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库大全 > 精品范文库 > 7号文库

国学杂说5篇

国学杂说5篇



第一篇:国学杂说

国学杂说

(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所周德春)

国学,从字面上来说,是我国传统的学问。中华的悠久历史孕育了灿烂的文化,从先秦的诸子百家发源,具有中国人文特色的哲学、经学、史学、文学大放光彩,形成了以儒家经典学说为主流的文化形态。以史学而言,中国有着浩瀚丰富的历史文献,从先秦的《尚书》、《春秋》等经学典籍开始,历史叙事就展开了那宏伟的画卷。以《史记》、《汉书》等二十四部正史及《资治通鉴》为代表的经典史书,结构严谨,内容丰富,语言生动,成为史学与文学作品完美结合的典范。就文学来说,先秦诸子散文、汉魏六朝文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皆在艺术上达到了美轮美奂的效果,涌现出一大批经典作品,千百年来世代传诵,陶冶了我们民族的心灵,塑造了我们中华的精神。

学习国学,最重要是潜心阅读传统经典,包括哲学、史学和文学。现代社会,物资的繁华、生活的富足并不能弥补人内心的精神缺陷。忙忙碌碌的现代人在闲暇之余,应该追求精神的愉悦和人格的完善,而阅读经典,与哲人对话,让内心沉浸于理想、道德、正义、光明及一切美的事物的意境之中,不知不觉,我们的素养就会有所提高,我们的心智就会趋于完善。我们会变得更有理性,更有道德,更深刻体会到人生的乐趣和意义。我本人学习的是历史地理学,虽然不是专门研究国学,但对其一直怀有兴趣与热爱之情。记得阅读司马迁《史记》,每读到精彩之处,皆深叹其真“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也。读《诗经》,咀嚼其一咏三叹之诗句,妙哉不可言。诵念唐诗、宋词,字字珠玑,句句情意,美哉不可言。阅读经典,如同徜徉于传统文化的海洋,乐哉悠哉。

现在教育都讲究实用主义,君不见经贸、外语、法律、财会一大片,考证、培训满天飞。学生疲于奔命,为一份“理想”工作和“体面”生活而奔波。相比之下,国学真是既奢侈又贵族的学问,不能给世人以“远大前途”,似乎也没有什么 “经济适用”的东西。然而扪心自问,人生的意义是什么哪,就是为了那名利而忙碌,为了那“前途”而奔波,为此要舍弃心中的那份美好吗?再想一想,学习国学又为哪般?不是装点门面的虚荣,不是消极遁世的安乐,也不是一时的心血来潮赶热闹,是为了精神的充实,心智的成长和人格的完善,唯有此,方有所得。

周德春

2010-5-25

第二篇:《杂说》教案

《杂说》(1课时)

课前预习:

1.朗读课文,理解文中出现的生字词,明确作者的观点。

2.查阅有关“伯乐相马”的资料,了解人才的发展现状。

3.思考本文的文体特点,了解说的文体常识。教学目标:

⒈流畅朗读课文,积累文言知识。⒉理清文章思路,领会作者情感。⒊理解课文寓意,感悟文章道理。教学过程:

一、课堂导入

请学生汇报查找到的有关“马”字的成语。就其中的“伯乐相马”给学 生讲关于伯乐的故事,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师:刚才大家谈“马”兴致很高,今天我们跟随唐代著名文学家“韩愈”来看一下他是如何说“马”的。(可以作为展示作业让学生充分展示)学习一篇经典文章《杂说》(板书)。

点评:对有关马的成语或俗语学生进行回忆和展示,谈一谈你心中的马如何?把学生带入了紧张、兴奋的状态中来。

二、速读文章,了解作者及文体

1.走进作者:韩愈,字退之。唐代文学家、思想家,古文运动的倡导者。祖籍昌黎,世称韩昌黎。谥号“文”,又称韩文公。其散文被列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韩柳”。有《昌黎先生集》多次被贬不得志。2.了解文体:“说”:是古代一种议论性散文文体,用以陈述作者对某些问题的看法。跟现代的杂文大体相似。往往是托物寓意。我们学习过的说体文章有:周敦颐的《爱莲说》等。

