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社会医学》期末考试重点
1、社会医学:是从社会的角度研究医学和卫生问题的一门交叉学科。
2、我国社会医学的基本任务有下列五项:①倡导积极的健康管理;②推动医学模式的转变;③改善社会卫生状况;④制定卫生策略和措施;⑤主动特殊人群的保健和控制社会病。
3、社会医学的研究内容:①研究社会卫生状况;②研究影响人群健康的因素 主要是社会因素;③研究社会卫生策略和措施。
4、社会医学的基本理论:①卫生事业与社会协调发展;②健康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双向作用;③生理、心理、社会积极健康的观点;④关注高危人群和高危因素;⑤疾病防治中社会因素的主导作用;⑥卫生工作要求全社会参与。
5、大卫生观:卫生事业的本职是一种花“人人需要,共同受益”的社会公益事业,提高人群的健康水平需要全社会的积极行动和参与,这也被称为“大卫生观”。
1、医学模式:是在医学实践的基础上产生的,是人类在与疾病抗争和认识自身生命的实践中得出的对医学本质的概括。
2、医学模式的演变:神灵主义医学模式,自然哲学医学模式,机械论医学模式,生物医学模式。
3、现代医学模式产生的背景:①医学发展的社会化趋势;②疾病谱和死因谱的改变;③健康需求的普遍提高;斯医学学科的内部融合与外部交叉发展。
4、现代医学模式对医学实践的指导意义:①对临床工作的影响;②对预防工作的影响;③对卫生服务的影响;④对医学目的的影响;⑤对医学教育的影响。
5、“五星级医生”,即卫生服务的提供者;诊疗方案的制定者;健康教育的指导者;卫生事务的协调者;社区卫生服务的领导者。
6、现代医学模式的基本内涵:①恢复了心理、社会因素在医学研究系统中应有的位置;②更加准确的肯定了生物因素和生物医学的价值;③全方位探求影响人类健康与疾病的因果关系。
7、影响人类健康的因素:①环境因素;②生活方式及行为因素;③生物遗传因素;④医疗卫生服务因素。
8、世界卫生组织1991年调查显示,生活方式占60%,环境因素占17%,生物遗传因素占15%,医疗卫生服务占8%。
9、健康:健康不仅仅是没有疾病,而且包括身体、心理、社会功能方面的完好状态。
10、亚健康:是指机体无明显疾病,但是呈现活力下降,适应能力呈不同程度减退的一中生理状态。
1、社会因素影响健康的基本规律和特点:①非特异性和泛影响性;②恒常性和积累性;③交互作用。
2、社会因素影响健康的机制:是社会因素被人的感知系统纳入,经过中枢神经系统的调节和控制、形成心理折射,产生心理反应及行为、社会适应和躯体功能的变化。
3、感知觉系统——社会因素作用的门户;神经—内分泌—免疫系统的调节网络——社会因素的中介;中枢神经系统(脑)——社会因素作用的调节控制器。
4、经济发展与健康:①经济发展对健康的促进作用;②经济发展带来的负面效应;③健康水平的提高对经济的促进作用。
5、社会制度影响人群健康的特性:双向性,普遍性和稳定性,变异性,强制性。
6、社会制度影响健康的途径:①社会分配制度对居民健康的影响;②社会卫生政策对经济的影响;③社会规范对健康行为的影响。
7、社会支持:是指一个热从社会网络所获得的感情、物质和生活上的帮助。
8、影响社会支持的因素有:人际关系,社会网络,社会凝聚力等。
9、卫生服务的功能:保健功能和社会功能。
10、教育硬性健康的途径:首先,教育影响人们对社活方式的选择,受教育程度高的人更倾向于选择健康的生活方式;其次,教育影响人们对卫生服务的利用,受教育程度高的人更能了解预防保健的重要性,对健康服务能更合理的利用;第三,教育可以通过收入、社会凝聚力等其他社会因素影响人群健康。
11、经济发展带来的负面效应:①环境污染和破坏;②不良行为和生活方式;③社会负性事件的增多;④现代社会病的产生;⑤社会流动人口的增加。
12、社会阶层:是指由财富、权利和威望不同造成的社会地位、生活方式等方面不同的基本层次。
13、社会制度的内涵:一是社会形态,如资本主义制度,社会主义制度等;二是各种社会管理制度,如政治制度,法律制度,经济制度等;三是,指导人们具体行为的行为规则,如考勤制度,奖励制度等。
14、与健康较为密切的是年龄及性别结构。
15、人口结构中与健康较为密切的是年龄结构。衡量人口结构的指标主要有老年人口系数和儿童少年人口系数。
16、老年型社会:联合国规定60岁或65岁以上人口为老年人口,60岁以上人口超过10%或65岁及以上人口超过7%为老年型社会。
17、文化:文化是一种思考和行为范式,它贯穿于某一个民族的活动中,并使得与其他民族区别开来。
18、文化的组成:一是认知成分,包括知识和信仰;二是规范成分,包括价值观和社会规范;三是符号成分。
19、文化可分为智能文化、规范文化和思想文化。20、文化的特征:历史性,现实性,渗透性,继承性,社会性。
1、社会医学的相关研究方法:①调查研究(最主要);②实验研究;③评价研究;④德尔菲法;⑤文献研究。
2、社会医学研究的步骤:第一步,选择课题,陈述假设;第二步,制定研究方案;第三步,收集资料;第四步,整理和分析资料;第五步,解释结果。
3、问卷可分为两种:自填问卷和访谈问卷。问卷的一般结构:封面信,指导语,问卷和答案,编码。
4、课题评价的三个原则:需要性原则,创造性原则,科学性原则。
5、社会医学研究多采用抽样方法。分为概率抽样、分层抽样和非概率抽样。
6、现场定量研究:通过现场调查收集人群发生某种事件的指标,如患病率、就诊率、生长发育标准等,或者探讨各种因素与疾病和健康的数量依存关系的研究方法。调查方法包括访谈法和自填法。
7、问卷是在问卷调查中用于收集资料的一中测量工具,它是由一组问题和相应答案所构成的表格,故国内称为调查表。
8、问卷的设计原则:目的性,方向性,实用性。
9、问卷的设计步骤:第一,明确研究目的;第二,建立问题库;第三,设计问卷初稿;第四,试用和修订;第五,信度和效度的检验。
10、信度:是指所得结果的可靠程度,通过测量结果的稳定性及一致性判断结果的信度,通常用系数来评价。分类:复测信度、复本信度和折半信度。
11、效度:是指测量结果与试图要达到的目的之间的接近程度。分类:表面效度、内容效度、结构效度和准则效度。
12、信度和效度之间有四种关系:①不可信的测量一定是无效的,即信度不高效度也不会高;②可信的测量既可能有效也可能无效,即信度高不一定效度就高;③无效的测量既可能是可信的也可能是不可信的,即效度不高信度可能高可能不高;④有效的测量一定是可信的,即效度高信度一定高。(选择,填空)
1、健康相关生命质量(HRQOL):指在疾病意外损伤及医疗干预的影响下测定与个人生活事件相联系的健康状态和主观满意度。通常包括生理状态、心理状态、社会功能状态、角色判断与满意度。(最早提出于20世纪50年代末)
2、生命质量:不同的文化和价值体系中的个体对与他们的生活目标、期望、标准,以及所关心事情有关的生活状态的体验。
3、生理状态反应个人体能和活动能力的状态,通常包括活动受限、角色受限和体力适度。
4、生命质量的测定包括生理状况、心理状况、独立性、社会关系、环境、宗教信仰与精神寄托。
5、生命质量评价的应用:①人群健康状况的评定;②疾病负担的评估;③卫生服务效果评价;④卫生服务方案的选择;⑤卫生资源配置与利用的决策;⑥健康影响因素和防治重点的选择。
1、慢性病自然史分为六个阶段:①无危险阶段;②出危险因素;③致病因素出现;④症状出现;⑤体征出现;⑥劳动力丧失。
2、健康危险因素的特点:①潜伏期长;②特异性弱;③联合作用;④广泛存在。
3、健康危险因素的分类:①环境危险因素;②心理、行为危险因素;③生物遗传因素;④医疗卫生服务中的危险因素。
4、健康危险因素评价的步骤:①收集死亡率资料;②收集个人危险因素资料;③江危险因素转换成危险分数;④计算组合危险分数;⑤计算存在死亡危险;⑥计算评价年龄;7计算增长年龄;8计算危险因素降低程度(会计算)。
5、健康危险因素:是指能使疾病或死亡发生的可能性增加的因素,或者是能使健康不良后果发生概率增加的因素,包括环境、生物、社会、经济、心理、行为诸因素。
6、健康危险因素评价:是研究危险因素与慢性病发病及死亡之间数量依存关系及其规律的一种技术方法。
1、社会病(sociopath):主要是由社会原因造成的,与社会发展和进步方向相违背的社会性现象,这些现象与人群健康有着密切的联系。
2、三级预防:上医治未病,中医治欲病,下医治已病。三早: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
3、社会病的特点:①社会病必须有公共性;②产生根源非常复杂,但主要在于社会;③具有严重的危害性;④社会病的防治需要全社会公共的努力,包括改变不合适的社会公策,建立健康的社会文化等;⑤社会病及时社会问题,也是健康问题或公共卫生问题。
4、自杀(suicide):个人在意识清楚的情况下,自愿的采取伤害、结束自己生命的行为。自杀分为:自杀死亡、自杀未遂、自杀意念。
