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库大全 > 精品范文库 > 7号文库

五十六朵花竞相开放

五十六朵花竞相开放



第一篇:五十六朵花竞相开放

五十六朵花竞相开放

二OO四年,就这样在不经意间过去了,登上东去的列车,我的心,却留在了这里,因为我知道,这个春节,有我不回家的28名学生,就是这样的牵挂,就是这份惦念,陪伴着同样是外乡人的我走过了180多个日日夜夜。回忆起这些岁月,我的心似掀翻了的五味瓶,酸、甜、苦、辣、咸„„多种滋味涌上了我的心头,我不是伟人,我注定不能做出什么丰功伟业,我只是一个平凡的人,但就是我这样平凡的人,一代又一代,一年又一年,做着平凡却又事关国家、民族前途和命运的大事。56个民族,五十六朵花,这曾在电视中见到的画面却真切地发生在了我的身边,就绽放在我身边。我兴奋,我好奇,为了明年的今天,为了能有如我一样有幸认识并教他们的老师能带好他们,我就把我的心得说出与大家共勉。

一、用自己的才学和真情来征服家长和老师

2004年8月24日是一个不寻常的日子,来自西部的100多名学生和家长,仨一伙,俩一串地在一起议论着,其中不免有对我校有一百个不信任,不放心。晚上,学校决定召开学生家长会,就在这时,我知道了我是两个西部班的班主任之一。在校领导介绍了相关情况后,让我们两班班主任也说几句,我记得我只说了短短的三句话,便从此赢得了家长、学生的信任:

一、我是来自外地的优秀老师和班主任,我曾经获得过教学、教育方面的多项奖励,请家长放心;

二、我也有孩子,我也是妈妈,我会像爱我的孩子一样爱着你们的孩子,请你们放心;

三、请大家记住我的电话号码,我的电话随时为你们开通。就是这样普普通通的 三句话,迎来了一片掌声、迎来了所有人的信任,放心地把孩子交给了我们。现在想来,吸引家长注意力的,使他们放心的并不是我多好的口才,而是真才实学和真心实意。几个月后的一天,我接到一个家长的短

信,问我有关他女儿的情况,我说您女儿在十班,把十班班主任的号码给您吧。而这位家长给我的短信却是:“我就相信你,因为你也是母亲!”这使我感到很震惊,我也暗自告诫自己,要实现自己的诺言。是的,半年来,我时刻在履行着我的诺言,我关心他们,我爱护他们,我们同喜同悲,同欢笑同痛苦,我教他们如何做人,如何处事,如何学习,如何管好自己„„这一切的一切,一如对我自己的孩子,我给他们买衣买药,我给他们缝缝补补洗衣做饭„„温暖着这些西部的孩子的心。

二、教会他们克服思家情绪,填补学生的业余时间

刚开学时,孩子们思家心切,是啊,十五六岁的孩子,首次离家而且是这么远,要么是广西,要么是四川,四十四小时的火车,还有一天的客车,才能到家,家里没有电话,家里没有人会讲普通话,这是我听的较多的话。能不想家吗?家里能不惦念吗?外面的公用电话、小卖店里的公用电话、生活老师的每周三分钟的亲情电话„„到处都是他们排队的身影,妈妈在那边哭,孩子在这边哭„„唉,真难。但接下来要做的,就是教会他们如何克服思家情绪。开班会,给他们讲什么才是孝顺父母,应该怎样打电话,都说些什么,打多长时间,应该报喜不报忧。一点一点教,一个一个说,告诉他们每次打电话不许超过5分钟,一开始一周一次,慢慢一月一次,以此来克服思家情绪。毕竟他们还是听话的,但有一点不好,双休日、中午、晚上自由时间多了,还是想家,哭。有的还说,人家回不去,哭一场还不行啊!吃的不习惯,用的不习惯,洗澡不习惯,语言不通„„这一切的一切困难都要我们去克服、去解决。现在有时我开玩笑说,我会好几国外语呢!上次有家长来接孩子回去看 病,我和徐校长去医院看他们,我竟能给徐校长当翻译了!电话里家长的话,南腔北调,慢慢体会、慢慢适应,他们适应我们,我们更要去适应他们,而且得比他们更快,因为我们是长者,是老师,是什么都应该会、什么都应该知道的老师!由于学生的业余时间多,我们就直辖市生活老师,给他们按电视、拿出乒乓球、篮球、足球、象棋这些东西,丰富课余生活。以“如何度过双休日”为题,组织班会,不厌其烦地讲,一遍一遍地讲,双休日后,一个个问、谈话、谈心,该批的批,该表扬的表扬,但有一点,一定得有真凭实据,他们很要尊严的,就这样跟他们软磨硬泡,摸爬滚打,等他们不哭了,不闹了,也都把你当做妈妈了,你也就在不知不觉中承担起了这份重任„„

