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库大全 > 精品范文库 > 7号文库

辩证法看生活

辩证法看生活



第一篇:辩证法看生活

辩证法看生活

唯物辩证法作为自然、社会、思维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是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的根法。

唯物辩证法的第一规律是对立统一规律的矛盾论。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变化的源泉和动力,它贯穿于唯物辩证法其它规律和范畴之中,是唯物辩证法科学体系的实质和核心。世界上任何事物的内部和事物之间都包含着矛盾的两个方面,矛盾的双方即对立统一。事物的运动发展在于自身的矛盾运动,矛盾的斗争性和同一性、普遍性和特殊性统一于客观事实。因此,作为一个现代的人需要唯物辩证法指导生活。用辩证的思想武装头脑,思想上就会少一些疙瘩,情绪上就会少一些烦恼,认识上就会少一些困惑。在现实上,正是由于人们自觉地或不自觉地应用了辩证法,才取得了工作中的一个又一个成果。而今当我们将这种方法上升到理性认识的高度,去解决一个重大的理论问题时,辩证法具有神奇的魔力。在我的生活中,辩证法感受最深,矛盾论用于指导生活,你就会多添一些生活情趣,如三岁的幼儿,一回到家就喜爱乱翻、乱丢东西,还喜欢乱爬、乱拿,大人一般从卫生、安安等角度看,觉得小孩调皮捣蛋、不听话,有时还发火,不免拿幼儿出气,但若用矛盾论分析,你会发觉这是小孩子的天性,是他感知、认知事物的有益尝试,从教育、引导的角度出发,你会觉得幼儿既天真活泼,又聪明可爱,还好学求知,不仅不会阻止和泯灭小孩的童心发挥,还会引导和参与其中。

唯物辩证法的第二大规律是量变质变规律,该规律指出:任何事物的变化都是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量变到一定程度引起质变。量变是质变的基础和必要的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量变质变规律揭示事物发展的形式和形态。质量互变规律在生活中随处可见,例如人的教育,不日积月累,汇滴成河,想一夜成名,一蹴而就是不可能的。正如成语所云: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集腋成裘、积土成山、厚积薄发等。在疾病、生活习惯方面,吸烟导致癌症、酗酒造成心血管疾病等都是量变到质变的实例。人生之路如同一次长跑,在工作和学习过程中有毅力、能坚持的人,往往能走得更远经历同样的时间,有人成功,也有人默默无闻一辈子无起色,之所以有这些区别,就是质量互变规律在各人身上发生的作用不同,也是各人对质量互变规律的感受、认知不同,以致在各自人生的道路上把握不同。因此我们不能急于求成,而是应该活在当下,努力做好自己的本职。不放弃,天道酬情,总有量变会达到质变,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唯物辩证法的第三大规律是否定之否定规律,任何事物的发展变化都是新事物对旧事物的否定,是事物内部的肯定和否定两方面矛盾斗争的结果,是事物自我发展的过程,但是否定并不是全盘抛弃,而是“扬弃”,是批判性的继承。否定之否定规律提示了事物发展的趋势和道路,即事物的发展表现为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在生活中,定给固步自封、刚愎自用、夜郎自大、不求进取、得意忘形以及安于现状之类的人当头棒喝。一个人不管在日常生活或工作或学习中,不总结、发挥自己的优点,发现、改进自己的缺点,就不可能获得更大的进步。就生活中的一个小事例来说,例如热天买瓜,头一次买了一个烂瓜、生瓜,下一次就一定要总结经验,是不是要上网或找一些书籍查一些资料,以掌握辨别熟瓜、好瓜的技巧,以弥补选瓜技巧上的缺失,而确保万无一失了。

生活五彩缤纷,有唯物辩证哲学的正确指导和引导,生活会更科学、更璀璨。唯物辩证法不仅能正确指导工作,同样也能引领生活,为生活指引航向,从而使人生在社会的大风大浪中勇立潮头而不被迷失方向,顺利驶向人生辉煌的顶点!

