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库大全 > 精品范文库 > 7号文库

师爱是开启后进生心灵的钥匙111

师爱是开启后进生心灵的钥匙111



第一篇:师爱是开启后进生心灵的钥匙111

师爱是开启后进生心灵的钥匙

摘要:后进生问题是一个社会问题,而师爱是教育后进生的起点和基础,爱的教育和渗透是他们重新认识自我的金钥匙,是他们修正自我,医治心理创伤的良药。为人师者既要教书还要育人,就要认清后进生形成的根本原因,平等地善待,热情地关怀,让他们看到希望,受到尊重,以爱导行,以爱为基点使他们在各方面健康发展,成为有用之才。

关键词:师爱后进生钥匙

教育学,心理学认为:爱是教育好学生的前提。师爱,即教师对学生的爱,它是一种复杂的精神现象,是在教育实践中,由教师的理智感、美感和道德感凝聚而成的一种高尚的教育情操。因此,真正的师爱应是深入细致地了解学生,真心实意关心学生,充分尊重、信任学生,严格要求学生,这样才能使学生、教师之间的距离拉近,才能使师生在情感上产生共鸣,才会使学生乐于接受教师的指导,学习才会产生兴趣,才会萌发进取心,因此用师爱去转化那些生活上、心理上遭挫折,品质、行为上有缺陷的学生,了解他们的喜怒哀乐、生活学习习惯,尊重他们的人格,做他们的大朋友,可以使他们的心理得以矫治,在知情意行方面健康发展。

一、师爱是教育“后进生”的起点和基础

我国近代教育家夏丏尊说过:“教育之不能没有爱,犹如池塘之 1

不能没有水一样”;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把教师热爱学生作为“教育的奥秘”,他的座右铭是“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们”;我国著名特级教师斯霞也谈到“我们只有忠诚党的教育事业,热爱教育工作,热爱学生,才能做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学生服务,总之要把全部心血倾注在学生身上”。在我所教过的学生中有一名学生,在上初一年级时我接任他的语文教师兼班主任。该生在五、六年级时就是全校闻名的纪律差、学习差的所谓“坏学生”,他曾有一次在期末考试前十几分钟时伙同另一名学生逃学,以逃避考试。后来我接任他的班主任后首先对他从各方面进行了解,得知他父亲辞去工作回北京当了临时工,他母亲带着他和弟弟生活,家庭生活的不如意,渐渐的使他对学习产生了厌烦情绪,但我同时还了解到他对母亲是非常孝顺的。有了突破口,我用他母亲的含辛茹苦给他讲道理,是他明白不好好学习就是对母亲最大的不孝。经过反反复复的家访、谈心,最终是他从后进生行列中走了出来,成为中等生,上初二后他父亲终于有机会和能力将他们母子三人接到北京,后来他在给我的来信中告诉我他加入了共青团组织,初中毕业时以总分457分的成绩毕业于首钢附中,当年暑假他从北京回来专程来看我,告诉我他即将进入首钢技校继续学习,将来成为首钢一名技术工人,我听了心情非常激动。

二、师爱是对学生进行爱的教育的一把金钥匙

爱不会自发产生。一个人的爱总是先从接受别人的爱开始。对父母离异的学生来说,更应该先给予他的是师爱。在我所教的班级里,常常会遇到一些父母离异的学生由于家庭的裂变使他们感到恐慌、失

落,不知道如何面对,情绪日益低落,要么少言寡语,要么性格暴躁、任性。上课反应迟钝,精神恍惚,注意力不集中,回家无心写作业,学习成绩差。为了使他们走出家庭阴影,我经常找他们谈心了解倾听他们所受的委屈,替他们分忧。只要发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我就在班里大加赞扬,是这些学生首先消除自卑感,抬起头来面对所有同学,与此同时,我又让班干部主动与他们交朋友,消除他们内心的自卑,使其振作。学生马某由于父母离异,其母耳聋且精神异常,两次改嫁后有离异,给他母亲的精神打击很大,她把这些全怪罪在孩子身上,认为是女儿拖累了自己,经常打骂他,使她情绪极端低落。我找她谈心,她只是应付我,不把内心的苦全告诉我。为了让她能从苦闷中走出来,我采取了各种办法,比如有时布置学生写作文,题目就定为《妈妈(或爸爸)我想对您说》、《老师,我想对您说》、《我的烦恼》、《我的伤心事》等之类的作文或日记,让学生说真话,同时我还想他们承诺,为他们每个人保密。通过这样的办法,她终于在作文中向我述说了她的悲伤和不幸,还留露出轻生的念头,我为她的不幸感到难过,为她的厌世而震惊,于是我给她写信或在它的作业本上常常留下我比她作业还要多的文字,用真心的语言感动她,从行动上关心她,从他母亲的不幸上开导她。由于没法与他母亲联系,又因为其母耳聋难以沟通,我便请了解他母亲的人转告不要再打孩子、再辱骂孩子,因为打骂只能毁了孩子,通过多方努力,马某终于有了笑脸了,班上的女同学都成了他的好朋友。她现已初中毕业,走上工作岗位。宋娟是个小女生,去年我接他们这个班以后,发现这个孩子有些与众不同:天

