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感恩性体会文章
国家助学政策——困难学生的动力
来自农村的我,父母都是踏踏实实的农民,每天干活都早出晚归,心里总是怀着美好的愿望:孩子能学有所成,走出乡村里的大山。高昂的学习生活费让在农村的父母望而却步,但又甘心——就算少吃少喝都要让孩子接受高等教育!身为儿子的我,看着父母为了我上学,而过着痛苦的生活,我心如刀绞,心有不忍。在我进入大学后,大笔的读书费用使得家庭经济状况更加拮据。
在国家为我们贫困生提供更多的经济援助渠道的政策下,我有幸申请到了国家助学金,为我和我父母的拮据的生活带来了更多的希望。
家国的助学政策不但让我的生活上有了经济支持而且让我知道国家对我们这些困难学生的关心和支持,让我的生活充满了爱心,对国家充满希望。助学金不光是给了我钱,而且给了使我学习生活减少了负担,消除了自卑之心。
是这笔助学金给了我大学里的又一次温暖,它让我看到我的世界也有了美丽的色彩。
是这笔助学金,震撼了我的心灵,改变了我的价值观,知道了我的生活并不是没有希望的,知道这个世界充满了爱。
是这笔助学金,让我有了追逐梦想的机会,我知道了自己前进的方向,并带着一份坚持的关爱一直走下去。
国家完善的助学政策解除了我的后顾之忧,让我得以实现自己的理想,离自己的理想越来越近。我觉得国家的政策在以人为本的理念上执行得非常好。为什么这样讲?因为对于个人来讲,如果你没有给他一个发展的空间,有可能就是广义的问题,如果给了他发展的空间,他自己不去发展,那么是他自己的问题。现在在学校,我唯一能做的事情就是好好学习。
感谢国家的助学政策给我的生活带来了希望和关怀,我也有幸成为一名幸运儿,在我大三里尝到了国家的甘露,使我在这个充满爱的环境中长大,让我感到爱的关怀,以及国家对我们大学生的期望和自己的责任感。党和国家的政策是大力发展教育事业,这让我这样的学生看到了生活的希望。我满怀热血感谢党和国家对贫困学生的关心。真诚希望领导给我一次机会,一解我求学之路的燃眉之急。
享受着国家的关怀,我一定会办事认真负责,学习刻苦努力,生活态度乐观向上,生活作风,习性优良;我一定在生活上,朴素节俭,严于律己,宽于待人,尊敬师长,并在平时积极和同学交流沟通、融洽和睦地相处;我一定不会背负家国,积极投身社会主义的建设;我一定会以我一生的精力以报答国家。
雪中送炭救人急,风戾遮沿供众篱。慷慨解囊作奉献,无私播爱散涓滴。国家助学是我们困难学了求学的希望之光,力量之源,它让我们看到了未来的美好。
第二篇:如何写综述性文章__文档
第一部分 什么是综述?
综述,其中综是综合,述,更多的不是叙述,而是评述和述评。只评述还不够,还要就观点、材料和方法进行综述。“综”是要求对文献资料进行综合分析、归纳整 理,使材料更精练明确、更有逻辑层次;“述”就是要求对综合整理后的文献进行比较专门的、全面的、深入的、系统的论述。总之,文献综述是作者对某一方面问题的历史背景、前人工作、争论焦点、研究现状和发展前景等内容进行评论的科学性论文。
文献综述是对某一方面的专题搜集大量情报资料后经综合分析而写成的一种学术论文,它是科学文献的一种。
文献综述是反映当前某一领域中某分支学科或重要专题的最新进展、学术见解和建议。它往往能反映出有关问题的新动态、新趋势、新水平、新原理和新技术等等。
学写综述,至少有以下好处:
①通过搜集文献资料过程,可进一步熟悉科学文献的查找方法和资料的积累方法;在查找的过程中同时也扩大了知识面;
②查找文献资料、写文献综述是科研选题及进行科研的第一步,因此学习文献综述的撰写也是为今后科研活动打基础的过程;
③通过综述的写作过程,能提高归纳、分析、综合能力,有利于独立工作能力和科研能力的提高;
④文献综述选题范围广,题目可大可小,可难可易。
第二部分 综述的类型
文献综述有两种,一种是“大综述”,就一个领域的文献的总结。另一种是“小综述”。这个综述的目的主要不是为了向其他人介绍前沿,而是为了推出自己的论述和模型,是以述带论,就是说明现有的研究状况如何,缺在哪里,我准备做的贡献是什么。所以,这种综述并不强求非常全面细致,而应该侧重介绍与自己的研究直 接相关的文献。
第三部分 综述的写作过程和方法
怎样写文献综述?形式可大可小,看8-10篇与科研课题相关的文献,进行高度的总和、概述、分析,从概念到理论,不要出现摘要堆积;在内容上,与科研课题结合起来。写文献综述一般经过以下几个阶段:即选题,搜集阅读文献资料、拟定提纲(包括归纳、整理、分析)和成文。
一、选题和搜集阅读文献
撰写文献综述通常出于某种需要,如为某学术会议的专题、从事某项科研、为某方面积累文献资料等等,所以,文献综述的选题,作者一般是明确的,不象科研课题选题那么困难。文献综述选题范围广,题目可大可小,大到一个领域、一个学科,小到一种算法、一个方法、一个理论,可根据自己的需要而定。
选定题目后,则要围绕题目进行搜集与文题有关的文献。关于搜集文献的有关方法,可以如看专著、年鉴法、浏览法、滚雪球法、检索法等等。搜集文献要求越全越好,因而最常用的方法是用检索法。搜集好与文题有关的参考文献后,就要对这些参考文献进行阅读、归纳、整理,如何从这些文献中选出具有代表性、科学性和可靠性大的单篇研究文献十分重要,从某种意义上讲,所阅读和选择的文献的质量高低,直接影响文献综述的水平。因此在阅读文献时,要写好“读书笔记”、“读书 心得”和做好“文献摘录卡片”。用自己的语言写下阅读时得到的启示、体会和想法,将文献的精髓摘录下来,不仅为撰写综述时提供有用的资料,而且对于训练自己的表达能力,阅读水平都有好处,特别是将文献整理成文献摘录卡片,对撰写综述极为有利。
二、格式与写法
文献综述的格式与一般研究性论文的格式有所不同。这是因为研究性的论文注重研究的方法和结果,特别是阳性结果,而文献综述要求向读者介绍与主题有关的详细 资料、动态、进展、展望以及对以上方面的评述。因此文献综述的格式相对多样,但总的来说,一般都包含以下四部分:即前言、主题、总结和参考文献。撰写文献 综述时可按这四部分拟写提纲,再根据提纲进行撰写。
前言部分,主要是说明写作的目的,介绍有关的概念及定义以及综述的范围,扼要说明有关主题的现状或争论焦点,使读者对全文要叙述的问题有一个初步的轮廓。
主题部分,是综述的主体,其写法多样,没有固定的格式。可按年代顺序综述,也可按不同的问题进行综述,还可按不同的观点进行比较综述,不管用那一种格式综述,都要将所搜集到的文献资料归纳、整理及分析比较,阐明有关主题的历史背景、现状和发展方向,以及对这些问题的评述,主题部分应特别注意代表性强、具有 科学性和创造性的文献引用和评述。
总结部分,与研究性论文的小结有些类似,将全文主题进行扼要总结,对所综述的主题,有研究经验的作者,最好能提出自己的见解。
参考文献,虽然放在文末,但却是文献综述的重要组成部分。因为它不仅表示对被引用文献作者的尊重及引用文献的依据,而且为读者深入探讨有关问题提供了文献查找线索。因此,应认真对待。参考文献的编排应条目清楚,查找方便,内容准确无误。
三、注意事项
由于文献综述的特点,致使它的写作既不同于“读书笔记”“读书报告”,也不同于一般的科研论文。因此,在撰写文献综述时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⒈、搜集文献应尽量全。掌握全面、大量的文献资料是写好综述的前提,否则,随便搜集一点资料就动手撰写是不可能写出好的综述的,甚至写出的文章根本不成为综述。
⒉、注意引用文献的代表性、可靠性和科学性。在搜集到的文献中可能出现观点雷同,有的文献在可靠性及科学性方面存在着差异,因此在引用文献时应注意选用代表性、可靠性和科学性较好的文献。
⒊、引用文献要忠实文献内容。由于文献综述有作者自己的评论分析,因此在撰写时应分清作者的观点和文献的内容,不能篡改文献的内容。
⒋、参考文献不能省略。有的科研论文可以将参考文献省略,但文献综述绝对不能省略,而且应是文中引用过的,能反映主题全貌的并且是作者直接阅读过的文献资料。
第四部分 综述的基本写作要求 文献综述特征
1.一般字数控制在4000-6000字左右; 2.以评述为主,不可罗列文献;
3.基本格式通常包括题目、作者、摘要、关键词、前言、正文、结语和参考文献等几个部分;
4.中文参考15-20篇,英文参考20篇左右,文献要新,50%-80%最好为3年内的文献。
5.如果文献综述是为开题报告作准备,整篇文章建议为漏斗状结构,即“有什么研究进 展,问题是什么,怎么找方向”。
第五部分 综述的写作技巧 1 题目
1.1 如果文章为结果论文
标题格式 a)Effect of(因素)on(观测项目)in(研究对象)Progress b)(观测对象)in(研究对象)Progress c)无固定格式 1.2 如果文章为方法论文
标题格式 d)Methods for „ Progress 2 摘要常用句型
归纳了„研究中的关键问题 指出了„及其„研究的主要进展
讨论了„的类型、影响因素、过程机理和描述方法
在此基础上,对„规律的研究前景进行了展望 3 关键词 指能代表整篇综述意义的3~5个词语。4 前言 4.1 内容:
问题的历史、现状和发展动态,有关概念和定义,选择这一专题的目的和动机、应用价值和实践意义。4.2 常用句式
„是„的重要研究内容
过去研究主要集中在„
(深度上)„
(广度上)„
(有争论的问题)„
鉴于„的工作将对今后„研究意义以及„的现实应用意义
作者就„的关键问题进行了系统的分析和综述 5 正文
5.1 综述材料来源广泛,因此段落结构格式非常重要,举例如下表;
第一句 第二句 第三句 第四句 第五句 第六句
主题句 陈述理论1 研究支持1 陈述理论2 研究支持2,等。
主题句 研究支持1 研究支持2 研究支持3,等。例外情况
研究意义 主题句 研究支持1 说明理论1,等。主题句 5.2 纵横结合式写法
写历史背景采用纵式写法,围绕某一专题,按时间先后顺序或专题本身发展层次对历史演变、目前状况、趋向预测作纵向描述; 写目前状况采用横式写法,对某一专题在国际和国内的各个方面,如各派观点、各家之 言、各种方法、各自成就等加以描述和比较。
通过横向对比,既可以分辨出各种观点、见解、方法、成果的优劣利弊,又可以看出国际水平、国内水平和本单位水平,从而找到了差距。
5.3 相关研究不必全部列举,每一个主题举2-5个有代表意义的研究。5.4 常用句式
了解„的成因及其影响因素对认识„有重要的意义
„的特征可用„来描述,其中常用的有„
由于„受„等多种因素的影响,所以研究者通过„来描述各因素对„的影响
影响„的因素很多,下面就„进行论述
„不仅取决于„,而且受到„的制约
„与„有关
„是„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
„对„的影响主要表现在„
研究表明„
产生„的原因有„ 结语 一般为展望结构,如果是开题报告前的文献综述,需要把想做什么阐述清楚。
文献综述是文献综合评述的简称,指在全面搜集、阅读大量的有关研究文献的基础上,经过归纳整理、分析鉴别,对所研究的问题(学科、专题)在一定时期内已经取得的研究成果、存在问题以及新的发展趋势等进行系统、全面的叙述和评论。“综”即收集“百家”之言,综合分析整理;“述”即结合作者的观点和实践经验对文献的观点、结论进行叙述和评论。其目的并不是将可能找到的文章列出,而是要在辨别相关资料的基础上,根据自己的论文来综合与评估这些资料。一个成功的文献综述,能够以其系统的分析评价和有根据的趋势预测,为新课题的确立提供强有力的支持和论证。
[b]
一、文献综述的作用与目的[/b]
文献综述要针对某个研究主题,就目前学术界的成果加以探究。文献综述旨在整合此研究主题的特定领域中已经被思考过与研究过的信息,并将此议题上的权威学者所作的努力进行系统地展现、归纳和评述。在决定论文研究题目之前,通常必须关注的几个问题是:研究所属的领域或者其他领域,对这个问题已经知道多少;已完成的研究有哪些;以往的建议与对策是否成功;有没有建议新的研究方向和议题。简而言之,文献综述是一切合理研究的基础。
大多数研究生并不考虑这些问题,就直接进行文献探讨,将在短时间内找到的现有文献做简略引述或归类,也不作批判。甚至与论文研究的可行性、必要性也无关。
其实回顾的目的就是想看看什么是探索性研究,所以必须主动积极地扩大研究文献的来源。也只有这样,才可能增加研究的假设与变量,以改进研究的设计。
文献综述至少可达到的基本目的有:让读者熟悉现有研究主题领域中有关研究的进展与困境;提供后续研究者的思考:未来研究是否可以找出更有意义与更显著的结果;对各种理论的立场说明,可以提出不同的概念架构;作为新假设提出与研究理念的基础,对某现象和行为进行可能的解释;识别概念间的前提假设,理解并学习他人如何界定与衡量关键概念;改进与批判现有研究的不足,推出另类研究,发掘新的研究方法与途径,验证其他相关研究。总之,研究文献不仅可帮助确认研究主题,也可找出对研究的问题的不同见解。发表过的研究报告和学术论文就是重要的问题来源,对论文的回顾会提供宝贵的资料以及研究可行性的范例。
2.回避和放弃研究冲突另辟蹊径
对有较多学术争议研究主题,或发现现有的研究结论互相矛盾时,有些研究生的论文就回避矛盾,进行一个自认为是创新的研究。其实将这些冲突全部放弃,就意味着放弃一大堆有价值的资料,并且这个所谓的创新,因为不跟任何现有的研究相关与比较,没有引用价值,会被后人所放弃。遇到不协调或者互相矛盾的研究发现,尽管要花费更多的时间来处理,但是不要避重就轻,甚至主动放弃。其实这些不协调或者冲突是很有价值的,应多加利用。将现有文献的冲突与矛盾加以整合是必要的,新研究比旧研究具有更好、更强的解释力,原因之一是新的研究会将过去的所得做一番整合与改善。
