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库大全 > 精品范文库 > 7号文库

四年级数学第七册第七单元小结

四年级数学第七册第七单元小结



第一篇:四年级数学第七册第七单元小结

年级第一学期第单元小结

撰写者:彭浩东

本单元通过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简单事例,让学生理解优化的思想,形成从多种方案中寻找最优方案的意识。排队论是关于随机服务系统的理论,其中的一项研究是怎样使服务对象的等候时间最短的问题。教材没有给出答案,鼓励学生大胆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案,并寻求最优方案。

作为一名数学教师,不仅要传授给学生数学知识,更重要的是传授给学生数学思想、方法、技能和意识,因此在本节课的设计上我力图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赋于学生以尽可能多的思考、交流和发现的机会,引导学生分享彼此的思想和成果,并重新审视自己的想法。基于本节课的特点:开放性比较强,所以在教学设计中我本着为学生学习服务的思想,给学生广阔的参与空间,从学生很熟悉但没有深入研究过的问题入手,激起学生的认知冲突,激起学生的探究热情。有了学习的动力和欲望,学生自然就会参与到学习活动中了。

一、烙饼类问题策略:

在每次只能烙两张饼,两面都要烙的情况下:

1、烙3张饼:先烙1,2号饼的正面,接着烙1号饼的反面和3号饼的正面,最

后烙2,3号饼的反面。

2、烙多张饼:如果要烙的饼的张数是双数,2张2张的烙就可以了,如果要烙的饼的张数是单数,可以先2个2个的烙,最后3张按上面的最优势方法烙,最省时间。

二、沏茶类问题策略:首先要明确沏茶的大致顺序,也就是说那些事情要先做,然后再考虑还有那些事情可以同时做,能同时做的事尽量同时做,这样才能节省时间。

三、排队论问题策略:依次从等候时间较少的事情做起,就能使总的等候时间最少。

四、“田忌赛马”问题策略:田忌用下等马对齐王的上等马,用上等马对齐王的中等马,用中等马对齐王的下等马。三场两胜,田忌出胜。

第二篇:语文第七册第七单元单元备课

第七单元教材分析

教材分析:

这组教材编排了三篇精读课文、两篇略读课文和一个语文园地。《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讲述了少年周恩来在感受到中华不振的现实后,立志为中华振兴而读书的故事;《乌塔》讲的是一个德国女孩乌塔一个人在德国旅行的故事;《尺有所短,寸有所长》讲了一个小朋友向一位作家请教如何与人相处、平等交流的事情。

单元目标:

应注意引导学生多读、多想、多体会,深切感受成长的快乐,再由课文内容想开去,联系自己读过的和身边发生的感人故事,感悟互相关爱带来的快乐和幸福,使学生在情感上有所触动。同时,应引导学生运用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的方法理解词语,通过体会重点语句感悟课文内容。

单元重点难点:应引导学生运用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的方法理解词语,通过体会重点语句感悟课文内容。教学时数:13课时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教学目标:

1、学习生字、新词。理解“风和日丽、疑惑不解、衣衫褴褛、铿锵有力”等词语的意思并且能够在实践中运用。

2、通过反复朗读,找出周恩来为什么会立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原因。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感情。

4、了解伟人的成长过程,用讲故事、写文章、编短剧、办手抄报等方式,展示学习的收获。

教学重点:通过反复朗读,找出周恩来为什么会立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原因。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初步谈话,理解课题。

同学们,你们现在读书的目的是什么?回头看看我们敬爱的周总理小时候为什么读书?

(二)同学介绍搜集周总理的资料

(三)观看录像,感受情景。

看有关周总理小时候的录像资料,特别是讲他在修身课上回答校长的情景。

(四)检查预习,反馈交流。

1、学生自由读课文,教师强调要求:

(1)读通课文,遇到不懂的字或者词语,借助工具书或者联系上下文解释。

(2)不懂的地方,多读几遍,并在书上作上记号,待会在全班交流。

(3)边读边思考,课文写了几件事?周总理小时候为什么会立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2、生字中“嚷、惩、铿、锵”是后鼻韵,“范、巡”是前鼻韵。“范、惩”是上下结构,不能写成左右结构。

3、反馈交流,词语方面重点检查“焦点、耀武扬威、得意扬扬、铿锵有力、诸生“等词语的意思。

4、学生提出文章中不懂的地方,师生共同解决。

5、课文写了三件事。第一件事讲12岁的周恩来刚到沈阳,就听伯父叹着气说“中华不振“,这使他疑惑不解;第二件事讲周恩来在租界亲眼看到一位中国妇女受到洋人的欺侮,而围观的中国人敢怒不敢言,这使他真正体会到伯父说的话的含义;第三件事讲周恩来在修身课上,表明自己的心迹“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五)学生反复读课文,做到有感情地读课文。试着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情感。

(六)课堂作业: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学习课文的第一部分。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的第一部分。思考:你从这部分中体会到了什么?你是从课文的哪些地方看出来的?

