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国家图书馆新馆建成开放
国家图书馆新馆建成开放
令人关注的大型文化设施——国家图书馆新馆历时4年终于落成,并于9月9日正式对公众开放。国家图书馆新馆位于现有老馆旁边,新馆外立面与附近建筑物构成一条直线,以树木、草坪相隔,特有的建筑风格使其在喧嚣的闹市中独具魅力。这座国家斥巨资兴建的工程由德国卡斯帕建筑设师事务所和华东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负责设计,中铁建工集团总承包施工。
新馆是一座现代化的8层建筑(地下3层和地上5层),卡斯帕设计所成功地将世界上最现代化的图书馆设计实现在这一建筑上。从外观上看,新馆令人印象深刻的是它的水平结构,整个楼体分为基座、屋面和屋顶三部分,分别象征着过去、现在和未来。沉稳的基座部分和由以玻璃为主的四面及形似漂移物般的屋项钢结构部分浑然一体,给人庄重、通透而又大气的感觉。馆内设计也与外观相一致,整个构思围绕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文化展开,这是新馆设计的灵魂-自下而上的中央大厅贯穿了整个建筑的上下,而且由于细部设计合理,做到了通透始终。大楼内三个平面区很好地诠释了过去、现在、未来的设计理念:位于底层和地下一层是图书馆最珍贵的部分,展示过去,为代表中国古代文化精髓的四库全书藏书区。这里的四库全书藏书阁是一个位于图书馆正中的晶莹的玻璃立方体,双层的玻璃墙内设有发光物体,可变换颜色。中间玻璃幕墙交接段展示现在,最高位于悬浮屋顶处的数字图书馆代表未来。不同的层面饰以不同的颜色,同样烘托过去、现在、未来的设计构思。同时,在中央大厅四周不同层面的阅览室、休息室等应有尽有,极为方便,区域空间可任意分隔。馆内藏书1400万册,读者席位2900个,日接待能力8000人次。
第二篇:法国国家图书馆(巴黎)
.法国国家图书馆(巴黎)沈弘 编译
当哥伦布刚刚发现美洲大陆时,文艺复兴的新学问都集中在意大利的图书馆,还有一个半岛文化的突出前哨是在匈牙利的马赛厄斯·科文努斯的宫廷。一百年以后,这个模式完全被改变。只有梵蒂冈图书馆仍然保持着它的地位,布达佩斯已经被土耳其人所攻占,另有两个著名的十五世纪意大利图书馆已经消失,剩下的意大利图书馆也因在阿尔卑斯山以北和西班牙新崛起的图书馆而黯然失色。在17世纪中,法国是人文主义传统的主要继承者,而且它通过军事征服而成为拥有意大利手抄本最多的外国。
自圣路易(1226-70)起,法国皇家爱好文学已经形成传统。国王查理五世于1373年在卢佛宫的一个塔楼上收藏了917册书,占据了塔楼三层的房间。其中有一个房间墙壁是用泥炭木嵌镶的,并且还装设了黄铜窗栅栏,以防“飞禽走兽”。屋内的家具包括装有旋转桌面的读经台,即十六世纪以后“书轮”的前身,但在1424年,所有的书都被亨利五世的兄弟贝德福特公爵约翰买走,后者死后,这些书就在英国失散了。
皇家图书收藏的第二个核心是从查理八世远征那不勒斯开始的。在从阿拉贡王国的战利品中,除了被运到布里塔尼的安妮在安布瓦斯的邸宅“以装饰该城堡”的挂毯、油画、大理石和斑岩外,还有一个拥有一千多册印刷书和手抄本的图书馆。藏书中甚至包括一些古希腊文手抄本,它们是那不勒斯的费兰德一世从失宠的侍臣安东内罗·皮特鲁奇那儿没收来的。查理八世尽管不懂希腊文和拉丁文,却受过人文主义的熏陶,并且雇佣了伦巴第作家保罗斯·艾米琉斯和贾纳斯·拉斯卡里斯,后者在梅第奇被驱逐出佛罗伦萨以后,就投靠了新崛起的列强法国。