3.选择性地探讨文献
有些研究生不是系统化地回顾现有的研究文献,找适合研究的问题或可预测的假设,却宣称某种研究缺乏文献,从而自认他们的研究是探索性研究。如果有选择性地探讨现有文献,则文献综述就变成了研究生主观愿望的反映,成了一种机会性的回顾。
因此一定要进行系统的、全面的文献综述,以严谨的科学设计来寻找、评估以及整合科学研究的证据,确保文献综述完整不偏。要端正学风,勇于探索和不回避冲突。分析冲突的原因、方法与结论,可以为未来的研究及论文奠定成功的基础,使论文的研究结果对后续研究有应用价值和理论意义。
[b]
三、综述的基本方法与步骤[/b]
文献综述不仅仅是对一系列无联系内容的概括,而且是对以前的相关研究的思路的综合。文献综述的基本步骤为:
1.文献综述的第一步:概括归纳
收集文献的方法主要有两种:一是通过各种检索工具,如文献索引、文摘杂志检索,也可利用光盘或网络进行检索;二是从综述性文章、专著、教科书等的参考文献中,摘录出有关的文献目录。
选择文献时,应由近及远,因为最新研究常常包括以前研究的参考资料,并且可以使人更快地了解知识和认识的现状。首先要阅读文献资料的摘要和总结,以确定它与要做的研究有没有关系,决定是否需要将它包括在文献综述中。其次要根据有关的科学理论和研究的需要,对已经搜集到的文献资料做进一步的筛选,详细、系统地记下所评论的各个文献中研究的问题、目标、方法、结果和结论,及其存在的问题、观点的不足与尚未提出的问题。将相关的、类似的内容,分别归类;对结论不一致的文献,要对比分析,按一定的评价原则,做出是非的判断。同时,对每一项资料的来源要注明完整的出处,不要忽略记录参考文献的次要信息,如出版时间、页码和出版单位所在城市等。
对要评论的文献先进行概括(不是重复),然后进行分析、比较和对照,目的不是为了对以前的研究进行详细解释,而是确保读者能够领会与本研究相关的以前研究的主要方面。个别地和集中地对以前研究的优点、不足和贡献进行分析和评论,这在文献综述中是非常重要的。
2.文献综述的第二步:摘要
不同的学科对引用摘要的要求与期望不同。虽然文献综述并不仅仅是摘要,但研究结果的概念化与有组织的整合是必要的。其做法包括:将资料组织起来,并连到论文或研究的问题上;整合回顾的结果,摘出已知与未知的部分;理清文献中的正反争论;提出进一步要研究的问题。
3.文献综述的第三步:批判
文献综述是否有价值,不仅要看其中的新信息与知识的多少,还要看自己对文献作者及编辑者的观点与看法如何。
阅读文献时,要避免外界的影响甚至干扰,客观地叙述和比较国内外各相关学术流派的观点、方法、特点和取得的成效,评价其优点与不足。要根据研究的需求来做批判,注意不要给人以吹毛求疵之感。
一个具有批判性的评论,必须要有精确性、自我解释性和告知性。批判的程度,主要在测试研究生评鉴技巧:是否能分析出文章的中心概念与所提出的论据,做出摘要,并提出简要评估。
文献综述的第三步是在形式上批判其是否符合一些基本写作的标准,即判定其是否为一篇好文章还要看文献中引用的文章与评论的标准。有的台湾学者将其归纳为:代表性、显著性、相关性、适时性和简捷性。
4.文献综述的第四步:建议
通常一个文献综述是以比较性评论的方式为主,分析两个以上不同的思想学派、议题或者不同人所持的不同立场。文献综述的最后步骤是在回顾和分析的基础上,提出新的研究方向和研究建议。根据发展历史和国内外的现状,以及其他专业、领域可能给予本专业、领域的影响,根据在纵横对比中发现的主流和规律,指出几种发展的可能性,以及对其可能产生的重大影响和可能出现的问题等趋势进行预测,从而提出新的研究方案等,并说明成果的可能性等。
还要指出的是,阅读和分析已有的其他专业研究人员的文献综述,可以高效率地获得有益的观点和建议。但是,这类集中介绍研究成果的综述性文章只能作为新的研究的基础或参考点,不能被用来替代自己的独立研究。总之,要做好硕士、博士论文的选题与研究,必须重视资料概览,认真写好文献综述
1.、什么是文献综述 文献综述简称综述,与动物实验等科研论文不同。科研论文是作者亲自对某一具体课题进行研究后所做的总结。
综述是对某一时期内某一学科,某一专业或技术的研究成果、发展水平以及科技动态等信息资料进行搜集、整理、选择、提炼,并做出综合性介绍和阐述的实用文体。科技综述的最显著特点是述而不评,重点在“综”。只是浓缩性地介绍己经获得的科技成果的信息,在文章中不加上编写者的见解和评论,作者的倾向性只能潜在地反映在对他人的观点、材料的取舍和引用上。
如果文章中加上编写者的观点就变成了述评。述评的特点是“评”,即在己有成果的基础上,作进一步的研究和探讨,为读者献计献策。
因此综述的重点在“述”,只“述”不评,即只对观点、数据、事实等作纯客观的分析和介绍,不作评价、评议。科技述评的重点在“评”,又“述”又“评”。
指作者潜在的倾向性。论文作者不应对原始文献进行直述评说、这一点有别于述评。但这不等于作者不能有自己的观点。作者的立场、观点、学术水平主要体现在对原始材料的选择和组织上,即用别人的资料和观点来表明白己的想法。也就是说,要将自己的见解寓意其中,贯穿于内,含而不空。
2、文献综述的特点及作用 2.1 文献综述的特点 2.2 文献综述的作用
2.2.1 在科研中的作用有着重要作用
在科研伊始谈段。综述为科研人员提供研究课题的历史、现状、当前争论的焦点及发展趋势的情报资料,能够帮助科研人员了解本领域的全面情况,从而选定有意义、有价值的研究课题。
2.2.2 综述能帮助我们有效地进行知识更新。综述能让我们用较少的时间和精力对某种专题的内容、意义、历史,现状及发展趋势等有个较完整、系统、明确的认识。2.2.3 在检索中的作用:综述文后所附的参考书目可为读者提供已确定课题的许多参考文赋,成为一种独特的情报检索系统。利用参考书目采用回溯检索和循环检索的方法,可获得成千上万篇文献资料,并可满足在检索工具缺乏情况下的族性检索。2.2.4 写作综述不仅是积累科研资料的重要方法,也是了解有关专题的历史现状和发展趋势,培养锻炼组织材料,正确表达思想的有效途径。
3、综述的类型
分类方法一:根据写作目的和收集到的资料情况不同而不同、通常可分以下四种:
①
简介式综述:就是按内容特点分别综合介绍原文献所论述的事实、数据、论点等,一般不加评述、这种类型综述适用于某些学术、技术问题的概要介绍,尤其适用于某些问题刚发现还尚无定论时,较宜使用这一种形式。
②
动态性综述:就是对某一领域或某一专题的发展动态,按照其自身的发展阶段,由远及近地介绍其主要进展,一直介绍到目前的发展程度、这种类型最适宜介绍学术、技术的进展。
③
成就性综述:就是将有关文献汇集分类,把某一方面或某一项目有关的各种内容从原始文献中摘出,不管时序先后,分门别类地进行叙述、这种类型适用于介绍新方法、新技术、新论点和新成就。④
争鸣性综述:就是对某一领域或某一专题学术观点上存在的分歧,进行分类归纳和综合,按不同见解分别叙述。叙述中可表述作者倾向性的意见、这类综述,写作时要注意对所引用的原始论文的论据一定要抓住要害。分类方法二:
(1)
专题综述、(2)文献综述。这类综述的目的是对一定时期内围绕某一专题的论文加以汇集和解释。(3)
回顾性综述。主要是历史的分析某一课题的发展概况,文章的写法可按年代顺序进行组织。
(4)现状综述。是较常见的科技综述类型、其主要目的是对某一发展领域的新知识、新情况迅速进行收集、整理而写成的综述。
4、文献综述的结构
文献综述基本由前言(引言)、正文、结论和参考文献四大部分组成。
4.1 前言(引言):简要介绍所综述的课题,研究目的及意义。说明有关概念,规定综述范围,介绍本课题的基本内容:包括研究的历史、现状、前景和争论焦点等,使读者对全文有一个概括的了解。
4.2 正文:是综述的主体部分,对某专业、学科在某阶段的发展历史和当前实际工作水平、成就和展望,以及有关各种情况都应作详细叙述,还要把同行对该方面的不同看法也写进去,进行分析研究。
3.3 结论:结论是综述的结束语。一般包括研究的结论,本课题研究的意义,存在的分歧,有待解决的问题和发展趋势等。
3.4 参考文献:注明作者所引用的资料,为人们核对或作进一步研究用,这些按引用顺序列出。通过参考文献,还可以看出综述的深度和广度。
4、文献综述的写作步骤
写作文献综述一般有这么几个步骤:选题、收集和阅读文献、拟写提纲、成文和修改。4.1 选题:这是文献综述写作的关键环节,选题要突出一个“新”——就是选题新、资料新。综述只有选题新、资料新才具有参考价值,才能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一般综述的选题都是近年来发展较快,进展较大而切合实际将要的课题。资料新是指引用的文献以近3—5年学术性期刊的论文为主,陈旧性的资料随时间的进展可能被新发表的资料所包含或超越、失去了被归纳综合的意义。
一般综述的定题有三种情况:(l)为科研作准备,所选题目是与自己科研有关的内容,即与自己的科研方向一致、因此,这种情况常先有一个初步的题目,然后广泛查文献再确定、(2)反映学科的新动态,结合自己较熟悉的专业,选择某一专题,收集最新研究文献进行综述,为人们提供新的知识、(3)在日积月累阅读文献中,感到有些问题需要整理提高,这样在已掌握较多文献的前提下,从中选定题目。
4.2收集和阅读文献:主题确定后,就要有针对性地广泛收集文献资料,在阅读后,根据需要和内容,决定材料和取舍。如果平时在学习和工作中,养成收集和积累资料的习惯,在写作时就会节省大量查阅资料的时间。
收集文献的方法,主要有两种:(l)通过各种检索工具,如文献索引、文摘杂志检索、选择文献时,应由近及远,主要应用近3-5年内的文献,这样才能体现出文献综述的新观点、新水平。(2)从综述性文章、专著、教课书等的参考文献中,摘录出有关的文献目录、因此,阅读综述性文章,不仅可以了解国内、外的进展情况,同时还可从文中获得有关的参考文献。4.3拟写提纲:农业文献综述涉及的内容多而广,所以在写作前应拟写一个写作提纲,以便将主题与材料加以安排和组织,这是写作前的一项重要工作。这样可以使作者的逻辑思维更加趋于完善,既有利于成文,又便于修改,使文章层次清晰,前后照应。
4.4成文和修改:拟好提纲后,明确构思,材料齐全,就可以进一步组织材料、写成文章,同其它文章一样,对写好的文章草稿要进行多次修改,以期达到完美。
准备工作完成后,一般应在短期内写出初稿,以免时间拖得太长,造成前后脱节、条理紊乱或文字不畅笔等。一旦动笔,最好一气呵成,不必在写作过程中过分推敲用词,全文写毕后应逐段认真斟酌、推敲、每次修改后最好放置二、三天后再修改一遍,直至满意为止、必要时也可请指导教师或同行好友阅读提意见,力求完善。
5、文献综述写作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
6.1忌作重复综述。综述应从一、二次文献中归纳综合而成,不能在别人的综述基础上再作相同范围内相同课题的综述。
6.2 选题范围过于宽泛
综述虽然是综合论述某课题的文稿,但论述范围不能过于宽泛,否则篇幅过长,论述主题不集中。其次选题要切合实际,简洁明了,能够概括全篇主题,且能引人注意。有的作者单纯追求选题的大而全,范围过于宽广,反而会出现选题过宽而内容过窄,文题不符的问题。6.3 生搬硬套,对知识进行再创造能力和概括性差
综述虽然是综合叙述.但它绝对不是一次性文献的叠加和堆积,必须对知识进行再创造。综述是综合与叙述相结合的产物,“综”是基础,是对前人发表的文献收集整理、综合的过程;“述”则是通过对材料的引用与观点的取舍,客观分析一次文献、数据和观点的过程。“综”和“述”两者缺一不可,只“综”不“述”,是一种单纯的资料堆砌;只“述”不 “综”,形同“无源之水”,缺乏科学性。
6.4添枝加叶、各取所需 综述的基本原则是忠于原文、让事实说话。因而综述的内容一定要具有真实性和科学性,科学是综述写作的生命。综述中所引用的数据、结果、结论一定要符合科学的真实面貌,不能主观判断,更不能凭空想象或推测、加工。
如果仅通过阅读或摘录在别人综述的基础上作第二手综述,则可能出现片面性、甚至以讹传讹。还有的作者对所收集的资料原文中没有的内容、数据、经过自己的“推理“、“加工”,写入文中,这是绝对不允许的。
6.5详略把握不够,重点难以突出
综述由于信息量大,综合性强,所以在撰写时,对一次性文献必然涉及的范围广、材料多,而且结构庞大,所以如果不注意详略得当,那么,重点就难以突出,综述就难以起到浓缩资料的作用。
6.6引文资料跨度太长
有的作者认为综述资料时间越长越好,因而,收集文献资料追求篇数多、时间长,其实,文献资料既不是越多越好,也不是时间跨度越长越好,具体的限度虽然难以规定,但原则上是参考文献的引用数目,期刊一般限定在20条以内,最多不能超过30条,时间上资料以3—5年为宜。
6.7间接和转引文献资料多
综述的文献资料必须是一次性文献资料,而且是作者亲自阅读过的。有的作者为了省事,甚至投机取巧,写作时直接把一次性文献资料中的参考文献一一列举出来.这不仅违反了综述参考文献引用的基本原则,而且对读者是极不负责的。6.8参考文献书写不规范
Finding, formulating and exploring your topic.Different topic creations
