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月围城



第一篇:十月围城

《十月围城》

院系:信息技术学院班级:

姓名:姜小妞学号:观 后 感10软件工程101164008

观《十月围城》有感

看过《十月围城》,第一感觉就是这部电影的人物众多,和看《建国大业》一样,从头到尾我都要带着思考和疑问认真地一点点的向下看,与《建国大业》相比而言,《十月围城》给我的最大的感受就是这部电影给人的感觉非常自然,没有做作。所谓青出于蓝更胜于蓝,有了前车之鉴,后面的影片也就越拍越了。

下面为来简单的介绍一下影片的大致内容:在清朝末年,政府孱弱,外强入侵,民不聊生,国父孙中山率领一批仁人志士,誓以鲜血“驱除鞑虏,恢复中华”的背景下,一群来自四面八方的革命义士、商人、乞丐、车夫、学生、赌徒、戏班主等在香港中环浴血拼搏,保护孙中山的故事。要说到这部影片的优点,真有些不知道从何说起了,精辟的语言,生动的人物形象,影片本身的故事情节所散发的魅力,都能够让我们品味很长时间。下面我就以我个人浅拙的目光来表达一下的的看完这部精彩的电影的感受。

第一,从故事情节带给我们的震撼的方面来看,这部电影达到了它所达到的目的。相信看完《十月围城》以后,每一个有良知和社会责任感的人都会有很多来自内心的拷问。甚至我们能够感同身受,好像我们生活在那个浴血奋战的时代,我们每个人都深刻的感受到了国家的命运的担子压在我们肩上的沉重感。

第二,就是这部影片所涉及的人物,不仅仅只是革命领导人置身革命、拯救国家的情节,而是涉及到了社会各个阶层,商人、学生、脚夫、苦力、赌徒甚至乞丐,他们以自己强大的人格魅力唤醒了民众沉睡的意识,这些人参与营救中山先生的目的多种多样——为了老板、为了哥们儿、为了爱情、为了救赎,甚至有的人根本不知道这么做事为了谁。这些小人物各自怀着夫妻情、父子情、兄弟情和儿女情加入到这次救援行动中,当尘埃落定之后,那些安静的灵魂已浸染了一份革命的崇高,值得所有人仰望和铭记。所以,从不同的侧面深入到电影主题,把社会各个阶层的人作为主体,将他们的事迹融入到政治生活中,这就是这部电影的与众不同之处,政治不仅仅是政府的事,不仅仅是一部分人的事,而是需要全国人民共同参与的,从这一方面,我们又看出了当时的整个中国的面貌。

第三,从这部影片的语言方面。一部电影,除了人物的肢体语言,能触动人心的就是预览了,虽然人物众多,但是寥寥数语,就刻画出一个活灵活现的人物形象,比如小贩王复明,打女方红,少爷李重光,车夫阿四,赌徒沈重阳等等,虽然都是小人物,但是在历史的舞台的,在时代的转折点,没有人能置身事外,正如李重光所说:全中国都被革命卷了进去,难道我还能避开吗?!但为了保护素未谋面、与自己整个命运都没有关系的孙中山先生,再说是历史需求,戏中的普通人也是感觉不到的,他们能感觉得到的,是自己亲人的爱与痛,是为了至亲的选择,于是他们毫不犹豫地以最普通的血肉之躯去完成一个看似简单实则步步维艰的任务。

以上三点是我看完《十月围城》最主要的三点感受,其实还有好多感受没有写出来,这里有有众生的盲目,有人性的卑污,更有历史的无情。当我看到每个人心存私欲,保全各自的幸福,固守各自的坚持,但最终被历史碾过。但是铁肩担道义,在民族生死存亡之际,不光是社会精英,普通的中国人也会做