5、研究自杀的最终目的在于预防自杀。
6、自杀的一般防御措施:
1、提高人们的心理健康素质
2、普及有关自杀知识
3、规范有关自杀事件的报道
4、减少自杀机会
5、建立预防自杀的有关机构
6、对医务工作者和心理咨询工作者进行培训。
7、大中学生自杀预防的主要措施:①改革教育和管理体制,合理安排学习负担,尽量缓解学生的经济压力;②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人生观和价值观;③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学生心理健康素质,包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④从入校开始建立心理健康档案并进行定期检查;⑤建立心理咨询机构又经过专业培训的工作人员提供有条件的学校应建立危机干预热线;⑥建立合适的专业咨询和转诊机制;7培训学校管理干部建立自杀行为的监测体系。
8、“四E干预”指工程干预、经济干预、强制干预、教育干预。
9、影响道路交通伤害发生的因素:①自然环境因素;②生物因素:年龄与性别、生理条件、生理周期、驾驶技术;③心理行为因素:个性特征、生活事件、不良行为的影响、社会经济;④社会经济因素。
10、意外伤害的最主要的原因是道路交通。意外伤害分为三个阶段:伤害前阶段、伤害阶段,结局阶段。预防措施包括:预防伤害发生(一级预防)、院前急救与医院治疗(二级预防)、社区康复(三级预防)。
11、伤害包括故意伤害(intentionalinjury)和意外伤害(unintentional injury)。
12、道路交通伤害的控制盒预防:①交通立法;②教育培训;③改善交通条件;④道路交通伤害的急救与康复。
13、性传播疾病(STDs):是主要由性行为或类似性行为接触为主要途径的一组疾病。
14、精神障碍:是一类具有临床意义的行为或心理综合症伴随痛苦体验和功能障碍对人们的健康造成极大的危害并影响整个社会经济的发展。
15、精神活性物质(psychoactive substances):在医学上,能影响人类心境、情绪、行为,或者改变意识状态,并具有致依赖(成瘾)作用的物质被称为精神活性物质,也称为成瘾物质、药物。
16、精神活性物质包括:中枢神经系统抑制剂,中枢神经系统兴奋剂,大麻,致幻剂,阿片类,挥发性溶剂,烟草。
17、毒品(illicit drug):是指法律所禁止拥有和使用的精神活性物质,主要是指阿片类、大麻、苯丙胺、可卡因等,又称为非法药物。
18、精神活性物质的最重要的一个特点就是其依赖性,或者称为成瘾性。
19、心依赖包括心理依赖(psychological dependence)和生理依赖(physcial dependence)。20、禁止使用精神活性物质会出现戒断症状(withoutwal symptoms)。
21、吸毒危害主要表现为:①吸毒严重损害吸毒者的健康;②吸毒已经成为艾滋病重要的传播途径,在我国,过去约2/3的HIV阳性者是吸毒者,目前近一半的感染者与吸毒有关;③吸毒破坏社会稳定;④与吸毒相关的种毒、制毒、贩毒行为常常以组织犯罪的形式存在,不仅仅对社会稳定,而且对局部经济甚至对全球经济产生不可估量的损害作用。
22、吸毒的三级预防:一级预防是针对普通人群的预防,主要目的是提高普通公众对毒品机器危害的认识,采取的主要手段包括利用各种传播媒介,如广播、电视、报纸、标语口号、招贴画等。在中小学中,进行有关毒品和毒品危害的课题教育是一级防御主要手段。二级防御是针对易感人群的防御,主要针对高危人群。包括促进预防对象健康的生活方式,帮助他们形成抵制毒品的能力。三级防御是针对已经吸毒的人群,主要目的是在与降低毒品需求,包括为吸毒者提供脱毒、康复、重返社会、善后照顾等一系列的服务,以及减少吸毒者对毒品的需求,预防吸毒的各种并发症。
23、慢性非传染性病(NCDs):简称慢性病,不是特指某种疾病,而是一类起病隐患,病程长且病情迁延不愈,缺乏明确的传染性生物,病因证据、病因复杂且病因尚未完全确认的疾病的概括的总称。主要指以心脑血管疾病(高血压、冠心病、脑卒中等)、糖尿病、恶性肿瘤、慢性阻塞性肺部疾病(慢性气管炎、肺气肿等)、精神异常和精神病等为代表的一组疾病,具有病程长、病因复杂、健康损害和社会危害严重等特点。慢性病通常与生物、心理、社会和生活方式密切相关,因而又称为生活方式疾病。
24、慢性病的三级预防:1.第一级预防亦称为病因预防(1)针对机体预防措施:增强机体抵抗力,戒除不良嗜好,进行系统的预防接种,做好婚前检查。(2)针对环境的预防措施:对生物因素、物理因素、化学因素做好预防工作。对遗传致病因素作好预防工作。加强优生优育和围产期保健工作,防止近亲或不恰当的婚配。(3)对社会致病因素的预防:对心理致病因素作好预防工作。不良的心理因素可以引起许多疾病,如高血压、冠心病、癌症、哮喘、溃疡病等大多与心理因素有关。2.第二级预防亦称“三早”预防 三早即“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它是在疾病初期采取的预防措施。对于传染病,“三早”预防就是加强管理,严格疫情报告。除了及时发现传染病人外,还要密切注意病原携带者。对于慢性病,“三早”预防的根本办法是做好宣传和提高医务人员的诊断、治疗水平。通过普查、筛检和定期健康检查以及群众的自我监护,及早发现疾病初期(亚临床型)患者,并使之得到及时合理的治疗。由于慢性病常是经过致病因素长期作用后引起的,给“三早”预防带来一定困难。3.第三级预防亦称康复治疗 是对疾病进入后期阶段的预防措施,此时机体对疾病已失去调节代偿能力,将出现伤残或死亡的结局。此时应采取对症治疗,减少痛苦延长生命,并实施各种康复工作,力求病而不残,残而不废,促进康复。三级预防是健康促进的首要和有效手段,是现代医学为人们提供的健康保障。
第二篇:社会医学重点知识总结
社会医学 第一章
概论
社会医学:从社会的角度研究医学和卫生问题的一门交叉学科,她的知识基础有两个来源:一方面是医学科学,也包括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和预防医学;另一方面是社会科学,政治学,经济学,伦理学和管理科学。
社会医学的基本任务:1 倡导积极的健康观。2 推动医学模式的转变。3 改善社会卫生状况,提高人群健康水平。4制定卫生策略和措施5注重特殊人群保健和控制社会病
社会医学的研究内容:1研究社会卫生状况2研究影响人群健康的因素3研究社会卫生策略和措施 第一次卫生革命以传染病、寄生虫病和地方病为主要防治对象 第二次卫生革命以慢性非传染性疾病为主攻目标
第三次卫生革命以提高生命质量、促进全人类健康长寿进一步实现人人享有卫生保健的目标
德国卫生学家弗兰克在《全国医学监督体制》中提出用医学监督计划使政府采取措施来保护个人和公众健康的主张。
新世纪卫生策略:以农村为重点,预防为主,中西医并重依靠科技与教育,动员全社会参与为人民健康服务,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21世纪人人享有卫生保健的目的:增加期望寿命,提高生活质量;改进卫生公平;使全体人民能利用可持续卫生系统和服务。
第二章
医学模式
医学模式:医学模式是科学的医学观,是人类在与疾病抗争和认识自身生命过程的实践中得出的对医学本质的概括,是指导医学实践的基本观点。医学模式的特点:1社会性 2普遍性 3广泛性 4渐进性
希波克拉底 在《人与自然》一书中提到“四体液”学说
古代中国的“阴阳五行学说”
培根把医学的任务分为三个方面:保持健康、治疗疾病、延长寿命,提倡研究解剖学和病理解剖学。笛卡尔和拉美特利《动物是机器》《人是机器》
机械论医学模式的缺点:认为甚至连思想活动也是机械的,忽略了人的主观能动性,忽略了总体,对人的观察具有片面性 机械性 “头痛医头脚痛医脚”
生物医学模式的缺点:1单因单果的线性医学模式 2强调生物对健康的作用 3重视部分 忽视整体 4忽视了人的社会性和复杂的心理活动及主体意识,重视疾病,忽视病人 5难以理解有社会心理因素引起的健康问题
现代医学模式的基本内涵:1确立了心理 社会因素在医学研究系统中的位置 2更加肯定了生物因素的含义和生物医学的价值 3全方位探求影响人类健康与疾病的因果关系.4建立以人为本的医疗体系
影响人类健康的因素: 1环境因素 2生活方式及行为因素 3生物遗传因素4医疗卫生服务因素
亚健康状态:指人的机体虽然无明显的疾病,但呈现活力降低,适应能力呈不同程度的减退的一种生理状态,是由机体各系统的生理功能和代谢过程底下所导致,是介于健康和疾病之间的一种“第三状态” 或“灰色状态”。亚临床状态
第三章
社会因素与健康
社会医学最基本的研究内容:从个体和群体角度分析研究社会因素与健康和疾病之间的关系
