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库大全 > 精品范文库 > 7号文库

《口算两位数加两位数》教学反思

《口算两位数加两位数》教学反思



第一篇:《口算两位数加两位数》教学反思

《口算两位数加两位数》教学反思

汤有勇

我的教改课安排在星期三上午第一节课,讲的是《口算两位加两位数》。

一、没有给孩子留出自己充分动脑思考的时间

学习两位数加两位数的口算时当我问学生:谁会列算式(指名汇报列式)学生回答:26+12=38(只)(板书)

我没有给全班学生自己动手用小棒摆一摆,自己动脑想一想的时间,而是直接向这位学生说:“算得有对又快,说说你是怎样口算的?”这个学生说完,接着又找2~3位学生,同桌互相说,全班齐说。然后说谁还有不同的口算方法?„„

这个环节如果改成下面的设计效果更好。

师:这道题怎样口算呢?自己想一想,然后三人小组说一说,也可以用小棒摆一摆。学生汇报,同桌互相说,全班齐说。

虽然只是多了一个小动作,但这样能充分地让学生动脑思考、动手操作。

二、总认为一年级的孩子不会说,不敢大胆放手

讲解两位数加两位数的笔算,即用竖式计算时,我唠叨的太多,明显出现了抢学生话的现象。本来设计这个环节时,我想通过边示范边问问题让学生回答。可是当我听到学生说的不完整的话,看到孩子们不知如何回答而疑惑的表情时,我就忍不住开始了自己的滔滔讲解。但自我还是觉得话不多,看来真的管好自己的口,该学生说得就让学生说,要让学生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三、课堂上问题讲解不到位,强调知识点不死

讲解用竖式计算时,重点是让学生明白“相同数位要对齐”,我示范写两个加数和“+”时还记得强调这一点,可是在书写最后结果时,却忘记了说明,只是当学生说出6+2=82+1=3时,我直接把8写在了个位,3写在了十位,并没有先问学生8和3应该写在哪个位置。

四、注重自己教学课堂上的小细节

自己一些不在意的小动作很影响课堂的美感,比如用手

抹黑板,看似无意,但可能影响到孩子们以后上台板书时也出现此类现象,应当引起注意。

2011年春学期

第二篇:两位数加两位数(口算)教学反思

两位数加两位数(口算)》教学反思

两位数加两位数的口算是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92页的内容,其教学目标是要使学生能够正确口算两位数加两位数,能从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并解决问题,在整节课的教学中,我紧扣教材,创设了学生熟悉的、感兴趣的情境,做到了备教材,备学生,备生活的要求。在该课的教学中,我主要关注一下几方面:

一、关注新旧知识的衔接与迁移

复习旧知,是学习新知识的基础,是进行知识衔接与迁移的必要手段。因此,我抓住学生喜欢春游的特点,设计了在春游路上扫清障碍这一环节来复习了两位数加一位数,两位数加整十数的口算方法,为学习新知识做了很好的铺垫,并自然的引入了新课。

二、创设情境,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在教学时,创设适合的情境对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十分重要的,好的情境能让学生尽快地融入到教学中来。教学时,我创设了这样的一个情境:清新的早晨,沉睡了一夜的小岛醒了,清清的水,绿绿的树,猜!是谁在唱歌?(小鸟)是呀,小岛多美啊!可美丽的小岛却在海中央,我们怎么去呢?进而自然地引出设计乘船安排及登船游戏。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学习和参与教学的积极性,同时也活跃了课堂的气氛。

三、注重交流,亲历问题解决的全过程

交流是学生的天性,学生总愿意把自己知道的与别人一起分享。根据这一特点,在教学中我要求学生相互合作,共同解决问题。本节

课把口算两位数加两位数的教学放在坐船这样一个问题情景下,让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去解决问题。想办法把两位数变成整十数和一位数,这样两位数加两位数就变成学生都会口算的两位数加整十数和一位数了,顺利完成了口算技能的迁移。同时,允许算法多样化,体现数学的个性化,让不同的学生学习不同的数学。所以,在这节课的教学过程中,学生有了充分的时间思考、交流,学生自然学得轻松,学得主动。

四、练习形式多样化

活泼多样的练习形式,使学生在掌握和巩固计算技能的同时,进一步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享受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带来的乐趣。因此,我精心设计了两道练习题:

1、小鸟找家。

2、选择你喜欢的两件商品,算一算一共要花多少钱。这样不仅巩固了口算的方法,还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我们是学习的主人。不足之处:

一、教学时,不该局限于教材的编排,要大胆放手,让学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探索、设计乘船的不同方案,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挖掘学生的思维,发现他们的闪光点。

二、注意规范自己的语言,如:教学中把“一艘船”说成了“一只船”。

三、加强学习,注意对多媒体的使用。本节课如果能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创设有声有色的教学环境,会赢得较多的教学时间,增加教学容量,同时又能使学生在学习中保持兴奋、愉悦的心理状态,更有利

于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一堂课结束了,并不等于自己的教学行为结束了,我们只有不断地反思自己的课堂,反思自己的教学,才能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

第三篇:《两位数加两位数口算》教学设计

《两位数加两位数口算》教学设计

【题】《两位数加两位数口算》苏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P39-40

【教材简解】

这部分主要教学内容是和在100以内的两位数加两位数的口算。同时,引导学生在练习中由需要进位的整十数加整十数的口算类推出相应的整百数加整百数的口算。此外,还适当要求学生掌握两位数加两位数的估算方法。

例题以两个小朋友购买玩具火车和汽车为题材,提出数学问题,引导学生探索两位数加两位数的口算方法,并通过比较进位加与不进位加在口算方法上的异同,帮助学生建立合理的认知结构。

“想想做做”一个安排了7道题。以达到巩固和拓展两位数加两位数口算方法的目标,并通过解决问题让学生体验数学的价值,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

【目标预设】、使学生经历探索两位数加两位数的口算方法的过程,能口算和在100以内的两位数加两位数,以及进位的整百数加整百数法。

2、让学生经历探索和交流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感受解决问题的一些策略和方法,能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一些相应的实际问题。

3、使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数学的价值,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

【重点、难点】重点:掌握两位数加两位数的口算方法。

难点:正确地口算有进位的两位数加两位数。

【设计理念】创设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把解决实际问题与计算教学结合起来;重视让学生经历自主探索口算方法的过程,并通过与他人的合作交流,选择合理的算法;重视学生的估算,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和估算能力。

【设计思路】在教学过程中,先通过游戏,唤醒学生学过的旧知识,并在生活情境中,了解估算和精算的意义和作用。然后学生在尝试探究过程中,进行知识迁移,通过渗透“转化”的数学思想,理解和掌握两位数的加法口算方法。最后在教学解决问题时,引导学生自己读题分析,让学生在思考交流中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同时通过创设问题,促进学生估算能力的提高。

【教学准备】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游戏激趣,唤醒旧知

、口算抢答。

6+8、2+7、36+9、32+40+、20+30、30+90、300+900、43+20

交流:说说300+900,(也要数位对齐)。

小结:口算时候也要注意数位的对齐。

【设计思路:通过游戏,让学生在游戏中唤醒旧知;在抢答中,不但复习了口算也要数位对齐的注意点,还为新学习作好了知识铺垫。】

二、在生活情境中,初步了解估算和精算的意义和作用

师口述:同学们去过超市买过东西吗?生活中,买东西是不是预先算好要买的东西一共多少钱,然后正好带那么多钱去买。还是先估计一下每样大概的价钱,然后估计一下总价钱就带钱去买?(生回答)

媒体:汽车2()元,火车4()元

、估算六十多(不进位加法)

师:张老师要买1个玩具汽车和1个玩具火车,作为孩子的生日礼物,我预先打听过了,一个玩具汽车二十几元,一个玩具火车四十几元。

问:张老师至少要付多少元?(指名回答)追问:你怎么知道的?

师口述:我有可能要付61,62,63---,可能吗?

问:什么时候两种价格相加是六十多?

(生回答个位不进位)

2、估算七十多(进位加法)

问:我可能要付七十多元吗?(生回答)追问:为什么?(生回答,个位有进位)你能举个例子吗?

师小结:当个位有进位的时候,两种价格相加是七十多。

过渡:我们顾客去买东西,可以估算。但超市里谁不能估算呢?(营业员)

口算,有时候可以估算,有时候需要精算(板书:精算)这要看职业特点

和买东西的多少。

【设计思路:通过游戏,估算结果六十多和七十多,学生认识到不进位加和进位加的区别和联系。并且感受到估算和精算在生活的意义和作用】

三、新探究口算方法

师口述:如果我们要精算出买这两个玩具要付多少钱?我们必须知道商品的确切价格。

问:你能说个例子两个玩具的价格,并且两个一共要付六十几元。

(生:汽车***火车****一共要付***元,教师板书算式)

、教学44+2(不进位的两位数加法)

(媒体:玩具汽车2元,火车44元)。

⑴问:这样要付多少钱呢?(指名回答)

师:不进位的两位数加两位数容易口算吗?

