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团圆



第一篇:小团圆

《小团圆》-----为了忘却的纪念

“我要你知道,在这个世界上总有一个人是等着你的,不管在什

么时候,不管在什么地方,反正你知道,总有这么个人。---张爱玲

有这样一个女人,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占据着举足轻重的位臵。

她叫张爱玲。

张爱玲------是意乱神迷的十里洋场中一支气质媚人的蕙兰,用

敏感的笔触和红色的激情喷涌出了闺阁的韵味与洋房的欲望;她的作

品,小说抑或散文,在上海、香港等昏黄的都市背景之后,洞悉着喧

嚣生活的大雅大俗,持一份独特的见解,亦有一种越轨的笔致。就是

这个集传奇与魅惑于一身的女人,在经历了亲情的迷失与爱情的沉沦

之后,最终还是选择以文字的形式来隐射性的写实了包括自己的家

庭、事业以及爱情在内的传奇人生。于是,有了这部雪藏33年的长

篇小说《小团圆》的问世。

海外文学评论家陈瑞林说:读《小团圆》,我有一个感想,那就

是,无论怎样的女人,在爱情到来时的卑微屈膝都是可歌可泣的,因

为那才是女人的真。张爱玲如是,小说中的主人公九莉亦是如此。

才女笔下的盛九莉有着与生俱来的敏感与惊人的记忆,幼年时传

统家族在旧时代冲击中的斗争,观念独立的父母笼罩的阴影,到读书

时女中千面百样的同学,战时人与人剑拔弩张的紧绷感,无一不在她

生命中留下深刻的印记,开出繁盛的文字。九莉惊人的才情吸引了邵

之雍的天天拜访,没谈过一次恋爱的九莉就这样不顾一切的爱上了有

妇之夫邵之雍。相同的一幕发生在了1944年上海静安寺路赫德路口

192号公寓6楼65室,只不过主人公换成了张爱玲和胡南成,因为

张爱玲的小说《封锁》而牵绊彼此的一对乱世恋人。《小团圆》中女

主人公九莉的身世与张爱玲相仿:同是20岁出头就惊艳文坛;其父

母新旧观念的对立,与张爱玲父母如出一辙;男女主角的恋情更宛若

张爱玲与胡兰成。所以很多人认定,它是张爱玲本人的自传性小说。

无论是否如此,对于张爱玲的才情,我们惊叹与折服;而对于她的爱

情,我们只能心存一丝遗憾与怜悯,甚至悲怆。但在张爱玲自己看来:

“这是一个热情的故事,我想表达出爱情的百转千回,完全幻灭之后

也还有点什么东西在”。后人始终难以看清在张与胡“夹缠不清”的情感背后是否真的如张爱玲所说还有些什么东西在,因为胡南成的滥

情与毫无责任心,最终,张爱玲留下的只有坚忍与决绝。而同样对于

九莉,她爱邵之雍,爱到可以收集他抽过的烟头;他恨邵之雍,恨到

可以用刀杀他。爱与恨的交织不清将九莉的复杂性与内在张力加大,更加显出了人物关系的扑朔迷离。或许只有这种极端与夸张的情感纠

结才能够宣泄张爱玲积郁多年的爱恨情仇。正如闫红在《张爱玲传记》

中所说:哪一种爱不是千疮百孔?诚然,九莉到最后对邵之雍已经没

有了爱,正如张爱玲之于胡南成,但不管情感多么不堪,女人还是既

往不咎的情怀努力保持一份温暖。

在《小团圆》中,韶华已去的张爱玲已经没有了什么野心,前前

后后几百个人物,既是一次小说的团圆,也似一次历史的团圆。而张

爱玲历史中过往来去的那些辛酸往事及现实人物,也在这里完成终结

见面。张爱玲,那么一个孤高自傲不可一世的文坛奇女子,其实也脆

弱到不堪一击,也能把她逼迫得直到死都无法开解内心的郁结。所以,内心深处的疼痛让她选择离群所居,在大洋彼岸孑然一身远去,任由

裙裾飞扬。

张爱玲在《爱》中说:于千万人之中遇见你要遇见的人,于千万

年之中,时间的无涯荒野里,没有早一步,也没有迟一步,遇上了也

只能轻轻的说上一句,哦,你也在这里吗?无论是九莉与邵之雍、还

是张爱玲与胡南成,前者对于后者,终究只是个过客;而后者之于前

者确是生命的唯一。如果说张爱玲生命中有两件最有意义的事,一是

写作,一是胡南成。写作让她成为了不可忽略的作家,而胡南成则让

她成为了一个真正的女人。

或许在爱情的道路中,张爱玲达达的马蹄声是个美丽的错误,她

注定不是归人,只是一个过客……

第二篇:《小团圆》读后感

一直很喜欢看张爱玲的书。很深沉。总会触动心灵某一处地方。

在本书中,胡兰成无疑还是以第一男主角身份出现,但无论出场时间及或占的篇幅没有预料中早与多,与胡交往过程跟“今生今世”中所述大致一样,她也毫不掩饰对胡的痴恋,然而对胡的滥情也从始终无恶言相向。

张展示她一贯高超的文字功力,以女性特有的,庶几小心眼的细腻手法和灵敏的视角,通过琐碎细节,把人物之间相互猜疑,相互揭发隐私,以及勾心斗角情节刻划得淋漓尽致。但无论内心如何激荡,场面如何不堪,在她笔下永远是平和的轻轻带过,还不时带着微笑。在本书中,对她家人包括父母,最亲密的姑姑,以及其他亲戚的很多前不为人知的隐私都被无情的被一一揭露,更令人惊讶的,她对自己的剖白,赤裸裸程度几乎到了自虐的地步,令人心痛不已。

第三篇:《小团圆》读后感

因为懂得所以慈悲

——张爱玲的倾城往事

我是喜欢张爱玲的,喜欢一个人,无需缘由,不问因果。喜欢她年少时的孤芳自赏,喜欢她遭遇爱情后的痴心不悔,也喜欢她人生迟暮的离群索居。就是这样一个女子,清绝如她,冷傲如她„„

《小团圆》是张爱玲最为神秘的作品,是张爱玲的一部自传体小说。小说以她与胡兰成的真实感情故事为蓝本,描写了女作家九莉与有妇之夫邵之雍的一段爱情故事。在《小团圆》中读者可能看到另一个版本的张胡之恋。

张爱玲说过:大红大绿的配色,是一种悲壮,力大于美;葱绿配桃红,是一种参差的对照,有更深长的回味,是一种苍凉。在爱的范畴里,渴望与逃避,愉悦与悲哀,仿佛葱绿配桃红,不是对立,是参差,是对照,是美。在这文字中,还是现了太多,在红与大绿的配色。此般文字,我读到的更多是一种哀凉。年过经往,爱玲回忆起那些时光,浮华尽折,水面浮起的是一种青绿色稠绿时光记忆,我们中,大多人喜把那岁月一湾平静,不再翻味。而爱玲,居有勇气,掏涌干净。

人到老年的爱玲再给读者回味起她那时岁月时光,已不见了什么喜气。早年那华丽文字在这里透了份纸背的力量。可是张爱玲反复修改,一再不肯发稿,心中还是多有顾虑。一则是胡兰成,那段爱,对于爱玲是一种非妻非妾般尴尬莫名的伤。爱玲自私,遇见了胡兰成也只能甘拜下风,不多的文字,倒是钱的描写颇多,币种转换,又成了金子,给了母亲不要,又送了胡兰成。一向吝啬、钱财分外分明的爱玲,对于胡兰成却一下连支付几部稿酬。而胡兰成也欣然接受。

