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让课堂教学
让课堂教学“活”起来
在有些课堂教学中,常显现出许多弊端,如漠视学生的能动意识,不为学生创设活动时空条件等。这些显然与《课标》所提倡理念、精神相违背。课堂的中心目标是促进学生的有效发展,因此而言,我们的课堂教学必须真正成为学生发展的天地。如何实现这一目标,我认为先决条件应该是让学生在课堂中“活”起来。
“活”起来,即不呆板,不被动,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那怎样才能是学生在课堂中“活”起来呢?下面就谈点自己的看法教师想要营造一个民主、平等的教学情境,首先就要教师以微笑的面容、亲切的话语、饱满的激情去感化学生、亲近学生。并且教师还要善待学生,当学生出错时,老师不训斥,不惩罚,要耐心指导,当学生取得点滴进步时,应给予及时地肯定,并鼓励他们。如:我在教学时,将自己也列为学习的一员,与学生们一起操作,一起讨论。对表现出色的学生以“你真行!”、“你真棒!”、“你很好!”等来表扬他们,对学困生不厌恶、不指责。更是耐心地指导他们、鼓励他们。常鼓励他们说“你能行!好好想一想,慢慢来”等。使他们感到老师和他们一起动脑,一起学习。这样就慢慢地打消了学生对老师的惧怕和隔阂的心理,于是在轻松愉快地合作学习中完成了学习任务。
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内部动力,是学生学习积极性中最现实、最活跃的成份。学生只要对学习发生了兴趣,就会促使各种感官,共同引起对学习的高度注意,从而为参与学习活动提供了最佳的心理准备。在教学中,教师应从实际出发,确立教学方法和手段,努力创造一个和谐、轻松的学习氛围。如我在教学生朗读《可爱的草塘》课文时,让学生先看看课文,喜欢读哪个自然段,就读哪个自然段。这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一下子就被挑逗起来了。朗读之后,教师根据学生朗读的情况,或表扬、或指导、或听范读后再读,再一次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使学生的朗读能力向前迈进了一步。
要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给学生提供独立活动的空间,让每个学生都有参与活动的机会,在活动中有一块属于自己的天地,能表现自我。一位教师在教学《雨点》一课时,为了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充分体悟课文情境,感受文章所描摹的生活场景。他给学生充分的时间,组织学生自读,在自读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语如“睡觉、散步、奔跑、跳跃”理解并在小组内讨论,通过讨论,教师认为学生对“睡觉、散步、奔跑、跳跃”理解还比较抽象,他又组织学生通过表演来理解、体会。在动作表演中,他发现一些学生表演动作不到位,动作太僵硬,不自然,表情不丰富,他又通过评议来引导学生重新体会。一节课,学生始终在他自然顺畅的导引之下,自主学习,自主阅读,自主感悟,实现重点训练项目人人都有参与机会。每一名学生都参与了对重点词语的理解,并以此为契入口,突破了本课的学习难点,顺利的完成了学习目标,课堂也一改沉闷的局面,学生在课堂上也“活”了起来教师要根据实际情况创设轻松、和谐的教学氛围,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了良好的学习氛围,有了自由轻松的学习心境。自然就有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第二篇:让课堂教学充满活力
让课堂教学充满活力
———县送教下乡学习心得与体会
12月8日,我参加了教育局教研室组织的送教下乡活动,此次 活动我收获很大,受益匪浅,不仅让我领略到了两位出类拔萃的教师 的讲课风采,也让我从中发觉到了自身在课堂教学方面的浅薄与不 足。下面我就这次听课谈几一点自己的体会:
(一)构建了创新的体育课堂,让课堂教学充满活力。在这两节体育教学中,教师时时处处将创新手段融入课堂,课 堂才会更加充满活力。教师能创新的情境,创造性地使用教材,采用 新的教法与课堂结构。另外教师还激发学生求异创新的欲望,善于引 导学生排除障碍,寻求开发创造力的教学模式。更好地激发了学生 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二)教师善于创设情境
今天的观摩课上,我发现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创设的情境,目标明 确,能为教学服务。她们在上课时能根据初中学生的特点为学生创设充 满趣味的学习情景,以激发她们的学习兴趣。最大限度地利用初中学生 好奇、好动、好问等心理特点,并紧密结合体育学科的自身特点,创 设使学生感到真实、新奇、有趣的学习情境,激起学生学习兴趣。比 如:黄滢的萝卜蹲游戏不仅拉近了师生间的距离,也激起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从而为教学服务
(三)、只有鼓励尊重才能真正为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服务。在上课时,教师要把注意力集中到学生身上作出合适的应答,通过多项交互作用推进教学进程。教师关注学生的差异性,以尊重为准则,对学生的创见充分鼓励,对学生的不同看法尊重理解,对不正确的见解宽容引导,让学生愿意和老师倾心交谈。老师真诚地将温情的种子播洒向每一个学生的心灵,给予了他们充分的理解和尊重,因此教学散发出浓浓的人情味,才能感知发自学生内心最深处最真诚的情感。(四)教师独特的教学理念。
现代教育提倡自主学习,但不等于让学生放任自流,而是让教师以学生为主体,使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只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的教学理念。今天的教学中,教师就很好的做到了这一点,课堂上教师所创设的师生互动环节引人入胜,氛围融洽,他们根据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把枯燥、呆板的课堂教学变成灵活有趣师生互动,不仅培养了学生学习体育的兴趣,同时也激发了孩子的求知欲。通过这次听课,我深刻的体会到这两位教师教学方法的与众不同,也感受到了老师和学生之间原来可以如此的默契„„看到两位老师精心设计的这两堂课,孩子们都深深地被老师的课所吸引着。我感触颇深,也发现了许多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在以后的工作中,我要学习她们的优秀经验,让自己的课堂也活跃起来,真正让学生在快乐的氛围中学习。充分让学生参与到学习中来从而切实感受到了学习的乐趣!
