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预报因子随时间变化特点和成因分析[推荐]
二.预报因子随时间变化特点和成因分析
现将四个时段两区梅雨量预报方程的因子归纳于表:
表中括号内数字是月份;如从两个月平均场取得的因子,则在该两月括号间置上+号,P为各种因子所占的百分率;可见在上述8个方程共30个因子中,有近半数的预报因子来自1一3月北半球500hPa高度场上北太平洋海面水温的因子以及前期区域降水因子,气温因子依次列于其后。大多数方程的因子为4个,少数为3个,和20年实况的拟合程度也较高,但因子随时段却有相当的变化。
(一)江淮区梅雨因子随时段的变化
江淮梅雨量在时段1取决于前期1月和3月北半球关键区环流异常、3月东太平洋SST异常和上年6月南方涛动强度等因子的综合后延作用,而随着时段后移,前期环流因子减少为一个,SST因子由3月东太平洋副热带转移至1月阿留申群岛南侧,我国前期区域气候异常显示出更重要的作用。
(二)苏南梅雨量因子随时段的变化
20年的预报方程只要其中有2一3年的资料有变化,用统计方法选出的预报因子即会有相当的变化可见气候系统的隔季联系处于不断的振荡调节之中。因此我们也容易理解为何用长年资料组建的预报方程不易在随后的预报中取得良好结果,而20年资料组建的方程其较好的预报效果也仅限于随后年2了。
三.对预报因子的进一步分析
在寻找预报因子时,我们已初步考虑了因子的物理背景,首先是根据多年的科研预报实践经验,从所能获取的前期大范围气候要素场中选取高相关因子,考虑了气候的年代际变化一选用较短的20年资料,我们认为预报方程能否具有短期气候物理意义仍然是关键所在,而不应该片面追求统计上的高显著性和拟合能力;在选取相关因子组建方程时还必需注意到如 下几点:
(1)预报方程中回归系数的合理性。在高相关因子组成的回归方程,有时某因子的 回归系数会与其原高相关系数符号相反,这是因按统计原则选入的此因子在回归方程中仅具有拟合的拚凑作用,这就和该因子与预报量实在的相关联系意义相左为此在出现此情况时理应另选因子组建预报方程。
(2)预报因子的相对稳定性。没有始终不变的预报因子但我们仍应尽可能寻找有一定物理意义相对稳定的预报因子。在时段的江淮梅雨量预报方程组建时曾发现3月华北石家庄等4站图的区降水量和预报量有高达0.74的相关,这是一个可靠的因子吗?我们发现该 因子在时间上极不稳定,它在1951一1970,1961一1980和1951一1989年与预报量的相关值分别为0.36,0.01和0.22。考虑到时间上如此剧变的相关联系且一时未能发现其实在的物理意义,为此我们舍去该因子另行组建预报方程。我们尚未能对每个入选的预报因子进行如此随时间的检验,但看来这应是今后改进工作的一个方面。
(3)两区梅雨前期因子的对比。两区梅雨量前期 因子既有相 当独立性,也有一定 的共性。
(4)前期因子隔季影响的物理含义。近年来的许多研究都指出大尺度海一气作用存在明显的隔季低频振荡。中纬度大气环流也存在150天左右的低频变化。这里要指出的是我们已发现1一3月我国一些区域降水对我国中东部夏季雨量分布具有显著的影响,前期关键 区降水大多位于夏季受影响区南北各4纬度以内。
四.近两年的预报实践
1996年月中,我们应用1975一1994年的预报方程分别预报出苏南和江淮 区梅雨偏 多,并结合估计整个江淮流域夏季将出现不 同程序的雨涝趋 势,因此预报指 出 对江苏省说,应该考虑客水增大和 内涝并发地情况 实况 充分证实了此点 在一月长江中下游 和淮河流域南部雨涝 的同时,苏南梅雨量比常年偏 多,江淮梅雨也偏 多。年月 中,我 们根据一年资料组建的预报方程预 报 当年夏 季江苏省 中南部两 区梅雨量偏 多 但预报作 出后不过一个月即获悉正在 出现一个新 的强一。事件。考虑到月 中的预报只应用一月的各类 因子,而一月突然爆发的强一。事件完全可能破坏一月前期 因子与夏季江淮流域各区气候特征的隔季联 系 为此在总结年代以来历次一事件对江苏省夏季气候影 响 的基础 上作 出订正预报,指 出年江苏入海,出梅时 间均偏迟,月上 中旬雨量相对减少,一月相对集中,高温 日数相 对减少。比较起来,月
第二篇:低能见度的成因及预报
低能见度的成因及预报
——刘国基
大气能见度对航空飞行有着重要的影响,低能见度条件对航班到达准点率、起降安全性有着直接而重要的影响。大雾是低能见度的代表天气,其使得飞行员无法看清跑道标识或跑道灯,从而无法确定跑道位置,其最终结果是不得不返航、备降或取消;大面积的低能见度天气更使得机场关闭,影响时间范围内的航班全部取消,其造成的经济损失,无论对机场还是对旅客来说都是巨大的。因此研究和掌握机场能见度的变化规律、定性和定量预报能见度的变化趋势和变化量级对航空飞行有着重要的意义,其不仅能够确保飞行安全,同时能够让有关方面合理安排航班计划,避免不必要的经济损失。
低能见度以秋冬季节最多,严重影响了飞行安全,是航班大量延误的主要原因。
要充分利用数值预报产品。在历史资料中寻找预报因子时,可以考虑当前预报时刻以后的数据,在实际应用中当前预报时刻以后的数据用数值预报产品代替。预报因子要对有无低能见度具有较强的分辨能力,符合宁空勿漏的预报原则,尽量做到明确区分。在天气形势的掌握上,不仅要保留常规的预报习惯,而且要重视对历史数据和数值预报产品的再次开发,既要有单时刻的平面形势图,又要有一段时间内的曲线演变图。要充分考虑地形的作用,依托低能见度过程的演变规律,逐级降低预报难度,简化操作步骤。
判断冷暖空气活动的物理量指标
1.温度平流。冷平流出现的分区越多,冷空气越强;冷平流的数值越大,冷空气也越强。
2.地面气压标准差。气压标准差越大,说明气压场越不均匀,空气扰动大,能见度较好;气压标准差越小,气压场越均匀,天气稳定,能见度较差。
3.四个象限气压平均值的差值曲线拐点
4.峰值和谷值之间的差越大,冷空气活动的强度越大。该曲线可以了解一周以来以及未来两天气压梯度的变化,其波峰出现拐点时的信息非常关键,峰值左侧表示冷空气在太行山迎风坡迅速堆积,右侧则表示冷空气翻越太行山,在背风坡迅速下冲,波峰、波谷之间的差值越大、坡度越陡表示冷空气越强。
5.850hPa风场的UV分量V分量为负值表示北风强,有冷空气输送,有利于低能见度消失;U分量为正表示西风,为负表示东风,850hPa引导气流的作用 非常重要,西北风和东北风是机场的两个主要风向,对低能见度的影响很大。
低能见度的主要表现是雾霾。雾霾产生原因
1、在水平方向静风现象增多,垂直方向上出现逆温 城市里大楼越建越高,阻挡和摩擦作用使风流经城区时明显减弱。静风现象增多,不利于大气中悬浮微粒的扩散稀释,容易在城区和近郊区周边积累。逆温层好比一个锅盖覆盖在城市上空,这种高空的气温比低空气温更高的逆温现象,使得大气层低空的空气垂直运动受到限制,空气中悬浮微粒难以向高空飘散而被阻滞在低空和近地面。