三、诵读感悟

(一)读出和谐节奏之美(教师明确朗读要求)师:大家认为朗读诗词要达到哪些要求啊? 生:读出情感。生:读出节奏。生:读准语速。生:读得语调。(教师范读后学生品读,一读要求:准字音

听节奏

悟语速

品语气)(也可以作为诵读作业)

(二)读出节奏音韵之美

师:读准了节奏和重音,文章就会读得抑扬顿挫,感受到它的音韵美。

(二读要求:读准字音,读得流畅,语速适当,节奏准确。如果学生读不出意味,老师就该抽出些时间,与学生一起品读。)

四、细读品味

自主学习

师:下面让我们来品读一下本文,具体感受马给我们的启迪。再次大声朗读课文(三读要求),结合注释和预习内容,试着翻译全文,相互质疑解疑。(展示预习作业)(梳理文言知识:一词多义

词类活用

古今异义

通假现象)。1.师:同位之间或小组之间相互质疑,积累文言知识。2.自主思考疑问

这篇文章的文意并不难,老师根据文意,设计了以下五个问题。现在请同学们先自主思考这些问题,然后和前后左右的同学一起交流讨论,得出你们的答案。(注意,尽量用原文作答)

(1)“伯乐和千里马”二者是什么关系?

明确: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伯乐决定千里马的命运,千里马依靠伯乐生存)【板书:伯乐

千里马

决定

依靠】(2)千里马有什么才能?

明确:马之千里者(日行千里),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量大)。【板书:日行千里、食量大】(3)伯乐不常有,千里马遇见了“食马者”,会有怎样的遭遇?

明确:祗辱于„,骈死于„,不以„„【板书:食马者 受辱,骈死,不能行千里】(4)为什么千里马日行千里的才能会被埋没呢?其根本原因是什么?

明确: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现;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这几个原因中哪个是最根本的原因?/为何“食马者”不让千里马吃饱?)

【板书:不知马】

师:食马者不知千里马具有特殊的才能,导致千里马连普通的常马也比不上,自然难以实现日行千里的才能。

(5)第三段中,具体反映出食马者“不知马”的句子有哪些? 明确: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不能通其意。

3.教师引导体会感情 师:“策之„„通其意”三个句子一起连用,用了什么手法? 明确:排比

师:排比的句子应该怎样去朗读?

明确:读出层层递进,感情越发强烈、强调的感觉 师:你觉得在这个排比句中,蕴含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学生发言明确,师引导:假设你是作者,你亲眼看到千里马被食马者痛打、遭受饥饿、而且还不能被人理解。你的心情会怎样?

明确:激愤,作者激愤的感情层层递进。

(那我们就一起来读读,读出层层递进、越来越激愤的感觉。)

【多媒体】 师:从这句话中,可以看出食马者是怎样的一个人? 明确:“无知、愚昧”

【板书:无知、愚昧】

师:食马者明明愚昧无知,却还不懂装懂,觉得自己可以识别千里马,只是千里马太少,于是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你们觉得,食马者说这句话时,应该用怎样的语气?

【多媒体】

明确:狂妄的、骄傲的

师:这可以反映出,食马者还是一个怎样的人?

明确:狂妄骄傲

【板书:狂妄、骄傲】

(请一位学生来扮演食马者,想象当时食马者的表情、动作,再加上他说的这句话,把食马者这种狂态展现出来。)

师:食马者明明是主观意识上出现了问题,却把自己没能发现千里马的原因推给客观条件的不如意。【板书 无马】眼前就是一匹被作践得不成样子的千里马,却对它发出了“天下无马”的慨叹,作者实在难以忍受,发出了怎样的议论?文章结尾进行了自问自答,不是无马,其实是真的不知马,巧妙地提出本文的中心句。

【板书:无马 不知马】

“无马”是食马者主观上犯的错,“不知马”才是真正的原因,作者把“无马”和“不知马”这一对矛盾尖锐地摆出来,表现出作者对食马者怎样的感情态度? 对千里马的遭遇呢?

