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国企改革不能再敷衍
国企改革不能再敷衍
作者: 苏培科 | 发表时间:202_.12.30
刊发于总202_期《中国经营报》[本周视点]版
十八届三中全会和改革决议充满改革气象,各行各业的改革路线图都一一浮现,在国企改革方面,如果不能打破垄断、国资管理效率和国企治理水平不能提高、继续通过行政力量廉价配置资源和资金、民营企业如果无法与之平等竞争,“国进”和挤占民间资本的事情会继续发生。上海对国企监管采取了分层分类:竞争类、功能类、公共服务类,也引入了激励约束机制,但整体改革的力度还不够,政府依然在管理和任命“一把手”,国资监督、管理与经营之间的架构设计仍不理想。
当前,中国国企改革的目标应该是“推动存量盘活的现代企业治理”,扫清国资监管和国企管理中的体制、机制障碍,引入市场约束机制,提高国资运营管理效率,高效发挥国有资本的用途,充分履行全民所有制的社会责任。但绝不是将一百多万亿元的国有资产私有化,这在目前不太现实,前苏联的“私有化”和休克疗法结果大家都看得很清楚,在权力与市场边界不清和收入分配两极化的情况下,快速“私有化”反而加速了权贵资本集聚资源和权贵私有化的进程,这个在中国折腾不起。国企改革只能先通过分级处理,比如真正涉及国计民生和要发挥社会责任的就划归到公共服务类,把与民争利和属于竞争类的项目分离或市场化转让,比如国企央企应该全部退出商品房开发领域,16家以房地产为主业的央企应该主要以承建保障房为主,如果继续让他们拿着全民所有制的资产不计成本地拉抬地价、炒高房价、获取垄断利润、与民争利,何谈战略意义?
另外,将上市类和不关乎国计民生的应该划归到竞争类,让其平等享有资源、平等竞争,打破垄断,减少行政资源配置,还原企业属性,不能再对竞争性领域实施牌照垄断和限制非公资本进入,比如金融、电信等应适当放开经营牌照,让民间资本也适当介入,以增加市场的竞争主体,以避免霸王条款的诞生和有效保护消费者的利益,毕竟那些“最赚钱”的央企超额利润大都是国内老百姓消费支付的,他们赚得越多老百姓的消费成本就越高,因此对竞争类国企要尽量采取市场优胜劣汰的方式来自然淘汰。
未来尤其要放弃对上市央企的“圈养”。既然他们已经是上市公司,就应该让他们成为一个独立的企业主体,让他们自由参与市场的竞争和淘汰。如果老把他们供养起来,其他民营企业根本无法与这些“圈养”的公司竞争,这些公司永远不倒,永远是最赚钱的公司,此举会对其他非公企业的投资、利润、市场竞争等都会产生一系列的挤出效应,也会阻碍中国经济结构转型。而且未来千万不能再给国企央企上市融资“开绿灯”,政策应该鼓励和支持创新型企业、中小型企业上市融资。因为大型国企最缺的不是钱,而最缺钱的民营企业和中小型企业。如果资本市场再对国企一路“开绿灯”会让很多民营企业和新兴战略型企业很难发展,毕竟市场里的资源是有限的,如果让股市和银行继续错配资金,不但拯救不了国企央企,反而会害了他们。因此,这一次国企改革不要再鼓励国企央企行政主导下的重组上市,一定要吸取央企上市扩张的经验教训,减少股市的行政供给,应顺应中国经济结构转型的大势,将竞争性国企的生死存亡交给市场机制去决定。
事实上,如果真的想提高国企央企的公司治理和完善现代企业治理,最好的办法应该是将竞争性国企的国有股全部转换成长期优先股,让官员企业家退出企业经营决策层,用市场化的激励约束机制来聘请最好、最懂行的优秀职业经理人来打理企业,让国企和国有资产脱胎换骨,实现国企管理从管企业走向管资本,从而避免现在盛行的“外行管内行”的局面,这才是国企改革的正道。
第二篇:感情,不能敷衍;人心,不能玩弄;缘分,不能挥霍
感情,不能敷衍;人心,不能玩弄;缘分,不能挥霍