Many students have in mind something that they want to work on;others want to work with a particular scholar or research centre.In the first case, students search for a compatible supervisor.In the second, for a topic.Regardless of these preliminary circumstances, the topic is very likely only roughly formulated at this stage.This is usually enough to have your enrolment accepted.Reading the literature
Once you have a general idea, you could start by talking to your supervisor and other scholars.But, most importantly, you have to think why you would like to work on it, or why anyone would want to do so.Ask yourself, “Why is it important? What is interesting about this? Suppose I solve it, or find it, or pull it all together, what use is it? What is its significance?” Then, with some questions such as these in mind, go and read more about it to see what is there and find out what aspects of it have been exhausted, what neglected, what the main ideas, issues and controversies are in the area.It is regarded as your supervisor's role to direct you to the most fruitful starting point in reading and surveying the literature.Cycle of literature review
All of this is not a once only activity, but is a cycle you go through again and again.So you read, think, and discuss it with your supervisor and then, as a result, come closer to the formulation of the topic.And then with each cycle of reading, thinking and discussing your topic becomes more specific and focussed.This is not the final formulation and the last time you will focus your topic.But you could probably let go of this round of general exploration and embark on the next stage.Your supervisor by this time should have enough of an idea of your topic to judge whether or not what you propose to do is feasible within the time available and has the potential to meet the required standards for a PhD.To see the full potential of your topic or, to the contrary, see that it is not going to deliver what you wanted, you do need to begin doing your research.This, of course, is why pilot studies are often undertaken.Making sense of the literature
We do truly wish we could tell you about a reliable or simple way to make sense of the literature.We can say, however, that you need to attend to things at two levels: &S226;One is establishing a system that will allow you to organise the hard copies of the articles etc., and develop a data base for references, so you have easy access under relevant categories and don't chase the same references repeatedly.&S226;The other is the more demanding task of understanding and using the literature for your purposes.Without attending to the first task, you could easily become inefficient and frustrated.However, although it is necessary to have some way of keeping track, don't spend all your energies on perfecting your system.It may be a good idea to attend a course for researchers on handling information.Check whether your university's library or computer centre offers such a course.The other task ahead of yougoes to the heart of your thesis.We consider this in three stages.Making sense of the literatureand you are sure that you've exploited all avenues for searching that the library can present you withsecond pass
You continue the process of making sense of the literature by gaining more expertise which allows you to become more confident, and by being much more focused on your specific research.You're still reading and perhaps needing to re-read some of the literature.You're thinking about it as you are doing your experiments, conducting your studies, analysing texts or other data.You are able to talk about it easily and discuss it.In other words, it's becoming part of you.At a deeper level than before,&S226;you are now not only looking at findings but are looking at how others have arrived at their findings;&S226;you're looking at what assumptions are leading to the way something is investigated;&S226;you're looking for genuine differences in theories as opposed to semantic differences;&S226;you also are gaining an understanding of why the field developed in the way it did;&S226;you have a sense for where it might be going.First of all you probably thought something like, “I just have to get a handle on this”.But now you see that this 'handle' which you discovered for yourself turns out to be the key to what is important.You are very likely getting to this level of understanding by taking things to pieces and putting them back together.For example, you may need to set up alongside one another four or five different definitions of the same concept, versions of the same theory, or different theories proposed to account for the same phenomenon.You may need to unpack them thoroughly, even at the very basic level of what is the implied understanding of key words(for example 'concept', 'model', 'principles' etc.), before you can confidently compare them, which you need to do before synthesis is possible.Or, for example, you may be trying to sort through specific discoveries which have been variously and concurrently described by different researchers in different countries.You need to ask questions such as whether they are the same discoveries being given different names or, if they are not the same, whether they are related.In other words, you may need to embark on very detailed analyses of parts of the literature while maintaining the general picture.Making sense of the literature40 pages is expected.Therefore it is essential for you to check the requirements with your department.Regardless of the above distinctions you should never see writing a proposal as a worthless chore.Indeed, if it isn't formally required, it is a very