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库大全 > 精品范文库 > 7号文库

对自己在课堂教学设计的反思

对自己在课堂教学设计的反思



第一篇:对自己在课堂教学设计的反思

对课堂教学设计与教学的反思

通过对《教学实践与理论》资料与讲座的学习,对比自己的教学设计与教学实际,发现了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不相适应之处,现在分析其原因及改正的策略及方法如下。

首先,教学设计与教学理念中的“要使全体学生都得到发展。”在教学设计中,个人往往更加趋于“使得绝大部分学生得到发展”。对于后进或学习特困生在课堂教学以及设计中....

考虑不足。这一点使得大部分学生有了发展,但是,对于极少数或个别学生的关注程度不够。改正策略与方法:应该及时改变这种不正确的观念。

第二,对于三维目标的描述,用语上有时候欠妥。如对“内容标准”中涉及的知识点,分为识记、理解、运用三个层次。可能描述中会出现张冠李戴的情况,描述和用语不够准确。改进办法:认真学习,加强训练,用语与实际中达到吻合。

第三,对三维目标中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一维目标的设定始终拿捏不准。通过学习使我真正理解了这个目标所包含的内容。其内容如下:

情感:认同感、同情感、怜悯感、憎恶感、自豪感、正义感、责任感、使命感、成就感、美感,热爱国家、热爱中华民族、热爱优秀传统文化、热爱家庭、热爱生活等。

态度:探索创新、求真务实、是非分明(正确与错误、积极与消极、真理与谬误、科学与愚昧、正面与反面)、崇尚科学、不畏强暴、不惧怕困难和挫折、尊重事实、尊重文化差异、尊敬他人等。

价值观:健康积极的人生理想,正确理解、认识人生、生命的意义和事物的社会价值、历史价值、艺术价值等。

改进办法:实际合适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设定,才是教学中需要的,因此,了解学生,结合学生实际,设定该目标。

第四,在改变学生学习方式的途径和方法方面。“为学生创设必要的体验、感知等实践机会,通过提供材料,提示思路、方法等,搭建学生认知的平台。创设宽松、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尊重学生,使其获得成就感、荣誉感。”个人认为,自己做得还算不错。但是,认真比对,还是发现给学生设置的平台不够或不合适,不是太高就是太低。

解决办法:充分了解学生,设置合适的认知平台,提供学生更广阔的学习天地。第五,教师之间的合作与交流非常有必要。现在要单单通过自己努力解决教学任务是非常困难的。这就要求教师从个体走向合作,他必须与其他同事建立联系,从仅仅关注本学科走向关注其他相关学科,从独立完成教学任务到和其他教师合作完成任务。在教育学生学会合作的同时,教师首先自己学会合作。今后我也要多跟其它教师合作,多探讨研究多交流,互相切磋。同时,加大网络阅读量,上面有很多成功的例子与经验。这是取长补短的最佳方式,同时,向这次的学习与交流的培训,也是自己增长知识的大好机会。

解决的统一策略是:

1、多实践、探索,寻找合适的目标创设模式,让目标更容易达到与完成。

2、结合学生实际,设置与创设合适的物理学情景,让学生感悟物理,理解物理,喜欢物理,到研究物理。这一点必须要充分了解每个学生的所处环境,个人喜好等等。做到有的放矢的开设活动及完成目标。以便更好的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3、加大与教师之间的沟通和联系,做到“同行是朋友,资源可互享”。

4、我现在打算采用“拿来主义”的办法,在课堂教学中大胆尝试各种教学办法,寻找出适合自己的一套行之有效教学方法,才能在新课改课时减少的情况下更好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第二篇:对课堂教学设计的反思

贵州省关岭县上关中学喻波

对新的教育理念进行学习,我觉得自己对新理念的认识又进了一步,对课堂教学设计的反思。虽然知道新理念要求在教学设计中将学生定位在主体的地位上,但在实际的教学中,却没有做好,没有做到位。