三、教会他们自立,增强自我约束能力

现在的孩子,哪个父母不宠爱,哪个父母不娇惯,都是父母的心头肉、掌上明珠。而现在,这些父母的心头肉、掌上明珠,却离家千里,衣服不会洗、不会买,被不会叠,钱不会存、不会花。自立,这是一个很严肃却又必须教会他们的问题。大会说,小会讲,个别谈,个别讲,看到别人吸烟了,他学;看到人家有女朋友了,他也学。自我约束力极差。我天天早晨晨读时,列举这样那样的现象,告诉他们不能一味效仿、模仿,得有自己的个性。这样旁敲侧击,一个个有错误的同学开始“投案自首”了,吸了几次烟,什么时间、什么地点。针对这样的同学我表扬他,我感化他,直说得他们痛哭流涕,有的甚至谁给他们写求爱信都说了出来,事越来越多,越来越麻烦。处理、谈心,该保密的保密,写检讨的写检讨,我不敢说我班能杜绝那些违纪现象,但最起码这类现象比较少,这是实话,但有一点我承认,我经历有限。至今有很多方面还是失败的,就是双休日上网的事,我无法管束,如果明年,我们学校的 微机室能装上宽带,一方面收取点费用,另一方面,可以让他们在校上网,这一问题就可以解决了。经过半年的调教,新学期开学后,我发现他们的翅膀硬了,羽翼丰满了,一些问题如吃饭、洗浴、思家等基本能自己解决,增强了自我约束能力。

四、做他们的严师更要做他们的慈母

高一学生面临着从初中到高中的转型,课程深了许多、多了许多,特别是我们西部的学生。分别来自广西、云南、四川、湖南、湖北,即使一个省的,基础也是参差不齐,数学不好的、外语跟不上的,文理不

能兼顾的。针对这种情况,我采取了若干方法,如讲座和个别谈话相结合;一帮

一、结队子、组织学习小组,以我的亲身经历和各科优秀学生作榜样,教给他们正确的学习方法,树立信心,调整心理状态,从而使我班学生成绩节节提高。在期末考试中,我班扬利航同学已上升到年组第三名,其中数学得了满分,年组第一。

除了学习外,我做起了他们真正的益友和慈母,这些学生,远离家乡,没有了父母的疼爱,遇事束手无策,许多事情不是我们能想象的。半年来,我给他们缝补衣服,替他们买衣服、洗衣送饭、看病护理„„。一次我无意间发现我班孔丹同学的毛衣领已开线了,一根根,不成样子,课后我让她换下来,拿回家,给她修补好,我想女孩子都不会,男孩儿能会吗,在班里一说,果然,一件件破损的、开线的衣服拿来了,没课时我都给他们缝好。离家在外,最怕有病,而越怕越有事,由于南北气候的差异,从12月中旬起,我班同学开始大面积感冒,其中何小艳、依姆准病情尤为严重,而她们却没钱医治,我找到了学校领导,在张书记、徐校长、张主任、王主任的大力支持下,学校拿钱、出车,把她俩送到了医院,何小艳高血压、头疼,依姆准气管炎、胃炎、胆道蛔虫,在医 院一住就是13天,此时正赶上期中考试,没有让学生来护理,我和杨春霞老师护理了4天,买饭买药、喂水喂饭,后勤张主任更是一趟趟跑医院,为我们酬钱、派车,这里我特别感谢这些领导,累是小事,那种担心,那种焦酌„„并不是好受的。然而真是祸不单行,正当何小艳出院,依姆准被家人接走时,我班吕佑凤同学又在值日时不慎摔伤,头不但疼,而且抖动不停,病时好时坏。医院、还是医院,来这里半年,医院成了我最熟悉的地方了,看着生病孩子的可怜相,我心疼,我担心、我无奈„„。我和学生、学校一直看护、照顾她到年前放假,后来派学生护送她回了家,直到现在还没有来,前两天打电话,她说好多了,这学期可能不能来了。以上列举的都是大病,小病就数不胜数了。有一次在八班上课,我无意间说起了此事,他们自发地给我们生病的同学捐助了五

百多元钱,接着是五班,再加上自己班总共有近千元,当时正赶上吕佑凤同学有病,这些钱正解了燃眉之急。当这些同学把钱送到我手上时,我感动得流出了眼泪,这份感情,这份帮助,是任何金钱、言语所无法表述和回报的,我告诫我们的同学,我们要听话,要好好学习,来回报民委、学校、同学为我们所做的一切。

半年的生活,说长不长,说不短也不短,我有太多的感触,我走出了我自己从末想过的路,在我的人生中,我真正认识到了什么是贫穷,什么是艰苦,什么是心疼,什么又是奉献,这些,不用领导去讲,不用别人去教,这笔财富,我将保存一生,风风雨雨、酸甜苦辣,我收获了那一颗颗真诚而善良的心。新学期开学了,回家的孩子们纷纷给我带回了家乡的土特产,虽然南北差异大,口味我无法接受,但那是孩子们千里迢迢给我背来的,是一片心啊!这些我也会珍藏于我人生记忆中,无论是什么样的学生,只要用心去面对,我想我们会成功,我们能成功!

第二篇:五十六朵花教案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学唱歌曲《吹起羌笛跳锅庄》,为歌曲伴奏,随歌声舞蹈。

教学目标

1.加深学生对少数民族善良、朴实、豪放、能歌善舞的特点的认识。

2.学会歌曲《吹起羌笛跳锅庄》,在唱歌、伴奏、跳锅庄舞诸项音乐活动中能大胆投入、热情表现。

教学过程

1.导入:请同学们看羌族人民的服饰(出示图片),再看羌笛的图片(出示图片),介绍羌族。2.学唱歌曲《吹起羌笛跳锅庄》

(1)欣赏歌曲范唱录音(两遍),请同学们说说听后的感受。(2)集体朗读歌词,随录音轻声哼唱歌词。

(3)学唱前16小节歌谱,引导学生“发现”后面8小节与前面8小节基本相同。(4)背唱第一段歌词,并随伴奏带放声歌唱。3.用课堂打击乐器为歌曲伴奏

4.学习几个锅庄舞的动作,欢快起舞 5.小结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欣赏管弦乐合奏《瑶族舞曲》、用课堂乐器演奏《瑶族舞曲》主题,并用打击乐器伴奏。

