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库大全 > 精品范文库 > 7号文库

中国好相声

中国好相声



第一篇:中国好相声

中国好相声 A:陈畅 B:曾彦婷

《江南STYLE》开场

A亲爱的哥哥姐姐

B弟弟妹妹

A叔叔阿姨

B大爷大妈们

A在座敬爱的老师领导

B前辈首长们

A以及现场慕名而来的B帅哥美女

A飞禽走兽

B港澳同胞

A海外侨胞

B还有202_新鲜出炉,娇艳欲滴的你们!

A大家

AB晚上好!

A正宗好凉茶正宗好相声欢迎收看由凉茶领导品牌加多宝为您冠名的加多宝凉茶中国好相声OK南林给力人文迎新盛典喝启力添动力娃哈启力精神保健品为给力人文加油。本届迎新盛典所有演员当中观众最喜爱的门生将踏上娃哈哈启力相声梦想之旅。编辑短信OK南林给力人文12级新生送至106691888学长学姐发送至106694888.发短信参与互动立即获得苏宁易购的100元优惠券,感谢苏宁易购对本节目的大力支持。我们的演员员如果获得3次或者3次以上的掌声认可即可获得苏宁易购提供的1万元给力人文梦想基金。关注加多宝凉茶OK南林给力人文台前幕后更多精彩内容,你可以@给力人文新浪微博,或者是 腾讯微信以及登陆给力人文百度贴吧参与节目互动,还可以登陆优酷,搜狐视频,爱奇艺,土豆网观看节目的精彩花絮,关注网易娱乐了解更多节目的信息或者登陆官方数字音乐平台,下载本次晚会最精彩的歌曲彩铃~ B我说你这打鸡血了是不是

A上来卖个萌嘛~

B哎呀,我求求你了,就你这鬼斧神工,浑然一体的脸,人家卖萌是作秀,你卖萌是作死啊!A去去去,审美有问题。

B我审美有问题?你要这么说这个槽我还真是不吐不快了。

A我有什么槽让你吐的B记得大一刚来学校的时候,辅导员组织们班去红山动物园参观。当时动物园新来了一只猩猩,据说长的特别丑~我们都不信,他也不信。

A我是不信啊,猩猩不都长一样么

B后来我们班去了,一看到猩猩,哇,就吐了„„

A有那么夸张么

B第二天隔壁班去了,他们一看到那猩猩,哇,也吐了„„

后来他知道了,那个激动啊,非要去看,我说不能去啊,那猩猩长得太反人类了,正常人受不了那个,他非不听

A对,我口味比较重

B然后他就去了,果不其然,一看到猩猩,哇„„

A我也吐了

B猩猩吐了

A啊?我就丑成那样啊。

B闲扯这么多,我们今天到底给大家演些什么啊

A看我这打扮就知道啊,艺术家

B呦,看不出来,你还会说相声啊,那你给我们大伙说一个,大家说,好不好~

A那就说一个!有道是,浪说曾分鲍叔金,谁人辩得伯牙琴!床头打架床尾合,一夜夫妻百日恩!北京的金山上放光芒,骏马奔驰保边疆!天若有情天易老,人文精神放光芒!(好~)

B好什么好,你这都什么东西东一脚西一脚的不过你这口气可够大,中国好相声,这说相声可不光是耍嘴皮子,这说学逗唱都得会

A那是当然啊

B敢不敢跟姐姐我比划比划?

A瞧你这得瑟的,还比划比划,骨子里就是大龄女屌丝,何必冒充白富美

B切,你啊,啧啧啧啧,你就是秋后的蚂蚱,蹦跶不了几天了;霜打的茄子,眼看着就要蔫了;紫湖溪的碧水,已经无力回天了,老食堂的包子,一口下去才发现,尼玛,馒头才是你亲爹啊!

A别,别整这没用滴,你就说比啥

B吓结巴了都。就冲你这结巴,绕口令你会不

A绕„„基本功嘛,这有什么难的。

B我说一个你学一个啊

A你来,可劲整

B说打南边来了个喇嘛,手里提拉着五斤鳎目。打北边来了个哑巴,腰里别着个喇叭。南边提拉着鳎目的喇嘛要拿鳎目换北边别喇叭哑巴的喇叭。哑巴不愿意拿喇叭换喇嘛的鳎目,喇嘛非要换别喇叭哑巴的喇叭。喇嘛抡起鳎目抽了别喇叭哑巴一鳎目,哑巴摘下喇叭打了提拉着鳎目的喇嘛一喇叭。也不知是提拉着鳎目的喇嘛抽了别喇叭哑巴一鳎目,还是别喇叭哑巴打了提拉着鳎目的喇嘛一喇叭。到最后,喇嘛回家炖鳎目,哑巴嘀嘀哒哒吹喇叭。

你学学这个。

A学这个?这都老黄历了,EZ啊~你能说出来,我就能给他唱出来,师傅来一音乐!

《牛仔很忙》:

打南边来个喇嘛,手里提着五斤鳎目。打北边来了个哑巴,腰里别着个喇叭。提着鳎目的喇嘛要拿鳎目换哑巴的喇叭。哑巴不愿拿喇叭换喇嘛的鳎目~YEHOO!喇嘛非要换 哑巴的喇叭。喇嘛抡起鳎目抽了带喇叭哑巴一鳎目,哑巴不示弱 摘下了喇叭 打了要换喇叭提着鳎目喇嘛一喇叭。不知是喇嘛,还是那哑巴,反正喇嘛鳎目喇叭哑巴打的啪啪啪。到最后,喇嘛炖鳎目,哑巴吹喇叭,只能这样啦~哎呦,钓鱼岛是中国的哦~ B贱不贱啊你,抽风是怎么着

A你别管贱不贱,这就是能耐,唉.想考我,EZ啊~我说一个你能学上来么

B你有本事你先说啊

A听着啊,说,我们那儿有六十六条胡同口,住着一位六十六岁的刘老六,他家里有六十六座好高楼,楼上有六十六篓桂花油,篓上蒙着六十六匹绿绉绸。绸上绣六十六个大绒球,楼下钉着六十六根儿檀木轴,轴上拴六十六条大青牛。牛旁边蹲着六十六个大马猴。六十六岁的刘老六,坐在门口啃骨头。南边来了一条狗,这条狗,好眼熟,它好像„„(被推走)

你干嘛,干嘛,要疯啊

B你往哪比划呢

A我不就是想增强一下画面感么

B那你也别往我这笔画啊

A好好好,那就说这么多吧,你说一个我看看

B你以为就你会唱啊,师傅,MUSIC~

《最炫名族风》:

我们那儿有六十六条胡同口,住着一位六十六岁的刘老六,他家里有六十六座好高的楼,楼上有六十六篓桂花油,篓上蒙着六十六匹绿绉绸。绸上绣六十六个大绒球,楼下钉着六十六根儿檀木轴,轴上拴六十六条大青牛。旁边蹲着六十六个

AB:大马猴啊!

A打住!好嘛,你自己唱的跟便秘似的不打紧,听的我们翔都出来了。

B什么比喻啊,脏不脏啊你

A我们还是别糟践老祖宗的东西了。

B那传统的不来,我们来现代的 A对,要放眼未来,立足当下。不过这202_一来,当下可是一点都不太平。

B都哪不太平了

A钓鱼岛咱就不说了,这娱乐圈也不太平。

B娱乐圈怎么了

A最近有一个新兴前卫的摄影艺术家特别火

B谁啊

A李宗瑞

B啊?