书里依旧少不了胡兰成的影子,也有张爱玲早年的一些恋人,在爱玲的心里到底珍爱谁,不比三毛那样清晰可见,但是一一读来,爱玲最爱的也还只是她自己而已,对于胡兰成,依然展现的是一个自私自利的男人形象,这样一个糟了透顶男人,在爱玲踏着厚雪、在积冬寒日去看他,他的身边依旧不少女人。还是如此有风貌的女人。而胡兰成对于他的所有事,并不瞒着张爱玲,却一一娓娓道来,是写信给她,让她觉得自己既使逃难也还是有人喜欢的,还是炫耀着多情处处留,而或者只不过相爱中的坦诚,爱玲和胡兰成的爱情,让人觉得不可思议,要不是爱的透彻,爱玲也许是受不了这样的情景。在爱情中,爱玲没有公主的娇恃,所有全都俯在了笔下,写给了读者。爱玲对于胡兰成并未有太多篇幅,或是在那个

年纪,一切都过了,或是怕世对号如座,也或是不想再多提这个他生命中摒弃不去的男人。

才气横秋的张爱玲,一脉如文,潺潺细雨。开头到结束。一个圆弧圈,带了进去,又送了出来,十几年的光阴,那些她生活细节的一切也还依旧是爱玲的,我们只不过是个过客,也说不清,是喜窥爱玲的隐私,而对小团圆特爱,还是喜爱玲的文笔,喜欢张爱玲那一脉细腻女性笔触。《小团圆》起码是真实的,虽然在爱玲几十年的修改中,里面的些许事,早已不是爱玲写的那样,也或有她臆想成份在里面。所以,那个年代的故事,不可避免的带着些许忧伤与纠结。

就像书中所写的那样,“她不妒忌过去的,或是将要成为过去的”这也是九莉吸引之雍的地方,不给他任何负担。但是她内心苦也只有她一个人知道,在她理智的时候,她很清楚“她只不过陪他多走一段路,在金色梦的河上划船,随时可以上岸”,但是在情感面前,她无法自拔,就像陷入了一个陷阱,找不到出路,她又是一个将自己与外界人的情感隔离起来的人,没有别人开通,再加上自己的固执,以至于越陷越深。努力让自己不想他,却无法不想他,在汪精卫政府倒台后,九莉到乡下去看之雍,在她认为是作最后一次离别,如果没有爱了,作这次离别又有什么意义呢,那还不是因为无法逃离的爱。这爱就像自己给自己套上的枷锁,理智的时候自己摘下,感性的时候又将自己带上,并乐此不疲。到后来,想不起之雍的名字,因为想把他忘记,但却忘记不了那感觉,再看到之雍的著作,不欣赏了,并且有时会觉得是无病呻吟。如果一个人对另一个人没有了吸引,任何附带的都是空气。九莉就靠着当初最美的那点回忆独自取暖。燕山的出现,正好填补在她最需要一个异性的时候,燕山结婚之后九莉看到他们夫妇的照片,感觉心中像火烧一样,但火烧过后就什么都没有了,“对于燕山的事,她从没有后悔过,因为那时幸亏有他”。她想的还是跟之雍在一起的感觉,不想想起,但是有时候无缘无故的那痛苦又来了,人,犹其是女人,总是无法控制自己的情感。

写这本小说,我想张爱玲的内心时时刻刻不在纠结,那种酸楚的滋味,也只能有她一人能体会。痛苦多于美好的回忆,总之是伤感伤人的,但是那美好的东西又怎令人不想起呢,一边是阴霾,一边是阳光灿烂,虽然阴霾的时间比较长,但阳光灿烂占据的位置却重。她想让读者知道她有过这么一段刻骨铭心的爱情,她狠狠地爱过,狠狠地痛过,另一方面,她也明白世俗的眼光,之雍是汉汗,又

