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知青岁月:首次回家
第一次回家
郑启五
插队的第一年十分想家,平生第一次远离父母,年底真想回家看看。我要回家可上头早早有精神“要与贫下中农过一个革命化的春节”。这引起我的逆反,进一步强化了非回家不可的念头。到大队“再教育领导小组”请假未准,十七岁的我便草草打点行装,擅自行动了。尽管生产队的贫下中农们宽容得很,但我仍需“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勇气,一路没有证明,买票住宿都可能枝节横生,但我相信“车到山前必有路”,大不了还有垫底的“十一号自行车”,什么也挡不住“我要回家”!
头天步行25里山路,从深山小村唐屋爬到了公社的所在地,当夜下榻帽村饭店。该店楼下摆着三张饭桌,对外供应罐装蒸饭,楼上横着几张木床附设住宿,“饭店”名副其实。宿费四角且不问证明,在“阶级斗争为纲”的岁月里难能可贵,足见大山里“来的都是客”的客家风情始终碧水长流。
隔天一早搭上帽村至城关唯一的一趟班车,使我顿生乘胜前进的轻快。班车吭哧吭哧在天旋地转的洞风岭奋力攀行,来时我曾在此岭呕吐得死去活来,把胃汁胆汁都抠得一干二净,还为此发誓今生今世决不再坐汽车了。可此时“我要回家”像一面旗帜在心海升起,洞风岭上呼啦啦地飘扬,吐的怨恨呕的恐惧早顺风被吹到太平洋去了。三个小时后安抵城关,我马不停蹄赶到长途车站售票窗口。早听说有一位剪短发的中年女同志对知青购票较宽容,用闽南话说明原因,往往可以如愿以偿。我果敢一试,却见她面露难色,沉吟片刻,还是卖给了一张。我永远记得那张米黄色的车票,上面黑色的铅字为“武平—龙岩/3。20元”。
带着胜利的喜悦,我在城关的桥头结识了一位老实巴交的知青,他爽快把他的证明借给我住旅社,他则到附近的熟人家窝一夜。一切的一切都比预想的顺利,看来证明也不过是“防君子不防小人”的纸片罢了。晚饭时我买了一钵炖“石干”以示庆贺。“石干”就是生活在山涧里的青蛙,清凉退火,大补元气。当时此物在武平很便宜,一钵两三头不过几角钱而已。然而福祸相依,事态突然逆转:是夜肚中的“石干”尚未完全消化干净,那位借我证明的知青突然气喘吁吁破门而入,告之全城正在大查户口,证明必须立即还给他。还说民兵马上就要到旅社来了,劝我还是出去躲躲,免得两人都麻烦。我把行李托付给他,便匆匆逃离了旅社。果然没走多远,就发现一队带红袖标的民兵沿街而来,气氛之紧张与样板戏
《红灯记》的大搜捕虽然相去甚远,莫明之中也让我体会到心跳如兔的滋味。当然,如若真的成了民兵的“瓮中之鳖”,也没有什么大了不得的,他们是民兵,我也是民兵,大家都是社员的干活。但手中没证明终有几分心虚,万一有所闪失口袋里的车票就有可能变回钞票,为了回家惟有一避风头。
一过十点,城关除了桥头的几盏灯,已是四下漆黑,这个时候还在街头游荡,就不大像一个好人!那到车站的候车室坐一宿吧,可整个车站大门紧闭没有一丝光亮。出城到附近的村庄找个草棚窝一夜吧,但惹响了满村的狗叫,黑暗中的我岂不更像过街的坏人?!冷风顺着平川河扑面而来,我打了一个寒噤,这下可体会到了什么叫“流落街头”了。“车到山前”的我毅然登上了桥头的公厕,眼下唯一的去处!大串联时我曾在列车上的厕所里站过一夜,这回也算得上是“梅开二度”了。到过县城的知青和40岁以上的武平人大概多会对此厕留有印象:纯木质双层结构,搭建严实,两头有木梯拾级而上,偌大的一间木厕对中为过道,两旁各分隔成十个左右的单间,每个单间各拥一个严实的木门,形同如今都市的店面。最有价值的是高高在上的厕间与一楼的粪池保持了相当的距离,从而淡化了厕所应有的气味。我一不做二不休拆下了一扇松动的木门,压在另一间的蹲位上,营造了一个可以坐靠的小包间。长夜漫漫,时间一久那气味依旧熏人,硬