A和冠希哥并称西陈东李。

B打住吧打住吧,这都哪来的称号。你提这货干嘛

A不提不提,提了就来气。你说心思都放这上了,打不过林丹活该啊

B不是,等等,你串哪去了,打羽毛球那个是李宗伟!

A李宗伟?李宗伟不是写歌的么?在我心中,曾经有一个梦

B那是李宗盛

A哦,对,李宗盛。李宗盛这个人不简单,文武双全,血战台儿庄,打的日寇是屁滚尿流 B不是,等会„„

A冲啊,钓鱼岛是我们的!

B什么啊,那是李宗仁!

A李宗仁?暗恋程又青那个?

B那是李大仁!

A对!李大仁!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试看将来的寰球,必是赤旗的世界!

B一边去,那是李大钊

A李大钊不是武林外传里的厨子么?

B饿滴个神啊,内个是李大嘴!

A有点乱有点乱,别动我理理„„

B你理理

A哎呀不管了。反正就这么个人。说完这最火的人,最近有一档节目也特别火,叫《中国好声音》。B唉,我也在看呢,我最喜欢李代沫。

A我也喜欢,他充分证明了这是一个激情如火的年代

李代沫唱歌有个特点,发音是在这个位置。我给大家学一下李代沫版本的《我的歌声里》 “没有一点点防备„„”

B接爵士版„„

A呦,你也会唱,看来你会的歌不少啊

B你也不差啊,既然这样,那我们再比试一轮怎么样

A这回比什么

B我们用双簧的方式通过各种方式来演绎最近比较火热的歌曲,既能考验对方的反应能力,也能 带给大家耳目一新的感觉

A好啊,那谁先来?

B我先演,你先唱

A好嘞~

一唱一演,具体略

A这演就演到这,最后祝所有人文院的大一新生们能够在南林的沃土上茁壮成长,绽放青春!B我也祝愿所有人文院的学长学姐老师们,新学期新气象,万事如意,笑口

AB常开!

第二篇:《过年好》相声

甲:观众朋友们,过年好啊!

乙:好。

甲:三中全会刚开完,迎来春节过大年,人逢喜事精神爽,来年个个赚大钱。

乙:好。

甲:明年是农历马年,祝大家在新的一年里工作如意、生活如意、万事如意,家家堆满人民币。

乙:好。

甲:在新的一年里,帅呆了、酷毕了、个个变得美丽了,经商的朋友盈利了,恋爱的朋友登记了、高考的朋友如意了,打工的朋友再也不为工钱怄气了,把欧元换成人民币了。

乙:好。(使劲鼓掌)

甲:人逢喜事精神爽,好事临门谁敢挡,买的股票天天涨,刮张彩票中大奖。

乙:好!(使劲鼓掌)

甲:再说好我抽你(生气状)。

乙:鼓掌还抽我,凭什么?

甲:你就会说好?

乙:过年了不说好说什么?

甲:过年就说好?

乙:那是啊!都是高兴的事还不好?

甲:哪儿好?

乙:哪儿都好,

甲:你说说,都哪儿好?

乙:除了你不好都好?

甲:我不好?

乙:啊!

甲:我怎么不好?

乙:因为你不让我说好。

甲:什么事情超过一定的限度就不好。

乙:不好也好。

甲:不好还好?

乙:是啊!

甲:你说说,好在哪儿?

乙:说哪儿哪好。(成心气甲)

甲:说呀,哪儿好?

乙:过年了,大男大女们可以抓住这宝贵的时间,相相亲、恋恋爱,解决自己的终身大事,多好啊!过年好!(美滋滋状)

甲:不好。

乙:怎么不好?

甲:在哪谈?

乙:在公园谈啊!

甲:有人。

乙:在河边谈。

甲:有人。

乙:在凉亭下谈。

甲:有人。

乙:在长椅上谈。

甲:有人。

乙:在树林里谈。

甲:有人。

乙:到麦当劳谈。

甲:有人。

乙:到肯德基谈。

甲:有人。

乙:到厕所谈。

甲:有味。废话,有到厕所谈恋爱的吗?

www.feisuxs【feisuxs范文网】

乙:到处有人,没处可谈。

甲:连厕所后山墙下都有人在谈着呢。

乙:过年了大家都在抓紧恋爱的黄金时间,加快速度啊。

甲:过年好,好什么?

乙:那也是过年好。

甲:还哪儿好?

乙:过年了,亲朋好友、哥们兄弟聚一聚,吃点饭喝点酒,多开心,嘿嘿!多好!

甲:嘿嘿!多好,好什么呀?

乙:怎么不好?

甲:大口吃肉。

乙:好。

甲:大碗喝酒。

乙:好。

甲:大量抽烟。

乙:好。

甲:大把吃药。

乙:好。

甲:嗯?

乙:不好。干嘛吃药?

甲:暴饮暴食,吃坏的肠道吃坏了胃,吃药打针活受罪。好吗?

乙:干嘛要吃那么多、喝那么多?

甲:没法不多。

乙:怎么呢?

甲:过年了好不容易奏到一起,劝起酒来谁经得住啊,五个阶段下来一大半都要倒下…

乙:你等会儿,怎么着?喝酒还分五个阶段?

甲:喝酒的五个阶段不知道?

乙:不知道,今天领教了,你说说。

甲:(伸出指头数)甜言蜜语阶段、花言巧语阶段、豪言壮语阶段、胡言乱语阶段、不言不语阶段。喝酒的人都知道这五个阶段。

乙:嚯!真能总结。这每个阶段你能具体说一说吗?

甲:可以。

乙:甜言蜜语阶段。

甲:这个阶段主要是互相见面彼此客气一番,说出来的话好听、爱听,大家痛痛快快举杯一饮而尽。

乙:第二,花言巧语阶段。

甲:挖空心思劝别人喝。

乙:展开攻势。

甲:(学动作)张经理好久没见了,您还是那么年轻潇洒,气色那么好,上次那件事多亏您帮忙,今天借花献佛了,这杯酒一是给您拜年、二是感谢、三是祝您生意兴隆、身体健康!(扬脖子)

乙:对方喝了吗?

甲:能不喝吗?

乙:话都说到这份上不喝不行。

甲:对呀!

乙:第三、豪言壮语阶段。

甲:大话连篇,个个逞能,谁都不示弱。

乙:都是酒中豪杰。

甲:(学)你用盅我用杯,干脆咱俩用瓶吹。

乙:呵!

甲:(学)吹就吹,东风吹战鼓擂,酒桌上谁怕谁,我喝不过你不怕你。

乙:嘿!有骨气!

甲:要说我喝酒啊!

乙:怎么着?

甲:一两二两不算酒、半斤八两漱漱口、一斤以上才算酒、喝下两斤扶墙走,喝下三斤月亮走我不走,五斤白酒喝下肚...(学醉酒动作)

乙:怎么样?

甲:阎王不接自己走。

乙:喝!是该见阎王了。

甲:那一位也不示弱。

乙:怎么说?

甲:(学)你那算什么酒量?

乙:这还不算酒量啊!

