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是对读完一本书或一篇文章后的内心体验和感受的总结,它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消化所读内容,同时也是一种对作者思想和文化的回应,我觉得我们应该写一篇读后感了吧。那么怎样写一篇优秀的读后感呢?写读后感的时候,我们要先对书中的内容进行仔细的阅读和思考,然后在写作过程中要展现自己的思考和感受,并且要用合适的语言和结构来表达。写读后感时,我们可以从书籍的主题、情节、人物塑造、语言运用等方面展开讨论,用具体的事例和细节来支持我们的观点。同时,在写作过程中要注意语言的准确性和流畅性,可以通过适当运用修辞手法和文学元素来提升文章的艺术性和可读性。此外,也可以结合自己的经历和背景,与书中的内容对照和对比,以展示个性化的思考和理解。不论是正面评价还是负面评价,都需要有理有据,客观公正地进行分析和评价。在这里,我们分享了一些读者对畅销书的读后感,希望能为其他读者提供一些建议和评价。
人间失格个人读后感想篇一
《人间失格》又名《丧失为人的.资格》,作者太宰治巧妙地将自己的人生与理想,隐藏于主角叶藏的人生遭遇中,借由叶藏的独白,窥探太宰治的内心世界,一个“充满了可耻的一生”。
描写了主角从青少年到中年,为了逃避现实而不断沉沦,经历自我放逐,酗酒,自杀,用药物麻痹自己等阶段,终于一步步走向自我毁灭的悲剧,在自我否定的过程中,同时也抒发自己内心深处的苦闷,以及渴望被爱的情愫。
这是一部极端颓废式的自传体小说,这整本书给我们呈现的就是作者本身极为复杂矛盾的人格,没办法和自己、和这个世界握手言和。
用前言中的话说就是:“太宰治似乎是把懦弱作为一种出发点,甚至是一种武器,以进为退地向所谓的‘强者’、向伪善的人生和社会公开宣战,从而彰显出一种别样的强大、别样的高贵和骄傲的激情。他对世间的认知永远是静止的,甚至不乏极端的成分,并依靠这种极端而成就了一种决不妥协的纯粹性。”
《人间失格》的文字是消极的,《人间失格》作者是消极的,但《人间失格》所带来的影响却是积极的。如果有人真正意义上读懂了《人间失格》,那么,他一定会变成“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
人间失格个人读后感想篇二
开篇的叶藏从小扮丑角讨好家长和亲人,刻意出丑来讨好家人,用耍宝等方式意图逗乐别人,他是个想要被关注的孩子,但又因为自已与这个世界的不同和格格不入,所以才用这样的扮相来伪装。
在他一生中,或许就是戴着面具负重前行,在自已意识里时刻害怕自已的面具会被摘下。
这样算是活过吗?或者因为从未真实过,所以并不算真正活在世上,于是这种从未存在于世的想法也让自已沉沦堕落。让自己觉得丧失为人的资格。
每个写作的人,多少都在作品里把自已写进去了,他们并不刻画世界,他们只刻画自已,听说这部作品完成的当年,太宰治便投水自尽了,或许是交代完了,差不多了也就无所谓了吧,有太多书成之后便选择自尽的作家比比皆是,之前台湾作家林奕含的自杀或许也是生命无法再承受重量。
而我们,这些存于世的人们,是不是也有必要再一次去拷问自已,是否曾经真实地生活过?