感情,不能敷衍;人心,不能玩弄;缘分,不能挥霍
人与人,无信不交往,守信方长久;心与心,互敬才生情,互爱才有
真。欺人莫欺心,伤人勿伤情。信任一个人很难,再次相信一个人更难。
别把他人的善良当软弱,那是一种大度;别把他人的宽容当懦弱,那
是一种慈悲。好脾气的人不轻易发火,不代表不会发火;性子淡的人只是
装糊涂,不代表没有底线。感情,不能敷衍;人心,不能玩弄;缘分,不
能挥霍。把情当情,才有真感情;平等互爱,才有真人心。
看清一个人又何必去揭穿;讨厌一个人又何必去翻脸。活着,总有看
不惯的人,就如别人看不惯我们。人的成熟不是年龄,而是懂得了放弃,学会了圆融,知道了不争。有些苦衷不言痛,不是没感觉,而是知道说与 不说都一样;那些暗伤,不是不在乎,而是懂得了慢慢修复。
人越长大越会懂,曾经很在乎的已经不值一提;心越成熟越明白,平
淡最美,清欢最真。入世之心做事,事事美好;出世之心做人,人人简单。
活着,说简单其实很简单,笑看得失才会海阔天空;心有透明才会春暖花
开。人生,何必负赘太多,想开、看开、放开。如此而已。
心之痛苦,莫过于真爱离自己很近却无法告知;人之难过,莫过于放
不下一个不爱自己的人。一份相守,变成了不值一提;一份等待,变成了
自作多情。人心,何时冷漠得可以转身就忘;感情,何时只剩下利用。真
心不是没有分量,而是没有一秆称称得起;真情不是没有价值,而是无法 用利益去衡量。
疼一个人,甘愿就是理由;伤一个人,不屑就是绝决;放一个人,失
望就是结果。人生,没有永远的如若初见,也没有一直的若只是初见。涂
抹了不纯色彩的付出没有价值,掺杂了利益的感情无需继续。
情无期,只因在乎;爱有限,只因离心。多少相扶,不曾离弃;多
少计较,让感情归零。付出感情,才会心疼;不问结果,才有真心。爱
一个人掏心掏肺,只希望对方可以看见;守一个人不言放弃,只希望可
以始终不远不近一直都在。
伤人心的不是路的距离,而是心的离分;冷人情的不是不理不睬,而是视而不见。对一个人好得包容TA的胡闹、原谅TA的无理,不是没
有底线,而是为情一降再降。感情,经不起敷衍;真心,受不了漠视。
心要爱护,才有共同;爱要珍惜,才有可能。
东西破了,或许可以修复;心伤了,怎能完好如初。感情不是说
有就有,需要心的真实感觉;道歉不是说没事就没事,伤了就是伤了。
不要轻易伤一个人,是人都会有自尊;不要随手丢弃一段情,心远了
再留也是枉然。没有谁会一直缺心少肺地总说“没事”;更没有谁会
任你踩在别人的尊严上一踩再踩。
爱与爱,需要呵护;心与心,需要尊重。情没有密码,只有用心;
爱没有模式,只能珍惜。回首三千,红尘外,有心在等待;皓首苍颜,耋耋年,还有人在。一生何须太多,有情才是幸福;一生何求太多,有
爱才是满足。
若,心与心之间不再信任,那么相处还有什么意义;若,情与情之间
有了猜疑,那么继续又是何必。不约而同的想法,成了刻意模仿的结果;
不谋而合的行动,成了失去个性的动作。
心,不要猜,越猜越疑;情,不要冷,越冷越远。曾经相约而行的,却悄悄走远;说好相守一辈子的,却无话可谈。爱情也好、友情也罢,你不言、我不语,时间久了连主动开口的勇气都没了。
人生路上几人来,几人走,几多欢喜,几多忧愁,为何会如此不堪。
相遇不易,相守很难,且行且珍惜。
第三篇:国企改革再定位的思考
国企改革再定位的思考
202_-11-07 14:16 来源: 价值中国 作者: 卫祥云
据报载,由国资委牵头草拟的《深化国有企业改革指导意见》已基本成型。该意见将“明确国有企业改革的路线图,还会对国有企业进行分类,实行分类指导,并结合其所处行业特点推进改革,在战略定位的基础上形成新的国资监管体系,设定推进改革的时间表。”
