
10089
8079
7069
6059
5049
分以下平均分及格率优秀率最
高
分最
低
分
5705181910564.973.78.88818
高一(2)班:
到考人数99
10089
8079
7069
6059
5049
分以下平均分及格率优秀率最
高
分最
低
分
5839141410867.16920.79636
高一(3)班:
到考人数99
10089
8079
7069
6059
5049
分以下平均分及格率优秀率最
高
分最
低
分
58***.465.513.89429
高一(4)班:
到考人数99
10089
8079
7069
6059
5049
分以下平均分及格率优秀率最
高
分最
低
分
5811223146271.486.222.49437
高一(5)班:
到考人数99
10089
8079
7069
6059
5049
分以下平均分及格率优秀率最
高
分最
低
分
5816151813565.56912.19438
六、答题情况:
(一)、选择题平均得40分,学生失分大致有以下几种原因:
1、基础知识没很好地掌握:选择题绝大多数都是对基础知识的考察,但由于学生对历史不重视,没去落实掌握,导致失分。
2、对知识不理解或一知半解,造成大面积失分:这类知识在课本里还是在课堂上都是很显性的重点,况且在教辅中也做过类似的题目,但在试卷中换了一幅新面孔,换了一种题法,有些学生懵了,不知题目所云,就糊乱选做答。
3、没能很好地理解题意,不知解读关键词:题目考察的是根本原因、直接原因、内容、实质、影响、作用等,学生对题中的关键词不加理会,导致出错。
4、没有养成良好的审题、读题习惯:看题不认真,题干和题枝没看清楚,急于做答。这种本该拿到的分数却造成失分,实为可惜。
(二)、材料题平均得27分,学生失分大致有以下几种原因:
1、不会看材料,更不知从何下手解答。
2、不会结合题问提取材料中的有效信息。
3、缺乏知识迁移能力,不知将材料所提供的信息和已学过的课本知识相结合,缺乏整合知识的能力。
4、答题语言不规范。
七、改进办法:
针对教学任务紧,学生基础薄弱的实际,今后教学我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改进:
1、课前要求学生结合教辅中的填空题做好预习工作。
2、课堂上多从学生的水平和能力出发,设置问题,分层教学,引导学生主动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千方百计地让学生动起来,同时要注意对基础知识的落实,强调学生做好笔记。
第二篇:会计历史阶段
历史阶段
(一)古代会计阶段
古代会计,从时间上说,就是从旧石器时代的中晚期至封建社会末期的这段漫长的时期。从会计所运用的主要技术方法方面看,主要涉及原始计量记录法,单式账簿法和初创时期的复式记账法等。这个期间的会计所进行的计量,记录,分析等工作一开始是同其他计算工作混合在一起,经过漫长的发展过程后,才逐步形成一套具有自己特征的方法体系,成为一种独立的管理工作。
(二)近代会计阶段
近代会计的时间跨度标志一般认为应从1494年意大利数学家,会计学家卢卡*帕乔利所著《算术,几何,比及比例概要》一书公开出版开始,直至20世纪40年代末。此间在会计的方法技术与内容上有两点重大发展,其一是复式记账法的不断完善和推广,其二是成本会计的产生和迅速发展,继而成为会计学中管理会计分支的重要基础。
(三)现代会计阶段
现代会计的时间跨度是自20世纪50年代开始到目前。此间会计方法技术和内容的发展有两个重要标志,一是会计核算手段方面质的飞跃,即现代电子技术与会计融合导致的“会计电算化”,二是会计伴随着生产和管理科学的发展而分化为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两个分支。1946年在美国诞生了第一台电子计算机,1953年便在会计中得到初步应用,其后迅速发展,至20世纪70年代,发达国家就已经出现了电子计算机软件方面数据库的应用,并建立了电子计算机的全面管理系统。从系统的财务会计中分离出来的“管理会计”这一术语在1952年的世界会计学会上获得正式通过。
(四)现代会计资产
