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库大全 > 精品范文库 > 7号文库

七年级历史(下册)期中考试试卷分析

七年级历史(下册)期中考试试卷分析



第一篇:七年级历史(下册)期中考试试卷分析

七年级历史(下册)期中考试试卷分析

一、暴露出的问题和教学建议:

通过本次测试,反映出存在的主要问题在于:

1、部分学生对于历史图片的识读能力不强,如第22题中的《中国历史纪年表》图中学生对于重要的时间、朝代顺序模糊不清,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加强对历史图片知识的分析,点明相关重要知识点。

2、材料分析题一直是学生回答的一个弱项,表明学生的分析能力还有待进一步提高。如第23题中的材料三要求学生依据材料归纳宋代商业发展与唐朝相比有何显著变化,在作答时需要在读懂材料的基础上提取最有效信息组织答案。而往往在答题时学生容易将史实过程作为理论分析的内容,在今后的教学中进一步加强阅读分析训练,充分搜集相关素材给学生提供尽可能多的训练机会;同时提高学生对文言文的理解能力,以便为后期难度的提高作好准备。如第21题提供了两段选自《贞观政要》的文言文,要求学生根据材料说明唐太宗为安定社会、保障民生上采取的主要措施,由于两段文言材料学生比较陌生且难于理解,导致本题得分最低。

3、在课堂教学中的事例和例证尽量贴近生活,让学生感觉距离很近,这样容易接受和理解,也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

二、今后教学打算:

1、重视对课本基础知识的落实。

在历史学习中,基础知识部分是占主体的,掌握基础知识是学生综合运用,灵活掌握知识的前提,因此一定要重视基础知识的落实。对于课本一些重点知识一定要反复落实,要使学生能正确书写下来,避免书写错别字,要使课标要求的重点知识、主干知识学生掌握准确无误。

2、对课本上涉及到的文言文要加以讲解。

由于七年级是中国古代史,所涉及的一些资料大多是文言文,所以对于课本出现的一些文言资料要进行讲解,使学生能够理解到位进而掌握相关知识点。

3、复习时要对知识进行系统归纳,形成知识网络。

重视单元小结、同类知识的总结及比较,构建知识网络,使学生有明确的历史知识体系。同时对于单元学习主题也要重视讲解,要让学生掌握单元主题。

4、复习时要对学生进行审题、答题规范、答题技巧的训练。

七年级要重视对学生进行审题、认真答题的训练,要让学生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认真读题,规范答题,同时使学生能够掌握一定的答题技巧。

七年级历史备课组 2013.05

第二篇:七年级下册期中考试试卷分析(历史)

试卷分析

本次考试为七年级学生第二学期第一次历史考试,学生还没有完全掌握历史答题的方法,学生在答题和解题中暴漏一些问题,所以对本次考试要做一个彻底的分析。

本次考试试卷为学校外面的人根据上课进度而命题。试卷满分100分,其中分为选择题、列举题、判断题、材料解析题、活动与探究五个答题,共22个小题。选择题共15个小题,每题2分,共30分。列举题有2个小题,期中第16题7分,17题5分,共12分。判断题分2个小题,其中第18题6分,19题8分,共14分。材料题分为2个小题,其中20题14分,第21题15分,共29分。活动与探究题为22题,15分。

本次试卷考试范围是七年级历史下册第一单元与第二单元,从第一课“隋朝的统一与灭亡”至第十一课“元朝的统治”,考试的内容为我国古代的历史,考试范围不大,但是内容很复杂。

择题考查知识点的覆盖面比较广,很大程度上依托了历史教材,但又不局限于教材的具体知识点和具体表述,注意移情设景,整合课程资源。选择题整体答题较好,其中第3、6、8、12、14题出错率较高,出现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1)基础知识掌握不扎实。如第14题考查隋唐的战争及对应的成语,一综合灵活运用就分辨不清了。(2)历史时代特征把握不准确,如第8题,对于古代战争把握不准确。(3)分析问题、理解问题能力欠缺,如3、6、12对材料和选项就理解分析不到位。(4)知识迁移运用能力弱,如3题,同时体现出学生对重难点知识理解不透彻。(5)对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差,尤其是结合知识点就蒙了,体现在14题上。