社会因素的内涵:社会的各项构成要素,包括一系列与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有密切联系的因素,即以生产力发展水平为基础的经济状况、社会保障、环境、人口、教育以及科学技术等 包括环境、人口和文明程度三个方面
社会因素影响健康的基本规律和特点:1非特异性和泛影响性2恒常性与累积性3交互作用
衡量经济水平的主要指标:国民生产总值与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国内生产总值与人均国内生产总值
反应居民健康状况的指标:出生率、死亡率、期望寿命、婴儿死亡率
经济发展对健康的促进作用:1改善人们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2有利于增加卫生投资3提高居民文化素质
经济发展带来的负面效应:1环境的污染和破坏2不良行为生活方式3社会负性事件增多4现代社会病的产生5社会流动人口的增多
健康水平的提高对经济的促进作用:一方面,人群健康水平的提高有利于保障社会劳动力,延长劳动力的工作时间,创造更多的社会财富,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另一方面,人群健康水平的提高有利于降低病伤缺勤损失,减少资源耗费,减轻卫生事业的负担,使国家对卫生事业的投入重点更多的放在预防保健工作上,促进全社会人群整体健康水平,提高工作效率,促进社会经济的稳定快速发展
社会阶层 :是指由财富、权力和威望不同造成的社会地位、生活方式等方面不同的基本层次
社会阶层作为一项综合指标,探讨社会经济发展对不同人群健康的影响
亚文化:指某一文化群体所属次级群体的成员共有的独特信念、价值观和生活习惯,它是非全社会性的思想文化的泛称。
反文化: 是亚文化的特殊类型,是指那些对现存社会思想文化持敌对态度的人的某些思想行为,常常是某些对现实不满的人的心理爆发。
跨文化:由于文化背景的变化所形成的文化现象 如:移民文化、殖民地文化等
第五章
社会医学研究方法
社会医学相关的研究方法:1调查研究(主要特点 所要研究的问题及因素是客观存在的)2试验研究(研究者能人为设置处理因素,受试对象接受何种处理因素是由随机分配而定的)评价研究:1健康危险因素评价2生命质量评价3卫生服务评价
文献研究:是利用已有的文献资料,通过整理、综合、分析等手段,最终达到研究目的的一种研究方法。
研究方案设计:1技术路线2实施计划3资料整理与分析
概率抽样的方法:1单纯随机抽样2分层抽样3系统抽样4整群抽样 非概率抽样的方法:1方便抽样2定额抽样3立意抽样4雪球抽样
定性研究的特点:1定性研究注重事物的过程而不是事物的结果2定性研究是对少数特殊人群的研究,其结果不能外推。3定性研究需要与研究对象保持较长时间的密切接触4定性研究的结果很少用概率统计分析
问卷的一般结构:1标本2封面信3指导语4问题及答案5编码6结束语7备查项目 问卷设计的原则:1目的性2明确性3逻辑性4便于整理分析5简短精炼
开放式问题:优点:可用于事先不知道问题答案有几种的情况,开放式问题可让回答者自由发挥,能收集到生动的资料,回答者之间的一些较细微的差异也可能反映出来,甚至得到意外发现。答案太多使人感到厌倦此时用开放式问题为好 缺点:要求回答者有较高的知识水平和语言表达能力,能够正确理解提议,思考答案,并表达出来,因而适用范围有限,自填式问卷通常不用开放式问题;需要花费回答者较多的时间和精力;统计和处理常常比较困难。
问题设计的注意问题:1避免使用不确切的词2避免提断定性的问题3避免引导性提问4避免令被访者难堪和禁忌的敏感问题5避免提笼统、抽象或不确切的问题6注意问题的排列顺序7封面信简单明了8避免一题多问
第七章
健康管理
健康管理的特点:1标准化(基础)2定量化(关键)3个体化4系统化5整体化
健康管理的定义:是以不同健康状态下的人们的健康需要为导向,通过对个体和群体健康状况以及各种健康危险因素进行全面检测、分析、评估及预测,向人们提供有针对性的健康咨询和指导服务,并制定相应的健康管理计划,协调个人、组织和社会的行动,针对各种健康危险因素进行系统干预和管理过程。
健康管理产生的背景:1满足多元化健康需求的需要2人口老化和疾病谱的改变3危险因素流行率的变化4现代医学模式的要求5医疗服务系统可持续性发展面临的挑战
健康危险因素:是指能使疾病或死亡发生的可能性增加的因素,或者是能使健康不良后果发生概率增加的因素,包括环境、生物、社会、经济、心理、行为诸因素。健康危险因素的特点:1潜伏期长2特异性弱3联合作用4广泛存在 健康危险因素评价HRA:是研究危险因素与慢性病发病及死亡之间数量依存关系及其规律性的一种技术方法。
健康危险因素测定从第一阶段开始
慢性病自然史的六个阶段:1无危险阶段2出现危险阶段3致病因素阶段4症状出现5体征出现6劳动力丧失(这个阶段主要措施是康复治疗)
危险分数:平均危险分数为1.0时,个体死于某病的概率相当于当地的平均死亡率;危险分数大于1.0时,个体的疾病死亡概率大于当地的平均死亡率,危险分数越高,死亡概率越大;反之,危险分数小于1.0时,个体发生死亡的概率小于当地的平均死亡率。表格计算,自己看书P119 残疾管理将从雇主的角度出发,通过对不同伤残程度人口的积极管理,使残疾造成的劳动和生活能力下降的损失降到最小。
健康管理的应用:1健康管理在健康保险和医疗保险行业中的应用2健康管理在企业、医疗机构和健康管理公司中的应用3健康管理在社区卫生服务中的应用,它以妇女、儿童、老年人和慢性病人、残疾人等为重点,以整个社区人口为服务对象。
第八章
卫生服务研究
社会因素:1环境2人口3文明程度
卫生服务的分类:1卫生系统研究2卫生工作研究3防治效果评价4行为医学研究
卫生服务效果评价:人群健康状况是评价卫生服务效果的最终指标。通过对单项的卫生服务项目评价,如预防接种的效果评价,一般考核接种率、传染病发病率、死亡率的变化等即可作出评价;但对综合性的卫生服务项目,如初级卫生保健、生殖健康服务、门诊工作等进行评价,情况要复杂的多,需通过建立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才能做出科学的评价。
综合评价法:1976年世界卫生组织提出通过人群健康状况、医疗需要量、卫生资源、卫生服务利用等指标及其相互关系,评价卫生服务的效益和效果,为合理配置卫生资源和决策提供客观依据。投入产出分析法:主要用来研究卫生服务投入量(卫生资源)与产出量(卫生服务利用量)之间的关系,以评价卫生资源配置或使用的效益和效果 会识别卫生服务需要、需求与要求P145 反映居民医疗服务需要量和疾病负担的指标主要由疾病发生的频率(度)指标和严重程度两类指标组成,通过需要通过调查方能得到,如家庭健康询问抽样调查。
“患病”的概念:1自觉身体不适曾去医疗卫生单位就诊、治疗2自觉身体不适未去医疗卫生单位就诊,但采取了自服药物或一些辅助疗法3自觉身体不适未去医疗卫生单位就诊也未采取任何自服药物或辅助疗法,但因身体不适休工、休学或卧床1天及以上者。
疾病严重程度指标:1两周卧床率2两周活动受限率3两周休工(学)率4两周患病天数5失能率6残障率7两周卧床天数、休工天数、休学天数。
预防保健服务包括:1计划免疫2健康教育3传染病控制4妇幼保健
影响卫生服务需要与利用的因素:1人口数量及其年龄性别构成2社会经济因素3文化教育4卫生服务质量及设施5医疗保健制度6气候地理条件7行为心理8婚姻与家庭
卫生人力资源是卫生资源中最宝贵且具活力的一种资源,是制定与实现国家卫生发展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
我国医生与护士的比例为1:0.42 发达国家的医护比为1:2 我国高、中、初三级卫生技术人员的比例约为1:1.7:1 中等发达国家的标准为1:3:1 卫生费用评价指标:1卫生总费用占国内生产总值百分比2人均卫生费用3政府财政预算卫生支出占卫生总费用的百分比4卫生事业费用占财政支出百分比5卫生各部门的投资比例6门诊和住院费用构成7医疗、卫生防疫和妇幼卫生费用的比例
卫生服务综合评价内容的主要特征:1适宜程度2足够程度3进度4效率5效果6影响
第九章 社会卫生状况与卫生策略
伤残调整生命年(DALY):衡量健康生命损失的单位,用年表示,它是疾病死亡损失健康生命年与疾病伤残损失健康生命年相结合的指标,是生命数量和生命质量以时间为单位的综合性指标。质量调整生命年(QALY):是一种个体健康状况的综合评价指标,全面考虑健康的生理、心理和社会适应各方面,把生命质量和生命数量相结合以时间为测量单位反应。初级卫生保健的对象:个人、家庭、群众与国家卫生系统
