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2012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申请查询专栏
2012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申请查询专栏
2012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申请专栏:
2012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申请须知:
2012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限项申请规定:
2012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申请书:
http://isisdemo.nsfc.gov.cn/miniiris/news.asp
2012年度项目申请培训手册(申请人):
http://isis.nsfc.gov.cn/portal/2012_prp_t_usr.ppt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历年资助项目查询:
http://159.226.244.22/portal/proj_search.asp
人员参加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信息查询:
http://159.226.244.22/portal/psnsearch.asp
第二篇:2012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申请须知
申请须知
依托单位和申请人在申请2012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时,应当遵守下列规定:
一、关于申请人条件
1.依托单位的科学技术人员作为申请人申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应当符合《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条例》(简称《条例》)第十条第一款规定的条件:具有承担基础研究课题或其他从事基础研究的经历;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职称)或者具有博士学位,或者有2名与其研究领域相同、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职称)的科学技术人员推荐。部分类型项目在此基础上对申请人的条件还有特殊要求。
2.从事基础研究的科学技术人员,具备《条例》第十条第一款规定的条件,无工作单位或者所在单位不是依托单位,经与在自然科学基金委注册的依托单位协商,并取得该依托单位的同意,可以申请面上项目、青年科学基金项目,不得申请其他类型项目。
该类人员申请项目时,应当在申请书个人简历部分详细介绍本人以往研究工作及现工作单位情况,并提供依托单位同意本人申请项目的证明,作为附件随纸质申请书一并报送。
3.正在攻读研究生学位的人员(自然科学基金接收申请截止日期前尚未获得学位)不得作为申请人申请各类项目,但在职人员经过导师同意可以通过受聘单位申请部分类型项目,同时应当单独提供导师同意其申请项目并由导师签字的函件,说明申请项目与其学位论文的关系,承担项目后的工作时间和条件保证等,作为附件随纸质申请书一并报送。
在职攻读研究生学位的人员可以申请的项目类型包括:面上项目、青年科学基金项目、地区科学基金项目及部分联合基金项目(特殊说明的除外),但在职攻读硕士研究生学位的,不得申请青年科学基金项目。
4.正在博士后工作站内从事研究的科学技术人员申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需要由依托单位提供书面承诺,保证在获得项目资助后延长其在博士后工作站的期限至项目资助期满;或者是出站后继续留在依托单位从事科学研究。否则,自然科学基金委不受理在站博士后人员的项目申请。
二、关于申请书撰写要求
1.申请人在撰写申请书之前,应当认真阅读《条例》、本《指南》、相关类型项目管理办法和有关受理申请的通知、通告等文件。现行项目管理办法与《条例》和本《指南》有冲突的,以《条例》和本《指南》为准。
2.申请书应当由申请人本人按照撰写提纲撰写,并注意在申请书中不得出现任何违反法律及有关保密规定的内容。申请人应当对所提交申请材料的真实性、合法性负责。
3.根据所申请的项目类型,准确选择“资助类别”、“亚类说明”、“附注说明”等内容。要求“选择”的内容,只能在下拉菜单中选定;要求“填写”的内容,可以键入相应文字;有些项目“附注说明”需要严格按本《指南》相关要求填写。
4.根据所申请的研究方向或研究领域,按照本《指南》所附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申请代码”准确选择申请代码,特别注意:
(1)选择申请代码时,尽量选择到最后一级(6位或4位数字,重点项目和联合基金项目等特殊要求的除外)。
(2)申请人选择的申请代码1是自然科学基金委确定受理部门和遴选评审专家的依据,申请代码2作为补充。部分类型项目申请代码1或申请代码2需要选择指定的申请代码。
(3)申请代码首位字母为“L”、“J”的,属于专用申请代码,仅在申请特殊类型项目时可以选择。如申请代码首位为“L”的,仅用于申请NSFC-广东联合基金、NSFC-云南联合基金、NSFC-新疆联合基金项目等;首位为“J”的,仅用于申请国家基础科学人才培养基金、青少年科技活动、局(室)委托任务等类型项目。如果在面上项目、青年科学基金项目、地区科学基金项目等类型项目申请时选择了以上的申请代码将不予接收。
(4)2012年部分学科领域拟试行“申请代码”、“研究方向”和“关键词”的规范化选择,包括地理学(D01及其下属申请代码)、电子学与信息系统(F01及其下属申请代码)和肿瘤学Ⅰ(H1601至H1614申请代码)。上述学科领域项目的申请人在填写申请书简表时,应参考“试点学科领域申请代码、研究方向和关键词一览表”准确选择“申请代码1”及其相应的“研究方
向”和“关键词”内容。该一览表详见自然科学基金委网站(http:///)“申请受理”栏目下的“特别关注”。
(5)申请人如对申请代码有疑问,请向相关部门咨询。
5.申请人和主要参与者应当在纸质申请书上签字。主要参与者中如有依托单位以外的人员(包括研究生,但不包括境外人员),其所在单位即被视为合作研究单位,应当在申请书基本信息表中填写合作单位信息并在签字盖章页上加盖合作研究单位公章,填写的单位名称应当与公章一致。已经在自然科学基金委注册的合作研究单位,须加盖单位注册公章;没有注册的合作研究单位,须加盖该法人单位公章。1个申请项目的合作研究单位不得超过2个。
主要参与者中的境外人员被视为以个人身份参与项目申请,如本人未能在纸质申请书上签字,则应通过信件、传真等本人签字的纸质文件,说明本人同意参与该项目申请且履行相关职责,作为附件随纸质申请书一并报送。
6.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职称)的申请人或者主要参与者的单位有下列情况之一的,应当在申请书的个人简历部分注明:
(1)同年申请或者参与申请各类基金项目的单位不一致的;
(2)与正在承担的各类基金项目的单位不一致的。
7.申请人申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的研究内容已获得其他渠道或项目资助的,应当在申请材料中说明受资助情况以及与申请项目的区别和联系。
8.除特殊说明的以外,申请书中的起始年月一律填写2013年1月;终止年月按照各类型项目资助期限的要求一律填写201*年12月。
9.下载使用新版申请书时,请务必将以前版本的申请书模版文件全部删除。
三、关于部分类型项目资助政策的调整
1.面上项目预计平均资助强度将达到80万元/项,资助期限仍为4年。
2.面上项目中设立“青年科学基金-面上项目连续资助项目”,详见本《指南》相关部分。