列举题,考察隋唐的繁荣和古代的历史知识。其中第17题,学生答题较好,说明学生对于古代的知识掌握比较透彻,但是有的学生容易写错字,导致失分,学生不仅要记住知识点,还要记清楚怎么写。第16题,考察战国的形势,学生答题很差,很多学生能记得战国七雄,但是要在地图中标识这些国家,学生就很容易出错,得分率就很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战国七雄把握很好,但是对于地图的把握却很欠缺,说明学生在平时学习中,不注重把握地图。以后在教学中要灌输学生政史地不分家,对于历史中出现的地图,学生也要正确的识记。

判断题,主要考察早期的政治和春秋战国的文化。这题学生答题较好,得分挺高,但是也有一些问题。由于是学生第一次接触这样的类型的题目,所以答题格式不好,不会很好的答题,答题混乱。要教会学生正确的判断题答题方法,避免不必要的失分。

材料分析题,第20题考察隋朝修建大运河及其影响,第21题考察宋代的内容及其影响。第20题,学生答题较好,说明学生对隋朝大运河学习较好,但是也有一些问题。其中第1小问,学生回答,但是由于审题不清楚,三个问题,学生答不全,得不到满分。第二小问是考察学生对变法内容的理解,考察对地方的管理,很多学生就没有答出来,甚至把大运河的内容都写出来,也没有答到知识点。第三小问考察学生对材料的理解,学生答题较好。最后一问,考察变法的影响,学生答题较好,说明学生课后复习的较好。第21题考察古代制度。其中第一小问考察制度的演变,学生答题较好,但是有的学生容易写错“科举制”,说明不够仔细。第二小问,主要考察学生对于的材料的理解,根据材料和学过的知识,学生很容易判断是考察分封制,所以答题较好。第三小问和第四小问主要是考察分封制的作用,学生平时认真学习,答出来并不难,答题情况较好。

活动与探究题,主要考察古代“和谐”的发展历程。这题对于现在的学生有一定的难度,主要是考察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和对于历史知识理解应用的能力。学生不仅要理解历史知识,还要学会和现实生活结合。第一小问考察早期居民“半坡人”和“河姆渡”居民的生活中建筑体现与自然的和谐,学生仔细读题,很容易答出来。第二小问列举古代君臣的人物,很容易答题,但是很多学生对于古代人物识记不清楚,容易混淆各个人物之间的关系,导致失分。第三小问考察孟子的观点,学生答题错误较多,无法正确判断孟子的思想,没有掌握儒家思想的发展历程。很多学生答错,写成其他学派的人物和思想,说明学生对于“百家争鸣”的内容链接还不透彻,没有掌握。“唐朝对外交往”是我们本次考试的重点,在各大题中都有体现,但是学生答题并不是很好。考试结束后要督促学生进一步的理解隋唐各学派的人物和思想。第四小问考察现实生活,学生答题很好,但是有的学生读题不仔细,写成古代的内容。第五小问考察学生对于知识的应用,学生答题很好。

第三篇:七年级下册历史期中考试试卷

七 年 级 下 册 期 中 试 卷

学校: 坐号: 姓名: 评分: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50分)

1、隋朝时,一位商人从今天的杭州由水路到洛阳做生意,他先后要经过()

A、永济渠、江南河、邗沟

B、通济渠、会通河、江南河

C、江南河、邗沟、通济渠

D、通惠河、江南河、邗沟

2、我国历史上被称作有“贞观遗风”的统治者是()

A、隋文帝

B、唐太宗

C、武则天

D、唐玄宗

3、唐朝进入全盛时期是在()

A、唐太宗时期

B、武则天时期

C、唐玄宗统治前期

D、唐玄宗统治后期

4、用分科考试的方法选拔官员的科举制度形成于()

A、汉朝

B、隋朝

C、唐朝

D、元朝

5、唐朝有一位高僧六次东渡日本,促进了中日友好交往,传播了中华文明,这位高僧是()

A、僧一行B、玄奘C、郑和D、鉴真D6、史称“得人者昌”,唐朝前期统治者都十分重视人才。下列人物中唐玄宗和武则天都曾重用的有()

