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库大全 > 精品范文库 > 7号文库

关于我区商贸流通业现状与发展的调研报告

关于我区商贸流通业现状与发展的调研报告



第一篇:关于我区商贸流通业现状与发展的调研报告

,国内经济虽有复苏迹象,但全球经济发展仍具有很多不确定因素,国际市场依然严峻,商贸流通作为连接消费终端的先导产业,仍面临着不小的压力。在大桥经济时代,实现实现商贸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创新促创业,在创业中创新,不断优化产业结构,提升商贸业态水平。

一、基本情况

(一)产业总量持续扩张

我区现有限额以上批零贸易餐饮业共120家,批发零售业88家,住宿餐饮业32家。(附商贸流通企业销售前50强,经济普查数据)。

一季度,我区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23860万元,同比增长17%。,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额772764万元,同比增长15.6%,自以来,已连续5年实现两位数增长。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及增长情况(单位:万元)

从行业看,批发零售贸易业实现零售额675575万元,同比增长15.4%,住宿和餐饮业实现零售额96110万元,同比增长15.2%。从社会零售结构看,批发零售贸易业占87.4%,住宿和餐饮业占12.4%。

虽然商贸业总量不大,商业规模总体偏小,但增幅略高于全市平均,占全市的比例较高,为四个县区之首,自以来,占全市的比例一直保持在40%以上。如图:

从全区经济发展和服务提升的空间看,商业对全区gdp增长的贡献逐步加大,成为一支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全区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110.94亿元,同比增长9.2%,占gdp的52.5%。

(二)现代流通方式快速发展,居民生活消费服务体系逐步完善。

目前,我区已初步建立日常生活消费和休闲娱乐服务共同发展,连锁超市、百货商场和品牌专卖店在零售领域中的主导作用进一步增强;农贸市场的规范化、标准化、现代化程度明显提高;餐饮服务业持续发展,形成了适应不同消费层次的餐饮服务体系。城区主要大型零售商店主要有浙江天天惠,舟山民生商厦,市一百商店,香溢零售网络,新茂百货超市,华之友超市等。与此同时,社区便民服务体系也得到快速发展,农村消费网络不断完善。以“千镇连锁超市、万村放心店”工程建设为载体,不断构筑农村现代流通网,着力扩大连锁网络覆盖面,推动放心店向连锁便利店转变,以提高商品统一配送率。目前为止,天天惠在连锁超市达26家,台客隆在的超市、便利店达158家,我区所有乡镇,至少具有一家以上连锁超市。

(三)商业特色街初步形成,但业态比较混乱。

城区目前已经形成的商业特色街主要有总府路——时尚服饰街,芙蓉洲路——休闲娱乐街,东西大街——明清文化街。目前,总府路——时尚服饰街总体人气不旺;芙蓉洲路——休闲娱乐街,业态比较混乱;东西大街——明清文化街,主要经营文具,饰品等,档次不高。

(四)专业市场逐步建立、但档次低下。

全区有商品交易市场48个,其中农副产品市场30个,其他市场涉及建材家具、服装、数码、生产资料市场等(附表)。可见,专业市场以满足群众生活为主,生产性服务的专业市场所占比例很低,更多的是最低端的农副产品交易市场。

二、商贸流通业存在问题

(一)商业布局不完善

目前区商业在城市中心区比较繁荣,城乡结合部、城镇和新兴居民小区商业发展相对滞后。市内布局需要进一步优化,商业网点疏密还不平衡。商业规模不集约,缺乏竞争力,店铺规模普遍偏小,传统商业比重较大,经营商品档次太低,缺少商圈辐射范围大的广域型大商场大项目的有力支撑。一方面经营雷同、低档次的商场也包括大型商业设施重复建设,造成资源浪费;另一方面新建的各类园区与居住区商业设施建设不配套,难以满足居民的购物及服务需求。

(二)业态发展不平衡

传统百货业仍占主体,新型业态规范化和规模化水平不高,业态发展不平衡,现代营销技术的利用仍处于起步阶段。目前区相当一部分连锁企业仍不具有现代意义上的连锁经营企业的竞争实力,与国内外大型连锁集团的规模相差悬殊。传统批发业萎缩,物流中心、配送中心和仓储建设等现代批发业的建设、发展滞后,规模化水平不高,制约着商业的整体发展水平。

(三)商业特色不突出

区内尚未形成自身的商贸特色,零售商业以传统生活服务型零售为主,与其他地区商业形态雷同。中心商圈特色不突出,业态偏少,缺少吸引力和凝聚力。没有形成与区域特色相适应,具有独特优势的商业服务体系。专业街发展滞后,专业市场档次较低,区内各专业市场基本是档次较低的粗放型市场,缺少高端消费品市场,缺少与科教文化特色结合紧密的文教用品市场、科技产品市场等一批特色市场。

(四)品牌档次较低,缺乏吸引力。

我区商业存在商品品牌种类少、档次低的突出问题,现有经营品牌多为地方性品牌和不知名品牌,缺乏吸引力,缺乏竞争力,并且还充斥着不少傍名牌、假名牌。

(五)缺少大型生产性服务企业。

缺少大型的生

产性服务企业,没有真正意义上的物流企业,我们的海运业、陆上交通运输所承担的功能大多数还是物流概念中其中的一段,那就是运输功能,没有包含商品的运输、配送、仓储、包装、搬运装卸、流通加工,以及相关的物流信息等多个环节。