2、指名学生朗读这一部分。尤其要指导学生在朗读伯父与周恩来的对话时,“为什么”?“那又是为什么呢?”要读出不解和追问的语气。“为什么中国人不能去那儿,而外国人却可以住在那里?这不是中国的土地吗┅┅”要读出疑惑不解的语气。

3、尊重学生自身的体会,不要强求学生所有的体会都一样。教师相机的作出指导。如:从“为什么”?“那又是为什么呢?”体会到周恩来对这些事情的关注。“为什么中国人不能去那儿,而外国人却可以住在那里?这不是中国的土地吗┅┅”体会到周恩来是一个善于观察周边的事情。

4、全班朗读这部分,注意要有感情地朗读。

(二)学习课文第二部分。

1、自由读第二部分,思考: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景?

2、学生读完课文后,想象当时的情景,四人小组演习当时情景。给学生提供当时的情景:当时那位妇女是怎样哭诉的,那个警察又是怎样训斥她的,站在一旁的洋人会说些什么?

3、学生演完后,谈一谈作为中国人看到同胞在自己的土地上受到这样欺凌是一种什么样的感受?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当时的社会现实:贫穷落后,受到列强的欺凌。深刻理解“中华不振”的具体含义。

(三)学习课文第三部分。

1、指名学生朗读,其他学生思考:“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是什么意思?

2、让学生联系全文,体会周恩来从疑惑到静思到立志的心理变化过程。

3、学生想一想当时周恩来一个人在沉思,他沉思什么呢?写一写当时他沉思什么?

4、全班交流写的内容。

5、读这部分,你从周恩来小时候身上体会到了什么?

(四)课外延伸。

1、阅读关于写周恩来总理故事的书,从而进一步了解伟人。

2、将你所了解的周恩来总理的故事用讲故事、写文章、编短剧、办手抄本等形式,展示学习的收获。那片绿绿的爬山虎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联系上下文理解生字新词的意思。从叶圣陶先生对《一幅画像》的修改中学习修改作文的方法。

2、从叶圣陶先生修改文章的事件中受到启发,培养一丝不苟地认真修改自己习惯。感受和理解叶圣陶先生平易近人、真诚宽厚的人格魅力。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习结合上文理解含义深刻句子的意思,理解文章记叙事情的思路,学习简单的记叙、描写、议论的方法。

教学时间: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1.联系旧课,启发谈话,导入新课。

①回忆课文《爬山虎的脚》。简介课文作者及主要内容。

②板书课题,齐读,简介作者。

③说明本文与叶圣陶先生的关系及写作背景。

2.学生用自己喜爱的方式自己读课文。

①读后谈收获。

②引导学生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板书:修改文章,请我做客,给我印象)

③理清课文写作思路,指导划分段落。

3.默读课文,要求:

① 划出生字新新。

② 在不明白的地方旁边做上标记。

4.学习生字新词。

①多媒体课件出示生字词,自由拼读。

②学生说出记忆生字的方法。

③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意思。

④教师总结理解词语的几种常用方法。

⑤集体朗读生字新词。

⑥学习小组交流:读课文后有哪些不明白的地方?

6.各学习小组汇报,教师概括共性的问题。

7.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1.简单复习第一节课的教学内容。

2.引导学生自主阅读、研读感悟课文。

①简介文章写作特点:记叙为主,夹叙夹议。

②轻声读课文,划出写作者议论、感受的语句,标上记号。

③汇报归纳出五处写作者感受的地方。

④小组研读课文中写作者感受的语句,理解这是作者在什么情况下产生的感受?你是怎样理解其中意思的?

3.学生围绕感受产生的原因、感受的意思,并结合自己的生活学习实际进行汇报。

4.在学生汇报的同时,出示多媒体课件,通过各种形式的朗读和对话,进行朗读和说话的训练。

5.朗读课文有关描写爬山虎的句子,体会其作用,理解课文题目的含义。

6.人物评价:

①本文给你印象最深的人物是谁?

②说话练习:叶圣陶先生是一个_______________的人。(结合课文说出所填词语的原因)

7.语文活动:

肖复兴同学作文北京市少年儿童征文比赛中获奖,后来文章又由北京少年儿童出版社出版,假如你是少年广播电台的记者,你去采访肖复兴同学,会问他一些什么问题呢?(可以从获奖前后经过及原因等方面来设计提问。)

①学生自主设计问题,然后分学习小组交流。

②小组模拟采访活动。

③让学生到讲台前进行模拟采访活动。

8.教学总结。

9.作业布置:

①仿照课文肖复兴说的“不下苦功夫,不一丝不苟,是难成大气候的。”这句话定一句励志的话,署名为:未来**家。

②以肖复兴同学的名义给叶圣陶先生写一封信,感谢他帮助自己修改作文并邀请自己到他家作客。

③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板书设计:

26那片绿绿的爬山虎

修改文章删、增)作品

请我做客

给我印象

乌塔

教学目标:

叶圣陶

一丝不苟(改、断、平易近人人品

堪称楷模

1、认识生字、新词,了解词语的意思。读懂课文内容,并能对课文的内容发表自己的见解。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能力目标:提高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读后表达自己见解的能力。

3、德育目标:学习乌塔为了自己的目标勤奋努力去追求的精神以及独立自主的好品质。思考作为我们应该有怎样的自主能力?