应烁石096010407 市场营销

第二篇:辩证法看改革开放

辩证法看改革开放

1949年,新中国成立,中国这头东方雄狮开始慢慢觉醒,但却步履维艰。经过了大跃进的错误和文革的十年内乱,直到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全面实行改革开放的新决策,改革开放的春风使中华大地再次焕发了活力,中华民族踏上了民族复兴的伟大征程!

改革开放的30年,中国经济实现了腾飞。1978年到202_年间,中国经济总量迅速增加,国内生产总值从3645亿元增长至21,0871亿元,增长近60倍,后来更是成为了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改革开放的30年,中国社会不断走向和谐。1998年面对南方历史罕见的特大洪水,202_年面对让人闻风丧胆的非典疫情,202_年面对十几个省份百年不遇的冰雪灾害,四川汶川大地震,中华儿女众志成城,手挽手将一个个磨难阻击在脚下!

改革开放的30年,中国教育事业不断发展。1983年,邓小平同志提出,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对世界,面对未来!高考制度恢复之初,全国有570万人参加高考,却仅录取27万名;而到202_年,全国普通高校招生报名人数达到1010万,录取新生达567万名!

改革开放的30年,中国航天事业不断创新。从1979年远程火箭发射试验成功,到202_年“神五”升天,首次载人航天飞行成功,再到202_年神舟六号载人航天卫星顺利返回,中国航天人在摸索中让祖国一跃成为航天科技强国!202_年,我国首颗探月卫星“嫦娥一号”发射升空,炎黄子孙的千年奔月梦成为了现实!“神七”在太空漫步,让中国人第一次在太空留下了自己的足迹!

今天,13亿中国人民大踏步赶上了时代潮流,稳定走上了奔向富裕安康的广阔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充满蓬勃生机,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重大贡献的中华民族以前所未有的雄姿巍然屹立在世界东方。

然而事物都是有两面性的,改革开放也使中国社会暴露出一些问题。

第一的问题是严重的环境污染。过去人们为了尽快富起来,牺牲了环境,还有一方面就是资源利用率不高,单位GDP消耗了过多的资源。

第二个问题是民生问题。教育、医疗、住房都成为了人民的烦心事,住房问题更是严重影响适龄青年的婚配嫁娶。食品安全也是频频被人们质疑。贫富差距不断拉大,基尼系数进入危险水平。

第三个问题就是大面积的腐败。官员不愿意为人民办实事,吃拿卡要。更重要的是官场风气变坏了,不再是想着成为人民的公仆,而想着升官发财,凌驾与人民之上。

在此提一个最重要的问题,就是人民精神的涣散,民族自信的缺失。我觉得这是最重要的,也是最可怕的问题。人们不再认为祖国是我们一生的守护,总是觉得外国这好、那好,更有许多人渴望移民,远离祖国。我总是觉得韩国、朝鲜和日本这些国家的人民很伟大,他们有着巨大的民族凝聚力,这正是国人所欠缺的。

有人怀念毛主席在的日子,认为那时候更好。我不同意这种看法,国家社会总是要发展的,不能停滞不前,这些问题总是要暴露出来。换个方面看,大家都吃不上饭,就没了贫富差距;没有现代工业,就没有了污染;都上不了大学,那没人嫌学校贵。持这种观点的人应该审视一下自己的生活是不是深受改革开放的益处。

但这些问题总是要去解决,我是充满信心的。政府重视社会问题,在18大中,中央领导反复提及,而且随着人民受教育水平的提高,人民素质会有一个飞跃。我的信心大多来源于后者。

总的来说,改革开放是一次伟大的革命,无论存在什么样的问题,这一点都是毋庸置疑的。我们也应该辩证地看改革开放,不应该片面的进行比较和评判。这就是我对改革开放辩证的思考。