人间失格个人读后感想篇三
。
"我总是因为不能拒绝别人,而承受痛苦"。
"真希望去一个没有女人的地方。"。
"人总是这样虚伪,我最好的朋友也一直认为我是个入过监狱,且总是害女人死,用女人钱的烂人。"。
其实叶藏小时候是个天赋异禀的孩子,他总是能找到拿高分的诀窍,也是一个爱看书有思想的孩子。他喜爱世界上的真与善,可总是被伪善包围,连父亲也总是强迫他做不爱做的事,所以他总委曲求全。
其实叶藏青年时代是个有梦想的孩子,他想成为画家,想去艺术学校学习。却被父亲逼到高中以便将来从政,他屈服了。最后遇见掘木,这个将他带入地狱的人。于是本来就厌世,内心孤独空虚的人,从此沉迷酒色。他流连在一个又一个女人身边,在沉沦中填满寂寞,也靠着女人维持穷困潦倒的生活。
直到遇见常子,这个终于让他产生爱情的女人。一个贫穷,对生活失去信心的女人,两个同样孤独,同样寂寞,同样悲惨的人走到了一起。他们厌倦了人生,于是决定一起自杀,可偏偏造化弄人,常子死了,叶藏却活了下来。因此,叶藏还被带入警察局调查。
出狱后,叶藏跟着杂志记者静子还有她的女儿一起生活,自己画漫画赚点零碎。可自己认为最好的朋友掘木却一直嘲讽他骗女人钱,靠女人生活。最终,他决定离开,留她们女子好好过日子。
再后来遇到良子,这个只有十几岁的天真无邪的小姑娘,他决定好好跟她一起生活,一起过着只有诗中才出现的美好生活,他想靠画画好好生活。生活有时候就是这样,总在你以为要出现曙光的时候,投以你突如其来的黑暗——良子和画商做出苟且之事,先不说他是亲眼看到,更让他伤心的是,他的朋友掘木明明可以阻止,却没有,还特意跑到楼上咳嗽着指着让他看,还说着"原谅她吧,毕竟你也不是个什么好人。"妻子出轨,最好的朋友却又不像朋友,反倒嘲讽不止。最终,叶藏在一天又一天里丧失了对活着的希望,喝药自杀,未遂,于是住进了医院,出院后,靠着吗啡度日。时年二十七,一生已然如此。
有时候会感叹,生活是怎样一步一步把人逼向绝境的,生活是怎样一步一步摧毁人的希望的。谁走过来都是千疮百孔,不同的是,有的人咬牙坚持,有的人沉沦堕落罢了。但日子过的好与坏虽有千差万别,可内心终归是千篇一律的伤痕累。
愿你心中永远有诗有梦有希望,不沉沦不放纵忧伤。
人间失格个人读后感想篇四
我对于名著的阅读不多,也不喜爱。而对于《人间失格》阅读尽管只有一些,但却印象深刻。
他讲述了一个人对于凡尘俗事,以一颗不同于尘世之人的心。作者认为自己一个戴着面具的虚伪之人。有人拆穿了作者自己的虚伪的把戏,这把是有点偏向于“戏彩娱亲”。作者反应过来时竟涌起了一个念头,希望那拆穿他把戏的人早点去死。
这不禁让我思索许久,这是人性丑陋的嘴脸,还是所谓人性这个问题我久久不得其解。
作者在全文是一个靠我笑他人从而提升自己虚荣心的人,看似开心实则孤独,如一杯茶中福的产业在茶中漂浮,但却找不到定所。呵,可笑的愚弄者,为世人而娱,却从不知自己何乐。
但所谓的是人有多少人沉迷于所谓的功利的陷阱却不能自拔,但这不正是人性吗?
有多少人能像陶渊明等人,尽管被世人所追捧,但却以罕见的孩童般的天真的心对待功名利禄。
庸俗的世的贪婪汪洋大海永无止境,那是海中倒影是人们丑陋的嘴脸还是人性的本源?