3.从2012年起设立“优秀青年科学基金项目”,进一步完善人才资助项目系列。
四、关于各类型项目介绍及申请的特殊要求
详见本《指南》各类型项目说明。
五、关于依托单位的职责
1.依托单位应当严格按照《条例》、本《指南》、有关申请的通知通告及相关类型项目管理办法等文件要求,组织本单位的项目申请工作。
2.依托单位应当对申请材料的真实性和完整性进行审核,并且对申请人的申请资格负责。
3.依托单位如果允许《条例》第十条第二款所列的无工作单位或者所在单位不是依托单位的科学技术人员通过本单位申请项目,应当承担《条例》中有关依托单位的相关责任,对该申请人的资格和信誉负责,同时要求提供依托单位同意该申请人通过本单位申请项目的证明,加盖公章后作为附件随纸质申请书一并报送。
六、关于限项申请规定(附后)
七、关于申请受理的条件
按照《条例》规定,申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时有以下情形之一的将不予受理:
1.申请人不符合《条例》和本《指南》规定条件的;
2.申请材料不符合本《指南》要求的;
3.申请项目数量不符合限项申请规定的。
八、特殊说明
为防范学术不端行为,避免重复资助,自然科学基金委2012年仍将通过计算机软件对申请书内容进行比对,特提醒申请人注意:
1.不得将内容相同或相近的项目,以不同类型项目向同一科学部或不同科学部申请;
2.受聘于一个以上依托单位的申请人,不得将内容相同或相近的项目,通过不同依托单位提出申请;
3.不得将内容相同或相近的项目,以不同申请人的名义提出申请;
4.不得将已获资助项目,向同一科学部或不同科学部提出重复资助申请。
以上情形如有查实,将视情节轻重给予处理,对确有学术不端行为者将提交监督委员会处理。
第三篇:2014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申请须知
2014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申请须知
时间:2014-01-17来源:大连理工大学科学技术研究院点击:1502次
依托单位和申请人在申请2014科学基金项目时,应当遵守下列规定。
一、关于申请人条件
1.依托单位的科学技术人员作为申请人申请科学基金项目,应当符合《条例》第十条第一款规定的条件:具有承担基础研究课题或其他从事基础研究的经历;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职称)或者具有博士学位,或者有两名与其研究领域相同、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职称)的科学技术人员推荐。部分类型项目在此基础上对申请人的条件还有特殊要求。
2.从事基础研究的科学技术人员,具备《条例》第十条第一款规定的条件,无工作单位或者所在单位不是依托单位,经与在自然科学基金委注册的依托单位协商,并取得该依托单位的同意,可以申请面上项目、青年科学基金项目,不得申请其他类型项目。
该类人员申请项目时,应当在申请书基本信息表中如实填写个人信息,在个人简历部分详细介绍本人以往研究工作情况,并提供依托单位同意本人申请项目的证明,作为附件随纸质申请书一并报送。
3.正在攻读研究生学位的人员(科学基金接收申请截止日期时尚未获得学位)不得作为申请人申请各类项目,但在职人员经过导师同意可以通过受聘单位申请部分类型项目,同时应当单独提供导师同意其申请项目并由导师签字的函件,说明申请项目与其学位论文的关系,承担项目后的工作时间和条件保证等,作为附件随纸质申请书一并报送。受聘单位不是依托单位的在职研究生不得申请各类项目。
在职攻读研究生学位的人员可以申请的项目类型包括:面上项目、青年科学基金项目、地区科学基金项目及部分联合基金项目(特殊说明的除外),但在职攻读硕士研究生学位的,不得申请青年科学基金项目。
4.非受聘于依托单位的境外人员,不能作为无依托单位的申请人申请各类项目;受聘于依托单位的境外人员,不得同时以境内、境外两种身份申请或参与申请各类项目。如果已经作为负责人承担了海外及港澳学者合作研究基金项目,或者作为合作者承担了国际合作研究类项目,在前2类项目结题前,不得作为申请人申请其他类型项目。反之亦然,如果作为项目负责人正在承担前2类项目以外的其他类型项目,不得作为申请人申请海外及港澳学者合作研究基金或作为合作者参与申请国际合作研究类项目。
5.2014年开始,不再受理申请青年科学基金-面上项目连续资助项目,但是不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职称)的青年科学基金项目负责人,在结题当年可以申请面上项目。
6.正在博士后流动站或工作站内从事研究的科学技术人员,可以申请的项目类型包括:面上项目、青年
科学基金项目、地区科学基金项目,不得申请其他类型项目。该类人员申请项目时,应当提供依托单位的书面承诺,保证在项目资助期内在站工作或出站后留在依托单位继续从事科学研究,作为附件随纸质申请书一并报送。
二、关于申请书撰写要求
1.申请人在撰写申请书之前,应当认真阅读《条例》、本《指南》、相关类型项目管理办法和有关受理申请的通知、通告等文件。现行项目管理办法与《条例》和本《指南》有冲突的,以《条例》和本《指南》为准。
2.申请书应当由申请人本人按照撰写提纲撰写,并注意在申请书中不得出现任何违反法律及涉密的内容。申请人应当对所提交申请材料的真实性、合法性负责。
3.根据所申请的项目类型,准确选择或填写“资助类别”、“亚类说明”、“附注说明”等内容。要求“选择”的内容,只能在下拉菜单中选定;要求“填写”的内容,可以键入相应文字;部分项目“附注说明”需要严格按本《指南》相关要求填写。
4.根据所申请的研究方向或研究领域,按照本《指南》所附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申请代码”准确选择申请代码,特别注意:
(1)选择申请代码时,尽量选择到最后一级(6位或4位数字,重点项目和联合基金项目严格按要求填写)。
(2)申请人选择的申请代码1是自然科学基金委确定受理部门和遴选评审专家的依据,申请代码2作为补充。部分类型项目申请代码1或申请代码2需要选择指定的申请代码。
(3)申请代码首位字母为“L”、“J”的,属于专用申请代码,仅在申请特殊类型项目时可以选择。申请代码首位为“L”的,仅用于申请NSFC-广东联合基金、NSFC-云南联合基金、NSFC-新疆联合基金和促进海峡两岸科技合作联合基金等项目;首位为“J”的,仅用于申请软课题和局(室)委托任务等项目;“A06”和“A08”仅用于申请NSAF联合基金和大科学装置联合基金等项目。如果在面上项目、青年科学基金项目、地区科学基金项目等类型项目申请时选择了以上的申请代码将不予接收。
(4)2014年部分学科领域继续试行“申请代码”、“研究方向”和“关键词”的规范化选择,包括地理学(D01及其下属申请代码)、电子学与信息系统(F01及其下属申请代码)和肿瘤学(H16及其下属申请代码)。上述学科领域项目的申请人在填写申请书简表时,应参考“试点学科领域申请代码、研究方向和关键词一览表”准确选择“申请代码1”及其相应的“研究方向”和“关键词”内容。该一览表详见自然科学基金委网站(http:///)“申请受理”栏目下的“特别关注”。申请其他学科项目也可参照试点学科的选择方式,试用“关键词”规范化选择功能,在关键词栏中选择中文关键词。
(5)申请人如对申请代码有疑问,请向相关部门咨询。
5.申请人和主要参与者应当在纸质申请书上签字。主要参与者中如有申请人所在依托单位以外的人员(包括研究生),其所在单位即被视为合作研究单位,应当在申请书基本信息表中填写合作研究单位信息并在签字盖章页上加盖合作研究单位公章,填写的单位名称应当与公章一致。已经在自然科学基金委注册的合作研究单位,须加盖单位注册公章;没有注册的合作研究单位,须加盖该法人单位公章。
主要参与者中的境外人员被视为以个人身份参与项目申请,其境外工作单位不作为合作研究单位,如本人未能在纸质申请书上签字,则应通过信件、传真等方式发送本人签字的纸质文件,说明本人同意参与该项目申请且履行相关职责,作为附件随纸质申请书一并报送。
1个申请项目的合作研究单位不得超过2个。
6.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职称)的申请人或者主要参与者的单位有下列情况之一的,应当在申请书的个人简历部分注明:
(1)同年申请或者参与申请各类科学基金项目的单位不一致的;
(2)与正在承担的各类科学基金项目的单位不一致的。
7.申请人申请科学基金项目的相关研究内容已获得其他渠道或项目资助的,请务必在申请材料中说明受资助情况以及与申请项目的区别和联系,注意避免同一研究内容在不同资助机构申请的情况。
8.申请书中的起始年月一律填写2015年1月;终止年月按照各类型项目资助期限的要求填写20**年12月(本《指南》特殊说明除外)。在站博士后人员申请相关类型项目,应当按照依托单位的书面承诺实事求是地填写项目终止年月。
9.本除面上项目和地区科学基金项目外,其他项目类型的项目申请全部要求在线填写。下载使用新版申请书时,应当将以前版本的申请书模版文件全部删除。
三、关于依托单位的职责
1.依托单位应当严格按照《条例》、本《指南》、有关受理申请的通知通告及相关类型项目管理办法等文件要求,组织本单位的项目申请工作。
2.依托单位应当对申请人的申请资格负责,并对申请材料的真实性和完整性进行审核,不得提交有涉密内容的项目申请。
3.依托单位如果允许《条例》第十条第二款所列的无工作单位或者所在单位不是依托单位的科学技术人员通过本单位申请项目,应当承担《条例》中有关依托单位的相关责任,对该申请人的资格和信誉负责,同
时要求提供依托单位同意该申请人通过本单位申请项目的证明,加盖公章后作为附件随纸质申请书一并报送。
4.依托单位应当对正在博士后流动站或工作站内从事研究的科学技术人员申请项目提供书面承诺,保证申请人在项目资助期内在站工作或者出站后继续留在依托单位从事科学研究。每份申请的书面承诺由依托单位盖章附在纸质申请书后一并报送。
四、关于申请受理的条件
按照《条例》规定,申请科学基金项目时有以下情形之一的将不予受理:
(1)申请人不符合《条例》和本《指南》规定条件的;
(2)申请材料不符合本《指南》要求的;
(3)申请项目数量不符合限项申请规定的。
五、连续两年申请面上项目后暂停面上项目申请1年
2012和2013连续两年申请面上项目未获资助的项目申请人(包括初审不予受理的项目),2014不得申请面上项目。
六、特殊说明
为防范学术不端行为,避免重复资助,自然科学基金委通过计算机软件对申请书内容进行比对,特别提醒申请人注意:
(1)不得将内容相同或相近的项目,以不同类型项目向同一科学部或不同科学部申请;
(2)受聘于一个以上依托单位的申请人,不得将内容相同或相近的项目,通过不同依托单位提出申请;
(3)不得将内容相同或相近的项目,以不同申请人的名义提出申请;
(4)不得将已获资助项目,向同一科学部或不同科学部提出重复申请。
以上情形如有查实,将视情节轻重给予处理,对确有学术不端行为者将提交监督委员会处理。
第四篇: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申请说明
申请须知
依托单位和申请人在申请2012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时,应当遵守下列规定:
一、关于申请人条件
1.依托单位的科学技术人员作为申请人申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应当符合《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条例》(简称《条例》)第十条第一款规定的条件:具有承担基础研究课题或其他从事基础研究的经历;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职称)或者具有博士学位,或者有2名与其研究领域相同、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职称)的科学技术人员推荐。部分类型项目在此基础上对申请人的条件还有特殊要求。
2.从事基础研究的科学技术人员,具备《条例》第十条第一款规定的条件,无工作单位或者所在单位不是依托单位,经与在自然科学基金委注册的依托单位协商,并取得该依托单位的同意,可以申请面上项目、青年科学基金项目,不得申请其他类型项目。
该类人员申请项目时,应当在申请书个人简历部分详细介绍本人以往研究工作及现工作单位情况,并提供依托单位同意本人申请项目的证明,作为附件随纸质申请书一并报送。
3.正在攻读研究生学位的人员(自然科学基金接收申请截止日期前尚未获得学位)不得作为申请人申请各类项目,但在职人员经过导师同意可以通过受聘单位申请部分类型项目,同时应当单独提供导师同意其申请项目并由导师签字的函件,说明申请项目与其学位论文的关系,承担项目后的工作时间和条件保证等,作为附件随纸质申请书一并报送。
在职攻读研究生学位的人员可以申请的项目类型包括:面上项目、青年科学基金项目、地区科学基金项目及部分联合基金项目(特殊说明的除外),但在职攻读硕士研究生学位的,不得申请青年科学基金项目。
4.正在博士后工作站内从事研究的科学技术人员申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需要由依托单位提供书面承诺,保证在获得项目资助后延长其在博士后工作站的期限至项目资助期满;或者是出站后继续留在依托单位从事科学研究。否则,自然科学基金委不受理在站博士后人员的项目申请。
二、关于申请书撰写要求
1.申请人在撰写申请书之前,应当认真阅读《条例》、本《指南》、相关类型项目管理办法和有关受理申请的通知、通告等文件。现行项目管理办法与《条例》和本《指南》有冲突的,以《条例》和本《指南》为准。
2.申请书应当由申请人本人按照撰写提纲撰写,并注意在申请书中不得出现任何违反法律及有关保密规定的内容。申请人应当对所提交申请材料的真实性、合法性负责。
3.根据所申请的项目类型,准确选择“资助类别”、“亚类说明”、“附注说明”等内容。要求“选择”的内容,只能在下拉菜单中选定;要求“填写”的内容,可以键入相应文字;有些项目“附注说明”需要严格按本《指南》相关要求填写。
4.根据所申请的研究方向或研究领域,按照本《指南》所附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申请代码”准确选择申请代码,特别注意:
(1)选择申请代码时,尽量选择到最后一级(6位或4位数字,重点项目和联合基金项目等特殊要求的除外)。
(2)申请人选择的申请代码1是自然科学基金委确定受理部门和遴选评审专家的依据,申请代码2作为补充。部分类型项目申请代码1或申请代码2需要选择指定的申请代码。
(3)申请代码首位字母为“L”、“J”的,属于专用申请代码,仅在申请特殊类型项目时可以选择。如申请代码首位为“L”的,仅用于申请NSFC-广东联合基金、NSFC-云南联合基金、NSFC-新疆联合基金项目等;首位为“J”的,仅用于申请国家基础科学人才培养基金、青少年科技活动、局(室)委托任务等类型项目。如果在面上项目、青年科学基金项目、地区科学基金项目等类型项目申请时选择了以上的申请代码将不予接收。
(4)2012年部分学科领域拟试行“申请代码”、“研究方向”和“关键词”的规范化选择,包括地理学(D01及其下属申请代码)、电子学与信息系统(F01及其下属申请代码)和肿瘤学Ⅰ(H1601至H1614申请代码)。上述学科领域项目的申请人在填写申请书简表时,应参考“试点学科领域申请代码、研究方向和关键词一览表”准确选择“申请代码1”及其相应的“研究方向”和“关键词”内容。该一览表详见自然科学基金委网站(http:///)“申请受理”栏目下的“特别关注”。
(5)申请人如对申请代码有疑问,请向相关部门咨询。
5.申请人和主要参与者应当在纸质申请书上签字。主要参与者中如有依托单位以外的人员(包括研究生,但不包括境外人员),其所在单位即被视为合作研究单位,应当在申请书基本信息表中填写合作单位信息并在签字盖章页上加盖合作研究单位公章,填写的单位名称应当与公章一致。已经在自然科学基金委注册的合作研究单位,须加盖单位注册公章;没有注册的合作研究单位,须加盖该法人单位公章。1个申请项目的合作研究单位不得超过2个。
主要参与者中的境外人员被视为以个人身份参与项目申请,如本人未能在纸质申请书上签字,则应通过信件、传真等本人签字的纸质文件,说明本人同意参与该项目申请且履行相关职责,作为附件随纸质申请书一并报送。
6.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职称)的申请人或者主要参与者的单位有下列情况之一的,应当在申请书的个人简历部分注明:
(1)同年申请或者参与申请各类基金项目的单位不一致的;
(2)与正在承担的各类基金项目的单位不一致的。
7.申请人申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的研究内容已获得其他渠道或项目资助的,应当在申请材料中说明受资助情况以及与申请项目的区别和联系。
8.除特殊说明的以外,申请书中的起始年月一律填写2013年1月;终止年月按照各类型项目资助期限的要求一律填写201*年12月。
9.下载使用新版申请书时,请务必将以前版本的申请书模版文件全部删除。
三、关于部分类型项目资助政策的调整
1.面上项目预计平均资助强度将达到80万元/项,资助期限仍为4年。
2.面上项目中设立“青年科学基金-面上项目连续资助项目”,详见本《指南》相关部分。
3.从2012年起设立“优秀青年科学基金项目”,进一步完善人才资助项目系列。
四、关于各类型项目介绍及申请的特殊要求
详见本《指南》各类型项目说明。
五、关于依托单位的职责
1.依托单位应当严格按照《条例》、本《指南》、有关申请的通知通告及相关类型项目管理办法等文件要求,组织本单位的项目申请工作。
2.依托单位应当对申请材料的真实性和完整性进行审核,并且对申请人的申请资格负责。
3.依托单位如果允许《条例》第十条第二款所列的无工作单位或者所在单位不是依托单位的科学技术人员通过本单位申请项目,应当承担《条例》中有关依托单位的相关责任,对该申请人的资格和信誉负责,同时要求提供依托单位同意该申请人通过本单位申请项目的证明,加盖公章后作为附件随纸质申请书一并报送。
六、关于限项申请规定(附后)
七、关于申请受理的条件
按照《条例》规定,申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时有以下情形之一的将不予受理:
1.申请人不符合《条例》和本《指南》规定条件的;
2.申请材料不符合本《指南》要求的;
3.申请项目数量不符合限项申请规定的。
八、特殊说明
为防范学术不端行为,避免重复资助,自然科学基金委2012年仍将通过计算机软件对申请书内容进行比对,特提醒申请人注意:
1.不得将内容相同或相近的项目,以不同类型项目向同一科学部或不同科学部申请;
2.受聘于一个以上依托单位的申请人,不得将内容相同或相近的项目,通过不同依托单位提出申请;
3.不得将内容相同或相近的项目,以不同申请人的名义提出申请;
4.不得将已获资助项目,向同一科学部或不同科学部提出重复资助申请。
以上情形如有查实,将视情节轻重给予处理,对确有学术不端行为者将提交监督委员会处理。
限项申请规定
1.各类型项目限项申请规定
申请人(不含参与者)同年只能申请1项同类型项目。
2.高级专业技术职务(职称)人员申请和承担项目总数限为3项的规定
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职称)的人员,申请(包括申请人和主要参与者)和正在承担(包括负责人和主要参与者)以下类型项目总数合计限为3项:面上项目、重点项目、重大项目、重大研究计划项目(不包括集成项目和指导专家组调研项目)、联合基金项目(指同一名称联合基金项目)、青年科学基金项目、地区科学基金项目、优秀青年科学基金项目、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申请时不限项)、国际(地区)合作研究项目、科学仪器基础研究专款项目、优秀国家重点实验室研究专项项目,以及资助期限超过1年的委主任基金项目和科学部主任基金项目等。
3.作为负责人限获得1次资助的项目类型
青年科学基金项目、优秀青年科学基金项目、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
4.不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职称)人员的限项申请规定
作为申请人申请和作为负责人正在承担的项目数合计限为1项;在保证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参与项目研究工作的前提下,作为主要参与者申请或者承担各类型项目数量不限。
5.不受申请和承担项目总数限制的项目类型
创新研究群体项目、国家基础科学人才培养基金项目、海外及港澳学者合作研究基金项目、数学天元基金项目、国际(地区)交流项目、国际(地区)学术会议项目、科普项目、重点学术期刊专项基金项目、青少年科技活动专项项目、委托任务及软课题研究项目、资助期限1年及以下的其他类型项目,以及项目指南中特殊说明不限项的项目等。
特殊说明:
(1)处于评审阶段(自然科学基金委做出资助与否决定之前)的申请,计入本限项申请规定范围之内。
(2)申请人即使受聘于多个依托单位,通过不同依托单位申请和承担项目,其申请和
承担项目数量仍然适用于本限项申请规定。
(3).不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职称)的人员晋升为高级专业技术职务(职称)后,作为负责人正在承担的项目计入限项范围,作为参与者正在承担的项目不计入限项范围。
(4)现行项目管理办法中,有关申请项目数量的要求与本限项申请规定不一致的,以本规定为准。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申请代码
A.数理科学部
B.化学科学部
C.生命科学部
D.地球科学部
E.工程与材料科学部
F.信息科学部
G.管理科学部
H.医学科学部
海外及港澳学者合作研究基金项目
为充分发挥海外及港澳科技资源优势,吸引海外及港澳优秀人才为国(内地)服务,自然科学基金委设立海外及港澳学者合作研究基金,资助海外及港澳50岁以下华人学者与国内(内地)合作者开展高水平的合作研究。
两年期资助项目
一、申请条件
(1)具有良好的科学道德;
(2)申请当年1月1日未满50周岁〔1962年1月1日(含)以后出生〕;
(3)具有所在国(或所在地)相当于副教授级以上的专业技术职务;
(4)在海外或港澳从事科学研究,并独立主持实验室或重要的研究项目;
(5)资助期内每年在依托单位从事合作研究工作的时间应当在两个月以上;
(6)已取得国际同行承认的创新性学术成就或突出的创造性科技成果;拟开展的研究工作属国际前沿,在中国内地有合作者且具有一定的合作基础。
(7)申请人与合作者所在的依托单位签订了合作研究协议书(简称协议书)。协议书中应当包括以下内容:
① 合作研究的项目名称以及研究方向、预期目标等;
② 依托单位承诺提供合作研究项目实施所必需的主要实验设备以及人力、物力等条件;
③ 申请人承诺资助期内每年在依托单位工作两个月以上。
二、注意事项
(1)海外及港澳学者合作研究基金项目注重考察申请人的学术水平及与合作者的合作基础。
(2)申请人在申请之前,应当首先落实在国内(内地)的合作者,并与其所在的依托单位签订合作研究协议书。
(3)合作者信息填写在主要参与者栏目的第一行。
(4)申请人供职单位及专业技术职务(职称)用英文填写。
(5)申请人或合作者同期只能申请一项且无同类型在研项目。
(6)申请人应当提供任职及承担项目情况的有效证明材料。
三、申请与报送
申请人应当按照海外及港澳学者合作研究基金项目申请书正文撰写提纲的要求,输入准确信息,撰写申请书并提交相关附件材料。
依托单位对申请书认真审核并对申请人条件进行核实后,按照相关要求报送自然科学基金委。
2011海外及港澳学者合作研究基金两年期项目共申请411项,资助80项,资助经费1 600万元。
2012海外及港澳学者合作研究基金项目计划资助120项,资助期限为2年,资助强度20万元/项。
延续资助项目
海外及港澳学者合作研究基金项目采取2+4的资助模式,获资助项目两年资助期满后可申请延续资助。经评审,对其中有实质性合作并有明显发展潜力的项目,给予4年期的延续资助。
一、申请条件
(1)承担2009项目并已按时结题,或承担2008项目,2011年结题后未申请或申请后未获延续资助的;
(2)项目执行期间,项目负责人每年在依托单位的工作时间得到保证;
(3)合作研究工作取得了实质性进展并为今后的合作奠定了良好基础;
(4)拟继续开展的合作研究工作有重要的科学意义,属于国际前沿,对推动学科发展和人才培养有重要作用;