第三篇:辩证法看当代大学生就业问题

用唯物辩证法分析大学生就业问题

近年来,大学生就业难已经越来越为社会所关注,。伴随着全球性金融危机的蔓延,以及高校扩招后毕业生人数不断创出新高,大学生就业形势一年比一年严峻。而对这一问题,用唯物主义辩证法来认识和处理,可以看清问题。

一、从对立统一(矛盾)角度分析

1.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

随着高校扩招以后毕业生人数创出新高,大学生就业形势一年比一年严峻。据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发布的《中国青年权益状况报告》显示,我国高校毕业生待业率已达到15%左右,远高于社会平均失业率。而202_年毕业生人数达610万,加之历年累积,202_年加入就业大军的高校毕业生将会超过700万人。有的学者分析: 大学扩招导致的大学生数量供大于求,造成总量失衡。a

从对立统一角度,大学生就业难与当今社会人才稀缺是对立的,而它们又统一存在于社会中。毕业生找不到工作,企业找不到合适人才,是斗争的,又是同一的。

2.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

那是什么原因导致了这一不平衡现象呢?

从随着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人才结构也要随之调整。而很多专业课程设置长期不变,与现实需要结合比较差.就业问题这一矛盾是普遍存在的,而不同时期则有不同时期的特殊性,高校专业结构和课程设置若不改变,则难以解决这一矛盾。

二、从质量互变角度分析

还是从以前到现在看,也许曾经学历高就代表着好工作,但随着时代不断发展,产业结构也在不断调整和升级。终于,量变引发质变,新形势下,一纸文凭已经不足以成为就业的通行证。用人单位对专业知识技能、实践创新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应变能力等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而要想就业能力达到用人单位的要求,自身也要发生质变,不能平时只死啃书本,也要不断积累市场需求的专业能力,量变引发质变,这样才能使自己成为新时代满足市场需求的人才。而许多大学生只是学课上知识,在当今发生了质变的社会,对就业风险缺乏必要的准备。

三、从肯定否定角度分析

大学生就业之路是曲折的,必须不断否定自身的不足,不断满足社会的变革,进而产生否定之否定,更上层楼后的“扬弃”,最终才能找到理想的工作。

四、从现象和本质、原因和结果、必然性和偶然性角度分析

北京大学毕业生陆步轩街头卖肉、大学生争当搓澡工、大学生争当球童等是大学生就业难的现象,而这一现象背后放映的本质则是专业课程设置与市场需求的错位,大学生就业观念没有端正。有因必有果,只有找到了问题的原因,才能实事求是地总结工作中的经验教训,也才能有针对性地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

五、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对策建议

首先要顺应社会产业结构,要不断扩充新时代知识与能力,只有解决了这一矛盾的特殊性,才能解决就业难这一普遍存在的问题。其次要端正自身就业态度,不要出现“高不成,低不就”现象,经历肯定,否定,否定之否定这三个阶段,不断完善自己,量变引发质变,最终才能找到理想的工作。

第四篇:辩证法

科学技术与可持续发展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毫无疑问,在历史的进步过程中,科学技术扮演了很重要的角色,但是如今,人们越来越注重可持续发展,绿色GDP的概念也让人们得以重新衡量经济发展的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程度。可持续发展当今成为世界上许多国家关注的一个重大问题。但在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今天,由于我们对科学技术往往运用不当而带来负效应。这种负效应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以人的生存发展为中心的可持续发展。科学技术对可持续发展的双重作用