甲:我能把太湖喝干,把三峡喝得底儿朝天…

乙:嚯!

甲:把黄河喝得断了流儿、把长江喝得船搁浅。

乙:真能吹。

甲:这个阶段基本上都八分醉了。

乙:那胡言乱语阶段呢?

甲:这个阶段基本上是醉蒙胧,鸟蒙胧,个个都是大骚虫。

乙:怎么的?

甲:口无遮拦,胡说八道。

乙:不管不顾了。

甲:什么张家长、李家短,王家媳妇到处转,单身汉给寡妇送盒饭。

乙:传闲话,生是非。

甲:互相之间伤和气。

乙:不言不语阶段是什么样?

甲:最后一个阶段?

乙:啊。

甲:这个阶段很安静,没有人说话。

乙:都在干嘛?

甲:吐的吐、睡的睡,十个当中九个醉,就有一个清醒点,…

乙:干嘛?

甲:用手按着胃。(学动作)

乙:好家伙,喝出胃病来了。

甲:这也叫过年好吗?

乙:不好。

甲:你不说过年哪儿都好吗?

乙:不能以偏概全啊!除了这个不好其他都好。

甲:还有哪儿好?

乙:过年了,晚辈给长辈拜年,爷爷奶奶、姥爷姥姥叫个不停,老人心里乐开了花,多好啊!好!

甲:是啊!叫得老人心里甜,可不能不给给压岁钱。

乙:那得表示。

甲:一个孩子一百元。

乙:不多。

甲:半年退休费就完儿玩。好吗?

乙:过年了,在外地工作的子女们回到父母身边团聚,给父母捶捶背,揉揉肩,刷刷盘子洗洗碗,其乐融融,多好啊!

甲:遇到像你这样的好什么呀?

乙:我怎么啦?我给父母带回厚礼了。

甲:五斤水果两斤虾,还有一袋爆米花,全家住这儿吃三天,父母累得快散架。

乙:咳!

甲:你说好吗?

乙:那也还是过年好,过年开车不限号,高速公路免费通行,开车拜年多自豪,好!

甲:不限号是不限号,十分钟路程一小时才能到,堵在路上像股票一样被套,进也进不了退也退不了,出门还得先把基本功练好…

乙:什么功?

甲:憋尿。

乙:呵!

甲:堵车的时候司机的脸都是紫色的,你知道为什么吗?

乙:为什么?

甲:尿憋的。

第三篇:中国相声史读后感

中国相声史读后感

耿 瑛

今年1月,倪锺之著《中国相声史》刚刚出版,就送我一本,我喜出望外,看完全书后写成这篇杂感。

早在1995年,北京燕山出版社就出版了王决、汪景寿、藤田香合著的第一本《中国相声史》(以下简称“三人本”)。万事开头难,那本20年前问世的“相声史”功不可没。但是,作者受到占有资料所限,书中还有一些不尽如人意之处。又因为此书的三编是三人分工撰写,体例也不统一。

“倪本”中前有《引论》,后有《结语》,正文设有《古代篇》《近代篇》《现代篇》《当代篇》及《域外篇》,全书共二十章,章下均有小节。体例统一,论述的更全更细更广。此书从纵向看,贯通古今,从横向看,跨越中外。下面我仅通过全书五篇的部分章节,略加评述。

古代篇

在《古代篇》中,共分八章。前六章是从《先秦及秦时的优人滑稽》一直说到《清代的滑稽表演》。其中第二章《两汉南北朝的优人滑稽及影响》和第五章《元明流行的滑稽表演》,都填补了“三人本”的空白。第七章《历代笑话的积累》与“三人本”的上编第二章《历代笑话》的内容相同,可“倪本”列举的古代笑话更多,且有两篇正是单口相声《糊涂县官》和相声《贼说话》的出处。第八章《笑话与口技的结合—— 明清隔壁戏》,则是“三人本”中没有论述的内容。这一章关于隔壁戏的记述,正是相声由“暗春”到“明春”演变的重要阶段。

近代篇

“倪本”的《近代篇》中,包括第九章和第十章。

1848年(清代道光二十年),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当时中国的相声是否已经产生,尚无更多文献可证。但是道光年间的子弟书《风流词客》中,描写了相声艺人马麻子的艺术生涯,这是有文可考的。在第九章第二节《近代相声的创始者》中,作者记述了八角鼓票友出身的相声名家张三禄和京剧艺人出身的相声名家朱绍文及其弟子。因为张三禄没有弟子,仅知他在清代道光咸丰年间就在北京献艺,是他将全堂八角鼓中的“说学逗唱”四功,作为相声的四门功课,流传下来。作者没有照抄他书,把张三禄硬列为相声第一代艺人。对于朱绍文及其传人,因为有艺人师承谱可证,因此书中的记述也很详细。

在《“肃亲王禁相声”及其影响》一节中,作者通过艺人的口述资料和有关文章,作了进一步分析。认为清代光绪年间,难登大雅之堂的相声艺人处境艰难。北京相声遭禁演后,客观上也促使了北京相声艺人到外地献艺求生。从而使相声艺术走向各地,扩大了这个北京曲种的影响,这种分析是实事求是、合乎情理的。

在第十章第一节《相声向外地传播》中,作者根据有关文献,论述了相声在天津、沈阳的实况。对于相声在河南、山东、江苏、湖北、上海等地的传播,虽然仅是一笔代过,但是也足以说明清末民初相声艺术的传播很广。第二节《“相声八德”及其同辈艺人》,第三节《“清门相声”的流传》,第四节《两代“云里飞”演唱的滑稽京剧》中,记述的全是清末民初的一些著名相声艺人。这里,我仅说说“清门相声”和“滑稽京剧”。

“清门相声”是指八旗子弟在全堂八角鼓中表演的相声,与其相对的则是艺人系统传承的“浑门相声”。“清门相声”自从阿彦涛收徒起,“清门”与“浑门”两派相声便开始融合。民国八年(1919年),由于八旗子弟的钱粮停发,迫使一些票友下海从艺。作者根据现有史料,为民国后的“清门相声”著名演员华子元、谭伯如、陈子贞、广阔泉、高玉峰、谢芮芝六人都作了小传,列举了他们常演出的曲目,其中有人还留下了唱片,是我们研究民国时期相声的珍贵资料。

在上述这些“清门相声”中,有人曾是京剧票友,熟悉戏曲,因此才能编演出腿子活《捉放曹》和反映戏迷生活的《戏迷闹学》《戏迷卖切糕》等相声。又因为“清门相声”演员多比“浑门相声”演员的文化水平高,才能编演出《夸住宅》《开粥厂》《八扇屏》等曲目。因此,“清门相声”对于提高作品的文学性是起过重要作用的。

滑稽京剧,又名滑稽二黄。作者引用了北京相声名家白全福先生的《回忆录》,有详细记述。侯宝林、白全福等相声名家都是先学唱滑稽京剧、后改行说相声而名扬全国的。我想,侯宝林曾演的曲目,正唱逼真,歪唱可笑,这与他当年唱过滑稽京剧下过功夫是分不开的。