(五)教师精心的教学设计
现在到处都在提学生的减负问题,而减负的根本在于提高课堂效率,所以要成就高效的课堂就必须要求教师对课堂进行精心的设计。今天的课上我感觉到两位授课教师都煞费苦心的作了周密而细致的准备,因而我也在课上发现许多值得我们学习的闪光点。当然有比较就会有鉴别。所以我会把其中的精华加以吸取,尝试运用到以后的课堂教学过程中,来逐步的提高和完善自己的课堂教学。在本次学习中,我深刻地认识到做为一名教师,只有精心设计课堂,利用新课改理念指导自己的教学,真正把课堂还给学生,使它成为学生学习知识展示自我的平台。才能不断的提高自己,从而更好地完善自己。
通过听了这两节课我悟出了一个道理:只要我们坚持“为学习而设计”“为学生发展而教”就很容易处理好教学设计与课堂操作的关系,我们的课堂也就会变得生机勃勃,充满智慧的欢乐和创造的快意。
第三篇:让课堂教学活起来
小学语文教学论文:让课堂教学“活”起来
在有些课堂教学中,常显现出许多弊端,如漠视学生的能动意识,不为学生创设活动时空条件等。这些显然与《课标》所提倡理念、精神相违背。课堂的中心目标是促进学生的有效发展,因此而言,我们的课堂教学必须真正成为学生发展的天地。如何实现这一目标,我认为先决条件应该是让学生在课堂中“活”起来。
“活”起来,即不呆板,不被动,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那怎样才能是学生在课堂中“活”起来呢?下面就谈点自己的看法。
一、巧设民主情境,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教师想要营造一个民主、平等的教学情境,首先就要教师以微笑的面容、亲切的话语、饱满的激情去感化学生、亲近学生。并且教师还要善待学生,当学生出错时,老师不训斥,不惩罚,要耐心指导,当学生取得点滴进步时,应给予及时地肯定,并鼓励他们。如:我在教学时,将自己也列为学习的一员,与学生们一起操作,一起讨论。对表现出色的学生以“你真行!”、“你真棒!”、“你很好!”等来表扬他们,对学困生不厌恶、不指责。更是耐心地指导他们、鼓励他们。常鼓励他们说“你能行!好好想一想,慢慢来”等。使他们感到老师和他们一起动脑,一起学习。这样就慢慢地打消了学生对老师的惧怕和隔阂的心理,于是在轻松愉快地合作学习中完成了学习任务。
二、激发学习兴趣,调动学习动力
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内部动力,是学生学习积极性中最现实、最活跃的成份。学生只要对学习发生了兴趣,就会促使各种感官,共同引起对学习的高度注意,从而为参与学习活动提供了最佳的心理准备。在教学中,教师应从实际出发,确立教学方法和手段,努力创造一个和谐、轻松的学习氛围。如我在教学生朗读《可爱的草塘》课文时,让学生先看看课文,喜欢读哪个自然段,就读哪个自然段。这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一下子就被挑逗起来了。朗读之后,教师根据学生朗读的情况,或表扬、或指导、或听范读后再读,再一次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使学生的朗读能力向前迈进了一步。
三、提供参与机会,提高学生参与意识
要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给学生提供独立活动的空间,让每个学生都有参与活动的机会,在活动中有一块属于自己的天地,能表现自我。一位教师在教学《雨点》一课时,为了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充分体悟课文情境,感受文章所描摹的生活场景。他给学生充分的时间,组织学生自读,在自读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语如“睡觉、散步、奔跑、跳跃”理解并在小组内讨论,通过讨论,教师认为学生对“睡觉、散步、奔跑、跳跃”理解还比较抽象,他又组织学生通过表演来理解、体会。在动作表演中,他发现一些学生表演动作不到位,动作太僵硬,不自然,表情不丰富,他又通过评议来引导学生重新体会。一节课,学生始终在他自然顺畅的导引之下,自主学习,自主阅读,自主感悟,实现重点训练项目人人都有参与机会。每一名学生都参与了对重点词语的理解,并以此为契入口,突破了本课的学习难点,顺利的完成了学习目标,课堂也一改沉闷的局面,学生在课堂上也“活”了起来。
总之,教师要根据实际情况创设轻松、和谐的教学氛围,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了良好的学习氛围,有了自由轻松的学习心境。自然就有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第四篇:如何让课堂教学活起来
如何让课堂教学活起来