邦邦的板块上,坐靠得手脚发麻,背部抽冷。我不得不一再变换姿势,并反复操紧棉衣。朦胧中突然觉得棉衣的内袋有一小小的东西,预感使我清醒了不少,掏出一看,果然是一只口罩!是妈妈干的好事,数月前她给我准备行装时总是唠叨个没完,唠叨之一是山区很冷,风大了带个口罩可以御寒。但一下就被我气呼呼严辞拒绝了,没料到她居然悄悄打了埋伏,关键时刻竟歪打正着。我吮吸着口罩上那熟悉的暖暖的清净的气息,渐渐进入了梦乡……
被阵阵走动声所惊醒,天已大亮,半晌才想起自己的所在,急急起身离去。到旅社拿了行李,立马直奔车站。车窗外晨风拌着汽油的清香扑面而来,感受着与家的距离在不断地被缩短,心情即刻好极了,一路的站点:十方、高梧、湖洋、上杭、白砂、郭车……至今仍链珠般地挂于记忆的脖颈,当然那是在一次又一次对回家之旅的重复人生之旅的回顾之后。
车到龙岩,与同车的一位提冬笋的知青在大众旅社窝了一夜,事前他填了一张皱巴巴的假证明。他告诉我此证明经过双氧水浸泡,洗掉原先的内容,晾干之后便可成为我们的“良民证”。我听得一楞一楞的,真是相见恨晚,厕所一夜度得冤了。
隔天中午我们一同登上了火车,车里宽松得很,票可随便
买,乘客也不多。从龙岩到漳平用了半天的时间,然后在漳平站坐等至隔日凌晨三时(又是一个漫漫长夜),换上了上海到厦门的特快,在天亮时分,故乡久违的海堤终于扑进了干涩的眼帘,经过四天四夜的勇往直前,我终于实现了第一次“我要回家”心愿。火车长吼一声,蔚蓝色连天的海水竟在霞光里颤抖了起来……
1998年4月
第二篇:七年知青岁月心得体会
《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心得体会
近日,读了《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了解了总书记青年时期的点点滴滴,有一种跨越历史、直击人心的触动与震撼,在那段日子里,青年习近平在艰难困苦中经历摔打、挫折、考验,做到了宠辱不惊、百折不挠、乐观向上,真正实现了人生的升华和超越。透过七年知青岁月,我们更加深刻地感受到了总书记“知行合一”所带来的极其强大的心灵感染力、理论说服力、实践穿透力。这吸引着我、同样也吸引着广大青年走进总书记的七年知青岁月,感悟总书记的青春奋斗故事给我们带来的深刻启示。
青年一代向总书记学习,就是要坚定听党话、跟党走的理想信念。总书记指出,广大团员青年坚定跟党走,就是初心。不忘这个初心,是我国广大青年的政治选择,也是我国广大青年的人生航向。总书记曾经说过:“人生的道路要靠自己来选择。如何选择一条正确的道路,关键是要有坚定的理想信念。否则,环境再好照样会走错路。”党的十八大以来,总书记反复强调理想信念是精神之钙;在谈到青年成长道路问题时,每次必讲理想,而且都是第一位的要求。广大青年要把总书记的要求和他青年时代的实践结合起来学习,把理想信念建立在对科学理论的理性认同上,建立在对历史规律的正确认识上,建立在对基本国情的准确把握上,真正牢固树立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而奋斗的远大理想,坚定跟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坚定信念。