2、空气中悬浮颗粒物的增加 随着城市人口的增长和工业发展、机动车辆猛增,导致污染物排放和悬浮物大量增加,直接导致了能见度降低。
3、PM2.5是“罪魁祸首”
PM2.5的主要来源有多种。一是汽车尾气。二是道路扬尘和建筑施工扬尘。三是工厂制造出的二次污染。四是冬季取暖时燃烧煤炭低空排放的污染物。五是生物质(秸秆、木柴)的燃烧以及垃圾焚烧产生的烟尘,这也是PM2.5的重要来源。
英国伦敦又称“雾都”,其缘由就是以前的伦敦上空烟雾缭绕,迷茫一片。尽管街头路灯明亮,但能见度却相当差,人们甚至看不清10米以外的东西,总感到眼前模模糊糊。但现在以“雾都”形容伦敦却已经名不副实,现在的伦敦上空已经看不到昔日的浓烟滚滚,黄雾弥漫,而是如同一个生态公园,生机盎然。
现阶段我国正处于经济高速增长时期,在增长过程中也存在着很多不合理的地方,例如存在资源大量消耗,并且利用效率低等问题。而这些对资源的不合理消耗以及对环境保护的不注重,也使中国大部分地区出现了雾霾天气,尤其是北京,俨然已经成为了中国的“雾都”。
越来越严重的雾霾问题已使人民怨声载道,也使政府将推出解决措施提到了日程。现在中国也已经有了一些措施,如私家车限号行驶,大力发展公共交通事业等,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雾霾问题,但距离解决问题还较远。因此,我国可以借鉴英国伦敦治理雾霾的经验,为我国治理雾霾提供借鉴。下面使我们小组讨论出来的一些解决办法。
第一,中国应制定出台治理雾霾的相关法律。法律是规范一切行为的最高标准,有了法律制度的约束,人们的行为便会依法而行,效果也会更加显著。英国1956年出台了世界上第一部空气污染防治法案《清洁空气法》,规定城镇要使用无烟燃料,推广使用电力和天然气,冬季采取集中供暖,发电厂和重工业设施被迁至郊外等。
1968年以后,英国又出台了一系列的空气污染防控法案,对各种废气排放进行了严格约束,并制定了明确的处罚措施,有效减少了烟尘和颗粒物。英国相关法律的出台和执行对英国治理雾霾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整个社会都按照防治污染法行事,严格约束自己的行为。中国也应效 仿英国,制定相关法律,并且严格推行,加大力度,这样才能加快治理雾霾的步伐。
第二,中国应改变传统的资源使用方式,加大使用清洁能源。相关数据表明,在过去的十年,中国的煤炭消费量增长迅速,已经于全世界其他国家的总和持平,在202_年中国已经超越日本成为了全球最大的煤炭进口国。而英国当时与中国现在的情况相似,英国19世纪的霸主地位很大程度上建立在其庞大的煤炭矿床之上。由于煤炭消费量直线上升,英国各城镇上空的雾越来越浓,而过量的煤炭消耗让英国人深受其害,仅1952年12月的“大烟雾”就导致上万人死亡,数不清的工业和家用烟囱向空气中喷射的烟尘与本来就湿重的雾气混合形成有毒的雾霾,而之后英国煤炭的消费也在1952年达到峰值。
但在20世纪70年代开始,英国能源开始走向多元化,最先是使用水电,之后陆续使用天然气、原油以及再后来的可再生能源,煤炭消费量显著下降。所以现在中国应加大控制煤炭的消费量,提高煤炭的使用效率,并且使用更加清洁的能源,如天然气等,并且要尽快找到相关能源,可以替代我国的火电发电。
第三,中国要扩展绿地,加大治理交通污染的力度。伦敦的绿化做得相当好,伦敦的人均绿化面积有24平方米左右,在伦敦市中心也保留着海德公园、詹姆斯公园等大片绿地,在伦敦周围也有大片的环形绿化带。这些绿化对于治理空气污染起到了重要作用。并且伦敦大力发展公共交通业,限制私家车数量。中国也应该加大城市绿化面积,减缓房地产事业发展速度,使房地产降温,将一些用地分配给城 市绿化而非建造楼房。对于交通问题,应鼓励人们乘坐公共交通工具,给乘坐者一定的价格优惠;并且加大建设力度,减缓公共交通工具的拥挤问题,缓解道路拥堵问题。
第四,中国应该加快产业结构调整。英国治理雾霾措施中,产业转型是关键。英国不再单纯依赖制造业,而是大力发展服务业和高科技产业。以绿色经济产业为例,如今的英国绿色经济产业是为数不多的持续增长行业,年均增长率超过4%,每年可以容纳40万人就业,而且这一数字还将不断上升。中国现在是发展中国家,“中国制造”也已经世界闻名,产业结构调整也是一个较为长期的过程。我国应加快经济发展的步伐,推动产业结构调整。
主要计算方法包括:相关分析用于分析气象因子与能见度的关系;多元线性回归用于对样本的能见度数值(因变量)与相关的气象要素(自变量)构建预报方程;概率密度匹配(PDF)方法曾被广泛用于具有偏差非独立特性(即误差随着资料的大小、时间及区域的不同而变化)的卫星资料的误差订正上,其主要是为了尽量消除多元线性回归值与实况值的非独立系统误差。
能见度与各类地面气象要素相关性研究
由于大气能见度是受到湿度、温度、大气中的颗粒物等共同影响,因此研究各类气象要素与能见度的相关性对建立能见度的预报方法有着重要的意义。
能见度预报方法建立
为了得到时段内稳定的预报方程,样本的数量必须要达到一定的数目,因为这样才能模拟出天气或季节时段内能见度受要素影响后变化的特点。文中采用动态递增的加入样本数量,通过对比样本预报值与实况值的总偏差大小来确定该时段内最终的训练样本容量大小,从而得到该时段的一个动态预报方程。回归方程建立如下:
Y=XA公式(2)
其中X是自变量矩阵(结构为N×7),Y为因变量矩阵(结构为N×1),A为方程系数矩阵(结构为7×1),根据最小二乘法原理的出系数A:
A=(XTX)-1XTY公式(3)
考虑到时段内的预报值与真实值存在一定非独立偏差,因此采用概率密度匹配的方法对预测值进行订正。其订正方案如下:
(1)选取该动态方程的训练样本作为建立累计概率密度的样本。
(2)分别计算出样本值和样本预报值的稳定累计概率密度分布(为建立稳定分布,样本容量至少为300时次以上,本文建立了从0米-30000米,共23个区间分布)。
(3)订正预报值,将预报值所对应的累计概率密度匹配到样本值中相同概率的区间 值内,选取区间值内的平均值(或代表值)作为最终的预报值。为了确保预报值的可靠性,在预报未来三小时数值时最好提前8小时开始逐小时预报(设做预报时间是5点,预报点为8点),并通过预报3-5点的实况对比来修正这一时段预报值与实况值的偏差。从而再次订正8点预报的偏差,同时在预测出低能见度时要根据前述的消空依据来做进一步订正。通过随机对50次能见度过程进行模拟24小时预报,其预报逐小时趋势对比准确率平均为67%、最高为81%、最低为54%;实况值与预报值的相关系数平均为0.852、最高为0.971、最低为0.551。