good idea to write one anyway.You can use it to your advantage.It always forces you to think about your topic, to see the scope of your research, and to review the suitability of your methodology.Having something in writing also gives an opportunity to your supervisor to judge the feasibility of the project(whether it is possible to finish in time, costs, the equipment needed and other practicalities, time needed for supervision), to assess its likelihood of success, and its ability to meet the academic standard required of a PhD thesis.While there are no hard and fast rules governing the structure of a proposal, a typical one would include: aims and objectives, significance, review of previous research in the area showing the need for conducting the proposed research, proposed methods, expected outcomes and their importance.In experimentally based research it often includes detailed requirements for equipment, materials, field trips, technical assistance and an estimation of the costs.It could also include an approximate time by which each stage is to be completed.write a abstract
.Indeed, the final version of the abstract will need to be written after you have finished reading your thesis for the last time.However, if you think about what it has to contain, you realise that the abstract is really a mini thesis.Both have to answer the following specific questions: 1.What was done? 2.Why was it done? 3.How was it done? 4.What was found?
5.What is the significance of the findings?
Therefore, an abstract written at different stages of your work will help you to carry a short version of your thesis in your head.This will focus your thinking on what it is you are really doing , help you to see the relevance of what you are currently working on within the bigger picture, and help to keep the links which will eventually unify your thesis.Process
The actual process of writing an abstract will force you to justify and clearly state your aims, to show how your methodology fits the aims, to highlight the major findings and to determine the significance of what you have done.The beauty of it is that you can talk about this in very short paragraphs and see if the whole works.But when you do all of these things in separate chapters you can easily lose the thread or not make it explicit enough.If you have trouble writing an abstract at these different stages, then this could show that the parts with which you are having a problem are not well conceptualised yet.We often hear that writing an abstract can't be done until the results are known and analysed.But the point we are stressing is that it is a working tool that will help to get you there.Before you know what you've found, you have to have some expectation of what you are going to find as this expectation is part of what is leading you to investigate the problem.In writing your abstract at different stages, any part you haven't done you could word as a prediction.For example, at one stage you could write, “The analysis is expected to show that …”.Then, at the next stage, you would be able to write “The analysis showed that ….” or “Contrary to expectation, the analysis showed that …..”.The final, finished abstract has to be as good as you can make it.It is the first thing your reader will turn to and therefore controls what the first impression of your work will be.The abstract has &S226;to be short-no more than about 700 words;
&S226;to say what was done and why, how it was done, the major things that were found, and what is the significance of the findings(remembering that the thesis could have contributed to methodology and theory as well).In short, the abstract has to be able to stand alone and be understood separately from the thesis itself.Is there a particular thesis structure I have to follow?
There are certain conventions specific to certain disciplines.However, these structures are not imposed on a piece of work.There are logical reasons why there is a conventional way of structuring the thesis, which is after all the account of what you've achieved through your research.Research is of course not conducted in the step-by-step way this structure suggests, but it gives the reader the most accessible way of seeing why this research was done, how it was done and, most importantly, what has been achieved.If you put side by side all the questions you had to answer to finish your research and what is often proposed as a typical structure of a thesis, then you see the logic of the arrangement.That does not mean, however, that you have to name your chapters in this way.In some disciplines, it very often is like this;in others, this structure is implied.For example, in many science theses, the following basically is the structure;in many humanities theses, the final structure looks very different, although all of these questions are answered one way or another.Why am I doing it? Introduction Significance What is known?
What is unknown? Review of research Identifying gaps
What do I hope to discover? Aims
How am I going to discover it? Methodology What have I found? Results What does it mean? Discussion
So what? What are the possible applications or recommendations? What contribution does it make to knowledge? What next? Conclusions
Occasionally a thesis is written which does not in any way comply with this structure.Generally the reasons you want to have a recognised, transparent structure are that, to some extent, it is expected and the conventional structure allows readers ready access to the information.If, however, you want to publish a book based on the thesis, it is likely the structure would need to be altered for the different genre and audience.如何撰写综述性论文
第一部分 什么是综述?