莱奥波德·德利尔认为将皇家图书馆变成国家图书馆的主意最早是由查理的堂兄弟和继位者路易十二(1499-1515)提出来的。无论如何,路易是个伟大的收藏家。他从做诗人的父亲,奥尔良的查理,那儿继承了布洛瓦宫的两百多部手抄本,而他在这个基础上又增加了来自安布卢瓦斯的阿拉贡图书收藏,一个战败的米兰公爵藏于帕维亚城堡中的大部分图书,来自那不勒斯费兰特遗孀的藏书,以及一位佛兰芒绅士,布鲁日的路易,的手抄本,后者曾帮助查理五世从英国买书。所有这些收藏都给人以深刻印象,但它们大多是无系统性的哥特式文艺复兴时期文本。最早有记载的借阅图书证据是在下一位国王的任内。假如说必须挑选一个能证明法国国家图书收藏是为增进世代学术发展而存在的日期,那么成立枫丹白露宫图书馆的1544年便是当之无愧的。
国王的多明我会忏悔神父兼图书管理员纪尧姆·帕维于1518年制定了布洛瓦宫藏书的一个清单列举了1,626册书,其中有41册是古希腊文的,四册是希伯莱文的,还有两册是阿拉伯文的。一位那不勒斯的来访者,红衣主教阿拉贡的路吉的秘书,贝蒂斯的安东尼奥,在前一年写下了对这个图书馆的描述:
“在这个城堡或宫殿中,我们看到了一个相当大的图书馆,室内放了两排书桌,四周靠墙的书架从地板一直达到天花板,全都装满了书。除了这些书以外,还有一些放在内屋的木柜里,这些书都是用最漂亮的字体誊抄,然后用各种颜色的绸缎包装,并且带有华美的书扣和镀银的挂钩……”
换言之,有部分书是按照意大利的方式放在两排书桌上(现存藏书上所印的“靠庭院一边”和“靠护城河一边”就是用来区分书桌上图书的),另一部分放在靠墙的斜面书架上,它们似乎是带有书名标记的封底朝上放的。两个木柜用来放置珍本书,其中有一些曾被拿给那不勒斯的来访者欣赏:如彼特拉克的《凯旋》和《论改变命运的良药》,一部大开本的圣母祈祷书,一部“带有希腊图画的”耶稣受难神秘剧,以及有法语和拉丁语两种文字的奥维德《变形记》。这些书的选择意味深长,除了耶稣受难的袖珍画难以鉴定之外,其它都是哥特式字体的作品。它们显然比馆藏众多的人文主义手抄本更受到重视:贝里公爵的《大祈祷书》中有赫斯丁的雅克马尔所绘制的大型袖珍画(后被人从书中取走),而赠送给路易十二的两部彼特拉克法译本中有卢瓦画派艺术家所绘制的色彩淡薄的袖珍画装饰。
与此同时,对人文主义更为有利的新一代统治已经开始,弗朗西斯一世尽管不是一位古典语言学家,但他深受罗马历史和古典文化中英雄业绩的熏陶。这从他手边的那些图书中便可窥见一斑:贾斯廷努斯,修昔底斯,阿皮安和戴奥多鲁斯·西库鲁斯等人的法译本,还有《特洛伊的毁灭》,《玫瑰传奇》和其它一些中世纪的浪漫传奇。在一部于1519年献给国王的一部《箴言集》中,人文主义者纪尧姆·比代提出国王的荣耀有赖于他对文学的赞助,这一提法居然被国王所接受,而作者本人也被正式任命为新创立的皇家图书馆馆长。没有迹象表明比代只是将这个职位看做是一个闲职,而历任的图书管理员──埃塔普尔的雅克·勒费弗尔,沙洲的让,及诗人圣热莱的梅林──依然跟以前那样管理着图书收藏。但是比代急于想推动希腊语的研究,摆脱极为保守的巴黎大学神学院控制,于是他便说服国王,成立了一个皇家学院,即如今法兰西学院的前身。1530年,该学院任命了希腊语、数学和希伯莱语的高级讲师,1533年又任命了拉丁语的高级讲师,并且开始着手收集古希腊文手抄本。法国皇太子的导师,克里蒙纳的吉罗拉姆·封迪罗在一次赴意大利的旅行中购买了五十部古希腊文手抄本,其中二十部是从里厄主教平斯的让私人庄园里买来的,而其它的手抄本则是通过驻维也纳和罗马的法国大使购买的。馆藏中数量最多的古希腊文手抄本来自蒙特佩利尔主教,1539至1542年间驻威尼斯大使纪尧姆·佩里西尔。还包括来自一位流亡的科孚人安东尼奥斯·埃帕科斯的38部手抄本。另外还有印刷商阿尔杜斯的内兄阿索拉的乔万尼·弗朗西斯科的希腊语和拉丁语手抄本收藏。
直到1540年, 佩里西尔还告诉康士坦丁堡的法国特使说这些书是为国王在巴黎的学院而买的。但是把它们转给皇家图书馆,以组成一个国家学术研究中心的决定肯定是在这个时候所作出的。对于图书馆的重新强调也许是来自城堡的皮埃尔,后者于1537年被任命为皇家朗诵者,其任务是给国王朗诵古希腊和罗马的作品。这一任命的结果就是1537年12月28日颁布的著名法令,《蒙彼利埃法令》,即世界上最早的图书寄存法。印刷商和书商每出一种新书,都必须呈交一本给布洛瓦宫的图书管理员。进口的外国图书出售之前也都必须呈交一本供审查,假如合适就买下。据法令解释,这一方法可使当代作品汇集布洛瓦宫,以作为君王鼓励文学繁荣的纪念碑。王位继位者必须爱好学习研究,乐于继续赞助文学,而且后代也可以找到保持原始纯洁性的文本,以免它们掺杂讹误或消失。