【多媒体】

明确:对食马者(态度)的嘲讽、控诉;惋惜、悲哀。【板书 控诉 惋惜】

五、感悟文情,象征写法

1.感悟文情

(1)结合文中反复出现的词,体会作者感情。

师:面对千里马的遭遇,作者怀着痛惜之情,对食马者无知狂妄,作者进行了嘲讽。文中还反复出现了五个“也”字,也字作为语气词,大多置于句末表示说话人的语气。请大家勾出含有“也”字的句子,从句子中去揣摩这五个“也”字应该读出怎样的语气?从而体会作者蕴含的感情。5个“也”字:在揣摩语气的时候,一定要明确这个句子说的是什么。【多媒体】

第一个“也”字:流露出作者无限痛惜的感情(对象:千里马)第二个“也”字:批判、嘲讽的语气(对象:食马者)第三个“也”字:惋惜、批判的语气(对象:千里马)

第四个“也”字:作者愤怒谴责的感情强烈地表现出来(对象:千里马)第五个“也”字:对“食马者”的嘲讽之意。(对象:食马者)2.托物寓意

师:我们回到题目,马说这个题目让我们想起了学过的另一篇文章——《爱莲说》,到底什么是“说”呢?它有何特点?

明确:古代一种议论性体裁,是文人志士借用谈论的事物来表达自己的看法和感想。本文是作者《杂说》中的第四首,“马说”这个标题,是后来人加的,从字面上可以解作“谈马”或“论马”。

师:《爱莲说》借用莲花象征品质高洁,那大家想一想,《马说》里的 “千里马”“伯乐”“食马者”,有没有更深层的含义?

【板书】 千里马:指人才

乐:

指善于识别人才的人

食马者:指不识人才的封建统治者(愚昧无知的统治者)(点拨:在封建时代能决定人才命运的是哪个阶级)

师:基于这种理解,我们就更能体会到文中千里马在食马者的压制下 “受辱,骈死” “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现” 的不幸遭遇,实质是指人才因为统治者的无知愚昧受到了不公正待遇、处于不幸的境地。3.补充背景【多媒体:写作背景】

师:文人写文,灵感多是来自个人的经历。韩愈为什么要写一篇关于人才的文章呢?本文的主旨(写作目的)究竟是什么?我们先来看看本文的写作背景。

韩愈19岁参加科举考试,一连三次名落孙山,第四次考中进士,因没有参加吏部考试而不能授官,他放弃了考试这条路,开始“跑官”,曾三次上书宰相请求重用遭冷遇,甚至三次登门被守门人挡在门外,之后投入地方军阀也遭受失败,从自己切身经历中,深感朝廷对下层知识分子不公,于是联系当时统治者压抑人才的情况和自身居下位的处境,写下了此文。

师:请大家联系写作背景,思考一下,本文的主旨是什么?

明确:流露出作者怀才不遇之情和对封建统治者不识人才,摧残人才行为的控诉。

【板书:流露

控诉】

师:这种将抽象的道理寄托于具体形象中,淋漓尽致地写出人才受摧残压制的事实,生动形象,易于理解。这运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

【板书:托物寓意】 明确:托物寓意(不是“托物言志”,不是重志向、兴趣;而是重现象;)

六、活动迁移

学以致用(课外作业设计)

1.如果你怀才不遇,你会学下列哪位古人?(也可以是其他人)说出原因。

A.韩愈

怀才不遇写文章

B.苏秦

悬梁刺股发愤成材

C.韩信

另寻明主创大业

D.陶渊明

归隐田园其乐悠悠

模式:我喜欢-------是因为------------2.个性表达

观点一: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观点二:世无伯乐,仍然有千里马

模式:我的观点-----我的依据----------3.文章的语言凝炼而富有表现力,也是本文写法特色。

点评:此处写法探究 学以致用,避免学生盲目性,学生科在老师的规定下自由发挥,避免了课堂的高耗时,低效能。可谓“及时雨”,而不是“添加剂”。便于学生运用。

七、课堂小结

1.本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2.找出文章中你最喜欢句子或词语,和大家分享,并说明你的理由。

点评:由韩愈笔下的优美语句,总令我们心驰神往,更让我们如痴似醉。说到时代的风流人物,课堂教学中潜藏着人生哲理。文本语言连同蕴含其中的情感,正是我们要汲取的 “养料”。课堂小结真是 “春风化雨,点石成金。”啊!