出自己的选择,每一个后来者都在享受着他们用鲜血浇灌出的希望和繁荣,这是全民族的精神寄托。

结合着我们对历史事件的了解以为我们所学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以一个现在人的眼光去观察历史,总能收获很多体会。历史使人明智,确实如此,看清了历史,我们就知道了未来的路该怎样走。对我们最深也是如此,看清了过去,我们就知道了该以怎样的目光去审视自己,未来的路上怎么走才更利于我们的发展。以前总觉得自己之于国家微不足道,自己的生死存亡也影响不了国家的发展,但是看过这部影片,我确实体会到了这句话的含义: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是啊,如果每个人都把国家的安慰放在心底,那么若在当时社会,中国何止不会强大?又怎会有今天的我们坐在这里因当时国民的盲目、无知而心痛。但是,假若我们现在真的处于一个水深火热的时代,我们又会怎么做呢?相信很多人想都没有想过吧。有时候,不是事不关己,而是真的事到临头,我们该怎样抉择!

如果有机会,我一定要将《十月围城》再看一遍,相信会有新的感受,正如孔夫子所说:温故而知新。不仅如此,我认为这是一次思想的洗礼,它能启发我们对民族意识的思考,能让我们反思个人价值观的取向,总之,这真的是一部非常不错的电影!

第二篇:十月围城

《十月围城》观后感

《十月围城》主要讲述的是香港的义士商人为保护孙中山先生的平安到达所做的准备,以及在孙中山到达香港当天的流血牺牲。整部电影两个多小时,我的思绪一直紧紧地跟着影片,我深深的被其中的情节感染,被他们的大无畏精神感动。

当1901年兴中会前任会长杨衡云被暗杀后,香港一直阴云密布,可是1906年孙中山先生还是决定从日本回香港,踏上这片风雨不测之地。此次孙中山先生来香港主要是和13省代表会面,共商起义大事。孙中山先生来港的消息被清政府知道后,清政府派阎孝国负责刺杀,于是香港的革命党为了确保孙中山先生的安全开始悉心准备。

这部影片最鲜明的特点就是人物前后思想的转变和百姓思想的进步。有富商李玉堂的转变,李玉堂的转变历程为,刚开始时他只出钱不出力,而且当他看到他的儿子在街上示威游行搞募捐时他严厉呵斥。后来高升戏院的三十多个人一夜间遇害,只有方红一人幸免,同时陈少白也失踪了。陈少白在失踪前给李玉堂留了一封信,托付他完成他的使命。中国之希望在于孙先生,中国之未来在于孙先生,中国只有一个孙先生。字字恳切。而且此次事件发生后,香港警察司派人查封了中国日报,只因中国日报宣传孙先生来港的消息。李玉堂似乎在一瞬间觉醒,于是他遵从陈少白的托付,继续为保护孙先生的安全做准备。

正当他们紧张准备时,陈少白从阎孝国处成功逃脱,而且陈少白决定为孙中山找替身以便让孙中山有充分的时间和13省代表会面。为了公平起见,大家抽签决定,无巧不成书,替身正是李玉堂的独子李重光。

李玉堂为保护孙中山的安全开始邀请不同身怀绝技的人,有卖臭豆腐的王复明,整日抽大烟、萎靡不振的刘郁白,还有阿四的一些朋友。他们都是生活在社会底层的人,却能在紧要关头挺身而出,舍小我成全大我,即使知道要丢掉性命仍义无反顾。

在孙中山先生到港的前一天,所有清廷杀手已全部到位,而革命党也已做好准备。15号这天终于来了……

在天星码头登岸后,革命党按原来布置好的路线向目的地进发,一路上遇到清政府的层层埋伏,虽然他们安全的把孙先生送到与13省代表会面的地方,但是他们的任务远没有结束。为了分散清廷的注意力,他们一路护送孙中山的替身(李重光)去孙母住处探望孙母。将近11点钟,孙中山与代表们的会议结束,而一路被清廷穷追不舍的李重光一行人,最后只剩下陈少白一人。在这一天的前一天,阿四还说过了今天他要成亲;王复明说他可以正大光明的回少林寺;方红说她可以带已故的父亲回老家……可是他们没能实现这些愿望,他们为了更多人能实现愿望,牺牲了自己。

最让我感慨的是沈重阳的转变,他本来是受清政府委托负责监视陈少白的行踪,可是在孙先生到港的这一天,却拼死配合革命党,最终也光荣牺牲。

还有很多人,很多很多人,都无悔的在这一小时相继献出了生命,小则17,大则30,乞丐、少爷、商人、捕快、路边小贩……他们都是卑微的,也许是不相识的小人物,但是,他们却都有着一颗崇高的心!他们的年龄不同,身份不同,但是却被紧紧的联系在一起,为了中国,为了明天,他们在同一天献出生命!