初级卫生保健的基本原则:1合理布局2社区参与3预防为主4适宜技术5综合途径 初级卫生保健的基本任务:1促进健康2预防3治疗4康复 初级卫生保健的基本要素:增进必要的营养和供应充足的安全饮用水2基本的环境卫生3妇幼保健,包括计划生育4主要传染病的预防接种5地方病的预防和控制6目前主要卫生问题及其预防控制方法的宣传教育7常见病和创伤的恰当处理8保证基本药物的供应
第十一章 社区卫生服务
P204社区卫生服务的概念
选择题
社区卫生服务的对象:1健康人群2亚健康人群3高危人群4重点保护人群5病人 社区卫生服务的特点:1以健康为中心2以人群为对象3以家庭为单位4提供综合服务 社区卫生服务的原则:1协同性2发展性3经济性4公平性
第十三章
社会病防治
社会病防治的特点:1广泛性2危害性3时代性4社会性5复杂性 自杀的分类:1自杀死亡2自杀未遂3自杀准备4自杀计划5自杀意念
自杀预防的一般措施
应该吧提高社区人群的心理健康水平作为预防自杀的第一个层次 6月26 国际禁毒日
吸毒的三级预防:一级预防是针对普通人群的预防;二级预防是针对易感人群的预防;三级预防是针对针对已经吸毒的人群
按伤害意图将伤害分为三类:1意外伤害 无目的无意识的伤害如道路交通事故、跌倒、烧伤烫伤、中毒等2自杀与自伤 对自己有意识的伤害如自杀、自虐和自残3暴力与他杀 他人有意识的加害而造成的伤害如家庭暴力、虐童、强奸、他杀、斗殴等
性传播疾病 STDs :是主要由性行为接触或类似性行为接触为主要传播途径的一组疾病,过去称为性病
健康性观念和安全性行为是预防STDs最有效的措施
慢性病的特点:1不可逆转的病理变化2症状复杂,变化多端,容易产生并发症3永久性的改变,会造成残障或功能障碍4需要长时间用药及其他治疗、护理及照顾5不能完全治愈,需要特殊的康复治疗、训练及护理6要病人改变生活方式或人生目标以适应疾病的变化。
慢性病的危险因素:1环境危险因素2行为生活方式危险因素3生物遗传危险因素4医疗卫生服务中的危险因素。
慢性病的预防:不仅仅是指阻止疾病的发生,还包括疾病发生后阻止或延缓其发展,最大限度地减少疾病造成的危害。
慢性病的三级预防:一级预防: 又称病因预防 在疾病尚未发生时针对病因采取的措施,也是预防、控制和消灭疾病的根本措施。目的:消除疾病的危险因素 主要手段:健康促进和健康保护;二级预防 :又称发病前期的预防 目的:阻止疾病向临床阶段发展,减轻疾病的严重程度,防止并发症 核心:早期诊断 早期发现(疾病的筛查);三级预防:是疾病的临床期阶段 手段:1住院治疗2社区家庭康复
筛查:目的是早期发现和早起诊断病人
筛查试验不是诊断性的,仅是一个初步检查。
第三篇:社会医学期末考试题目总结(最终版)
社会医学
1.社会医学:从社会的角度研究医学和卫生问题的一门交叉学科。
2.医学模式:在医学实践的和基础上产生的,是人类在与疾病抗争和认识自身生命过程的实践中得出的对医学本质的概括
3.社会因素:社会的各项构成要素,包括一系列与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有密切联系的因素,即以生产力发展水平为基础的经济状况、社会保障、环境、人口、教育以及科学技术等,和以生产关系为基础的社会制度、法律体系、社会关键、卫生保健、以及社会文明等。4.社会阶层:有财富、权力和威望不同造成的社会地位、生活方式等方面不同的基本层次。5.社会支持:一个人从社会网络获得的情感、物质和生活上的帮助。
6.生命质量:不同文化和价值体系中的个体对与他们的生活目标、期望、标准,以及所关心事情有关的生活状态的体验。
7.健康相关生命质量:通常包括生理状态、心理状态、社会功能状态、主观判断与满意度,此外,针对具体疾病的量表还包括疾病症状等内容。
8.健康管理:以不同健康状态下人们的健康需要为导向,通过对个体和群体健康状况以及各种健康危险因素进行全面监测、分析评估及预测,向人们提供有针对性的健康咨询和指导服务,并制定相应的健康管理计划,协调个人、组织和社会的行动,针对各种健康危险因素进行系统干预和管理的过程。
9.卫生服务需要:主要取决于居民的自身健康状况,是依据人们的实际健康状况与“理想健康状态”之间存在的差距提出的对医疗、预防、保健、康复等卫生服务的客观需要。P145 10.卫生服务需求:从经济和价值观念出发,在一定时期 内、一定价格水平上人们愿意而且有能力消费的卫生服务质量。
11.卫生服务利用:需求者实际利用的卫生服务数量(即有效需求量),是人群卫生服务需要量和卫生资源供给量相互制约的结果p146 12.留守儿童:指父母双方或一方流动到其他地区,孩子留在户籍所在地,并因此不能和父母双方共同生活在一起的14周岁以下的儿童。
13.社会病:主要由社会原因造成的,与社会发展和进步方向相违背的社会性现象,这些社会现象与人群健康有着密切的联系。
14.自杀:个人在意识清楚的状况下,自愿的而不是被别人逼迫采取伤害、结束自己生命的行为。
15.利益相关者或集团:某些人、团体或者机构,他们能够改变某个政策的目标,影响政策目标的实现;抑或是当政策目标实现后,他们的利益会受到影响。
16.社会卫生状况;指人群的健康,以及影响人群健康的诸社会因素状况。
17.减寿人年数:某一人群在一定时期内(通常为一年)在目标生存年龄(通常为70岁或出生期望寿命)以内死亡所造成的寿命减少的总人年数。
18.慢性病:具有高发病率、高死亡率和高致死率的慢性非传染性流行病,又称慢性非传染性流行病。
19.家庭:个人生活的主要场所,是介于个人和社会之间的一种社会组织,是构成社区的基本单位。
20.健康家庭;家庭每个成员都能感受到家庭的凝聚力,能够提供足够支持身心的内部和外部资源的家庭。
21.家庭保健:家庭成员利用家庭健康理论和保健信息源,在家庭健康教育、家庭药物治疗和家庭心理调适的方法使用下,保障家庭成员基本健康的系统过程。
1、社会医学的主要任务P2-3 1.倡导积极地健康观 2.推动医学模式的转变
3.改善社会卫生状况,提高人群健康水平4.制定卫生策略和措施
5.注重特殊人群保健和控制社会病
2、医学模式的演变P16-19 1.神灵主义医学模式 2.自然哲学医学模式 3.机械论医学模式 4.生物医学模式
3、现代医学模式对医学实践的指导意义P27 1.对临床工作的影响
提高对病人的心理社会因素作用的观察和分析能力,提高治疗效果 2.对预防工作的影响
现代医学模式要求预防医学从生物病因为主的预防保健扩大到生物-心理-社会综合的预防策略和措施,从而更全面、有效地提高预防效果 3.对卫生服务的影响
从治疗服务扩大到预防保健服务,从生理服务扩大到心理服务,从院内服务扩大到员外服务,从技术服务扩大到社会服务 4.对医学目的的影响
确立预防疾病和促进健康;解除疼痛和疾苦;治疗疾病和对不治之症的照料;预防早死和提倡安详地死亡 5.对医学教育的影响
4、健康和疾病的定义P29
5、社会因素对健康影响的特征P31-33 1. 非特异性和泛影响性 2. 恒常性和累积性 3. 交互作用
6、社会因素影响健康的机制P33-34 1.感知觉系统-社会因素作用的门户
2.神经-内分泌-免疫系统调节网络-社会因素作用的中介 3.中枢神经系统-社会因素作用的调节控制器
7、经济与健康的关系P35 经济发展明显改善人们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促进健康状况的提高,对健康有促进作用;经济发展带来的环境污染和破坏、不良行为生活方式、社会负性事件增多、现代社会病的产生、社会流动人口的增加等,对健康带来负面效应;健康水平的提高对经济有促进作用。
8、人口结构P47 指人口的性别、年龄、婚姻、职业、文化等结构,其中与健康较为密切的是年龄及性别结构
9、文化影响健康的特点P54 #无形性
本源性
软约束性
稳定性
民族性
10、不良生活方式的特点
11、不良生活方式产生的原因
12、不良生活方式影响健康的途径
13、如何改变不良生活方式
(一)改变不良生活方式的原则
(二)健康促进与建立良好的生活方式
14、社会医学研究方法类型P71 #调查研究
试验研究
评价研究
德尔菲法
文献研究
15、社会医学研究的步骤 P73
1.选择课题与陈述假设 2.制定研究方案 3.收集资料
4.整理和分析资料 5.解释结果
16、制定研究方案 P74
#方便抽样
立意抽样
雪球抽样
定额抽样
17、常用的定性研究方法P76-77 #观察法
深入访谈法
专题小组讨论法
选题小组讨论法
18、在社会调查研究中,调查问题的分类
#自填问卷
访谈问卷
19、问题的设计P83 #开放式问题
封闭式问题
20、问题设计的常见错误P85 #双重装填
含糊不清
抽象的提问 诱导性提问 敏感性问题
21、健康相关生命质量评价的特征P90
#动态性
22、健康相关生命质量评价的内容 P91-93 #生理状态(活动受限、社会角色受限、体力适度)
心理状态(情绪反应、认知功能)
社会功能状态 主观判断与满意度
23、生命质量评价的应用P102-106 1.人群健康状况 2.疾病负担的评估 3.卫生服务效果评价 4.卫生服务方案的选择 5.卫生资料配置与利用的决策
6.健康影响因素与防治重点的选择