4、创新目标:引导学生自学,自己提出问题,学会独立思考。教学重点::

学习乌塔为了自己的目标勤奋努力去追求的精神以及独立自主的好品质。思考作为我们应该有怎样的自主能力?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开门见山,导入课题

1.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学习《乌塔》这篇文章,这篇文章大概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呢?请同学们回忆。(激发兴趣)

2.学生回顾自己的读书,叙述故事,展示自学。

二、创设条件,自由发言

1.质疑:一个14岁的德国小姑娘,独自一个游欧洲,这个小姑娘引起你的思考了吗?你说说自己是如何看待乌塔的?

2.畅所欲言,发表自己的看法。

三、小组研究

1.根据同学们的看法不同,现在我们自愿结组,喜欢乌塔,特别赞同她的做法的在一组,其余的在一组,大家分别商讨、学习,用书中的语言说说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想法?

2.展开辩论。

分组,交流想法。

两组之间展开辩论。

3.得出结论,达成共识。板书:长出独立的翅膀。

四、拓展

请同学们结合自己搜集的资料,准备发表自己的见解。

学生发表自己的演讲:谈谈我们如何锻炼自己的能力。

本篇课文学完了,你从中感悟到了什么?还有不明白的地方吗?

六、巩固提高

1.反思自己的学习过程,谈出自己的体会。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七、研究性作业

同学们你们都去哪里游玩过,哪些地方最喜欢,请选取自己喜欢的方式,或写诗,或写文,或画画,把给你印象最深的地方写下来。然后展示给同学们看。

板书设计:

乌塔

我眼看乌塔:热情、执着、有爱心、独立、有理想……

长出独立的翅膀

正确地认识自己

尺有所短 寸有所长

学习目标

1、认识7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明白“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的道理,能正确地看待自己和他人。

3、学习书信的格式和写法。教学时间 1课时。教学准备

1.、放大的书信(便于讲解格式)。

2、了解柯岩其人。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出示一个信封)提问:你写过信或是收到过信吗?

谈话:书信是交流思想、传递快乐、倾诉烦恼的一种很好的方式。一位名叫张国强的小学生遇到了一件麻烦事,就给著名的作家柯岩老师写了一封信,希望得到帮助。想听听是怎样的一封信吗?

2.读张国强给柯岩的信,想想:张国强同学遇到什么麻烦了?

3.讨论:如果你收到了这封信,会想些什么?(鼓励学生自由发言,畅谈个人见解)

过渡:柯岩老师又是怎样看待这些问题的呢?我们来读读柯岩老师的回信。

二、指导阅读

1.自读回信,思考:如何解决这个问题?你从两封信中悟出了什么?

引导学生边读边勾画圈点作批注,学习一些读书方法。

2.交流:

柯岩老师建议怎样解决这些问题?

你从中悟出了什么?(根据回答理解“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的含义)

3.启发讨论:张国强的问题还有可能是什么原因造成的?你对此有什么看法?

引导学生独立思考,结合自身实际在小组内讨论。

三、学习书信格式

1.读了这两封书信,你有什么收获?

引导从两方面谈:

理解“尺有所短,寸有所长”后学会了与人交往的道理;了解了书信的格式和写法。

2.重点学习书信格式。

结合文后的提示,说说你发现了什么。(出示放大的书信进行指导)

称呼:第一行,顶格,后面加冒号,表示下面有话要说。

正文:信的主要部分。开头空两格,先写问候的话。

结尾:写上致敬或祝福的话。“此致”、“祝你”等话,应紧接正文之后,或另起一行空两格写,“敬礼”“健康”之类的话另起一行顶格写。

署名:信的右下方写上写信人的名字。

日期:可写在署名后,也可另起一行写。

四、拓展练习

建议学生互通书信,可以交流彼此的看法,可以互相沟通、消除误会等。

文园地七

教学目标:

1、口语交际与习作:通过口语交际与习作训练,深入思考和交流成长中的故事和成长中的问题。

2、我的发现:通过阅读小林和小东的对话,学习一边读一边想的读书方法和习惯,体会到:读书时要深入思考,善于发现问题,发现问题后,要想办法解决问题。

3、日积月累:积累一些古代名句,通过了解古人对于成长和人生的一些积极向上的看法,受到启发和激励。

4、展示台:展示、交流综合性学习的成果,体验成长的快乐。

教学时间:4课时

第一课时 口语交际

(课前布置学生根据综合性学习的要求收集资料)

一、引入学习

1、回忆本组课文,围绕“成长的故事”谈谈自己的感受。

2、谈话:日子一天天过去,我们一天天长大。在成长的过程中,我们有过获得成功的喜悦,有过遭受挫折的烦恼,也遇到过困惑不解的问题。但无论怎样,成长的经历都是令人难忘的。

板书题目:难忘的成长经历

二、明确要求

1、自读题目,勾画口语交际与习作的要求。

2、交流:

说、写自己或别人的成长故事;

交流读《乌塔》的想法,写“从《乌塔》想到的;