三、商贸流通业的提升

商贸流通业要实现持续健康发展,进一步发挥好引导消费促进生产的作用,关键还是要不断提

高综合实力和竞争力,从根本上改变“小、散、弱”的面貌。到202_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要达到100亿元,年均递增15%以上。随着《舟山市区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商贸流通业发展的实施意见》的出台和正在策划的几个大型商贸流通项目的逐步实施,商贸流通业将逐步提升。

(一)提升核心商业区。近期的主城区商圈范围辐射舟山大部分地区,建成以“一个商业核心区、两条商业中轴线”为主体的,形成时尚化、现代化的舟山本岛核心商业区域。一个商业核心区:指位于解放路和人民路交叉口并向四周辐射的区域。考虑再引进1家单店面积在10000平方米以上的百货大楼或大卖场,具体位置在解放西路与环城西路交界口,建设商业新地标,使其与原有区域中的商城、一百商店等共同构成区域商业中心的核心力量。两条商业中轴线:一条是东西向解放路中轴线,另一条是南北向人民路中轴线;配合城市主要商业区改造,梳理解放路和人民路上的店铺,按照优先发展专业店、专卖店等特色店铺的思路,对不同所有制的店铺采用“腾笼换鸟”、“拍进拍出”、“以小集大”等方法,经过4-11年左右的整治,使区的两条商业中轴线的面貌焕然一新。

(二)专业市场逐步转型升级。专业市场档次较低,要引导专业市场改造经营设施,创新经营模式、交易方式和服务功能,提升市场流通业态。在继续发挥商品集散功能的同时,进一步拓展市场功能,逐步向商品信息中心、展示中心和物流中心延伸发展,加快促进传统市场向现代市场转型。要充分发挥区相关乡镇作为大桥进入舟山本岛的第一岛、第一镇、第一站和主入口的新区位优势,建设日用百货仓储、配送和批发中心,以便利的交通条件和相对低廉的土地成本形成业态高地,辐射舟山所有乡镇,近期,重点提升西码头水产交易市场,加快建设“两城”、“一中心”项目。“两城”指双桥汽车城和盐仓建材城。目前双桥镇已经启动4s汽车城项目,总共可以引进4s销售企业9家,最终建成舟山市汽车销售集聚区,包含高层次的汽车销售、服务、二手车置换和维修等功能。汽车城项目的建设,将启动高端消费品市场和出现新的商贸业态—会展经济。规划在盐仓街道西北部区块建立伊索大型建材城,内含建材展示、批发交易市场和建材仓库。“一中心”指盐仓日用百货仓储、配送、批发中心,以提高市场的商品集散功能。借助临港工业迅猛发展的势头,借助国家粮油、煤炭、石化储运基地及相关港口物流业的发展,大力发展大宗物资(如船用钢材、油品)交易,有可能还要凭此发展虚拟经济,建设期货市场。

(三)继续完善社区商业。各街道、镇建立社区商业服务中心,使之覆盖整个整个城镇。形成规范化、个性化和亲和力的社区商业服务体系,形成以社区型购物中心或以日用百货、副食品连锁超市为核心,各种专卖店、便利店、特色店相配套的社区商业服务网络。实现商业服务的社区化、敏捷化和信息化,成为家庭功能的延伸,完成社区最后100米的商业服务配送,形成遍布的便捷的社区商业网络,通过全时全位的商业服务,满足人生活、生产要求。推进沿街式、团组式和会所式的社区商业格局。初期规模和辐射范围可以内向服务型为主,即服务对象仅限社区内居民,随着社区商业成熟,可向外向型社区商业发展,服务范围可延伸至社区外部消费人群,服务半径随之拓展。外向型社区商业又可随着不断发展,向着综合日常配套、休闲、娱乐和社区服务的多功能方面转化,可以发展为规模化的商业步行街,或可成为城市新崛起的商业中心。

(四)改善农贸市场布局。农产品批发市场主要设置在城郊结合部和乡镇交通主干道附近,目标顾客以中小批发商和零售商为主。水果、蔬菜、花卉等农产品批发市场主要设置在城郊结合部和乡镇交通主干道附近,目标顾客以中小批发商和零售商为主。农贸市场设置在靠近居民区的区域,目标顾客为当地居民。对现有农贸市场进行改造提升,从根本上改变“脏、乱、差”的现状,逐步实现农贸市场设施标准化、市场经营规范化、市场监管长效化,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针对各农贸市场具体情况,将分别对不同市场进行新建、改造或取缔。

(五)推动镇级商业中心建设。白泉镇中心商业区要逐步发展成为新的城市商业中心,主要为北部工业园区和干览、北蝉等乡镇服务,继续建设综合集镇;岑港镇中心商业区,主要考虑大桥开通后,岑港可能成为西部经济、文化中心,为西部乡镇服务;金塘镇中心商业区,服务金塘物流岛建设,可承接金塘周边乡镇的人口及相当部分的物流业人口,适宜发展成为一个中心镇商业区。