七年级有一堂课是“调查身边的生物”,我在上这堂课时,先将校园内的景观植物名称告诉学生,然后将学生带到校园内介绍各种景观植物,教学反思《对课堂教学设计的反思》。现在我对照新理念的要求,觉得这堂课自己是主体,学生处于被引导的地位,被动地学习,没有达到本堂课的目的(让学生学会调查)。如果按照新理念的方法教导的话,我觉得应该先将调查的方法、步骤、注意事项等告知学生,让学生自主进行调查,当有不认识的植物时,自己想办法弄清楚。当学生调查结束,询问学生调查的过程,从中了解学生是否掌握了调查这种方法。最后,再给学生介绍校园里景观植物。

第三篇:自己写的 课堂教学反思

阶段课堂教学反思

李秀玲

本学期将近2个月了,我自己在课堂中尝试运用了“先学后教,当堂达标”的教学模式,它的好处正好和我一向推崇的“让学生自己做主”不谋而合,在进一步的摸索和使用中有一些体会经验教训,叙述如下:

一、学生的自学环节的变通。学生自学需要充足的学习时间,课堂上稍显不足,所

以我把它放在课前,例如家庭作业有时候是预习作业,午休拿出10分钟,自

习时间等。在课堂上保留充分的思考时间,带着问题和任务,等待着表现自己,这种氛围较好的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二、课堂精讲尽量少。课堂新知识的传授很重要,我主要采取了两种形式,一是让

学生发表预习中对知识的看法,提出疑难,现场答辩,学生相合交流解释,二

是教师当堂解答疑难的知识点和数学题。总之,尽量让学生动起来,教师尽量

隐身,关键时现行。

三、学困生的解决措施。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可以更好的重视学困生,在课堂上教

师花最大的精力观察他们的动向,帮助他们,组长在在自学阶段也给组员帮助,反馈阶段,教师就中低档次的题目尽量先让学困生完成,完不成的才让优秀生

负责当堂解释。

总之,让学生自学、当堂训练,教师的精力和时间用于组织教学,用于关注后进生,用于督促检查,用于个别指导,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决不让一个学生掉队。

2013年11月

第四篇:对中学化学课堂教学的反思

对中学化学课堂教学的反思

浙江省上虞市春晖中学

312353

朱钧祥

在我以前的课堂教学中,由于没有什么教学经验,驾御课堂的能力不够,不自觉的采取了我讲学生听的“填鸭式”模式。对于课堂教学只求讲的全面就行,没有过多的考虑到学生的接受能力;对于习题求多,没有过多的方法教学,结果学生举一反

三、触类旁通的效果的能力没有得到提高,导致学生的能力较差。进行了强化之后虽然短期效果不错,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较差。通过这几年的磨砺,特别是2001年参加了绍兴市优质课并取得第一名,以及参加了浙江省及全国优质课比赛与观摩等。发现课堂教学中,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是教学目标的体现者。学生学习是一个连续不断同化新知识,构建新概念的过程,学生只有通过自身的情感体验,细心观察,动手操作,大胆猜想,积极参与等自行获取知识的方法,思维才能得到培养,才能把知识转化为能力。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只有重视学生的主体意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学生的潜能才能得到充分的发掘,造就创造精神,促进自身的发展,全面提高自身素质。主体式教学模式,正好适应了这一要求。

在课堂教学中,我认识到教师的作用是导演而不是主演,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人,而不是被动的知识吸收者,要尽量充分体现了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观。应一改以前教学中我讲学生听的“填鸭式”模式,处处以学生为中心,教师引导其自主学习。我认为,课堂教学中主要包括了导入、导阅、导思、导创、效果反馈等几个过程。导入时要注意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导阅前要选择确定好阅读提纲和需要解决的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阅读后教师展示出导思题目,引导学生思考;导创是导学环节中不可缺少的一环,在符合科学性和可行性的基础上,鼓励学生敢于除旧、敢于布新。效果反馈是教师通过提问、出示达标练习题,举出生活事例让学生分析等方法,使学生掌握本节所学的知识,并达到举一反