凉了没有穿袜子,衣服也很破旧,头发凌乱。我和谈话,竟被她倔了几句,说什么你老师管我这些干什么?我当时挺尴尬,后来通过侧面了解和正面谈话以及笔记交流,知道这孩子家庭条件比较差,学习成绩不好,个人很自卑,但有个优点是很有灵气。我就通过谈心、聊天和文字形式,使她逐渐改变了自己,学习成绩不断上升,文章越写越好,也注意打扮自己了,成为我班上前五名的好学生了。

三、师爱是学生的本能需要。

爱是人类普遍具有的心理需要。每个学生都想得到周围亲人、朋友和同学的关怀、尊重和爱护。然而教师的爱更是学生所关注的。我班学生孙某某是同年级年龄较大的女生,因此,我让她担任卫生委员。平时,这孩子喜欢看老师的眼色行事。卫生工作管理的也比较好。我虽然不喜欢他小小年龄就懂得巧言令色,但他能帮老师抓一些班务工作且威信比较高,学习成绩优秀,也就一直她当卫生委员。没想到她竟利用老师对她的信任,向同学们所要学习用品及小吃一类的东西,还利用值日之便偷别人没带回去的物品,我想他也许家境不好,还有这方面的缺点,改了就好。针对这些情况,我对她进行了耐心的说服教育告诉她贪小便宜,偷拿同学的东西是不道德的,可耻的。只有通过自己的辛勤劳动获得的东西才是最珍贵的。并向他保证只要她改正了,我可以为她保密。但她并没有认识到自己的错误,依然我行我素,甚至威胁那些胆小的同学不许让老师知道,若老师知道,也只能说是自己愿意给的。终于有一天这事被我发现了,我一气之下,撤了她的卫生委员,但从此她的学习也一落千丈,为了使她能像以前那样好好

学习,我动了不少脑筋,采取多种方法补救,可效果不是十分好。因此我认为是爱使学生本能的需要,一旦失去了教师的爱,学生就会变得沉默寡言,学习积极性不高,在以后的几学期里,我吸取了教训,对孙某某改变了态度,经常让她帮我拿作业本,拿粉笔,总之,我千方百计让她多接近我,渐渐地,她又露出以往的笑脸,学习赶上来了,成为前几名的好学生。

四、师爱是严而有度的。

“严是爱,松是害”,“给他好心不能给他好脸”,这些是许多班主任的经验之谈,应该说严格管理、严格要求是必要的、有效的教育手段,但是,在对后进生犯错误时过分严厉会使后进生容易产生逆反心理与老师产生抵触情绪,这样对后进生的转化是一种不可取的做法。我认为后进生犯错误老师在批评时应采取宽容一些的做法,首先在批评前先指出该生存在的优点,再委婉地指出他这次犯错误实在不应该,并耐心对他进行教育,帮助他认识在什么地方错的。如我原来教过的学生马某某,一次在课间写打油诗骂他同桌的女同学,该女同学哭诉到我这里,说清事情的经过后,我先对马某某写“诗”的技巧给予了肯定,但对他写诗骂人给予了批评,并引导他认识到写诗骂人是不道德的行为,为何不把这种本事用在文学创作上,经过我的宽容处理,该生向同桌道了歉,并从此喜欢上了写诗,后来因常写诗,他的作文水平大大提高了,上高中后还常常受到老师的称赞,高考后上了西安的一所高校。