另一个提及弗朗西斯一世意图的是罗贝尔·埃蒂安纳,他于1539年被授予希伯莱语和拉丁语印刷商和书商的皇家特许证书,三年后又获得希腊语印刷商的皇家特许证书。在他出版的西塞罗《图斯库卢姆谈话录》(1542)的序言中提到国王“耗费了巨资正在装备修缮一个藏有各种希伯莱语、希腊语和拉丁语书籍的图书馆……对于那些花费皇家币帛从意大利和希腊买来的古代作品文献,他不仅不吝啬将其示人,而且要将它们对所有人开放,并供他们使用。”这儿所描绘的图书馆1544年终于落成。布洛瓦宫的1,894册书与地球仪和装在皮箱里的鳄鱼头一起被运到了枫丹白露宫的一个画廊里,再加上国王的268部古希腊文手抄本(几年后又增加到了540部)和在波旁的康士坦丁变节背叛之后所没收的波旁家族图书收藏。这个在枫丹白露宫的图书馆并未完全对外开放,但是从埃蒂安纳的叙述中可以得知国王计划的一个组成部分就是刊印那些尚未出版的文本,使之可以为大众所用。三种特殊的希腊语活铅字,即“皇家希腊字体”,是克劳德·加拉蒙德模仿图书馆雇用的一位克里特人昂热洛·韦吉西奥斯所誊抄的手抄本中的字体和装饰所刻制的,而且得到了国王的资助。1544年出版的优西比乌斯《教会史》初版本是用这些希腊语活铅字印刷的第一本书,而于1550年出版,基于九部皇家手抄本的希腊语《新约》影响力最大。据说弗朗西斯一世选定了哈利卡纳萨斯的迪奥尼修斯所著的《罗马史》,并将其于1546-7年间出版,他还建议用小号的希腊语活铅字于1546年刊印了一部袖珍本《新约》。
由弗朗西斯一世开始的一项重新装订古希腊文手抄本和来自布洛瓦宫破旧书的计划,被他的继位者亨利二世以过分铺张的规模继续了下去。从他的统治时期(1547-59)有九百多册装订本幸存了下来。天才的设计家,来自地中海东岸的摩洛哥山羊皮和伊斯兰艺术的灵感,使得该时期的图书装订艺术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而迄今最光彩夺目的枫丹白露宫藏书一旦被摆放在一个单独房间里的书桌和斜面书架上时,其景观一定会令人难以忘怀。也许是为了模仿法国的皇家图书收藏,多斯加尼的大公爵弗朗西斯一世才于1585年将洛伦佐图书馆的手抄本统一用红色的摩洛哥山羊皮重新进行装订的。
1567年,巴黎大学的钦定讲座教授皮埃尔·拉姆斯向法国皇太后凯瑟林·德·梅第奇请求将这个图书馆运到巴黎来,以供文人学者使用,并且离大学也近一些。他引用洛伦佐·德·梅第奇的例子,后者“不是将图书馆设在自己漂亮的别墅里,而是将它置于祖国众人瞩目的地方”。这种说法显然奏了效,几年后,这个已经拥有3,650册书的皇家图书馆被安置在巴黎一座地址不明的建筑物的两个楼层之中,它们在那儿可能是首次按现代方式排列。这是一个重要的决定,枫丹白露宫的图书馆很可能会萎缩,因为后来的国王可能会喜欢别的住处,而一旦搬到首都,图书馆便会顺应国家的需求而发展。
在亨利四世任内(1589-1610),这个图书馆搬到了被耶稣会撤空了的克莱蒙特学院,接着又被图书馆长,索的雅克-奥古斯特先后运到科迪莉亚的修道院和它在竖琴街的一个分院。1622年完成的第一部图书馆目录列举了6,000册图书,1656年雅克·迪皮遗赠的图书使该收藏的数量增加了一倍半。后者的赠书中包括一部五世纪的李维《三十年代》手抄本,这是现存最古老的古典作品手抄本之一。J.B.科尔贝尔通过他作为挂名馆长的兄弟而执掌图书馆的1661至1683年是一段非常活跃的时期:他购置图书收藏,指示大使们买回外国图书,并派遣旅行家去东方收寻手抄本。奥尔良的加斯东收集的奖章组成了现在“奖章陈列馆”的核心。为了他自己的方便,科尔贝尔将图书馆迁到了他家花园后面的维维安妮街。1724年,图书馆最后一次搬迁,移入了街对面内弗斯公爵的邸宅内。