“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随着现代科技的飞速发展,源自不断加大投资的教育。如何在新形势下让教育教学水平再上一个台阶,这是每个国家、每个民族都必须非常重视的一个问题,这就要求课堂教学也需要“源头活水”。基于上述原因,围绕课堂的各种先进的教学模式应运而生。
长期以来,我们的教育教学秉承“以课堂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以书本为中心”的理念,导致了在实际教学活动中,不仅教师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学生自身也缺乏学习的主动性。我们现有的教学活动大致呈现:课堂氛围沉闷,死板僵化,忽视了学生的自主能动性学习。我们时常看到这样的课堂:教师在讲台上讲的声情并茂,滔滔不绝,反观学生,静静的坐在座位上,一脸茫然,无动于衷。这种想象尤其在农村中小学课堂上出现的比较普遍。
早在几千年前,孔子就提出“教学相长”,主张教学民主。他认为“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不如今也”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学生应是课堂教学中的主体,而不是课堂中的被动者。课堂教学中,活与不活,主动与否,学习效果到底如何?最后的落脚点还是在学生身上。美国著名的教育家泰勒在他的教育专著《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中指出:“教育的基本手段是提供学习经验而不是向学生展示各种事物”。也就是说,教师的传授不仅仅是已传递知识为目的,最重要的是学习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要让学生学会一种可行的思维方法,引导他们要学会独立思考,自己去做事情。然而,现实中我们的课堂教学活动,要么采取固定的模式,要么是讲到哪里算哪里,缺乏生气,使学生脱离了真正的丰富多彩的生活实践,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不高,学习效果当然不好。
“教育即生活”这是我国伟大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提出来的,我认为这一观点非常好。作为教师,我们只有把生活中的情景有机地引入课堂中来,学生们才敢大胆的“动”起来,他们才能主动设计,扮演课文中的角色。通过把常见的生活场景有机地植入课堂,我们教师才能更深层次地了解学生的个性和创新性。我们每位教师只有根据新课标合理地设计一套科学的教学方案,摸索到一个比较完美的教学方法,才能让我们的课堂“动”起来、“活”起来。很难想象,把一个个活生生的孩子人为的禁锢在一口口教室内,整天正襟危坐,机械地去学习,缺乏激情,无聊地打发时日,过着“坐井观天”式的学习生活,他们一定对学习失去兴趣,优异的学习成绩对他们来说,只能是可望而不可及!
“在一个世界里,儿童像一个脱离现实的傀儡一样,从事学习;而另一个世界里,他通过某种违背教育的活动来获得自我满足。”这样的境地是尴尬的。
各门学科,不论文理,都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在教学中,我们要引导学生从现实生活中去发现与自己所学的知识相吻合的东西,并运用所学的知识去解决问题,这不仅仅是课堂教学的目的,也是给以往单调的教学活动增添活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让课堂教学活动“活”起来,是提高教师教学水平的必要条件。如果在现代教学中不利用先进的教学理念,探讨出一套适合本校教学活动的教学模式,就根本不可能把教学质量提高上去的。河南沁阳市永威学校所推行的“先学后教”的教学模式之所以能够在全国大力推广,是因为 他们严格遵循教学规律,在教学活动中切实可行。至于我们在学习的过程中出现“瓶颈”,那是因为我们在某个环节出现了问题。比如:我们怎样才能真正做到先学后教?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如何先去学,教师如何去教?„„
要想解决这一系列的问题,我认为这不单单是体现在教学教法上,更应该体现在师生的情感交流上。师生关系的和谐发展,可以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使学生在现实生活中能够言行一致,表里如一。我们要用“润物细无声”的方法对学生熏陶,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让他们懂得学习的重要,重塑自我,张扬个性。这样他们在课堂上的执行力度才更强。前苏联伟大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这样阐述:“个性的核心,是思想上的坚强信念”“人首先是一种精神力量”。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展现自我。对于学生来说,最好的实践应该是在校的日常学习生活与家庭生活相结合。教师应将教学内容形象化、具体化、动态化,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令其全身心的投入到学习生活中去。例如:在一堂关于价格的数学教学活动中,我们可以让学生进入角色,找几个擅长表演的同学,让他们模仿集市上小贩的叫卖,顾客与小贩的讨价还价。把生活中的情景移植到课堂中来,从而把抽象的概念生活化,既让学生在参与中体验生活,开阔视野,吸纳、消化各种信息,又丰富了教学内容。同时,在喜闻乐见、生动活泼的动态教育中,学生还受到健康的人格熏陶。