讨论信中的问题,写回信。

三、口语交际

1、认真阅读书中提示,以及《乌塔》、书信,确定自己感兴趣的话题。

2、按要求独立准备,并说给自己听一听。

3、根据选定话题进行分组。

选同一话题的人过多,则可再分小组,每组以4—6人为宜。

4、分组交流,要求每人都有机会交流自己的看法。

5、指名在全班交流,集体评议。

6、根据评议修改自己的谈话内容,说给同桌听,注意两人间的交流。

四、引导总结

1、请你来总结这次口语交际活动。

可从同学表现、老师表现、交际内容、交际方式等进行总结。

2、请你为下一次口语交际活动提建议。

教学后记:

第二、三课时

“习作”

一、引入

谈话:上节课,同学们选择了自己感兴趣的话题交流了难忘的成长经历。听过之后,我也想起了自己的童年,想起了自己在成长过程中那些难忘的经历。

今天,我们就来写一写“难忘的成长经历”。

二、明确习作内容及要求

1、写自己或别人的成长故事。要写得清楚具体。

2、写“从《乌塔》想到的”。写出自己的真实想法。

3、给“需要帮助的王虹”写回信。要把想说的意思写清楚,书信格式正确。

三、指导习作

1、根据自己选择的话题理出提纲。

2、交流提纲,分组指导。

话题一:写谁的什么事。阅读本单元课文学习如何写。

话题二:《乌塔》主要讲了什么事?你对文中什么问题最感兴趣?对此你的看法是什么?(建议联系生活实际举出例子)。

话题三:王虹遇到了什么烦恼?你的看法是什么?你认为她该怎么做?(指导书信格式)

四、学生独立习作,老师巡视指导

五、习作交流与讲评。

1、指名读习作,集体评议。

2、每个话题选出代表作讲评。

六、修改誊抄。

1、生根据讲评修改习作,可同桌互相提建议修改。

2、誊抄习作。

七、拓展活动

话题一:编成短剧演一演。

话题二:开展读书心得展示活动。

话题三:自学信封写法,把回信寄给老师。

教学后记:

第四、五课时

“我的发现”“日积月累”“展示台”

一、我的发现

1、自读小林和小东的对话,说说对你有什么启发。

2、归纳小结阅读方法:一边读一边想。

3、交流自己的读书经验,说说自己读书时是怎样深入思考、发现问题的,以及发现问题后是用什么方法解决的。

二、日积月累

1、自由阅读,要求读得通顺流利。

2、指名读,纠正读音。

3、默读,从中选择一句说说自己的理解,也可联系生活实际举例谈谈体会。

4、背名句竞赛。

5、你还搜集了哪些关于成长的名言?交流。

三、展示台

1、谈话:综合性学习中,我们回忆了自己成长的经历,通过阅读、访问、写信等多种渠道了解了别人的成长故事。你打算怎样展示这些成果呢?(自由说)

2、个人或分组汇报自己展示成果的形式,根据不同形式安排展示程序。

3、展示综合性学习成果。

4、总结,评奖。

第三篇:四年级第七册数学基本概念

四年级第七册数学基本概念

一、填空。

1、在数位顺序表中,右边起第五位是(),与它相邻的数位是()与(),从右边起第九位是(),与它相邻的数位是()与()。2、10个一千是(),10个一万是(),10个十万是(),10个一百万是(),10个一千万是(),10个一亿是()。

3、万级包括()、()、()、()四个数位,亿级包括()()、()、()四个数位,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是()。4、283698768是()位数,最高位是()位,读作()。

5、一个八位数,它的最高位是6,这个八位数最大是(),最小是()。

6、像手电筒、汽车灯等射出来的光线,可以近似地看成是()线。7、2376030028用“四舍五入”法省略亿位后面的尾数约是()。

8、从一点引出()条()线所组成的图形叫做角。

9、按规律填数:10030,10070,10110,(),().10、平角=(),周角=()。平角大于()角、()角、()角。三角板上的角的度数有()、()、()、()。

11、()时整和()时整,钟面上时针和分针所成的夹角为直角。把半圆分成()等份,与一份所对的中心角叫做1度的角。记作()。

12、角的大小与两条边的()有关,与()无关。13、1小时,时针转一大格,所对的角是();分针转一圈,所对的角是().14、(),不相交的两条直线互相平行,其中一条直线是另一条直线的()。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有()和()。

15、两条直线相交成直角时,这两条直线互相(),其中一条直线是另一条直线的(),这两条直线的交点叫()。

16、点到直线之间()最短。从直线外一点到这条直线所画的()的长度,叫做这点到这条直线的()。两条平行线之间所有的垂直线段的长度()。

17、()和()都是特殊的平行四边形。

18、在除法里,被除数和除数同时扩大(或缩小)相同的倍数(0除外),商()。

19、表示物体个数的1,2,3,4,5,6,7,8,9,10,11,„„都是()。一个物体也没有,用0表示,0也是自然数。最小的自然数是(),没有最大的自然数,自然数的个数是()的。20、计算工具的认识:

(1)算盘:发明算盘的是中国。算盘有上下两档,上档每颗珠子代表(),下档每颗珠子代表(),每根杆相当于一个数位,如“万位上的一颗上珠”表示“()”。(2)计算器:CE是“()键”,ON/C是“()键”。