在这整个时期内,图书馆都没有对公众开放,就连艾萨克·沃西斯这么著名的学者也须通过王宫中的内线才得以进入图书馆的。所以当卢瓦的修道院长(这位早熟的博学者在九岁时,他父亲就买下了皇家图书馆馆长的官职以作为他的生日礼物)于1692年宣布将图书馆每星期开放两次时,在巴黎顿时成为重要新闻,被誉为“珍馐佳肴”。这一制度在六年以后还在实行,当时的利斯特博士发现图书馆占据了两层楼的22个房间,书柜上都装有铁栏栅进行保护。但是它后来又重新衰落,直到1735年才永久对读者开放,但也只是每星期两次。
法国革命首先带来了政治控制的严峻现实。最后一位皇家图书馆馆长,奥尔梅森的勒费弗尔,以及他的两位继承人,吉伦特派的提名候选人,卡拉和尚福尔,都一起被捕。尚福尔死于狱中,另外两人则死于断头台上。修道院长巴泰勒米和他的侄子出狱以后及时阻止了“奖章陈列馆”的藏品被回炉。一位下院议员提议烧毁图书馆,理由是它被“皇家图书馆”这个名称所玷污。这个威胁差点在1871年的巴黎公社社员手里变为现实,只是因为时间仓促和缺乏引火材料才未得逞。另一个建议,即“巴黎公共图书馆和各政府部门的藏书再也不能容许用可耻的奴役标记来玷污共和党人的眼睛。所有这些标记都得被马上消除:例如在封皮上或其它地方代表法国王室纹章的百合花,以及所有序言和题跋中凡提到国王和贵族的地方都得被删去。”该提案曾被起草为法令,但幸亏由于两位书商和一位印刷商,勒努阿尔,夏尔丹和迪多所引发的一场报纸争论而被撤销。
革命使法国的图书馆系统搞得混乱不堪:在巴士底监狱被攻陷后的二十年中,法国百分之九十五的书籍都被易主。从移民国外者,宗教团体和罪犯那儿没收的150万册图书被集中在巴黎的八处仓库之中:国家图书馆的高级职员尽其所能,从中挑选了十万册印刷书和约七万部手抄本。除此之外,在被征服国家收集文物战利品的特派员们所运回的西欧纪念碑式的重要文学作品也开始渊源不断地抵达图书馆。这些战利品在滑铁卢战役之后不得不重新贮存,而担任印刷书籍部主任长达43年的约瑟夫·范普里特于1818年成功地在他的部门造成一种井井有条的假象,使英国藏书界的泰斗,托马斯·弗罗格内尔·迪布丁神父发现他“温文尔雅”,接待英国来访者时毕恭毕敬,摆出了众多书页未曾裁开的古典作品和阿尔杜斯用犊皮纸印刷的书籍来使客人大饱眼福。但是过了四十年以后,大量新添的藏书仍未编目或整理,而剩余的编目工作直到鼎鼎大名的利奥波尔德·德莱尔掌管图书馆事务期间(1874-1905)才最后完成。除了法定的寄存书之外,法国国家图书馆在本世纪又增添了一项图书拍卖时的先买权。它跟大英图书馆馆一样,可以被认为是世界上最伟大的图书馆。
第三篇:信阳市图书馆新馆开放捐款捐书的方案1
信阳市图书馆新馆开馆接受捐赠方案
一、信阳市图书馆新馆建设情况
图书馆是城市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是公共文化服务的重要基础性设施,是政府保障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的重要实现途径。市委、市政府高瞻远瞩,于2008年启动信阳市图书馆新馆建设项目。新馆总建筑面积1.67万平方米,总投资约1亿元,设计藏书80万册,阅览座席1000个,网络接点600个,日接待读者2000多人次。
信阳市图书馆新馆建设遵循“以人为本、科学规划、功能优先、经济实用”的原则,坚持“智能、简洁、环保、便捷”的理念国。重视传统与现代的并畜,技术与文化的融合,充分体现图书馆现代化、信息化、智能化的发展特点。新馆分设九大服务区:爱心阅览区(特殊群体视听区)、少儿阅览区、报刊阅览区、图书借阅区、多媒体服务区、专题文献服务区、特藏服务区、读者研讨学习区、公共活动区,是一座集文献借阅、信息咨询、培训教育、学习研究、文化休闲于一体的开放式、多功能现代化公益图书馆。我们将以新馆建设为契机,力争在四年内把新馆建成管理水平先进,设备技术优良,文献资源丰富,服务效益良好的国家标准市级一级图书馆。
