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观“山东省初中化学实验优质课”录像有感
观“山东省初中化学实验优质课”录像有感
喻屯一中张志瑞
2014年1月7日下午,在化学教研员李然然老师的精心组织下,全区化学教师观看了济宁市十五中学化学教师李璞老师所讲授的山东省初中化学实验优质课录像——化学实验中的压强差(获一等奖)。观看后,我感到李璞老师无论是在知识点的讲解,语言的组织,实验设计的新颖,还是在启发学生的探究性思考上,都给我一种全新的感觉,使我感受颇多,受益匪浅,下面就谈谈我的个人体会。
感受之一:新课导入紧扣生活。俗话说:“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好的开场白为教学任务的完成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李璞老师从生活中常见现象——拔罐,引入了本节课的主题——化学实验中压强差,引入非常自然,紧扣主题。感受之二:注重学生参与,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李璞老师的课充分体现了新课标 “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理念,真正体现出我们教师的角色是“导演”、是学生自主学习的“引路人”。在教学过程中,采用学生进行分组探究实验,进行现场即兴表演,对学生精彩的回答给予肯定和鼓励等手段,让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了充分的体现,也让整个教学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进行。例如:李璞老师利用茶叶与茶水分离的道理引导学生自行设计固液分离装置,启发了学生的思维,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感受之三:奖励、激励,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性。用学生感兴趣的分组形式,借助恰当的口头奖励,对学生的发言和实验成果及时进行鼓励,积极地评价。让学生体验成功,增强自信心。
感受之四:李璞老师能够对本节课涉及的实验深入细致的钻研与分析,理解教材,把握教材的重点、难点,更好地把教学任务解决好。没有只扣住某一个或某几个知识点,而是交给学生分析问题的思路和方法,使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在小组合作中得以解决、掌握。我想只要老师能动脑筋去努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想办法突破知识的重、难点,学生就能在快乐的课堂氛围中掌握相关的化学知识。感受之五:合理的情境创设,让知识易于理解。“创设情境的学习,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还可以陶冶学生的情感,形成富有情感的行为,并以其自身的行为来感染周围学生的情感与行为,有利于师生情感互动的运行。也就是说,要把化学知识放置到一定的情境之中,让他贴近学生的生活,越是离学生近的就越能引起学生的共鸣。尝试着用化学的方法来解决,引导学生把课堂所学的知识和方法,应用到生活实践中,使学生能体会到化学就在身边,领悟到化学的魅力,感受到化学的乐趣。
最后感谢李然然老师给我们提供这次学习的机会,使我学习了先进的教学方法,我将积累这次学习活动的经验,将它们应用于以后自己的教学过程中去,努力的做一位优秀的教师。
第二篇:观灵长类录像有感1
吊在树上的亲戚
——《Natural World》灵长类纪录片观后感
一、人类的近亲——猴子
它们和我们息息相关,它们和我们有着相似的脸庞,它们和我们起源与同一祖先,甚至有一种可以称作勇气的冒险精神,战争和社会,生与死的情结,这些仿佛都是人类之所以独一无二的原因,但它们,都表现得与我们如此相似,它们是人类的近亲,更可能是人类的祖先,形态各异的美丽生物——猴子。比起其他动物,它们的生活方式与人类更加相近,它们的手指,指纹仿佛都是告诉我们:“嘿!人类,我们是兄弟。”