(六)大力发展以港航服务为主的现代商贸物流业。依托海港区位优势和城市综合服务功能优势,构筑物流政策、物流设施、物流信息三大平台。着力加强物流基础设施建设,增加总量,提高配套能力;制定和完善物流产业政策,优化行业发展环境;加快物流企业资源整合和信息化建设,提高物流组织化、集约化水平;规范物流企业经营行为,提高企业经营管理水平。培育一批大型物流企业,形成体系健全、结构合理、货畅其流、交通便捷和特色明显的现代化物流网络。重点发展集装箱物流、石油及化工制品物流、矿石物流、煤炭物流、粮食物流、水产品物流、船用钢材物流等,形成包括金塘物流岛、大桥两侧沿海三大国家级物流中心,完善航运物流基础设施结点链网体系。重点推进工商企业物流业务外包,大力发展第三方物流,第四方物流,建立城乡一体化、社会化、专业化的物流分拨配送体系,创造一流的物流环境,使现代商贸物流业成为的支柱产业。

第二篇:关于我区商贸流通业现状与发展的调研报告

关于我区商贸流通业现状与发展的调研报告,国内经济虽有复苏迹象,但全球经济发展仍具有很多不确定因素,国际市场依然严峻,商贸流通作为连接消费终端的先导产业,仍面临着不小的压力。在大桥经济时代,实现实现商贸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创新促创业,在创业中创新,不断优化产业结构,提升商贸业态水平。

一、基本情况

(一)产业总量持续扩张

区现有限额以上批零贸易餐饮业共120家,批发零售业88家,住宿餐饮业32家。(附商贸流通企业销售前50强,经济普查数据)。

一季度,我区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23860万元,同比增长17%。,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额772764万元,同比增长%,自以来,已连续5年实现两位数增长。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及增长情况(单位:万元)

从行业看,批发零售贸易业实现零售额675575万元,同比增长%,住宿和餐饮业实现零售额96110万元,同比增长%。从社会零售结构看,批发零售贸易业占%,住宿和餐饮业占%。

虽然商贸业总量不大,商业规模总体偏小,但增幅略高于全市平均,占全市的比例较高,为四个县区之首,自以来,占全市的比例一直保持在40%以上。如图:

从全区经济发展和服务提升的空间看,商业对全区gdp增长的贡献逐步加大,成为一支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全区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亿元,同比增

长%,占gdp的%。

(二)现代流通方式快速发展,居民生活消费服务体系逐步完善。

目前,我区已初步建立日常生活消费和休闲娱乐服务共同发展,连锁超市、百货商场和品牌专卖店在零售领域中的主导作用进一步增强;农贸市场的规范化、标准化、现代化程度明显提高;餐饮服务业持续发展,形成了适应不同消费层次的餐饮服务体系。城区主要大型零售商店主要有浙江天天惠,舟山民生商厦,市一百商店,香溢零售网络,新茂百货超市,华之友超市等。与此同时,社区便民服务体系也得到快速发展,农村消费网络不断完善。以“千镇连锁超市、万村放心店”工程建设为载体,不断构筑农村现代流通网,着力扩大连锁网络覆盖面,推动放心店向连锁便利店转变,以提高商品统一配送率。目前为止,天天惠在连锁超市达26家,台客隆在的超市、便利店达158家,我区所有乡镇,至少具有一家以上连锁超市。

(三)商业特色街初步形成,但业态比较混乱。

城区目前已经形成的商业特色街主要有总府路——时尚服饰街,芙蓉洲路——休闲娱乐街,东西大街——明清文化街。目前,总府路——时尚服饰街总体人气不旺;芙蓉洲路——休闲娱乐街,业态比较混乱;东西大街——明清文化街,主要经营文具,饰品等,档次不高。

(四)专业市场逐步建立、但档次低下。

全区有商品交易市场48个,其中农副产品市场30个,其他市场涉及建材家具、服装、数码、生产资料市场等(附表)。可见,专业市场以满足群众生活为主,生产性服务的专业市场所占比例很低,更多的是最低端的农副产品交易市场。

二、商贸流通业存在问题

(一)商业布局不完善

目前区商业在城市中心区比较繁

荣,城乡结合部、城镇和新兴居民小区商业发展相对滞后。市内布局需要进一步优化,商业网点疏密还不平衡。商业规模不集约,缺乏竞争力,店铺规模普遍偏小,传统商业比重较大,经营商品档次太低,缺少商圈辐射范围大的广域型大商场大项目的有力支撑。一方面经营雷同、低档次的商场也包括大型商业设施重复建设,造成资源浪费;另一方面新建的各类园区与居住区商业设施建设不配套,难以满足居民的购物及服务需求。

(二)业态发展不平衡

传统百货业仍占主体,新型业态规范化和规模化水平不高,业态发展不平衡,现代营销技术的利用仍处于起步阶段。目前区相当一部分连锁企业仍不具有现代意义上的连锁经营企业的竞争实力,与国内外大型连锁集团的规模相差悬殊。传统批发业萎缩,物流中心、配送中心和仓储建设等现代批发业的建设、发展滞后,规模化水平不高,制约

着商业的整体发展水平。

(三)商业特色不突出

区内尚未形成自身的商贸特色,零售商业以传统生活服务型零售为主,与其他地区商业形态雷同。中心商圈特色不突出,业态偏少,缺少吸引力和凝聚力。没有形成与区域特色相适应,具有独特优势的商业服务体系。专业街发展滞后,专业市场档次较低,区内各专业市场基本是档次较低的粗放型市场,缺少高端消费品市场,缺少与科教文化特色结合紧密的文教用品市场、科技产品市场等一批特色市场。