为第一次过程样本的累计概率密度分布。从样本训练,到预报输出,共计完成48个小时的能见度预报。从预报结果来看,两次过程中对趋势预报完成较好,同时能够预报出转折变化和低能见度数值,但两次预报在能见度高值时偏差较大。从结论的统计检验来看第一次预报的24小时逐小时对比趋势正确率为73%,实况与预测的相关系数为0.892,48小时为60%,相关系数为0.915;第二次预报的24小时逐小时对比趋势正确率为76%,实况与预测的相关系数为0.951,48小时为64%,相关系数为0.939,预报的准确率随着时效的增长而误差偏大。因此在实际预报中当预报时效达到或超过48小时后就最好要重新加入训练样本,建立新的预报方程,完成动态预测。
第三篇:李白诗风成因及特点举例分析[推荐]
李白诗风成因及特点举例分析
李白的诗,在文学史上占据着无比重要的地位,其诗以飘逸豪放的风格而为后人所熟知。李白的诗以抒情为主,屈原而后,他第一个真正能够广泛地从当时的民间文艺和秦、汉、魏以来的乐府民歌吸取其丰富营养,集中提高而形成他的独特风貌。他具有超异寻常的艺术天才和磅礴雄伟的艺术力量。一切可惊可喜、令人兴奋、发人深思的现象,无不尽归笔底。唐朝是诗歌的盛世,诗家辈出,绝句荟萃,我们想了解,是什么原因让他能够在“唐朝三百年,诗传五万篇”的诗歌王朝里占有一席之地无以替代呢?天才的资质是一方面的原因,扎实的文化基础是形成浪漫文采的另一因素,而更重要的,是其奠定飘逸奔放的诗歌风格的同样豪放不羁放的性格,以及他一生志向未酬的际遇和他丰富的出游阅历。
我们先从他的一生的重要事迹说起,适当地了解一下当时的时代背景。李白祖籍陇西成纪,隋朝末年,迁徙到中亚碎叶城,李白于武则天长安元年(701年)即诞生于此。五岁时,其家迁入绵州彰明县(今四川江油市)青莲乡,开始接受启蒙教育。景云元年(710年)开始,李白开始攻读《诗》《书》,李白少年时代的学习范围很广泛,除儒家经典、古代文史名著外,还浏览诸子百家之书。开元五年(717年)左右,李白曾拜撰写“长短经”的赵蕤为师,学习一年有余,这段时期的学习对李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开元六年(718年),李白十八岁,在戴天山大明寺读书。这是他青年之时的学习情况,从这我们看到,他从此有了很深厚的文化底蕴。但在以经取士的唐朝,饱读诗书的有识之士为数不少,因此这只是成就诗仙光环的一个最基本的条件。
李白约在二十五、二十六岁时出蜀东游,开始了广泛漫游,南到洞庭湘江,东至吴、越,寓居在安陆(今湖北省安陆县)。他到处游历,希望结交朋友,干谒社会名流,从而得到引荐,一举登上高位,去实现政治理想和抱负。可是,十年漫游,却一事无成。但是,丰富的交游经历,使他遍览了祖国的名山大川,这给他的创作提供了必不可少的题材,是他的创作的开始。他在这时创作了大量优秀诗篇,诗名已是满天下。
他很早就相信当时流行的道教,喜欢隐居山林,好作赋,奇书,神仙,同时又有建功立业的政治抱负。他对恢宏的功业抱负持有信念,作为诗人,这种信念更多地成为他追求和歌颂壮丽人生的出发点。他从无数古代英雄的风度、气派中吸取力量,把现实的理想投影到历史中去,如《梁甫吟》写太公望:“君不见朝歌屠叟辞棘津,八十西来钓渭滨;宁羞白发照清水,逢时壮气思经纶。广张三千八百钓,风期暗与文王亲。大贤虎变愚不测,当年颇似寻常人。”写郦食其:“君不见高阳酒徒起草中,长揖山东隆准公;入门不拜骋雄辩,两女辍洗来趋风。东下齐城七十二,指挥楚汉如旋蓬。狂客落魄尚如此,何况壮士当群雄!”他笔下的英雄大多是在动荡变乱的非常时期在历史舞台上叱咤风云的人物,而且和抒情主人公打成一片,浑然而不可分。而其“好剑术”“好道”这类潜在的行为和思想也时常会出现在其诗歌中,对其诗风也有着一定的影响,其影响到了晚年犹著。
李白奔放不羁的诗风,自然很大程度上来自于他的性格。李白一向自视甚高,桀骜不驯,具有鲜明的浪漫主义诗人的个性。这从李白让贵妃研磨、高力士脱靴一事可见一斑。而从其早期的诗文看,“十五观奇书,作赋凌相如。”(《赠张相镐》)、“大鹏一日同风起,抟摇直上九万里。假令风歇时下来,犹能簸却沧溟水。”(《上李邕》)“兴酣落笔摇五岳,诗成笑傲凌沧州。”(《江上吟》)等等皆可见其以不世之才自居,且常以吕尚、管仲、乐毅、张良、诸葛亮、谢安等自比,希望能象他们一样安社稷、济苍生。但因其傲睨权贵,放浪形骸,于是诋毁交至,不得不于天宝三载(744)自请放还。这是李白一生的重要转折时期,政治上的失意,使他对腐朽的上层统治集团和黑暗的现实有了清醒而深刻的认识,从而发出“大道如青天,我独不得出”的悲叹。
李白经历虽然很多,有自负之时、有得意之时、也有失意之时,存在着入世和出世、积极和消极的矛盾思想,但他的诗风是很终一的。
李白的诗飘逸奔放,具有强烈的抒情色彩,其悲喜异常强烈鲜明。在《蜀道难》中,开篇发唱,“噫吁戏!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情感犹如火山爆发。强烈地表现了其追求向往却又愁怨悲愤的感谢色彩,赋予了蜀道以高不可攀的雄姿。而讴歌理想,抒发悲愤的也有许多,像《行路难》全篇:“金樽美酒斗十千,玉盘珍馐直万钱。停杯投著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直抒了他的理想与现实的矛盾。
除了思想性格才情遭际诸因素外,李白诗歌采用的艺术表现手法和体裁结构也是形成他豪放飘逸风格的重要原因。善于凭借想象,以主观再现客观是李白诗歌浪漫主义艺术手法的重要特征。李白的诗中经常引用新奇的比喻和奇特的夸张,寓神话传说于铺叙之中,三者融为一体,增强了诗歌的纵深感,其强烈的艺术效果是其余诗人难以超越的。《梦游天姥吟留别》描绘梦中的洞天仙境:“日月照耀金银台”,神仙们“霓为衣兮风为马”、“虎鼓瑟兮鸾回车”,与现实的黑暗、丑恶形成鲜明对比。《蜀道难》中描述瀑流的“飞湍瀑流争喧豗,砯崖转石万壑雷”,《望庐山瀑布》里同样描写瀑流的“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都用新奇的想象和比喻夸张手法展示了雄伟壮观的画卷。其余的如“孤灯不明思欲绝,卷帷望月空长叹。美人如花隔云端。”(《长相思》)、“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将进酒》),也都是飘逸奔放的脍炙人口的名句。李白所创造的富于个性特点的意象中最突出的就是飞翔的大鹏,还有奔腾咆哮的黄河、长江,高出天外的山峰、飞泻直下的瀑布,这些都具有超凡的气概,曲折地表现了李白冲决束缚、追求自由的热情,可以见出他飘逸不群的风格。