(5)延续资助申请人与合作者所在的依托单位签订了延续资助期间合作研究协议书(简称协议书)。协议书中应当包括以下内容:
① 合作研究的项目名称以及研究方向、预期目标等;
② 依托单位承诺提供合作研究项目实施所必需的主要实验设备以及人力、物力等条件;
③ 申请人承诺延续资助期内每年在依托单位工作为两个月以上。
二、注意事项
(1)申请人或合作者同期只能申请一项(两年期和4年期延续资助项目)且无同类型在研项目。
(2)合作者信息填写在主要参与者栏目的第一行。
三、申请与报送
申请人应当按照海外及港澳学者合作研究基金项目申请书正文撰写提纲的要求,输入准确信息,撰写申请书并提交相关附件材料。
依托单位对申请书认真审核并对申请人条件进行核实后,按照相关要求报送自然科学基
金委。
2011海外及港澳学者合作研究基金项目,受理延续资助项目申请46项,资助20项,资助经费2 400万元。
2012海外及港澳学者合作研究基金项目计划延续资助30项,资助期限为4年,资助强度200万元/项。
第五篇: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申请代码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申请代码
E.工程与材料科学部
E01
金属材料 E0101
E0102
E0103
E0104 E0105
E0106
E0107
E0108
E0109
E0110
E0111
E0112
金属结构材料 E010101 E010102
金属基复合材料 E010201
新型金属结构材料 钢铁和有色合金结构材料
纤维、颗粒增强金属基复合材料
E010202 新型金属基复合材料 金属非晶态、准晶和纳米晶材料 E010301 非晶态金属材料 E010302 纳米晶金属材料 E010303 新型亚稳金属材料 极端条件下使用的金属材料 金属功能材料 E010501 金属磁性材料 E010502 金属智能材料 E010503 新型金属功能材料 金属材料的合金相、相变及合金设计 E010601 E010602
金属材料的合金相图 金属材料的合金相变
E010603 金属材料的合金设计
金属材料的微观结构
E010701 金属的晶体结构与缺陷及其表征方法 E010702 金属材料的界面问题
金属材料的力学行为
E010801 E010802 E010803
金属材料的形变与损伤 金属材料的疲劳与断裂 金属材料的强化与韧化
金属材料的凝固与结晶学
E010901 金属的非平衡凝固与结晶
E010902 E011001 E011002
金属的凝固行为与结晶理论
金属材料表面科学与工程
金属材料表面改性及涂层
金属材料表面的组织、结构与性能
金属材料的腐蚀与防护 E011101 金属常温腐蚀与防护 E011102 金属高温腐蚀与防护 金属材料的磨损与磨蚀
E0113
E011201 E011202 金属材料的摩擦磨损 金属材料的磨蚀
金属材料的制备科学与跨学科应用基础
E02
无机非金属材料 E0201 人工晶体 E0202 玻璃材料
E020201 特种玻璃材料
E020202 传统玻璃材料 E0203 结构陶瓷
E020301 先进结构陶瓷
E020302 陶瓷基复合材料 E0204 功能陶瓷
E020401 精细功能陶瓷
E020402 压电与铁电陶瓷材料
E020403 生物陶瓷与生物材料
E020404 功能类陶瓷复合材料 E0205 水泥与耐火材料
E020501 新型水泥材料
E020502 新型耐火材料 E0206 碳素材料与超硬材料
E020601 高性能碳素材料
E020602 金刚石及其他超硬材料
E020603 新型碳功能材料 E0207 无机非金属类光电信息与功能材料
E020701 微电子与光电子材料
E020702 发光及显示材料
E020703 特种无机涂层与薄膜 E0208 无机非金属基复合材料
E020801 复合材料的制备
E020802 强化与增韧理论
E020803 界面物理与界面化学 E0209 半导体材料 E0210 E021
1E0212 E021
3无机非金属类电介质与电解质材料 无机非金属类高温超导与磁性材料
E021101 高温超导材料 E021102 磁性材料及巨磁阻材料
古陶瓷与传统陶瓷
其他无机非金属材料
E021301 生态环境材料 E021302 无机非金属材料设计及相图 E021303 无机非金属智能材料
E03
有机高分子材料
E0301
E030
2E0303
E0304 E0305 E0306 E0307
E0308 E0309
E0310
E0311 E0312 E0313
E031E0315
塑料 E030101 E030102
设计与制备
高性能塑料与工程塑料
橡胶及弹性体 E030201 设计与制备 E030202 高性能橡胶 E030203 热塑弹性体
纤维
E030301 设计与制备 E030302 高性能纤维与特种合成纤维 E030303 仿生与差别化纤维
涂料
粘合剂
高分子助剂
聚合物共混与复合材料
E030701 材料的设计与制备 E030702 高性能基体树脂 E030703 纳米复合 E030704 增强与增韧 特殊与极端环境下的高分子材料
有机高分子功能材料
E030901 光电磁信息功能材料 E030902 分离与吸附材料 E030903 感光材料 E030904 自组装有机材料与图形化 E030905
有机无机复合功能材料
E030906 纳米效应与纳米技术 生物医用高分子材料 E031001 组织工程材料 E031002 载体与缓释材料 E031003 植入材料 智能材料 仿生材料
高分子材料与环境 E031301 天然高分子材料 E031302 环境友好高分子材料 E031303 E031304
高分子材料的循环利用与资源化 高分子材料的稳定与老化
高分子材料结构与性能 E031401 结构与性能关系 E031402 E031403
高分子材料的表征与评价 高分子材料的表面与界面
高分子材料的加工与成型
E031501 E031502
加工与成型中的化学与物理问题 加工与成型新原理、新方法
E04
冶金与矿业 E0401 金属与非金属地下开采 E0402 煤炭地下开采 E0403 石油天然气开采 E0404 化石能源储存与输送 E0405 露天开采与边坡工程 E0406 E0407 E0408 E0409 E0410
E0411
E0412
E0413 E0414 E0415
E0416
海洋、空间及其他矿物资源开采与利用
钻井工程与地热开采
地下空间工程
矿山岩体力学与岩层控制
安全科学与工程
E041001 通风与防尘
E041002 突水与防灭火
E041003 岩爆与瓦斯灾害
E041004 安全检测与监控
矿物工程与物质分离科学
E041101 工艺矿物学与粉碎工程学
E041102 矿物加工工程
E041103 物理方法分离
E041104 化学方法分离
E041105 矿物材料与应用
冶金物理化学与冶金原理
E041201 火法冶金
E041202 湿法冶金
E041203 电(化学)冶金与电池电化学
E041204 冶金熔体(溶液)
E041205 冶金物理化学研究方法与测试技术
冶金化工与冶金反应工程学
钢铁冶金
有色金属冶金
E041501 轻金属
E041502 重金属
E041503 稀有金属
E041504 贵金属等分离提取
材料冶金过程工程
E041601 材料冶金物理化学
E041602 金属净化与提纯
E041603 熔化、凝固过程与控制
E041604 金属成形与加工
E041605 应变冶金
E041606 喷射与喷涂冶金 E041607 焊接冶金 E041608 电磁冶金
E0417
E0418
E0419
E0420
E0
421 E0422
E05 机械工程
E0501
E0502
E0503
E0504
E050
5粉末冶金与粉体工程
特殊冶金、外场冶金与冶金新理论、新方法
资源循环科学
矿冶生态与环境工程
E042001 矿山复垦与生态恢复
E042002
矿冶环境污染评测与控制
E042003 有害辐射等污染的防治 E042004 绿色冶金与增值冶金 矿冶装备工艺原理
资源利用科学及其他
E042201 短流程新技术 E042202 冶金耐火与保温材料 E042203 交叉学科与新技术 E042204 冶金计量、测试与标准 E042205 矿冶系统工程与信息工程 E042206 冶金燃烧与节能工程 E042207