严而有度是一种仁慈和关爱。我班有一学生在来我班前就是一个

所谓的坏孩子,一次在刚打上课铃时,他把一副乒乓球拍从楼上扔给楼下正要上体育课的外班同学,没想到拍子砸在了校橱窗的玻璃上,教导主任训斥了他。当我知道这时候,我没有训斥他,而是对他说:“老师知道你不是故意的,但你不应该从楼上往下扔。老师希望你吸取这次的教训,做事前先想想再做”。在我的宽容和关爱下,他主动量了橱窗的尺寸并和我一起把玻璃安好了。从这件事后,他在各方面都有了进步。后来由于他主动关心集体,还被同学们选为卫生委员。

后进生现象是必然存在的一种社会现象,他是各种因素不协调之下的产物。为师者是既教书又育人的,为实现这一神圣职责,我们就要认清后进生形成的根本原因,平等的善待,热情的关怀,让他们看到希望,受到尊重,以爱导行,以爱为基点使他们在各方面健康发展,成为有用之才。

参考文献:《教育学》

《心理学》

第二篇:师爱,开启学生心灵之门的钥匙

师爱,开启学生心灵之门的钥匙

河北省海兴县育红小学刘玉琴联系电话:0317—6626709 关键词:加强联系爱护尊重理解沟通宽厚真诚内容摘要:

学生需要爱,教育呼唤爱。师爱像一团火,能点燃学生心头的希望之苗;师爱像一把钥匙,能打开学生心灵的智慧之门;师爱是洒满学生心灵的阳光,能驱散每一片阴霾,照亮每一个角落,融化每一块寒冰。愿每一位教师不光有爱,而且善于爱。

一、个案背景:

磊磊,男,12岁,小学五年级学生,单亲家庭,他和父亲一起生活。于五年级下学期转入育红小学学习。开学一个星期还能正常完成各科作业,但是一周后作业经常少做,甚至不做,父亲、老师批评后,就把自己反锁在家里,不上学,不说话,砸东西,逃避别人甚至用小刀割伤自己。

二、案例分析:

经过和他父亲的交谈了解到,他的父亲是个简单粗暴的人,他的父亲和母亲都是再婚的,但他父亲仍不珍惜这段婚姻。在他年幼的时候,就经常受到父亲的打骂,但是,当父亲心情好的时候,又会满足儿子一切合理与不合理的要求,这就造成了他既胆大怕事又固执任性。两年前,父母又离了婚,使他受到很大的打击,加上父亲常常在儿子面前哭诉自己的不幸,使这个小孩情感更加脆弱,心理压力更大,觉得自己在同学面前抬不起头来,干脆就把自己反锁在家里,不去上

学,采取有意回避的态度,压抑自己。通过家访,我明白了他不上学的原因是受到心理上的困扰。由于家庭的忽然变故,使他失去原有的心理平衡,变得更加焦虑不安,感到孤立无助,继而逃避,这是一种高度焦虑症状的消极心境。我认识到这时候家长和老师不闻不问,或批评责骂他,不仅不会消除这种不健康的心理,反而会增强这种心理。长此下去,其认识就越片面,心理的闭锁就越强,最终将导致对任何人都以冷漠的眼光看待,更加孤立自己,直至不可救药。

三、个案处理

(一)、加强与其家庭的联系,说服其家长要尽到做父母的责任,使他摆脱心理困境。

我认识到造成他心理不堪重负的原因主要在于家庭,因此,我加强与其家庭联系,让其父母认识到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和责任感,使这个不完整的家庭也承担起教育孩子的重任。我一次一次地用课余时间进行家访,做好他父亲的思想工作,希望他承认现实,面对现实,树立起生活的信心,尽量不要在儿子面前哭诉、埋怨,因为这样不仅于事无补,反而会增加孩子的心理负担,影响他的健康成长。还设法联系到孩子的母亲,说服她多用一些空闲时间回来看看儿子,多点关心他,尽到一个母亲的责任,不要因家庭关系而毁了孩子。经过多次推心置腹的交谈,终于使他们接受了我的建议。由于家庭与学校共同努力,使孩子的心理发生了微妙的变化,不再逃避,也愿意跟同学们交往,渐渐地回到学校上课了。