人类永远是这样,永远都不想让自己丑陋的一面被世人所揭开,就像婴儿会大哭一样,这是估计一种专属于人类的天分,把丑陋藏在看似美丽的外表之下。
美不仅包括外在美,也包括内在美。美和内在美同样能吸引人们的欢迎,但是内在美尤为重要。不必迎合着世人的想法,努力做好自己,这便是本分。
就像一句歌词一样,我很丑,但是我很温柔。
人间失格个人读后感想篇五
这本书以手札的形式表现了太宰治的内心独白——一个渴望爱又不懂爱的“胆小鬼”。只不过将故事的主人公换成了一个叫叶藏的青年。
面对世人,叶藏总是怕得发抖。他无法理清人类生活的头绪,他将懊恼暗藏于心,一味地掩盖自己的忧郁和敏感。所以他常常用滑稽搞笑来掩盖自己内心的恐惧。
他生来就是是一个孤僻的孩子。他曾想过结束自己的生命,但都被救了回来。在成长的道路上,叶藏只交了两个朋友,但交友不慎,同他们走上了歪道。
但最后叶藏顿悟了。梅勒斯请求他的朋友作为人质等待他赶赴刑场。如果梅勒斯没有回来,那么他的朋友将替他而死。但梅勒斯最后冒着风雨赶到了刑场。
叶藏也从这个故事中找到了人与人之间的信任。他开始慢慢接受这个世界,至少他可以与别人交流了。
太宰治曾说过:“胆小鬼连幸福都会害怕碰到棉花都会受伤,又是还会被幸福所伤。如今的我谈不上幸福,也谈不上不幸。”
这就是《人间失格》。在这里,人性的丑陋和虚伪,无可遁形。
人间失格个人读后感想篇六
《人间失格》,又名《丧失为人的资格》。我不想说小说的内容。因为觉得没有那个必要。大千世界,无论哪个时代都有无数的无名弱者。只是一种机缘通过小说我看到了一些。但是又何必再把它们叙述一遍呢?这样做不仅一点好处都没有,还有可能影响别人的情绪,因为除了了解那个时代一些卑微的人生存方式,我没有在小说上找到任何可以分享的东西。我并不会嘲笑他们,但同样我也不会同情他们,他们有权选择自己的生活方式,所以无论以什么方式结局他们都不属于无辜者。
里面的故事过于拧巴,也许三观的不同读起来总是有些压抑。一本我不建议阅读的书。
太宰治——1909年出生于津轻地区首屈一指的地主富豪之家。从学生时代起已希望成为作家,21岁时和银座咖啡馆女侍投海自杀未遂。1935年《晚年》一书中作品《逆行》列为第一届芥川奖的候选作品。结婚后,写出了《富岳百景》及《斜阳》等作品,成为当代流行作家。1948年6月13日深夜与崇拜他的女读者山崎富荣跳玉川上水自杀,时年39岁,留下了《人间失格》等作品。
了解作者后,发现小说里时常都会有作者的影子。
人间失格个人读后感想篇七
《人间失格》作为太宰治自杀前的最后一部小说,实在太压抑,负能量太多,然而,他却能带给我们对社会的思考。
对于一个五次自杀,四次殉情的人来说,死亡变成了一生的追求。看之前,我不知道是什么原因导致他会在开篇写到"我的一生充斥着耻辱",也不知他为什么会说"生而为人,对不起"。直到考完全篇,才懂,这与他的性格和家庭有关。
他的父亲是众议院中的一员,作为家中的第六个儿子,缺乏父爱与母爱,从现在乳母的照顾下长大,而又因早熟,所以,会在生日时讨好父亲,要求父亲买狮子玩具而不是他最喜爱的书,从那时起,就注定他的生活会走上与一般人不同的道路。在家讨好父亲,在学校讨好同学,用一切手段,不惜牺牲自己的尊严,逗笑他们。高中就和女人,烟,酒混在一起,直至自杀,都是和女人一起。他的一生,太痛苦。这种"边缘人"的形象得不到世人的认可与理解,虽然整篇文章是以叶藏的口吻写的,但我知道他是以自己为原型。
在我看来,作家,画家的内心都隐藏着常人无法理解的悲痛,他们追求的东西太过疯狂,就如高更,为了绘画,宁可抛弃一切。
人间失格个人读后感想篇八
日本作家太宰治一本饱受争议的破灭之书。太宰治被称为“无赖派”文学大师。从本书开头的几页序言文字中,我看到了深深地沉重感。作者出生豪门,一生立志文学,师从小说名家,五度自杀,三十九岁时投河自尽辞世。
这本书是一种以自我告白的形式道来,书中很多现实问题的思索,虽然残酷,但是却很真实。就像皇帝的新装里那个说真话的孩子。与其说他对社会人性最黑暗的一面耿耿于怀,还不如说是,他一直保持了孩童般的天真看待这个世界的虚伪、善变。
带着作者自传性质的故事。小男孩阿叶生活在一个大家庭,家里孩子多,不受重视的他,常常用搞怪、滑稽的语言和行为来吸引大家的注意。他聪明而敏感,他洞察到别人的需要,总是能不露声色的惹得大家哈哈大笑。书中写道:“我与别人几乎无从交谈,该说些什么,该怎么说,我都摸不着头脑。于是,我想到了一个招数,那就是搞笑。这是我对人类最后的求爱。”
在浴衣里穿毛衣,故意从人前走过,惹得大家忍俊不禁,连连说:“阿叶,那样的穿着不合时宜哟!”当父亲出门,问每个孩子要什么礼物,并且记录在小本上的时候,他听到了父亲的那句:“浅草的商店里,有人卖那种过年跳狮子舞的面具呢?”