信阳市图书馆新馆建设投入是我市有史以来最大规模的文化建设项目,市财政为此付出了巨大努力。新馆开馆在即,至少需要购买25万册图书及购置相关设备,同时由于市图书馆原有基本建设标准低,当前的内容建设几乎是重新起步,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目前,信阳市图书馆仅购买新书8万册,加上原有馆藏图书6万册,共计14万册图书,仅能够开放一层的图书借阅区、报刊区、少儿天地,其他基本功能服区均无法开放,无法满足广大读者的需求,无法实现多功能现代化图书馆功能定位。新馆开馆前购买图书、设备等仍需投入大量资金,为此倡议全社会共攘善举。
二、捐资共建的项目
1、藏书建设:
按照《河南省公共图书馆管理办法》之规定,市级公
共图书馆基本藏书量不少于40万册。目前市图书馆藏书仅14万册,距离市级一级图书馆标准差距甚远。为满足广大读者的需求,还须陆续增加馆藏图书26万册,预计需要投入资金780万元。
2、多媒体服务区建设:
信阳市图书馆多媒体服务区将为读者提供互联网服务、各具特色的专题数据库服务、远程教育、信息查询,科技查新等多功能服务内容。视听服务区让电影爱好者和音乐“发烧友”各取所需。为实现建设目标,需配置服务器2台、电
脑终端100台、中文全文数据库、电子图书等,预计需投入资金120万元。
3、工具书阅览室建设:
信阳市图书馆设工具书阅览室一处,专业收藏工具书,为广大读者提供专业资料查询服务。目前我市工具书收藏量少,拟购置《四库全书》及《四库全书类目丛书》各一套,需投入资金60万元。
4、爱心阅览室设备:
为丰富我市盲人读者的精神生活,在信阳市图书馆新馆专门设立了爱心阅览室,拟购置盲文图书,有声读物、盲人VOD终端6台、盲人上网电脑4台、盲文打印机一台、爱心呼叫器、盲文阅听系统等软硬件设备,为盲人读者打造无障碍的学习休闲空间。以上设备购置预计需投入资金30万元。
三、捐赠形式
1、企业、团体、个人捐款5万元以上的,赠送牌匾,颁发荣誉证书,赠送借书卡;
2、企业、团体、个人捐款10万元以上的,设立专柜,赠送牌匾,颁发荣誉证书,赠送借书卡;
3、企业、团体、个人捐款50万元以上的,设立若干专柜,赠送牌匾,颁发荣誉证书,并赠送借书卡;
4、企业、团体、个人捐款100万元以上的,选择区域作为单位或个人冠名区域,赠送牌匾、颁发荣誉证书,赠送
借书卡;
同时,根据企业、团体、个人捐款情况,适时举行捐赠仪式,在媒体上宣传报道。企业、团体、个人捐款5万元以上的信阳市图书馆将在其捐赠款购买图书扉页上加盖印章,并在图书馆设立捐赠荣誉榜,信阳市图书馆也将在网站主页上设立专栏,在馆内提供为企业宣传平台,予以宣传和鼓励。
四、捐款时间
自2010年8月9日起。
第四篇:江苏省美术馆新馆
1936年,中国第一个国家美术馆在古城南京诞生,这就是江苏省美术馆的前身——国立美术陈列馆。1960年正式更名为江苏省美术馆。经过几代人半个多世纪的努力。江苏省美术馆的各项事业不断发展壮大,赢得了中国美术馆界的重要地位。江苏省美术馆是造型艺术博物馆,具有收藏、研究、陈列、展览、交流、服务等多项功能。现馆址与人民大会堂、总统府遗址相毗邻,同为中国近现代史遗址。主体建筑是融西方近代建筑风格与民族风格为一体的民国建筑。馆藏品在数量与质量上在全国美术馆位于前列。到目前为止共收藏近万件典藏品,初步形成明清书画、近现代中国画、近现代书法、中国新兴版画、中国水彩画、江苏水印版画、外国版画、民间工艺品、夏同浩捐赠作品、日本乡土玩具等到十个专题系列。馆藏精品先后到日本、加拿大、墨西哥及欧洲展出。江苏省美术馆下设江苏版画院、江苏油画雕塑院、江苏书画工作室。2004年,经省政府批准,江苏省美术馆新馆正式立项,将建成一流的现代化美术博物馆。
新馆与中国近代史博物馆、南京图书馆新馆、梅园新村纪念馆相毗邻,东望汉府街,北邻长江路,南接中山东路,占地面积约13000平方米。建成后的新馆将具有国际水准和时代特征,功能设置、设备配置、建筑装饰等标准达到一流水平,应成为江苏乃至全国的艺术品典藏、研究、展示的重要场所,成为艺术信息传播和海内外文化交流的活动中心。