现代篇

《现代篇》中包括了第十一章到第十四章。在第十一章中,分节记选了《“冯家门”相声在东北的流传》《“马派相声”的形成》《张杰尧从南方回到北京》和《一代名家张寿臣》。这些著名相声演员,都是民国时期各地的代表艺人。在第十二章第二节《“女相声”演员的兴起》,提到了来小如、德淑珍、苗喜珍、冯洪飞等鲜为人知的早期女艺人。在《相声著作的出版》中,记述了张笑侠的《相声集》(第一辑),此书中的《相声总论》一文,是一篇研究相声艺术的重要文章。连阔如的《江湖丛谈》是曲艺民俗专著,书中有许多评书和相声史料。张履谦的《民众娱乐调查》书中有《相声》一章,记述了河南省开封市的相声艺术及主要艺人。这些民国年间的图书,都为我们留下了珍贵的史料。

在第十三章中,作者着重记述了抗日战争时期大后方作家老舍与艺人欧少久合作的“抗战相声”和在华北沦陷区天津市常宝堃与常氏相声。在抗战时期与解放战争期间,解放区的曲艺活动中,陕北说书艺人韩起祥和西河大鼓艺人王尊三都有公认的佳作传世,而相声却很少,在当时影响也不大,这也反映了解放区曲坛的实情。

在第十四章第五节《“俗文学”研究中的相声》,谈到了1938年出版的郑振铎著《中国俗文学史》一书。此书把俗文学分为五类,其中的讲唱文学,相当于今天的曲艺。郑所记述的历代讲唱文学,包括唐代的变文、宋代的鼓子词与诸宫调,元代的散曲,明代的宝卷,清代的弹词、鼓词与子弟书等等,却没有提到相声。这是因为相声曲目多是艺人口传心授,没有文本可查,因此研究相声者也很少。1946年出版的杨荫深著《中国俗文学概论》中,设有相声专章,并有《相声起源》《相声与双簧》等节。此外,只有散见于报刊上涉及相声的短文,数量也不多。不过,当时的俗文学家们,开始重视讲唱文学,并有人注意到相声,这也算相声研究中一个可喜的开头。

当代篇

在《当代篇》中,记述了新中国成立后,相声艺术曲折发展之路。第十五章到第十八章,分别写了“十七年”、“文革”十年、“新时期”、“新世纪”四个阶段的相声状况。

从1949年10月新中国成立到1966年4月“文革”前夕,相声艺术几上几下,是在曲折的道路上走过来的。建国之初,从旧社会过来的曲艺老艺人都欢欣鼓舞,其中鼓曲艺人编演了许多歌颂新中国新人新事的大量新曲书;评书艺人也根据《新儿女英雄传》《吕梁英雄传》等著名长篇小说改编过一些新评书,还有的艺人根据“二五长征”等党史上的真事,创作过短篇评书。可是,相声艺人却遇到了难题,不知道相声这种艺术形式,如何才能跟上时代,如何才能为人民服务。1950年,“北京相声改进小组”成立后,在老舍等人的帮助下,把传统相声《菜单子》改成《维生素》,把《文章会》改成《假博士》,都是试探性的改编作品。演出后,观众认可,也使艺人对改进相声有了信心。天津艺人常宝堃创作的《新灯谜》更是歌颂新社会的佳作。建国初期,业余作者创作的《夜行记》《打百分》等一批新相声,经过专业演员演出后,深受观众欢迎。其中作家何迟创作、马三立首演的相声《买猴儿》影响最大,各地艺人争相演出,各地报刊纷纷转载,作品塑造了“马大哈”这个艺术典型。可是这篇相声也引起了一场争论。当时影响最大的文艺理论刊物《文艺报》也对相声《买猴儿》展开了一场大讨论,有人叫好,有人反对,这在相声史上是空前绝后的一次。可是在1957年“反右运动”中,却把何迟打成了“右派分子”,就连首演者马三立也在劫难逃,被迫离开舞台多年。本来毛主席《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和《在中国共产党全国宣传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传达后,强调了“双百”方针,文艺界很活跃,新相声也很多。可是在1957年“反右”之后,作者们都不敢写反映人民内部矛盾的新相声了。正因如此,在1958年8月,第一届全国曲艺会演中,相声节目只有《社会主义好》《天上与人间》《水兵破迷信》《别泄气》等歌颂相声。其中有的作品,是歌颂“大跃进”中的“敢想敢干”精神的,甚至是美化浮夸风的。虽然在1958年年末,党中央就总结了大跃进的经验教训,批评了“浮夸风”“共产风”的错误,可是在1959年庐山会议上,又大搞“反右倾”,再次强调“阶级斗争”,相声创作又进入了低谷。在建国十周年时,只有相声《昨天》是通过一个人的奇特经历,描写了新旧社会的强烈对比,不愧为相声佳作。

直到1962年在广州全国话剧、歌剧、儿童剧创作座谈会上,开始“反左”,文艺界反响很大,不仅小说、戏剧出现了一批佳作,相声也产生了马季编演的《登山英雄赞》《英雄小八路》《找舅舅》等新节目。而在1963年和1964年,毛主席“关于文艺工作的两个批示”后,文艺界,尤其相声界,又一次遇到了难关。作者对于这段历史作了如实记述。

《“文革”中的相声》反映了“十年**”时期相声的真实情况。文革十年在曲艺界经过了“受高压、强挣扎、被利用”的三个阶段。文革初期,许多相声名家,被打成“反动艺术权威”,受到批斗。全国各地的曲艺团队一度解体,相声在文艺舞台上一度消失。

1971年林彪一伙垮台后,部分曲艺团队恢复,有的相声名家也归队,重新登台。1972年马季的《友谊颂》等新相声在电台播出后,受到广大听众欢迎。“倪本”中还提到1972年天津的相声《挖宝》,作者没有细说,我补充几句。这篇写猪身上有百宝的相声,不仅运用了传统相声“子母哏”和“贯口”等艺术手法,而且冲破了当时“四人帮”大力推行“革命样板戏”“三突出”的创作模式,是当时难得的佳作。

1976年10月,粉碎四人帮,文艺大解放。相声舞台上出现了一大批揭露四人帮的节目。如1977年出现了《舞台风雷》《特殊生活》等相声,让观众们非常开心。特别是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进入了改革开放的新时期,在1979年建国三十周年的曲艺调演中,出现了杨振华、金炳昶表演的相声《假大空》,大受好评,“假大空”被人称作是继“马大哈”之后又一个反面人物艺术典型。此外,还有姜昆、李文华表演的反思相声《如此照相》,影响很大。为了繁荣相声创作,1984年举办的全国相声评比中,又有一批新相声获奖,后来的两届中国相声节,都产生过许多优秀作品。自从1982年在中央电视台首届春晚出现了陈佩斯、朱时茂的喜剧小品《吃面条》后,年年春晚的语言类节目都必有小品与相声的竞争。在有些小品中,运用了相声的表现手法,有些相声演员也改演小品,一直坚持演相声者,不仅有马季、姜昆等相声名家,还有来自湖南的奇志、大兵等一代新人。

新世纪以来,相声回归剧场的呼声越来越高,在京津等地的小剧场相声很火爆,但是小剧场相声也出现了新问题,如在经济大潮中把新中国成立后早已停演的荤口相声又搬回舞台,还把上流传的荤笑话改编成相声,因此,受到文艺界和观众的批评。