李白的诗具有和谐的韵律、灵活的句式、一咏三叹的节奏。诗歌的语言,有的清新如同口语,如“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静夜思》)“一回一叫肠一断,三春三月忆三巴。”(《宣城见杜鹃花》)“人道横江好,侬道横江恶”(《横江词》)等,这些明白如话,通俗生动,语言的自然美又是他认真学习民歌明白通俗的特点的结果;有的豪放,不拘声律,近于散文,如“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陪侍御叔华登楼歌》)、“其险也若此,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蜀道难》,其长诗在句式上,以七言为基本句,骈体、赋体、散文笔意杂糅期间却又自然完美统一。音韵和谐,抑扬顿挫,琅琅上口。精彩、飘逸,而又显得很自然,用他自己的诗说,就是“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赠江夏韦太守》)。豪放中有飘逸,飘逸中有豪放,读之令人哀婉低回,荡气回肠,这种“落笔惊风雨,诗成泣鬼神”的诗风是李白所独有的。
“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李白在我国文学史上的地位,千余年来,已早有定评。但是,对李白诗歌的研究与探讨,千余年来,却从来没有停过。本文通过一些举例来说说李白的诗风,从中也对李白的诗歌获取了更多的了解。
第四篇:基于火灾特点分析建筑工地火灾的成因及对策
基于火灾特点分析建筑工地火灾的成因及对策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社会不断深入发展,城市建设和新农村建设也在不断推进,新建、扩建、改建工程和内部装修工程日益增多,建筑工地火灾也随之频繁发生。建筑工地的消防安全问题,直接影响到人民的生命和财产安全。因此,笔记从建筑工地火灾事故的特点,与大家共同探讨建筑工地火灾的成因及对策。
关键词:建筑工地火灾特点对策
1引言
近年来, 全国各地建筑工地火灾事故频发,造成了多人伤亡和重大损失财产,教训十分惨痛。如:202_年7月2日,北京大学奥运乒乓球馆发生火灾,过火面积达1000平方米;202_年10月9日,哈尔滨市经纬360大厦发生火灾,过火面积达202_平方米,直接财产损失为215.59万元;202_年2月9日,央视新址北配楼发生火灾,在火灾救援过程中造成1名消防队员牺牲,6名消防队员和2名施工人员受伤,造成直接经济损失1.6亿余元;202_年11月15日,上海市静安区胶州路728号公寓大楼发生特别重大火灾事故,造成58人死亡,71人受伤,直接经济损失1.58亿元。因此,我们要认真分析火灾成因,寻找建筑工地火灾的预防及对策,2建筑工地火灾的特点
2.1建筑火灾具有突发性。
一般情况下火灾隐患都会有较长时间的潜伏期,我们往往会忽视它,造成了小隐患酿成大祸。火灾的发生大多都是难以预料的,很多时候都在大家不知不觉中产生,特别是建筑火灾,地方大、材料多,很多地方都没人管理,造成火灾突然发生。因此,建筑火灾具有突发性。
2.2建筑火灾具有多变性。
建筑火灾的多变性主要表现在其引起火灾原因的多样化,可能是设备超负荷、可能是人们的一根烟头、也可能是没有按照操作规程操作等等,而这些火灾在不同时间、不同位置更有可能产生不同的火灾后果。因此,建筑火灾具有其多变性。
2.3建筑火灾具有复杂性。
建筑工地火灾发生时,很多构件纵横交错、互相牵连,建筑材料混杂堆放,沙浆水泥堵塞场地,地面坑洼不平,给灭火救援行动带来很大的不便。因此,建筑工地火灾具有复杂性。
2.4蔓延途径多,易形成大面积、立体式燃烧。
建筑工地在建设过程中,难免会堆放各种木料、油漆、油料、沥青、架板、各种装饰材料、复合管材、焊接用的氢气瓶、氧气瓶、乙炔以及生活取暖用的燃料等,而且建筑的防火分隔基本上都不完善,消防设施还未配备到位。在火灾发生时,火灾蔓延途径多,易形成大面积、立体式的燃烧。
2.5易造成建筑倒塌事故。
在建工地火灾发生后,因工程质量问题或燃烧时间长,使承重构件丧失承重能力,极易导致部分或整体倒塌的灾害。
2.6灭火救援工作存在困难性。
当建筑工地发生火灾造成建筑倒塌时,往往会使正在扑救火灾的消防队员受到着火建筑倒塌的直接伤害,极大地削弱了现场灭火救援能力。救援力量既要抢救倒塌埋压人员,又要灭火,救援难度剧增。3建筑工地火灾的成因分析3.1用火用电违章作业,设备维护不到位。大部分临时建筑物内电器设备在采购、敷设、安装时都没有按照规定进行严格把关,电器设备质量不合格、电线私拉乱扯等现象严重存在电气火灾隐患。部分临时建筑内居住的工人为了用电方便,存在有擅自拉接电线和安装插座、使用热得快等大功率电器、建筑工地上为了加快工程进度长时间使用碘钨灯等大功率电器等现象,给临时建筑带来了较大的火灾隐患,容易因短路、过负荷、接触不良等引发带电设备火灾事故。在建筑工地上,很多用电设备、设施工作环境经常和水、泥浆打交道,由于维修保养不及时,破损、老化严重,造成用电设备、设施绝缘性能下降,而现场电工对这些用电设备、设施不能定期进行维护或更换,极易引起火灾。
3.2人员结构复杂、流动性大。
大多数建筑工地的人员来自农村,年龄大小不一,文化程度低,基本上没有经过消防知识培训,缺乏消防知识,安全意识差,不懂国家法律法规,技术单一,顾此失彼现象严重,这都是导致火灾事故频发的重要因素。
3.3消防宣传工作难度大。
由于工地人员多为农村进城务工人员,对防火意识不够强,没有人去专门对他们进行消防安全培训和消防宣传教育,他们也不懂得怎麽去使用灭火器和掌握扑救火灾的措施,加上建筑工地人员结构复杂、流动性大,一些工人都为短期的临时工,消防宣传工作无法及时跟进。因此一旦发生火灾,将无从灭火,势必引起大的火灾事故。
3.4工地“三合一”现象难以消除。
许多建筑工地由于场地限制,人员住宿、建材存放以及食堂集中在一起,无明显分隔,甚至一些工地存在“三合一”,加之管理跟不上,人员素质跟不上,从员工到管理人员大都缺乏最基本的安全知识,这就给火灾的发生提供了条件。
3.5建筑工地临时水源不足,现场供水难度大。
水作为主要的灭火剂,在火灾扑救中不可获缺。然而在检查过程中发现有些建筑工地未及时设置室外消火栓或消防水池,特别是一些高层建筑施工时未及时按要求设置临时水源,对工地周边的池塘、湖泊、市政消火栓等天然水源的清理、维护不到位。一旦发生火灾等事故,因不能第一时间保障消防供水,容易使火灾扩大蔓延而使小火酿成大事故。
4建筑工地火灾的预防及对策
根据建筑工地火灾的特点及其成因的分析,在日常的消防安全管理过程中,应切实按照“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落实消防安全责任制,形成消防安全网格化管理,消除在日常建设过程中的疏忽与