会计资产是指由过去的经济活动所形成的.为企业拥有或者控制, 并能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的经济资源。在资产流动性中(即按其转变为现金的速度和能力)分为流动资产和非流动资产(长期资产)。流动资产是一般可以在一年内变现在或耗用的资产,主要包括:现金.银行存款.短期投资。
第三篇:2014高一语文教学小结
2013----2014教学小结
今年,我接受任务,执教一个班的高一语文。教高中也是我一直的梦寐以求,但是时隔十年,才得以如愿以偿。心中的庆幸自不必说,感谢学校领导的“知人善任”。
我读高中,已经是上个世纪的事情了,我对我的高中语文老师是十分崇拜的,不确定的讲,是他的无为而治,影响了我的一生。之前的我,应该是理科强,文科弱。由于机缘巧合我被分在了文科班,又幸运地遇见了我的班主任,也是我的语文老师。他的执教风格很是迥异,他基本上上课很少满堂灌,只言片语,言简意赅。每节课最多只讲二十分钟,剩下的时间给大家自己琢磨。但是有一点,对我很是受用。他总是鼓励我们多阅读,多积累。在他的影响下,我在高一高二两年时间里,前前后后共计看过20多部大部头著作。积累了一个笔记本的名言名句,或者是那些撩拨过心灵的语句。除此之外,还试图背过成语大辞典,从头到尾看过新华字典。而且还鬼使神差地对唐诗宋词特感兴趣,后来还觉得不过瘾,想进攻《古文观止》,由于时间紧迫,高考在即,也不得不作罢。自己的求学经历,在脑海回荡,自己也在反思如何对待我的弟子。当然学生和学生不能同日而语,当时我的同学都是来自九县三区的的莘莘学子。他们的学习态度都不用担心。学习能力也是不必过多考虑。
面对眼前的30多个孩子,其实和他们接触的几天,虽然知道他们基础不太好,但是他们对知识的渴望,对理想的期盼,还是深深地打动了我。虽然都是农村的孩子,但是他们就没有理想了吗?他们在这里读书,就是低人一等吗?我不这样认为,特别是高中,可以这样说“你的心有多大,你的舞台就有多大”。首先,我需要向他们小秀一下自己,让他们“亲其师,信其道”。在他们面前狂征博引,口若悬河。让他们对我这个其貌不扬的老师要刮目相看。其次,要培养他们的学习自觉性,高中的学习,必须要高度自觉,如果还是初中或者小学时的“赶鸭子上架”,是不会有啥好的效果的。同学们,其实还是蛮有风度的,你如果和他们“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他们是愿意配合的。通过这些方面的干预和引导,这个学期的教学活动,总的来说还是比较满意的。自己有所付出,也有所获得,和同学们之间的感情还算融洽。
存在的问题也比较多,自己以前的内容,已经跟不上形势,自己备课起来,很是费力,自己往往要花很多时间去研究教材,在备学生这方面就有所欠缺,有时自己的想当然,遇见现实的残酷,才发现,幼稚的想法是那样的不堪一击。因此在以后的教学中,还要注意要与时俱进,要努力提升自己的素养。
第四篇:高一语文教学小结
到目前为止,高一语文已完成了一学年的学习,下面就这一年的语文学习对近期教学进行一次小结和反思。
一、学生方面主要存在的问题
1、学生的语文功底普遍较差,从字音字形到词语的掌握;语法修辞的认识,在不同程度上都含糊不清,尤其是文言文的语法知识可以说是空白一片,这与初中的淡化语法有着一定的必然联系。
2、没有养成良好的听、说、读、写的习惯,阅读、理解、分析、表述能力较差。
3、学习缺乏主动性和自觉性。大部分学生在学习上表现为不主动,无法很好地做好预习,甚至背诵任务;许多学生不爱在课堂上发言。
4、学生学习方式有待调整。许多时候,学生会出现不习惯一些课改下的教学方式,尤其在笔记这一块,许多学生已经习惯了初中那种老师讲学生抄方式,到了高一便不太会做笔记,除非老师强调说该做笔记了。
5、在课外阅读上较少接触名著,大多数学生比较偏向快餐式文化,做读书笔记一般也是摘录杂志上面的。
二、今后的教学设想
针对以上存在的情况,在今后的教学中:
1、夯实基础。语文是一门积累的学问,靠短期强化往往毫无效果,因此在高中第一年开始便要着手于他们基础的巩固。
2、强调“落实”二字。以一定的检查手段为辅来检测学生背诵、字词的情况,必须做到一事一清,避免学生养成拖拉的习惯和偷懒的心态。