好奇心一直是推动人类社会科技和历史发展的主要因素,伽利略对天花板上吊灯左右摇摆的好奇让我们知道了“钟摆理论”,牛顿对苹果为什么向下落的好奇,让全世界知道了地球的“小秘密”——万有引力„„正是无数的好奇拼凑了我们眼下五彩缤纷的花花世界。所以,毋庸置疑的是,作为近亲,猴子的好奇心并不会比人少,打开关闭的抽屉,品尝各种未知的食品,抚摸形态各异的邻居都是猴子热衷的活动项目,通过这些活动,猴子们不仅得到了各种好处,更让它们认识了世界,学会生存,逃避危险。
在厄瓜多尔的雨林里生存着世界上最小的猴子——侏儒绒猴,与仓鼠一样大的它却能识别三维图像和色彩,并且大脑超级发达,它们喜欢树木分泌出来富含糖份的树胶,但并没有选择直接撕咬树皮,绒
猴一家像种卷心菜一样筑起一个个小小的树皮煲,这样就可以在不破坏自然的前提下得利,人,却是以牺牲自然为代价来获取利益,所以,我相信,它们才是自然的儿女,与自然同生同息,这样的持久性发展战略是何等智慧,或许,它们比我们懂得的更多。绢毛猴以群体为单位抚育后代,当母猴需要托管幼猴的时候,它便用舌头向周围的两位异性发出信号,无论是不是幼猴的生父都会尽力照看,与我们“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大同社会何其相似!银叶猴幼年时通体橘红色。在充满天敌的环境中,这样的醒目太过危险,不过恰恰如不忍放弃生来残障的孩子的父母,极力保护脆弱如蝉翼的婴儿的长辈一样,小银叶猴被整个猴群所庇护,这些小家伙因为这种独特的爱而备受呵护,在身体与智力的成长中享受着快乐的童年„„很久很久以前,猴子决定改善他们的生活环境,于是有了耕种和战争,也便有了群体与保护,猴群会为失去领袖价值的王者隆重举行最后的净身典礼,会为自己受伤的同伴舔舐伤口,甚至会带上自己已经死去的孩子东奔西走,不肯舍弃。这就是猴,一个智慧,美丽的群体,随着世界的发展而前进,壮大。
二、我与你,你与它
或许你会觉得,作为人类,我们多么自豪!
我们种植庄稼、养育禽畜,因而不必像别的动物那样为了寻找食物而在原野和丛林中游荡;我们盖起房屋,因此可以躲避雨雪风霜的侵袭;我们拥有语言和智慧,从而能够建立起复杂的社会、发明创造出越来越高明的技术来服务于人类的需求和开拓人类的未来--从
火的使用到蒸汽机车的发明、从登上月球到克隆羊的诞生„„。
但是,人真的是世界上最高等的生物吗?你真的有这样的自信吗?
无论人类的文明前进了多远,我们却永远无法回避这样的事实:像所有的生物一样,人类生老病死;像所有的动物一样,人类需要食物;像所有的陆生脊椎动物一样,人类呼吸、饮水;像所有的哺乳动物一样,人类的婴儿需要母亲的乳汁养大„„。人类是生命的一种形式,人类是动物界的一个物种,人类在地球生态系统中拥有一个特定的位置。一句话,人类是自然的一分子。
实验证明,非人灵长类与人类的遗传物质有75%―98.5%的同源性,生理上与人类十分接近,显示出了诸多与人类相似的生物学和行为学特征,成为解决人类健康和疾病问题基础研究和临床前研究的理想动物模型。例如在探讨困扰人类的艾滋病、肿瘤等疾病时,非人灵长类就是首选或惟一的实验动物,近年来,随着现代生物学和医学的发展,要求以非人灵长类作为实验动物的课题日益增加。在现代医学生物学、毒理学、生殖生理学、神经生理学、免疫学以及心理学等研究中,非人灵长类都占有重要的地位。但可悲的是在现有240余种灵长类动物中,已有114种处于濒危状态,其中64种极度濒危,亟待保护。所以,不要把我和你,你和它割裂开来,本就同宗同族的我们作为兄长更应该爱护这些可爱的兄弟姐妹,不要为了一点点领土,一些些金钱而将罪恶的枪口对准它们。正如古人诗中所云“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最后,我们越来越清晰地认识到,人类不仅仅是这个星球上唯一的高等智慧生物,四千万年前,生物被创造出了双手和眼睛,可以用来细心照料它们的下一代,因为它们的成长还需要很长的时间,故事到这里接近尾声。看着那张和我们人类极其相似的面庞,我们可以引以为豪的是,人类已经超越了生物这个范畴的本身!