教学目标

1.能专心欣赏、听出《瑶族舞曲》三个部分速度和音乐情绪的不同,并能顺利完成课本上的填写练习。

2.能背出《瑶族舞曲》的主要主题,并能用课堂乐器演奏,能随《瑶族舞曲》的主题音乐做声势练习。

教学过程

1.导入:介绍瑶族,看瑶族人民的服饰(出示图片)和他们载歌载舞欢度节日的情景(出示图片)。

2.欣赏管弦乐合奏《瑶族舞曲》

(1)《瑶族舞曲》描写在节日之夜,瑶族人民载歌载舞尽情狂欢的情景。乐曲分为三个部分,课本中列出的是第一部分中的两个主题,主题a非常优美动听,主题b矫健活跃。学生随教师琴声轻声歌唱,反复多次,要求边学唱边记忆。(2)欣赏乐曲的第一部分

请学生静静欣赏乐曲的第一部分,提示两个不同主题的进入。(3)欣赏乐曲的第二部分(4)欣赏乐曲的第三部分

这一部分是第一部分的重现,但气氛越来越热闹,并加了一个结尾,结尾的音乐速度更快,力度更强,表现歌舞达到高潮,全曲在热烈欢畅的情绪中结束。(5)完整地听赏一遍《瑶族舞曲》 3.用课堂乐器演奏主题a 4.小结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歌曲《阿喽喽》。

教学目标

1.能富有表情地演唱歌曲《阿喽喽》,初步学会这首歌曲的歌谱。2.能为歌曲设计多种演唱形式。

教学过程 1.导入

2.学唱歌曲《阿喽喽》

(1)听赏范唱录音数遍,使学生对歌曲有初步的印象。

(2)讨论歌词,理解歌词,特别要理解歌词中“它是我指路,它听我的话”中“我”字的含义,这个“我”不是指一个人,而是指整个彝乡的人民。(3)跟着范唱录音轻声学唱歌词。

(4)跟着伴奏带放声歌唱,要求唱出自豪、热情的感情,但要控制好声音,防止喊唱。学生演唱时教师可以指挥来提示速度和强弱。

3.学唱歌谱:教师大声唱谱学生轻声唱谱的方式。4.为歌曲设计演唱形式

第三篇:《五十六朵花》教案

《五十六朵花》教案

教学内容:

1、展示:少数民族音乐、风俗

2、走进“新疆—乌兹别克族”,初步欣赏《爱我中华》、《嘎达梅林》、《上去高山望平川》

3、唱歌:《举杯祝福》 教学目标:

1、通过老师的引导,了解少数民族风土人情与服饰文化。

2、了解各族的音乐、习俗,激发学生对少数民族的热爱。

3、能用热情、欢快的情绪演唱《举杯祝福》,再次感受乌兹别克族的热情。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

了解乌兹别克族的音乐及民族风情,学唱歌曲《举杯祝福》;通过初步的欣赏,引起学生对少数民族乐器、乐曲的兴趣。

2、难点

歌曲声音、气息、长音时值的把握。教学准备:

课件、钢琴、打击乐器 教学过程: 情境导入:

一、播放《爱我中华》音乐,走进“五十六朵花”

师:伴随着这欢快的歌声,让我们共同走进第四单元“五十六朵花”。

二、展示熟悉的少数民族音乐风情

翻开历史的画卷,我们伟大的中华民族走过了风风雨雨。五十六个民族相濡以沫,谱写了新时代和谐的乐章!你知道哪些少数民族?(小组讨论,并回答)小组合作

小游戏:看一看,猜一猜:通过图片上的服饰以及风土人情,猜一猜是哪个民族?哪个小组能一口气说出十个以上的民族?

听一听,猜一猜:通过欣赏的乐曲,你能猜出是哪个民族音乐来吗?蒙古族的马头琴,维吾尔族的特色节奏,回族的“花儿”。。

三、走进新疆—乌兹别克族

过渡:这节课,就让我们乘着歌声的翅膀走进新疆的乌兹别克族!去感受那里的风土人情!乌兹别克族的人们还是那么的热情好客,他邀请我们班的同学用歌声祝愿我们伟大的祖国繁荣富强,各族人民团结一心!(播放多媒体)

1、播放录音,感受乐曲的情绪和风格。

2、同学们愿意接受这盛情的邀请吗?请大家打开课本,我们来学习这首好听的歌曲,揭题板书“举杯祝福”!

3、这首歌给你留下了哪些深刻的印象?(情绪:欢快;节奏:鲜明;衬词的使用;速度稍快)

4、精讲点拨: 那它的演唱顺序和节奏有什么特点呢!带着这个问题,我们再来听听这首歌!

5、提问演唱顺序和节奏特点并板书典型的节奏。

6、采用教师帮扶的方法教学前半部分。

1)同学们已按捺不住内心的情感,让我们先用“啦”字哼唱歌曲的前半部分!(轻声唱2—3遍,适时随错纠错)

2)多媒体演唱的很快,我们跟琴用“啦”慢速来学唱一下,典型节奏的讲解、示范。

3)好,我们先用稍慢的速度来唱一唱(1起)加快速度再来一遍怎么样?(加油,继续努力会更棒!)