更为难得的是本书不仅论述了祖国大陆的相声,而且还论述了宝岛台湾的相声和海峡两岸的艺术交流,也记述了一些少数民族相声及与相声相似的曲种,如藏族中的藏语相声,蒙古族的笑嗑亚热,朝鲜族的漫谈、才谈等等。

在《当代篇》中,对于相声艺术的研究成果也有评述。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只有侯宝林等编写的几本相声知识读物,进入新时期后,在相声研究方面,史论传等无所不有。如侯宝林、薛宝琨、汪景寿、李万鹏的《相声溯源》,薛宝琨的《中国的相声》,汪景寿、藤田香的《相声艺术论》,王决、殷文硕的《相声行内轶闻》,金名的《相声史杂谈》等都给相声研究提供了大量的资料。

域外篇

在《域外篇》中,即第十九章与第二十章,记述了中国相声在海外的影响,并引起了国外学者的关注。新时期后,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教授林培瑞(中文名)在《中国文学》上发表过《论侯宝林》,还访问过天津的相声艺人;朝鲜血统的加拿大约克大学教授崔淑英也来华访问过侯宝林;法国巴黎第七大学教授尼古拉·莱仙客多年来研究中国相声,并把其研究成果写成文章编入教材。1981年他与我国沈阳相声作家白纪元,著名相声演员名家杨振华互相通信,探讨相声问题,加强了两国的相声学术交流。

此外,本书对于与中国相声类似的外国艺术,也有简述,如朝鲜半岛(朝鲜、韩国)流传的“漫谈”与“才谈”,日本的“落语”与“漫才”等等。

通过本书《后记》中作者的自述,我对这位曲坛老友,有了进一步的了解。“他与相声真有缘,天地人三才都占全”。从天时上看,他不仅亲眼见过相声艺术的整旧创新,而且还赶上新时期相声复兴,见到了曲坛百花争艳,笑林绿树成荫。

新中国成立后,相声艺人的社会地位空前提高,有些相声艺术家当选为各级政协委员和人大代表,还有些相声名家当选为中国曲协和省市曲协正副主席。在202_年至202_年,中国曲艺牡丹奖评奖中,获得终身成就奖者共有27人,其中相声艺术家就有6人。

在全国数百个曲种中,相声是流传最广的曲种之一。据我所查,《中国曲艺志》的29卷中,有26卷的“曲种表”包括相声,开列相声条目者多达18卷,只有3卷的“曲艺志”中没有相声,但不等于本地没有相声,只是相声并不是本省的主要曲种。可见,相声艺术流传之广,影响之大。

新时期以来,相声选集与相声论著大量问世,再加上这位有心人又搜集了许多各地内部出版的各种曲艺资料及在报刊上发表的作品与文章,乃至相声名家音频资料,这些都为作者写这部书提供了有力的参考。

从地利上看,作者生在相声宝地天津,从小就常听京津两地名家相声,喜欢相声,热爱相声。早在学生时代,他就是文艺骨干,上台演过相声与话剧。虽然从天津城市建设学校毕业后在天津市建筑工程局工作,但他发表过关于相声的文章,并引起了一场争鸣,让相声界知道其人。1962年,他被调到专业曲艺团工作后,写过许多曲艺论文。“文革”时,曲艺团解散,他调到天津市和平区文化馆做文艺辅导工作,还给业余文艺工作者讲过相声课。1986年文化部在天津创办中国北方曲艺学校,他成为“中国曲艺史”和“曲艺概论”两门课程的教授。1991年他撰写的《中国曲艺史》出版引起了很大反响。1996年他退休后还主编过《曲艺讲坛》,后来又出版过《民俗曲艺与曲艺民俗》等书。因此他接受了这部《中国相声史》的任务后,仅用一年的时间就完稿。

从人和上看,倪锺之为人随和,人缘很好,文艺界的良师益友对他的帮助很大,曲艺界的晚辈都尊称他为倪老师,这也是他在曲坛不断取得丰硕成果的原因之一。当然,仅有天时地利人和还不行,这与他的敬业精神是分不开的。他博览群书,从当代文献到近现代文学、戏剧,活到老,学到老,老有所为。

在《后记》中,他说:“尽管我给汪兄等人的著作提了很多意见,而自己这部著作究竟如何?则又是一个问题。还请专家和读者品评吧!”

这本书的研究成果是肯定的,年近八旬的作者写作态度是严肃慎重的。凡是至今尚不能下结论的问题,他都凭个人理解猜测用“可能是——”来表述。对于前人口述中不同的说法,也都是二说并存的,这种严谨的治学态度值得我们学习。

这部长达50万字的长篇专著,实在难得。但是由于占有资料的寡众,难免有些地方粗细不均,尤其是音像制品比如盒式带、光盘、络资源方面所谈较少。

第四篇:中国相声演员族谱

中国相声演员族谱

第一代——第二代——第三代

张三禄——朱绍文——春长隆、冯昆治、范长利、桂祯、徐长福、沈竹善

张三禄——阿彦涛——恩 绪、高闻奎

张三禄——沈春和——魏昆治、王有道、李长春、高闻元、裕二福

第三代——第四代

恩 绪——李德钖、李德祥、张德泉、华子元、来德如、王葆山、广阔泉、高玉峰、谢芮芝、骆采舞、戴致斋

桂 祯——裕德隆、玉来子

徐长福——焦德海、徐茂昌、刘德智

冯昆治——高德明、吉坪

三、高德光、高德亮、常葆臣、郭伯山

春长隆——马德禄

高闻元——唐玉福、李万兴、张杰尧、韩子康、刘月樵

范长利——周德山、郭瑞林、李瑞丰、张德俊、杜茂林、徐瑞海、朱凤山、马良臣

魏昆治——张伯俊、丁伯品、阎伯山

李长春——恒瑞丰

沈竹善——冯振声、孙伯珍、卢德俊、张星武、范瑞亭

第四代——第五代

裕德隆——王兆麟、陶湘如、李少卿、张云武、张绍堂、吴景春

李德钖——马桂元、玉小亭、焦葆奎、郑仲衡

焦德海——张寿臣、李寿增、富寿严、李寿清、叶寿亭、于俊波、常连安、朱阔泉、汤金澄、于堃江、尹凤岐、彦授辰、路彩祥、白葆亭

卢德俊——赵霭如、陈雨亭、赵寿舫、何寿亭、崇寿峰、冯乐福、金钰堂、何玉清、庞子泉、李得子

周德山——马三立、刘桂田、李桐文、连秀全、宝寿华、魏常玉

马德禄——高寿亭、高桂清、杨闻华、尹寿山、郭荣起

范瑞亭——焦寿海、陈桂林、陈桂鑫、聂闻治、冯子玉

郭瑞林——侯一尘、谭伯如、陶湘

九、李寿芳、马四立、胡兰亭

李瑞丰——寇寿亭、董湘臣、陈紫荃

李德祥——马寿岩

吉坪三——秦醒民、熙醒生

刘德智——郭启儒、张春奎

冯振声——常福荃、杨海荃、韩小痴、叶太珍、祝景荃、张闻斌

张杰尧——单松亭、关松明、袁松麒、班松麟、田松山、刘松江、辛松斌、郑松涛、陈松波、杨松临、王松声、王松葵

马良臣——李永春

高德明——于佑福、冯大荃、张松青

朱凤山——阚天忠、谢天荣、赵天寿、李天林、杨天茂

高德亮——高凤山、赵玉贵

第五代——第六代

张寿臣——赵立梧、常宝堃、刘宝瑞、刘化民、康立本、叶立中、冯立樟、朱相臣、冯立全、袁佩楼、沈君、张少清、穆祥林、于世德、胡振江、戴少甫、侯少尘、邢炳涛、田立禾、佟大方、张嘉利