(二)、爱护、尊重学生

其实,学生的心灵是最敏感的,他们能够通过老师对自己的态度来判断老师是否真心爱自己。同时,他们也渴望老师能够时时刻刻关心爱护自己。“罗林塔尔效应”告诉我们:只要教师真心爱学生,并让他们感受到这种爱,他们就能以极大的努力向着教师所期望的方向发展。问题是,有些老师走进了“爱”的误区,对“爱学生”的认识表面化,以为不讽刺不挖苦不歧视不体罚就是关心爱护,以为嘘寒问暖为学生提供物质帮助就是关心爱护,以为关注学生的学习状况、考试分数就是关心爱护,殊不知,真正的关心爱护,不仅是生活上“扶贫”,学习上“扶智”,更应该是精神上“扶志”,品行上“扶德”,心理上“扶健”。有人说,对学生,可以没有爱,但要尊重。我却以为,尊重就是一种爱,真正的爱不能没有尊重。很难想象,一个无视学生人格、漠视学生尊严的教师,会是一个热爱学生的教师。一个善于爱的教师,他一定懂得尊重学生的自尊心,像保护自己的眼睛一样保护学生的尊严,因为“只有教师关心学生个人的尊严感,才能使学生通过学习而受到教育”,苏霍姆林斯基这样告诉我们,“教育的核心,就其本质来说,就在于让儿童始终体验到自己的尊严感。”反之,伤害了学生的自尊心,就会阻碍学生的进步和发展,甚至毁掉他们的前途。一个善于爱的教师,他一定懂得尊重学生的个性。

(三)、给以较多的情感关怀

教育是一项伟大的育人工程。人是具有情感的,所以情感关怀在教育中处于相当重要的位置。学生的过分冷漠实际上是一种精神情感的失调,教师给以较多的情感关怀,可以收到明显的调节疗治效果。

1、多一些理解沟通的谈话。

抽一点儿时间,以平等的姿态,多跟学生谈谈心,能知道学生的心里正在想些什么,能知道他们最担心的是什么。不要盛气凌人地训斥学生,多表示一些理解,适当地给一些点拨,学生心头的那点儿郁结往往就化解了。

2、多一些一视同仁的关心。

这些有心理困境的学生,大多非常敏感,自尊心极强,性格内向。如果教师在对学生的态度上厚此薄彼,对他们有些冷淡,他们就会感到强烈的不满。所以教师必须真正了解每一个学生,对每一个学生都要做到一视同仁,尤其对心理素质欠佳、单亲家庭的学生,不妨格外表示自己的好感和热情,这并不是虚伪,而是调控学生心态的需要。

3.多一些宽厚真诚的爱心。

心灵过分脆弱、缺少爱的学生大多有点偏执,脾气或许有点“怪”,教师千万不能因此而嫌弃他们,也不能硬要他们立即把怪脾气改掉。青少年有点儿孩子气是正常的,每个人的个性千差万别也是正常的。教师如果能以一颗宽厚真诚的爱心去教育他们,必能便他们走出暂时的心灵阴影,而步入人生灿烂的阳光地带。

(四)、在师生间、同学间架起爱的桥梁,使他感受到集体的温暖,恢复心理平衡。

开始,磊磊还不愿上学,我到他家里去时,他老躲着不见,或是一问三不答。我知道这是防御心理的表现,其实其内心还是渴望得到别人的同情和关心的,他极需要被爱的感觉。我不急也不燥,以极大的耐心和热情给他讲班里发生的趣事,讲同学们是多么希望他回到学校,和他们一起学习,一起活动。我主动与之接近,缩短心理距离,想用集体的温暖来消除他内心的焦虑和冷漠。同班级同学知道这种情况之后,主动利用放学后的时间,陪他聊天,给他讲讲学校组织的各种各样的活动„„慢慢地,他的表情没有那么呆板了,渐渐地露出了一丝向往。此后,他瘦弱的身影也逐渐地出现在教室里。但我并不满足于此,一直寻找让他重新振作的机会。上课时,我提出一个问题,很多同学不会回答,竟意外地发现这孩子眼里流露出一点笑意,我就赶忙抓住这个机会提问他。开始,他涨红了脸,讲得结结巴巴的,我用鼓励的眼神望着他,亲切地对他说:“老师相信你一定能行的!”结果他讲得很流利,得到了全体同学的掌声,他的脸上也露出了久违的笑容。此后,我还多次为他提供尝试成功的机会,让其体验成功的喜悦和荣誉,增加良性刺激,使他摆脱自闭心理,激发其自信心和上进心。心灵的交往,热情的鼓励,温暖着他那颗冷漠的失望的心,使他重新回到了班集体中。

四、实施效果:

磊磊现在上六年级了,变得活泼开朗热情起来了,学习比以往更认真,课上能和同学们一起学习、交流,还主动举手回答问题,作业也能按时交了;课下,帮同学打扫卫生、倒垃圾,和同学们一起做游戏,更主要的是在学习上,各科成绩名列前茅,今年暑假还参加了剑桥英语学校举行的英语竞赛活动,取得了第一名的好成绩。

五、反思与感悟:

在工作中,我们往往注视着学生学习成绩的高低,品德的优劣,而忽略了对学生全面素质的培养,尤其很少注意到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甚至把心理问题当作品德问题来看待,把解决思想问题的方法来解决心理问题。这样做,将使教育工作的实际效果大打折扣,也培养不出学生对学习与生活的健康和积极的态度。教育工作的成效,有时是取决于对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程度和理解程度,加强对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也是走出传统德育困境的需要。要提高德育的实效性,必须要注入心理健康教育的新鲜内容。

学生需要爱,教育呼唤爱。师爱像一团火,能点燃学生心头的希望之苗;师爱像一把钥匙,能打开学生心灵的智慧之门;师爱是洒满学生心灵的阳光,能驱散每一片阴霾,照亮每一个角落,融化每一块寒冰。愿每一位教师不光有爱,而且善于爱。

第三篇:关爱是开启心灵的钥匙

关爱是开启心灵的钥匙

黑龙江省宾县第四中学张国徽 教师是塑造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而班主任是战斗在这一阵地最前沿的战士,是一班之魂。班主任工作是一项复杂、细致而庞大的系统工程,它关系到学生在学校学习、生活和思想等诸方面习惯的养成和进步,关系到能否把学生培养成为适应社会和时代需要、能否为社会做贡献的人。而班主任是班级工作的管理者和引导者,是学校与学生、家长之间联系的纽带和桥梁。所以我认为,做一个合格的班主任应具备责任心、宽容心、公平心、爱心和细心。

一个好的班主任,首先必须对自己班的学生充满着爱。陶行知先生说:“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巴特尔曾说过:“教师的爱是融融的春风,即使冰冻的心也会消融” 爱,可以创造奇迹。不仅可以挽救一个堕落的灵魂,也可以让弱者奏出强者之音。因而班主任必须对自己班的学生充满着爱。只有对自己的学生充满执着的爱,才能生发出做好这一工作的高度责任感,才能坚定不移地辛勤耕耘,获得丰硕的教育之果。教师应以博大的胸怀、炽热的情感去热爱每一个学生。但是教师的爱也不是盲目的,爱是一门艺术,我们不仅要能爱,而且要善爱。高扬同学是2003届毕业生,他性格内向、学习刻苦,有一天,他来到我面前唯唯诺诺的说:“老师我不想念了”。听了她的话我感到很诧异!为什么一个爱学习的学生会说出这种话来?我说:“为什么?能谈谈吗?”可是不管我怎样追问他都是不吭声„„!事后,我认真反思了刚才的经过,意识到他一定有难言之隐,于是我采取了侧面进攻,迂回包抄的战略方法。经过多方了解我终于掌握了他的具体情况,他是单亲家庭,父亲病逝与母亲相依为命。家庭无经济来源,家庭生活靠母亲捡废品来维持。针对这种情况,首先进行了家访,然后经常利用课余时间找他谈心,通过多次的接触拉近了师生间的距离,我又通过社会上的关系帮他母亲介绍了一份工作,帮他解决了后顾之忧,又在学校帮他申请了困难补助,并在课余时间知道他学习,并和他一起研究学习技巧、方法。自那以后,他彻底安下心来、学习也更加刻苦了;成绩有明显提高。在2003年的中考中,以优异的成绩考入高中,实现了他的高中梦!

第四篇:开启心灵的钥匙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

开启心灵的钥匙

一本好书,蕴含着丰富的知识和美好的情感。阅读一本好书,就是跨越时间和空间,同睿智而高尚的人对话,这是多么美妙的事情啊!古今中外有成就的人,都喜欢阅读,并善于从书中汲取营养,从而走上了成功之路。让我们养成爱好阅读的习惯,一身都与好书相伴吧!