3、积极鼓励学生发言。课堂上尽可能地采取“就文提问的方针”,让学生觉得有话可说、有文可依,不怕答错,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同时迫使学生多读、多看、多理解、多感受课文中的语言文字,并且慢慢地趋向敢说、想说、爱说。
4、时事话题讨论。可尝试将报刊中的社会讨论热点拿到课堂上加以讨论,以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
5、注重提高学生的阅读量。具有一定的阅读量,对于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写作水平都有重要的作用,但是繁重的课程让学生无暇于名著之类,因此可以尝试每周拿出半节课也作为阅读课。
总之,优异的成绩可以成为学生学习的动力,而只有促使学生对语文学习产生兴趣——要学、想学,才是提高学生语文成绩的最根本的保证。
第五篇:初一历史阶段测试题范文
初一历史阶段测试题
同学们,欢迎你们步入历史殿堂!在一个月的学习中,你一定有了很多的收获和体会,让我们潇洒地走进历史展室,再现各自的靓丽风采吧!(满分50分;时间30分钟)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计24分)
1、据考古发掘资料表明,目前我国境内已知的最早人类是:()。
A.元谋人 B.北京人 C.山顶洞人 D.蓝田人
2、从猿进化到人,要经历一个漫长过程,作用于这一过程中的最主要因素是:()。A.直立行走 B.手的发展
C.语言的产生 D.劳动
3、世界上出土古人类遗骨和遗迹最丰富,并且在1987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的遗址是:()
A.元谋人遗址 B.北京人遗址 C.山顶洞人遗址 D.半坡村遗址
4、传说中的“神农尝百草”,发明医药,成为中华原始农业和医药业的创始人的是()。A.黄帝 B.炎帝 C.舜 D.禹
5、我们是“炎黄子孙”,那么被尊奉为中华民族人文始祖的英雄人物是:()①尧 ②舜 ③炎帝 ④黄帝 A、①② B、①④ C、③④ D、②③
6、我国在世界上最早种植的农作物品种是:()
A、水稻、小麦 B、粟、水稻 C、水稻、玉米 D、粟、小麦
7、西周时为巩固统治,开发边疆而实行的制度是()。A.禅让制 B.世袭制 C.兄终弟及制 D.分封制
8、我国神话传说中,黄帝之后,黄河流域先后出了三个有名的人物叫尧、舜、禹,他们都是通过推举的方式成为部落联盟首领的。历史上把这种产生首领的办法称为()。
A.选举制 B.投票制 C.世袭制 D.禅让制
9、夏朝建立于约公元前2070年,这一年属于:()。
A.21世纪70年代
B.公元前21世纪70年代 C.公元前20世纪70年代
D.20世纪70年代
10、河南殷墟遗址被列为2006年第三十届世界遗产大会上我国的审议项目。你认为殷墟遗址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最主要是因为它向人们展现了哪个王朝的社会风貌()。
A.夏朝
B.商朝
C.西周D.东周
11、夏、商、西周三朝灭亡的共同原因是()。
A.建国者没有打好基础 B.不注意与周边少数民族的关系 C.最后一个国君暴虐残酷 D.内部发生严重的叛乱
12、“春秋五霸”中第一个称霸的是:()
A、齐桓公 B、宋襄公 C、晋文公 D、秦穆公
二、朝代接龙(将下列朝代按照先后顺序重新排列,共10分):
春秋 西周 夏 战国 商 ① ② ③ ④ ⑤
三、材料阅读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通大川,决壅塞,凿龙门„„疏三江五湖,注之东海,以利黔首。
——《吕氏春秋》
(1)文中所提到的事迹是何人所做?(2分)
(2)他所采取的方法是什么?(2分)
(3)他最典型的故事是什么?(2分)
(4)除了治水,大禹还有哪些重要事迹。(3分)
四、填图题:
请同学们把战国七雄(秦、齐、燕、韩、魏、赵、楚)填在图中适当的位置(7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