(四)品牌档次较低,缺乏吸引力。

我区商业存在商品品牌种类少、档次低的突出问题,现有经营品牌多为地方性品牌和不知名品牌,缺乏吸引力,缺乏竞争力,并且还充斥着不少傍名牌、假名牌。

(五)缺少大型生产性服务企业。

缺少大型的生12全文查看

第三篇:县域商贸流通业发展情况调研报告

西安市现辖9区4县。行政区域总面积10108平方公里,常住人口830.54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353.85万人,农业人口476.69万人,XX年年人均gdp21017元。

商贸流通产业是国民经济的先导产业,是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加快发展县域商贸流通产业,对促进生产,引导消费,吸纳就业,推动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促进城乡协调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根据省商务厅的安排部署,我局对全市县域商贸流通产业发展情况进行了专题调查,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我市县域商品流通业基本情况

(一)我市县域商品流通业发展规模

1、消费品市场繁荣兴旺。由于经济快速发展、城乡居民收入稳步增长、消费观念转变等因素影响,消费品市场快速发展。XX年年,全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921.58亿元,比上年增长18.7%。县及县以下消费品零售额89.20 亿元,占全市社消总额的9.68%,XX年县及县以下消费品零售总额75.79亿元,XX县及县以下零售额65.53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7.7%,15.66 %和13.65%。

2、商品零售网络初具规模。XX年全市县及县以下批发和零售商业网点43664个,从业人员96951人,其中县级批发贸易业网店1035个,从业人员5739人,县以下949个,从业人员5299人;县级零售贸易业网店20131个,从业人员53839人,县以下21549个,从业人员32074人;餐饮业网点4093个,从业人员16459人,县以下3301个,从业人员7827人。

3、消费市场日益活跃,商品流通基础设施不断完善。随着我市县域经济的快速发展,农民收入逐年增长,城乡居民购买力稳步提高,消费热点和消费层次不断升级。商业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加快,商业设施、购物环境都有了较大改观,大中型超市分布较多、专业市场发展迅速,综合性市场,专业街投入使用成为流通业发展的新增长点。

农村市场近几年发生了较大变化。一是消费需求不断扩大,消费质量不断提高。XX年至XX年年,县以下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速度均保持在15%左右,摩托已成为农民主要代步工具,电话、手机、电视机已在农村普及,空调、洗衣机、冰箱、电磁灶、热水器在农村销售不断升温。

农资连锁配送发展势头较好,分销、直销、超市、总代理、总经销等多种经营模式蓬勃发展。农村市场主体呈多元化格局,农村经纪人、农产品运销大户、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和相关龙头企业,构成了农产品流通的主体,农资经营已形成由供销社农资公司、农资生产企业、个体工商户等多种市场主体、多种流通渠道共同参与的格局。

4、商贸流通领域多元化竞争格局初步形成,现代化流通方式稳步发展。各区县政府加大了国有商贸流通企业改革改制力度,原商业、供销、粮食、物资等部门所属企业改革改制基本完成,国有资本逐步退出了流通领域,个体工商企业和私营企业迅速填补了空间并快速发展。

5、县城商贸中心地位逐步凸现,农村市场体系建设不断完善。县城大中型购物场所不断增加,零售业态不断丰富,摩托、建材、综合集贸市场不断扩大,餐饮住宿业快速发展,其他服务业蓬勃兴起,县城商贸流通业日益繁荣,县城经济中心的聚集效应逐步显现。农村市场体系建设发展较快,通过实施“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初步形成了现代化的农村流通网络。

6、农副产品销售总体良好。我市农作物主要有小麦、玉米、水稻、豆类和薯类,经济作物以棉花、油菜、蔬菜、瓜果为主。近几年蔬菜产业有了迅猛的发展,已实现由过去长期短缺、品种单调,到供求平衡、品种多样、丰富充盈的历史性转变,蔬菜成为我市仅次于粮食的第二大种植作物。

XX年全市粮食总产量 212.8万吨,蔬菜产量208.39万吨,油料总产量1.15万吨,水果产量55万吨,年末猪150多万头,家禽1404.23万只,肉类总产量19.6万吨,奶类总产量47.1万吨。禽蛋12.5万吨。农林牧渔业总产值114.17亿元。农民人均收入4399元,同比增长15.5%。通过国家和省级蔬菜质量认证的基地有33个,设施、无公害蔬菜等现代农业成为西安市农业增速、农民增收致富的重要来源。

今年上半年,设施蔬菜面积已达20.23万亩,其中日光温室面积2.89万亩,大棚面积6.74万亩,中小棚面积10.6万亩,设施蔬菜总产量67.6万吨,占蔬菜总产量的87.8%。无公害蔬菜认定面积12.99万亩,无公害技术推广面积15万亩,建成了8个万亩无公害蔬菜基地。

7、农产品加工业具有一定基础。截止XX年底,全市共有农产品加工和食品加工企业11439户,实现销售收入134.5亿元,实现增加值25.36亿元,利润总额6.98亿元,上缴税金1.91亿元,出口创汇1785万元;从业人员达18.9万人。以银桥、东方、伊利泰普克为龙头的乳产品加工业,以国维、火箭、亚宏为龙头的粮食加工业,以天人、华圣为龙头的鲜果加工业,以兆龙为龙头的肉类加工企业,以高墙为龙头的蔬菜加工企业等已经成为我市区县经济中具有代表性的市场主体。XX年底,我市的农产品加工企业中获得国家级龙头企业有5家、省级龙头企业有20家,市级以上重点龙头企业总数达到50家。