24、健康危险因素四大类型
1.环境危险因素 2.心理、行为危险因素 3.生物遗传危险因素 4.医疗卫生服务中的危险因素
25、慢性病的自然史
26、健康危险评价的基本步骤和方法P124-130
基本步骤:1.危险因素的确定 2.暴露程度评价 3.剂量-反应评价4.危险特征评价 方法:(1)计算方法
(2)选择和确定健康危险因素
27、健康危险因素评价个体健康的类型
#行为生活方式 环境因素 生物遗传因素 医疗卫生服务 疾病史
28、健康管理的基本步骤P130
1.收集健康管理对象的个人健康信息 2.进行健康和疾病风险评估 3.实施健康干预 4.干预效果评价
29、健康管理策略P132-135 1.生活方式管理 2.需求管理 3.疾病管理
4.灾难性疾病管理 5.残疾管理
6.综合人群健康管理
30、卫生服务研究的基本概念P138
#从卫生服务的供方和需方及第三方的关系出发,研究卫生系统为一定目的合理使用卫生资源,向居民提供预防、保健医疗、康复、健康促进等卫生服务的过程.31、卫生服务研究的具体目的P138 #为了科学合理组织卫生事业,以有限的卫生资源尽可能地满足广大居民的卫生服务需要,从而提高居民的健康水平和生活质量,改善社会卫生状况。
32、影响卫生服务需要与利用的因素P152-154
1、人口数量及其年龄性别构成2、社会经济因素
3、文化教育
4、卫生服务质量及设施
5、医疗保健制度
6、气候地理条件
7、行为心理
8、婚姻与家庭
33、世界卫生组织提出的卫生服务评价模式—综合评价P160 #不知道答案
34、卫生服务需要的测量指标p146 疾病指标、死亡及其构成指标、残疾指标、营养与生长发育指标、心理指标、社会指标、以及由这些指标派生出来的复合指标,如生存质量指数、健康期望寿命、无残疾期望寿命、伤残调整寿命等。目前常用疾病指标和死亡指标来反映人群的卫生服务需要。
35、人群健康状况指标单一型指标 p165 仅测量健康某一个方面的指标。其中,常用语衡量一个国家(人群)社会卫生状况的指标是婴儿死亡率和平均期望寿命。
36、政策问题界定的影响因素p171
1、大众传播媒介的力量
2、问题解决的可能性
3、政策的倡导者
4、自然灾害
5、政治时机
6、新的政治角色进入
7、社会文化的影响
8、重要人物的影响
37、利益相关者(集团)分析步骤
p175
1、确定利益相关集团
2、估计利益相关集团的利益
3、评价利益相关集团动用资源的能力
4、判断各个利益相关集团的立场38、21世纪人人享有卫生保健有三个总体目标p180
1、提高平均期望寿命的同时提高生活质量;
2、在国家内部和国家之间改善健康的公平程度;
3、卫生系统可持续发展,保证人民利用这一系统所提供的服务
39、初级卫生保健策略基本任务p181
1、促进健康:加强自我保健,增强体质和心理健康;2预防:在发病前期采取措施,防止疾病的发生;
3、治疗:在发病初期采取措施,防止疾病继续发展,早期发现、早期诊断、及时治疗。
4、康复:病人症状和体征已经出现,防止并发症和残疾,防止病残,加强康复。社会弱势群体的分类和概念
影响妇女健康的社会因素
影响儿童健康的社会因素 40、老年保健服务的形式 p239
1、自我保健,是指人们主动行动起来,为个人、家庭、邻里、同事等所进行的有利于保健的活动;
2、家庭保健,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对老年保健具有独特的和十分重要的作用。
3、社会服务,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剧和家庭日趋核心化与小型化,以及人们价值观念的改变,传统的家庭养老模式正在面临着挑战。社区服务的兴起,为建立新型养老模式提供了基础。
41、改善流动人口健康和卫生服务的策略p245
1、将流动人口的卫生服务纳入法制轨道,为流动人口提供更多、更好的服务。
2、根据流动人口的分布,合理配置卫生资源。
3、平等对待流动人口,变管理为服务。
4、扩大医疗保障覆盖率,建立医疗保险基金,将流动人口纳入社会医学保障体系。
5、作为卫生服务提供者的医生应该注重病人的文化背景、传统观念及生活经历,了解流动人口与当地人口的差异,多与病人交流,耐心为他们解释病因、治疗方案。
6、加强流动人口健康教育,教育形式和内容应注意针对流动人口的特点。
7、招聘流动人口的用工单位和负责人必须对聘用工的传染病预防负有法律责任,为聘用人员解决安全饮用水、饮食卫生、卫生厕所及传染病的查治等问题。
8、尽快建立和健全流动人口的管理及预防艾滋病等方面的法律法规。
42、社会病特点
p248
1、社会病必须具有公共性。
2、社会病的产生根源非常复杂,但主要在于社会。
3、社会病对社会具有严重的危害性、4、社会病的防治需要全社会共同的综合努力,包括改变不合适的社会公共政策,建立健康的社会文化等。
5、社会病既是社会问题,也是健康问题或公共卫生问题。
43、我国农村自杀率高的可能原因:p251
1、农村的医疗保健水平较低;
2、农村有毒化学物质广泛的可获得性;
3、农村居民,特别是农村妇女的文化水平较低;
4、农村社会价值观念的改变也可能与目前农村人口的自杀率较高有一定的联系。
5、农村精神卫生服务力量薄弱。
44、自杀预防的一般措施
p252
1、提高人们的心理健康素质
2、普及有关自杀的知识
3、规范有关自杀事件的报道
4、减少自杀的机会
5、建立预防自杀的专门机构
6、对医务工作者和心理咨询工作者进行培训
45、吸毒的社会根源 p257
1、毒品的可获得性
2、同伴影响和团伙压力
3、成长环境的影响
4、社会文化对毒品的容忍程度
46、道路交通伤害的概念 Bu zhi dao da an
47、影响道路交通伤害发生的因素 p264
1、自然环境因素,包括气候、地理、地域等方面
2、生物因素:年龄与性别;生理条件;生物周期;驾驶技术;
3、心理、行为因素:个性心理特征;生活事件;不良行为的影响;
4社会经济;
48、传播性疾病的社会根源 p269
1、性禁锢
2、性放纵
3、人口流动
4、医疗条件
49、青少年妊娠的社会防治p273
1、提高全名族的文化教育水平
2、要在全社会形成健康的性观念和性道德
3.、打破性禁锢,推动针对青少年的性知识教育
4、加大对怀孕青少年的帮助力度
50、精神障碍产生的社会根源p276
1、社会文化因素与精神障碍的确定
2、社会结构因素与精神障碍的分布
3、社会动荡与精神障碍
4、文化源性应激
5、对精神病人得歧视
51、慢性病的一级预防概念和策略p287 一级预防又称病因预防,是在疾病尚未发生时针对病因采取的措施,也是预防、控制和消灭疾病的根本措施。
开展慢性病一级预防常采取双向策略,即把对整个人群的普遍预防和对高危人群的重点预防结合起来。前者称为全人群策略,旨在降低整个人群暴露于危险因素的平均水平;后者称为高危策略,旨在消除高危个体的特殊暴露,突出高危人群的预防有利于提高慢性病一级预防的效率。
52、二级预防概念和策略 p287 二级预防亦称发病前期的预防,在慢性病的自然史中属临床前期(亚临床期),为了阻止或延缓疾病的发展而采取的措施,已达到阻止疾病向临床阶段发展,减轻疾病的严重程度,防止并发症的目的。
二级预防的措施是早期发现、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即“三早”。做好慢性病的二级预防,需要:
1、向群众宣传慢性病防治知识和有病早治的好处;
2、提高医务人员对慢性病“三早”的业务水平;
3、开发适宜慢性病筛查的检测技术。
53、三级预防的内容
p288 慢性病三级预防一般有住院治疗(对症治疗)和社区家庭康复(康复治疗)两个阶段组成。住院治疗的目的在于积极治疗慢性病、促进康复,防止病情恶化,减少合并症,防止伤残,争取患者病而不残。康复阶段是在病情控制后,转入社区,在家庭病床或经家庭护理后,促使患者躯体、功能、心理进一步康复,争取患者残而不废,或者带病延年。
54、筛查的原则p289
1、本地区危害较大的慢性病;
2、选择高危人群为重点进行筛选
3、所筛查的疾病在无症状期诊治课大大减少发病率和死亡率
4、所筛查的疾病在无症状其治疗可有更好效果
5、尽可能采用廉价可得的无创伤检查方法。此外筛查应符合快速、简便、经济、安全及真实可靠的标准。
55、社区全科服务中对慢性病病人服务的内容
p298 支持或解释、告诫或建议、处方、转诊、实验室和医疗专用设备检查、观察或随访、预防
56、家庭周期问题的预防性指导p306 当家庭周期由一个阶段转入下一个阶段是,与家庭成员共同评价面临的“危险因素”,并提出必要的指导性或纠正性意见,称之为预防性指导。
其目的是:
1、预防家庭内的压力及冲突;
2、增进健康和预防疾病;
3、促进家庭功能的健康发展。
家庭各周期阶段的预防性指导事项分别包括:单身年轻成人、新婚夫妇、第一个小孩诞生、有学龄儿童的家庭、青春期子女的家庭、子女离家的家庭、中年期的家庭、老化的家庭。