新馆工程总投资3个亿,选址位于长江路文化一条街上,与、南京图书馆新馆相毗邻,具体位置在长江路以南、汉府街以西、中山东路以北、中央饭店东侧所围合的区域上,占地1万平方米,南北长约190-200米,东西宽约150-160米。新馆设计方案由德国KSP建筑设计事务所设计。主体建筑高24米,地上四层,地下二层,建筑面积2万7千平方米。各类大小展厅近10个,面积7000平方米,展厅面积比老馆扩大近4倍,最大的展厅1400平方米、层高8米。新馆同时还具备研究、典藏、交流、教育和艺术服务等多种功能,达到全国一流水平。
建成后的江苏省美术馆新馆将成为江苏省乃至全国重要的艺术品典藏、研究、展示和公民素质教育基地,成为艺术信息传播和海内外文化交流的活动中心,成为显示江苏文化艺术水平和社会教育水平的一个宣传窗口,是我省推进文化强省建设的重大文化工程。
第五篇:古籍定级规则-国家图书馆
古籍定级规则
目 次
前言 ……………………………………………………………………… 引言 ……………………………………………………………………… 1 范围 …………………………………………………………………… 2 术语和定义 …………………………………………………………… 3 定级 ……………………………………………………………………
前 言
本文件的编写格式和方法按《标准化工作导则 第1部分:标准的结构和编写》(GB/T 1.1-2009)中的规定编写。
本文件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提出。
本文件由全国图书馆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 389)归口。
本文件起草单位:国家图书馆、上海图书馆、首都图书馆、天津图书馆、南京图书馆、浙江图书馆、辽宁省图书馆、山东省图书馆、陕西省图书馆、北京大学图书馆、复旦大学图书馆等。
本文件主要起草人:李国庆、李致忠。
本文件参与起草人:张志清、陈红彦、陈先行、刘乃英、吴格、沈乃文、程有庆、赵前、徐忆农、鲍国强、唐桂艳、王清原、韦力、杨居让、童正伦。
引 言
普通形制的古籍是现存汉文古籍的主体,因其书写、印制时代不同,具有不同的文物价值;因其内容差异,具有不同的学术价值;因其写、印技艺不同,具有不同的艺术价值。研究古籍传本的这些特征与异同,鉴别其版本的优劣与真伪,进而确定其级别等次,对古籍的整理与保护,十分必要。
根据中国善本古籍藏品定级的相关精神,参照编纂《中国古籍善本书目》时提出的鉴别古籍善本的“三性原则”,以及列举的九项“善本收录条件”(习称“三性九条”),结合中国古籍的存藏现状,特制定本文件。范围
本文件规定了古籍的术语和定义,以及古籍的级别和等次。本文件的定级对象:普通形制的古籍。
本文件适用于全国各级各类图书馆、博物馆等单位的古籍保护、整理和利用,同时供出版、教学、科研及国内外相关单位参考使用。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2.1 古籍
中国古代典籍的简称。主要指书写、印制于1912年以前的普通形制典籍。2.2 版本
使用雕版、活字排版以及其他方式印制而成的古籍传本。通常也包括抄写的各种传本。2.3 版本类型
使用不同写印技术制作而成的各类版本总称。2.3.1 刻本
雕版印制书籍的统称。雕刻木板以成反字版片,经敷墨覆纸印制而成的古籍传本。2.3.2 影刻本
依据某一底本覆纸影摹其图文及版式,再行雕刻木版印制而成的古籍传本。2.3.3 翻刻本
依据某一刻本经过翻雕印制而成的古籍传本。2.3.4 朱印本
在雕版上敷以红色印制而成的古籍传本。2.3.5 蓝印本
在雕版上敷以蓝色印制而成的古籍传本。2.3.6 套印本
套色或套版印制的古籍传本。早期为同版分色印制,元代以后发展为两版或多版分色套印。
2.3.7 敷彩印本