青年一代向总书记学习,就是要永葆肯吃苦、不怕苦的奋斗精神。在七年知青岁月里,别人做事从“零”开始,青年习近平却要从“负数”开始,深深体味了最苦、最难的生活,并在苦难中完成了人生的一次升华。一步一步地过了跳蚤关、饮食关、劳动关、思想关这“四关”。每过一关都是一份磨砺,都有一份收获,不断积蓄着人生升华与超越的能量。这种苦难的磨砺,既是物质上、身体上的,更是精神上、心灵上的。总书记从不谙世事的“知青”到自称“是个普通农民”“是黄土地的儿子”,体现的是思想深处对农村和农民感情的深刻变化,证明已经完全融入了人民群众之中、深深扎根在中国的大地之中。作为生活在新时期的青年一代,没有任何理由怨天尤人,必须像青年习近平那样,敢于吃苦、乐于吃苦、善于吃苦、不忘吃苦,在奋斗中创造属于自己的无悔青春。
青年一代向总书记学习,就是要养成爱读书、善读书的生活方式。青年习近平到陕北插队,只带了两个行李箱,里面装的全是书;“白天劳动、晚上看书”成为总书记知青岁月的生活常态,而且一直坚持,广泛涉猎了历史、政治、哲学、文学、外交、传统文化等领域的大量书籍,他不仅爱读书,而且善读书,“经常是几本书同时看,有所对比,有所分析”,“既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注重从实践中求真知,指出“我们读了很多书,但书里有很多水分,只有和群众结合,才能把水分蒸发掉,得到真正的知识”。总书记在多次讲话中强调,青年抓学习要“下一番心无旁骛、静谧自怡的功夫”,“特别是要克服浮躁之气,静下来多读经典,多知其所以然”,“努力做到又博又专、愈博愈专”。这些要求很有现实针对性,广大青年应当结合青年习近平读书学习的事例,养成爱读书、善读书的生活方式,真正在向书本学习、向实践学习中打牢自身成长的根基。
第三篇:知青岁月:武平情结
《武平情结》后记
郑启五
随着岁月的流失,对武平的感觉是越发地强烈了,这种感觉谓之“武平情结”!20余年来,断断续续,涉及武平的文章居然不知不觉也有三十来篇了,散落在全国各地的报刊杂志里。其实我在武平的日子不过几年,但刻骨铭心,因为是第一次离开父母离开家乡独立生存的!
此书诸文写作的年代跨度大,水平高低不一,认识深浅有异,甚至风格与情感也在变化之中,但所幸的是我写武平大多是真性情的流露,不带功利,也不必看人脸色行使,想到什么就写什么,爱怎么写就怎么写,信马由缰,随意得很,也真实得很。能真实而自由地书写自己的记忆与感觉,何其痛快乃尔!
每每看到有良心的大款们扶贫济困的义举,我也一直很冲动,哪天自己有几百万,也资助给武平的孩子们去读书,去读更多的书;或建立一个“青山绿水奖”,专门褒奖那些育护着武平秀美生态的客家乡亲。现在看来是不现实的,一介书生显然不是发财的料子,于是想编上这本《武平情结》的小册子,尽管是“涌泉之恩,滴水相报”,也算是对第二故乡的一份情义,也不枉今生今世与武平结下的缘分。我是极其厌恶说大话与空话的,其实一个人从爱父母爱家乡的点滴做起,他的书才能读得更好,做人也才有意义!这样的观点不知是否老旧了点,可没办法,谁叫我们是老三届呢?!老旧的不仅是理念,还有旋律与文字,但它们却都在我的心里充满了青春的活力,真的!我可不在乎别人怎么说!
从农村回城后我当了好几年食堂的炊事员,书中的《炊事生涯》记录了经过,看来似乎与武平的关系不大,但还是收进去了。我以为正是因为有武平这碗米酒垫底,我才能勇敢面对漫漫旅途所有的苦酒,从而实现了人生的转折,愿以此与厦门和武平的后生们共勉!