7、以小组为单位,先练习演唱。

1)此次可以先唱歌谱再填词,可先采用稍慢的速度学唱)。

2)学习结束句,注意长音时值、换气的地方。(了不起,把掌声送给自己和你的小伙伴)

8、完整唱全曲歌词一遍。

9、乐曲延伸

为了丰富乐曲的表现力,你还愿意采用哪些形式来表现这首歌?(如领唱齐唱、朗诵、打击乐伴奏等)。

小组上台展示,老师评价为“特别好”小组加分为3分,“比较好”的小组为2分。

五、在新疆音乐《青春舞曲》的歌声中,结束本课。

第四篇:第二单元 五十六朵花

第二单元 五十六朵花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学唱歌曲《吹起羌笛跳锅庄》,为歌曲伴奏,随歌声舞蹈。教学目标:

1.加深学生对少数民族善良、朴实、豪放、能歌善舞的特点的认识。2.学会歌曲《吹起羌笛跳锅庄》,在唱歌、伴奏、跳锅庄舞诸项音乐活动中能大胆投入、热情表现。教学过程:

1.导入:请同学们看羌族人民的服饰(出示图片),再看羌笛的图片(出示图片),介绍羌族。

2.学唱歌曲《吹起羌笛跳锅庄》(1)欣赏歌曲范唱录音(两遍),请同学们说说听后的感受。(2)集体朗读歌词,随录音轻声哼唱歌词。

(3)学唱前16小节歌谱,引导学生“发现”后面8小节与前面8小节基本相同。

(4)背唱第一段歌词,并随伴奏带放声歌唱。3.用课堂打击乐器为歌曲伴奏

4.学习几个锅庄舞的动作,欢快起舞 5.小结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欣赏管弦乐合奏《瑶族舞曲》、用课堂乐器演奏《瑶族舞曲》主题,并用打击乐器伴奏。教学目标: 1.能专心欣赏、听出《瑶族舞曲》三个部分速度和音乐情绪的不同,并能顺利完成课本上的填写练习。

2.能背出《瑶族舞曲》的主要主题,并能用课堂乐器演奏,能随《瑶族舞曲》的主题音乐做声势练习。教学过程: 1.导入:介绍瑶族,看瑶族人民的服饰(出示图片)和他们载歌载舞欢度节日的情景(出示图片)。

2.欣赏管弦乐合奏《瑶族舞曲》(1)《瑶族舞曲》描写在节日之夜,瑶族人民载歌载舞尽情狂欢的情景。乐曲分为三个部分,课本中列出的是第一部分中的两个主题,主题A非常优美动听,主题B矫健活跃。学生随教师琴声轻声歌唱,反复多次,要求边学唱边记忆。

(2)欣赏乐曲的第一部分

请学生静静欣赏乐曲的第一部分,提示两个不同主题的进入。(3)欣赏乐曲的第二部分(4)欣赏乐曲的第三部分

这一部分是第一部分的重现,但气氛越来越热闹,并加了一个结尾,结尾的音乐速度更快,力度更强,表现歌舞达到高潮,全曲在热烈欢畅的情绪中结束。

(5)完整地听赏一遍《瑶族舞曲》 3.用课堂乐器演奏主题A 4.小结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

歌曲《木鼓歌》。教学目标:

1.能富有表情地演唱歌曲《木鼓歌》,初步学会这首歌曲的歌谱。2.能为歌曲设计多种演唱形式。教学过程:

1.导入

2.学唱歌曲《木鼓歌》

(1)听赏范唱录音数遍,使学生对歌曲有初步的印象。

(2)讨论歌词,理解歌词,特别要理解歌词中“它是我指路,它听我的话”中“我”字的含义,这个“我”不是指一个人,而是指整个彝乡的人民。

(3)跟着范唱录音轻声学唱歌词。

(4)跟着伴奏带放声歌唱,要求唱出自豪、热情的感情,但要控制好声音,防止喊唱。学生演唱时教师可以指挥来提示速度和强弱。

3.学唱歌谱:教师大声唱谱学生轻声唱谱的方式。4.为歌曲设计演唱形式

第四课时

教学内容:

欣赏民间音乐《锦鸡出山》,并用打击乐器伴奏。教学目标:

1.能专心欣赏、听出《锦鸡出山》五个部分速度和音乐情绪的不同,并能顺利完成课本上的填写练习。

2.能背出《锦鸡出山》的主要主题,并能用课堂乐器演奏,能随《锦鸡出山 》的主题音乐做声势练习。教学过程:

1.导入:介绍土家族,看土家族人民的服饰(出示图片)和他们载歌载舞欢度节日的情景(出示图片)。

2.欣赏民间音乐合奏《锦鸡出山》(1)《锦鸡出山》是根据湖南土家族人民喜闻乐见的民间音乐“打溜子”改编的乐曲。乐曲生动刻画了锦鸡的各种生活情态,反映了土家族人民热爱生活的乐观情趣。全曲分为【山间春色】【结队出山】【溪间戏游】【众御顽敌】【荣归】五个部分。学生随教师琴声轻声歌唱,反复多次,要求边学唱边记忆。