在一块雕版上根据需要敷以不同颜色而印成的古籍传本。
2.3.8 套版印本
用两套或多套大小不同的雕版,根据需要分别敷以相同或不同颜色,依次刷印而成的古籍传本。常见以朱、墨两色印成的朱墨套印本,又有用三色以上印成的三色、四色、五色等套印本。
2.3.9 饾版拱花印本
运用饾版、拱花技法印制而成的古籍传本。制作大小、形状不同的雕版,敷以不同颜色,依次刷印,因版片零碎,状如饾饤,称饾版印本。
制作凹凸雕版,覆纸压印,使图案花纹线条凸现纸面,称拱花印本。2.3.10 钤印本
以印章着色直接有序地钤盖在书叶上而形成的印谱类传本。2.3.11 金属版印本
用金属材质制成整版印制而成的古籍传本。2.3.12 磁版印本
用磁土制成泥版雕刻阳文反字,火烧令坚,再敷墨覆纸印制而成的古籍传本。2.3.13 活字泥版印本
选用旧有阳文反字的木质雕版作为字源,将特制泥条的一端压于木质雕版的单个文字上,制成阴文正字的泥质字模,再按照书的内容,检用对应的泥质字模排成书版,而后压于特制的泥版上,制成阳文反字的泥质印版,再敷墨覆纸印制而成的古籍传本。2.3.14 影印本
使用照相技术摄取底本的图文,制成印版后用机械印制而成的古籍传本。2.3.15 珂罗版印本
又称玻璃版印本。将底本图文晒印于特殊玻璃版上,用机械印制而成的古籍传本。2.3.16 石印本
使用特殊制剂和技术,对多孔石质平版进行处理制成印版,用机械印制而成的古籍传本。包括影印和非影印两种技法。2.3.17 铜版印本
将底本图文蚀刻、雕刻在铜质基材上制成印版,印制而成的古籍传本。2.3.18 活字本
活字排印本的统称。利用泥、木、铜、锡、铅、铁等材质,按照传统制作方式而制成的活字摆成印版,再敷墨覆纸印制而成的古籍传本。其中,以铜、锡、铅、铁等材质活字排版印制而成的古籍传本称为“金属活字印本”。2.3.19 泥活字印本
以泥质活字排版印制而成的古籍传本。2.3.20 木活字印本
以木质活字排版印制而成的古籍传本。2.3.21
铜活字印本
以铜为材料制成活字,经排版印制而成的古籍传本。2.3.22
锡活字印本
以锡为材料制成活字,经排版印制而成的古籍传本。2.3.23
铅活字印本
以铅为材料制成活字,经排版印制而成的古籍传本。2.3.24
铁活字印本
以铁为材料制成活字,经排版印制而成的古籍传本。2.3.25 活字套印本
以活字和套印两种方式结合印制而成的古籍传本。包括同色和不同色套印。2.3.26 写本
缮写而成的古籍传本。包括宋代及其以前的抄写本;元代及元以后由中央政府组织编纂各书的内府抄写本;历代名家的抄写本;佛经、道经的各类抄写本等。2.3.27 稿本
分为手稿本、修改稿本、清稿本。著者亲笔缮写的书稿,称手稿本;著者亲笔修改自著的抄本、刊本,称修改稿本;只是倩人誊抄而著者未加任何修改的书稿,称清稿本。2.3.28 抄本
依据某一底本缮写誊抄而成的古籍传本。2.3.29 影抄本
又称影写本。依据某一底本覆纸影摹其图文及版式而成的古籍传本。
2.3.30 彩绘本
用多种颜色写绘而成的古籍传本。2.3.31 批校题跋本
带有批、校、题、跋的古籍传本。对书的内容进行品评、圈点而形成的批语谓之批;记载不同传本文字异同的谓之校;批、校均具者谓之批校;对底本内容、版本源流及其价值等所作的评述、鉴赏、考订、记事等文字,统称题跋。文字简略者称题识。
2.3.32 过录本
过录他本所载批校题跋的古籍传本。
2.3.33 特殊纸张印本
用特殊纸张印制而成的古籍传本。如公文纸、罗纹纸等印本。定级 3.1 定级原则
依据古籍所具有的文物价值、学术价值、艺术价值作为评定等级的原则。确定古籍级别并须实行有时限不唯时限原则,即首先是要划分时限,但又不以时限为唯一的区分准则。凡一书按时代衡量属于下一级别,而按文物、学术、艺术或所具有的特殊历史意义衡量应属于上一级别者,即可将其定为上一级别。同样,凡一书按时代衡量应属上一级别,而实际存况过差远失应有价值者,即应将其定为下一级别。