第三篇:观山东省第六届小学英语优质课评选活动有感
全省第六届小学英语优质课在临沂的评选活动。此次活动共有50节课,分两个会场同步进行,近千人参加了这次听评课活动。在这次活动中对我触动很深,通过三天来的听课,我觉得在小学英语教育教学方面收获很多。虽然各地老师的水平不一,风格各异,但每一节课都有很多值得我学习借鉴的东西。下面谈一谈感受:
一、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这是新课标的重要特点,也是素质教育的要求。因此,听课时我特别注意了各地老师不同的调动孩子的方式。我发现以下几个问题非常重要:
1、只要孩子积极回答了问题,应对其进行鼓励。OK, Very good, Wonderful, Well done, 这些表扬鼓励的话语在课堂上随处可见,并且多数老师对回答对问题的学生都有或多或少的奖励,这也极大的调动了孩子的积极性。
2、积极性调动起来以后,怎样保持下去也很重要。老师在每个教学环节中对孩子的要求一定要清楚明确,难易适中。只有孩子清楚的知道自己应该干什么时,才有可能干好这件事;而问题太难孩子会无从下手,太易又不用思考,这都会打击孩子的积极性。
二、课题的引入与各教学环节之间的衔接是课程设计的重点。因为本次活动让老师们自编文本,许多老师的教学设计的都很有创意,学生也乐于接受。同时也存在一些弊端,因是自编文本,也有个别文本相对四年级学生难了一点。课程开始后,无论是对话课还是阅读课,许多老师都能做到一环扣一环可以说衔接得非常自然,孩子们都能很好的理解和跟进,思维没有断点。孩子们很自然的完成了接触,理解,使用的一系列过程。
三、教师自身的素质非常高,同时也是上好课的重要前提,是孩子们乐学重要保障。在这几天的听课中我发现优秀的教师都有几个共同特点:
1、口语流利,发音准确。只有做到这一点,才能保证孩子对课程的理解,才能保证孩子学到正确的知识,地道的语言;
2、善于利用多媒体,演唱,画画等各种手段辅助教学,使孩子接触到的知识更立体,更直观,更生动;
3、教态亲切,表情丰富,在课堂上能轻松,活泼,潇洒的进行授课,富有艺术性;
4、有扎实的英语基础知识作后盾,词汇丰富,课堂充实。通过这次听课,我们开阔了眼界,看到了自己的不足,以及自己与省优的差距。同时我们对自己也提出了许多问题去思考,怎样让自己的语言更优美?怎样然孩子喜欢上课?怎样培养孩子的能力?相信通过自己不断努力,一定能拉近距离,不断进步。
第四篇:观“幼儿教师优质课”有感
观“山东省幼儿教师优质课评比活动”有感
5月15日,我有幸观摩了在淄博市举行的“全省幼儿教师优质课评选活动”。对于领导给我这次开阔视野、拓展教育教学思路的学习机会我非常珍惜,并从中收获颇多。今天我聆听了十位来自不同地区幼儿教师执教的教育活动。
由于此次的评选活动宗旨是同课异构,而“同课异构”的好处就是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参照和比较,让我们在对比中更容易学习到不同的教学风格和教学方法,也更容易区别和判断出怎样才是一节好课,所以说这次的学习让我学到了很多。
通过观摩今天的十位参评老师,我发现每位老师都有充分的活动前准备,包括活动有序的设计,简单明了,并且以多种方法及游戏贯穿始终;还有精细多样的活动材料鲜艳、醒目,教师们的语言富有童趣和感染力,配以多媒体课件和音响效果的辅助,孩子们在轻松、直观、活跃的氛围中学有所得,听课教师更是听有所悟。