最终因为他们的牺牲,其他亿万百姓看到了希望,各地起义不断,1911年辛亥革命推翻了满清政府,结束了中国长达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

《十月围城》让我明白了革命的成功是以很多人的生命为代价的,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是他们拿血换来的,我们生活在他们梦想中的和谐社会,我们有义务让这个社会更好,更和谐!

第三篇:十月围城

《十月围城》观后感

五千年的封建王朝,嬴政的一统,刘邦的再兴,贞观的盛世,以至于康乾的鼎盛,一个个王朝的更迭,一次次历史的迈进,给了我华夏五千年的文明,给了我们丰富精彩的历史,给了我们炎黄子孙的骄傲。可是,不知是历史前进的必然,还是清廷的高傲,闭关自守,还是西方列强的贪婪,终究,中国的国门再也不坚固。一次次冠冕堂皇的访华,一次次伪装善意的租借,导致一个个不平等条约的签订,一块块国土的沦陷。东方雄狮正在沉睡,他的子民正在颠沛流离,饱受帝国列强铁蹄的践踏。

正如《十月围城》中所述,伟大的领导者孙中山出现了,他弃医从文,毅然放弃只能救助个别人的悬壶济世,转向拯救四万万同胞于水深火热之中的革命事业。此时很多人已意识到革命的必要性与必然性,但各种分散的力量难以与清廷的鹰犬抗衡。我们缺少一个振臂一呼的人,此人就是孙文,危机重重的十三省代表的会面为革命打响了第一枪。

同时我们也不能忘记剧中的李玉堂,一个成功的商人,一个衣食无忧的中国国民,他富有,他安全,但他的话正是他所有行为最好的诠释:“你是中国人”,的确,任何一个有良知的中国人都无法再这么伟大的事业发生在自己身边时置身事外。而他的儿子李重光,一个十七岁的少年,一位考上耶鲁大学的高材生,一位万贯家产的继承者,不难看出他的行为是遭受父亲反对的,而在这样一个封建大家庭中父亲无疑就是权威。可他不顾,虽说他是一个文弱的书生,我们看到了他见人处事的害羞,看到了他抽到纸签时的犹豫,看到了十点来临前他的恐惧,可作为一个中国人他歇斯底里的喊出“不做亡国奴”,拼命与恩师争执,只为去当替死鬼,他的话,他的义举带给了我们心灵的震撼。当然我们也不能忽视陈少白,整个计划的策划者,他的努力,他的贡献有目共睹,为了革命一个见血就晕的教书先生竟割伤自己逃出清廷鹰犬的魔爪,这是怎样一种精神。

还有方家父女的舍生取义,阿四的誓死救主,王复明的大义凛然,刘公子的悲情壮烈以及沈重阳的幡然悔悟,不同的烈士,不同的目的,但都已献身到这一场伟大的全民族救助中,真的不忍心看那一刀刀刺入他们的体内,不忍心看一位位烈士的就义,但正是这一位位无谓的志士染红了我们今天飘扬在世界以及宇宙之中的鲜艳的五星红旗,正是他们的大无畏的精神,坚强的意志铸就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坚固的城墙,保护了辉煌的华夏五千年文明和四万万中华同胞。

而今,中国已立于世界大国,强国之林。中国国民可以昂首阔步的走在世界的每一寸土地上。这一切都是老一辈革命家抛头颅,撒热血。用血与肉换来的,可以说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没有今天的繁荣昌盛,和谐共处。