第三篇:杂说“九”

杂说“九”

桐柏二高中

涂祖生

“九”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有着迷人的魅力,很多地方都与“九”有着不解之缘。

“九”是数之极,《易经》中以奇数为阳,偶数为阴,“九”是奇数中最大的,所以称阳卦阳爻为“九”,如“初九”、“九五”、“用九”等。学打算盘,总要先学加法“小九九”,乘法“小九九”,以至“九归”,“九九八十一归除”。对于那些惯于精打细算的人,人们也往往喻为“肚里揣个‘小九九’”。

古今诗文里,人们常以“九天”,“九霄”来表示天的高远;用“九泉”、“九地”来极言地之深厚。戏剧剧目里有《九龙杯》、《九件衣》、《九腔十八调》等,古书名有《九歌》、《九辨》、《九命奇冤》等,人名绰号有“九纹龙”、“九尾狐”等。唐僧取经要经受“九九八十一难”,古代智力游戏有“九连环”,成语里有“九牛二虎之力”,“九牛一毛”,“九死一生”,“一言九鼎”,“回肠九转”等等。

此外人们还常用“九”或“九”的倍数来表示多数。如“九州”、“九龙泉”、“十八湾”、“十八盘”、“十八罗汉”、“十八般武艺”、“三十六行”,孙悟空有“七十二变”,天门阵有“七十二阵”,梁山好汉有“一百单八将”等等。

古代社会还分有“三教九流”,其中“九流”指的就是战国时九派学说,即“儒家”、“道家”、“法家”、“名家”、“墨家”、“阴阳家”、“纵横家”、“杂家”、“农家”。还有“三等九流”,即将各色人等分为上、中、下三等,“九流”也就分为“上九流”、“中九流”、“下九流”。“上九流”是:一流“佛”,二流“天”,三流“皇帝”,四流“官”,五流“阁老”,六流“宰相”,七流“进士”,八流“举人”,九流“解元”。“中九流”为:一流“秀才”,二流“医生”,三流“画家”,四流“皮影”,五流“弹唱”,六流“卜卦算命”,七流“和尚”,八流“道士”,九流“琴棋”。“下九流”是:一流“唱戏”,二流“吹鼓手”,三流“马戏团”,四流“剃头”,五流“池子”,六流“搓背”,七流“修脚”,八流“配种”,九流“娼妓”。

在节气中有“九九重阳节”。到了冬天,一年中天气最寒冷的时期,称为“三九”,人们还常说“夏练三伏,冬练三九”。我国民间还有“数九”之说,即从冬至(称为“交九”)算起,第一个九天为“一九”,第二个九天为“二九”,依此类推,数到“九九”的最后一天,共八十一天,就到了“九尽”。这是中国世代相传的计日法,“一九”第一天开始进入一年中最寒冷的季节,到八十一天结束,就“九尽桃花开”。梁朝人宗懔著《荆楚岁时记》中说:“俗用冬至日及九九八十一,为寒尽。”

在长期的流传中,也逐渐形成了丰富多彩的“九九民谣”,如:“一九二九,伸不出手;三九四九,冻死猫狗;五九六九,隔河看柳;七九河开,八九雁来;九九寒尽,春暖花开。”巧妙地用自然界中某些生物的生态反映,形象生动地表明“九”天里各时期的气候发展情况。再如《皇帝景物略》中的“九九歌”:

“一九二九,相唤不出手,三九二十七,篱头吹觱篥,四九三十六,夜眠如露宿;五九四十五,家家推盐虎;六九五十四,口中出暖气;七九六十三,行人把衣单;八九七十二,猫狗寻阴地;九九八十一,穷汉受罪毕;才要伸脚暖,蚊虫虼蚤出。”

北京一带流传的“九九歌”是这样的:“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五九六九,沿河看柳,七九河开,八九雁来;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

江苏一带流传着与农事活动有关的“九九歌”:“一九二九,背起背篓;三九四九,拾粪老汉沿路走;五九六九,挑泥挖沟;七九六十三,家家把地捡;八九七十二,修车装板儿;九九八十一,犁耙一齐出。”