为了迎合父亲的意思,讨他欢心,夜晚时分阿叶悄悄在父亲的小本上写上“狮子舞”。当父亲买回礼物和母亲谈话时候,把这当成了笑话来谈:“在玩具铺里,我打开本子一看这‘狮子舞’并不是我写的,看着我都忍不住笑了……”
学校也是,在课堂上他画漫画,课下讲给同学听,让同学哈哈大笑。他的作文写着滑稽搞笑的故事,让老师还没到走到办公室,就忍不住翻开他的作文边看边笑。
他极力讨好周围的每一个人,让别人笑让别人快乐,但是内心却不可思议的自悲和绝望。书中写道:“我依靠搞笑这一根细线,保持住了与人类的一丝联系。表面上我不断地强装出笑脸,可内心却是对人类拼死拼活地服务,命悬一线地服务,汗流浃背地服务。”
长大后的阿叶因为幽默搞笑的个性深得女孩的迷恋,但是他却有深深的自卑感,觉得自己只配得上低贱的、丑陋的女人。他在书中写着:“所谓世俗的眼光来看,常子的确是个丑陋又贫穷的女人……可与此同时,一种同病相怜的亲近感却又油然而生。我发现常子是那么可爱,以至于生平第一次觉察到,有种微弱却积极主动的爱情正萌动在心里。”
在银座当陪酒女郎的常子比阿叶大,丈夫是个诈骗分子进了监狱。贫穷而丑陋的她,对生活的绝望,让阿叶有种同病相怜的情愫。夜里他们俩一起跳进了镰仓的海面。常子死了,阿叶却被救起。而后和阿叶交往的女子都是如此卑微的、丑陋的、年纪大的。
即使阿叶遇到的第一个比自己年纪小的,纯洁美丽的女孩良子。他们结婚后“快乐也未必如预期的如此之大”。书中写道:“其后降临的悲哀勘称凄烈之绝”。在阿叶的眼里,这个世界就是痛苦的,即使是短暂的快乐,这后面一定藏着巨大的灾祸。阿叶和良子最后也演变成了一场悲剧。
我从未读过这样的文字,描写丑陋、阴暗的词语如此之多。光鲜的外表下肮脏的内心,贫穷时候的懦弱卑微,发达之后的虚伪势利,人前阿谀奉承,人后污蔑诽谤。生活的黑暗、人性的黑暗,在这里竟然如此之多。
合上书,背面是鲁迅先生的一句话:“精神的洁癖,让像太宰治一样的人容不得半点伤害,他活在自己的世界里,卑微而自由。他想要打破什么,却没有方向。他的痛苦在于他用心的看着漆黑的世界。”
这,也许就是世界的另一面,但,正视黑暗让我们学会成熟。
人间失格个人读后感想篇九
如果说有哪一部书可以让人感到深深的压抑,如同被鬼压身一样,喊也喊不出来,动也动不了的恐惧,《人间失格》绝对可以排进前三。人间失格的色调是暗淡无光的,让人感到深深的无力感,以至于竟然不能一口气读完,我必须要歇一歇,缓一缓,带给自己的冲击实在太大。读书最怕的是和作者产生共鸣,因为那样你一下子就陷进去了,无法自拔!