漏洞,规范管理,消除火灾隐患,确保工程建设消防安全。
4.1责任落实到位,做到“谁主管、谁负责”。
建筑工地的防火工作必须强调领导责任制和消防安全责任制。各工地项目管理部门应建立健全消防安全管理体系,从施工、监理、建设单位人员至上而下,制定措施,落实人员,明确分工,细化责任,逐级负责,把消防安全管理职责真正落到实处。总承包单位在日常消防安全管理过程中应该加强对分包队伍的消防安全管理,对分包单位要有制约机制,要克服只抓工程质量和进度,不抓消防安全的错误思想,真正做到“谁主管、谁负责”。
4.2严格各类场所和危险品材料的分区管理。
在建工地施工现场功能众多、布局复杂,既有施工操作场地、原辅材料堆场、仓库,又有办公区、生活用房等辅助设施。施工中油漆、装饰、涂装、电焊等高危作业,生产生活电气线路繁多,都极易引发火灾。必须将施工现场的固定动火作业、易燃易爆材料存放、易燃废品集中站等高火灾危险性场所和临时办公区、生活区等场所进行区域划分,以减少火灾发生概率,对一些易燃易爆的材料进行归类存放和保管,特别是危险化学品的储存、使用要进行严格管理;对其储存、使用采取总量控制,责任到人,落实措施、严禁违章,杜绝隐患。
4.3加强建筑工地临时消防设施的设置。
临时消防设施是实现建筑工地消防安全的保证,临时消防设施主要包括室内外消防给水系统、应急照明、灭火器。临时消防设施可尽最大可能利用既有水源。同时考虑到成本问题,消防水源可尽量选用天然水源,市政消火栓,周围建筑或自身消防水池,实在无法解决的,再要求设置临时消防水池,对火灾危险性低的丁戊类厂房,低层、多层住宅小区和办公楼,体积小于10000m3的多层公共建筑(公共娱乐场所内装修除外)可不设临时消防水池。
4.4严格管控日常的用火用电,建立巡查制度。
施工单位要认真做好工地施工过程中的用火用电工作,特别是下班期间的施工工地的管控,要加强日常巡查制度,除巡查工地内部和周边情况外,在一些重要节假日还必须扩大巡查范围,特别周围一些燃放烟花爆竹的燃放。
4.5加强消防宣传和培训工作,强化防火意识与灭火技术。
由于建筑工地人员的特殊性,消防部门和施工单位要积极开展集中培训工作,其内容主要包括火灾的一般规律、特殊工种作业消防安全、灭火器材的使用以及初期火灾的处置和报警等等,以进一步提高建筑工地的施工人员消防安全意识。
参考文献:
[1] 公安部消防局.中国消防年鉴(202_-202_).中国人事出版社.(202_-202_)
[2] 张国春.关于建筑施工现场火灾隐患及防范对策[J].施工管理,202_, 4:21-22.[3] 潘风琴.建筑监理应如何确保施工安全[J].建筑科学,202_,17:119.[4] 陈岩,袁春.关注施工现场消防安全.安全.202_,3:27-31
第五篇:绿色贸易壁垒的特点与成因分析
绿色贸易壁垒的特点及成因分析
09(402)班 葛佳
摘 要
随着国际一体化的,传统的关税壁垒日益削减,绿色贸易壁垒以其鲜明的时代特征成为国际贸易发展的主要关卡。西方发达国家为保护本国市场,借环保之名行贸易保护之实,筑起绿色贸易壁垒,严重阻碍了我国农产品的出口。从绿色壁垒产生的条件及特点出发,分析了其对我国农产品出口的影响,并提出跨越绿色贸易壁垒的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国际贸易;绿色壁垒
目录
引言:..............................................................................................................................................3 正文:..............................................................................................................................................3
一、绿色贸易壁垒的特点...............................................................................................................3
1、名义上的合理性.........................................................................................................3
2、形式的合法性.............................................................................................................3
3、保护内容的广泛性.....................................................................................................3
4、保护方式的隐蔽性.....................................................................................................4
5、较强的技术性.............................................................................................................4
二、绿色贸易壁垒成因分析...........................................................................................................4
1.未能充分认识到国际环境公约....................................................................................4
2、公众对我国环保工作的认识与评价.........................................................................4
3、自然资源的不合理利用.............................................................................................5