综述,其中综是综合,述,更多的不是叙述,而是评述和述评。只评述还不够,还要就观点、材料和方法进行综述。“综”是要求对文献资料进行综合分析、归纳整理,使材料更精练明确、更有逻辑层次;“述”就是要求对综合整理后的文献进行比较专门的、全面的、深入的、系统的论述。总之,文献综述是作者对某一方面问题的历史背景、前人工作、争论焦点、研究现状和发展前景等内容进行评论的科学性论文。
文献综述是对某一方面的专题搜集大量情报资料后经综合分析而写成的一种学术论文,它是科学文献的一种。
文献综述是反映当前某一领域中某分支学科或重要专题的最新进展、学术见解和建议。它往往能反映出有关问题的新动态、新趋势、新水平、新原理和新技术等等。学写综述,至少有以下好处:
①通过搜集文献资料过程,可进一步熟悉科学文献的查找方法和资料的积累方法;在查找的过程中同时也扩大了知识面;
②查找文献资料、写文献综述是科研选题及进行科研的第一步,因此学习文献综述的撰写也是为今后科研活动打基础的过程; ③通过综述的写作过程,能提高归纳、分析、综合能力,有利于独立工作能力和科研能力的提高;
④文献综述选题范围广,题目可大可小,可难可易。
第二部分 综述的类型
文献综述有两种,一种是“大综述”,就一个领域的文献的总结。另一种是“小综述”。这个综述的目的主要不是为了向其他人介绍前沿,而是为了推出自己的论述和模型,是以述带论,就是说明现有的研究状况如何,缺在哪里,我准备做的贡献是什么。所以,这种综述并不强求非常全面细致,而应该侧重介绍与自己的研究直接相关的文献。
第三部分 综述的写作过程和方法
怎样写文献综述?形式可大可小,看8-10篇与科研课题相关的文献,进行高度的总和、概述、分析,从概念到理论,不要出现摘要堆积;在内容上,与科研课题结合起来。写文献综述一般经过以下几个阶段:即选题,搜集阅读文献资料、拟定提纲(包括归纳、整理、分析)和成文。
一、选题和搜集阅读文献
撰写文献综述通常出于某种需要,如为某学术会议的专题、从事某项科研、为某方面积累文献资料等等,所以,文献综述的选题,作者一般是明确的,不象科研课题选题那么困难。文献综述选题范围广,题目可大可小,大到一个领域、一个学科,小到一种算法、一个方法、一个理论,可根据自己的需要而定。
选定题目后,则要围绕题目进行搜集与文题有关的文献。关于搜集文献的有关方法,可以如看专著、年鉴法、浏览法、滚雪球法、检索法等等。搜集文献要求越全越好,因而最常用的方法是用检索法。搜集好与文题有关的参考文献后,就要对这些参考文献进行阅读、归纳、整理,如何从这些文献中选出具有代表性、科学性和可靠性大的单篇研究文献十分重要,从某种意义上讲,所阅读和选择的文献的质量高低,直接影响文献综述的水平。因此在阅读文献时,要写好“读书笔记”、“读书心得”和做好“文献摘录卡片”。用自己的语言写下阅读时得到的启示、体会和想法,将文献的精髓摘录下来,不仅为撰写综述时提供有用的资料,而且对于训练自己的表达能力,阅读水平都有好处,特别是将文献整理成文献摘录卡片,对撰写综述极为有利。
二、格式与写法
文献综述的格式与一般研究性论文的格式有所不同。这是因为研究性的论文注重研究的方法和结果,特别是阳性结果,而文献综述要求向读者介绍与主题有关的详细资料、动态、进展、展望以及对以上方面的评述。因此文献综述的格式相对多样,但总的来说,一般都包含以下四部分:即前言、主题、总结和参考文献。撰写文献综述时可按这四部分拟写提纲,再根据提纲进行撰写。
前言部分,主要是说明写作的目的,介绍有关的概念及定义以及综述的范围,扼要说明有关主题的现状或争论焦点,使读者对全文要叙述的问题有一个初步的轮廓。
主题部分,是综述的主体,其写法多样,没有固定的格式。可按年代顺序综述,也可按不同的问题进行综述,还可按不同的观点进行比较综述,不管用那一种格式综述,都要将所搜集到的文献资料归纳、整理及分析比较,阐明有关主题的历史背景、现状和发展方向,以及对这些问题的评述,主题部分应特别注意代表性强、具有科学性和创造性的文献引用和评述。
总结部分,与研究性论文的小结有些类似,将全文主题进行扼要总结,对所综述的主题,有研究经验的作者,最好能提出自己的见解。参考文献虽然放在文末,但却是文献综述的重要组成部分。因为它不仅表示对被引用文献作者的尊重及引用文献的依据,而且为读者深入探讨有关问题提供了文献查找线索。因此,应认真对待。参考文献的编排应条目清楚,查找方便,内容准确无误。
三、注意事项
由于文献综述的特点,致使它的写作既不同于“读书笔记”“读书报告”,也不同于一般的科研论文。因此,在撰写文献综述时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⒈、搜集文献应尽量全。掌握全面、大量的文献资料是写好综述的前提,否则,随便搜集一点资料就动手撰写是不可能写出好的综述的,甚至写出的文章根本不成为综述。
⒉、注意引用文献的代表性、可靠性和科学性。在搜集到的文献中可能出现观点雷同,有的文献在可靠性及科学性方面存在着差异,因此在引用文献时应注意选用代表性、可靠性和科学性较好的文献。
⒊、引用文献要忠实文献内容。由于文献综述有作者自己的评论分析,因此在撰写时应分清作者的观点和文献的内容,不能篡改文献的内容。
⒋、参考文献不能省略。有的科研论文可以将参考文献省略,但文献综述绝对不能省略,而且应是文中引用过的,能反映主题全貌的并且是作者直接阅读过的文献资料。
第四部分 综述的基本写作要求
文献综述特征
1.一般字数控制在4000-6000字左右; 2.以评述为主,不可罗列文献;
3.基本格式通常包括题目、作者、摘要、关键词、前言、正文、结语和参考文献等几个部分; 4.中文参考15-20篇,英文参考20篇左右,文献要新,50%-80%最好为3年内的文献。5.如果文献综述是为开题报告作准备,整篇文章建议为漏斗状结构,即“有什么研究进展,问题是什么,怎么找方向”。
第五部分 综述的写作技巧题目
1.1 如果文章为结果论文
标题格式 a)Effect of(因素)on(观测项目)in(研究对象)Progress b)(观测对象)in(研究对象)Progress c)无固定格式
1.2 如果文章为方法论文
标题格式 d)Methods for … Progress 2 摘要常用句型
归纳了…研究中的关键问题 指出了…及其…研究的主要进展
讨论了…的类型、影响因素、过程机理和描述方法 在此基础上,对…规律的研究前景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 指能代表整篇综述意义的3~5个词语。4 前言 4.1 内容:
问题的历史、现状和发展动态,有关概念和定义,选择这一专题的目的和动机、应用价值和实践意义。4.2 常用句式
…是…的重要研究内容 过去研究主要集中在…(深度上)…(广度上)…
(有争论的问题)…
鉴于…的工作将对今后…研究意义以及…的现实应用意义 作者就…的关键问题进行了系统的分析和综述 5 正文
5.1 综述材料来源广泛,因此段落结构格式非常重要,举例如下表; 第一句 第二句 第三句 第四句 第五句 第六句
主题句 陈述理论1 研究支持1 陈述理论2 研究支持2,等。主题句 研究支持1 研究支持2 研究支持3,等。例外情况 研究意义 主题句 研究支持1 说明理论1,等。主题句 5.2 纵横结合式写法
写历史背景采用纵式写法,围绕某一专题,按时间先后顺序或专题本身发展层次,对其历史演变、目前状况、趋向预测作纵向描述;写目前状况采用横式写法,对某一专题在国际和国内的各个方面,如各派观点、各家之言、各种方法、各自成就等加以描述和比较。通过横向对比,既可以分辨出各种观点、见解、方法、成果的优劣利弊,又可以看出国际水平、国内水平和本单位水平,从而找到了差距。
5.3 相关研究不必全部列举,每一个主题举2-5个有代表意义的研究。5.4 常用句式
了解…的成因及其影响因素对认识…有重要的意义 …的特征可用…来描述,其中常用的有…
由于…受…等多种因素的影响,所以研究者通过…来描述各因素对…的影响 影响…的因素很多,下面就…进行论述
…不仅取决于…,而且受到…的制约 …与…有关
…是…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 …对…的影响主要表现在… 研究表明…
产生…的原因有… 6 结语
一般为展望结构,如果是开题报告前的文献综述,需要把想做什么阐述清楚
第三篇:体会文章
强自身素质 树干部形象 重基层服务 促经济发展
----“学转抓作”活动体会 北杨村乡党委书记白建军
“学业务、转作风、抓落实、作表率”活动,是县委立足县情、立足干部实际开展的一项重要活动,是提高干部业务素质、强化服务意识、提升工作效能、改进工作作风、树立干部形象的重要举措。活动开展半年以来,作为一名基层干部,我体会最深的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通过活动开展,进一步增强自身素质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学业务,既是一种政治责任,也是一种精神追求和思想道德境界。面对纷繁复杂的社会现实和各种矛盾,作为一名乡镇干部,要在认真做好党委政府交办的各项工作任务的同时,还要严格要求自己争当实践科学发展观的排头兵,博学善思,开阔视野,追求进步,增长见识,深刻领会科学发展观的内涵和实质,着力提高科学发展的能力和水平,只有这样我们才能解决好发展中的矛盾和问题,才能促进政府的各项工作。
在学业务中,切实做到“三个坚持”:一是坚持勤于学习业务。学习是工作之基、能力之本、水平之源。在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变化的新形势下,学习业务尤为重要。把学习业 务当成为一种自觉追求、一种生活方式。既从书本中、从媒介上学习以土地、信访、党建等密切相关的农村法律法规,又从基层向人民群众学习协调、沟通和化解疑难纠纷的知识,通过学习业务,研究工作、探讨问题,开阔眼界、增长才干、推动发展。二是坚持善于思考。要切实提高敏锐性和洞察力,养成勤于思考的良好习惯。工作中要认真调研,全面分析,归纳比较,仔细过滤,用全面的、辩证的、发展的方法,透过现象看本质,在虚心听取方方面面意见的基础上,学会从不同角度、从不同的层面去观察和思考问题,以求洞悉事物,通晓事理,集思广益,科学分析,以明确发展方向、完善发展思路。三是坚持学以致用。学习业务是途径,应用才是目的。要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善于运用理论去指导实践,善于用实践去检验学习的效果,坚持“学中干,干中学”,坚持学以致用,善于从实践中总结提高。我们要站在增强党的先进性、提高党的执政能力的高度,认识和把握科学发展观的理论实质,切实做到真学、真懂、真信、真用。真学,就要认真学习科学发展观的重要理论内涵,理解和把握科学发展观的理论实质和根本要求,作为一名乡镇干部,一定克制浮躁心理,既要坐得下来,更要静下心来、学得进去,戒骄戒躁,以谦虚的态度当好学生;真懂,就要深刻领会科学发展观的理论精髓,使科学发展观理论不仅能够入眼入耳,更能入心入脑,成为指导实践的一种能力;真信,就要坚持 用马克思主义世界观、方法论武装头脑,通过学习,增强科学发展的坚定性,积极主动地用科学发展观解决当前发展中存在的问题;真用,就要用科学发展观指导工作实践。