小时候的叶藏是一个心思很重的孩子,太早的成熟使他有着同龄人所没有的敏感。虽然生活在所有人中间,但是给人的感觉确实离群索居的,与周围的人显得那么格格不入。在很小的时候他就知道他的幸福观与这世上所有人的幸福观都大相径庭,并为此而彻夜难眠痛苦呻吟走火入魔,这种状态,在其他人看来或许是离经叛道的,一旦他表露这种想法的话,大概会被人当做精神病人送进冷冰冰的医院吧。
长大后的叶藏越发的颓废,逃课、酗酒、抽烟、娼妓,糜烂的生活像极了我们眼中坏小子的形象。他陷得越来越深了,终于在某一天,与常子一起跳入了冰冷的河水中,常子死了,叶藏还活着,只是这种活着真的是叶藏所需要的吗?行尸走肉一般卑微的活着……除了压抑,还是压抑,找不到别的形容词更能形容读人间失格的感觉。
非常沉重的独白,是人生绝望的极致。太了解人生,也就绝对悲观。这也许就是太宰治的成就,也是他的悲剧。
人间失格个人读后感想篇十
太宰治的《人间失格》被推崇到很高的地位,闲下来去看了看这本著作。惊讶的发现才255余页,居然不是冗长的故事,倒是让我更能静心读下去。
不过一个下午便看完了整本书,大概不同阶级的人看这本书会有非常不一样的感受。阿叶的愁苦,是在家庭富足,挥霍享乐之后带来的精神上的虚无。而我们,大多是平凡众生,为生活焦虑,几乎没有闲暇的时光去思考自己真正人生的定义。
故事的男主人公大庭叶藏,从幼年开始便体弱多病,却异常聪颖。常年卧病在床,仍能在考试中取得优异的成绩。也或许正因此,他似是拥有着比同龄人更加成熟的心灵——或许称其为所谓“世俗的圆滑”更为恰当,从记事起就不曾有过丁点的童真,为取悦他人而活着,傀儡般不掺杂丝毫情感。“对讨厌的事不能说讨厌,而对喜欢的事,也是一样,如同战战兢兢地行窃一般,我只是咀嚼到一种苦涩的滋味,因难以明状的恐惧感而痛苦挣扎。”这是怎样一种常人不得而知的苦楚与无奈,复杂的“人情世故”过早地将这副幼小的身躯吞噬殆尽,用不再单纯的烟尘将他深深埋葬。不敢把自己所爱告诉他人,畏惧因此招来的那些厌恶而挑剔的目光。这使他恐惧,对人类感到深深的恐惧。或许他曾存一丝幼小而无力的单纯,却被生存的紧迫感无情掐灭。也正是因有些这样黑暗的童年,为叶藏短暂而跌宕起伏的一生埋下了伏笔。
“胆小鬼连幸福都会害怕,碰到棉花都会受伤,有时还会被幸福所伤。”叶藏曾经有过这样的念头,或许这一次又直击了他的软肋。关上门,他再也没有走进那个家。他畏惧人类,甚至畏惧幸福。怕失去,怕伤害,怕一切的未知。就这样畏缩着匍匐着隐藏在这世间,苟延残喘地吸取着仅剩的空气,对那时的他而言已足矣。
他也曾试图扼住命运的喉咙,也曾不甘屈服地将厄运打倒在地,寻找自己的幸福。终究却还是未能敌过笼罩着他的黑暗的重重一击。
在所谓人世间摸爬滚打至今满目疮痍的他,唯一愿意视为真理的,或者说是对他遭遇的一种自我安慰——“一切都会过去的。”曾经拥有一切又失去一切的他,这样坚信着。
正如小说中酒店老板娘所说的最后一句话——。
人间失格个人读后感想篇十一
一开始选择这本书,是因为自己当时的情绪有点跌宕起伏,恰逢了解到太宰治的生平,所以便想看看这本,他写完后就自杀身亡的书。太宰治一生自杀了数次,不乏和女人一起自杀但被救活的只有他。诚实地说,我并没有看完这本书,只看了关于叶藏的那部分。尽管他并非作者,却能从字里行间中清晰感受到作者的思想。不管在什么时代,叶藏这样的人,都很难活着。