《给教师的一百条新建议》中提到了学会赞美,赏识。这不禁使我想到:赞美和赏识他人体现了一种智慧——你在欣赏他人的时候也在不断地提升和完善着自己的人格;赞美他人体现了一种美德。

教育中,总有这样一些画面,学生的顽皮淘气,教师宽容笑对,节之有法;总有这样一些画面,学生贪玩懒散,教师坚持笑对,培养习惯;总有这样一些画面,学生心灵受伤,教师真诚笑对,平等交流,抚平创伤,点燃信心,托起希望……总有这样一些画面让我们感动,让我们发自内心地为之赞美!铁棒与锁的对话

铁棒费了九牛二虎之力也撬不开锁,而钥匙却轻轻一转把锁开了。铁棒问:“钥匙,这是为什么呢?”

钥匙回答说:“很简单,因为我懂(*'▽'*)♪锁的心。”

教育也一样,我们要懂学生的心,才谈得上教育。医生治病救人讲究“对症下药”,教师对待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也要对症下药,如果像铁棒一样蛮干,只能将事情弄糟。有位哲人说:人的内心世界如同一把锁,谁掌握了打开心灵的钥匙,谁就可以调动人的一切。教师只有拿到开启学生心灵之门的那把“钥匙”,让孩子能信任你,把你当成朋友,向你倾诉,才能正确地帮助孩子解决思想的问题。怎样才能让教师走进学生的心灵,让学生乐于交流,接受教师的教导,才能有利于教师及时捕获学生的心里变化,因势利导,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成长。为了达到这个目的,教师可以采用以下四把开启学生心灵的钥匙:

第一把:童心。众所周知,当一个人把你当做知心朋友时,就会敞开胸怀,畅所欲言了,这一点在学生往往表现得更加突出,教师要做学生的知心朋友,除了应具备朋友间的真诚、亲密、关心等特点之外,关键是要保持童心,这是消除师生之间心里隔阂的重要手段。那么怎样付之于实际呢?举例来说,教室可以关注并参与孩子的兴趣爱好,比如和学生同读一本书,同唱一首歌,同做一个游戏,等等。当教师同学生自然的打成一片时,就会有共同的需要,双方的交流就会不知不觉地水到渠成。

第二把:爱心♡ 高尔基说过:“谁爱孩子,孩子就爱他;只有爱孩子的人,才可以教育孩子。”教育技巧的全部奥秘就在于如何爱护学生。要做到这一点,教师就要给予他们更多的温暖,更多的关怀,用师爱去融化他们心灵的坚冰,点燃他们心中自尊和进取的火花,引导他们一步步上进。

第三把:赞美。林肯说过:每个人都喜欢人家的赞美。其实人性最深切的需要就是别人的欣赏,而学生尤其需要。真诚的赞美可以拉进心灵,吸引着孩子向你真心靠拢,倾听你的教诲,还将每时每刻从积极乐观的一面影响着孩子的生活与成长。

第四把:古人云: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教师的童心、爱心和赞美只有长期坚持,发自内心,自然而然,才能深入学生心里世界,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魏书生说过:“心灵的大门不容易扣开,可是一旦扣开了,走入学生心灵世界去,就会发现那是一个广阔而又迷人的新天地许多百思不得其解的教育难题,都会在那里找到答案。”

老师们让我们共同努力,去找到那把开启学生的心灵钥匙。

第五篇:陪伴,是开启孩子心灵的钥匙

陪伴,是开启孩子心灵的钥匙

沉默着,不知有多少次听见那冰冷的关门声,抬起头才发现,陪伴我的依然

是空旷的家……--题记

陪伴,在字典里的解释是随同作伴。

随着现在的社会发展,很多孩子都是独生子女。也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父母们更多地注重在物质上让孩子拥有最好的东西;在学习上给孩子提供最佳的和最好的,却忽略了与孩子在情感上的交流。由此,随着孩子慢慢长大,常挂嘴边的陪伴却成为孩子们最奢侈的礼物。

特别是在深圳这个大都市里,很多父母因为工作和其他原因,几乎没有时间照顾孩子的生活。至于孩子的学习也只能是通过每次考试的家长会,学校老师的电话沟通或者孩子在沉迷于学习以外的东西的时候,他们才发现,原来他们花在孩子身上的时间太少了。曾经听过这样一个故事:一天,一位工作很忙、经常晚归的爸爸半夜回到家,发现儿子竟然还没睡。儿子问爸爸,“爸爸,你一天能挣多少钱?”爸爸说,“平均200元吧。”儿子从口袋里拿出一张百元大钞,说,“爸爸,我买你半天时间陪陪我吧……” 物质再丰富也满足不了孩子心灵的需求,相信这个故事能让那些忽略了与孩子情感交流的父母有所思。