4、资源利用率低下.........................................................................................................5
5、环境标准不科学.........................................................................................................5
三、绿色贸易壁垒影响。...............................................................................................................6
(一)改善环境,人类健康状况,提高各国环境管理监督水平..........................................6(二)迫使各出口企业,切实改善其经营状况,提高产品核心竞争力..............................6(三)绿色贸易壁垒对外贸负面作用明显................................................................................6(四)绿色标志认证受阻............................................................................................................7
四、对策建议...................................................................................................................................7
(一)建立非关税壁垒预警体系................................................................................................7(二)建立绿色壁垒保护体系....................................................................................................8(三)建立技术壁垒保护体系....................................................................................................8(四)完善我国环境法资源管理法............................................................................................8(五)建立专门协调贸易与环境关系机构................................................................................9
五、结论...........................................................................................................................................9 参考文献...........................................................................................................................................9 致谢(谢词):...............................................................................................................................10 引言:
基于贸易与环境的相关性,就我国对外贸易与环境保护的相互影响,我国对外贸易与环境保护并没有取得协调的发展,增长的进出口贸易带来了环境污染;同时,绿色贸易壁垒正在对我国的对外贸易产生越来越大的负面影响。因此,针对这些情况,政府应推进环保产业的发展,扶植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环保企业,并建立外经贸和环保以及质检部门的协调机制,企业则采取实现绿色管理、组建绿色联盟、绕开绿色壁垒等实现对外贸易与环境保护协调发展。
正文:
一、绿色贸易壁垒的特点
1、名义上的合理性
绿色贸易壁垒是以保护世界资源、环境和人类健康为名,行贸易限制和制裁措施之实。现代社会人们对生存环境和生活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会很自然地关注环境问题,对于那些可能对环境和健康带来危害的商品和服务表现出了高度敏感性。绿色贸易壁垒正是抓住了这一共同心理,使贸易保护在名义上和提法上有了合理性的巧妙性。
2、形式的合法性
绿色贸易壁垒虽然属于非关税壁垒的范畴,但其不同之处在于绝大部分的非关税壁垒不是通过公开立法来加以规定和实施的,而绿色贸易壁垒措施则是以一系列国际国内公开立法作为依据和基础。70年代以来,国际社会通过有关国际组织及国际会议先后制定了许多多边国际环保协议、规则。它们在形成国际环保习惯法以及在对国际贸易造成冲击和影响方面,起着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
3、金融市场投资者对美元资产安全性的信心下降
3、保护内容的广泛性
绿色壁垒保护的内容十分广泛,它不仅涉及到与资源环境保护和人类健康有关的许多商品在生产和销售方面的规定和限制。而且对那些需达到一定的安全、卫生、防污、等标准的工业制成品亦产生巨大压力,因此对发展中国家的对外贸易与经济发展具有极大的挑战性。同时,由于绿色贸易壁垒保护措施具有不确定性和可塑性,因此在具体实施和操作时,也很容易被某些发达国家用来对来自于发展中国家的产品随心所欲地加以刁难和抵制。
4、保护方式的隐蔽性
与传统的非关税壁垒措施,如进口数量与配额等相比,绿色保护壁垒具有更多的隐蔽性。首先,它不像配额和许可证管理措施那样,明显地带有分配上的不合理性和歧视性,不容易引起贸易摩擦。其次,建立在现代科学技术基础之上的各种检验标准不仅极为严格,而且烦琐复杂,使出口国难以应付和适应。例如,1995年4月国际标准化组织开展实施“国际环境监察标准制度”,许多国家利用此标准限制和拒绝产品进口。