焦寿海——赵佩茹、刘奎珍、李洁尘、耿宝林、张宝珍、刘广义、孙宝琦、杨绍奎、佟浩如、张宝玙、李存民、张福祥、张玉堂、李润杰、张明新、崔怀禄、赵稳增、张立林、张宝珠

李寿增——孙少林、赵兰亭、欧宝灿、王树田、张振圻、汤一民、张佩如、曹宝春、夏万福、马金良、来少如、焦立海、丁守义、刘玉凤

马三立——阎笑儒、张笑勤、张笑非、金笑天、班德贵、连笑昆、常宝华、高笑临、谌笑宇、王笑予、方笑文、任笑海、尹笑声、于宝林、常宝丰

常连安——高元钧

马桂元——冯宝华、赵宝贵、骆宝珊

朱阔泉——王凤山、李宝麒、侯宝林、王宝童、马志明

侯一尘——连春仲、常宝霖、关春山、赵春田、马敬伯、于春藻、张世芳

赵霭如——王长友、孙宝才、罗荣寿、黄鹤来、李桂山、王闻禄、李延年、张喜林、何善平、张善曾

于俊波——曲福恩、白全福、郭全宝、孙玉奎、白家林

吴景春——吴苹

富寿严——靳宝琏

高桂清——冯立铎、史文翰、关立铨、张立森

汤金澄——王俊

郭启儒——全常保、于连仲、邵其炳、齐信英

尹寿山——边振新

聂闻治——郑祥泰

李少卿——李宝璋、武奎海、刘聘臣、张闻得、刘宝森

赵寿舫——张永熙、陈宝泰

陈雨亭——王世臣

郭荣起——常宝霆、郭宝明、杜三宝、杨少华、谢天顺、张宝如

崇寿峰——李宝山、关宝奇、付海峰

何寿亭——王福田、张庆森、于春明、顾海泉

谭伯如——陈涌泉、赵世忠、王春和、张春旺、王嘉琪、寇连荣

陶湘九——郭宝珊、马宝璐、杨宝璋、王宝珍、田宝珩、张兴华、王宝珏、秦宝琦、徐宝瑜、郭宝瑛、关立铭

李寿芳——刘伯奎

高寿亭——刘立升、孙少臣

连秀全——王本林、刘志远

熙醒生——师世元

马寿岩——龚玉章、田宝鑫、张春生、回婉华、王枢祥

杨海荃——赵幼樵、富兰英、马子恒、王海江、杨金声、周印金、汤艳杰、金炳昶、王志涛、杨振华、冯景顺、张乃勤

常福荃——刘来子、董小柱、魏幼臣、刘幼山

叶太珍——蔡玉衡

祝景荃——金幼实、陈幼新、高幼峰、李幼刚、冯幼封

彦授辰——张鸿滨、高凤起、胡仲仁、李宝森、孙宝钧、戴宝康、孙桐增、绪得贵

杨松临——高飞、祁喜生、陈尚忠、李祝英、林茂、陈冠义

冯大荃——邓世杰

张松青——陈世魁、麻世豪

高凤山——毕学祥、李学宏、陈学富、石富宽、李学贵、崔琦、来宝刚

李得子——朱永福

李永春——崔亚轩

第六代——第七代

赵佩茹——李伯祥、张伯华、马伯林、崔伯光、杨伯英、高英培、常贵田、刘英华、杨英彩、李世增、李英杰、王祥林、马志存、徐德奎、张继英、任鸣起、刘英奇、张奎清、张义勤、李浩然、郭士中、侯耀文、许秀林、刘国器

吴 苹——藤田香

崔亚轩——刘沛起

庞子泉——夏福义

康立本——李文锦、董铁良

赵兰亭——张文甫、孙士达、刘黎

关宝奇——祁存才

龚玉章——王鸣山

常宝堃——李伯仁、苏文茂

李洁尘——赵心敏、王伯荣、秦玉华、马文忠、姜宝林

王长友——赵振铎、郭文岐、丁玉鹏、叶少臣、茹少亭、韩秀英、寇庚杰、范传辅、康松广、臧洪、赵亮

刘宝瑞——周文游、寇庚儒、邢文昭、霍文龙、殷文硕、王文林、高洪顺、唐杰忠、张庭萱、曹中民、刘兵、皮树德

侯宝林——贾振良、黄铁良、杨紫阳、马季、胡必达、殷培田、贾冀光、丁广泉、康达夫、李如刚、吴兆南、于世猷、郝爱民、师胜杰

杨绍奎——丁文元、刘文亨、任文立、刘文贞、张文学、张文习、王文进、李文芳、刘文步、赵文岚、张文辉、姜伯华、潘庆武、孙福海、彭凤林

孙宝才——孙星海、赵连升、王长林、马文光、丁文盛、刘孝先、福保仁、王学义、陈进山、王世勇

常宝霖——王庆新、张洪刚、姬晓廷

罗荣寿——杨文义、兰文甫、丁金声、刘树江、李树仁、张树茂、王庆东、凌少明、李国英、李国盛、杨瑞库、王得昌、马维福、郭祥林、马俊生、张盘、张鲁、丁广和

杨宝璋——金文和、范文欣、余文光、李文枫、黄文斌

王宝童——殷振江、林文春、贾世泉、郭仁金

陈涌泉——刘辰、王辅廷、陈庆升

关春山——刘文亮、韩文光、田文明、辛文涛

耿宝林——方伯华、王伯林、张伯涛、左春来、王占友、吕维国、朱贞富、王文喜

王世臣——李鸣歧、赵得亮、马大龙、付振江、李文山、孟祥光、刘洪沂

张玉堂——李文成、包文年、李文娱、许文跃

王本林——郑小山、王小生、连小林

张佩如——王文凯、张保明、孙保光、张兴海

张振圻——王洪文、王文玉、佟守本

于宝林——王鸣楼、吴文龙、陈鸣志、邓继增、李勇、陈文彦、辛克正、李崇武、佟有为、马树春、赵恒、宫兰欣

武魁海——陈文光、席香远、苗文浩、车文通、魏文华、魏文亮、张文霞、刘曼影、李世续

常宝霆——王英俊、王英杰、黄英玉、郝英辰、曲乃新、王佩元

张庆森——杜国芝、郑福山、李金宽

朱相臣——韩刚甲、蔡培生、师胜杰(后拜师侯宝林)、马洪信

连笑昆——王雅福、王雅青、王雅育、张雅璐、杨雅松、刘雅奎、张雅升、张雅成白全福——杨志刚、房国群、缴月舒、杨志光、阿双全、王吉祥、张志宽、李国权、崔长武、吴云林、周桂林、阎金城、张文琪、张伯勋、宋勇、白龙岩、金兆庆、刘学仁