郑启五于厦门大学敬贤一楼
202_/1/25
第四篇:纪录片《知青岁月》观后感
纪录片《知青岁月》观后感
由中国传媒大学和北京知青网合拍的纪录片《知青岁月》,昨天在北京四惠附近的国粹苑首播。这是一部北京知青口述历史的纪录片。历50年岁月,讲述年过花甲的知青沉淀记忆后的真人真事。由知青本人亲口讲述那些难以忘怀的人生经历,再现当年那激情豪壮的岁月,也是深重苦难又艰辛挣扎的青春岁月。没有任何改编加工和演技,但真实的重锤,声声击打观众心扉,感人至深。放声大笑,感动落泪,鼓掌悲叹,知青观众的情感投入,心神倾注,与屏幕上的讲述人声情交汇了。
这次纪录片《知青岁月》首播的是《贺兰山下的记忆》,65年下到宁夏的北京知青集体口述,在贺兰山下农建13师难忘的人生历程。中国传媒大学的郭振元教授是总编导,北京知青网的千秋缘站长是这次知青聚会主持。
播映前宁夏知青代表何君倬的发言依然豪迈,令人难忘:
“我们是拼搏的一代!我们是忍辱负重的一代!我们1700万知青,手挽手,就是一座三峡大坝!我们站起来,就是一座喜马拉雅!
一位69届的知青代表,已经是饱经沧桑的老人了,走上台,对着台下的65届老知青们依然动情地说:“我们69届下乡的毕业生,是你们牵着我们的手,一步步长大的!”
片头曲是一代知青们都喜欢都唱过的《边疆处处赛江南》。这支美妙婉转的歌曲,承载了知青们太多的豪情,太多的苦难艰辛,太多难忘的记忆!歌声一起,我的思绪就回到了那一眼望不尽头的北大荒,面对一根直通到山脚下的垄,边锄玉米地,我们边唱的就是这支歌。
屏幕上的知青在口述,台下的知青记忆闸门就打开了!浸润着悲与欢,浮现着血和泪。
贺兰山下,腾格里大沙漠边就是我们的家。刚到几天,沙尘暴袭来,面对面几米看不见人,昏天黑地,女生们夜里用纱巾包住脸,睡着又让沙子呛醒,抖抖纱巾,一捧土!被子上身上脸上全黄的!第二天每个知青干的活就是都拿一个脸盆,到麦田里捧沙土,把沙土埋住的麦苗露出来。
最让人感动的是屏幕上一个叫潘永仪的知青,讲当年主动参与挖大沟的劳动竞赛:
“那天早上,我提着10个馒头,一大桶水,就上阵了。到地就全脱了,只穿一条短裤叉,挖一米五深沟,有人丈量,大太阳底下,汗不停流着,铁锹不停,中午饿了,吃了5个馒头,不歇,接着挖,要创纪录。最后那天我一人挖了32方土!”
他还讲了如何教几个同伴一起跳下火车,追赶连队汽车的趣事,也令人捧腹。
还有一个割麦子的经历:“我割不快,就想镰刀一定要快!头天晚上提前磨了5把锋利的镰刀,就用草绳子系住腰,后背插上锋利的5把镰刀,一溜儿,闪闪的,第二天大猫腰割麦子,用钝了一把,一扔,再从后背抄一把,接着割!”
当年全国一千多万知青,兵团工资全国几乎一样,无非24元,25元,28元上下。
我想,当年这些吃苦拼命的事,如今似乎听着很新奇,其实很多,正如林县人民在巍巍太行山的石头上,硬是凿出来一条盘山的红旗渠!全县几万农民,每天就供一斤粮食一斤半菜,自带工具,实际就是义务劳动啊!没有当年不计报酬的几亿人的奉献,哪有共和国的工业化现代化的原始积累!
昨天整看了一上午一下午,很真实很全貌很震撼很简洁很值得。比某些耗资上亿的烂片子有意思。
参加这次知青口述历史的,有当年北京各个中学毕业生,仅仅记下了几个学校:三十中,二十七中,四十一中,十中,二十三中,五十六中,国子监中学及钢院附中等,当年来到贺兰山下战天斗地的是大批初中生也有高中生,还有个别大学生知青。最小的才13岁,妹妹参加兵团时才未满15周岁,还带着红领巾呢!