人民英雄永垂不朽。想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致敬

第四篇:十月围城

清末民初是个英雄辈出的年代,捐躯赴国难的能人志士不可枚举。革命难免要历经苦痛,流血牺牲更是不可避免。林觉民的《与妻书》曾打动很多人,“不幸而生今日中国”的诀别道出了满腔无奈,然而他说过死无余憾,放不下的只是所爱之人。革命者若有志向高远,确实不足奇。更有儿女情长,那真是难能可贵。《十月围城》恰好兼而有之,形成了剧烈的情感冲撞。

阴云密布的时代背景,百年前的香港街区风貌,影片用革命党的活动带出了主线故事,刺杀与保镖。任务说起来“很简单”,孙中山有要事来香港,一帮人实施保护行动,让他顺利离开。到了后来,每一分一秒都牵动人物安危,每往前走一步都意味着有人要付出生命——可能就是个早晚问题。因为这电影可不像昆汀那样架空历史,所以孙中山不能死也不会死。反过来一想,事实就很残酷了。

《十月围城》是讲牺牲,不同之处在于是小人物和无名无姓者的牺牲。他们人数众多,名字无法一一铭刻。影片用字幕交代了几个主线人物的姓名籍贯和生卒年份,大有为无名者立碑正名的意思,背后声音就是“请不要忘记我们”。这些人的思想觉悟可能跟林觉民有很大差距,不知革命为何、不知道要保护的人是谁。他们只是平平无奇的凡夫俗子,思乡念父为主顾,临危时刻受人之托,容不得反复掂量比较,就此扛过了重任,一去不回头。

电影延续这几年大片里常见的爱国主义包装,孙中山的大段旁白把革命情怀渲染得悲壮无比。不得不说这确实行之有效,讲到了点上。这种东西不是绑架,也不需要推己及人,它只要引起你的共鸣和思索,那电影就成功了。香港人可以有很多意见不满,但说到爱国的底线,那其他电影里不早说了么,黑社会也有爱国的,人人都可以爱国,《十月围城》要的就是这效果。

《投名状》做的是《刺马》,肢解兄弟情。《十月围城》做的是《上海滩十三太保》,娱乐观赏说爱国。张彻的灵感概念被陈可辛跟陈德森拿出来大作一番,没有了从头打到尾不带歇息,但几场压轴戏的拳脚功夫煞是精彩。这帮人里面有奇人异士,能以一挡十。另有过大半的人没有功夫可言,遇上虎狼鹰犬,只有送死等死的份儿。英国人坐视不管,双方力量差距悬殊,结局可想而知。影片没有打斗的地方一样做足了戏,父子、上下、男女、知遇,不同人物之间的关系都没有让牺牲成为千篇一律,层次分明。

《十月围城》里的死亡不是振臂高呼口号完事,它的煽情时刻固然要引导多数观众往感动方向走——这也是一个商业片的正常做法,情有可原。可如果仔细考察结尾,革命党的理想和血淋淋的现实形成了巨大反差。无数人会问,这样做值得么,值得为一个不相干的人这样么。人性的自私总会让人抛出类似疑问,再回到前面一次对话:一方说为一个女人这样,值得么。一方说那这样做(出钱卖力搭性命去保护孙中山),值得么。这最弱一线反而引出了最需要正面回答的问题,明知有错又怎样,我自己没有好下场,看不到光明未来又怎样。国难当前,要装作浑然不知、偏安蜗居也可以,但有热血情怀的人无法坐视不理,一条命价值有限,他要唤醒周围人,卷入其中。四万万同胞命运由谁来主宰,他们需要找一个人,权当做历史的选择,正确错误无从知晓。

比起做出革命浪漫主义姿态或者直接升华主题拔高一切的做法,我个人非常喜欢《十月围城》的结尾一幕。介于动容和落泪间的情感往往是最复杂的,他看见的只是香港风光,山顶、半山还有近海码头,可他的视线好像穿透建筑遮挡,见到那些为之流血付出、不计回报的人。也许他还看见了中国未来和民主之光,即便我们知道他耗费一生也没能做到。