三、触类旁通的效果。

下面我具体以高二化学教材中《苯》的第一课时的教学为例,展示我的教学程序:

一、导入,苯的发现史:19世纪欧洲许多国家都使用煤气照明,煤气通常是压缩在桶里贮运的,人们发现这种桶里总有一种油状液体,但长时间无人问津。英国科学家法拉第却对这种液体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花了五年的时间提取这种液体,从中得到了苯——一一种无色油状液体。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它。(展示一瓶纯净的苯)

二、导阅,依据以下阅读提纲阅读课文。(1)苯的物理性质(2)苯的组成(3)苯的结构

三、导思,要求学生看书后思考下列问题:

(1)已知苯仅由碳、氢两种元素组成,其中碳的质量分数为92.3,苯蒸气密度为同温同压下乙炔气体密度的3倍,如何确定苯的分子式?

(2)苯可能的结构是怎样的呢?试一一写出。(3)这些结构合理吗?如何验证其是否合理?(4)苯的结构特点是怎样的?

四、导创,利用已有知识,学生可轻松解决“导思”当中的第一个问题,确定其分子式为C6H6。继而教师引导学生走出课本的局限,根据苯发现当时仅存的“碳四价学说”和“碳链学说”写出可能的多种结构简式。

第五篇:对《戊戌变法》课堂教学的反思(范文模版)

对《戊戌变法》课堂教学的反思

指导学生学习完这节课后我有如几点反思: 1.我用复习的形式导入新课好,因为好的开头就是成功的一半课堂教学亦是如此。戊戌变法这一课的内容比较枯燥,用复习的形式导入新课为了便于学生理解,增强学生对知识的联系性。

2、将学生置身于历史场景更好地理解当时顽固派和维新派的对立关系。讲到康有为《上清帝第五书》之后被带到总理衙门“问话”的情景的时候,挑选两个学生表演康有为和荣禄两个人针锋相对的一段对话,引起学生的兴趣,让学生积极参与其中,同时让学生更深一层的明白维新派的进步思想以及变法运动还没开始就受到顽固派的强烈阻挠,具有非常强的感染性和鲜明性。

3、通过让学生齐读的方式明白重点内容,并且就重点内容进行逐点的分析,以加深学生的理解。

4、运用合作探究法,让学生在合作、交流中学会学习。讲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时,学生通过前面内容的学习,以小组讨论的方式(结合当时历史背景、双方力量对比、变法的内容及过程等方面)来归纳概括出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从而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意识与能力。

5、结合史料,真确评价历史人物。在学习了戊戌变法之后,针对变法失败后,谭嗣同能逃却不逃,最终流血牺牲,讨论“谭嗣同的是是值得还是不值得?”通过交流,使学生认识到不论是暂时的逃离还是留下牺牲的,各自都有着不同的意义,让学生认识到无论是死还是逃,只要我们都有一颗爱国之心,把国家的利益放在首位,都是一位英雄,认识到“国家兴亡,匹夫有责”,激发出奋发读书、振兴中华的激昂情感,从而达到这节课情感目标。

6、把历史的内容和现实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在历史意义当中引入改革开放以来所取得的成果,让学生自己回去思考,为什么改革开放取得了成功而戊戌变法却失败了,达到让学生明白以史为鉴的目的,更贴切生活,更便于理解。

总的来说,这节课基本达到了预先的教学目标,学生掌握了重难点的内容,让学生表演和引导学生在学习历史的基础上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的思考,是这节课的亮点所在。但也还有不足的地方:学生的引导仍显得比较局促,不够平和淡定,同时在问题的梯度上也不够明确,有待改进;在驾驭课堂方面也还有待进一步提高。希望自己以后发扬优点,改正缺点,逐步完善自己。

相关内容

热门阅读

最新更新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