⑵交流口算方法

问:以44+2为例,你是怎么口算的,有什么方法?

引导学生讨论交流,打开口算思路,说出三种口算方法:

① 44+20=64 64+=69

② 40+2=6 6+4=69

③ 40+20=60 4+=9 60+9=69

⑶比较渗透“转化”

师:我们想出了三种口算方法,这三种口算方法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引导学生说出“都看成整十数来口算”,渗透“转化”的数学思想。)

【设计思路:有雨学生对口算加法有较多的经验积累,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知识、经验和思维习惯主动尽心探索,得出自己的口算方法】

2、教学44+38(有进位的两位数加法)

师口述: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大家都会算了,那进位加法呢?

(媒体:火车44元汽车2元客车38元)

问:你能找两个一共要付八十几元的玩具吗?(44+38)

⑴问:火车和客车一共要付多少钱?(44+38)

⑵交流口算方法,引导学生讨论交流

① 44+30=74 74+8=82

② 40+38=78 78+4=82

③ 40+30=70 4+8=12 70+12=82

⑶比较渗透“转化”

(和不进位加法一样“都看成整十数来口算”,渗透“转化”的数学思想。)

3、比较两种口算的异同

问:上面两题在计算时有什么不同,有什么相同?

师交流相机小结:两题都是两位数加两位数,口算时都可以采用相同的思路和方法,只是需要注意的是相加时要不要进位,今后在口算时要注意适当加以区分。

4、适当拓展,解决新问题

师提出要求:根据图中的条,你还能提出哪些问题?(引导列式口算)

小结:口算的方法要选择使计算更简便的方法和适合自己的方法。

【设计思路:通过比较不进位加和进位加,进一步巩固和掌握两位数加两位数的口算方法,让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算法】

四、巩固练习

、完成想想做做1

(1)独立完成在书本上,师巡视指导。(师提醒:做口算不要急,要慢慢的,算准确。)

(2)校对答案:师说算式,生答。

(可能出现的错误:2+44,十位上算成2乘4得8;2+49=64没有进位,进位加时容易把进的1忘加。)

(3)师介绍自己的方法:先估一估,再口算。32+7结果是八十多,89;38+7结果是九十多,9

2、想想做做第题先估计得数是几十多,再口算(用老师刚刚介绍的方法)

(1)师:3+32,进位吗?和是几十多?(生:六十多)

结果是多少?(生:67)

(2)剩下的四题自己小声说一说(全班校对)

3、“想想做做”第2题

生一组一组写出得数,在组织交流。

(突出两位数加一位数与两位数加两位数在口算方法上的联系)

4、“想想做做”第3题

师:你能看懂这张表吗?你从表中知道了哪些信息?

(生各自计算并填表;指名说说填表时的计算过程;)

问:哪个年级喜欢集邮的人数最多?

、“想想做做”第4题比一比,算一算

(1)独立完成第一组60+70600+700

指名说说口算过程

(2)师引导:① 6个十加7个十,就是13个十,即130;6个百加7个百,就是13个百,即1300;

(3)用口算方法算出后面几组口算

五、拓展应用、完成“想想做做”第6题

提示解题策略。

①解决第一个问题。观察分析,并有条理地说出结果。

②这是动物园各个馆的分布图以及线路图。

从熊猫馆到老虎馆可以怎样走?三条路中走哪条路最近呢?为什么?。

(可以直接看出来;也可以用估算的方法估一估;还可以通过计算得出结果)

【设计思路:培养学生解题的条理性,让学生学习逐步分析、分解复杂题型的能力,培养了直观判断能力和简单推理能力。】

2、出示情景图:(鸡2元鸭29元牛肉18元羊肉23元 三个小朋友每人带0元钱)

师:买两样不一样的东西,你可能买什么?

生交流(可以估算,也可以精算)

师:你能一下看出哪两样东西不够?

生交流

【设计思路:通过具体的生活情境,体会所学知识和生活的联系,感受到数学学习的乐趣和价值】

六、全总结

师:上完这节你学到了什么新的知识?