最后,不是夸海口,这片子让你看累了、喘不过气乃至几度落泪都大有可能。你可能会感到震撼,心情沉重,但就是回到前头那一句,它值得你去看。作为当下香港最大牌的导演之一,陈可辛的号召力通过《十月围城》的演员表就可见一斑。甄子丹、黎明、梁家辉、范冰冰、王学圻、胡军、李宇春、谢霆锋等十几位明星一字儿排开,甚至连张学友、李嘉欣、任达华这样的大碗都只是在剧中跑一个龙套。剧组斥巨资在上海1:1复原的“香港中环”,大到城景街景,小到药店里的药柜,全都足够写实,透出一股浓浓的老港味来。以上种种再加之功夫、超女、悬念、话题,作为一部商业大片所应该具有的元素和噱头《十月围城》基本上都给观众备齐了。作为一部男人戏,影片更是为女性观众精心设计了两段“感人至深”的爱情故事,据说有人在看片过程中数度落泪,就连甄子丹在香港首映之夜都声称自己特意带了纸巾。

《十月围城》真的如此完美么?我看也只是“看上去很美”而已。

由于较早时候看过剧本的缘故,加之又是一个港片迷,我原本也对《十月围城》充满了期待。但期望越高,失望也就越大,看完之后心中很是失落。尽量客观得讲,《十月围城》挺不错,但比较的对象是《花木兰》、《刺陵》和《风云2》。真要拿它跟《三枪》一较高下,抛开对小沈阳的个人好恶,单在制作方面《十月围城》未必能够胜出。

别的不提,先说人物。《十月围城》的场面虽然不比陈可辛的《投名状》大气磅礴,但几场群戏也拍得有模有样。不过成也群星,败也群星。明星云集虽然给影片提升了不少的票房号召力,但戏份过于平均使得剧中角色都显得有些面目模糊。除了王学圻饰演的商人这样将整部戏从头带到尾的角色堪称水准之作外,其他人一概较为空洞,单是保护孙中山的动机显然都无法令人完全信服。只见一群来自三教九流的义士为了不同的目的聚集到一起,不为慷慨大义,只求死得其所。每个人似乎都在寻找一个为革命英勇献身的理由,但仔细推敲,其实那些所谓的理由都不够充分。多年以来,国产大片最大的通病就是内容空洞,形式浮夸。张艺谋好容易从歧途中走回来,陈可辛却再一次重蹈覆辙。

其次,《十月围城》在还未上映之时便早早的喊出“打戏不足六十分钟”便退票的宣传口号,信心之足令人钦佩。可动作场面的铺张却无法掩盖打得不够精彩的事实。董玮在武指这个行当里虽然名气不小但始终只属二流,动作设计死板老套,毫无新意可言,唯有甄子丹自己设计的那段“甄功夫”还能让人眼前一亮。如此豪华的商业大片却被武戏拖了后腿,实在令人扼腕叹息。

除却明星和动作,陈可辛最聪明的地方便是再一次触动了中国人民族情感的那根脆弱的神经。回归之后香港意识形态方面明显受到大陆的影响得到了加强,这次更是搬出国父“孙中山”作为自己的卖点,并对饰演孙中山的演员一直秘而不宣。毫无疑问,这是一次相当成功的炒作。这场炒作以及剧中无时无刻不透露着的那种对国人民族情绪的鼓动都预示了这部影片在票房上的成功。我依稀记得当年《东京审判》上映时在影院里获得的雷鸣般的掌声,在这样的掌声中,影片剧情上的疏漏、制作上的瑕疵都被观众一并忽略了。《十月围城》同样具有这样的欺骗性,令它看上去的确很美,甚至有人公然喊出“十年最佳”的口号。可这“十年最佳”一出,真不知要把《投名状》、《天水围》、《神探》、《黑社会》都摆到哪去?