不止爱她一个人女人,她清楚,世人都会说她傻瓜,不值!她自己都觉得自己傻,但是,她愿意傻,同时又恨自己的傻。

在小说的最后,九莉做梦梦到了之雍,微笑着把她往屋里拉,非常可笑,她忽然羞涩起来,两个人的手臂拉成一条直线。十年前的人,她醒来却快乐了很久很久。这是多么深的一个陷阱,一个女人就在这个陷阱暗无天日地度过,她从来不想要孩子,因为怕她替她母亲蕊秋报仇。九莉就是这样一个将自己与外界隔离起来的人,她只活在自己的世界里,这里尽是她的回忆,这回忆添上翅膀,在小溪边的潺潺雨声中,越飞越高,越飞越远,直至消失得看不见„„

读着张爱玲的这本小说,仿佛又回到了作者生活的那个年代,感受着属于张爱玲的那份艰辛,朴实却又不失华丽的文字,洋溢着对美的渴望与对幸福的追求,哪怕仅仅只有那么一会儿。生动却不乏理性的文字,婉婉地向我诉说着属于生活的哲思

张爱玲或许是一个理想上的完美主义者,但生活中有着太多的不如意,小团圆,小团圆,团团圆圆或许就是她毕生的追求。读爱玲的《小团圆》,我真的获益匪浅。

胡兰成说,张爱玲是民国世界的临水照花人。她无需经历多少世事,这个时代的一切自会与她交涉。她不美丽,却能够以任何一种姿态倾城。就是这样一个奇女子,世间曾有张爱玲,世间唯有张爱玲,只是这个人早已与我们隔离了时空。

第四篇:《小团圆》读后感

张爱玲的自传体小说《小团圆》发表以后,许多人都把它当成了信史。

难道不是吗?里面的人物都是各有所指:盛九莉分明就是作者自己,二婶蕊秋是她的母亲,二叔盛乃德是她的父亲,盛楚娣是她的姑姑,邵之雍则是胡兰成,小康是护士小周,巧玉是范秀美,荀桦是柯灵,燕山是桑弧,虞克潜是沈启无„„如果真是这样看小说还有什么意思呢,记得张爱玲在《烬余录》中说过这样的话:“我没有写历史的志愿,也没有资格评论史家应持何种态度,可是私下里总希望他们多说点不相干的话。

现实这样东西是没有系统的,像七八个话匣子同时开唱,各唱各的,打成一片混沌。”文人将零星的、凑巧发现的和谐联系起来,便造成艺术上的完整性。“历史如果过于注意艺术上的完整性,便成为小说了。”张爱玲自己说:“这是一个热情故事,我想表达出爱情的万转千回,完全幻灭了之后也还有点什么东西在。我现在的感觉不属于这故事。”

《对照记》出版以后,在照片的最末一张最后的一句话,张爱玲是这样写的:“我希望还有点值得一看的东西写出来,能与读者保持联系。”这“值得一看的东西”应该就是《小团圆》。她写了,然而由于当时胡兰成正在台湾,朱西宁也准备根据胡兰成的活动写张爱玲的传记,宋淇觉得此时出版《小团圆》会被胡兰成这个“无赖人”利用。种种原因和顾虑,便使《小团圆》的出版遥遥无期。

今天我们读《小团圆》,也就是张爱玲笔下的历史,应该在注意作者自己对历史解读的基础上,更注意艺术上的完整性。我以为小说的看点重要之处有二:

首先是母女感情。女儿对于母亲的厌恶嫉妒与憎恨绝情,在现代文学作品的人物长廊中,张爱玲小说中的母女关系简直是举世无两。

从《金锁记》中曹七巧的儿女到九莉之于蕊秋,尤其是主人公“九莉”对母亲“二婶蕊秋”的态度,我们越读越是难以理解。她的妈妈常年在国外游学,每次出去都携带很多的箱子,因此九莉在香港上学的时候,连暑假都不回家。面对来港看她的母亲,九莉首先发觉的是她的发式与衣着;当蕊秋把英国讲师安竹斯给她的“小奖学金”800块港币拿去赌博输掉的时候,九莉竟然顿生这样的感觉:“就像有件什么事结束了”“、一条很长的路走到了尽头”。按照张爱玲对女性的描写规律,小说中的人物发展脉络常常是从媚俗开始而最终走向骇俗。