5、较强的技术性
即对产品的生产、使用、消费、和处理过程的鉴定都包括较多的技术性成分。
二、绿色贸易壁垒成因分析
1.未能充分认识到国际环境公约
许多企业和有关部门很难改变长期以来我国对贸易与生态环境问题的被动、防御性的基本认识与处理方法,未能充分认识到国际环境公约和生态环境管理体系标准对生态环境保护具有正而效应,但在其实施中也有可能产生负面影响,尤其是对发展中国家的国际贸易,这种状况势必对我国的对外贸易与经济发展产生不可忽视的影响。
2、公众对我国环保工作的认识与评价
公众对本地的环境污染成因的认识。33%的人认为经济发展速度过快是造成当地污染的原因,55%的人认为企业只注重自身发展是造成当地环境污染与破坏的原因,67%的人认为人们的环境意识差是造成当地环境污染与破坏的原因。近1/3的人“不知道”政府的治理污染措施;1/3的人认为政府没有采取措施治理污染。多数被调查者的环保概念较为模糊,34.8%的人对“治理污染措施”的认知还停留在环境卫生的层面上。公众在环境意识中具有很强的“依赖政府型”。公众普遍认为政府在环保方面应付更多的责任。尽管人们也承认企业和个人也是造成环境污染的责任者,但仍认为保护环境主要是政府的责任。在对中央政府、地方政府、企业、个人、社会团休在环保事业中作用的认识上,认为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应负最大责任的比例最高。可见,“谁污染,谁治理”的环保责任意识需要进一步加强,以增强企业和个人的环保自律和自觉行为。在对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关系的认识上,公众更倾向于在当地的发展过程中,经济建设重于环境保护。对于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关系问题,还有相当一部分人不能够有明确的取向,43%的人表示“不知道”。45%的人不同意“为了保护环境,宁可放慢经济发展速度”的观点,只有36%的人表示同意。46%的人认为“经济发展不可避免地会破坏环境”,31%的人不同意这一说法。
3、自然资源的不合理利用
我国的经济增长很多情况下是建立在粗放和高消耗基础之上,对环境和贸易造成不利影响。同时,我国发展经济的过程中,在引进和利用外国投资方面,由于我国环境管理制度方面存在漏洞,对外资引进的环境影响缺乏充分考虑,少数外国企业为了获得更多的利润或逃避本国高额的环境治理费用,把在本国受到限制的产业转移到中国,这也在客观上对中国的环境状况造成了较大的不利影响。
4、资源利用率低下
一些地区在发展经济时,没有长远的发展规划,只看到短期利益,对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不合理,加剧了资源短缺,这已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之一。而且,由于我国庞大的人口基数,造成我国人均资源短缺的局面,我国的人均资源占有量远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此问题己成为制约我国实现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首先要考虑的问题。
5、环境标准不科学
虽然我国已经初步构建了环境保护法律体系,但是这些法律法规远未达到科学、完善的程度。并且,由于地方和部门保护主义,有法不依,执法不严现象大量存在,恶性环境事故、破坏环境的现象时有发生。环境标准是有关控制污染、保护环境的各种标准的总称,是实施环境法律的措施之一。但与国际标准相比,我国环境标准过于粗浅,在我国的国家标准中,采用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的比例不足一半,高新技术标准更是严重缺乏,这严重制约了我国环境产业和经济发展水平的提升。
三、绿色贸易壁垒影响。
(一)改善环境,人类健康状况,提高各国环境管理监督水平
绿色贸易壁垒的建立有利于引起各国对当下环境以及健康的重视程度,完善不符合标准的产品生产状况,有效加强环境管理以及监督的水平,控制不安全不卫生产品在国际间的流通,在提高一国环境监控管理能力的同时,达到经济和环境健康的双赢效果。
(二)迫使各出口企业,切实改善其经营状况,提高产品核心竞争力
绿色贸易壁垒的建立主要针对的是一些利用廉价劳动力为核心竞争力的发展中国家,这些国家的产品生产标准远远要落后于一些已经发展了多个世纪的发达国家,并且当发达国家人们的生活水平达到一定程度的时候,他们更加趋向于对自身健康的关注,自我保护意识大大增强。再由于绿色贸易壁垒的建立,这一点使一些发展中国家不得不开始寻求另一种经济竞争模式,而不再以大量的廉价劳动力,牺牲环境产生负外部效应为代价为价格低廉的核心竞争力,也就是说,绿色贸易壁垒使这些国家更加侧重于生产技术的更新,生产环境的绿色化,生产产品的卫生高标准制定化,不仅有利于友好型环境的建立,还有利于出口企业经营状况以及环境的大幅度改善,整体经营理念的革新,有目的地开发有利于环境保护的新技术、新工艺、新产品,来开拓国外市场,提高产品的市场占有率,并且相应制定和推行以环保为核心的绿色发展战略,更加有利于长期的发展。(三)绿色贸易壁垒对外贸负面作用明显
绿色贸易壁垒对我国实施可待续发展战略,促进贸易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是,我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和最大的出口国之一,绿色贸易壁垒对我国外贸的负面作用却是非常明显的,几乎波及到我国外贸出口的所有领域,每年造成的损失相当于每年出口总额的20%左右,价值高达几百亿元。其作用机理有两种类型:一是市场准入限制,即一些发达国家为了自身的利益,通过立法或制定苛刻的生态环境技术标准,使我国不少产品难以进入其市场参与公平竞争。如在我国农产品和食品出口方而,1994年以来,我国的牛肉猪肉几乎不能出口到美国,欧盟也自1996年开始完全禁止我国冻鸡肉进入欧盟市场。尽管我国对欧盟区域化管理的法律要求采取了合作态度,划出畜牧业发展较好的上海市、我国和吉林省为重点地区,投入数亿元资金进行企业整改和体系建设,但两年后仍未能达到其要求。这也充分反映了绿色壁垒的严厉本质。(四)绿色标志认证受阻