(1)房玄龄(2)姚崇(3)杜如晦(4)魏征(5)宋璟

A、(1)(2)(3)(4)

B、(1)(4)

C、(2)(5)

D、(2)(3)(4)(5)

7、有位收藏家最近从古董市场上购得一座彩陶马,上面有多种颜色,主要有黄、绿、青三色,经专家鉴定是真品,你知道它是什么时候制作的()

A、秦朝

B、汉朝

C、隋朝

D、唐朝

8、“和同为一家”反映的是哪个少数民族与唐朝的友好相处()

A、吐蕃

B、回纥

C、彝族

D、白族

9、“澶渊之盟”的双方是()

A、北宋与辽

B、北宋与西夏

C、南宋与西夏

D、南宋与金

10、宋代城市中固定的娱乐场所叫做()

A、城

B、市

C、坊

D、瓦子

11、王安石在《元日》中写道:“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如屠苏。千户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诗中描述的节日是()

A、元宵节

B、中秋节

C、春节

D、冬至

12、“苏湖熟,天下足。”这一谚语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A、江南地区已经成为我国的经济重心

B、苏湖地区粮食获得大丰收

C、宋朝粮食产量非常大

D、苏湖地区是我国经济重心

13、北宋时期发明的活字印刷术比欧洲早()

A、300年

B、400年

C、700年

D、1100年

14、郭靖和杨康是金庸小说《射雕英雄传》中两个重要人物。你知道他们的名字与以下哪一事件有直接的联系()

A、西夏建立

B、金灭北宋

C、澶渊之盟

D、元朝建立

15、南宋时候,一位商人沿江而下去江东看一个乡下的朋友,沿途他会看到哪些经济作物()

A、茶树、烟草

B、棉花、大豆

C、棉花、茶树

D、棉花、玉米

16、世界上最早的纸币出现在()A、唐朝

B、北宋

C、南宋

D、元朝

17、诗句“吴国晚蚕初断叶,占城早稻欲移秧。”最早创作于下列哪个朝代()

A、隋朝

B、唐朝

C、宋朝

D、元朝

18、“起朔漠,并西夏,灭女真,臣高丽,定南诏,逐天下,合江南,而天下为一。”这一史书记载反映的是哪个王朝的兴起()

A、唐

B、元朝

C、明朝

D、清朝

19、西藏地区正式归属于中央政府管辖开始于()

A、隋朝

B、唐朝

C、宋朝

D、元朝

20、元朝努力发展海运和漕运的主要目的是()

A、促进南方经济的发展

B、方便皇帝的南下游玩

C、解决大都的粮食供应

D、促进对外贸易的发展

21、小王看了电影《马可·波罗》之后,对中国的一座古代城市印象非常深刻。这座城市应该是()

A、唐都长安

B、北宋东京

C、元朝大都

D、明朝北京

22、下列史实可能在《史记》和《资治通鉴》中都能找到的是()

A、武王伐纣

B、齐桓公称霸

C、班超经营西域

D、焚书坑儒

23、一位生活在元朝大都的商人,他不可能有的经历是()

A、经运河去杭州游览

B、去江南贩运棉花

C、友人送给他一本《天工开物》 D、购买景德镇青花瓷C24、从唐朝中后期开始的经济重心南移,最终完成是在()

A、唐朝末年

B、北宋中期

C、五代时期

D、南宋时期

25、被誉为“当代()”的我国著名的科学家王选于2006年2月13日在京病逝。他是汉字激光照排系统的创始人。

A、蔡伦

B、毕升

C、沈括

D、王桢

二、组合列举题(每点1分,共15分)

1、写出下列我国少数民族祖先的名称:

藏族: 维吾尔族: 满族: 彝族和白族:

2、汉唐时期有三位杰出女性为促进民族交往作出了卓越贡献,请写出她们的名称: 汉朝: 唐朝: 唐朝:

3、写出下列誉称所对应的古代人物: 药王: 诗仙: 茶圣: 画圣:

4、中国古代有许多领先世界的科技成就,请写出以下相对应的内容:

古代世界上最长的运河:

世界上现存最早的标有确切日期的雕版印刷品: 世界上第一次测量子午线长度的人: 世界上现存最古老的石拱桥:

三、材料分析题(17分)

1、太宗皇帝真长策,赚得英雄尽白头。

(1)以上诗句反映了唐朝实行的什么制度?这种制度正式创立于哪个朝代?((2)唐朝时期完善这种制度的关键人物有哪些?(3分)

(3)唐玄宗时,新科进士主要考什么内容?(1分)

(4)这种制度对唐朝有什么影响?(3分)

──唐2分)赵嘏

2、“北通涿郡之渔商,南达江都之转输,其为利也博哉!”

──唐朝文学家 皮日休。

(1)这句话说的是一条什么河?哪位皇帝在位时开凿的?(2分)

(2)材料中的涿郡、江都在今天什么地方?(2分)

(3)元朝时也兴修了大运河,两朝的大运河有什么异同?(4分)

四、问答题(18分)

1、简述唐朝文化灿烂辉煌的原因及其特点。(9分)

2、为了加强对全国的管理,元朝实行了行省制度。元朝行省制的主要内容有哪些?有何作用?(9分)

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50分)

1-5CCCBD 6-10CDAAD 11-15CABBC 16-20BCBDC 21-25CDCDB

二、组合列举题(每点1分,共15分)

1、藏族祖先是吐蕃,维吾尔族祖先是回纥,满族祖先是靺鞨彝族,白族祖先是六诏。

2、汉朝是王昭君,唐朝是文成公主和金城公主。

3、药王孙思邈,诗仙李白、茶圣陆羽、画圣吴道子。

4、古代世界上最长的运河是京杭大运河、世界上现存最早的标有确切日期的雕版印刷品是《金刚经》、世界上第一次测量子午线长度的人是僧一行、世界上现存最古老的石拱桥是赵州桥

三、材料分析题(17分)

1、(1)科举制度、隋朝(2分)(2)唐太宗、武则天、唐玄宗(3分)(3)诗赋(1分)

(4)科举制度改善了用人制度,使得有才识的读书人有机会进入各级政府任职。(1分)科举制度促进了教育事业的发展,士人用功读书之风盛行。(1分)也促进了文学艺术的发展,尤其是因为进士科重视考诗赋,大大有利于唐诗的繁荣。(1分)

2、隋朝大运河、隋炀帝(2分)涿郡指的是北京、江都是扬州(2分)相同点:其南北两端都是今天的杭州和北京。不同点:隋朝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河道较去曲折;元朝运河河道较通直,且航程缩短。(4分)

四、1、原因:(1)全国统一,政治相对稳定的时间较长。(2)经济繁荣,出现盛世景象。(3)唐朝政府实行比较开明的民族政策和比较开放的对外政策,同边疆各族和世界各国经济文化交流频繁。特点:(1)唐朝文化在各领域都取得了杰出的成就,出现了繁荣的景象。(2)唐朝文化注意吸收外来文化的优秀成果,具有兼收并蓄的特点。(3)唐朝文化在许多领域领先于世界,并促进了亚洲和世界的进步,具有世界领先、影响深远的特点。(9分)

2、主要内容:(1)中央设中书省,它是全国最高行政机构,管辖大都及其周围地区。(2)地方设行中书省(行省或省),它是中书省的派出机构,进行管辖11个行省。(3)西藏成为元朝的正式行政区。(4)澎湖巡检司管辖澎湖和琉球。

作用:(1)巩固了中央政权,加强了对全国的管辖。(2)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和民族的大融合。(3)加强了对西藏和台湾的管辖,密切了这些地区与内地的联系。(4)行省从此成为我国的地方的行政机构,保留至今。(9分)

第四篇:七年级历史期中考试试卷分析

七年级历史期中考试试卷分析

(一)基本情况

纵观今年期中考试试题,就全卷内容来看,多角度的考察了学生,试题由易到难,重点突出;考试的内容特别细小,知识点比较碎。但是学生考试的却不是很理想,对此我做出如下分析:

(二)具体情况分析

第大一题单项选择题大多数中等生失分比较多所以要想提高及格率,就必须提高中等生的做单项选择题的能力,其中大多数错的是第11小题,台孔子有个弟子叫冉耕,字伯牛;另一个学生叫司马耕,字子牛。晋国有个大夫姓牛,字自耕。这一现象说明?这个题大多数选的是春秋时期人们才开始养牛,答案应该是牛耕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还有错的最多的是第17小题,根据史书记载,西周初年的国家有800多个,到了春秋初年,还剩下170多个,战国之初,只有十几个了。这反映了历史发展的趋势是?很多学生选国家的数量越来越少,答案应该是统一。

第18题是考查的夏商西周等几个国家建立的情况,基本常识,但是也有一少部分学生答错,这说明了有些学生对基本常识也没有掌握。第19题是材料分析题,考查了“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发展”重要知识点,这个题是重点,可是还是有少部分学生没有答对。第20题第五小问是评价汉武帝,学生答题情况不是很理想。

(三)教学反思

对于本次考试在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我将会做出如下改进的措施: 1.注重基础知识的掌握,要提高学生做选择题的能力,多做选择题。

2.一定注重学生的背诵情况,重点查背,基础知识一定要记忆。

3.加大非选择题的训练,让学生学会做开放性的题型。总之,这次考试较差,争取下次考试能有大的进步。

第五篇:七年级历史期中考试试卷分析

七年级历史上册期中考试试卷分析

期中考试是检验一个学期教学成果的最重要的手段,其试卷质量的高低决定能否很好检验一学期的教学成绩很重要。下面对本学期的期中考试试卷进行分析,希望能够找到教学中的不足,以便为以后更好的开展教学工作。

一、试题分析

本试题满分为100分,实行闭卷考试,两种题型。一类是选择题,共25题50分,一类材料解析题,共3个题,共50分.本试题所涉及的问题,覆盖的知识面比较广、全,能够检全面测出课标上中国古代史部分对学生所要求的知识内容的掌握情况。

容易题约占50%,中档题占25%,稍难题占15%;注重对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的考查,特别是考查学生的识记理解能力,适当考查学生从材料中获取信息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材料直接从教科书上选取,主要考的是学生的概括归纳能力,适当也涉及了对学生分析能力的考查,设问跨度小,对分析能力的考查也只是局限于比较浅的层面上。

二、存在的问题

1、概念把握不准确

概念是学习历史的基本因素,无数个概念支撑了历史长河,历史概念区分了多个历史史实与现象,如果基本的概念模糊,势必影响对历史脉络的把握和对历史现象的理解。

2、相关学科知识掌握不牢

历史学科内容包罗万象,涉及了语数政地等多领域、多门类、多学科知识,若相关学科知识缺乏,定会对学习历史带来一定困难。如第1小题:99%学生错选为C,是由于学生对知识理解不透导致的。

3、历史思维能力、从材料中获取信息能力、概括归纳能力差

历史学科教学要教会学生用历史的眼光来看待历史史实,分析历史要放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同时要教会学生擅于从材料中获取提炼有效信息来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如果学生概括归纳能力差,在答题时就会出现零乱、啰嗦或不完整。如第21小题第3问,学生失分较多,这就是平时历史思维能力训练太少、分析综合能力欠缺影响所致。

4、审题能力不强

审题在考试答题中比较关键,从某种程度上说,题审好了,就等于成功了一半。审题出错,或不看要求就答题,就会导致答非所问根本抓不到要领,胡乱作答。如第22小题第2问,有学生不审题,不少学生答得不对。

三、今后对策

1、固本强基,狠抓基础知识落实

基本知识点的落实:人物、时间、地点、原因、经过和影响等是历史最基本的知识点,必须牢固掌握,反复记忆是最重要的方法。

2、注意对所学知识的总结与归纳

对所学的历史知识一定要及时的进行单元总结,小专题总结,用线把所学的历史知识贯穿起来,便于学生对所学的知识有一定的理解,条理清楚的掌握。

3、加强对材料题的训练

加强培养学生对信息的解读、分析、提取与处理能力,引导学生学会抓材料中的关键字、词、句和前言、引文出处的信息,要求学生用简洁、准确的语言表达出来。

相关内容

热门阅读

最新更新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