众所周知,科学技术是一把双刃剑,如果合理的运用,毫无疑问将推动社会的进步,推进可持续的社会进步和经济繁荣,但是如若运用不当,会对可持续发展产生莫大的消极作用。从消极方面来看,科学技术的运用所引起的社会危机使人类陷入前所未有的发展困境,在某种程度上,科学技术还成了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桎梏。科学技术并非万能,它在推动人类文明进步的同时,也带来了资源锐减、环境污染和生态恶化等一系列社会危机和负面效应,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和高度重视。1962年,美国女海洋生物学家R.卡逊(Rachel.Carson)《寂静的春天》出版,书的开头描述了一个美丽的小镇,她说:这个城镇座落在像棋盘般排列整齐的繁荣的农场中央,其周围是庄稼地,小山下果园成林。春天,繁花象白色的云朵点缀在绿色的原野上;秋天,透过松林的屏风,橡树、枫树和白桦闪射出火焰般的彩色光辉,狐狸在小山上叫着,小鹿静悄悄地穿过了笼罩着秋天晨雾的原野。但是,人类闯进来以后,由于对科学技术的滥用,一切都变了,曾经一度是多么引人的小路两旁,现在排列着仿佛火灾劫后的、焦黄的、枯萎的植物。被生命抛弃了的这些地方也是寂静一片。甚至小溪也失去了生命;钓鱼的人不再来访问它,因为所有的鱼已死亡。在屋沿下的雨水管中,在房顶的瓦片之间,一种白色的粉粒还在露出稍许斑痕。在几星期之前,这些白色粉粒象雪花一样降落到屋顶、草坪、田地和小河上。不是魔法,也不是敌人的活动使这个受损害的世界的生命无法复生,而是人们自已使自已受害。因此,我们在利用先进的科学技术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时候要时刻牢记可持续发展战略,走出一条中国特色的可持续发展道路,走出一条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可持续建设而努力,为子孙后代造福,营造一个良好的自然环境,从辩证法的角度讲,良好的自然环境反过来也能让社会和经济更好更快发展。科学技术可持续发展的困境

人类要真正驾驭科技这匹烈马,摆脱科技发展的二难的窘境,实现科学技术的可持续发展,确实困难重重,不仅受政治、经济、军事等的重大影响,还受社会文化、价值观念等的深 [2][1]

层制约。

2.1 科技整合制约

科技和政治彼此强化,相互推进。强大的科技力量不仅昭示了经济实力,而且也可直接作为政治筹码,而强大的政治力量反过来又为进一步控制世界尖端科技创造了条件。科技政治化的结果加速了科技发展的失控,科学技术这匹烈马愈益难于驾驭。

2.2 文化观念的制约

一个事实是,现在的许多国家有不同的文化观念,每种文化观念都有形成的历史背景,比如美国为维护他一个超级大国的地位,可能在他自己意识到一些事情之后只是自己保护自己的环境,而继续对别国的环境破坏置之不理,只是在联合国开大会的时候对别国的环境问题进行批评,正如寂静的春天序言所讲的那样,自《寂静的春天》出版以来,仅农场用的农药就加倍到每年11 亿吨,危险的化学药品的生产增长了400%。我们自己禁止使用了一些农药,但我们仍然生产,然后出口到其他国家。这不仅使我们陷入一种以出卖自己不愿意接受的公害并从中获利的状态,而且也反映出了在对科学无国界观念的理解上的原则性错误—毒杀任何一个地方的食物链最终会导致所有的食物链中毒。科学技术可持续发展的出路

我们要正确把握科学技术的的社会作用,对科学技术作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应以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为指导,对科学技术的社会作用作辩证的理解。我们还应该在创新的时候加强对新的科学技术的风险和后果进行有效地评估,以达到科学技术的负面影响最小化。爱因斯坦说过:“人类真正的进步的取得,依赖于发明创造的并不多,而更多的是依赖于像布兰代斯这样的人的良知良能。”[5]在1937 年9 月的一封信中,爱因斯坦又说:“我们切莫忘记,仅凭知识和技巧并不能给人类的生活带来幸福和尊严。人类完全有理由把高尚的道德标准和价值观的宣道士置于客观真理的发现者之上。在我看来,释迦牟尼、摩西和耶稣对人类所作的贡献远远超过那些聪明才智之士所取得的一切成就。”