冶金史及古代矿物科学
机构学与机器人
E050101 机构学与机器组成原理 E050102 机构运动学与动力学 E050103 机器人机械学 传动机械学 E050201 机械传动 E050202 流体传动 E050203 复合传动
机械动力学 E050301 振动/噪声测试、分析与控制 E050302 机械系统动态监测、诊断与维护 E050303
机械结构与系统动力学
机械结构强度学
E050401 机械结构损伤、疲劳与断裂 E050402 机械结构强度理论与可靠性设计 E050403 机械结构安全评定
机械摩擦学与表面技术
E050501 机械摩擦、磨损与控制 E050502 机械润滑、密封与控制 E050503
机械表面效应与表面技术
E0506
E0507
E0508
E0509
E0510
E0511
E0512
E050504 机械设计学 E050601 E050602 E050603 E050604 机械仿生学 E050701 E050702 E050703 零件成形制造 E050801 E050802 E050803 E050804 零件加工制造 E050901 E050902 E050903 E050904
工程摩擦学与摩擦学设计 设计理论与方法 概念设计与优化设计 智能设计与数字化设计 机械系统集成设计 机械仿生原理
仿生机械设计与制造 人-机-环境工程学
铸造工艺与装备
塑性加工工艺、模具与装备 焊接结构、工艺与装备近净成形与快速制造 切削、磨削加工工艺与装备 非传统加工工艺与装备 超精密加工工艺与装备 高能束加工工艺与装备
制造系统与自动化 E051001 数控技术与装备 E051002 E051003 E051004 E051005 E051101 E051102 E051103 E051104 微/纳机械系统 E051201 E051202 E051203 E051204
微/纳机械传感与控制 微/纳制造过程检测与控制 数字化制造与智能制造 可重构制造系统 可持续设计与制造
制造系统调度、规划与管理
机械计量标准、理论与方法 机械测试理论、方法与技术 机械传感器技术与测试仪器 机械制造过程监测与控制
微/纳机械驱动器与执行器件
机械测试理论与技术
微/纳机械系统组成原理与集成
E06
工程热物理与能源利用 E0601 工程热力学
E060101
E060102
热力学基础
热力过程与热力循环
E0602
E0603
E0604
E0605
E0606
E0607
E060103 E060104 E060105 E060106 内流流体力学 E060201 E060202 E060203 E060204 传热传质学 E060301 E060302 E060303 E060304 E060305 燃烧学 E060401 E060402 E060403 E060404 E060405 E060406 E060407 E060408
多相流热物理学 E060501 E060502 E060503 E060504 E060601 E060602 E060603 E060604 E060605 E060701 E060702 E060703 E060704 E060705 E060706
能源利用系统与评价
节能与储能中的工程热物理问题 制冷
热力系统动态特性、诊断与控制 黏性流动与湍流 动力装置内部流动 流体机械内部流动 流体噪声与流固耦合 热传导 辐射换热 对流传热传质 相变传递过程 微观传递过程
层流火焰和燃烧反应动力学 湍流火焰
煤与其他固体燃料的燃烧 气体、液体燃料燃烧 动力装置中的燃烧 特殊环境与条件下燃烧 燃烧污染物生成和防治 火灾
离散相动力学 多相流流动 多相流传热传质 气固两相流
热物性与热物理测试技术
流体热物性 固体材料热物性 单相与多相流动测试技术 传热传质测试技术 燃烧测试技术
可再生与替代能源利用中的工程热物理问题
太阳能利用中的工程热物理问题
生物质能利用中的工程热物理问题
风能利用中的工程热物理问题
水能、海洋能、潮汐能利用中的工程热物理问题
地热能利用中的工程热物理问题
氢能利用中的工程热物理问题
E0608 工程热物理相关交叉领域
E07
电气科学与工程 E0701 电磁场与电路
E070101
E070102
E070103
E070104 E0702
E0703
E0704
E0705
E0706
E0707 E0708 E0709 E0710 E0711 E0712
E070201 E070202 电机与电器 E070301 E070302 E070303 电力系统 E070401 E070402 E070403 高电压与绝缘 E070501 E070502 E070503 电力电子学 E070601 E070602
电磁场分析与综合 电网络理论 静电理论与技术 电磁测量与传感
电工材料特性及其应用
工程电介质特性与测量
绝缘与功能电介质材料的应用基础
电弧与电接触 电器
电机及其系统 电力系统分析 电力系统控制 电力系统保护 高电压与大电流 电气设备绝缘 过电压及其防护 电力电子器件及其应用 电力电子系统及其控制
脉冲功率技术
气体放电与放电等离子体技术 电磁环境与电磁兼容 超导电工学 生物电磁技术
电能储存与节电技术
E08
建筑环境与结构工程 E080
1E080E080
3建筑学 E080101 E080102 城乡规划 E080201 E080202 建筑物理 E080301 E080302
建筑设计与理论 建筑历史与理论 城乡规划设计与理论 风景园林规划设计与理论 建筑热环境 建筑光环境
E080E080303 环境工程 E080401 E080402 E080403 建筑声环境 给水处理
污水处理与资源化 城镇给排水系统
E080404
E08040E080406
E0805 结构工程
E080501
E080502
E080503
E080504
E080505
E080506
E080507
E080508
E080509
E080510
E080511
E080512
E0806 岩土与基础工程
E080601
E080602
E080603
E0807 交通工程
E080701
E080702
E080703
E080704
E0808
防灾工程
E080801
E080802
E080803
E080804
E080805
E09
水利科学与海洋工程
E0901 水文、水资源
E090101
E090102
E090103
E090104
城镇固体废弃物处置与资源化
空气污染治理
城市受污染水环境的工程修复
混凝土结构与砌体结构
钢结构与空间结构
组合结构与混合结构
新型结构与新材料结构
桥梁工程
地下工程与隧道工程
结构分析、计算与设计理论
结构实验方法与技术
结构健康监测
既有结构性能评价与修复
混凝土结构材料
土木工程施工与管理
地基与基础工程
岩土工程减灾
环境岩土工程
交通规划理论与方法
交通环境工程
道路工程
铁道工程
地震工程
风工程
结构振动控制
工程防火
城市与生命线工程防灾
洪涝和干旱与减灾
水文过程和模型及预报
流域水循环与流域综合管理
水资源分析与管理
E0902
E090105 农业水利
E090201 E090202
水资源开发与利用
E0903
E0904
E090
5E0906
E0907
E0908
E0909
农业水循环与利用 灌溉与排水
E090203 灌排与农业生态环境 水环境与生态水利 E090301 水环境污染与修复
E090302
农业非点源污染与劣质水利用 E090303 E090401 E090402 E090403 E090404 E090405 水力学与水信息学
E090501 工程水力学 E090502 地下与渗流水力学 E090503 地表与河道水力学 E090504 水信息学与数字流域
水力机械及其系统
E090601 水力机械的流动理论 E090602 空蚀和磨损及多相流 E090603 电站和泵站系统 E090604 监测和诊断及控制 岩土力学与岩土工程 E090701 岩土体本构关系与数值模拟 E090702 E090703 E090704 E090705 E090801 E090802
岩土体试验、现场观测与分析 软基与岩土体加固和处理 岩土体渗流及环境效应 岩土体应力变形及灾害 水工结构动静力性能分析与控制 水工结构实验、观测与分析 水利工程对生态与环境的影响 泥沙动力学
流域泥沙运动过程 河流泥沙及演变 河口泥沙与演变 工程泥沙
河流海岸动力学与泥沙研究