(2)欣赏乐曲的第一部分【山间春色】

请学生静静欣赏乐曲的第一部分,提示两个不同主题的进入。(3)欣赏乐曲的第二部分【结队出山】(4)欣赏乐曲的第三部分【溪间戏游】(5)欣赏乐曲的第四部分【众御顽敌】(6)欣赏乐曲的第五部分【荣归】(7)完整地听赏一遍《锦鸡出山》 3.“打溜子”是土家族民间器乐合奏形式,由溜子锣、头钹、二钹、马锣组成。演奏时,各乐器音色多变、节奏穿插、配合精妙,音乐形象鲜明、生动。

4.小结

第五课时

教学内容:

歌唱《阿喽喽》 教学目标:

1、能富有表情地演唱歌曲《阿喽喽》。

2、初步学会这首歌曲的歌谱。

3、能为歌曲设计多种演唱形式 教学重难点:

初步学会这首歌曲的歌谱。教学过程:

1、导入

这节课,我们要到贵州的彝乡去走一走了!贵州是一个多山的省份,彝族人民有不少居住在山区,那里有不少的梯田,过去都是靠人力挑水或用水车来浇灌梯田,现在呢?大家看一看《阿喽喽》的歌词,“流水上山坡”!流水为什么会上山坡呢?(学生回答:用抽水机将低处的水抽上来或是电力灌溉)。同学们说得很好,改革开放以来,贵州省建起了好多中小型的水电站,山乡有了电,就能引水上山了。今天我们要学唱的歌曲《阿喽喽》就是从儿童们的角度歌唱这一山乡巨变的。

2、学唱歌曲《阿喽喽》

听赏范唱录音数遍,使学生对歌曲有初步的印象。跟着范唱录音轻声学唱歌词。

3、学唱歌谱

这是课本上的要求,在已经唱会歌词的基础上学习歌谱是不难的,教师既可用琴声带领,也可采用教师大声唱谱学生轻声唱谱的方式,不论用何种方法,都应要求学生边唱谱边挥拍(或击拍),以增加唱谱时理性的成分。

4、为歌曲设计演唱形式 这首歌曲活泼风趣,曲调也有丰富的变化和对比,这就为设计多种演唱形式提供了可能,例如可将领唱(包括男声或女声领唱)、女齐、男齐、齐唱穿插起来演唱。下面是方案之一,供参考,教师应启发学生设计出多种方案,通过对比演唱,确定最佳方案。

第五篇:五十六朵花教案

五十六朵花 教案

教材内容:

1、学唱歌曲《苗家儿童庆丰收》、《其多列》、《我的家乡日喀则》。

2、欣赏童声对唱《小放牛》和童声合唱《猜调》。

3、欣赏拨乐合奏《送我一支玫瑰花》。

4、学跳集体舞《我的家乡日喀则》。

教学目标:

1、会唱歌曲《苗家儿童庆丰收》《其多列》《我的家乡日喀则》,并了解有关苗族、哈尼族、藏族的简单常识。

2、能参与集体舞《我的家乡日喀则》的创编和表演,初步感受藏族踢踏舞的特点,学会用形体动作表现欢快的情绪。

3、通过欣赏《猜调》、学唱歌曲《小放羊》,了解对唱的演唱形式,知道赵州桥、鲁班及八仙等传说。

教材分析:

1、《苗家儿童庆丰收》是一首根据苗族芦笙调填词的儿童歌曲。表现了苗家儿童吹起芦笙、敲起铜鼓,欢庆丰收时的喜悦心情。

2、《送我一支玫瑰花》是根据新疆民歌改编的一首弹拨乐合奏曲,弹拨乐合奏是由扬琴、琵琶、柳琴、阮等弹拨乐器组成的合奏形式,具有鲜明的民族特点。

3、《猜调》是根据云南民歌改编的一首童声合唱歌曲,充满了童趣。《猜调》流行于云南彝族地区,用问答的对歌形式反映了生活知识的内容。对歌是民歌的一种演唱形式,全国各地、各民族都有这种对歌的演唱形式。

4、《其多列》是哈尼族民歌,通过“拣树叶”、“砍竹筒”、“衣服上的花纹多美丽”等词语,表现了哈尼族儿童热爱生活,热爱劳动的活泼性格。

5、《小放牛》是一首河北民歌,也是对歌的形式,通过一问一答,使人了解赵州桥、鲁班,以及八仙、柴王爷等神话传说。

6、《我的家乡日喀则》是一首藏族民歌,唱出了对家乡的热爱。日喀则在西藏的东南地区,日喀则在藏语中是“如意的庄园”的意思。歌曲的曲调属于藏族踢踏舞曲。踢踏舞是藏族的一种民间舞蹈,热烈奔放。

教学重点和难点:

1、会唱歌曲《苗家儿童庆丰收》《其多列》《小放羊》,了解有关苗族、哈尼族、藏族的简单常识。

2、学会苗族舞蹈和藏族踢踏舞的简单动作。

教学时间:四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1、学唱歌曲《苗家儿童庆丰收》。

2、欣赏拨乐合奏《送我一支玫瑰花》。

教学目标:

1、知道《苗家儿童庆丰收》是苗族民歌并会演唱,能跟着老师做几个苗族舞蹈动作。

2、欣赏弹拨乐合奏《送我一支玫瑰花》,感受乐曲欢快的情绪。

教学过程:

一、歌曲《苗家儿童庆丰收》

1、请学生观看一段苗族生活、舞蹈的录像,介绍有关苗族的简单常识。

2、教师范唱歌曲。

3、学生学唱歌曲。

4、为了表现苗族儿童庆丰收的喜悦心情,在歌曲演唱中加进鼓的节奏伴奏。先可以按教材中的节奏,然后可以引导学生自由创编节奏伴奏。

5、跟教师学做几个苗族舞蹈动作。

二、欣赏《送我一支玫瑰花》

1、表现欢快的情绪还可以用器乐的形式,下面我们来欣赏弹拨乐合奏《送我一支玫瑰花》,这是根据新疆哈萨克族民歌改编的,是一首欢快的乐曲。

2、同学们能听出这首乐曲是由哪些乐器演奏的吗?