(二)县及县以下流通现代化发展情况

1、连锁经营发展迅猛。逐步形成了县级店为龙头,乡镇店为骨干、村级店为基础的商品零售网络,华润万家、爱家、人人乐、新合作西果、国美电器、苏宁电器,民生百货等很多大中型商业企业通过在区县投资布点,积极推行连锁化经营,统一物流配送,取得了较好成效。

新型业态加速发展。以经营方式和服务方式创新为主要特征的新型业态的发展,已经深入到餐饮、零售、批发和生产资料流通等商贸领域之中。特许经营、专卖店在较发达的集镇逐步推广,开架式经营方式已基本取代了传统的柜台式经营方式。

农村商业网络建设积极推进。为保障农民放心消费、方便消费、安全消费的要求,加快建立新型农村市场流通体系,将连锁经营推向农村,运用统一采购、统一配送、统一建立销售网络的“农家店”,截至XX年年底,在农村建立配送中心13个,新建和改造标准化农家店1020个,其中日用消费品农家店507个,农资农家店513个;乡级店280个,村级店740个。

2、现代物流业发展凸现。随着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和商品流通规模的逐步扩大,货运量不断增加,我市区县对现代物流业的需求也日益迫切。以长安区引镇物流中心为代表的县域物流中心建设加快推进,现代物流业的带动作用日益显现。各区县物流企业业务活跃,交通运输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加快,为提高货物周转速度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县域连锁企业物流配送中心建设项目逐年增加,配送能力显著增强,现代物流配送方式和相关技术日益受到重视和推广,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实施企业充分利用配送中心向各乡镇开展配送业务。

3、农产品配送中心建设初见成效。在各区县农产品交易市场中大都建有配送中心,为提高农产品市场化率和商品化率发挥了较大的作用,也带动了粮食、生猪、水果、蔬菜和部分特色农产品销售。

4、农村商贸流通业信息化建设得到重视。在县城中心区域,以现代信息技术为主要内容的各种先进流通经营和管理技术,在零售行业和物流行业逐步推广应用。如条形码的普及,自动销售管理系统(pos)的应用等。我市开辟了“信息田园”专业农产品网上交易综合服务平台。通过网络,固定电话、手机信息等方式为农民提供信息发布、信息共享、专家咨询、远程教育、电子商务等服务。

(三)农产品流通的基本情况

全市专业的农产品批发市场134个,年交易额达32.1亿元。其中,年交易额在1亿元以上的农产品批发市场有6个。全市101家大型超市中,24%的商品与农副产品有关。我市农副产品的流通模式多样,大宗农副产品主要通过大型专业农副产品批发市场交易,约占农产品流通的70%;农副产品直接通过超市进入零售领域约占10%,以销售蔬菜为专营主业的蔬菜店以及小摊贩,农民自产自销占农产品销售的20%。

二、存在的突出问题

(一)流通现代化发展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是县域商业网点规划滞后,布局不尽合理。城市建设与商贸项目开发常常不能协调一致。流通企业缺乏整体统一规划布局以及各种商业网点的规模、数量、聚集区比例不协调。大多数规模商业网点聚集市区内,而广大农村、乡镇都很少有300平方米以上的超市,为广大农村消费者带来不便。

二是企业规模较小,辐射范围不广、影响力小。缺少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企业。多数商业网点处于单店经营。这些门店商圈小,成本高,效益低,很难提高市场的占有率,在各县商业门店中,营业面积1000平方米以下的占80%,大多数在50-300平方米甚至更少。

三是流通现代化水平不高。各区县现代化流通方式的发展尚处于起步阶段,规模小、组织化程度低,形成大流通格局的企业不多,在全社会的流通总量中只占有较小的比重。而传统流通企业体制不顺,机制不全,缺乏竞争力,管理方式和经营机制均有待提高。传统商贸流通企业忽视涉及技术改造和设施更新的更新改造投资。通过订单配送、电子商务等方式交易的商品很少。

四是流通企业发展环境需要进一步优化。有关职能部门存在对流通企业重复检查、重复收费等问题。各区县对连锁经营、物流配送、电子商务等新型流通方式的扶持力度不够。

五是流通企业管理人员素质不高。大多数门店、商业网点对新兴的经营理念,管理方式,运作机制尚属学习阶段,超前意识不强,从业人员的文化素质不高。企业竞争力有待进一步提高。

(二)农村消费品流通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是城乡市场规模差距呈持续扩大趋势。近几年我市县及县以下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连续几年占全市的10%左右,从长期趋势看,城乡市场规模差距将呈继续扩大趋势。

二是流通方式和经营业态仍然落后。传统流通方式居于主导地位,农产品流通的信息化建设仍然落后。

三是农村流通基础设施严重不足。城乡商业设施主要是依托原商业、供销、粮食、农业等部门改制后遗留的经营场所,从布局、构造上很难适用现

第四篇:留坝县商贸流通业发展情况调研报告

留坝县商贸流通业发展情况调研报告

“十五”时期我县商品流通业充分发挥贸易促进经济发展,流

通市场日益活跃,市场规模不断扩大,以传统业态为主向现代业态为主转变开始形成,加速了市场体系建设,促进了县域经济发展。

一、基本情况

(一)我县商贸流通业的规模1、202_年底,全县从事商品零售商户713 家,批发10家,从

业人员1423 人,202_年全县社会商品零售额为10312万元,202_年为 8799万元,202_年为7651万元,每年增长率超过10%,特点是非共有制经济发展迅速,国有商贸企业随着改革步伐的加快逐渐退出了市场;以传统业态为主向现代业态为主转变开始形成;城乡居民购买力稳步提高,消费热点和消费层次不断升级。