还有人在这个时候画八十一朵梅花,一天画一朵,八十一天完成,称为“九九消寒图”。还有人作“九九消寒句”,如“亭前垂柳珍重待春风”,一共九个字,每字九笔,一天写一笔,“九尽”写完。还有的写“九九迎春联”:“故城秋荒屏栏树枯荣,庭院春幽挟巷草重茵。”上下句每句也都是九个字,每字也是九笔,每天在上下联上各写一笔,全联写完,春暖花开。

看来,“九”还真与我们的生活也有着密切的关系呢。细细品味生活中“九”,真如饮一杯中国传统文化的佳酿,令人回味悠长。

第四篇:杂说_教案

杂说

张艳秋

【教学目标】

1.了解韩愈和“说”这种文体的特点。

2.掌握文中的字词解释,通假字的用法;正确翻译并背诵课文。3.体会作者寄托在文中的思想感情,了解封建社会中人才被埋没的可悲情况。【教学重点】

1.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体会本文托物寓意的写法,理解伯乐和千里马的寓意以及二者之间的关系。【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理解文章表达的情感,体会本文简练、含蓄的语言特点。【教学步骤】

一、欣赏图片并导入:

二、了解文体及作者: 明确: 1. 说,古代的一种议论体裁,用以陈述作者对某些问题的看本文是作者《杂说四首》中的第四首,“马说”这个标题,是后来人加的,从字面上可以解作“谈马”或“论马”。2.作者:

韩愈(768——824)字退之,河阳(现在河南孟州)人,唐代散文家、诗人,散文尤其著名,与柳宗元同为“古文运动”倡导者,是“唐宋八大家”之首。自谓郡望(郡里的显贵家族)昌黎,世称韩昌黎,谥号“文”,又称韩文公,官至吏部侍郎,故又称韩吏部。作品都收在《昌黎先生集》里。

唐宋八大家:韩愈、柳宗元;王安石、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曾巩。

三、课文阅读及翻译: 法。

1.全班朗读。读准字音,读出正确的句读。

2.教师范读。同学拿起笔将自己刚才没有读准的生字圈出。3.同学根据教师的范读正音并在课文上注音再读。4.指导翻译:

1)在教师的指导下同学将文中重要的实词、虚词加上点。2)讨论:共同探讨并在书本上注释这些实词和虚词。3)班级讨论:师生共同讨论解决疑难加点的字词。5. 试译全文:

四、课文分析:

讨论1:文中的千里马、伯乐、说天下无马的人各比喻什么? “千里马”: 寓指人才。“伯乐”: 寓指赏识才的人。

“说天下无马的人”: 寓指不识人才、埋没人才的封建统治者。讨论2:仔细阅读课文,在理解的基础上用原文语句回答下列问题:

A.千里马的处境怎样?

B.千里马都受到哪些不公正的待遇? C.食马者的愚蠢无知都表现在什么地方? D.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明确:A .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B.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C.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

D.伯乐不常有。其真不知马也!讨论3:作者如何层层深入论证论点的?

起句就揭示全文论点,接着从正反两方面对论点作概括论述,第二段进一步从反面展开论述,说明伯乐对千里马的重要性。第三段对“策马者”进行辛辣的嘲讽,结尾再次强调造成不合理现象的原因,是“不知马”,与开头的论点相照应

五、课堂练习:

(一)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线词的意义和用法

1、策之不以其道

执策而临之

2、其真无马邪?

其真不知马也。3 一食或尽粟一石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食不饱,力不足

食之不能尽其材

(二)找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子并释义。(1)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2)才美不外见。

(3)食之不能尽其材。

(三)请分别指出下列句中“虽”字的用法:A.虽然 B.即使 1.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 2.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 3.虽我之死,有子存焉 4.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六、总结全文:

本文借千里马难遇伯乐,最终被埋没,对埋没人才的现状作了揭露,表达了作者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愤懑心情。

第五篇:易经杂说(附件)

易经杂说(附件)