3、学生讨论,教师总结。弹拨乐合奏是由琵琶、扬琴、柳琴、阮等乐器组成的。

补充动手活动:制作“纸芦笙”

首先用硬纸板卷成一个圆筒并粘好,作为芦笙的“斗”,在中间挖一个圆孔以备插吹嘴用。然后再用纸拈成长短不同的几根纸管,作芦笙的音管。用胶条粘在硬纸板卷成的圆筒上。再拈一根较粗的短纸管做芦笙的吹嘴,插在“斗”下端的圆孔里。

教学反思:

让学生在歌舞表演中进一步体验音乐的情绪,调动学生参与艺术实践的积极性,促进其良好合作意识和群体中协调能力的形成。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学唱歌曲《其多列》。

教学目标:

1、学唱歌曲《其多列》。

2、知道歌曲《其多列》是哈尼族的民歌。

教学过程:

1、跟着《其多列》的音乐律动进教室,鼓励学生自由创编,提倡两人一组配合动作。劳动是非常有意义的,也是愉快的,启发学生说一说都做过什么样的劳动。如:洗手绢、擦地等。然后,让学生随《其多列》的音乐做劳动的动作。一方面熟悉歌曲的旋律,另一方面培养学生的节奏感。

2、今天,我们来学习一首表现哈尼族儿童劳动的歌曲《其多列》。教师范唱。

3、学生学唱歌曲。

4、活动:我们学过许多歌曲,有欢快的,有优美的。你们能分辨吗?先来唱一唱教材上的歌,把优美的歌曲“放”在长花瓶中,欢快的歌曲“放”在圆花瓶中。然后再唱一组歌曲(《彝家娃娃真幸福》《小小的船》《阿西里西》《布娃娃弹琴》)并分辨。

5、学生自由演唱不同情绪的歌曲。

教学反思:

歌曲欢快活泼,但节奏对一年级学生来讲有点快,在教学过程中,我一直采用琴伴奏,便于学生演唱。在学习歌词时,第一段有两句歌词学生老是唱不清楚,于是教师通过表演学生来猜的方式,让学生明白歌词表达的意思。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

1、欣赏童声对唱《小放牛》。

2、欣赏童声合唱《猜调》。

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对唱的演唱形式。

2、知道有关赵州桥、鲁班、八仙的神话传说。

教学过程:

1、比方歌曲《小放牛》的录音,要求学生仔细听歌中唱了什么?

2、你们知道赵州桥、鲁班和八仙的神话传说吗?

3、教师出示赵州桥的录象,并介绍。然后再介绍八仙的神话传说。

4、第二遍欣赏《小放牛》,巩固记忆歌词的内容。

5、这首歌曲的旋律非常流畅,我们跟着录音唱一唱。

6、介绍对唱的演唱形式。对唱歌曲就是一问一答的形式,有的是一句问,一句答;有的是一段问,一段答。这首歌曲属于哪一种呢?(一段问,一段答)。

7、河北还有一首民歌《小放牛》,也是对唱的演唱形式。内容是说一个小姑娘去买酒,走道三岔路口,不知往哪里走。看见路边有一个牧童,于是上前去问路。但是牧童却没有直接回答她,俏皮地要小姑娘回答他的问题才肯告诉她。你们听听,牧童问了什么问题,小姑娘答上来了吗?

8、有许多歌曲都是对唱的形式,下面我们再欣赏一首云南的民歌《猜调》,这也是一段问,一段答的演唱形式。这首歌曲非常独特,除了开始和结尾的几个音稍长外,中间的大部分节奏都很紧凑,歌词很密,像绕口令一样,要仔细听。

9、第二遍欣赏《猜调》,说一说,歌中都唱了什么?

10表演《小放牛》。

启发学生根据各地的风土人情改编歌词演唱。

教学反思:

在本课教学的巩固新授过程中,我设计“猜谜对歌比赛”这样的活动即让学生根据刚学的歌曲旋律、填上自编的谜语唱谜面,再由另外的学生用同样的旋律来回答谜底,充分开启了学生的思维,开拓了学生的视野,在巩固所学知识的同时,对音乐产生更浓厚的兴趣。

第四课时

教学内容:

学跳集体舞《我的家乡日喀则》。

教学目标:

1、学会跳集体舞《我的家乡日喀则》。

2、知道《我的家乡日喀则》是藏族民歌。

教学过程:

1、播放有关西藏的风土人情、舞蹈的录象,介绍有关藏族的简单常识。

2、欣赏歌曲《我的家乡日喀则》,感受音乐的欢快情绪。

3、学唱歌曲《我的家乡日喀则》。

4、学跳集体舞《我的家乡日喀则》。

补充动手活动:在纸上画上彩条制成藏族的围裙表演。

教学反思:

在教学中要尽量为孩子们创设一种能激发他们积极性、创造性的环境,营造一种轻松、活泼的氛围,来指导学生进行丰富多彩的音乐活动,这样能大大调动他们的积极性。

第六单元 童谣

教学要求

(一)单元总要求

本单元主要教学目标是挖掘已有的课程资源,学习传统的、流传在民间的歌谣、童谣,使学生了解相热爱祖国的传统音乐文化,体验蕴涵在童谣里的朴实、善良、纯真的情感。通过演唱、表演童谣的音乐实践活动,使学生能表达个人的情感并享受到美的愉悦。

(二)具体要求

1、了解什么是童谣。介绍我国与世界各国各具特色的童谣,感受童谣与方言和音乐的紧密结合。

2、通过童谣说唱、做音乐游戏等活动,体验童谣申蕴涵的乐趣,用打击乐器为童谣说唱伴奏。

3、按不同的节奏、速度、力度,说、唱童谣,用形体动作即兴表演。

4、组织学生边做游戏边唱童谣,并鼓励学生自编童谣。

教学准备

1、蜗牛的图片或幻灯片、头饰(酉游记中的唐僧、孙悟空、猪八成、沙和尚等)、小板凳皮筋儿、小花篮。

2、打击乐器:碰铃、三角铁、双响筒、木鱼、响板、小堂鼓和铃鼓等。自制的打击乐器:能敲响的木板、玻璃瓶、碗、碟、筷子、小棍儿等。

3、音带、录音机,写有童谣歌词的大歌片。

4、节奏卡片

教材分析

本单元由歌曲《水牛儿》,欣赏《蜻蜓你来吧》《编花篮》活动课《小老鼠上灯台》《打花巴掌》组成。主要内容是围绕着童谣进行编写。

童谣指有韵的诗歌形式的儿童故事,在儿童中间流行的歌谣,形式比较简短。童谣与儿歌都是属于民歌体裁中的小调范畴。童谣是流传于儿童中间的歌谣,与儿歌合称为儿童歌谣,大多表现儿童对社会生活现象的观点和感情,形式活泼、用辞简练、韵律响亮,有儿童自编的也有成年人的拟作。

重点和难点:

让学生用自然、亲切的歌声演唱童谣,可以加入游戏或简单的集体舞如《编花篮》。让学生感受、了解演唱童谣的快乐。在自制打击乐器的活动课中可以让学生去找一找、敲一敲,开发想象力,多渠道地创作自制打击乐器。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1、学唱歌曲《水牛儿》。

2、音乐游戏。

教学目标

1、通过学唱《水牛儿》,使学生初步了解童谣的来历。

2、欣赏《蜻蜓你来吧》,学习巩固后十六分节奏。并进一步体会童谣中所蕴涵的表现孩童们的天真与快乐心情。

3、注意引导学生掌握八分休止符、四分休止符及弱起小节的唱法。

教学过程

一、唱歌《水牛儿》

1、让学生们说一说平时喜爱的游戏,做游戏的时候嘴里念的是什么?知道这是什么游戏吗?围着蜗牛说着歌谣:蜗搂蜗搂牛,先出角,后出头。

2、介绍蜗牛。拿出图片或幻灯。听一听北京的孩子是怎样唱《水牛儿》歌谣的。

3、将有北京方言特点的发音做介绍。如:花(儿)、牛(儿)、头(儿)、莆(儿)、蔓(儿)、菜(儿)、篙(hao)、莴苣(woju)。

4、听录音,51导学生用北京方言说歌词,附点四分音符可以在说歌词的时候自然学会。

5、反复学唱,注意五个乐句的变化和休止符的准确。

6、巩固。

二、欣赏山东谣《蜻你来吧》

1、介绍什么是童谣。刚才学过的《水牛儿》是孩子们玩耍的时候对蜗牛说的话。好似蜗牛能听懂孩子们的语言,会先伸出角后再伸出头。现在我们听一听山东的小朋友对靖蜓说什么呢?

2、边拍手边按节奏说歌词。可以采用二部卡农的形式。

3、说歌谣的声音渐渐变弱。只有拍节奏的声音。

4、复听《蜻蜓你来吧》。学生可以小声随录音学唱。边唱边用打击乐器伴奏。自然掌握后十六分节奏。拍手和用打击乐器都可以。

教学反思:

在上课时我采用了学生熟悉的游戏场景及童谣导入,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受到启发,从而开始走进童谣的世界中,为学生学习新知识丰富了情趣,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望,使学生产生乐学的情绪。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1、欣赏歌曲《编花篮》:音乐游戏。

2、欣赏河南民歌《编花篮》。

教学目标

1、通过儿童传统游戏激发学生创编童谣的欲望。随音乐跳《编花篮》。

2、欣赏河南民歌《编花篮》,感受歌曲中活泼、欢快的气氛。

教学过程

1、复习上节课所学的童谣《水牛儿》,听唱《蜻蜓你来吧》。

2、欣赏河南民歌《编花篮》。介绍《编花篮》的歌词大意,按节奏说歌词。

3、初听。感受歌中的欢乐气氛。复听。小声随唱。

4、可以分成小组表演。有《水牛儿》《蜻蜓你来吧》《编花篮》。

分组可以按男同学或女同学分组。也可以各种表演形式分组。有舞蹈、打击乐、情景表演组等。

5、今天我们来玩一个游戏。分成小组。

三、四或六个人一组。围成二个小圆圈,每个人的右腿伸出,和另一个人的右腿交叉勾在一起,编成“花篮”形状。开始时,可让其他同学扶持一下。跳一下,说一句歌谣:编、编、编花篮、花篮里面有小孩,小孩的名字叫小兰。