她们母女在一起的时候几乎永远是行李,作为环球旅行家的母亲,传授给她唯一的本领就是整理箱子。九莉在学校里读的是考瓦德的剧本和劳以德的小说,因此她和母亲的关系有许多是西方家庭模式的,这里面有着西方小说的心理探讨和道德关怀。九莉生病的时候榻边有一个呕吐用的小脸盆,蕊秋见了盛气地走过来说:“反正你活着就是害人!像你这样只能让你自生自灭。”快人快语的西方语言,当然一点也不幽默,而“九莉听着像诅咒”。蕊秋难得单独带九莉上街,过路口时方才抓住她的手,一到人行道上立刻放了手。这“唯一的一次形体上的接触”,让她“也有点恶心”。这是怎样的一个古怪女孩,这是怎样的一对母女!

更有甚者,九莉作为编剧的电影放映有了稿费以后,她竟然问过姑姑,母亲为自己“大概一共花过多少钱”?最后她居然将这笔钱合成二两金子还给母亲,低声笑道:“那时候二婶为我花了那么多钱,我一直心里过意不去,这是我还二婶的。”在争执中蕊秋流下泪来,说道:“你也不必对我这样,虎毒不食儿,嗳!”小说接着这样写道:“从前的事凝成了化石,把她们冻结在里面”。原来就感情并不深厚的母女此刻更是形同路人,九莉反而觉得“时间是站在她这边的”,她对自己说:“反正你自己将来也没有好下场”。读来真是令人身心俱凉,她母亲去世以后留给她的一副翡翠耳环,她也终于决定拿去卖掉了。其实那时候她并不等钱用。这样的描写正如她自己所说是“虚伪中有真实,浮华中有素朴”。这真是一种别样的阴冷!

其次是情感生活。九莉遇到了邵之雍,小说里面很有张爱玲与胡兰成相恋的影子,但这是继胡兰成《今生今世》之后张爱玲的另外一种解读。

邵之雍先是为九莉写一篇书评,后来是见了面,再后来是“他天天来”。在张爱玲笔下的邵之雍是“文笔学鲁迅学得非常像”,有时眼里闪出“轻蔑的神气”,他太自信了,面对一个女作家竟然这样说:“你这名字脂粉气很重,也不像笔名,我想是不是男人的化名。如果是男人,也要去找他,所有能发生的关系都要发生。”这是什么话?一个有知识再加上有匪气(或者说是无赖气)的男人,大概最能征服有虚荣心的女孩子的心。小说还写了九莉坐在邵之雍身上所引起的对方生理反应,一段象征性的想象描写,在收敛中有大胆、在写意中写实,暴露出邵之雍的真实。他说:“我不喜欢恋爱,我喜欢结婚。”他以一纸婚帖就得到了九莉的爱情,然后是把事情做实,当着九莉的面说他们的事已经说给谁谁听了、已经写信告诉谁谁了。果然是情场高手,邵之雍的目的达到了。

第五篇:小团圆读后感

小团圆读后感

(一)文/马洪芳

《小团圆》这本书是我在单位的图书室找到的,在家搁放了好久才下定决心来看,我觉得小团圆更像是张爱玲写给自己的书,大概是把一辈子碰到的人事都写进去,发泄,记载。读来时时有被针扎人心的滋味,故事中男男女女的矛盾挣扎和颠倒迷乱,正映现了我们心底深处诸般复杂的情结。