2、全县共有农资商品经营户 35 家,其中农资批发 15 家,主要经营商品为化肥、农药、农械、种子。

3、202_年,全县粮、油、肉、蛋、蔬菜、水果等农产品产量

约26780吨,实现产值11235万元。

(二)我县流通现代化发展情况

1、随着我县经济发展,农民收入逐年增长,城乡居民购买力和

消费水平不断提高,目前已基本形成商贾云集,市场活跃,品种繁多,价格平稳,购物方便的流通新局面

2、全县共有农贸市场 3 个,农村专业合作组织8个,分别是

西洋参、无公害蔬菜、板栗、银杏、核桃、养猪、生态养鸡、养蜂专

业合作社(协会)。粮、油、肉、蛋、蔬菜、水果等产量较小,大部

分是农户满足自给。

3、农村商业网络建设正积极推进。依托商务部“万村千乡”

工程,为保障农民放心消费、方便消费、安全消费的要求,加快建立

新型农村市场流通体系,将连锁经营推向农村,目前“桃心岛”超市

已在我县建立农村连锁店30家。

二、面临的困难和存在的问题

1、缺少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企业。市场建设滞后,缺乏能够带动

区域流通业发展的、有一定影响的较大规模的专业化市场和商业零售

企业,连锁经营发展落后,目前县城仅有私营超市 5 家。企业规模

不大、辐射范围不广、影响力小,经济实力弱,缺乏竞争力,在开拓

新市场方面步履维艰。

2、连锁经营规模不大。尚未有一户商品流通企业建立现代物流

配送中心,各超市及其分店均自行进货,采购成本大,难以形成集中

采购优势,影响了企业的经济效益和长远发展。

3、商业网点布局不够科学,农村消费市场不够规范。农村市场

体系建设滞后,商品双向流通渠道不畅,农村消费水平低,商品质量

差,假冒伪劣商品横行,影响了农民的切身利益,城乡消费差距进一

步拉大。

4、商贸流通业现代化水平低,流通方式单

一、陈旧,人才匮乏、管理方式落后。

三、我县商品流通业的发展思路

加快流通市场体系建设,结合我县产业特色,建设、启动各类专业市场,重点培育大型专业批发市场和超市,推行连锁经营,开拓农村市场,促进城乡经济繁荣发展。

1、千方百计筹措资金,加快商贸流通基础设施建设。

流通业的发展,离不开设施这个基本的平台,而设施的建设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因此,要进一步加大筹措资金的力度。一要通过多种手段招商引资,广泛吸引外资、民资和社会资金参与流通基础设施建设;二要通过拍卖、出让现有的流通设施,以资产换资金;三要积极争取中央、省、市财政资金、专项资金的扶持和支持,加快流通基础设施建设步伐。

2、加大改革力度,提高流通企业竞争能力

要按照市场经济规律,采取多种方式支持流通企业改组改制,对资不抵债、长期亏损、扭亏无望、规模太小资源浪费的企业,采取参股、控股、兼并、收购等形式将资产向骨干龙头企业倾斜,一方面解决困难企业资产闲置浪费,另一方面解决优势企业资金和资产不足的问题,促进骨干企业的发展,实现规模扩张,引导优势企业做强做大。鼓励和支持个体、私营、股份制等非公有制企业从事商品流通,为发展商贸流通培育多元化、多层次的市场行为主体,提高流通企业的竞争能力。

3、加快创新步伐,提高流通现代化水平

以连锁经营为切入点,推动我县流通业经营规模化和集约化。要在完善连锁经营的基础上倡导和推广专卖、仓储式经营。鼓励和支持有实力的企业从事物流配送业,推进流通业从传统业态向现代业态转变,从日用消费品为主向综合经营的大流通转变,建设专业化经营的新型批发体系,现代物流配送体系,促进我县各种流通业态共同繁荣发展。

4、积极对外开放和招商引资。

招商引资工作是加快商品物流网络建设的重要手段。要坚持积极对外开放,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吸引外地资金参与我县市场建设,利用其资金、技术、设备将市场做大,保持我县内贸的持续发展。

5、各方大力支持,为流通业发展提供宽松的环境。

商贸业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安排社会就业潜力大,但属于微利行业,投资大、回报慢。我县这几年之所以市场建设慢,主要的原因是投资者缺乏信心。因此,要促进我县流通业进一步发展,除政府要更加重视支持外,城建部门要在商网设施和市场建设的各项费用收取上给予减免;国土部门在土地使用政策上将国家有关支持流通业发展的优惠政策落实到位;工商部门在市场管理费收取上给予最大优惠;县级有关部门和单位要从各自的工作上给予商贸流通业最大的支持,为我县流通业的发展提供良好的发展环境,推动我县商贸流通业 “十一五”期间再上新台阶。

6、提高服务水平和管理水平,加强市场监督。发挥商务部门行业管理职能,加强对内贸企业的发展规划、协调、服务和监督,认

真开展内贸企业信息化建设和人才培训。加强自身建设,提高服务水平和管理水平。强化市场监督力度,运用经济、法律和必要的行政手段,进行宏观调控与监督管理,维护市场秩序,为促进我县商品流通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作出积极的贡献。