浅介南著《易经杂说》 阎修篆

《易经》是一部十分难读的书,很多人想读《易经》而不知从何着手,大家都以为《易经》是一部很神秘很玄妙的书。

历代贤哲有关《易经》的研究与著述,往往穷毕生之力,著作之富,亦属汗牛充栋洋洋大观,可惜的是历代的《周易》名家,都没有把他们的方法与心得,明白地告诉世人,因之史家多记其事而略其法,寻章摘句,望文探幽者,虽连篇累牍,然亦说多纷歧,使人如坠云里雾中,乃士大夫之易,对于一般社会大众,没有多大的帮助。

丁卯夏,于老古文化公司,得睹国学大师南怀瑾教授的《易经》讲稿,拜读之下,简直使我难以想象,我会以读江湖奇快传一样的心情,一口气将它读完,使我深深体会到古人“闲坐小窗读《周易》,不知春去已多时”的情景。

这本书所给我的印象——

这是一部引人入胜的书

《易经》本来是一部引人入胜的书,但这必须要先能入乎其内才可,初学者能像读武侠小说一样,那么传神、那么专注、那么引人入胜,实在是旷古以来仅有的第一部易学著述,这证明了《易经》“乾以易知,坤以简能”的说法是不错的,但也唯有真正懂得了《易经》的人,才能深入浅出,引喻举譬,说得这么清楚,这样明白,毫不隐僻含混,勉强凑合。本书引人入胜处,即在透过作者渊博的学识,把握了历史发展的趋势,将人事与自然法则、历史规则结合为一。南先生以其极为严肃的治学态度,轻松的口吻,网罗逸闻,探玄寻秘,透露了《易》的消息与秘密。

这是一部人人读得懂的书

始所周知,《易经》的难识难懂,由于象数的失传,本来艰涩的词句,幽晦不明的含义,已经造成了后人学《易》极大的文字障碍,复加以后世治《易》者纷歧不一的说法,使《易》愈以难识难晓了。南先生以其真知灼见,透过时代思潮与他丰富的人生经验,像写小说一样,极其平易地帮助我们解开了幽晦艰涩的苦结,使人人易知易晓,为青年学子、社会大众,牖启了一条崭新的学《易》门径。三圣心法,虽不敢说已由此可窥可见,但确已破解了千古以来学《易》的谜结。

这是一部融义理象数为一的书

世人说《易》,有所谓“义理之学”者,有所谓“象数之学”者。义理之学是偏重人文的,这自晋朝的王弼开始,王弼主张扫彖,所谓“得意而忘彖,得彖而忘言”,宋儒附之,遂使象数之学,隐晦了好几个世纪。象数之学,偏重心灵玄秘,是探睛索隐,寻求前识的学问,亦即近代所谓的心灵学、神秘学之类,在人们心理上占有很重要的位置。两种思想,极其泾渭,前者形成士大夫的独家殿堂,后者流入江湖,往往成为江湖术士混饭吃的工具。不知古人象数之学,本为演绎自然、阐明《易》理而设,如所谓“悬彖著明”,使人们透过了“象”的启示达到“明”的境地,明白事的悔吝,动的休咎。人们十。何才能见了这个彖而知所趋避?那必须要透过一种特殊的方法与程序,这个方法,各家不同,有管辂虞翻的、有焦赣京房的、有邻康节的„„但他们的基本原理却是一样的,也都是彖、理、数的综合运用而已。老子的“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这不就是和《易经·系传》所说的“有天道焉,有地道焉,有人道焉”的道理是一样的么?《易经》的一切作为,都是在“明于忧患之故,以前民用”为目的,可知后人执象数而弃义理,失去了古人作《易》的本旨,必将流入“其蔽也贼”的后果,扫彖而得意,也明显地违背了《易经》“洁静精微”的精神。

这是一部与人人有关的书

前面说过,《易经》是为人事而设,这点《易经·系传》“开物成务,冒天下之道”、“以通天下之志,以定天下之业,以断天下之疑”,已说明了一切,所以尽管《易经》包罗了天地间的一切学问,但这些莫不与人事有关,古人“不学《易》不可为将相”的话,虽然不错,但将相毕竟是芸芸众生中的极少数,“百姓日用而不知”,可见《易经》是与社会大众人人有关的了,也可以说上至将相,下至几庶,几天地之间的莫不与《易经》有关。南教授在本书中说明了支为什么止于六,人生的历程,也是如此,一个卦的六支,往往就是一个人一生各个阶段的指标,也可以说是人生经历的寒暑表,这中间已包括了亨通的、困阻的、危殆的、复苏的种种事实与启示。固然《易经》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四支,四千九十六卦之,无一不为人事而设,但这多是告诉占者占得此卦此爻如何如何,本书作者却明白地指出了不待占而知的全部人生,每一个时期,每一个阶段,所应遵循的法则与规范。