其中最有收获的是有8位老师分别以不同的设计思路执教了《颜色对对碰》这一科学活动。并且有2位老师在教学目标上有了创生,得到了专家老师的好评。每位老师都有完整的活动建构,如:三原色的定位,并运用到生活中的物品;及混合后的颜色和变化后的颜色运用。在知识点的掌握上,都能做到让幼儿亲自体验,大胆探索,教给孩子方法,以学重教,深入人心。并且都是利用孩子们生活中常见的物品。如:潍坊的苏晓丽老师以多种方法、游戏简洁明了的设计了此活动。首先她给了孩子一个很好的假设,让孩子有了充分的思考,在这一点上孩子真正地成为了学习的主人并体现了孩子的自主性。俗话说:“孩子是真正的评委。活动的成功与否,只要看孩子表现就知道。”苏老师做到了,因为孩子们始终积极参与其中,体验并感受到
生活的升华,这就体现了此活动的成功。还有临沂的张庆霞老师,整个活动以音乐游戏贯穿始终,鼓励幼儿合作学习,并把每一个知识点都恰当地运用到生活中,做到了回归生活,回归自然;东营的袁静老师在材料的反复使用上,也做到了针对性,孩子们始终很感兴趣。每位老师有每位老师的教学风格,但她们都做到了同课异构的实质,遵循了幼儿的年龄特点及个别差异,考虑到了他们的兴趣,自主之上有效的构建了他们的所需,出发点和落脚点也都放在了幼儿身上。这足以说明了老师们教育理念有了更新的转变。
结合下午的专家点评,我也更进一步的了解了活动中的闪光点及不足。其中专家教授给的建议给我印象颇深。如:老师们要有足够的创生型,不要只依赖教材书,只要核心目标不变,要学会创生;老师的控制性不要太强,理念要转变,让幼儿大胆表现自己;材料的提供及人与材料的互动上要注意材料不宜过多,造成眼花缭乱,孩子没有思考的空间和时间,;背景音乐的在活动中只起辅助的作用,不要喧宾夺主,还有就是活动设计的方法要不断的积累等等,这些也是我在以前的教育教学活动中存在的不足。
总之,通过这次观摩我深受启发,参评教师们精湛的教学艺术值得我慢慢体味和学习。同样的活动、不同的教学风格会让孩子和听课教师有不同收获。在教学实践中每位教师都有自己的教学之长,善于取长补短,不断积累反思,我们的教育智慧和教学艺术会不断提升。
耿娴静 2012.5
第五篇:观《死亡实验》有感
观《死亡实验》有感
《死亡实验》这部电影是在通识课——<电影中的心理学>上观看,尽管这学期通识课上老师还放了许多电影,诸如《罗生门》、《阿甘正传》、《记忆碎片》、《肖申克的救赎》等经典影片,但留给我影响最深的还是《死亡实验》这部影片。我从这部影片看到的是:人在特定的环境下人性的变化。
这部影片是根据1971年的真人真事——斯坦福监狱实验改编的。讲述的是一个德国实验室应召了20个不同行业的普通人模拟狱警和囚犯的生活,一周的时间可以获得4000马克,其中8个人扮演狱警,其他12个人扮演囚犯。狱警必须严格按照规定(包括不使用暴力)来管理囚犯,不服从命令者将受到惩罚。原本大家以为这只是一个有钱可拿的角色扮演游戏。然而随着实验的进行,矛盾的身影逐渐显露,争斗在双方之间展开,而且愈演愈烈,所有人都似乎完全迷失在自己所扮演的角色之中,最终酿成了一场悲剧。
在影片中我们可以看到,还没开始实验前,这20个人的相处是十分融洽的,大家一直嘻嘻哈哈的,甚至相互之间还开起了玩笑。实验正式开始的第一天,囚犯们一直有说有笑的,狱警也只是象征性的看管着这一群囚犯,总的来说,狱警和囚犯基本上相安无事。这也就是说,在实验开始之前又或者是实验第一天结束之前,参与实验的20人他们的人性并没有发生变化,还依然是在那个法律和道德约束的社会下的人性,他们依然还能够清醒的认识到自己真正的角色是什么,什么该做,什么又不该做。