总结:估算对精算也有好处。回去和同学交流感受。

七、最后安排学生后的小游戏:抢100。

如一人出4,另一人想,准备10张牌,赢了就拿牌。

附:【板书设计】

(不进位加法)

(进位加法)

44+38=82(元)

44+2=69(元)

精算

两位数加两位数口算

估算

六十几

八十几

第四篇:口算两位数加教案

口算两位数加、减两位数

执教:莫利巧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91—93页例1和例2,“做一做”和练习十九第1、2题

教学目标:1.使学生理解和掌握两位数加、加两位数的口算方法,能较灵活.熟练地选择适当的方 法进行计算。

2.通过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自己探索计算方法,培养独立思考、主动探索的精神与同学积极合作的意识。

3.使学生体验数学以生活的密切联系,形成良好的思维习惯。

教学重点 :让学生理解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的不同算法,并能用自己喜欢的算法进行计算。

教学难点:使学生体验算法的多样化。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谈话:五一节好多同学都出去玩了,有去过千岛湖的吗?你们想去吗?那么这节课老师就带着我们二年级的四个班的同学到千岛湖玩一玩。但在去时老师遇到了一点小问题,你们愿意帮老师解决吗?出示千岛湖图、鸟岛图。

2、出示乘船画面:你看到了什么?获得那些信息?老师的问题在那里?你有解决问题的办法吗?“限乘68人”是什么意思?指名回答,教师同时板书四个班的人数。

3、提问:你们能设计出乘船的方案吗? 全班交流,教师板书出三种乘船方案

二、合作探究

1、教学两位数加两位数的口算方法

(1)提问过渡:我们有三个乘船方案,是否可行呢?

我们先来研究第一种方案,学生独立列式,尝试计算,再在小组内交流算法,全班交流算法,并取最优化的口算方法。板书列试:23 + 31 = 54(人)

+ 39 = 71(人)(2)这个方案合理吗?为什么?

(3)学生独立探究另外两种方法是否合理

学生独立列试计算,全班交流算法。同学们想知道方案

二、方案三是否合理?你有什么办法找出是否合理?说说你是怎样算的,你喜欢哪一种口算方法?哪一种最优化?(4)比较:哪个方案最合适?为什么?

2、教学两位数减两位数的口算方法

(1)既然有两种方案不合适,你有办法进行整理修改吗?,全班交流解决办法。

整理方案一,教师板书:68 – 54 = 14(人)71 – 14 = 57(人)整理方案二,教师板书:68 – 55 = 13(人)70-13 = 57(人)(2)学生口述口算的过程,你觉得哪一种口算方法最简便最优化? 揭示课题:你能给今天这节课取课题吗?板书:两位数加、减两位数(口算)

3、小结:在口算时,你可以选择你喜欢并比较优化的方法进行口算,这样就可以算得又对又快了。

三、巩固练习

1、完成练习十九的第1题。

2、完成做一做。

3、完成课件上的练习。

四、课堂小结

同学们玩得开心吗?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五、课外延伸

请大家回去找一找在生活中用我们今天学习的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的知识能够解决的数学问题,并且解决。

时间:2008年5月20日

第五篇:两位数加两位数的口算

第六届江苏省“蓝天杯”教学设计竞赛三等奖

两位数加两位数的口算(三年级数学)

教材简解: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三年级上册教材第四单元“加和减”的第一课时,口算两位数加两位数(和不超过100)。在此之前,学生们已经学习了口算两位数加一位数、整十数,以及掌握了千以内的笔算加法,这些知识都为本节课的教学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同时,本节课的学习又为以后解决实际问题作了必要的铺垫。教材以学生自主尝试为主,让学生经历算法的发现过程,并在相互交流中,理解并掌握正确的口算方法。例题以学生们感兴趣的购买玩具为题材,以生活中到处可见的知识提出数学问题。

目标预设:

1、让学生经历探索两位数加两位数口算方法的过程,能口算和在100以内的两位数加两位数,以及进位的整百数加整百数。

2、让学生经历探索和交流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感受解决问题的一些策略和方法,能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一些相应的实际问题。

3、使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数学的价值,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

4、在数学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进一步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和信心,初步形成独立思考、探究问题的意识和习惯。

教学重点:

让学生掌握两位数加两位数的口算方法,能够正确地口算出结果。教学难点:

能够正确地口算出有进位的两位数加两位数的结果。

设计理念:

新课程标准指出,“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也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因此,本节课的学习方法采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方法。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经过讨论比较,互动合作的这样一个过程,让学生在探索和交流中解决实际问题。设计思路:

教学中,我将采取创设情境,直观形象的教学方法。安排学生在一个熟悉的生活场景中,通过观察,抽象出题目中所蕴藏的数学信息,由这些信息而产生出相应的问题,从而激发其学习的兴趣,诱使其主动的投入到学习当中来。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谈话:小朋友们,你们去玩具店买过玩具吗?今天也有两个小朋友要去玩具店买玩具,你们想帮他们参谋参谋吗?现在我们就到玩具店看看吧。

看!玩具店到了,谁在买东西呀?我们给插图中的小朋友起个名字,男孩叫贝贝,女孩叫玛丽。

二、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1、同学们,这个玩具店真漂亮,玩具真多,(出示商店图)贝贝和玛丽每人要买两件玩具,你能说出他们购买什么玩具吗?你是怎么知道的?他们怎样付款呢,你们能帮他们算算吗?