二、通过活动开展,进一步增强公仆意识
新形势下我们尤其要具有综合分析研究的能力,能够在复杂的人物和事件中透过现象看本质,抓住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并根据事物的发展趋势,预测未来可能出现的问题,超前采取防范措施,把工作做在前面,掌握工作的主动权。乡镇党委政府是一个为基层群众服务的,它的服务优劣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社会的稳定。
作为一名乡镇党委书记,我认为领导干部无论职位高低,都应增强公仆意识,只有认认真真地增强公仆意识,才能全心全意地服务好人民。通过活动的开展,明白了增强公仆意识的必要性。胡锦涛总书记在十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分组会上强调指出:领导干部“要进一步增强公仆意识,始终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这既是重申我们党的根本宗旨和优良传统,也是在新时期对各级领导干部提出的新要求。我们每一名党员领导干部都要认真学习和体会胡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精神,自觉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武装头脑,学以致用,把增强公仆意识贯穿到党性锻炼中去,贯 3 穿到作风养成中去,贯穿到构建和谐麻城的征程中去,贯穿到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中去,使广大群众得到更多实惠。
通过活动的开展,明白了权力来自于人民。领导干部手中都掌握着一定的权力,作为一名乡镇党委书记,在别人的心目中权力是很大的,但我们必须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正确地看待和使用手中的权力,明白权力来自于人民。要树立“人民利益高于一切”的信念,要不断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要在思想上真正尊重群众,政治上代表群众,感情上贴近群众,行动上深入群众,工作上为了群众;要正确使用人民赋予的权力,真正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每一名领导干部都要懂得一个真理,即一切权力都是人民赋予的,我们的一切属于人民,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一切归功于人民,人民的权力只能用来为人民服务。除了当好人民的公仆,我们的领导干部没有任何权力。
三、通过活动的开展,进一步增强工作的实效性 随着改革的不断发展和深入,乡镇工作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将会越来越多,工作任务也将会越来越繁重。要使乡镇各项工作再上新台阶,广大乡镇干部必须提高创新能力。在活动开展中,侧重三个方面抓落实,一是创新举措抓落实。在推动全乡各项社会事业发展中,作为党委书记,必须先要 解放思想,敢于冲破一切阻碍发展的思想障碍和体制障碍,在落实工作中大胆试、大胆闯、大胆干,既善于继承又勇于创新,探求更加有效的新方法、新举措。比如像如何加强村干部管理,提高其工作积极性、主动性方面,我们除了正常的管理办法外,还从管理机制和待遇上做文章,效果明显。具体做法是:先确定各村村干部编臵,对其工资实行三块工资管理机制,即基础工资、出工工资和绩效工资。基础工资就是村干部只要在编在册每月基本工资就是100元;出动工资即干部根据工作量和出工情况由村书记记录出工,根据出工情况每天发放出工补贴20元;绩效工资每面800元,根据当年工作绩效情况进行核发;这样一下扭转了以村干部干与不干一个样,干好干坏一个样的局面,极大的激发了干部干事创业的积极性。二是强化责任抓落实。作为乡镇,随时都面临着落实县委政府安排的各项工作,在推动任务落实中,责任明确措施有力,工作任务迎刃而解,责任模糊加上措施不到位的话,最终党委书记是耗子钻风箱两头受气,上级通报批评,下属怨声载道。因此,我认为必须坚持量化和细分的原则,如某一项工作来了,明确责任、落实到人,做到责任主体明确、工作标准明确、完成时限明确,对那些全局性的重点和难点问题,必须打破分工界限,由有关领导牵头,组成专门班子来抓。比如像计划生育工作,不仅是要分管领导精通,而且所有的班子成员都必须熟悉,靠分管领导 一个人是无法完成此项工作的,它与县委政府领导分工是有明显区别的;安全生产工作也是如此,必须由班子成员分区域、领域进行负责。这样责任明确之后,工作效果就好得多,同时也避免了推诿扯皮现象。三是提高能力抓落实。干部队伍素质的高低决定工作落实效果和效率的好坏。时间再往前推五年,社会谣传的是:只要会催粮催款,抓人刮宫引产就是一个合格的乡镇干部,但是新时期的干部要求就越来越高,因此现在的一些乡镇干部工作难以推进,主要是新方法不会用、老方法不管用、硬方法不敢用,工作相当被动,总的来说就是干部素质已经不适应新时期工作的需要。那么,要落实好上级下达的任务,没有能力就可以不完成了吗?不是的,那是推卸不得的。因此,要把提高干部队伍素质作为抓好工作落实的重要手段,通过培训学习等各种途径,提高镇村干部的思想水平和业务能力;有计划、有目的地组织干部参加培训,刻意提供其它有利于提高能力锻炼的机会,从而提高抓落实、促发展的能力。四是健全奖惩抓落实。一个科学合理的奖惩机制往往会激发我们干部的工作热情,反之,则会降低干部士气,影响工作全局。我们不仅要用奖惩机制来为我们工作抓得好的集体和个人进行奖励,对任务完成不好给予惩罚,同时还要注重考核机制的合理性。特别是党委书记,要学会用联系的、发展的、全面的眼光考核评价干部,既要看工作业绩,又要看基础和起点;既要看干部做 出的看得见、摸得着的工作实绩,又要看干部抓基础性、长期性甚至还债性工作的力度和成效;既看干部平时的工作能力,又看干部在重要时期、重要工作、重大事件中的应对能力。只有这样我们的干部才能形成合力攻克难关,才有利于工作的整体推进。
四、通过活动开展,提升了干部形象
作为基层干部的一言一行,不仅代表着个人,而且代表着党的形象。在活动开展中,作为党委书记,以身作则,转作风,做表率,带领杨村乡全体干部坚持树立“三个形象”:一是树立为民形象,多做加快发展的事。只有加快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的需要,才是党的先进性最根本的体现。同时,树立为民形象还要求每一个共产党员特别是领导干部要亲民、爱民,弄清楚群众到底想什么、盼什么、争什么,真正把群众的冷暖、安危放在心上,把群众最需要、最急迫的事抓在手上,一件一件去落实。要体察民情、了解民意、集中民智、珍惜民力,牢固树立科学的发展观和正确的政绩观,不搞浮夸虚报的假政绩,不搞徒有虚名的达标升级活动,不搞沽名钓誉的“形象工程”,把有限的资金集中用在事关经济社会发展大局的重要领域和项目上来,用在解决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重大问题上来。二是树立务实形象。广大党员要按照保持先进性的要求,勇于治“虚”治“假”,敢于治“漂”治“副”,切实做到讲实话、知实情、出实招、办实事、求实效,把时间和精力都放到工作的落实上去。在各项工作的落实中,发挥表率作用,要求群众做到的,党员先做到;要求下级做到的,上级先做到,形成党员干给群众看,领导干给职工看,一级带着一级抓的良好局面。三是树立清廉形象。这不仅是对党员领导干部的要求,也是对广大普通党员的基本要求。普通党员,要坚持“两个务必”,进一步发扬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党员干部,还必须正确行使权力。每一名党员都必须明白,我们手中的权力来自于人民,决不能把权力当作向组织伸手的资本,更不能把权力当作谋取私利的工具,只能把权力当作为人民服务的责任和义务。
总之,通过“学转抓作”活动的开展,我深刻领会到,我们不仅要有很强的学习能力,良好的工作能力,而且还要有好的创新能力和自律能力。学会用全面的、发展的、联系的观点看人看事,提高辩证思维的能力和认识问题、分析问题、处理问题的能力。要不断地加强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教育和改造,塑造乡镇干部特有的人格魅力,以人格的力量影响和推动工作的落实。
第四篇:体会文章
学习习近平同志《关键在于落实》文章心得体会习近平同志202_年3月1日在中共中央党校春季学期开学典礼上发表了《关键在于落实》的重要讲话,《求是》杂志、中央、地方各大报纸和互联网都在重要位置刊登了习近平同志《关键在于落实》的这篇文章。这对贯彻刚刚落幕的“两会”精神,保证十二五的顺利开启和202_年任务的顺利完成,都是极为有益和起到关键的作用。特别是市直机关工委要求全市市直机关党员干部认真学习习近平同志讲 话精神,强调“关键在于落实”,对推动“两会”精神变为活生生的现实,是十分必要和非常及时的。习近平同志的讲话对抓落实的问题,从理论与实际的结合上,作了系统全面的分析和论述,对全党全国和广大干部群众狠抓工作落实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落实难、难落实”是一些党员干部经常挂在嘴边的口头禅,为什么落实难,又如何去落实各项工作?我通过学习习近平同志的《关键在于落实》文章后,受益匪浅。主要有以下几点认识和体会:
一、踏踏实实做事,是为官者抓好落实的行为准则 为什么这么说?我想主要有以下三个理由:一是在我们各级基层组织中历来就有光重视制度建设不重视“落实”的问题,对违反制度的现象存在着“过分容忍、优柔寡断、息事宁人”的做法,心肠实在太软,不将制度的落实当回事;二是我们有些基层单位领导及负责人过于重视自己手中的权力,行使权力带有一定的“随心所欲的官僚性”;三是从根本上看,我们有些个别领导利益思想严重,怕个人利益受损,而是“只顾眼前”,在抓具体事上从其内心来讲肯定是
相当抵触的,因此,在抓落实上也会大打折扣的,落实不到位或者是就根本不落实。
对于抓落实,江泽民同志曾经深刻地指出:“不要在层层有表态、层层开会、层层造声势上做文章,而要在层层抓落实上、层层抓解决问题上下功夫”。抓好落实,既是我们所有领导者的一项重要工作,也是衡量党员干部工作能力的法码。因为任何一项工作任务的完成,都是抓好落实的结果。没有落实,可以说,再好的经也念歪了,再完善的制度也如同白纸,再理想的目标也不会实现,再正确的政策也不会发挥其应有的作用。所以,战略目标一旦确定,就要坚决执行。