然而,随着实验的进行,情况开始出现了变化,扮演“狱警”的人似乎意识到了自己此刻所扮演的角色,他们开始表现的严肃认真起来,他们希望囚犯能够服从狱警警所说的规定,而此时此刻的囚犯们却带有抵制情绪,并没有完全服从规定,似乎也没有将狱警们太放在眼里,依然我行我素。问题也就在这里出现了,狱警认为自己的管理需要囚犯们无条件的完全配合,而囚犯们却认为这只是一个实验,没必要太当真,也就表现得随便(不服从规定),两者的矛盾也就从这儿展开,并由此开始了斗争。从影片中我们可以看到,为了让自己得到认同,狱警们由最开始的口头警告,最终上升到暴力相向,甚至是一种虐待;而囚犯们也由最开始的抵制,反抗,变成了最后的乖顺。不得不说,实验的最后,狱警们已经完全迷失在“狱警”这一角色当中,忘记了自己所在的不过是一个模拟的监狱当中,自己在现实生活当中也不过和这些囚犯一样,都是茫茫人海中的一个普通人。说到这里,相信大家都已经知道,进行实验的第二天,扮演“狱警”的人的人性其实已经在悄悄的发生改变,在实验的最后,他们已经全然忘记了道德和法律的约束,他们认为自己的所作所为并没有错,还执着的认为这只是瑞恩教授在考验他们面对意外情况时的应对能力,然而在我看来,这不过是狱警们为了满足自己欲望的一种借口而已,他们在这里得到了现实生活中无法得到的东西。
我们可以想象,电影里现实生活中,扮演“狱警”的人遵纪守法,都知道何是道德,何是法律,然而在监狱里,却对自己那不人道的所作所为不以为然,甚至认为是理所当然。为何会有这巨大的反差?再看另一方面,在这个模拟监狱中,参与实验的人都明白这仅仅是一个实验,然而也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实验的结果却让人大吃一惊(也许这是监狱的负面效果,其他影视作品里,监狱里总会发生暴力事件)。但我们仍然能够看出一些人性的问题:人的行为是由人所在的环境及其所扮演的角色所决定的。
仔细想想,现实生活中,有着狱警和囚犯的影子,统治者与被统治者,这种关系在古代更是被诠释的淋漓尽致,不同集团的却有着相同利益的人群不正是电影里的狱警和囚犯,他们无时无刻不在诠释人性方面的东西,狱警和囚犯互相加压,再加上外部的压力,在重大压力下各自的人性本能的展示,一次又一次,愈演愈烈,到最后争夺已经涉及到了生命的尊严和生存。也许他们早已经忘记这只是一个实验,或者开始戏谑的游戏,在远离现实,获取自己生活中从来没有的经历的时候,人本性中的一些原始控制的本能,或者在现实中尚未满足的东西逐一展现。毕竟,凌驾于他人生命和权利之上的感觉,会让人感受到自我的无限庞大,于是,那种欲望支使他们的行为逐渐远离道德。
不同的人观看这部电影会看到不同的东西,也许有的人看到了憎恶、愤怒,也许有的人看到了强者欺负弱者,也许有的人还看到了变态、恶心。说实话,毫不例外,这些东西我也看到了,但更多的是人性,为什么实验前后,人的变化会有这么大?这就是因为在特定的环境下,人性会发生变化。想想现在的贪官污吏,你就能知道这句话的意思,贪官污吏他们也并不是天生就是,但他们选择扮演“官”这一角色之时,他们也只是逐渐被他们所处的环境所同化了而已。这也让我坚定了我一直有着的感受:一个人,我们不能光看外表和平时的表现,我们需要从在不同的场景之下去判断一个人,要从一个人成功和失败的时候去观察一个人,如果在这样的状况下,这个人依然能够荣辱不惊,心平气和,那或许这人就值得深交。
看完这部电影之后,我就在想:如果自己也是电影中狱警中的一员,我会不会也会像他们一样,藐视人权,甚至践踏人权。如果在看这部电影之前,你来问我类似的问题,我肯定会毫不犹豫的回答你“不会”;看完这部电影后,我就知道,对于这个问题,我并不能给你一个肯定答复,我并不能完全保证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会没有一点变化。正像前面所说的那样:人在特定的环境下人性总是会不可避免地(潜意识下)发生变化,不管是自愿或是不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