当华夏时报某记者向国资委求证时,国资委相关人士回复称“并不了解改革方案最近进展情况”,并同时表示:国有企业改革指导意见不是一个单项方案,不仅涉及到国资委各个司局,还涉及到其他部委。由此看来,国企改革的许多问题确实需要国家高层和政府有关部门认真做好顶层设计了。同时,也需要认真吸收政府研究机构和民间智库的理性建议。而不是由目前的国资委搞一个指导意见就能够解决的。国有企业从1979年国务院宣布扩大企业自主权开始,至今已有24个年头。从起初的“自主经营,自负盈亏”,到1993年十四届三中全会正式提出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把产权关系明晰作为现代企业制度的第一特征,国有企业改革思路经历了又一次飞跃,也为国有企业的深化改革奠定了基础。
1996年,由国务院前总理朱镕基主导的国有企业“抓大放小”改革,则是国有企业调整战略布局的重大改革。通过改革,一大批亏损、甚至资不抵债的国有中小企业退出市场,尤其是竞争性领域的国有企业大面积退出;虽然其间不免国有资产流失和一大批老职工付出了改革的代价,但这是不得已的被动选择,亦是顺应时势和潮流的正确决择。现在看来,如果不是当时的审时度势,今天将交更多的学费或付出更加高昂的代价。
国有企业改革最后阶段的起点应该是202_年国家发改委发布的“十二五”发展规划,规划中明确提出对国有企业进行分类改革,按照“公益性与竞争性”的原则进行分类管理。我认为这句话具有四两拨千斤的作用,即牵住了国有企业改革的牛鼻子。因此,我曾发表多篇论文并出专著阐述“国企改革新思路”。提出国有企业应该分为公益性、自然垄断性和竞争性三个领域,认为“国有企业的分类管理应该成为国企改革的基本思路”,并明确提出“国有企业必须退出竞争性领域”。当然,退出的时间和路径可具体分析和研究,前提是在广泛征求各方意见的基础上,认真做好顶层设计。
最近,国企改革确实再度成为舆论关注的焦点,也引起了政府主管部门和广大学者及经济学家的广泛讨论。我在对此现象感到高兴的同时,认为有必要对国企改革的再定位问题阐述一点观点和看法,以引起关心国企改革的同仁们和专家、学者的认真思考并提出理性的改革建议和意见。
一、关于国有企业改革目标的四个维度问题。
部分业内人士和经济学者认为国有企业有四个维度的目标:一是作为一般企业的目标,即绝大多数的国有企业都应该是真正的企业,即自主经营、自负盈亏,以盈利为经营目标。要达到这个目标就必须建立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使企业有活力和创新能力。二是作为国有企业的目标。即国有企业的主要任务是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包括国防产品、基础设施、社会保障、基础研发活动等。三是作为社会主义企业的目标,即国有企业改革应该达到分配合理、职工收入差距不大、民主管理、保障职工权利、企业盈利和全民共享等要求。四是作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国有企业的目标,即既要表现在发展生产力上,在改进经营管理、促进技术进步上起到表率作用,也要表现在社会主义的发展方向上,在合理分配、民主管理、承担社会责任上起到模范作用,并引导其他企业逐步增加社会主义因素。
从以上关于国企改革目标的四个维度的主要精神和内容来看,显然是经济学者的一厢情愿和美好愿望而已。如果是针对某国有企业而言,四个维度具有不可置疑的正确性。但如果作为国有企业改革的再定位而言,按照这四个维度改革后的国有企业一定会成为“四不像”,在实践中也难以具体实施和操作。无法指导国有企业的进一步深化改革。
二、关于国有企业分类管理与改革的问题。