约200名北京老知青在5月29号欢聚一堂。聚会间知青网代表,天津知青网代表,重庆知青网代表,廊坊知青网代表等上台接受了北京知青网赠送的大钟表并合影。
据说《知青岁月》计划要拍52集,期盼再现北京知青真实历史,了解在全国各地的北京知青那段难忘的辉煌,无论是黑龙江陕北山西内蒙还是新疆云南!
第五篇:知青岁月:山中奇遇
山中奇遇
郑启五
我插队落户的闽西武平县永平公社唐屋村离城关百余里路,四周群山连绵,是全省最偏远的自然村落之一,进村后仿佛与世隔绝。
年未的一天,出工时.生产队长请我们抽江西的“爱民”牌经济香烟。所谓“经济香烟”,就是最便宜的一种香烟。我对这种商标的卷烟闻所未闻。我喜欢集邮,连带对香烟盒也有点关注,可能是当时江西出了一个解放军的“爱民模范”叫“李文忠”的,所以有了这样特别的商标。我们福建的经济香烟叫“丰产”,一包9分钱。他轻描淡写他说是从江西买来的,并说离这里最多二十里山路就是江西会昌的洞头公社。“这么近啊!”知青们惊叹道,于是情不自禁,都想尝一尝出省的滋味。几天后我们按捺不住探奇之心的知青使兴冲冲地上路了.沿着一条嵌着鹅卵石的黄泥小路,穿山越岭,走着真走着我们发现林木之间隐约有个小村,不一会儿便看到村头的水田里有三个知青模样的姑娘,有一个高卷的裤腿下涂着斑斑点点的紫药水。我们便下意识地用厦门话与她门招呼,结
果她们愣住了,象撞上外星人似地了解望着我们,然后相互用上海话嘀咕了几句。这下我首先猜出她们的身份,使改用普通话激动地问;“这里是江西吧?你们是上海知青吗?”没容她们回答,我又迫不及待地做了自我介绍“我们是福建的厦门知青!”她们三个也异常高兴,争相从水田里拔出湿淋淋的泥腿子踏上田埂来,口中说:“是呀,是呀,你们怎么会来到这里?”并热情地招呼我们“来,来,来,来喝水!”连续四个“来”字使我心头骤然一烫。在当时厦门人的印象中,上海人总有高人一等的自负,而关于上海姑娘,也有“赤脚羞于见人”的传闻,但一下就在陌生的碰见里烟消云散了!
“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随后,她门带我们周游了这个微型的江西小山村,并到知青窝里作客。大家在交谈中都为做了几个月的“邻居”而互不知晓,大为感慨了一番。而我好奇的眼睛一直打量着周遭的一切:她们分发的生活、生产用具与我们的大同小异,只是锄头的式样有些奇特。特别难忘的是我随手翻了床头的一手抄歌本,里面全都是全文革前的电影插曲与外国民歌,与我们厦门知青点上的手抄歌本,简直如出一辙。主人们用几个印着“上山下乡干革命”字样的搪瓷子缸盛了热腾腾的白糖开水请我们喝。我至今仿佛还能感受得到那杯开水腾腾扑面的热息。在那个大队供销社买了一包一毛四分的“爱民牌”香烟后,我们就带着莫大的满足,匆匆告别了那个深山中的江西村子和那三位不知名的上海女知青。
那回是我们当中的好些人平生第一回的“出省经历”。事后我们总是不厌其烦地反复向同公社的厦门知青吹嘘说,我们交了几个上海知青朋友,那三位热情的上海姑娘已在我们加油加醋描绘中变成了天仙一般。当然,也是仅此而已。往后的几年里.会昌的上海知青与武平的厦门知青不时有一些人来往。不少上海男知青春节返沪就从福建走,有的还先在武平的厦门知青点睡一夜,然后搭长途汽车到龙岩换上火车,经来舟转福州到北京的特快到上海,旅程三天半。据说这样还可以比从江西走快上半天。
1991年12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