将现存古籍划分为一、二、三、四级,一至三级为善本。各分甲、乙、丙三个等次;四级是普通版本古籍,不再划分等次。3.2 一级古籍
具有特别重要历史、学术、艺术价值的古籍。3.2.1一级甲等古籍
——宋代(包括辽、西夏、大理、金、蒙古等时期)及宋以前各代印制、抄写的古籍传本。3.2.2 一级乙等古籍
——元代印制、抄写的古籍传本。
——明清时期各学科著名学者代表性著作的手稿本。3.2.3 一级丙等古籍
——明清时期著名学者的重要批校题跋本。
——明清时期特别重要的宋元版本的影抄本。
注:原本已佚。
——明代活字印本、具有代表性的套印本。——明代使用特殊纸张的印本、抄写本。——明代具有特殊装帧形式的古籍传本。
——明正德十六年(1521)前精刻精印的插图本、精美的彩绘本。——明代使用饾版拱花及其他特殊技法印制的古籍传本。——明代纂修《永乐大典》零本。
——清代中央政府组织编纂的超大部帙的古籍原足本。3.3 二级古籍
具有重要历史、学术、艺术价值的古籍。3.3.1 二级甲等古籍
——明洪武元年(1368)至正德十六年(1521)印制、抄写的古籍传本。——明清时期各学科著名学者代表性著作的修改稿本、一般著作的手稿本。——明嘉靖元年(1522)至清乾隆六十年(1795)印制、抄写的元代及元以前人著作而成为现存最早的古籍传本。
——清代纂修《四库全书》底本。
——明清时期著名藏书家的重要批校题跋本。——明清时期地方割据政权印制的重要古籍传本。——明清时期重要的宋元版本的影抄本。
注:原本尚存。
3.3.2 二级乙等古籍
——明嘉靖元年(1522)至隆庆六年(1572)印制、抄写的古籍传本。——明万历元年(1573)至明末印制的朱印本、蓝印本、钤印本。——清顺治元年(1644)至清乾隆四十一年(1776)的活字印本、活字套印本。
3.3.3 二级丙等古籍
——清代纂修《四库全书》原本零帙。——明清时期重要的宋元版本的影刻本。
——明代泰昌,南明弘光、隆武,清代祺祥等年号印制、抄写的古籍传本。——明末至清乾隆六十年(1795)具有代表性的套印、敷彩印及铜版、金属版印的古籍传本。
——明万历元年(1573)至清乾隆六十年(1795)精刻精印的插图本、精美彩绘本。
——清代磁版印本、活字泥版印本,以及泥活字、铜活字、锡活字、铅活字及铁活字印本。
——清代利用特殊技术、材料印制、抄写的古籍传本。——清代具有特殊装帧形式的古籍传本。3.4 三级古籍
具有比较重要历史、学术、艺术价值的古籍。3.4.1 三级甲等古籍
——明万历元年(1573)至清顺治十八年(1661)印制、抄写的古籍传本。
——清初著名学者著作的刻本、抄本。——清初一般学者的清稿本。——清初著名藏书家的批校题跋本。
——清嘉庆元年(1796)以后过录他人批校题跋,而原批校题跋本已不存世的古籍传本。
——清乾隆六十年(1795)之前印制及其后具有特殊纪年的时宪书。
注:特殊纪年,如乾隆六十一年至六十四年、光绪三十五年、宣统四年等。
——清乾隆六十年(1795)至清末印制、抄写的元代及元以前人著作而成为该书现存最早的古籍传本。
——清代著名收藏家钤印的集古印谱、名家印谱。3.4.2 三级乙等古籍
——清康熙元年(1662)至乾隆六十年(1795)印制、抄写的古籍传本。——清初学者的清稿本。——清初学者的批校题跋本。
——清代最早采用西方印刷技术印制的铅印本、影印本。——清代钤印的集古印谱、名家印谱。3.4.3 三级丙等古籍
——清嘉庆元年(1796)以后翻刻、传抄宋元版本及稀见明清人著作的古籍传本。——清嘉庆元年(1796)以后过录明清时期重要批校题跋的古籍传本。——清嘉庆元年(1796)以后精刻精印本。
——清嘉庆元年(1796)以后具有特殊价值的活字印本、朱印本、蓝印本及彩绘本。3.5 四级古籍
具有一定历史、学术、艺术价值的古籍。
——清嘉庆元年(1796)至宣统三年(1911)印制、抄写的普通古籍传本。
——清代钤印的普通印谱及民国印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