水工结构和材料及施工
E090803 E090804 水工和海工材料
水工施工及管理
海岸工程
E090901 海岸工程的基础理论 E090902 河口和海岸污染与治理 E090903 港口航道及海岸建筑物 E090904 海岸防灾与河口治理
E0910
E01 金属材料
E0101
E0102
E0103
E0104
E0105
E0106
E0107
E0108
E0109
海洋工程
E091001 海洋工程的基础理论
E091002 船舶和水下航行器
E091003 海洋建筑物与水下工程
E091004 海上作业与海事保障
E091005 海洋资源开发利用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申请代码
E.工程与材料科学部
金属结构材料
E010101 新型金属结构材料
E010102
钢铁和有色合金结构材料
金属基复合材料
E010201
纤维、颗粒增强金属基复合材料
E010202 新型金属基复合材料
金属非晶态、准晶和纳米晶材料
E010301 非晶态金属材料
E010302 纳米晶金属材料
E010303 新型亚稳金属材料
极端条件下使用的金属材料
金属功能材料
E010501 金属磁性材料
E010502 金属智能材料
E010503 新型金属功能材料
金属材料的合金相、相变及合金设计
E010601 金属材料的合金相图
E010602
金属材料的合金相变
E010603 金属材料的合金设计
金属材料的微观结构
E010701 金属的晶体结构与缺陷及其表征方法 E010702 金属材料的界面问题
金属材料的力学行为
E010801 金属材料的形变与损伤
E010802 金属材料的疲劳与断裂
E010803
金属材料的强化与韧化
金属材料的凝固与结晶学
E010901 金属的非平衡凝固与结晶
E0110
E0111
E0112
E0113
E010902 E011001 E011002
金属的凝固行为与结晶理论
金属材料表面科学与工程
金属材料表面改性及涂层
金属材料表面的组织、结构与性能
金属材料的腐蚀与防护 E011101 金属常温腐蚀与防护 E011102 金属高温腐蚀与防护 金属材料的磨损与磨蚀 E011201 金属材料的摩擦磨损 E011202 金属材料的磨蚀 金属材料的制备科学与跨学科应用基础
E02
无机非金属材料 E0201 人工晶体 E0202 玻璃材料
E020201 特种玻璃材料
E020202 传统玻璃材料 E0203 结构陶瓷
E020301 先进结构陶瓷
E020302 陶瓷基复合材料 E0204 功能陶瓷
E020401 精细功能陶瓷
E020402 压电与铁电陶瓷材料
E020403 生物陶瓷与生物材料
E020404 功能类陶瓷复合材料 E0205 水泥与耐火材料
E020501 新型水泥材料
E020502 新型耐火材料 E0206 碳素材料与超硬材料
E020601 高性能碳素材料
E020602 金刚石及其他超硬材料
E020603 新型碳功能材料 E0207 无机非金属类光电信息与功能材料
E020701 微电子与光电子材料
E020702 发光及显示材料
E020703 特种无机涂层与薄膜 E0208 无机非金属基复合材料
E020801 复合材料的制备
E020802 强化与增韧理论
E020803 界面物理与界面化学 E0209 半导体材料 E0210 E0211
无机非金属类电介质与电解质材料 无机非金属类高温超导与磁性材料
E0212 E021E021101 高温超导材料 E021102 磁性材料及巨磁阻材料
古陶瓷与传统陶瓷
其他无机非金属材料
E021301 生态环境材料 E021302 无机非金属材料设计及相图 E021303 无机非金属智能材料
E03
有机高分子材料 E0301 塑料
E03010E030
2E0303
E0304 E0305 E0306 E0307
E0308 E0309
E0310
E0311 E0312 E0313
E030102
设计与制备
高性能塑料与工程塑料
橡胶及弹性体 E030201 设计与制备 E030202 高性能橡胶 E030203 热塑弹性体
纤维
E030301 设计与制备 E030302 高性能纤维与特种合成纤维 E030303 仿生与差别化纤维
涂料
粘合剂
高分子助剂
聚合物共混与复合材料
E030701 材料的设计与制备 E030702 高性能基体树脂 E030703 纳米复合 E030704 增强与增韧 特殊与极端环境下的高分子材料
有机高分子功能材料
E030901 光电磁信息功能材料 E030902 分离与吸附材料 E030903 感光材料 E030904 自组装有机材料与图形化 E030905
有机无机复合功能材料
E030906 纳米效应与纳米技术 生物医用高分子材料 E031001 组织工程材料 E031002 载体与缓释材料 E031003 植入材料 智能材料 仿生材料
高分子材料与环境 E031301 天然高分子材料
E031E031
5E031302 E031303 E031304
环境友好高分子材料 高分子材料的稳定与老化
高分子材料的循环利用与资源化
高分子材料结构与性能 E031401 结构与性能关系 E031402 E031403 E031501 E031502
高分子材料的表征与评价 高分子材料的表面与界面
高分子材料的加工与成型
加工与成型中的化学与物理问题 加工与成型新原理、新方法
E04
冶金与矿业 E0401 金属与非金属地下开采 E0402 煤炭地下开采 E0403 石油天然气开采 E0404 化石能源储存与输送 E0405 露天开采与边坡工程 E0406 E0407 E0408 E0409 E0410
E0411
E0412
E0413 E0414 E0415
海洋、空间及其他矿物资源开采与利用
钻井工程与地热开采
地下空间工程
矿山岩体力学与岩层控制
安全科学与工程
E041001 通风与防尘
E041002 突水与防灭火
E041003 岩爆与瓦斯灾害
E041004 安全检测与监控
矿物工程与物质分离科学
E041101 工艺矿物学与粉碎工程学
E041102 矿物加工工程
E041103 物理方法分离
E041104 化学方法分离
E041105 矿物材料与应用
冶金物理化学与冶金原理
E041201 火法冶金
E041202 湿法冶金
E041203 电(化学)冶金与电池电化学
E041204 冶金熔体(溶液)
E041205 冶金物理化学研究方法与测试技术
冶金化工与冶金反应工程学
钢铁冶金
有色金属冶金
E041501 轻金属
E0416
E041502 E041503 E041504
材料冶金过程工程 E041601 E041602 重金属 稀有金属
贵金属等分离提取 材料冶金物理化学 金属净化与提纯
E0417
E0418
E0419
E0420
E0
421 E0422
E05 机械工程
E0501
E0502
E0503
E041603
熔化、凝固过程与控制
E041604 金属成形与加工
E041605 应变冶金
E041606 喷射与喷涂冶金
E041607 焊接冶金
E041608 电磁冶金
粉末冶金与粉体工程
特殊冶金、外场冶金与冶金新理论、新方法
资源循环科学
矿冶生态与环境工程
E042001 矿山复垦与生态恢复
E042002
矿冶环境污染评测与控制
E042003 有害辐射等污染的防治
E042004 绿色冶金与增值冶金
矿冶装备工艺原理
资源利用科学及其他
E042201 短流程新技术
E042202 冶金耐火与保温材料
E042203 交叉学科与新技术
E042204 冶金计量、测试与标准
E042205 矿冶系统工程与信息工程
E042206 冶金燃烧与节能工程
E042207
冶金史及古代矿物科学
机构学与机器人
E050101 机构学与机器组成原理
E050102 机构运动学与动力学
E050103 机器人机械学
传动机械学
E050201 机械传动
E050202 流体传动
E050203 复合传动
机械动力学
E050301 振动/噪声测试、分析与控制 E050302 机械系统动态监测、诊断与维护
E050303
机械结构与系统动力学
E0504
E050E0506
E0507
E0508
E0509
E0510
E0511
E0512