刘化民——朱君贵、张建忠

阎笑儒——宋文俊、杨世章、陈永清、陈永忠、陈永海、佟文阔、潘海波、侯长喜

田立禾——耿伯扬、赵广山

马敬伯——王文奇、陈秉文、徐景信、孙得

一、刘威

班德贵——范振钰、夏志恒、耿文卿

刘聘臣——杨稚敏、靳金来、刘颖

全常保——郑文喜、郭文寿

李桂山——叶文杰

王闻禄——魏美玉、郭淑华、刘万山

于春明——高秀琴、马凌云、金涛、董启威、王志民、庄佩臣、戴福月、果树青、戚 松、刘加柯、王成启、张千、王之甫、李凤鸣

郭全宝——王文砚、汪宝琦

陈宝泰——马文瑞

佟大方——姚玉明

尹笑声——王文厚、杨威

常宝丰——马洪信

靳宝琏——孔文敬、刘文德、夏文化

欧宝璨——董长禄、刘长声、杨长鸣、隋长欣

关立铨——马文强

王嘉琪——王鸣义、康桂生

王树田——史文惠、郭文超、肖声虎、王信、杨世龙

徐宝瑜——黄文祥、滕文超、万文英

常宝华——牛群、赵福玉、包长春、冯翊纲、宋少卿

袁佩楼——孟文辉、张存珠、赵辈亭、李富荣、朱庆山

王凤山——唐文光、郑文昆、周志光、方志清、李连伟、马六甲、张金玉、何德利

张永熙——吕少明、梁尚义、李国先、孙庆淮、曹庆波、吴庆涌、言庆洋、孙庆池、郎庆浪、吴庆鸿、张庆济

马志明——黄族民、潘贵才、王金东、卢福来、于克志

赵春田——张学彦、徐保库、冯永志、刘流、刘杰、张继贤、梁洪才、侯孝才

李润杰——王印权

夏万福——潘龙浩

高笑临——吴伟申、朱文先、杨文峰、王文博、吴新安、吴棣

孙少臣——魏务良

赵世忠——冯洋、马魁尧、杜宏圻、康友纯、张志强

孙宝钧——杜培玉

张宝如——赵保成、李增年、郭得喜

张宝玙——夏文升

马宝璐——李文立

刘宝森——张文明

回婉华——牛振华

刘伯奎——赵连功

赵天寿——费殿臣

谢天荣——王校林

王宝珍——陈国华

高元钧——李立山、石小杰、魏兰柱

王福田——李文荣、陶文华、常佩业、苏连生、周琪

于笑澜——王文昌、陈文潇、张文茹、邓文丰、李文英、于文海、吴文龙、姚文虎、关文庆、李文勇、辛文正、雷文顺、马文孝、赵文浩、陈文彦

于世德——白英杰、韩光、张书新、马伟国

叶立中——曹俊清、朱文正

穆祥林——谢树森、丁振雨、郭嘉强、李文珊、陈世智

郭宝珊——王启禄、黄文忠、陆文荣、施文琳

郭宝瑛——田文奎

彭国良——陈连仲

师世元——高金奎、方金亮、曹金星

杨少华——唐传模、朱永义、张永久、陈君志

张善增——白晓芳

赵宝贵——纪文奎

冯立樟——赵传璋、穆瑞庆、王锦文、李凤山、王东林

张嘉利——王鸣禄、谭鸣亮

任笑海——关自仁

冯宝华——王文杰、邢文伯、程光德

孙少林——赵文启、王少安、郭春堂、王文元、肖国光、王文豪、韩广海、孙春华

杨振华——李兴国、纪元

赵幼樵——巩固

金炳昶——张广发、张东波、孙国伟、金珠

王志涛——耿炎、刘江舸

石富宽——于谦

绪得贵——付宝山、辛宝珊

冯立铎——张兴汉、陈东国

张喜林——刘庆福、李业明、赵小林、冯春岭、胡伟新

第七代——第八代

赵心敏——张宏、吕闻升、华士泉、杨贵田

董长禄——欧光慈

马 季——姜 昆、赵炎、刘伟、冯巩、笑林、王谦祥、李增瑞、韩兰成、刘喜尧、彭子义、常佩业、黄志强、黄宏、尹卓林、姚新光、李国修、赵龙军、邢瑛瑛、刘立新、侯冠男

王长林——于海伦、刘义学、朱周义

李立山——杨进明、王林

姜宝林——宋雁波、侯连友、李志强

赵振铎——李金斗、王文友、肖巍、贾承伯

魏文亮——李相友、罗峰、李孟遥

刘文亨——高吉庆、马云路、高顺来、陶大为

刘文步——李明刚

苏文茂——赵伟洲、武福星、吉马、郭新、黄运成、刘俊杰、苏士杰、崔金泉、宋德全

唐杰忠——张茂起、李建华、李 艺、刘全刚、李金祥、赵 斌、崔喜跃、杨 宁、巩汉林、魏真柏、朱琦、汪声亚、杨祖尧、卡尔罗、马洛、罗爱恬、白玉、周伟

张文甫——刘玉辉

丁广泉——连春建、郝莲露、常 亮、马马杜、莲 娜、玛丽娜、阿努拉、董漠涵、莫里斯、伊丽沙白、石桥久弥、李佳骏、龚哲平、米雷娜、李霁霞、马震

金文和——徐祖国、郭伦、张玉琪

朱文正——孙继忠

史文惠——杨四奇、赵晶

王雅福——刘际(后拜师侯耀文)、沙跃生

李文成——杨常州、王常柱

郭文歧——王少林、李玉君

刘文亮——马洪海、刘洪江、杨洪滨、韩笑

王学义——李士琦、李中华、段军

丁玉鹏——王蓬

杨紫阳——仇君

戴福月——高东明、于化民

王锦文——冯敏山、果克、陈庆、刘玉才

赵连升——赵荣全

郑小山——魏元成、罗健

贾世泉——李伟、王平

刘加柯——刘科

孙世达——严玉林、童鸣、叶杰平

范振钰——赵津生、腾生祥、彭 华、于志勇、郭伯良、何世铭、王传林、丛波、杨俊杰、马腾翔、刘春山、张德起、高峰

陈永忠——元春起

赵传璋——周洪儒

殷培田——蒋明孝

林文春——李铎

李伯祥——刘继深、郑健、戴志诚、刘毛毛、李增满、高玉林、耿 直、王平、孙承林、孙强、高吉林、金旺

高英培——苏明杰、李松岩、高 青、吴 健、鲁少华、孟凡贵、赵保乐、李嘉存、韩 翔、李志刚、杨天立、朱强、刘显东、吴金富、傅向波

马志存——马洪升、赵传真、王宏

王文进——战暑日、孙殿盛、王元锋

徐德奎——刘树青、刘金瑞、吴刚伦、陈治华

王印权——叶景林、李少泉

张志宽——王影贤、马政

宋 勇——周 静

施文琳——李 刚、齐力新、孙欣梅

黄文忠——秘鸿泉

陆文荣——曹鸿伟

李国盛——赵新华、刘廷凯

金幼峰——隋广斌、王泽民、李平

赵连功——王琪

高金奎——高滨江

王小生——甄靖

左春来——陈树桐

孙兴海——秦玉贵

贾冀光——王天佐、张大礼、牛成志、齐满意、王少立、张新华、于辉、高祥、王茵

刘洪沂——李伟建、甄奇

吴兆南——江南、侯冠群、刘增锴、郎祖筠、刘尔金、樊光耀

侯耀文——贾 伦、单联丽、王 荃、高玉庆、李炳杰、陈寒柏、李福盛、郭秋林、刘 际、奇志、姜桂成、刘捷、王玉、郭晓小、荆林野、郭德纲