我曾经有个学生,家庭条件很优越,是家里的独生女。孩子很聪明,可是父母对她关心甚少,因此无心上学,经常旷课、缺交作业。直到有一天她来校区,我和她打招呼的时候发现她手上有很多的刀痕。我赶紧问她怎么了。她很淡定的说:“我自己用小刀划的啊,反正无聊。”她的一席话顿时让我很吃惊,从跟她的聊天过程中了解到,原来这个孩子是因为平时父母工作忙,几乎很少陪她,为了得到父母的关注和陪伴故意这样来伤害自己。看着孩子的刀痕和那淡然的笑容,我很心痛。我深思:为了简简单单的一个陪伴,不惜伤害自己来换得父母的关注和陪伴,这样的代价是否太大了?

我在龙文工作的这几年时间里,接触了很多的孩子,起初我觉得我是他们的老师。慢慢的,我觉得他们是我的孩子,是我的弟弟妹妹,是我的朋友。

让我记忆深刻的是一个初二的女生,她和我关系很好,人也很聪明懂事。就是和她妈妈的关系不好,导致两母女经常没有话说。每次两个人有什么话要说的时候都需要通过我来转达,也因此,孩子和我的关系越来越好,我才明白为何她和母亲没有话题沟通。直到那天教师节她给我留言说;“老师,你虽然像个姐姐,可是我却觉得你更像我妈妈,因为每次我心情不好的时候总是你陪我、安慰我。每次我很无聊的时候你都会陪我去逛街买衣服。每次我想吃家里的饭,你都会带我去你家做我喜欢吃的菜。我其实不是不爱我妈妈,而是我每次很想和妈妈一起的时候,她总会说她忙,然后给我钱就走了。所以我很失望,我也不想和她沟通,因为她也没有时间听我说。”收到信息后,我跟她妈妈联系了。并把自己平时是怎样跟她相处的跟她妈妈细细长谈,她的妈妈恍然大悟对我说:“老师,谢谢你!。要不是你,我还真是不知道怎样跟她沟通呢?为了女儿,我再忙也要停一停,尽量抽出时间来陪她,听听她的心里话。” 之后这个女孩子仿佛变了另外一个人,变得活泼、认真,成绩自然就赶上去了。唯一不变的是我与她的感情也也来越深了。正因为我把她当做妹妹,所以我才能走进孩子的心灵,帮她解决问题。

还有一个学生曾经和我说过,他最怕的是“咣”的一声,门被重重的关上。因为,在他的记忆里,从小到大父母很少陪他,每次吃完晚饭写作业的时候家里的大门总会咣的一声响,父母又出门了。他总是感觉很孤单,很害怕。至于作业也变得无法用心写,只能早早的关了灯塞着耳机睡觉。因为他觉得即使他的成绩再优秀,爸爸妈妈也不会在家里看看他写的作业,关心他在学校里发生的事,久而久之,无论自己有什么心事,他都不愿意告诉父母。而在家长会的时候,他的父母却和我说孩子不愿意和他沟通,总是一个人不说话。我很想说的是,父母都不懂孩子真正需要的是什么,他怎么会愿意诉说呢?

很多家长都有一个观念,总以为只要努力挣钱,给孩子用好的,吃好的,住好的,过最优越生活对他们来说才是幸福,大人们也以为出门之前桌上放几百块就算是爱。一天到晚拼了命赚钱,少了关怀和陪伴又有什么意义。孩子的期待,慢慢变成无奈,父母始终不明白他要的是陪伴,而不是钱。

不用怪孩子为什么早恋、为什么沉迷网络游戏。古人曰:养不教,父之过。孩子是没错的,而真正应该反思的是作为大人是否有把关注度和精力花在教育孩子身上,您是否懂得孩子内心真正想要的东西?您是否清楚知道他的理想?您是否明白他为什么不愿意学习?----请您找到属于自己的答案。

龙文有句话叫做:把每个孩子当做我们自己的孩子。所以作为龙文的老师我们也应该像父母那样关爱,陪伴,教育我们的学生。让他们时刻感受龙文给他们一个家的温暖,和父母该有的关怀。我想,在孩子有疑惑,有烦恼的时候,照亮他们前行的路,成为他们人生路途中的“指明灯”。

龙文教育第一届“龙文杯”教育征文大赛入选作品

原标题:《陪伴,是开启孩子心灵的钥匙》

作 者:温颂扬

城 市:深圳

相关内容

热门阅读

最新更新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