最后,引用影评人魏君子所说的话做一下结语:“这注定会是一部好评如潮的电影,但我还不满足。”好评如潮是因为在《十月围城》上画之前,从《熊猫大侠》、《火星没事》到《花木兰》、《刺陵》,大大小小的影片已经彻底败坏了观众的胃口。而《十月围城》让人意识到国产大片也能够抛弃几千年的虚华背景,以一种写实的姿态书写风起云涌的近代往事。但我仍不能满足,因为以陈可辛导演的水准当然可以做到更好,可以把人物塑造的更立体,可以把故事讲得更完满,可以让每一场打斗更精彩,可以让影片不仅仅只是看上去很美,还能够经得起反复的咀嚼,细细的品味。3 其实我们总是需要神话的,只不过我们常常忽略这个事实,特别是在我们自以为推倒一个旧神话的时候,其实无形中就已经塑造了新神话。所以,在我看来,《十月围城》也是一部神话片——当国家消亡的神话被民族国家的神话所取代时,《十月围城》的骨子里无非是又一部《建国大业》,只不过后者囿于具体指向而主要局限在海峡一隅传播,《十月围城》则把落脚点放在了两岸都能接受的“中华民族最大公约数”那里,明后年就是民国建国百周年纪念,想必《十月围城》剑指金马奖,已是司马昭之心。

救亡压倒启蒙,饱受蹂躏的中国人总免不了有救世主情结——普罗大众渴望有救星带领他们,精英们便时不时的以救世主自居(按照雷蒙·阿隆的说法,这种心理不过是“知识分子的鸦片”罢了)。于是乎,《十月围城》在一个波诡云谲的时代背景里,打造了一出关于救世主的神话。不过陈德森很聪明,他并没有简单的树立一个高、大、全的神主牌位,而是着力打造了从财主到乞丐,从大亨到流氓的牺牲群像,用断片切面的手法较为全面的展现了那个时代的香港风貌。所以,整部《十月围城》看下来,便是一出仁人志士舍生取义“让领导先走”的神话催泪弹。

数千年未有之大变局,覆巢之下,谁能独善其身?正如李重光与陈少白争论时所说:“整个中国都卷进来了,我能不被卷进来么?”有时候,牺牲是迫不得已的,烈士们也没有教科书上面说得那么光鲜。赌徒舍身护中山,只是因为突然有了作父亲的责任;马戏演员舍身护中山,那是杀父之仇不共戴天;乞丐公子舍身护中山,不过是将早已苟延多时的生命来个灿烂的了断;人力车夫舍身护中山——这可能是最令人唏嘘的一段——他只是觉得老板是个好人,而且给他说了媳妇,不能让心肠好的老板遭难——可怜到最后一刻,车夫根本不知道他保护的人是谁。中国人本性善良,甚至有点懦弱,但到了生死存亡的关头,不是不想偷生,而是想偷生亦不可能的问题了。莱克星顿的纪念碑上写着:“在敌人没有开枪射击以前,不要先开枪;但是,如果敌人硬要把战争强加在我们头上,那么,就让战争从这儿开始吧!”这句话放在《十月围城》里,倒是对一干保镖们颇为准确的心态描摹。

《十月围城》里人物虽多,但互有勾连,彰显出华语电影中难得的编剧功力。而且人物设置也很对版,春哥(不含贬义)和巴特尔明显演技欠缺,所以给他们安排了度身定制的角色,所以扎在一干大明星里,倒也不丢份。而且片中武戏虽多,但陈德森还是清醒的将串联全片的重任压在了王学圻和梁家辉两个老戏骨身上,所以剧情走向、节奏俱佳,该煽情的煽情,该插科打诨的插科打诨,绝无突兀之感。而且,在善恶分明的叙事模式下,《十月围城》还是尽可能的将人物立体化了——英雄的卑微出身早已是欲扬先抑的坊间惯用手法,片中对反派人物的心路交待,才更加耐人寻味:胡军扮演的清廷刺客阎孝国,曾在陈少白处受教西学,虽做了朝廷鹰犬,但绝不是外界想象那样食古不化的封建冥顽。阎孝国在与陈少白对峙时直斥对方是书生意气,一心想依靠洋人帮助来振兴中华,实在是书生误国;而且,阎孝国在临死前还不忘对老师说一句“学生已报国恩”,委实令人扼腕——护中山者是为了民族国家,刺中山者居然也是为了民族国家——当然,是他们各自心目中的民族国家。