张爱玲有过一刻的幸福,那句“这个人是真爱我的”出现在《色戒》中,亦写在《小团圆》里。虽然没有找见那个真爱我的人,却再次被这句话打动了,至此把书搁置了一个礼拜。女人的爱往往是一种感觉,并非爱一个人,而是爱被人真诚爱着、真正重视的那种感觉。不曾被重视过的女人是悲哀的。张爱玲幼年及至长成,都是大家族里的边角料,她内心深处一直以为自己是个累赘,所以不曾对任何人依赖,总是算计着是自己欠别人多一些,还是别人欠自己多一些。生活在被奉为小公主小王子的现代独生子女是无法体会的吧。从小就觉得自己多余,保护自己还来不及,学会谨慎生存还来不及,又有什么样的闲情逸致去爱其他的什么人呢?她冷眼旁观家族来来往往的过客,致使笔下的男女亦冷静算计彼此的身价。直到胡兰成的出现,她纵然想放开地去爱,又怎么学得会放开呢?所以她收藏自己爱的感觉,很久之后才表达出来,她亦收藏妒忌的感觉,在胡兰成告知与其他女人的故事时,她还要在心里替他辩解,认为他们身体上还是清白的。这个人是真爱我的?张爱玲渐渐知道不是的,或者,只有当时当景是的。所以后来也逐渐鄙夷“完全不管我的死活,就知道保存他所有的”胡兰成,即使后来有暂时相聚的男人,也没有真正去爱,因此所有人的离开,她都脱胎换骨似地看得很淡。

小团圆,或许是张爱玲心里将一生所遇见的人和事都记录在纸上,让这些逝去的人再次和她团圆了吧。它让一个人间俗世的张爱玲浮现在眼前,揭去那些神秘和神化,这个真实让人欣喜。当然,我也很清楚这毕竟是本小说。只是一个人在时过境迁之后,对往事点点滴滴的回忆吧。没有太多的震动、悲哀,人的一生不是都要经历许多的吗,谁又能说自己没有故事,张爱玲的故事最为曲折?前面还有很长很长的路,我们一生所经历的,又会在哪里团圆?

小团圆读后感

(二)读完《小团圆》,放下书,忍不住为张爱玲叹气。才女身世可怜,生在那样一个末落贵族之家,父母早年失和离婚,母亲做着国际旅行家的梦,渴望有人来爱她,却从不把子女放在心上,从来没有给过她和弟弟母爱的温暖。父亲养着几个女人、只要有大烟抽,日子就过得。纨绔子弟有花不尽的家当,可是孩子却穷得只能在修道院借住,白蹭别人房租。

九莉心中最看重的两个人一个是母亲、一个是那男人。可是这二人却将她伤得体无完肤,命运由不得她选择,就只是命定了的。

读完一声叹息,可怜的缺少关爱的女人。纵然才女,也只是一个需要人来爱惜的小女子。童年缺失的爱,一辈子都补不过来,更何况成年之后,依然被自尊与自卑的、对爱的渴望所迷惑,却从未曾得到过真挚的爱情。

那男人是滥人。九莉知道的,也在不断自省,却身不由己,纠缠了二十年,为她感到不值。

书的末页,九莉那个关于孩子的梦,唯一一次的梦,使她幸福了好久。看得我都快要落下泪来,又是一声叹息。

她对于内心的剖析,也是客观和不留情面。可见是站在一个高度俯视人世间的。一个悲剧的人生,在她的笔下重现。因此更能够理解她的文学作品。从个人角度来说,更喜欢这一本自传。对于作家本人的兴趣大过她对小说的描写。真实的人生,是最刺痛人心、也是让人警醒的。

夜里,我在反复回想着这个迷样女人的悲情一生,感慨万千。

小团圆读后感

(三)无法把《小团圆》看成虚构的小说。整部书,字里行间,张爱玲都在用平板、单薄的声音叙述者她一生前三十多年的流水帐。所有她小说里的人物,在她的生活中都找得到原版。她所知道的可以写的亲朋都被她写光了。对于故事以及人物,她似乎缺乏想象力,不过也应了那句话“小说来自生活”,闪光的是她的文字,也只局限于早年作品。进入五十年代后,她的文字逐渐干瘪,可能与自身际遇不好有关,忙于生存,而且生活在没有母语环境的地方。最关键的是自闭幽居,乏人来往,只好闭门造车。全靠她早年的名气挽救了她,不然那几篇如同嚼蜡的小说怎么会有人看。