2、提问:书上要我们解决什么问题?你打算先解决什么问题,再解决什么问题?

你能帮他们列出算式吗?

3、学生口头列式:教师同时板书算式:

(1)贝贝应付钱:44+25=()

(2)玛丽应付钱:44+38=()

4、谈话:这两道算式如果用竖式计算,我想每位同学都不成问题。但是,在实际生活中,运用口算的机会是很多的,贝贝和玛丽到商店来的时候就没有带纸和笔,他们只能口算出应付的钱数。你能口算出得数吗?先自己想一想、算一算,再在小组里相互交流。

5、反馈:通过交流学生可能得出以下算法:

第一道算式:44+25=()

(1)先算44+20=64,再算64+5=69;

(2)先算44+5=49,再算49+20=69;

(3)先算40+20=60,再算4+5=9,最后算60+9=69;(4)先算4+5=9,再算 40+20=60,最后算60+9=69。第二道算式:44+38=()(1)先算44+30=74,再算74+8=82;(2)先算44+8=52,再算52+30=82;

(3)先算40+30=70,再算4+8=12,最后算70+12=82;(4)先算4+8=12,再算40+30=70,最后算70+12=82。

6、再次交流,确认和选择自己喜欢的算法。

7、比较两道算式的异同点。(小组讨论交流)

8、通过讨论得出:第一道算式相加时不需要进位,第二道算式相加时需要 进位。

9、对表现出色的小朋友进行表扬。

三、对比分析,提高能力。

1、算一算、比一比。(做“想想做做”第1、2题。)

(1)出示第1、2题,让学生看清题意后把口算结果直接写在书上。(2)集体反馈,验证。

(3)比较每组题的异同点。(第一题让学生体会进位加与不进位加在计算 方法上的联系与区别;第2题让学生体会如何在两位数加一位数的基础上思考计 算两位数加两位数)

2、想一想、填一填。(做“想想做做”第3题。)(1)让学生根据要求在书上填表。

(2)验证。让学生说一说自己是怎样算的,为什么这样算。

3、比一比、算一算。(做“想想做做”第4题。)

(1)引导学生先口算每组题的第1小题,再算第2小题。(2)口算结束后交流算法。

(3)让学生说一说通过口算发现了什么。(4)教师对学生的发言给予评价。

4、先估计得数是几十多,再口算。(做“想想做做”第5题。)

(1)选出其中一组题先估算再口算,并请学生说说估算的理由,将估算结 果和口算结果对照,看有无错误。(2)其余每组题同桌合作完成。

(3)集体反馈,验证。

(4)讲述:在口算之前先估算可以预测口算的得数。在口算之后再估算,可以检验口算的结果。希望同学们今后自觉地在计算前或计算后进行估算。

5、解决实际问题。(做“想想做做”第6、7题。)(1)出示第6题。

提问:从熊猫馆到老虎馆有几条路?学生回答后逐一阐述每一条线路。提问:你打算用什么办法解决这个问题?引导学生先估算,再回答问题。让学生在组内交流解答另外两个问题的想法。让学生到到讲台前将自己的思考过程说给大家听。验证,并对讲述有条理的学生进行表扬。(2)出示第7题。

学生弄清题中的条件和问题。

学生独立在书上列式计算。教师对后进生予以帮助。

集体反馈。让学生将自己分析、思考的过程说给大家听,同学间相互补充、相互评价。

四、评价鼓励,全课总结。

小朋友,今天这节课学习的什么新内容?你学会了什么?

今天我们所学的计算在生活中有很多的用处,在购物之前要进行估算,付钱时就要精算,其实我们每一节数学课中所学的数学知识,在生活中都是有用处的,希望大家学好每一节数学课!

五、板书设计。

两位数加两位数的口算

贝贝:44+25=69(元)不进位 玛丽:44+38=82(元)有进位

相关内容

热门阅读

最新更新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