从202_年起,国资委陆续派出8个工作组赴央企调研,涉及到央企改革重组52个课题,参与调研的人员来自社会各个方面,不仅有国资委的官员,也有政府智库的专家和研究人员及法律界人士。
国资委副主任邵宁曾提出将国企分为“功能性”和“竞争性”两种类型。“十二五”规划中将国企明确为“公益性”和“竞争性”。而我提出的观点应该是三个类型:即公益性、自然垄断性和竞争性;其理由是“自然垄断性国有企业”是客观存在,与公益性目标有重合的地方,但不完全一致,因此应该单列为一类有利于分类改革。在国企分类改革上,广东省已先行一步,把国有企业分为竞争性和准公共性两大类。以上三种分类方法,虽表述不大相同,但实质并无大的差别。实际上,功能性、公益性两种叫法必然包括自然资源垄断性国有企业;而准公共性也必然包括公益性和自然资源垄断性国有企业。因此,关于国有企业的分类虽然有各种建议和意见,但“殊途同归”,分歧不大,只是需要进一步研究准确表达而已。
据说,参与国资委指导意见讨论的人士提议将现有国有企业分为四类。即公益性、竞争性两类有其合理性,且与国家“十二五”发展规划相一致。而所谓的公益为主、市场为辅或市场为主、公益为辅两类则非驴非马,存在着较大的不确定性。如果是这样分类,还不如“十二五”规划中的表述更为合理,更利于具体改革目标和措施的实施。我们应该明确的是提出国有企业分类管理,不是为了分类而分类,分类只是手段,目的是通过分类对症下药,提出更有针对性的改革措施和办法,而不能把手段当作目的。
三、关于国有企业退出竞争性领域的问题。
国有企业退出竞争性领域的问题,本是一个无需争议的问题。
中共十五大和十五届四中全会早已提出“有进有退”的国企改革战略方针,而改革开放的实践和国有企业脱困的现实也无疑证明了国有企业退出竞争性领域的正确性。
虽然,目前我国仍有三分之二的国有企业和40%的国有资产分布在一般加工生产行业和商贸服务行业,但这不是继续留在竞争性行业的理由。根据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张文魁研究员的研究表明:过去几年,国有企业在营业收入、营业利润、总资产、净资产等方面的增值速度,都远不如私营企业;国有企业的市场表现远不如民营企业和外资企业,其效益指标也远逊于民营企业。我也计算过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的资产利润率,两者相比至少相差50%。
目前,对于国有企业不应该彻底退出竞争性领域主要观点有三。一是个别竞争性领域的国有企业还有利润;二是全部退出竞争性领域可能会引起经济社会混乱;三是给外资企业乘虚而入的机会。殊不知,这不过是“半夜看三国,替古人担忧”之虑。针对上述三个观点我的意见是:一是目前个别企业有利润不等于今后会有好的发展,个别不能代表一般;二是全部退出竞争性领域是一个较长时期的战略决择,可以设计退出的时机和路线图;三是盲目认为国内民营企业竞争不过国外私营企业的观点经不起推敲,存在崇洋媚外之嫌;不给国内民营企业的机会何以判断其竞争力不如外企呢?
国资委副主任邵宁在谈到分类推进国有企业改革时提出:“对竞争性国企而言,需要依托资本市场进行公众公司改革,它们的最终体制模式将是干干净净的公众公司,完全按照资本市场的要求和规划运行。”邵副主任讲得很好,但国企改革的实践证明,要做到“干干净净的公众公司”谈何容易?举目四望,环顾全球,还真难找到在竞争性领域搞得好的国有企业。再看看国内上市公司,信手拈来真不乏在竞争性领域造假的国有企业。如果说过去部分国有企业靠行政垄断、价格保护、贷款优先和官商勾结还能够得以存活的话,今后难道还要让这些企业继续拿国有资产交学费,重复“捣乱、失败,再捣乱、再失败,直至灭亡”的老路吗?难道“过去的路已经错”,今后还要再错十年、二十年吗?难道国企脱困的历史教训还不够深刻吗?