21、线段:是直线的一部分,具有()个端点,可以度量长度,不可延长。射线:是直线的一部分,只有()个端点,可以向一端无限延长,不可度量。直线:没有端点(或者说“有()个端点”),可以向两端无限延长,不可度量。

22、三条直线的位置关系:

(1)如果两条直线都和第三条直线平行,这两条直线也一定(),这叫做平行的传递性。

(2)在同一个平面内,如果两条直线都和第三条直线垂直,则这两条直线 也一定()。——这是画平行线的原理。

23、平行四边形和梯形:两组对边分别平行的四边形叫做();只有一组对边平行的四边形叫做()。

24、四边形的特性:四边形具有“()”的特性,或叫做“不稳定性”。

底和高:从平行四边形一条边上的一点到对边引一条垂线,这点和垂足之间的线段叫做平行四边形的(),垂足所在的边叫做平行四边形的()。

25、特殊的梯形:两腰相等的梯形叫做(),只有一条腰和上、下底垂直的梯形叫做()。等腰梯形不可能是直角梯形,直角梯形也不可能是等腰梯形。

26、四边形的内角和都是()。

27、平行四边形可以被裁剪成两个完全相等的三角形、平行四边形或和梯形 方法:先确定中心点,两条对角线的交点就是中心点,然后画一条通过中心点的虚线,这样就一定能把这个平行四边形平均分成两个完全一样的图形。

28、两个()的三角形可以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两个完全一样的平行四边形可以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两个完全一样的长方形可以拼成一个长方形。两个完全一样的正方形可以拼成一个长方形。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可以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两个完全一样的直角梯形可以拼成一个()或()。

29、除法中的数量关系(非常重要!):被除数÷除数=商„„余数 由于除法和乘法相通,可以互相转换,所以还主要具有以下几个数量关系

被除数= 除数= 商= 余数=

30、在除法算式中,被除数不变,除数乘以(或除以)几(0除外),商反而要()。在除法算式中,除数不变,被除数乘以(或除以)几(0除外),商也要()。在除法算式中,被除数和除数同时()(0除外),商不变。这叫做“商不变规律”(或商不变性质)。

31、积的变化规律: 两个数相乘,其中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以(或除以)几(0除外),积也()。

二、判断(对的打“√”错的打“×”)

1、被除数是四位数,除数是两位数,商一定是两位数。()

2、一个数从左起第九位是亿位。()

3、每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是10.()4、平角就是一条直线。()

5、高相等的两个平行四边形拼在一起还是平行四边形。()6、24519和24520之间有许多自然数。()

7、一个数的最高位是亿位,这个数肯定是九位数。()

8、计算15×42时,可以先算15×2,再算15×4个十。()

9、在4和5之间添上3个0,就组成了四千万零五。()

10、两条直线相交,如果其中一个角是钝角,那么另外三个角中只有一个钝角。()

11、梯形的两腰无限延伸后会相交。()

12、自然数的最小单位是1.()

13、除数是一位数或两位数的除法,都要从被除数的最高位除起。()

14、被除数末尾有一个0,商的末尾也一定有一个0.()

15、两数相除,被除数增加9,除数也增加9,商不变。()16、9876000保留到亿位约是1亿。()

17、没有最小的自然数。()18、39854000=3985万。()19、1周角=2平角=4直角。()20、ON是关机键。()

21、平行四边形和等腰梯形都是轴对称图形。()

22、在放大镜下观察,角的度数一定会变大。()

23、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不是平行就是相交。()

24、除数乘商加上余数所得的和,除以被除数,商是1.()

25、万级的计数单位有万位、十万位、百万位和千万位。()

26、过任意两点可以画无数条直线。()

27、两个因数的末尾都没有0,它们的积的末尾也一定没有0.()28、11个29相加和11个29相乘的结果一样。()

三、选择 1、100个十万是()A、一千万 B、一亿 C、一百万

2、在53820这个数中,“3”表示()A、3个万 B、3个千 C、3个百

3、在688316这个数中,两个8表示的数相差()A、10 B、10000 C、72000

4、如果∠1+∠2=∠2+∠3,已知∠1=55度,则∠3=()A、35度 B、125度 C、55度

5、用放大10倍的放大镜看一个20度的角,这个角是()A、20度 B、200度 C、40度

6、速度=()。A、路程×时间 B、路程÷时间 C、时间÷路程

7、一个因数(零除外)不变,另一个因数(零除外)扩大3倍,积()。A、缩小3倍 B、不变 C、扩大3倍

8、从直线外一点到这条直线所画的()最短。A、线段 B、射线 C、平行线段 D、垂直线段

9、下面是一个菱形,BO=()

A、AB B、AO C、OD D、DC

10、下列各数中的“5”表示5个千万的数是()A、5000000 B、85468000 C、1756328000

11、下图直线m和n互相平行,线段AB和CD的关系是()。

A、平行 B、垂直 C、相交

12、每相邻两个自然数的差是()A、不确定 B、1 C、2

13、下图中有()个长方形。

A、7 B、8 C、9

14、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一定可以拼成一个()。A、三角形 B、、平行四边形 C、长方形 D、正方形