57、家庭健康评估的指征p312 出现下列状况,需要考虑开展家庭保健评估:
1、病人频繁地因非特异性的症状前来求诊;
2、过度利用医疗保健机构(资源利用过度)或每个家庭成员都经常就诊。
3、处理慢性病是遭遇难题
4、涟漪效应,不同的成员出现同样的严重疾病的症状或家中接连出现严重的疾病
5、情绪及行为方面的问题
6、配偶间的问题(婚姻及性问题)
7、“代罪羔羊”或“三角关系”
8、生活方式及环境因素有因果关系的疾病
9、促进健康与预防疾病的活动
10、家庭发展阶段因预期问题而产生的焦虑
11、危机
第四篇:社会医学
社会医学 第一章
☆1.社会医学的基本任务:<公卫WD>
(1)调查社会卫生状况,掌握社会卫生及人群健康状况,分析健康水平及变动规律;
(2)发现主要社会卫生问题及影响因素,尤其重视社会因素对健康的作用;
(3)提出改善社会卫生状况即保障人群健康状况的策略和措施,为改善卫生事业提供决策依据,包括为政府管理和决策部门制订工作方针政策;
(4)确定卫生工作重点,科学组织卫生服务,加强卫生监督和评价;
(5)研究国际卫生保健,了解全球卫生发展策略即世界各国面临的社会卫生问题。☆2.我国社会医学的基本任务:
(1)倡导积极的健康观(Health):WHO提出健康的定义: 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或虚弱,而且是身体,心理,和社会的完好状态。
(2)推动医学模式的转变(Change)
(3)改善社会卫生状况,提高人群健康水平(Develop)
(4)制订卫生策略和措施(Strategy)
(5)注重特殊人群保健和控制社会病(Risk)
3.社会医学的研究内容:{看一下}
(1)研究社会卫生状况: 主要是人群健康状况 “社会医学诊断”(Population health status)
(2)研究影响人群健康的因素: 主要是社会因素 “社会病因分析”(Social factors)
(3)研究社会卫生策略和措施: “社会处方”(Social prescription)
☆4.医疗卫生发展的三次卫生革命:<公卫TK>
(1)第一次卫生革命以传染病,寄生虫病和地方病为主要防治对象。
(2)第二次卫生革命以慢性非传染性疾病为主攻目标,主要是心脑血管系统疾病,恶性肿瘤,糖尿病,精神系统疾病和意外伤害。
(3)第三次卫生革命以提高生命质量,促进全人类健康长寿,进一步实现WHO倡导的人人享有卫生保健的目标。
☆5.我国卫生工作重点(新时期卫生工作方针):以农村为重点,预防为主,中西医并重,依靠科技与教育,动员全社会参与,为人民健康服务,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公卫TK>
第三章
1.社会因素可看成是社会致病因子,又可称为社会基因(与遗传基因相对应)。
社会的各项构成要素,包括环境、人口和文明程度(政治、经济、文化等)。
2.社会因素与健康之间的联系:非特异性和泛影响性;恒常性与积累性;交互作用 ☆3.社会因素影响健康的机制 <公卫XZ、TK>
社会因素影响健康;主要通过心理感受这个中心环节发生作用。
(1)感知觉系统——社会因素作用的门户
(2)神经-内分泌-免疫系统调节网络——社会因素作用的中介对社会因素的“察觉”或“认知评价”
(3)中枢神经系统(脑)——社会因素作用的调节控制器
4.衡量社会发展因素——社会发展指标:
(1)社会和人口统计指标体系(SSPS)
(2)生活质量指数(Physical quality of life index, PQLI):PQLI = 婴儿死亡率指数+1岁的期望寿命指数+识字率指数/3 <公卫XZ>
整理Βÿ☈①顆糖☇﹏ & 哒--哒哒
(3)美国社会卫生协会指标(American social health association,ASHA)是衡量社会发展的综合指标。ASHA= 成人识字率×就业率×人均国民生产总值×期望寿命/出生率×婴儿死亡率
5.社会制度与健康
内涵有三个层次:社会形态;各种社会管理制度;各种社会组织的规章制度
影响人群健康的特征:双向性;普遍性或稳定性;变异性;强制性
影响健康的途径:社会分配制度对居民健康的影响;社会卫生政策对健康的影响;社会规范对健康行为的影响
第四章
1.人格与健康:
刚性人格:责任感;控制感;挑战感
A型性格:敌意,匆忙,竞争;性情急躁,缺乏耐心;雄心勃勃,出人头地;猜疑,愤恨,发怒。与高胆固醇血症,吸烟,高血压并列的四项冠心病危险因子之一。
C型性格:与肿瘤发生有关;过分顺从,忍让;自我克制,情绪压抑;爱生闷气。宫颈癌发病率比其他人高3倍,患胃癌,食道癌,结肠癌,肝癌和恶性黑色素瘤的危险性更高。☆2.【行为】是个体针对环境刺激做出的适应性反应。
【健康行为】是个体或群体与健康和疾病有关的行为。分为促进健康行为和危害健康行为。
【促进健康行为】指个人或群体表现出的、客观上有利于自身和他人健康的行为。
【危害健康行为】指偏离个人、他人和社会健康期望、不利于健康的行为。
WHO宣布,个人健康和寿命60%取决于行为生活方式,15%取决于遗传,10%取决于社会因素,8%取决于医疗条件,7%取决于气候影响。
健康行为的观点与理论:
(一)生物学观点:吸烟的成瘾性(addiction)成瘾物的依赖机制:
人的大脑有犒赏中枢(Reward system)特别敏感,一经激活很难控制。人体摄入成瘾物(尼古丁,酒精,咖啡因)可激活犒赏中枢,从而产生高度依赖。
(二)心理学观点:心理动机;人格因素;理论模式:自我表达理论;心理压力缓解理论;情感激发理论。
(三)行为学观点:强化理论;时间价值期望理论;健康信念理论;合理行动及其扩展理论 ☆★3.【生活事件】是指日常生活中引起人的心理平衡的事件,包括童年期家庭教养和境遇,青年期学校教育和社会活动,成年期社会环境和生活环境中发生的各种事件。
机制:(1)重大生活事件造成的心情紧张和精神压力成为应激原,从而对疾病发生起到直接
和间接的作用。
(2)叠加作用
(3)不同性质。强度、频度的紧张性生活事件对健康产生不同的作用。第六章
☆1.【生命质量评价】(quality of life, QOL)指具有一定生命数量的人在一定时点上的生命质量表现。<公卫WD>
三种状态:平衡、改善、下降;四个内容:生理状态、心理状态、社会功能状态、主观判断与满意度。
内容:
(一)生理状态
活动受限:躯体活动,移动,自我照顾受限
社会角色受限:工作,学习,家务受限
体力适度:进行体力活动无疲劳感和虚弱感
(二)心理状态
情绪反应:对事物的体验,包括压抑,忧虑,痛苦,恐惧
认知功能:意识,机智,定向,推理,记忆力
(三)社会功能状态
社会交往:1.社会融合 2.社会接触 3.亲密关系
社会资源
(四)主观判断与满意度
自身健康和生活判断
满意度与幸福感
(五)其他内容
方法:
生命质量评价适应的人群{看一下}
具有一定的生存时间的人群,如病程达半年以上的慢性病患者及意外伤害者
一些特殊职业及特殊人群,如知识分子、老年人等
生命质量研究不适用一些病程短的急性病病人
(一)选择或建立量表:
1、选择量表
2、建立新的量表
(二)研究的设计与实施:1.样本含量2.测定的时间和次数 3.研究对象的依从性 4.研究对象的代理者:代答者常为评价对象的家族成员、亲戚、生活照料者、护士、医生等。
(三)生命质量资料的统计分析:1.资料的特点2.资料的评价目的3.分值的意义 ☆2.生命质量的测量工具(英文缩写)
(1)良好适应状态指数(QWB)
(2)疾病影响量表(SIP)
(3)癌症病人生活功能指数量表(FLIC)
(4)36条目简明健康量表(SF-36):8个维度:生理功能;社会功能;生理功能;躯体疼痛;精神健康;情感职能;活力;总体健康 <公卫TK>
(5)世界卫生组织生存质量测定量表(WHOQOL)
(6)欧洲生存质量测定表(EQ-5D)
(7)肿瘤特异量表
(8)我国自主研制的生命质量测定量表
3.质量调整生存年(quality-adjusted life years,QALY)计算:E=∑wk×Yk
☆4.生命质量评价适应的人群:
(1)具有一定的生存时间的人群,如病程达半年以上的慢性病患者及意外伤害者
(2)一些特殊职业及特殊人群,如知识分子、老年人等
(3)生命质量研究不适用一些病程短的急性病病人
第八章
☆1.卫生服务研究的意义与目的 <公卫WD>
(1)提高卫生普及程度和居民接受卫生服务的能力即保证卫生服务利用的社会公平性;
(2)控制医药费用,提高卫生服务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3)改进卫生服务质量,提高居民健康水平和生活质量。
2.卫生服务研究的内容
(1)社会因素对卫生系统的影响
(2)评价人群的医疗卫生服务需要
(3)卫生资源的合理配置和有效使用
(4)卫生系统的组织结构与功能
(5)卫生系统的经济分析
(6)卫生服务效果评价