一开始能够与他心心相惜,这也是为何我想看这本书的原因,想知道自己并非唯一以找到安慰。但是随着阅读的深入,就慢慢无法再用相知的心态去对待叶藏。叶藏总是执着于人类不善的一面,苛求别人的完美,一遇到与其想象或者人之中相悖的人,便不留余地地批判。人生在世,不如意之事十有八九,倘若人人都像叶藏一样执着于绝对的善,那么社会是病态的。
人间失格个人读后感想篇十二
我太感性,近段时间偏于忧虑,应该是看了太宰治的书《人间失格》引起的。人啊,还是要多接触积极乐观的东西,不然就会陷入负能的情绪。不过,有点必须纠正,当第二次、第三次重温人间失格时,我却断然撕掉了它负能的标签,重新认识了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
太宰治本人经历诸多磨难,先后多次自杀,最终也以自杀结束了他39岁的生命。他的作品一直都是穿透灵魂,表达自己内心对真实、信任、爱、自由的艰难追求,无奈现实中人性总是经不起考验、世事也赖不住考究,最终他惨败于自己的内心结论,选择了颓废跟灭亡。他的作品不是倡导大家集体抑郁,对社会、对人性绝望,恰恰相反,他希望大众都不要放弃自我的救赎,要为了活着一场好好生活。以下这段话就是力证。
“不要抗拒改变,这是这个世界上唯一不变的事情,就是所有的事情都在反复的变,反复的过程很容易让人变得低落和沮丧,然而你再低落和沮丧,人生还是会被各种各样的事情的改变所包围着,就像是站在一台你没办法控制的跑步机上,时间、速度都不是你所能控制的,那我就选择跑的更从容一点,尽我所能的在这个被动的人生里争取一些主动,所以我很讨厌‘抗拒’这个词,很消极、很脆弱、很被动,如果我不能改变世界,好歹让我改变自己,遵从自己的选择。”人活着,比动物多了智慧,也多了忧虑。生而为人,就该承受为人的一切。作者在极力劝告大家,也是在告诫他自己,他没能成功,但他对灵魂的敲打、拷问,都是在帮助更多的人正面审视自己的灵魂,找到生活的动力,发现生活的美好。
一定程度上,我更希望人不要太敏感、太聪慧,像作者这种小时候就能看穿一些世事,明白一些动机,并非好事。愚钝点、糊涂点,每天为着那洒下的阳光、清脆的鸟语、荡漾的水面放空下,甚至陶醉下,就好了。日子简简单单,人际关系平平常常,享受当下就好。
人间失格个人读后感想篇十三
以前也没听过太宰治这个人,有些孤陋寡闻,读完一整本之后,迫不及待去百科看了作者生平,更像是自传。
压抑着呼吸,感受作者的歇斯底里,很“丧”,也符合当下流行的丧文化,冷眼旁观看世界,所思所想皆是苦难,更是很深很深的绝望,太过于在意身边的人和事,每一根神经都那么敏感,挣扎一生也不会有任何快乐。生而为人,我很抱歉?很同情又无能为力,很理解又无法感同身受,每一个人都是演员,在家人,朋友,甚至是所爱之人都要配合演出,显得彼此很重要,如果能脱下伪装敞开心扉,安全感又在哪?主人公大概就是这样吧!看的太过透彻,越接近越怕成为那样的人,阅读让人清醒,我大概自己也是个矛盾的人,一边开心一边伤感,诚实面对真实的自己。
读一本好书就像害怕电影散场一样,想早点结束,但又很失落。
我们都是没有勇气结束生命的。
所以,我们依然要向阳而生,认清生活的真相后依然热爱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