15、两条不同的直线都和第三条直线平行,这两条直线一定()A、相交 B、平行 C、垂直 D、位置关系不能确定

16、被除数扩大到原来的3倍,要使商不变,除数应()A、扩大到原来的3倍 B、缩小到原来的 C、不变 31

17、□17÷62,要使商是两位数,□内填()A、比6大的数 B、比6小的数 C、任何数

18、a÷□=7······21,当除数是最小时,a是()A、175 B、441 C、无法确定

一、选择。(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括号里)

1、李阿姨用135元买了9个计算器,?这是求()的题目。A、时间 B、总价 C、数量 D、单价

2、《喜羊羊和灰太狼》系列光盘每张13元,小凡带了80元钱,她最多可以买()张。A、5 B、6 C、7

3、《人民日报》一行约120个字,一版约有69行,请你估计一个版面的总字数约是()个。A、14000 B、7000 C、8400

4、一部电视剧的总时长是1600分钟,每天播出2集,每集播放时间是40分钟,全部播放完需要()天。

A、20 B、30 C、40 D、50

5、单价、数量、总价三者之间的乘法数量关系式是(),三者之间的除法数量关系式有()。

A、单价×数量=总价 B、单价÷数量=总价 C、总价÷数量=单价 D、总价×数量=单价 E、总价÷单价=数量

6、一辆汽车5小时行350千米,?这是求()的题目。A、路程 B、速度 C、时间

7、李阿姨用200元买了8元钱一块的毛巾,?这是求()的题目。A、总价 B、单价 C数量

8、轿车的速度是95千米/时,从甲地到乙地行使了4小时,?这是求()的题目。A、路程 B、速度 C、时间

二、判断。

1、列车的速度是120千米/时,甲乙两城相距600千米,?这是求路程的题目。()

2、一个篮球68元,12个篮球多少元?解答这个问题所用的数量关系式是:总价÷数量=单价。()

3、李华有300元,每个羽毛球拍16元,估计最多能买20个。()

4、水果店2天售出水果150千克,照这样计算,20天大约售出水果多少千克?可以用150×10=1500(千克)计算。()

5、花市上,刘大伯卖出了18盆牡丹,每盆198元,估计能收入4000元左右。()

6、王叔叔600元钱买了15个篮球,?这是求数量的题目。()

三、填空。1、3台织布机1小时织布750米,照这样计算,1台织布机6小时织布()米。

2、汽车的速度是65千米/时,3小时能到达A地,出发点到A地的距离是()千米。

3、刘诗诗带了700元买科技书,买了16本,剩下60元,平均每本书()元。

4、某地出租车计价是3千米以内(含3千米)收费5元,超过3千米的每增加1千米收费1元,某人乘出租车7千米需要付钱()元。

5、小宏走一步的平均长度是62厘米,她从家到学校走了500步,请你估算一下,小宏家到学校的距离大约是()米。

四、列竖式计算。(带*号的要验算)

539×72= 5656÷78= * 3947÷62=

五、脱式计算。

(328+512)÷28(450—384÷24)×35(398+600÷24)×27

3000—(3569÷43+1178)(327+23)÷(18×15—200)

六、用简便方法计算。

310+320+330+340+350+360+370+380+390 99999+9998+997+996+95

101×86 99×56 3600÷45 25×29×4

625÷25 875÷125 8×168×125

七、解决问题。

1、王大爷家的果园里有156棵苹果树,平均每棵树每年产52千克苹果。这些树一年可产苹果多少千克?

2、实验小学要为四、五年级的同学每人购买一本价格是15元的作文辅导书,四年级有123人,五年级有128人。两个年级一共需要多少钱?

3、一个长方形苗圃长35米,面积为420平方米。如果长增加到70米,宽不变,扩大后的苗圃面积是多少呢?

4、小卡车一次运货12吨,运费180元。大卡车一次运货18吨,运费216元。现在有396吨煤,怎样安排车辆费用最少?

5、有一块长28米的长方形草坪面积是364平方米。市政府为加大绿化面积,打算把这块草坪加宽10米,加宽后的草坪面积是多少平方米?

6、小鹏骑自行车的速度是350米/分,他每小时能行多少千米?甲乙两地相距63千米,小鹏需要几小时才能从甲地到乙地?

7、苗圃每棵树苗20元,买4棵送一棵。张叔叔一次买了4棵,每棵便宜多少钱?

8、学校准备发练习本,发给24个班,每班360本,全校还要留380本作为备用。学校应买多少本练习本?

9、公园的一头大象一天要吃350千克食物,饲养员准备了10吨食物,够大象大象吃28天吗?

10、王叔叔驾驶货车从县城出发去王庄送化肥,去时速度只有40千米/时,用了3小时到达王庄,从县城到王庄有多远?王叔叔返回时用了2小时,返回时平均每小时行多少千米?

11、一个粮店3天售出大米的数量分别是430千克、380千克、407千克,这个粮店30天大约售出大米多少千克?