第五篇:关于全县商贸流通业发展情况的调研报告

临泽县商贸流通业发展情况的调研报告

商贸流通业是商品流通和为商品流通提供服务的产业,主要包括批发和零售贸易业、餐饮业、仓储业,并涉及交通运输业等。商贸流通业及商品市场是联结生产与消费的中间环节,是工农、城乡和地区之间经济联系的桥梁和纽带,决定经济运行速度和效益,直接反映经济发展和社会繁荣程度及市场经济的成熟度。随着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现代流通业组织形式和经营方式已经越来越成为扩大内需、指导生产、引导消费、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

近年来,临泽县委、县政府在认真审视县情和经济发展态势的基础上,确定了坚持“生态立县、产业富县、商贸活县、科教兴县”的发展理念和“举生态旗、做水文章、走特色路”的基本思路,为全县商贸流通业的发展明确了定位、指明了方向。如何建设大市场、发展大贸易、搞活大流通,是当前加快我县县域经济发展亟需破解的难题。

一、基础和条件

近年来,全县各级、各部门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按照“政府引导、多方投资、加强监管、城乡统筹”的原则,加大投入力度,完善基础设施,健全市场体系,强化协调服务,使全县商贸流通业有了较快发展,为促进经济增长、扩大消费、增加就业、满足城乡群众物质生活需求发挥了积极作用。

2、促进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增加产品产量,产加销体系逐步完善

近年来,县委、县政府不断增加对“三农”工作的投入,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加大扶持力度,着力打造现代化玉米制种、全省优质蔬菜生产、绿洲奶肉牛养殖、“金张掖红提”葡萄生产、红枣原产地保护“五大基地”,加快培育地方特色产品,提升农业综合效益;全力以赴推进重点工业项目建设,加快构筑工业主导型经济格局,不断壮大工业经济实力,促进了县域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特别是为商贸流通业提供了充裕的工农产品。止202_年底,发展设施农业4157亩,累计建成日光温室1.2万亩,钢架大棚1.1万亩;发展高原夏菜7.2万亩,蔬菜生产面积达8.6万亩;新建奶肉牛养殖小区6个,新发展规模养殖大户1020户,肉牛饲养量突破20万头;发展设施葡萄1820亩,建成红提葡萄专业村10个,全县设施农业面积达1.2万亩,设施农产品总产达8.4万吨;玉米制种面积26.48万亩,产量11.7万吨;加工番茄面积3万亩,产量11.4万吨;果园面积11.7万亩,产量1.45万吨;生猪饲养量23.3万头,肉牛饲养量20.4万头,肉类总产量达 万吨。依托农产品资源,建成以玉米加工为主的规模以上企业4家,年加工转化玉米能力17万吨;以种子繁育加工为主的种子企业8家,种子加工能力达18万吨;以番茄加工为主的蔬菜加工企业1家,日处理番茄3000吨;以乳制品加工为主的畜产品加工企业2家,年处理液态奶3.6万吨,屠宰加工肉牛2万头;

数量成倍增长。结合流通领域民营化改制改革,改造建成临百、天鼎、天盛、兰新、金叶、百信、新时代等大中型超市和新合作百惠、天鼎、万佳、银先金贸步行街等购物中心,成为引领城镇居民购物消费的主要场所。结合城郊村改造,建成东关农贸市场、农机建材市场、小康路餐饮市场等专业市场,初步形成了东至工业开发区、南至乐民小区、西至沙河镇政府、北至兰新铁路的城区商贸流通业重要区域。结合集镇建设和新农村建设,改造扩建了7个乡镇集贸市场,部分规划建设了商业功能区;改造建设标准化农家店150家,连锁配送店35家,镇村覆盖率达98%,基本实现了工业品下乡、农产品进城的双向流动。随着一批城镇建设招商引资项目的实施,将进一步提升城市人气、商气和文明程度,吸纳消费群体集聚。

4、建立健全流通服务网络,提升配套功能,综合效益不断提高

一是交通运输业稳步发展,人流、物流快速畅通。全县现有各类汽车1674辆,其中,客车122辆,货车1552辆。全年完成客运量297.64万人次,客运周转量10884万人公里;货运量166万吨,货运周转量7912万吨公里。二是邮电通信业务快速增长,资金流、信息流方便快捷。全年邮电业务总量3587.63万元,年末全县固定电话用户31282户,固定电话普及率21.13%,全县移动电话用户84625户,互联网络用户6367户,100%的村配备了计算机设备,并实现了

不同程度的存在“重生产、轻流通”,“重工业、轻商业”的观念,没有把发展流通业放在与抓农业和工业同等重要的位置上,重视程度和扶持力度还远远不够。

2、消费主体缺乏支撑,发展后劲明显不足。主要表现在:受全球金融危机和市场变化影响,部分骨干企业产品市场需求不足,工业经济正常运行面临较多困难,拉动消费需求不旺;

一、二产业从业人员收入较低,预期收入不明确,难以拉动消费总量的提升,制约了消费需求的扩张;受地缘条件和商品品种选择性小等因素影响,购买力外流进而影响了本地消费的持续增长。