又如在医药出口方而出口到美国的药品必须通过美国食品和药物管理局FDA(即依据《食品、药物、化妆品法》、《公共卫生服务法》、《营养标签和教育法》、《婴儿药法》、《茶叶进口法》、《婴儿食品法》等)的越来越严格的检查,而目前我国只有20多家厂家的单个品种能通过其检查。二是竞争力的影响,即发达国家通过开展绿色认证、征收绿色关税及实施所谓的反补贴措施,使我国出口产品的成本大大增加,进而削弱该类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如在绿色标志认证方而,我国外贸企业为了获力。如在绿色标志认证方而,我国外贸企业为了获取国外认可的绿色标志,不仅要支付大量的检验、测试、评估、购买先进仪器设备等间接费用,而且还要支付不菲的认证申请费和标志的使用年费等直接费用,导致产品的成本大幅上升,从而失去价格优势。
四、对策建议
基于我国在发展中国家中是一个大国,经济出口规模很大占世界总量的比例最高,极易对贸易伙伴国形成非常大的冲击和影响。具体如何建立贸易壁垒体系如下:
(一)建立非关税壁垒预警体系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建立非关税壁垒预警体系。一方面政府要促使外经部门及国家质检监督部门收集各国(地区)关于出口、外国投资及其他与外经贸相关的法律、法规和行业标准的信息,并按照不同的类别进行分类整理确保数据的准确、全面和及时。另一方面,政府应把信息及时向各部门、行业和企业公布,确保在发生非关税壁垒案件时可以按照事先收集到的信息,及时做出出口策略调整,减少非关税壁垒影响的概率。(二)建立绿色壁垒保护体系
鉴于发达国家以保护环境为借口实现绿色贸易保护主义。我国作为出口贸易大国,当然需要采取措施减少因绿色壁垒造成的损失。据调查目前世界绿色消费总量己达2500亿美元,未来10年内绿色产品将主导世界主要市场国际绿色贸易将以12%--15%的速度增长。为此,我国必须主动适应绿色潮流,顺应绿色消费的需求,按照国际贸易中环境保护的有关标准,对产品进行一条龙改造,增加环保因素,提高产品质量广泛开展绿色营销及时研究、开拓绿色消费市场不断扩大绿色产品市场份额。”
(三)建立技术壁垒保护体系
既然发达国家依靠自身的经济优势,以技术壁垒为契机提高进口的门槛。发展中国家面对此种局面,只能依靠科技进步调整出口商品结构促使产业升级,提高我国出口商品的科技含量和加工层次。具体来说,一方面要加强技术研发特别是关键技术的研发不断开发新材料、新能源、新工艺、新配方、新方法,推出新产品从而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促使产品向高新技术产品和高附加值产品转型;另一方面,必须调整外贸出口结构,降低资源性产品出口比重,大力发展产品的深加工。同时鼓励高技术、高附加值和资源替代产品的出口,扩大绿色产品的出口。在外贸企业的发展上坚定不移的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按照国家环保要求以资源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为准则,尽量减少有害物质排放提高资源的再生利用,发展循环经济这样资源,才能得到充分的利用社会才能健康的发展。
(四)完善我国环境法资源管理法
近年来我国环境法、资源管理法、环境标准以及地方性环境资源法规和规章层出不穷,初步形成了环境资源法律体系,但很遗憾的是仍存在一些不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法律法规,某些法规部门还存在色彩浓厚、配套欠缺、与国际环保法规接轨不够、执法不严等问题。
因此,当前我国应针对多边贸易体制的规则,特别是与环境有关的规定以及多边环境协定与贸易政策协调发展的新形势,全面开展法规清理工作进行管理制度和机制的创新设计,尤其是尽快完善贸易中的环境保护法规。根据环境协定的要求逐步建立环境成本内部化、环境税收制度等,加强环保市场化政府宏观调控法律机制的建设,加快涉及人类健康、生态安全、环境包装等法律的立法进程。(五)建立专门协调贸易与环境关系机构
在多哈回合谈判中,我国也就贸易与环境谈判议题也提出了自己的主张。为了能更好地顺应世界经济发展的趋势,协调好贸易自由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我国应该建立一个专门协调贸易与环境关系的机构,在不断完善国内的环境保护法律法规的同时,由该机构负责深入研究国际谈判中确定多边环境协议及其贸易限制措施,及时了解国际社会贸易与环境问题的新动向,检讨我国在履行多边环境协议过程中存在的问题,逐步提高我国应对贸易与环问题的能力促进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五、结论
本文主要论述了现如今绿色贸易壁垒的特点以及这一现象的成因,分析了绿色贸易壁垒对我国贸易的积极影响和消极影响,最后还阐述了就这一现象我国应该做出的一些对策级解决方案,尽快完善绿色贸易壁垒体系,促进提高我国贸易与环境问题的能力,促进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石广生.石广生[J].商业经济与管理.202_,(7):102-103 [2] 陶忠元.中国中长期发展的重要问题[J].国际贸易.202_,(5):169-172 [3] 夏友富.我国对外贸易中生态环境保护问题[J].福建建材.202_,(5):
236-245 [4] 兰宜生.我国对外贸易中生态环境保护的误区及对策[J].管理世界.202_,(6):231-235 [5] 卢莎.生态环境保护问题[M].机械工业出版社,202_:63-64 [6] 郭正.对外贸易中生态环境保护分析[J]. 南开经济研究.202_,(8):101-102 [7] 李爱年.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知识读本[J].法制与社会发展.202_,(9):
86-87 [8] 赵黎明.经济环境发展[J].商业经济与管理.202_,(7):41-43 [9] 徐篙龄.环境产业兴起与我国的政策选择[J].现代企业.202_,(7):56-63致谢(谢词):
感谢我的导师吉丹俊老师对我论文的悉心指导,她扎扎实实做学问的精神和严谨的治学态度对我的学业和今后要从事的职业都影响至深,从做人到到做事都受益匪浅。同时也得到了经济管理的学院各位老师的极大帮助,借此机会,谨向他们表示诚挚的感谢!
在多年的求学过程中,一直有我得家人在背后默默支持,我能顺利完成学业,与他们的理解与关怀是分不开的。
我衷心地感谢各位给予我真诚关心和帮助的人们,谢谢你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