12、春芽养鸡场星期一收的鸡蛋,28千克装一箱,装好12箱后还剩20千克。星期一收了多少千克鸡蛋? 13、5箱蜜蜂一年可以酿375千克蜂蜜。小宏家养了这样的蜜蜂12箱,一年可以酿多少千克蜂蜜?

14、一辆长途客车3小时行了186千米。照这样的速度,它15小时可以行多少千米?

15、张老师找明明、亮亮、红红三人谈话,和明明谈话要10分钟,和亮亮谈话要8分钟,和红红谈话要15分钟。怎样安排谈话顺序,能使三人花的总时间最少?最少是多少分钟?

16、某商店搞促销,书包25元/个,42元/两个,有245元钱,最多可以买多少个书包?还剩多少元?

17、甲乙两地相距936千米,一辆汽车3小时行了216千米,照这样的速度,还要几小时才能到达目的地?

18、哆啦A梦服装厂原计划20天完成一批任务,平均每天做36套服装,实际每天做60套,实际用了多少天?

19、便民水果店2千克苹果售价5元,3千克香蕉售价20元,李老师准备买8千克苹果和12千克香蕉,需要多少钱?

20、一辆轿车在高速公路上的速度是120千米/时,在国道上的速度是85千米/时,这辆轿车在高速公路和国道上各行了10小时,最后到达目的地。这段路有多长?

21、学校组织学生秋游,全校共有423名学生,租用限乘48人的大客车,至少需要多少辆车?

22、刘老师用1000元买了25个同样的足球,还找回了50元,每个足球的单价是多少元?

23、学校排练大型团体操,三年级有456人参加,四年级有494人参加。每19人站一行,可以站多少行?

24、实验学校有26个班,平均每班42人,给贫困山区学校共捐款7644元,平均每班捐款多少元?平均每人捐款多少元?

25、李村去年植树125棵,今年植树的棵数是去年的9倍,两年共植树多少棵?

26、甲乙两地相距240千米,假如汽车和自行车同时从甲地出发,汽车的速度是60千米/时,自行车3小行72千米,照这样计算,汽车比自行车早到几小时?

第四篇:四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知识小结

第七单元“成长的故事”

课文内容:

25课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表现了少年周恩来的博大胸襟和远大志向。文中写了三件事,中间有两次过渡。第一次是过渡句:“一连串的问题使周恩来疑惑不解,好奇心驱使着他,一定要亲自去看个究竟。”这句话承接的上文是周恩来在听到伯父说的话之后经常想问题,说明正是这些问题激起了他的好奇心,他要去租界看个究竟,这也就很自然地交代了周恩来闯入租界这件事情的起因。第二次是过渡段,即课文的第9自然段。“从租界回来以后,同学们常常看到周恩来一个人在沉思,谁也不清楚他究竟在想什么。”紧承上文周恩来在租界里切身体会到“中华不振”的含义。26课

本文写了叶圣陶先生给“我”批改作文,并请“我”到他家做客,使“我”受益匪浅的成长经历,表现了(叶圣陶先生对文一丝不苟、对人平易真诚,堪称楷模的文品和人品。)本文告诉我们“学作文应先学做人的道理”。两次具体描写了叶老家院子里满墙的爬山虎,作者通过写爬山虎表达了自己当时的心情。

在我的眼前,那片爬山虎总是那么绿着。”与题目呼应,写出了15岁那个夏天的事情一直留在作者的脑海中,叶圣陶先生的音容笑貌、亲切教诲一直激励着他前进。句子解析:

(1)使得句子干净了也规范了。

“干净”,在这里指句子简洁明白,不啰嗦。“规范”,指语言标准、典范。

(2)我虽然未见叶老先生的面,却从他的批改中感受到他的认真、平和以及温暖,如春风拂面。“拂”,轻轻擦过,“春风拂面”指像春风一样从脸上轻轻擦过,形容使人感到非常愉快、舒服。作者运用这个比喻,更形象地表达出自己对叶老的感受。27课《乌塔》

文章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来写。在中外孩子对比中突出了乌塔的自立意识和独立生活的能力。

28课《尺有所短寸有所长》

文章由两封信组成,告诉我们:只有善于发现别人的长处,一点一滴地改正自己的缺点,才能拥有越来越多的好朋友,彼此知心交心,才能飞快的进步。

中心思想:

25、《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这篇课文写的是周恩来少年时代的一件事,他耳闻目睹了中国人在外国租界里受洋人欺凌却无处说理的事情,从中深刻体会到伯父说的“中华不振”的含义,表现了少年周恩来的博大胸襟和远大志向。

26、《那片绿绿的爬山虎》

是作家肖复兴在1992年为纪念叶圣陶先生而写得回忆文章。文章紧紧围绕本单元“修改自己的作文”的单元主题,记叙了叶老为“我”“修改作文”、“邀我作客”两件事情。课文篇幅较长,文字平和,可平和之中却带给读者心灵的震撼。

27、《乌塔》

课文主要讲了一个14岁的德国女孩乌塔独自一人游欧洲的事情,反映了国外少年儿童独立生活的能力和自立意识,同时也反映了他们对生活的热爱。

28、《尺有所短 寸有所长》

课文由两封信组成,一封是张国强同学写给柯岩的信,他认为同学们嫉妒他获奖,因而疏远他,感到很寂寞,所以写信向柯岩老师讨教,希望得到柯岩老师的帮助。一封是柯岩的回信,她在信中通过合理的推断,分析了张国强失去朋友的原因,并结合自己的经历告诫国强。第八组:科技成就