影片的细节设置也蕴涵匠心,巴特尔扮演的少林和尚叫“王复明”,这“反清”之义看过《鹿鼎记》的地球人都知道;同理,大反派名为“阎孝国”,个中深意,正如前文所述。此外,早前就听闻《十月围城》里打满五十分钟,两个多小时的影片看完,始觉不虚。而且陈德森难得的把文戏、武戏紧密结合在了一起,最后场面火爆,情感郁积也充沛,看下来一气呵成,绝不拖沓。

中国人不信神,但中国人对政治、历史又有着天生的浪漫主义情结。所以,把政治历史(以及其中的暴力)浪漫化的《十月围城》颇对中国观众的胃口。不过有时候狗血也过了量,譬如乞丐公子刘,一出镜就笑了场——胡军的秃眉毛和谢霆锋的吊眼角加起来还没有黎叔的一头离子烫扎眼,最后黎叔洗了三温暖、拉了直发,陈德森又弄了个电风扇使劲吹,再加上随风而来随风而去的嘉欣姐——看到这里,笔者已经无话可说。...

第五篇:十月围城人物

《十月围城》人物

1、《中国日报》创办人陈少白(梁家辉扮演)片中情节:梁家辉扮演的《中国日报》社长陈少白积极鼓吹革命,是孙中山的忠实追随者,在保护孙中山的过程中,一直起着总联络人的作用。史实:历史上,陈少白是《中国日报》的创办人,与孙中山不仅是校友,而且和尤列、杨鹤龄支持孙中山的思想,被清Z.F称为“四大寇”。陈少白不仅是一个优秀的办报人,也是文艺革命先锋。革命胜利后不愿做官,更愿办实业,一直资助着孙中山的革命事业,晚年教育子女“不要做官,要做实事”。

2、香港富商李玉堂(王学圻扮演)片中情节:李玉堂作为一个有良知和正义感的商人,一直资助革命报纸《中国日报》,后因好友陈少白被抓,他召集各行义士为孙中山护驾,而他的儿子李重光因扮演孙中山替身牺牲。史实:李玉堂原型为李煜堂(1851年-1936年),是广东实业家、香港富商、广东实业集团董事。1902年,先后创立多间保险公司,集资及赞助《中国日报》渡过难关。李煜堂确实有个儿子,生于1882年,1900年赴日本留学。1903年在孙中山所创办的革命军事学校学习,1904年加入同盟会。不过给孙中山当替身是虚构。虚构的有:

1、孙中山香港遇刺 看完影片后,很多影迷都称不知道有这段历史。而事实上,影片的故事情节是虚构的。历史上有1905年10月孙中山到香港的记录,但没有提到过孙中山在香港遇刺,而且当时香港是英国管制,胆小的清廷也不敢在香港轻举妄动。孙中山在反清的斗争中,确实多次受到清廷的追杀。而在此过程中,孙中山身边也有很多保镖,也确实有很多富商支持他,只不过所有的人物、事件都浓缩在了电影里香港的这一天。

2、李宇春巴特尔等扮演的角色 片中很多义士牺牲时,都打出了字幕:李宇春扮演的方红是天津人,死时不到20岁;巴特尔扮演的大个子是河南人,王柏杰扮演的富商儿子因为做孙中山的替身,死时也不到20岁。据了解,片中义士都是虚构出来的人物。导演陈德森透露,之所以这样配上字幕,是为了增强影片的历史感。

    版权声明:此文自动收集于网络,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

    本文地址:https://www.feisuxs.com/wenku/jingpin/7/2587919.html

相关内容

热门阅读

最新更新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