3.卫生服务需要的测量与分析
(1)疾病指标:疾病频率(度)指标:两周患病率=调查前两周内患病人(次)数/调查人数×l00%;慢性病患病率=调查前半年内患慢性病人(次)数/调查人数×100% <公卫XZ>;疾病严重程度指标
(2)死亡及其构成指标(3)残疾指标(4)营养与生长发育指标(5)心理指标
(6)社会指标(7)由这些指标派生出来的指数
4.影响卫生服务需要与利用的因素
(1)人口数量及年龄性别构成(2)社会经济因素(3)文化教育
(4)卫生服务质量及设施(5)医疗保健制度(6)气候地理条件
(7)行为心理(8)婚姻与家庭
第九章
1.社会卫生状况评价指标
(1)单一
(2)复合 <公卫XZ,英文缩写>
减寿人年数(potential years of life lost, PYLL)
无残疾期望寿命(life expectancy free of disability, LEFD)
活动期望寿命(Activity life expectancy, ALE)
伤残调整生存年(Disability adjusted life year, DALY)
健康期望寿命(Health life expectancy, HALE):WHO 最新的衡量健康指标。
☆2.【初级卫生保健】是最基本的、人人都能得到的、体现社会平等权利的、人民群众和政府都能负担得起的卫生保健。
基本原则:合理布局;社区参与;预防为主;适宜技术;综合途径。<公卫TK>
实施策略:
(1)基本任务:①促进健康 ②预防③治疗 ④康复
(2)基本要素:①必要营养和安全饮用水;②环境卫生;③妇幼保健和计划生育;④预防接种;⑤预防和控制地方病;⑥卫生问题的宣传教育;⑦常见病和外伤的合理治疗;⑧提供基本药物。
3.影响健康的社会因素:<公卫WD>
(1)社会经济状况
(2)人口状况:老龄化、城市化加剧
(3)卫生服务状况:卫生人力、机构
(4)行为与生活方式:吸烟、酗酒、艾滋病
第十一章
1.社区的五个要素:人口、地域、生活服务设施、特有的文化背景和生活方式的认同、一定的生活制度和管理机构。<公卫XZ>
☆2.【社区卫生服务】(CHS)是社区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在政府领导、社区参与、上级卫生机构指导下,以基层卫生机构为主体,全科医师为骨干,合理使用社区资源和适宜技术,以人的健康为中心、家庭为单位、社区为范围、需求为向导,以妇女、儿童、老年人、慢性病人、残疾人、贫困居民等为服务重点,以解决社区主要卫生问题、满足基本卫生服务需求为目的,融预防、医疗、保健、康复、健康教育、计划生育技术服务等为一体的,有效、经济、方便、综合、连续的基层卫生服务。
社区卫生服务的对象:健康人群;亚健康人群;高危人群;重点保健人群;病人。<公卫TK> 社区卫生服务的任务:提高人群健康水平,延长寿命,改善生活质量;创建健康社区;提供健康保障。
☆3.六位一体:“六位”是指: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社区预防、社区保健、社区康复、计划生育技术指导、常见病和慢性病治疗;“一体”是指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提供上述综合、连续的优质服务。<公卫TK>
第十三章
☆1.【社会病】主要由社会原因造成,与社会发展和进步方向相违背的社会性现象,这些现象与人群健康有着密切的联系,社会病是社会现象,不是个人的行为问题。
特点:社会病必须具有公共性;社会病的产生根源非常复杂,但主要在于社会;社会病对社会具有严重的危害性;社会病的防治需要全社会共同的综合努力;社会病既是社会问题,也是健康问题或公共卫生问题。
☆2.意外伤害的预防干预理论:“四E干预”即工程干预、经济干预、强制干预、教育干预。第十四章
☆1.【慢性病】高发病率,高死亡率和高致残率的慢性非传染性流行病,故称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符合慢性病特征的疾病包括:心脑血管疾病,如高血压和冠心病;恶性肿瘤,如胃癌;代谢性疾病,如糖尿病;慢性呼吸系统疾病,如慢性支气管炎;心理异常和精神病,如抑郁症;慢性肝肾疾病,如肝硬化;其他各种器官的慢性、不可逆性损害。
☆2.慢性病的三级预防
一级预防(Primary prevention)在疾病尚未发生时针对病因采取的措施,也是预防、控制和消灭疾病的根本措施。主要手段:健康促进;健康保护。
二级预防(Secondary prevention)亦称发病前期的预防,为了阻止或延缓疾病的发展而采取的措施,以达到阻止疾病向临床阶段发展,减轻疾病的严重程度,防止并发症的目的。措施:“三早”早发现、早诊断和早治疗
三级预防(Tertiary prevention)在疾病临床期阶段,为了减少疾病的危害而采取的措施,其目的是防止伤残和促进功能恢复,提高生命质量,延长寿命,降低病死率。一般由住院治疗(对症治疗)和社区家庭康复(康复治疗)二个阶段组成。
第五篇:南通大学成教第一学期期末考试《社会医学》重点【完美排版】
社会医学是从社会角度研究医学和健康问题的一门交叉学科,它研究深灰因素与个体及群体健康和疾病之间相互作用及规律,制定相应的社会策略和措施,保护和增进个体及人群的身心健康和社会活动能力,提高生命质量,充分发挥健康的社会功能,提高人群的健康水平。
社会医学的任务:
1、倡导积极健康观和现代医学模式
2、改善社会卫生状况提高人群健康水平
3、制定社会卫生策略和措施
4、开展健康弱势人群保健和社会病控制 社会医学的萌芽:古希腊名医希波克拉底“知道什么样的人患病比知道这个人患什么病更重要”“医生医治的不仅是疾病,更重要的是病人”,法国医师盖林第一次提出社会医学概念,他把社会医学分为四个部分:社会生理学、社会病理学、社会卫生学和社会治疗学
社会医学的基本理论:
1、卫生事业与社会协调发展
2、健康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双向作用
3、生理、心理、社会健康的观点
4、关注高危人群和高危因素
5、疾病防治中社会因素的决定作用
6、卫生工作要求全社会参与
高危人群是指容易受疾病侵扰的人群,包括处于高危险环境的人群、对环境有高危反应的人群以及有高危行为的人群,如妇女、儿童、老年人、流动人口、处于职业危害的工人、生活环境有污染的居民等。高危因素是指对健康构成威胁的因素,如吸烟、酗酒、吸毒等不良行为。
医学模式是人类在与疾病抗争和认识自身生命过程的实践中得出的对健康观和疾病观等重要医学观念的本质概况。
医学模式的演变过程:
1、神灵主义医学模式
2、自然哲学医学模式
3、机械论医学模式
4、生物医学模式
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产生背景:
1、疾病谱和死因谱的转变
2、健康需求的提高
3、医学的社会化
4、医学学科的内部融合与外部交叉发展
影响人类健康及疾病的主要因素4大类:
1、环境因素
2、生活方式及行为因素
3、生物遗传因素
4、医疗卫生服务因素202_年世卫组织调查显示,50%的死亡是由于行为生活方式因素、30%为环境因素、10%为生物遗传因素、10%为医疗卫生服务因素所致。
年美国纽约州罗彻斯特大学精神病学和内科学教授恩格尔提出,生物医学模式应逐步演变为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
11、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基本内涵:
1、恢复了心理、社会因素在医学研究系统中应有的位置
2、更加准确地肯定了生物因素的含义和生物医学的价值
3、全方位探求影响人类健康与疾病的因果关系
12、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对医学实践的指导意义:
1、对临床工作的影响,理解病人疾病的同时对病人所患疾病进行全面的分析及诊断,从而制定有效的综合的治疗方案,2、对预防工作的影响,改变预防保健工作只重视生物、物理、化学等自然环境因素的作用,3、对卫生服务的影响可归纳为4个扩大,即从治疗服务扩大到预防保健服务,从生理服务扩大到心理服务,从院内服务扩大到院外服务,从技术服务扩大到社会服务。从而全面满足人们生理的、心理的和社会的卫生服务需求,达到提高健康水平和生活质量的目的4、对医学目的的影响
5、对医学教育的影响
13、世界卫生组织提出:健康不仅仅是没有疾病或虚弱,而是一种身体、心理和社会的完好状态。
14、亚健康状态:是指人的机体虽然无明显的疾病,但呈现活力降低,适应力呈不同程度减退的一种生理状态,是由机体各系统的生理功能和代谢过程低下所导致,是介于健康与疾病之间的一种生理功能降低的状态。