6、鼓励学生自己创编动作再表演。鼓励学生自编短小童谣。让学生明白歌谣的产生就是在孩子们玩耍中随口唱(说)的短小儿歌,容易记忆,是受孩子们欢迎的一种歌曲体裁。

7、布置下一课作业。自己制作打击乐器并带到课上来。

教学反思:

课堂上总会出现一些孩子的表现或问题的回答不如人意,作为一名音乐老师应该循循循善诱,而不应该为了上公开课流于形式。要善于关注孩子们,给每个细节上的表现都要给予肯定或表示,不能视而不见,没有交代,一定要做到评价到位,既要关注个体,还要照顾全面,使每个孩子都能感到老师的关怀与关注。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

1、学唱《小老鼠上灯台》。

2、制作打击乐器。

3、活动《小老鼠上灯台》。教学目标

1、开发学生的想象力与创造力。自己制作打击乐器。并根据音的长短、音色的不同,按声部敲击。

2、在唱、念歌谣中巩固十六分节奏的学习。复习后十六分节奏、附点四分音符。训练学生的合奏能力。

教学过程

1、让学生展示自己制作的打击乐器。教师选用一首欢快的乐曲学生随音乐敲击。

2、师可以引导:这样的敲击有些简单与枯燥。我们加上会说的歌谣或歌曲再试一次。

3、学生可以复习一年级时就已经学会的《唐僧骑马咚得咚》教师引导后十六分音符的敲击。

4、按学生的打击乐器分出长音组与短音组。按声部敲击。

5、教师可以再说一个歌谣:并可用说、跺脚、拍手的方法。

最后只有节奏的敲击声音。

提出十六分节奏的敲击。

6、《小老鼠上灯台》

全体同学一起说童谣《小老鼠上灯台》。将“叽哩咕鲁”说得均匀。

用打击乐器伴奏。

7、听录音学唱《小老鼠上灯台》。用自制的打击乐器伴奏,并加上动作表演。

8、分组将几首儿歌(八小节),一起以轮说、轮奏、合奏的形式表演。如《打麦歌》和《小老鼠上灯台》《蜻蜓你来吧》。

9、布置下一课作业。回家找一找有关的歌谣、儿歌资料,可以问老人、大人,有关童谣演唱的录音带、书、歌曲都可以。

教学反思:

在教学难点节奏的教学上,我力图从简单的音符节奏出发,再慢慢延伸到整条节奏。但就是在这里我过于强调了音符时值的长短,利用时值线来让学生读节奏和感受音符的长短。在感受音符之间关系时,时值线起了直观明了的作用,但在念节奏时,效果不好,以至老师在带领学生念时节奏也不准确。所以在知识点的教授上不要过细,过繁,过于放大,不仅会在时间上影响下面的教学环节,对整个教学起负作用,并且长时间或方法过于繁琐,影响了学生的认知。所以在讲述概念性问题时,要力求简单、明了,方法简便。第四课时

教学内容

歌曲《打花巴掌》,活动《童谣说唱会》。

教学目标

1、用多种方法说(唱)儿歌。在学习《打花巴掌》时,让学生体验换一种方式说童谣唱儿歌。聆听几首外国的童谣。

2、以童谣说唱会的形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音乐活动,体验音乐与人生的密切联系,积累鉴赏音乐的经验。

教学过程

1、这一课是本单元的最后一课。建议在课的开始,教师引导学生将前几课所学的童谣用各种形式表演。

2、介绍拍手说歌谣。

播放《打花巴掌》录音,带领学生边说边拍,两人一组,面对面。前半拍自己拍,后半拍对拍。

3、随音乐说歌词。唱一唱,拍一拍。可以启发学生还有什么方式拍手。

4、启发学生自己再编出《打花巴掌》的歌词。

5、注意《打花巴掌》中“的”的发音为dai。

6、学生编歌词每一段只有一句话。

如:打花巴掌呔,一月一,X•XXXIXXX

冬 天到了 穿棉农

7、《童谣说唱会》

(1)可以让学生自由组合、讨论,将自己所知道的童谣唱一唱、说一说。其他组的同学可以用拍手、拍腿、跺脚,或用打击乐器伴奏。

(2)教师要鼓励积极找寻童谣、创编童谣的学生。保护好他们的每一个想法。

(3)教师引导学生将传统的民间儿童游戏再做一做、玩一玩。将本单元的歌曲以各种形式表演。

(4)教师可以将本单元参考资料中的英国童谣、日本童谣等介绍给学生。

(5)启发学生总结:你知道的童谣。什么是童谣(歌曲体裁之一)。以后在生活中注意积累,注意观察,音乐在生活中是处处存在、紧密相连的。引导学生热爱音乐、热爱生活。

教学反思:

《打花巴掌》是一首说唱风格的北京儿歌,是北京地区的一种传统的儿童游戏,两人一组,我设计了游戏教学,融音乐与游戏为一体,来开展学生的音乐感受能力及创造能力,学生的兴趣很高,为后面的创编歌词做铺垫,学生自己去发现、解决难点,我所扮演是一个引导者、参与者、鼓励者,学生真正成了主人,教学效果较好。

相关内容

热门阅读

最新更新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