看的人也不过是在窥伺她。如同看如今这部《小团圆》。

《小团圆》重复了许多她从前的东西,又一次被写出来,而且完全撕去面纱,可能都是些压在她心底噬咬着她的往事,不吐不快。因为一生从来没有获得过真正的爱,无法安然看自己一生时光就此流逝,所以必须写出来,白纸黑字,也让那些使她的人生黯淡无光的丑人们暴露在光天化日之下。

她曾说她是嘉宝的信徒,可事实上她完全不是。嘉宝从不曾谈论自己。张爱玲从出名前就非常喜欢谈论自己(十七岁时的作品《天才梦》),出名时更是无所顾忌地写自己以及自己的家庭(比如《私语》)。(Inspirational quotes yuedu.mipang.com)她晚年深居简出,是因为中年以后的自己确实无可暴露,也许是自卑。从她的许多文字可以看出一直跟随她的某种虚荣,她不善于交际,但很喜欢引人注目。在她那冷漠自私失色的成长背景中,她母亲一直是她瞩目的亮点。所以她母亲和她父亲离婚时,惨淡中她竟然觉得得意,因为那时候离婚的人少,她的至亲出了这样的事,就象那时候某家出了个科学家一样骄傲。她母亲到香港她的大学去看她,她和母亲没有话可说,但她最遗憾的是当时四周无人,她因此无法炫耀她美丽洋派的母亲。

她母亲大概与国内八、九十年代那批刚刚接触到西方文明、滥用自由的部分女性一样,作为最早一批娜拉,不知道该怎么使用到手的豪华自由,从一个男人到一个男人的床上,胡乱度过一生,最后黯淡收场。这样的母亲曾经是她少女时代的偶像(虽然年纪越大,她越恨她母亲)。但她又远缺乏她母亲的交际手腕与漂亮面容,一方面极其自卑,另一方面极度羡慕,同时又觉得自己站在一旁看清了一切,好像很理智,凡事自己拿主意,因此也不可能听得进旁人的言语。实际上事到临头,她仓皇失措,完全无防备,只能布偶一样让人摆弄。

胡兰成就是这样趁虚而入。而且游刃有余地同时玩弄着其他女性。

最后她从胡兰成那里得到的不过是妇科检查报告里的一句“子宫颈曾折断”的诊断。

就是这么一个让她可以“低到尘埃里的”男人。

胡兰成固然没有爱过她。她后来遇到的男人没一个对她真心。桑狐与她同居三年从来没考虑过和她结婚。她为赖雅堕胎,最痛苦不堪时,赖雅竟在一旁津津有味地啃烤鸡。

她倒不是想在这作品里为自己粉饰,所以经历的都写出来,只不过在现在才出版,许多可以视为惊世骇俗的东西已经很平淡了。但我觉得最具讽刺意味的是柯灵这个人。很久前读过柯灵声情并茂的《遥寄张爱玲》,文章娓娓道来柯灵和张爱玲的相识,他如何发现初出茅庐的文坛新星,如何为她在当时低气压环境下执意出名的举措担忧,又对她在他落难时的救援如何感激。好一个温儒的书生。可是《小团圆》里,他不过是一个在她不得志时落井下石对她进行性骚扰的低等男人。难怪张爱玲没有回应他文革后那篇深情呼唤。张爱玲的记忆力非常好,尤其对人性最卑劣的地方。

这本小说可能只对很熟悉张爱玲作品的人有吸引力。它的文学价值并不会很高。张爱玲即使在她的全盛时期,也只是言情小说作家群里的佼佼者,她有天赋,但从来没有成为大家。

而《小团圆》这部结构松散,充满平淡的喃喃自语的小说,我看完后,也只能叹息着说一句:“很傻,很天真。”

    版权声明:此文自动收集于网络,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

    本文地址:https://www.feisuxs.com/wenku/jingpin/7/2643201.html

相关内容

热门阅读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