我们都知道, 那种限制发展科学技术、从工业化中后退悲观主义观点是不切实际的, 也是根本行不通的。我们不可能放弃科学技术和科技创新去谈可持续。至少发达国家不可能放弃工业化的巨大成果和优厚的物质生活条件, 而发展中国家还必须依靠科学技术, 通过发展来改变其贫困和落后的面貌。同样, 那种盲目赞美科技进步的乐观主义也是很可怕的。[5][5][4][3]既然科技负效应产生的原因主要在人类的目标、人对自然的态度上,那么我们改变传统的观念, 树立起人与自然互利共生、协调发展的思想, 充分发挥科技的正效应, 走一条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就显得愈发重要。可持续发展向科学技术提出了促进人与自然协同进化、互利共生的新目标, 要求把从系统整体中分离出去的科学技术重新放回到“ 人与自然” 的有机整体中, 用生态学整体性的观点看待科技的发展。因此, 传统意义上的科技观已适应不了社会发展的需要, 必须树立起以人与自然协调发展为核心的新的科技观。结语

我们从上面的分析知道,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我们无论如何都不能抛弃的,因此,合理的利用科学技术和科技创新来推动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就要求我们有很好的理论知道,因此中共十八大也提出我们必须把四位一体总布局升级为五位一体总布局,重视生态系统的自然环境,用可持续发展的思想来指导我们的科技创新实践和科技合理应用。努力在可持续的基础上加快经济文化建设,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并最终完成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参考文献:

[1] 黄涛.科学技术价值探析[ J ].重庆邮电学院学报(社科版), 202_,(4): 92

[2] [4] 蕾切尔.卡逊.寂静的春天[M].美国, 1962

[3] 彭列汉, 潘建红.科学技术可持续发展的困境与出路[ J ].科学学研究, 202_, 22(5):

471-475

[5] 杜卡斯.爱因斯坦谈人生[M].北京: 世界知识出版社, 1984.61-75

第五篇:辩证法

辩证法作业

王宝林

21世纪中国面临的环境问题及其对策

发展是人类历史的永恒主题,但随着经济的快速的发展,一系列环境问题随之产生。环境问题使人类文明不能永恒发展,而是在孕育这些文明的故乡走向衰落和覆灭。在以前人们主要依赖自然而生活,对环境的影响较小,并且自然界的自发调节作用抵消了许多不利的环境影响。在知识经济时代,科学技术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环境问题依然十分严峻,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仍然构成了极大的威胁。具体的环境问题包括人口膨胀、能源危机、森林面积锐减、土地严重荒漠化、自然灾害频繁发生、淡水资源日益枯竭、温室效应加剧、臭氧层破坏和酸雨出现频繁等十大问题。

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约占世界人口的五分之一,总人口约为13.4亿,并且以每年1000万的速度急剧上升。庞大的人口队伍带来很多的问题。医疗保限和社会保险的收支不平横,政府不得不用现在年青人交的款来支付退休金,甚至还要动用财政收入。过去中国马路上最多的是自行车,现在越来越多的家庭买了轿车,特别是大城市,交同拥堵的情况更严重了,越来越多的车,尾气排放量也越来越多,现在都说要低炭化,越来越多的车和尾气污染我们的环境。现在的物价再涨,贫富差距在拉大。那些有钱人第一年资产一千万,几年过去了,以经变成了几千万了。没有钱的人,每个月都用光了,还要去借钱用。富人为什么会更富,穷人为什么会越穷。富人那么多钱自己用不了,为什么不多分一些给穷人。不是说中国大部分钱是掌握在少数富人手中。即然国家好的大环境让少部分富人掌握了大部份钱,富人更有义务和职责帮国家帮助那些贫穷的人。现在的农民工工资增加了,但是企业也招不到工人,这些增加工资以后也要计算入产品的成本。中国人口重多,有许多不同复杂的社会问题正显现出来。摆在面前的是如和处理好这些问题。