第五篇:第七单元 单元知识小结

第七单元

单元知识小结

一、易读错的字

湖畔(pàn)

聒(ɡuō)耳

忧愁(chóu)

停泊(bó)

王孙(sūn)

睡眠(mián)

黎(lí)明

漆(qī)黑

红晕(yùn)

凛(lǐn)冽

降临(lín)

心旷神怡(yí)

和谐(xié)

拨(bō)动

规律(lǜ)

狭窄(zhǎi)

榕(rónɡ)树

树桩(zhuānɡ)

宝塔(tǎ)

应接不暇(xiá)

倏(shū)忽

袅(niǎo)袅

嫉(jí)妒(dù)

瓷(cí)器

掬(jū)着

二、易写错的字

孙:子字旁的第三笔变为“提”。

榆:左窄右宽,“

”要扁宽,下边有一短横。

幕:上下结构,下面是“巾”。

黎:上下结构,上面的右边不是“勿”,下面不是“水”。

漆:右下角是“”,不是“水”。

免:不要多写一点。

桨:上下结构,下边是“木”。

暇:左边是“日”。

三、重点词语

王孙

停泊

发愁

寒山寺

榆关

河畔

黎明

红晕

彩云

漆黑

愈发

闲逸

凛冽

朦胧

未免

萤火虫

大雁

炭火

火盆

走廊

窠里

船桨

榕树

纠正

树桩

灯塔

抛开

陆续

白茫茫

不可计数

涨潮

树梢

画眉

翩翩飞舞

夜幕

降临

心旷神怡

应接不暇

四、多音字

五、形近字

六、近义词

随意—任凭

夜半—半夜

相思—思念

故园—故乡

黎明—拂晓

漆黑—乌黑

凛冽—寒冷

朦胧—蒙眬

渐渐—逐渐

茂盛—茂密

留恋—眷恋

照耀—照射

陆续—连续

满盈—充盈

倏忽—忽然

嫉妒—忌妒

面面相觑—瞠目结舌

不可计数—不计其数

应接不暇—目不暇接

翩翩飞舞—翩翩起舞

心旷神怡—怡然自得

七、反义词

归—去

此—彼

静寂—喧闹

茂盛—枯萎

热闹—冷清

逼近—远离

满盈—亏缺

嫉妒—欣赏

面面相觑—从容不迫

不可计数—寥寥无几

八、词语搭配

春芳(歇)

王孙(留)

浣女(归)

清泉(流)

渔舟(下)

霜(满天)

(红紫)的彩云

(蒙蒙)的细雨

(漆黑)的暗夜

(朦胧)的微光

(凛冽)的清晨

(熊熊)的炭火

(闲逸)的心情

(明亮)的月夜

(兴奋)地叫

(缓缓)地动

(注意)地看

(灿烂)的红霞

(茂盛)的榕树

(粗粗)的桂树

(疏疏)的枝叶

(无边无际)的天空

九、词语归类

1.AABB

式词语:

急急匆匆

隐隐约约

轰轰烈烈

浩浩荡荡

郁郁苍苍

恍恍惚惚

2.AABC

式词语:

翩翩飞舞

孜孜不倦

落落大方

彬彬有礼

默默无闻

栩栩如生

3.与鸟有关的词语:

鸟语花香

小鸟依人

倦鸟知返

笨鸟先飞

鸟尽弓藏

莺歌燕舞

4.形容数量多的词语:

不可计数

不计其数

不胜枚举

数以万计

多如牛毛

数不胜数

5.描写秋天的四字词语:

秋风萧瑟

秋风习习

秋高气爽

金风送爽

层林尽染

北雁南飞

6.数量词语:

一(只)船

一(个)朋友

一(支)乐曲

一(株)榕树

一(片)绿叶

一(种)气息

一(条)小河

十、句子积累

1.静态描写的句子:

那么多的绿叶,一簇堆在另一簇上面,不留一点儿缝隙。

2.动态描写的句子:

大的,小的,花的,黑的,有的站在树枝上叫,有的飞起来,有的在扑翅膀。

3.动静结合的句子:

夕阳斜照西山时,动人的是点点归鸦急急匆匆地朝窠里飞去。

十一、考点提示

1.背诵:《古诗词三首》《四季之美》《渔歌子》。

2.《古诗词三首》中想象诗句描绘的景象,体会诗句中的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

3.《四季之美》中知道每个季节最美的具体时间及特点,能联系上下文体会句中的动态描写。

4.《鸟的天堂》中知道两次经过“鸟的天堂”看到的不同景物的特点,常以课内阅读的形式考查。

5.《月迹》中知道寻月过程中孩童的心理及其发展变化过程,常以课内阅读的形式考查。

6.写一写自己熟悉的自然现象或自然景观,按一定的观察顺序写出景物的变化特点。

相关内容

热门阅读

最新更新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