二、是堂堂正正做人,是为官者抓好落实的基础 抓好落实,对于党员领导干部来说,不仅是一种境界、一种观念、一种责任、一种意志更是我们领导干部的职责。一个为官者思想境界的高与低,决定着一个人的品德行为的优与劣,“工作成绩是靠落实创造出来的,自己的成长进步是改造出来的,我们要坚持把“做人”、“做事”与“做官”统一起来。正确的政绩观,是衡量“官”能否正确对待群众,对待组织,对待自己的试金石。然而在现实工作中,有的人追求政绩的出发点,不是为了工作,而是为了做给上级看,为自己升迁打基础,把做事当成做官的敲门砖,好高骛远,急于求成,大搞形式主义,做表面文章,工作效能也就不言而喻。在工作中我们的成绩是脚踏实地干出来的,威信也是实干中树立起来的。如:今年市委市政府开展的机关作风整治,我们制定的实施方案和整改措施“有板有眼”、切实可行。可在具体落实时如果“朝令夕改”、“一日三变”抓走
了样。最后就可能导致效果不佳,达不到活动开展的目的。我想究其主要原因,问题出在没抓好落实上,没有坚决执行,在抓落实大打了折扣。
三、是树立科学落实力,是为官者抓好落实的方向 如何正确认识落实的现实意义,如何打造高效落实管理机制、如何管理好时间促落实、如何落实制度保障,是摆在每个党员干部面前的重大课题。只有树立科学的落实力,掌握有效落实方法,才能给落实提供有益的帮助。以此来推动落实的全面执行。
1.把握规律才能把握方向,认清形势才能抓住关键。就我们XXX而言,是负责研究提出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战略、规划,进行总量平衡和结构调整,指导全市总体经济体制改革,负责全市区域经济调节和全市项目建设的市政府工作部门。工作量大头绪多,每一个阶段各个时期都会呈现出不同的特点和规律,如分析不透和对规律把握不好,工作中主次不清,应变不及,就会导致漏洞百出,影响任务完成和办事效果。所以,凡事预则力,不预则废。这个预就是树立科学落实观,把握规律,抓住关键,不折不扣地去执行。
2.负责任是做人之本,为官之德,成事之基。增强科学落实力,就必须在增强事业心责任感上下功夫。“对人以诚信,人不欺我;对事以诚信,事无不成”说的是,为官者说话办事要讲究责任、重责任。离开责任,工作只能平平谈谈,严重的还会引发事故,害人害已害企业。所以,落实责任制,增强事业心责任感,才能做到“人人有责之心,人人在责任之中”。每一个党员领导干部要是有强烈的责任感使命感去
抓落实。如:以往个别单位在总结工作时,讲政绩,夸大其词,涂脂抹粉,大写特写;讲问题“蜻蜓点水”不疼不痒,一带而过,报喜不报忧。这样做违反了事实求是的原则,又失去了总结的真正意义,其单位存在的问题越积越多,越变越大。不利于工作的全面发展。故而,领导者要有高度的责任感;重事业,对工作高度负责;重大局,对集体负责;重人格,对自己负责;重友谊,对他人负责。
3.强化干事的意识,尽职尽责干好事。每个人的职务不同,岗位不同,但都是工作需要,为此,为官者要时刻保持一种重任在肩,使命在前的意识。无论身居何位,都不能把自己的位置看低了,责任看小了,把该管的事认真管好,该干的工作主动干好。否则“吹笛不管捏眼的”推诿、扯皮,不想事也就干不好事,更不会干出成绩,所以说,每一位为官者,别忘了自己在成长历程中,每一点进步都凝聚着党组织的关爱和培养,凝结着党的信任和希望,是党和人民培养造就了自己;在群众面前你是党员、在工作面前你是干部,党员就意味着奉献,干部就要干事,为此,作为领导者就要保持良好形象,让党组织放心,让群众满意,对党的事业无比忠诚,认真履职,不折不扣地落实执行,付诸于行动。
第五篇:体会文章
关于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体会文章
一、对中央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认识
通过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对中央指出: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是实现党的十八大确定的奋斗目标的必然要求,是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巩固党的执政基础和执政地位的必然要求,是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的必然要求。有了更深的认识。
我认为中央领导指出的“执政党的党风关系党的形象,关系人心向背,关系党和国家生死存亡”决不是危言耸听。
***案、**案、刘汉案、***案。触目惊心,不但贪腐数额巨大而且草菅人命。如果任其发展必亡党亡国。执政党在执政之初就提出要:加强“民主与法治”。在中国对高官而言法形同虚设。
其次,“四风”问题盛行危害极大。四风问题与我们党“为民、务实、清廉”的要求背道而驰,中央文件列举当前领导干部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如理想信念动摇,宗旨意识淡薄,精神懈怠,贪图名利,弄虚作假,不求实效,脱离群众,脱离实际,不负责任,铺张浪费,奢靡享乐,以权谋私、腐化堕落等。严重地损害群众利益,严重地脱离了人民群众。就是在自己身上也存在很多“四风”问题。宗旨意识淡薄,碰到困难事情怕给自己添麻烦就想着绕道走,推给其他部门做。工作上得过且过,安于现状,不愿吃苦出力,满足于现有学识和见解,陶醉于已经取得的成绩,不立新目标,缺乏新动力。政治业务学习缺乏自觉性。浅尝辄止,不求甚解,随着年龄增大,在政治理论学习上也产生麻痹、放松思想。工作中花拳绣腿、不求实效。满足于完成上级交办的任务,满足于面上不出问题,作风漂浮。比如个转企工作。省委提出的实现“个转企”其目的是为了壮大经济实力,调整产业结构,实现经济转型发展。而个体经营者占用大量的社会公共资源,环境消耗大,经济贡献量相对较小,带来社会管理成本高。“个转企”后,不仅有利于加强政府对经济的宏观管理,强化经济统计,完善税收征管,而且有利于个体工商户自身做大做强、实现规模化发展,打造行业龙头和特色品牌,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这是浙江省委一项重大战略决策,而我在实施过程中盲目抢跑盲动冒进,只求数量不求质量。提出三年指标一年完成。任务完成了先进拿来了但与省委要求差距甚远。工作中贪图安逸,讲享受讲条件,缺乏艰苦奋斗的精神,没有自觉地把企业和群众对我们的满意程度作为检验工作成效的最高标准。
此次教育实践活动提出了6个字“为民、务实、清廉”的主要内容,明确了三句话12个字“照镜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的总要求,着力解决“四风”问题。抓住了问题的实质。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现实意义和政治教育意义。群众路线是我们党的生命线和根本工作路线。实现党的十八大确定的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须紧紧依靠人民,充分调动最广大人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党只有始终与人民心连心、同呼吸、共命运,始终依靠人民推动历史前进,才能做到坚如磐石。作为一名党员干部关键要从自己做起,从现在改起,着眼于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以党章为镜,对照党的纪律、群众期盼、先进典型,对照改进作风要求,在宗旨意识、工作作风、廉洁自律上摆问题、找差距、明方向。按照为民务实清廉的要求,勇于正视缺点和不足,严明党的纪律特别是政治纪律,敢于触及思想、正视矛盾和问题,自觉把党性修养正一正、把党员义务理一理、把党纪国法紧一紧,保持共产党人良好形象。
二、总书记重提焦裕禄精神有深远的政治意义
习近平同志在河南省兰考县调研指导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时指出:“焦裕禄同志是县委书记的榜样,也是全党的榜样,他虽然离开我们50年了,但他的事迹永远为人们传颂,他的精神同井冈山精神、延安精神、雷锋精神等革命传统和伟大精神一样,过去是、现在是、将来仍然是我们党的宝贵精神财富,我们要永远向他学习”;“教育实践活动的主题与焦裕禄精神是高度契合的,要把学习弘扬焦裕禄精神作为一条红线贯穿活动始终,做到深学、细照、笃行。”我们应深入学习领会这一重要讲话精神,以焦裕禄精神为标杆,做为民务实清廉的表率,做焦裕禄式的好党员、好干部。焦裕禄同志是党员领导干部做到为民务实清廉的典范,焦裕禄精神是为民务实清廉的真实写照。焦裕禄在河南省灾害严重的兰考担任县委书记期间,忍受着常人难以忍受的病痛折磨,带领全县人民顽强斗争,奋力改变兰考贫困面貌,用自己的模范行动树立了一个优秀共产党员和党员领导干部的光辉形象,以自己的短暂一生铸就了内涵丰富的焦裕禄精神。实践充分证明,焦裕禄精神是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根本宗旨的生动体现,是我们党优良传统和作风的生动体现,也是为民务实清廉的真实写照。焦裕禄虽然已经离开我们50年了,但他的精神永远不会过时,永远值得我们学习弘扬。中央明确指出,这次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总要求是“照镜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对于党员干部来说,学习弘扬焦裕禄精神,就是要以焦裕禄精神为标杆树起一面镜子,用这面镜子来对照,更好地查摆问题、发现差距,扫除精神之垢和行为之弊,弘扬新风正气,抵制歪风邪气,达到“照镜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的目的,从而更好地团结带领广大人民群众推进改革发展。焦裕禄曾说:共产党员应该在群众最困难的时候出现在群众面前,在群众最需要帮助的时候去关心群众、帮助群众。他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坚持经常深入基层调查研究,做到了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以实际行动在人民心中树立了一座共产党人的丰碑。见贤思齐,以焦裕禄精神为标杆,深入思考“焦裕禄同志为我们留下了这么多,我们能为后人留下些什么”这个问题,常修为政之德,不移公仆之心,做焦裕禄式的好党员、好干部。几十年来,焦裕禄精神影响教育了一代又一代共产党人,也培养造就了一批又一批优秀党员干部。今天,我们学习弘扬焦裕禄精神,应当把握其实质和精髓,着力培养为民务实清廉的优良作风。当前,特别要按照习近平同志的要求,像焦裕禄同志那样对待群众、对待组织、对待事业、对待同志,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权力观、事业观、政绩观,实实在在做人做事,做到严以修身、严以用权、严以律己,谋事要实、创业要实、做人要实,堂堂正正、光明磊落,敢于担当责任,勇于直面矛盾,善于解决问题,不搞“假大空”,努力做出经得起实践、人民、历史检验的实绩,不断取得事业发展新业绩。
三、在工作中强化问题导向,立说立改