机械结构强度学 E050401 E050402 E050403 E050501 E050502 E050503 E050504 机械设计学 E050601 E050602 E050603 E050604 机械仿生学 E050701 E050702 E050703 零件成形制造 E050801 E050802 E050803 E050804 零件加工制造 E050901 E050902 E050903 E050904
机械结构损伤、疲劳与断裂 机械结构强度理论与可靠性设计 机械结构安全评定
机械摩擦、磨损与控制 机械润滑、密封与控制 机械表面效应与表面技术 工程摩擦学与摩擦学设计 设计理论与方法 概念设计与优化设计 智能设计与数字化设计 机械系统集成设计 机械仿生原理
仿生机械设计与制造 人-机-环境工程学
铸造工艺与装备
塑性加工工艺、模具与装备 焊接结构、工艺与装备近净成形与快速制造 切削、磨削加工工艺与装备 非传统加工工艺与装备 超精密加工工艺与装备 高能束加工工艺与装备
机械摩擦学与表面技术
制造系统与自动化 E051001 数控技术与装备 E051002 E051003 E051004 E051005 E051101 E051102 E051103 E051104 微/纳机械系统 E051201
数字化制造与智能制造 可重构制造系统 可持续设计与制造
制造系统调度、规划与管理
机械计量标准、理论与方法 机械测试理论、方法与技术 机械传感器技术与测试仪器 机械制造过程监测与控制
微/纳机械驱动器与执行器件
机械测试理论与技术
E051202 E051203 E051204
微/纳机械传感与控制 微/纳制造过程检测与控制 微/纳机械系统组成原理与集成
E06
工程热物理与能源利用 E0601 工程热力学
E060101
E060102
E060103
E060104
E060105
E0602
E0603
E0604
E0605
E0606
E060106 内流流体力学 E060201 E060202 E060203 E060204 传热传质学 E060301 E060302 E060303 E060304 E060305 燃烧学 E060401 E060402 E060403 E060404 E060405 E060406 E060407 E060408
多相流热物理学 E060501 E060502 E060503 E060504 E060601 E060602 E060603 E060604
热力学基础
热力过程与热力循环 能源利用系统与评价
节能与储能中的工程热物理问题 制冷
热力系统动态特性、诊断与控制 黏性流动与湍流 动力装置内部流动 流体机械内部流动 流体噪声与流固耦合 热传导 辐射换热 对流传热传质 相变传递过程 微观传递过程
层流火焰和燃烧反应动力学 湍流火焰
煤与其他固体燃料的燃烧 气体、液体燃料燃烧 动力装置中的燃烧 特殊环境与条件下燃烧 燃烧污染物生成和防治 火灾
离散相动力学 多相流流动 多相流传热传质 气固两相流
热物性与热物理测试技术
流体热物性 固体材料热物性 单相与多相流动测试技术 传热传质测试技术
E0607
E0608
E060605 E060701 E060702 E060703 E060704
燃烧测试技术
可再生与替代能源利用中的工程热物理问题
太阳能利用中的工程热物理问题
生物质能利用中的工程热物理问题
风能利用中的工程热物理问题
水能、海洋能、潮汐能利用中的工程热物理问题
E060705 地热能利用中的工程热物理问题
E060706 氢能利用中的工程热物理问题
工程热物理相关交叉领域
E07
电气科学与工程 E0701 电磁场与电路
E070101
E070102
E070103
E070104 E0702
E0703
E0704
E0705
E0706
E0707 E0708 E0709 E0710 E0711 E0712
E070201 E070202 电机与电器 E070301 E070302 E070303 电力系统 E070401 E070402 E070403 高电压与绝缘 E070501 E070502 E070503 电力电子学 E070601 E070602
电磁场分析与综合 电网络理论 静电理论与技术 电磁测量与传感 工程电介质特性与测量
电工材料特性及其应用
绝缘与功能电介质材料的应用基础
电弧与电接触 电器
电机及其系统 电力系统分析 电力系统控制 电力系统保护 高电压与大电流 电气设备绝缘 过电压及其防护 电力电子器件及其应用 电力电子系统及其控制
脉冲功率技术
气体放电与放电等离子体技术 电磁环境与电磁兼容 超导电工学 生物电磁技术
电能储存与节电技术
E08
建筑环境与结构工程
E080
1建筑学 E080101 E08010
2建筑设计与理论 建筑历史与理论
E0802 城乡规划
E080201
E080202 E0803 建筑物理
E080301
E080302
E080303 E0804 环境工程
E080401
E080402
E08040E08040E08040E080406 E0805 结构工程
E080501
E080502
E080503
E080504
E080505
E080506
E080507
E080508
E080509
E080510
E080511
E080512
E0806 岩土与基础工程
E080601
E080602
E080603 E0807 交通工程
E080701
E080702
E080703
E080704 E0808
防灾工程
E080801
E080802
E080803
城乡规划设计与理论
风景园林规划设计与理论
建筑热环境
建筑光环境
建筑声环境
给水处理
污水处理与资源化
城镇给排水系统
城镇固体废弃物处置与资源化
空气污染治理
城市受污染水环境的工程修复
混凝土结构与砌体结构
钢结构与空间结构
组合结构与混合结构
新型结构与新材料结构
桥梁工程
地下工程与隧道工程
结构分析、计算与设计理论
结构实验方法与技术
结构健康监测
既有结构性能评价与修复
混凝土结构材料
土木工程施工与管理
地基与基础工程
岩土工程减灾
环境岩土工程
交通规划理论与方法
交通环境工程
道路工程
铁道工程
地震工程
风工程
结构振动控制
E080804 E080805 工程防火
城市与生命线工程防灾
E09
水利科学与海洋工程 E0901 水文、水资源
E090101
E0902
E090102 E090103 E090104 E090105 农业水利
E090201 E090202
洪涝和干旱与减灾 水文过程和模型及预报 流域水循环与流域综合管理 水资源分析与管理
水资源开发与利用
E0903
E0904
E090
5E0906
E0907
E0908
农业水循环与利用 灌溉与排水
E090203 灌排与农业生态环境 水环境与生态水利 E090301 水环境污染与修复
E090302
农业非点源污染与劣质水利用 E090303 E090401 E090402 E090403 E090404 E090405 水力学与水信息学
E090501 工程水力学 E090502 地下与渗流水力学 E090503 地表与河道水力学 E090504 水信息学与数字流域
水力机械及其系统
E090601 水力机械的流动理论 E090602 空蚀和磨损及多相流 E090603 电站和泵站系统 E090604 监测和诊断及控制 岩土力学与岩土工程 E090701 岩土体本构关系与数值模拟 E090702 E090703 E090704 E090705
岩土体试验、现场观测与分析 软基与岩土体加固和处理 岩土体渗流及环境效应 岩土体应力变形及灾害 水利工程对生态与环境的影响 泥沙动力学
流域泥沙运动过程 河流泥沙及演变 河口泥沙与演变 工程泥沙
河流海岸动力学与泥沙研究
水工结构和材料及施工
E090801 E090802
水工结构动静力性能分析与控制 水工结构实验、观测与分析
E090803 E090804 水工和海工材料
E0909 海岸工程
E090901
E090902
E090903
E090904 E0910 海洋工程
E091001
E091002
E091003
E091004
E091005 水工施工及管理
海岸工程的基础理论
河口和海岸污染与治理
港口航道及海岸建筑物
海岸防灾与河口治理
海洋工程的基础理论
船舶和水下航行器
海洋建筑物与水下工程
海上作业与海事保障
海洋资源开发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