3、商业网点缺乏规划,重复建设问题显现。主要表现在:由于流通业放开较早,其发展受市场牵引倚重,而受政府规划指导倚轻,加之商业网点缺乏科学合理的规划,存在着布局定位、流通业态和结构趋同的现象,造成商业网点建设随意性大,商贸资源分布不均匀,重复建设,过度竞争,“小、散、多、乱”问题突出,城市分区功能定位不清,设施简陋,档次偏低,服务功能差。

4、行业竞争能力较弱,城乡市场发展失衡。主要表现在:县内跨行业、跨部门、跨区域的商贸流通龙头企业没有真正建立起来,现有市场多为日用消费品市场,要素市场和服务市场不足;县内绝大部分农产品需外销,但尚未形成适应不同农产品特点的流通体系;县境内缺少功能完善、设施齐全、商品丰富、信誉高的大型综合市场,居民消费环境、和正在编制的“十二五”规划,围绕提升城市中心功能、增强县城辐射带动作用,科学制定全县商贸流通业发展规划,以规划引领全县商贸流通业规范、持续、健康发展,避免低水平重复建设。

建好“两个车间”,即建好农产品和工业品“两个车间”,为市场提供充足的商品,为居民持续增收、增强购买力奠定基础。农产品生产方面,继续推进农民增收重点工程行动计划,加大扶持力度,重点做优做强农作物制种、轻工原料、特色果蔬和草畜四大特色优势产业。突出“精品化”和“无公害”,制定和完善特色农产品地方标准,对特色农产品生产实行全程标准化管理,全面提高农产品质量,建设一批特色农产品标准化生产基地,着力培育红枣、番茄、葡萄、肉苁蓉、高原夏菜、供港蔬菜六大品牌产品,建设“绿洲蔬菜之乡”、“绿洲瓜果之乡”。工业品生产方面,着力提升壮大农畜产品加工业,加快发展矿产品和建材业,稳步发展精细化工业,推进煤炭资源开发。鼓励、引导企业充分发挥技术创新主体作用,围绕新产品研发和产业链延伸,加大科技投入,推进产学研结合,走“以质量培育品牌、以品牌占领市场”的路子,实现工业经济带动商贸流通业、商贸流通业促进工业经济的良性循环、互动发展。

打造“三条商贸流通线”:

一是依托正在建设的兰新铁路第二双线,合理布局物流网点,配套完善中转联运设施,建设批发市场、专业市场和

0

售、储存、加工一条龙服务,使名优产品形成规模并向生产基地发展。加强农资品牌建设,严厉打击制售假冒伪劣农资产品行为,创建让农民“放心、称心、省心”的农资品牌,服务农业生产。

二是探索建立现代物流体系。加强物流基础设施和物流标准化建设,加快建设和完善物流信息平台;建设集市场信息、仓储、配送、多式联运及展示、交易等功能于一体的综合物流园区;支持连锁、批发代理、第三方物流和工业企业内部物流配送中心建设;积极引进物流、配送、电子商务等流通企业,发展一批现代物流龙头企业,加快建立综合性与专业性并存的多层次、多类型物流配送体系,促使全县商贸流通业向现代化、信息化迈进。同时,强化划行归市管理,引导发展特色商业街区,加快发展连锁超市、品牌专卖和新兴物流业态。

三是完善农产品市场体系。结合通乡通村公路建设,推动现有蔬菜、红枣、畜产品等市场的改造升级,不断扩大市场的辐射半径。鼓励农产品批发市场延伸经营链条,通过建立农产品基地、发展订单农业、建设农产品采购和物流中心等方式,建立起农产品进入城市市场的快捷流通渠道。积极开展农商对接,探索和推广“超市+基地”、“超市+农村流通合作经济组织”、“超市+批发市场”、“超市+社会化物流中心”等方式,提高农产品流通效率。大力发展农村合作组织,充分发挥供销社在组织网络和市场开发方面的优势,组

业逐步成为我县国民经济的主导产业。

二是制定政策,健全机制。在落实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相关文件精神基础上,制定相应配套政策措施,在资金、土地、水电等方面创造更好的发展条件。特别是对新办或整合提升的商贸企业,享受新办工业企业一样的优惠政策。建立商贸流通业发展奖励机制,对发展商贸流通业做出突出贡献的单位(集体)和个人,县委、县政府予以重奖,以促进商贸流通业做大做强。工商、公安、土地、供电、供水、城管、环保、质监等部门,充分发挥各自职能职责,共同扶持商贸流通业的发展,逐步形成扶持商贸流通业发展的长效机制,推动物流企业与生产、商贸企业互动发展,促进供应链各环节有机结合。

三是完善设施,提升功能。改造商业设施,提升经营档次,引导社会资源加大对商贸流通企业的投入。县上每年确定一批重点商贸流通设施改造建设项目,财政、金融部门进行重点扶持。围绕创建国家园林县城,结合大沙河流域综合治理工程的实施,完善道路、给排水、污水垃圾处理、照明以及其他配套设施,增强城市服务功能。按照市场经济的要求,创新服务思路,拓宽服务领域,创造宽松的社会环境、平等竞争的体制环境、加快发展的政策环境和高效快捷的服务环境,形成“磁场效应”,吸引人流、物流和资金流汇聚临泽。

四是扩大开放,招商引资。实施“引进来、走出去”的

415-

    版权声明:此文自动收集于网络,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

    本文地址:https://www.feisuxs.com/wenku/jingpin/7/2640496.html

相关内容

热门阅读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