15、健康社会决定因素模型的内容:
1、年龄、性别和遗传因素
2、个体生活方式
3、社会支持网络
4、社会经济地位
5、其他社会结构因素
6、宏观社会经济、文化和环境
经济发展和健康的相互关系:
(一)经济发展促进健康水平提高:
1、经济发展提高了居民物质生活水平
2、经济发展有利于增加卫生投资
3、经济发展通过对教育的影响间接影响人群健康
(二)经济发展带来新的健康问题:
1、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
2、生活方式的改变
3、现代社会病的影响
4、心理健康问题的凸显
5、负性社会事件的增多
6、社会人口特征的剧烈变化
老年性社会:60岁及以上人口超过10%或65岁及以上人口超过7%为老年性社会。生活质量指数(PQLI):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居民的营养、卫生保健和教育水平的综合指标,突出强调了卫生与教育质量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弥补了仅用国内生产总值指标的不足。PQLI>80为高素质人口,PQLI<60为低素质人口。PQLI=(婴儿死亡率指数+1岁的期望寿命指数+识字率指数)/3 人类发展指数HDI
亚文化:某一文化群体所属次级群体的成员共有的独特信念、价值观和生活习惯,它是非全社会性的思想文化泛称。
A型性格具有敌意、匆忙和竞争等特点,易得冠心病。C型性格是一种与肿瘤发生有关的性格,表现为过分的顺从、忍让和自我克制。易患子宫癌、胃癌、肝癌等。行为心理问题的干预措施:
1、政策干预
2、社会工程设施干预
3、大众媒体干预
4、社区干预
5、组织干预
健康管理:狭义的健康管理是以人们的健康需要为向导,通过健康状况和危险因素的监测分析评估及预测,对各种健康危险因素进行系统干预和管理。广义的健康管理则以现代健康观为指导,通过推动健康组织、健康社区、健康城市等不同健康环境支持系统的建设行动,实现在所有环境中促进和改善公众健康的目标。
社会医学的相关研究方法:
1、调查研究
2、实验研究
3、评价研究(健康危险因素评价、生命质量评价、卫生服务评价、卫生项目评价)
4、德尔菲法
5、文献研究 健康危险因素评价:通过研究危险因素与慢性发病率及死亡率之间数量依存关系及其规律性,研究人们生活在有危险因素的环境中发生死亡的概率,以及当改变不良行为、消除或降低危险因素时,危险的降低程度,促使人们改变有害健康的行为,减少危险因素,提高健康水平。
社会医学研究的步骤:
1、选择课题
2、制定研究方案(方便抽样、立意抽样、雪球抽样、定额抽样,其中方便抽样和立意抽样是非概率抽样)
定性研究的方法:
1、深入访谈法
2、专题小组讨论法
3、选题小组讨论法
4、观察法
定量研究访谈法包括面对面访谈法和电话访谈法 问卷设计的原则:目的性、反向性、实用性
问卷设计的步骤:
1、明确研究目的2、建立问题库
3、设计问卷初稿
4、使用和修
改
5、信度与效度的检验
社会医学 名词解释
社会医学:它研究社会因素与个体及群体健康和疾病之间相互作用及其规律,制定相应社会策略和措施,保护和增进个体及群体的身心健康和社会活动能力,提高生命质量,充分发挥健康的社会功能,提高人群的健康水平。
高危人群:是指容易受疾病侵扰的人群包括处于高危环境的人群、对环境有高危反应的人群,以及有高危行为的人群。
医学模式:是人类在与疾病抗争和认识自身生命过程的实践中得出的对健康观和疾病观等重要医学观念的本质概括。
健康积极观:健康不仅仅是没有疾病或虚弱,而是一种身体、心理和社会的完好状态。
亚健康:指人的机体虽然无明显的疾病,但呈现出活力降低,适应力呈不同程度减退的一种生理状态,是由机体各系统的生理功能和代谢过程低下所导致,是介于健康与疾病之间的一种生理功能降低的状态。
老年型社会:60岁及以上人口超过10%或65岁及以上人口超过7%。
生活质量指数PQLI: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居民的营养、卫生保健和教育水平的综合指标,突出强调了卫生与教育质量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弥补了仅用国内生产总值指标的不足。PQLI=婴儿死亡率指数+1岁的期望寿命指数+识字率指数/3 亚文化:某一文化群体所属次级群体的成员共有的独特信念、价值观和生活习惯,它是非全社会性的思想文化的泛称。
健康管理:以现在健康为指导,运用医学、管理学、政治学、经济学和社会学等技术和管理手段,协调微观、中观、宏观不同层面的健康维护、改善和促进行动,通过对家庭、组织、社区、城市、国家、全球等范围内各种健康管理资源的充分调动、协调和整合行动,实现对影响群体健康的各种危险因素及不良社会条件和环境因素的监测、诊断、分析评价和干预,通过推动健康组织、健康社区、健康城市等不同健康环境支持系统的建设行动,实现在所有环境中促进和改善公众健康的目标。健康危险因素评价:通过研究危险因素与慢性病发病率及死亡率之间数量依存关系及其规律性,研究人们生活在有危险的环境中发生死亡的概率,以及当改变不良行为、消除或降低危险因素时,危险的降低程度,促使人们改变有害健康的行为,减少危险因素,提高健康水平。
定性研究:是一种在自然的情况下,从整体的角度深入探讨和阐述被研究事物的特点及其发生和发展规律,以揭示事物的内在本质的一类研究方法。
健康危险因素:指能使疾病或死亡发生的可能性增加的因素,或者是能使健康不良后果发生概率增加的因素,包括环境、生物、社会、经济、心理、行为诸因素。
简答
社会医学的研究内容:1研究社会卫生状况,主要是人群健康状况2研究影响人群健康的因素,主要是社会因素3研究社会卫生策略和措施。
社会医学的基本任务:1倡导积极健康观和现代医学模式2改善社会卫生状况3制定社会卫生策略和措施4开展健康弱势人群保健和社会病控制。
第一次提出社会医学概念的是:法国医生盖林他把社会医学分为四个部分:社会生理学、社会病理学、社会卫生学和社会治疗学。社会医学的基本理论:卫生事业与社会协调发展、健康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双向作用、生理心理社会健康的观点、关注高危人群和高危因素、疾病防治中社会因素的决定作用、卫生工作要求全社会参与。
医学模式的演变过程:神灵主义医学模式、自然哲学医学模式、机械论医学模式、生物医学模式、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
生物-心理-社会模式的产生背景:疾病谱和死因普的转变、健康需求的提高、医学的社会化、医学学科的内部融合与外部交叉发展。
影响人类健康及疾病的主要因素:环境因素、生活方式及行为因素、生物遗传因素、医疗卫生服务因素。
健康社会决定因素模型的内容:年龄性别和遗传因素、个体生活方式、社会支持网络、社会经济地位、其他社会结构因素、宏观社会经济文化和环境。
行为心理问题的干预:政策干预、社会工程设施干预、大众媒体干预、社区干预、组织干预。
社会医学的相关研究方法:调查研究、实验研究、评价研究、德尔菲法、文献研究。社会医学研究的步骤:选择课题、制定研究方案
定性研究的特点:定性研究注重事物的过程,而不是结果、定性研究是对少数特殊人群的研究,其结果不能外推、定性研究需要与研究对象保持较长时间的密切接触、定性研究的结果很少用概率统计分析。
定性研究发法:深入访谈法、专题小组讨论法、选题小组讨论法、观察法。
经济发展与健康的关系?
经济发展可以为人群健康提供必要的物质基础,提高人类战胜疾病的能力,促进人群健康水平的提高;人群健康水平的提高又可以保证更多社会物质精神财富的创造,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经济发展与人群健康之间存在着一种彼此关联、互为因果、相互促进的双向性作用关系。
经济发展对健康的作用
1、经济发展促进健康水平的提高(经济发展提高了居民物质生活水平、经济发展有利于增加卫生投资、经济发展通过对教育的影响间接影响人群健康)
2、经济发展带来新的健康问题(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生活方式的改变、现代社会病的影响、心理健康问题的凸显、负性社会事件的增多、社会人口特征的剧烈变化)
健康对经济发展的作用:增加劳动力供给、提高劳动生产率、减少疾病损失、促进教育收益实现、促进自然资源利用。
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基本内涵 是选择题 见22页自己看一下 文化影响健康的模式是选择题见6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