经济的逐步提高,能源危机逐渐凸显出来。中国向以“地大物博”、“资源丰盛”而自傲。然而,1988年中国科学院的国情报告却昭示,中国的资源危机十分严重。96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却有一个十几亿人口的大分母,其结论是:(1)中国是缺水大国,水资源并不丰富,地下水开采过量,用水浪费,供需问题十分突出。(2)耕地贫乏,后备耕地资源不足。(3)中国是贫林大国,森林面积不断减少,成熟林赤字采伐消耗,森林资源锐减趋势十分明显。(4)中国是贫草大国,长期重用轻养,超载放牧,盲目开垦草原,退化草原已达可利用草场的1/3。(5)我国矿产资源并不丰富,浪费程度惊人,目前我国对矿产的需求正处于高速增长时期,如不采取有力措施,矿业资源形势将会走向全面严峻。总之,我国的资源总

辩证法作业

王宝林

护好森林和海洋,比如不乱砍滥伐森林,不让海洋受到污染以保护浮游生物的生存。我们还可以通过植树造林,减少使用一次性方便木筷,节约纸张(造纸用木材〕,不践踏草坪等等行动来保护绿色植物,使它们多吸收二氧化碳来帮助减缓温室效应。

臭氧层被破坏后,其吸收紫外线的能力大大降低,使得人类接受过量紫外线辐射的机会大大增加了。一方面,过量的紫外线辐射会破坏人的免疫系统,使人的自身免疫系统出现障碍,患呼吸道系统传染性疾病的人数大量增加;另一方面,过量的紫外线辐射会增加皮肤癌的发病率。据统计,全世界范围内每年大约有10万人死于皮肤癌,大多数病例与过量紫外线辐射有关。臭氧层的臭氧每损耗1%,皮肤癌的发病率就会增加 2%。另外,过量紫外线辐射还会诱发各种眼科疾病,如白内障、角膜肿瘤等。其次,它会影响农作物的生产。实验表明,过量的紫外线辐射会使植物叶片变小,减少了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面积,从而影响作物的产量同时,过量紫外线辐射还会影响到部分农作物种子的质量,使农作物更易受杂草和病虫害的损害。再次,它会影响水生生态系统。研究结果表明,紫外线辐射的增加会直接引起浮游植物、浮游动物、幼体鱼类以及整个水生食物链的破坏。可见,紫外线辐射的增加,对水生生态系统有较大的影响。紫外辐射增强将使患呼吸系统传染病的人增加,还会增加皮肤癌和白内障的发病率,促使皮肤老化和病变。

我国酸雨(酸雨通常是指表示酸碱度指数的 PH 值低于 5.6 的酸性降水)正呈蔓延之势,是继欧洲、北美之后世界第三大重酸雨区。80 年代,我国的酸雨主要发生在以重庆、贵阳和柳州为代表的川贵两广地区,酸雨区面积为 170 万平方公里。到 90 年代中期,酸雨已发展到长江以南、青藏高原以东及四川盆地的广大地区,酸雨面积扩大了 100 多万平方公里。以长沙、赣州、南昌、怀化为代表的华中酸雨区现已成为全国酸雨污染最严重的地区,其中心区年降酸雨频率高于 90%,几乎到了逢雨必酸的程度。以南京、上海、杭州、福州、青岛和厦门为代表的华东沿海地区也成为我国主要的酸雨区。华北、东北的局部地区也出现酸性降水。1998 年,全国一半以上的城市,其中 70% 以上的南方城市及北方城市中的西安、铜川,图们和青岛都下了酸雨。酸雨在我国已呈燎原之势,覆盖面积已占国土面积的 30% 以上。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进一步深入推进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总体思路,可以用五句话来概括:一是把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对经济结构进行战略性调整作为推进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大决策。不仅要调整需求结构,要把国民经济增长更多地建立在扩大内需的基础上;不仅要调整产业结构,我们要更好、更快的发展现代的制造业以及第三产业,更重要的是要调整要素投入结构,使整个国民经济增长不能永远老是依赖物质要素的投入,而是要把它转向依

    版权声明:此文自动收集于网络,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

    本文地址:https://www.feisuxs.com/wenku/jingpin/7/2681623.html

相关内容

热门阅读

最新更新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