当然,关于国有企业退出竞争性领域的问题,我认为有主动退出和被动退出两种退出方式。如果说,过去我国国有企业的大面积退出是不得已的被动退出,现在则已经有些“好了伤疤忘了疼”。因此,我们现在是应该明确主动退出的时候了,因为我们实在找不到国有企业在竞争性领域存在与扩张的好处是什么?当然,退出的方式方法和时机要认真做好顶层设计,分步实施,逐步解决。
四、关于国资委的再定位问题。
国资委是国务院委托的对国有资产进行监督与管理的特设机构,是在产权所有人缺位的情况下,代表国家对国有企业的生产经营与改革进行管理和指导。在现行的管理体制中,国资委既代表政府履行出资人职责,是国有企业出资的股东(部分国有企业资产);也履行国务院“直属特设机构”的行政管理职能。所以,新任国资委主任蒋洁敏提出理直气壮地壮大国有经济没有错,保增长也无可非议,符合“屁股指挥脑袋”之原则。因此,在没有建立“国民权益基金”前,国资委实际上承担了不能承受之重。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和深化改革双重任务使国资委步履维艰,负重前行。况且,金融证券类国企和文化类国企等领域还未纳入国资委统一出资和管理。这都是国企改革再定位需要认真研究解决的问题和新课题。
第四篇:哪些发票不能再报销
哪些发票不能再报销
1、收到一张增值税普通发票,只有购买方单位名称,没有纳税人识别号
2、收到一张增值税发票,开票内容为办公用品、耗材、图书等,没有清单,或者有是用A4纸自己打印的。
3、收到一张会议费的发票。有会议清单,但是清单不是从开票系统打印出来的,而且是会议承办方自行用A4纸制作了一份
4、去超市购物时,购买水果、零食等,但开票时,将发票内容开具为办公用品。
5、向A购物,通过A介绍或同意A的安排,接受B开具发票。
6、没有物品交易,直接虚开发票。
第五篇:敷衍的造句
敷衍拼音
【注音】: fu yan
敷衍解释
【意思】:2<轻>(1)做事不负责或待人不恳切,只做表面上的应付:~塞责|~了事(2)勉强维持。
敷衍造句:
1、阿拉伯人不像欧洲人只是对内地敷衍了事地探险,而是寻求在这个地区的贸易能长久做下去。
2、在戈尔巴乔夫时期,务农人口数量降至前一时期的四分之一。只有老农们继续劳作,在国有土地上敷衍行事,维护着他们的自留地。
3、两封信函都是敷衍了事,胜者和败者都希望对方以及太太身体健康,诸如此类。
4、俄罗斯在对其入侵行为进行辩解的时候表现的非常敷衍,宣称此举是为了保护俄罗斯公民。
5、史蒂芬把他敷衍了一番,往后推托了一个星期。
6、如果我在一个争吵中,我会不会仅仅因为要敷衍了事,而告诉别人他们想听的,而不是支持自己的观点呢?
7、我对他敷衍地一笑,走了进去。
8、当总统只做出敷衍性的回答或根本就拒绝对一些重要问题回答的时候,那么国会还能做什么呢?
9、因此,可追溯性信息根本没有建立,或只是敷衍的建立,而且您失去了提高质量并且快速响应变更的机会。
10、半数受害者没有将犯罪行为报告警方,61%的受害者说,他们碰到过的警方态度很冷淡或敷衍了事。
11、于是收到敷衍或者冗余的答复,反而给交流途径带来了不便。
12、这个测试必须不能敷衍了事。
13、宽子(渡边真起子饰)和她的同事和家人们都关系疏远,她每天敷衍度日,为的就是可以回家与自己的充气性躯干在一起。
14、如果你只是敷衍的随便说句,很多朋友会不愿意向你寻求帮助。
15、他对办公室的日常工作只是敷衍了事,真正令他感兴趣的是打高尔夫球。
16、我问他的法术从何而来,但他的回答不过是敷衍,我只能知道他是从父亲那儿学到了这一手。
17、如果医保预算能够在今年秋季获得通过,它将是妥协的产物:远离自由主义思想,在开支问题上敷衍搪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