“善禁者,先禁其身,而后人。不善禁者,先禁人而后身。”作为领导干部,要正确定位自己,要以敬畏之心对待肩负的责任,以进取之心对待从事的工作,以真诚之心对待干部群众。要在这次活动中,抓好听取意见、摆查问题、落实整改三个环节,通过群众提、自己找、上级点、同事提,深挖自己身上存在的的“四风”突出问题,深入剖析问题产生根源,着力解决作风建设的突出问题。
根据中央统一安排,总书记在第二批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联系兰考县。3月18日,总书记在听取兰考县教育实践活动情况汇报后发表重要讲话。总书记说,他之所以选择兰考作为联系点,一个重要考虑就是因为兰考是焦裕禄同志工作和生活过的地方,是焦裕禄精神的发源地。焦裕禄精神同井冈山精神、延安精神、雷锋精神等革命传统和伟大精神一样,过去是、现在是、将来仍然是我们党的宝贵精神财富。总书记在兰考调研时的重要讲话,思想深邃、饱含深情,对焦裕禄精神时代内涵进行了深刻阐述,对扎实开展第二批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作出了明确指示,为广大党员干部进一步密切党群干群关系,推进为民务实清廉作风,提供了标杆,指明了方向。
“作风问题本质上是党性问题。抓作风建设,就要返璞归真、固本培元,重点突出坚定理想信念、践行根本宗旨、加强道德修养。”总书记强调要把焦裕禄精神作为一面镜子,从今天做起,从眼前做起,以强化党性修养带动作风建设,做焦裕禄式的好党员、好干部。这为我们搞好教育实践活动、净化党风政风树立了标杆。党性与作风密不可分,两者相互依存、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党性是魂,是作风的内核和本质。党员领导干部的良好作风,是以党性修养为基础的。我们党的许多优秀干部之所以能够扎扎实实干事创业,勤勤恳恳造福于民,面对诱惑不为所动,面对困难勇往直前,根本原因是自身党性坚强、信念坚定。作风是形,是党性的反映和表现。党员领导干部作风的优劣,是衡量和检验领导干部党性修养好坏最直接、最有效的标准。党性强则作风正,党性弱则作风差;作风正则党性强,作风差则党性弱。
讲党性,就要用“大公无私”的尺子来衡量自己。总书记指出,“衡量党性强弱的根本尺子是公、私二字”;作为党的干部,“就是要讲大公无私、公私分明、先公后私、公而忘私”。我们要用好“公、私”这把尺子,严格衡量自己。现实生活中,有人怀疑大公无私的可行性,认为“在这个世界上,谁能没有私心呢?怎么可能做到大公无私?”甚至断言大公无私的要求“超越时代”。这个说法实则歪曲了大公无私的本来含义,混淆了大公无私的适用范围。的确,受社会发展阶段决定,现实中的人都会有私心、私欲、私事。不承认这一点,就不是唯物主义者。但是,承认人人有私,不等于对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不能提出大公无私的要求。其实,大公无私所强调的是,在公共事务领域应克己奉公决不能以权谋私,影响公众利益和公平正义。党员干部本质上是人民的公仆,理应公私分明、大公无私。在有的人看来,用公车办一次私事、花公款请一回朋友,用不着大惊小怪。殊不知,拿一分钱财,就降低一分威信;破一次规矩,就留下一个污点;谋一次私利,就失去一片人心。多少不正之风就是在习以为常中、在见怪不怪中蔓延,腐蚀我们党的肌体,影响党和政府的公信力。
讲党性,就要严格加强党性修养。首先要自觉提高人品修养。人们认识接触了解一个人,首先是观其言,察其行,看其人品如何。共产党员讲党性,首先要具备优秀的人品和积极健康的人格。不打好这个基础,没有这个前提,谈什么党性修养,说什么保持共产党员纯洁性,都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第二,要加强理论武装,坚定理想信念。习近平同志指出:理想信念就是共产党人精神上的“钙”,没有理想信念,理想信念不坚定,精神上就会“缺钙”,就会得“软骨病”。当前,一些党员干部出现了信仰缺失的问题,根子上是思想认识上的不清醒。因此,必须把加强理论武装作为党性修养的首要任务,坚持用科学理论武装头脑,特别是要把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全会和习近平同志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深入学习领会好、贯彻落实好。第三,要严格党内生活。严格的党内生活是党性锻炼的熔炉。在党内生活方面,一是要坚持,“三会一课”等《党章》里有的制度,就必须坚持,不坚持制度就形同虚设;二是要加强,要坚持用好批评与自我批评武器,鼓足勇气,排除私心杂念,本着对自己、对同志、对班子、对党高度负责的精神,大胆开展、经常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切实提高党内生活质量,反对党内生活庸俗化;三是要创新,自觉适应时代变化,创新党内生活形式,丰富活动载体,不断提升活动效果。党员姓党,党性是党员干部立身、立业、立言、立德的基石。抓作风必先强党性。焦裕禄同志之所以能在群众心中铸就永远的丰碑,就在于他始终不忘“我是谁、为了谁、依靠谁”的党性宗旨,始终以一名共产党员的公仆情怀、求实作风、奋斗精神、道德情操对待事业、带动群众。“本立而道生”,坚定的信仰、坚强的党性,是焦裕禄生命不息、奋斗不止的力量源泉。今天,我们党面临的执政环境日益复杂,各级干部面对的考验层出不穷,加强党性修养,更显得迫切而重要。党性从来都是具体的而不是抽象的,加强党性修养体现在生活工作的方方面面。总书记对加强党性修养提出的四点要求,既高屋建瓴,又切中肯綮。公私分明见境界,就是要正确认识和处理人际关系,做到既有人情味又按原则办,特别是当个人感情同党性原则、私人关系同人民利益相抵触时,必须毫不犹豫站稳党性立场,坚定不移维护人民利益。学习思考养心性,就是要下决心减少应酬,保持健康的工作方式和生活方式,多学习充电、消化政策,多下基层调查研究,多系统思考和解决存在的突出问题,才能自觉远离那些庸俗的东西。求真务实明宗旨,就是要实实在在做人做事,做到严以修身、严以用权、严以律己,谋事要实、创业要实、做人要实,敢于担当责任,勇于直面矛盾,善于解决问题,不搞“假大空”。嫉恶如仇扬正气,就是要对一切腐蚀诱惑保持高度警惕,慎独慎初慎微,做到防微杜渐。把党性修养正一正、把党员义务理一理、把党纪国法紧一紧,正在深入开展的教育实践活动,也是对党性的一次大检验、大锻炼。要让教育实践活动落地有声,就必须见物见人,既解决实际问题,又提高党员、干部素质和能力。党性强则作风正,在活动开展过程中,更应把党性修养放到突出位置,防止用兴办实事代替解决党员、干部作风问题,只注重解决作风问题而忽视提高群众工作能力的倾向。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党性修养不会随着党龄的积累或职务的升迁而自然提高,而需要终生努力。时刻用共产党员标准要求自己,努力向焦裕禄等好干部看齐,在学思践悟中磨砺党性,我们就能永葆蓬勃朝气、浩然正气。
学习总书记兰考讲话心得体会之二
习近平同志在河南省兰考县调研指导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时指出:“焦裕禄同志是县委书记的榜样,也是全党的榜样,他虽然离开我们50年了,但他的事迹永远为人们传颂,他的精神同井冈山精神、延安精神、雷锋精神等革命传统和伟大精神一样,过去是、现在是、将来仍然是我们党的宝贵精神财富,我们要永远向他学习”;“教育实践活动的主题与焦裕禄精神是高度契合的,要把学习弘扬焦裕禄精神作为一条红线贯穿活动始终,做到深学、细照、笃行。”我们应深入学习领会这一重要讲话精神,以焦裕禄精神为标杆,做为民务实清廉的表率,做焦裕禄式的好党员、好干部。
中央明确提出,这次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以为民务实清廉为主要内容。焦裕禄同志是党员领导干部做到为民务实清廉的典范,焦裕禄精神是为民务实清廉的真实写照。焦裕禄在河南省灾害严重的兰考担任县委书记期间,忍受着常人难以忍受的病痛折磨,带领全县人民顽强斗争,奋力改变兰考贫困面貌,用自己的模范行动树立了一个优秀共产党员和党员领导干部的光辉形象,以自己的短暂一生铸就了内涵丰富的焦裕禄精神。实践充分证明,焦裕禄精神是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根本宗旨的生动体现,是我们党优良传统和作风的生动体现,也是为民务实清廉的真实写照。
焦裕禄虽然已经离开我们50年了,但他的精神永远不会过时,永远值得我们学习弘扬。我们要按照中央要求和习近平同志重要讲话精神,深查细照和着力解决自己身上存在的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这“四风”问题,进一步加强党性修养、坚定理想信念,进一步强化宗旨意识、站稳群众立场,始终坚持把人民利益放在第一位、把群众呼声作为第一信号、把群众需要作为第一选择、把群众满意作为第一标准,千方百计推动科学发展,真心实意为群众谋福祉,努力做到为民务实清廉。中央明确指出,这次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总要求是“照镜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对于党员干部来说,学习弘扬焦裕禄精神,就是要以焦裕禄精神为标杆树起一面镜子,用这面镜子来对照,更好地查摆问题、发现差距,扫除精神之垢和行为之弊,弘扬新风正气,抵制歪风邪气,达到“照镜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的目的,从而更好地团结带领广大人民群众推进改革发展。
焦裕禄曾说:共产党员应该在群众最困难的时候出现在群众面前,在群众最需要帮助的时候去关心群众、帮助群众。他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坚持经常深入基层调查研究,做到了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以实际行动在人民心中树立了一座共产党人的丰碑。见贤思齐,以焦裕禄精神为标杆,深入思考“焦裕禄同志为我们留下了这么多,我们能为后人留下些什么”这个问题,常修为政之德,不移公仆之心,做焦裕禄式的好党员、好干部。
几十年来,焦裕禄精神影响教育了一代又一代共产党人,也培养造就了一批又一批优秀党员干部。今天,我们学习弘扬焦裕禄精神,应当把握其实质和精髓,着力培养为民务实清廉的优良作风。当前,特别要按照习近平同志的要求,像焦裕禄同志那样对待群众、对待组织、对待事业、对待同志,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权力观、事业观、政绩观,实实在在做人做事,做到严以修身、严以用权、严以律己,谋事要实、创业要实、做人要实,堂堂正正、光明磊落,敢于担当责任,勇于直面矛盾,善于解决问题,不搞“假大空”,努力做出经得起实践、人民、历史检验的实绩,不断取得事业发展新业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