殷文硕——高迪艺、郭迪传、白迪瀚、邢迪海、荣迪曲、马迪飞、刘迪天、徐迪建、帕迪西、李迪振、李迪域、赵迪兴、杨迪中、阿迪华、任迪山、郭迪业、刘岩

康达夫——张新华、郭铁林

许秀林——朱军

吕少明——马济江、董树良、钱麟、祁乾宁

师胜杰——刘 彤、邹德江、王 敏、王 刚、陈 强、侯 军、阮 航、刘 伟、王 海、张 冲、何树成、周 威

杨志刚——徐永刚、夏景华、邳建新、牟玉春、马云翔

关自仁——刘建平、刘跃宁、乔国庆

第八代——第九代

李金斗——刘颖、大兵、毛威、韩冰、刘畅、付强、方清平、王政

李建华——武宾、李冲、满昱

王谦祥——郭培鑫

赵津生——周旭

武福星——丁冬

孟凡贵——刘艺

崔金泉——王越、辛曲、穆全、沈世鹏、李彬、张滦

郭德纲——潘云侠、张云雷、岳云鹏、孔云龙、曹云金

刘喜尧——柏迈高

奇 志——何晶晶

姜 昆——刘 惠、白 桦、邓小林、大 山、刘全利、刘全和、赵卫国、李道南、陆 鸣、许 勇、夏文兰、倪 明、唐爱国、齐立强、句 号、徐 文、郭 丹、曹曙光

第五篇:关于相声

关于相声

相声,英文翻译crosstalk或comiccross-talk,TALKSHOW脱口秀,或CHINESECOMICDIALOUGE,曲艺形式之一,用诙谐的说话,尖酸、讥讽的嘲弄,以达到惹人“捧腹大笑”而娱人的目的。它最早形式是由“俳优”这种杂戏派生出来的。在这些笑料中,艺人们往往寄托了对统治者的嘲弄和鞭挞。

相声一词,古作像生,原指摹拟别人的言行,后发展成为象声。象声又称隔壁象声,明朝即已盛行。相声起源于华北地区的民间说唱曲艺,在明朝即已盛行。经清朝时期的发展直至民国初年,象声逐渐从一个人摹拟口技发展成为单口笑话,名称也就随之转变为相声。一种类型的单口相声,后来逐步发展为多种类型的单口相声、对口相声、群口相声,综合为一体,成为名副其实的相声,而经过多年的发展,对口相声最终成为最受观众喜爱的相声形式。

相声起源于北京,流行于全国各地。一般认为于清咸丰、同治年间形成。是以说笑话或滑稽问答引起观众发笑的曲艺形式。它是由宋代的“像生”演变而来的。到了晚清年代,相声就形成了现代的特色和风格。主要用北京话讲,各地也有以当地方言说的“方言相声。

在相声形成过程中广泛吸取口技、说书等艺术之长,寓庄于谐,以讽刺笑料表现真善美,以引人发笑为艺术特点,以“说、学、逗、唱”为主要艺术手段。

张三禄是目前见于文字记载最早的相声艺人。根据相关记载并推测:张三禄本是北京的八角鼓丑角艺人,后改说相声。他的艺术生涯始于清朝的道光年间。在《随缘乐》子弟书中说:“学相声好似还魂张三禄,铜骡子于三胜到像活的一样。”但是一般来说,相声界把朱绍文(穷不怕)称作他们的祖师爷。

抗日战争时期,一些相声演员表现出民族气节。常宝堃曾经两次因为讽刺日治政府而被捕,张寿臣公开赞扬吉鸿昌等人的抗日,批评当局的不抵抗政策,也曾因为讽刺当时天津的警察“贱”遇到麻烦。

1949年后,一大批以侯宝林为代表的从中国共产党建政之前就在说相声的演员逐渐转型,将相声的内容加以改造,去掉了大量色情、挖苦别人生理缺陷之类的段子。相声快速普及,成为全国性、全民性的曲艺形式。相声的流行的一个原因是因为它是一种以声音为主的艺术,适合以被普及的无线广播作为主要媒体。相声被称为“文艺战线上的轻骑兵”。

除了重新整理的传统相声之外,初期还有很多讽刺型的相声,讽刺“旧社会”或者新时代思想落后的人。但由于共产党的政策,一些人意识到歌颂社会主义的相声的需要。1958年总路线时期,一批歌颂型相声开始大量出现。其间以马季等为代表人物。

尽管如此,在随后的文化大革命中,很多相声艺人遭到打压,曾一度让相声在中国大陆绝迹,只有一些歌颂型相声得以在文化大革命时期仍然能够演出。

文革之后,相声迅速走红。以 姜昆、李文华的《如此照相》和常宝华、常贵田的《帽子工厂》为代表的一大批讽刺“四人帮”的相声迅速流行。从前侯宝林等人的相声也重新在广播电台播出。

进入1980年代,在日益流行的曲艺形式小品的冲击下,表演形式简单的相声不再得到以电视为主要传播媒体的观众的青睐。一些新的相声形式,如弹唱相声、相声剧等被发展出来,但市场仍然不大(与此同时,相声的大量元素被吸收到小品中)。尽管如此,这段时间里相声还是获得了不小的发展:新一代演员涌现出现,各种内容和形式上崭新的相声段子不断登台,形成了有别之前的“当代相声”。其中无论是歌颂娱乐型还是针砭时弊性的段子,都很多深受大众欢迎的例子。在这一时期的各种大小文艺场合,相声仍是娱乐大众的主角。

1990年代中后期开始,相声开始逐渐式微,新段子越来越少,脍炙人口的更是凤毛麟角,而且内容中讽刺时政的内容也日益罕见,老式的纯娱乐风格相声开始逐渐占据绝对主流地位。在此同时,包括许多知名演员在内的相声演员离开了相声舞台转而从事其他工作,可是新人中能接班的却不多。相声的地位逐渐为繁荣的小品所取代。

在21世纪初,相声在中国大陆处于青黄不接的局面:老一辈艺术家纷纷陨落,1980年代当红的演员们对于相声的发展也表现出了力不从心的状态;在为了重振相声举办的“全国相声大赛”中,新生代亦始终不见勃兴。(中国中央电视台分别在202_年元旦、202_年元旦、202_年国庆节和202_年五一黄金周期间举办了四届全国相声大赛。首届和第二届受到了观众的好评,第三届第四届相声大赛却被指“看不到相声的相声大赛”。第三届相声大赛闭幕式中马季与主持人周涛和毕福剑合说的相声《学相声》成了马季最后的公开相声演出。)相声的发展前途不被多数人看好,但是在媒体以外的地方,许多以传统方式演出的相声剧团还是保留了一定水平并具有相当多观众的。在天津的许多小剧场与茶馆都可以听到相当精采的传统相声。而同样曾在茶馆传统方式演出的郭德纲在202_年之后的突然走红,虽然不同于真正的茶馆相声,但还是给观众带了一些对传统的认同。

北京政法职业学院

10级计算机应用班

牛春蔚

相关内容

热门阅读

最新更新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