这本书告诉了我们学《易》的捷径与秘诀

近代科学,关于学习的方法有着很多研究,教育家们希望能透过这种研究,来训练记忆,帮助学习,对于近代的教学活动,助益很多。但是生活在过去的人,在学习上便没有这样方便与幸福了,他们只有一个方法——老师教,学生学。聪明的人在吃足苦头之后,也往往会悟出许多科学的方法与技巧,来帮助学习,便利记忆,但他们却又不把这些方法告诉后人,使后来的人照着他们原来的路子去摸索,去碰撞。当他们吃足苦头后,又悟出了许多新的方法与技巧,也不告诉他们的学生,仍旧让他们自己去摸、去碰。我们的教育就是在这样情形下,不知道使后世学子多走了多少冤枉路。邵康节学《易》于李挺之,就有过这种故事。当时邵康节向李挺之学《易》,邵康节请求李挺之给他一点提示,不必明白说出内容即可。李挺之告诉了他“一二三四”几个数字,邵氏在易学上从此自成一家,在易学上的成就,可谓中世纪末的第一人。

在本书中一开始,南教授即将他个人过去学《易》所吃的苦头,不厌其详地告诉大家,他毫不保留地把他因而知之的方法与心得,明明白白地告诉读者。如果我们不学习《易经》则已,假如我们打算拿《易经》来玩玩,有关《易经》的一些基本知识,如卦名、卦序、八宫卦变、六十四卦方圆图等,却必须详知熟记。本书中有很多学习《易经》的技巧与要领,使我们可获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本书告诉了我们学《易》的千古不传之秘

《易经》对世人来说,始终是一个谜,多少人被它所吸引、所迷惑,尤其历史上那些用《易》的大家,对后世的诱惑力,实在太大了。家喻户晓的诸葛亮、李淳风、刘伯温等自不待言,后汉的司马季主、焦京师徒,三国的管辂,晋朝的虞翻、郭璞,宋朝的邵康节等,可以说代有奇人。在历史的记载中,这些人都有前知的能耐,但他们的方法,却湮而未传。后世虽有火珠林、金钱课之法,也有黄金策——明胡宏著——之述,但求之于昔日卜者之如响斯应,则已不多见了。因之象数之学,遂流为江湖人士觅食之术,为士人所不苟同。其实江湖术士觅食者流固多,但亦不乏高世贵人之风者,至其术则类于庄子讲僻统的故事,“有以封者,有以氵并氵辟纟光而终其生者”,下面我们举一则有关汉朝管辂的故事:

石苞是鄞郡掌理农业的官员,问管辂说,你们同乡有一个人叫翟文耀,会隐身术,是否可信?管辂说,这是阴阳避匿之数,如果知道了这个方法,即山河大地,皆可隐藏,何况一个人在变化之内的七尺之躯,散云雾可以隐身,洒金水可以灭形,术足数成,这是很容易的事„„

但这却不是很容易的,本书中到处都散发了个中消息,要在有心者去捕捉去寻觅它了。

总之,本书可说是南教授学《易》的心得报告,其中揭发了很多千古不传的秘密,也有些是他个人独到的创见与发明,虽不敢说已得三圣之秘钥,但却把《易经》与我们人生的关系,更拉近了一步。如同前面说过,《易经》是与人人有关的书,透过本书的问世,我们希望人人都能获得《易经》的帮助,无论你是政治家,企业界的领导人,抑是初出茅庐被领导的上班族,是“潜龙勿用”的在校学生或“飞龙在天”的功成名就、爬上事业巅峰的大家„„本书对你趋吉避凶,走上成功之路,永享成功的果实,都会有着极大的帮助和影响。

    版权声明:此文自动收集于网络,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

    本文地址:https://www.feisuxs.com/wenku/jingpin/7/2203479.html

相关内容

热门阅读

最新更新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