对于教学模式的学习,我们要有针对性地、有目的地、批判性地去学习。倡导借鉴而不盲目照搬,潜心探究而不只学表面。在教学中,我们应依据教材特点,采取适宜的教学模式创设情境,让学生尽快地进入角色,产生情感的共鸣,认同、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去,完成教与学的任务。在学习中,我们应该结合学校实际,分析学情,精心培训,做到有的放矢;否则,将会如邯郸学步,令人贻笑大方,即:看似先学后教,而后又是满堂灌输,介于新模式与旧模式之间,学生很难参与其中,更不能说完成教与学的任务了。
其实,我们都明白:课堂教学是一种交往活动,它也是教育活动的一种主要方式。绝大部分知识的传递都要在课堂中完成,教师是这一活动的主导者,学生是这一活动的主体。作为教师,我们应该摒弃以往因循守旧的教学风格,积极开发多元化的教学途径,实现教学目标;作为教师,在组织课堂教学之前,在准备教案之前,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灵活设计,课堂教学是一种复杂的活动,我们并不能按照自己预先设置的教案进行,我们要具备一定的临场应变能力,课堂管理能力。如果没有自主性的发挥,教师就不能为学生提供高质量的学习经验,学生只能在迷茫中摸索,学习任务是不可能顺利完成的。
同样的教材,在不同的教师眼里是不一样的。经过老师的加工能把枯燥的概念变得生动形象,这证明这位教师在备课时融入了了生活场景,因而,在课堂上就能发挥自己的积极主动性。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必须认真观察各层次学生的特点,认真把脉,针对性的设计好教学方案,激发学生学习的潜能,这样才能完成既定的课堂教学任务。也就是说,无论采取何种教学模式,关键在于教师在课堂教学活动中能否有针对性的教学。再好的教学法如果不适用本班实际,必须进行细细斟酌,然后实施。
要想让课堂教学活起来,我们还要有两只善于倾听的耳朵,还要有一双具有洞察力的眼睛,还要有对生活的敏感,还要有对心灵的关注。师生对话,不在只以教师为主,可以用开放式的教学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热爱课堂。老师要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引发其稳定的学习动机。
在进行课堂教学时,教师要用善意的微笑缓和课堂气氛,让学生感到轻松、愉快,融入到学习氛围中去。教师若是在课堂上不苟言笑或者过于拘束,可想而知,课堂的气氛多趋于紧张、严肃,学生会产生一种压抑感,只好听任摆布,不敢表达自己的真实想法,甚至不敢在课堂上举手发言。因此,课堂中的教师首先应有和蔼可亲的态度,时常以笑脸相迎,说话具有幽默感。
古人有言: “授人以鱼,三餐之需;授人以渔,终身受用。”按部就班地教学,对于教师来说,已远远达不到教学要求。进行人性化的、情境化的教学,并在教学中融入爱的理念,让师生共同体验教与学的快乐,这样的课堂才是理想的课堂,这样的课堂才会让学生紧随我们的引导思路大胆地“动”起来!
二零一六年四月五日
于单县五星学校
第五篇:让课堂教学生活化
让课堂教学生活化
洛龙中学
银令
源于生活,反映生活,在生活中实践发展,以服务生活为目的,这是新目标的宗旨和特点。但课堂教学生活化的是教学的改革与探索,它要有理论的引导,在实践中验证,它不同于机械化生产,故得失必然共存,喜悦与困惑相伴。
一、知识生活化
学习英语离不开社会生活情境,对于城市学生,我们可能选择购物、逛公园、开车等,而对农村学生就不这样选择。又如,过去信息技术教学中注重教学生浏览和建立网页技术、资源搜索、下载方法等,那么现在就必须教会学生“微博”技术,同时引导学生不要成为“微博控”。所以,将生活引入教学,赋予教材以广阔的现实背景,及时将社会信息 和学生日常生活信息加工成教学内容,丰富和补充现有教材以及课堂的教学内容,会使学生产生亲切感、认同感,其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会被引发出来,从而实现理论逻辑与生活逻辑、科学知识与生活现象的有机统一。
二、情境生活化
美国教育家杜威认为,对儿童来说,经验比知识更有生命价值,经验总是先于知识、先于价值判断、先于分析思辩,却能促进知识的生成和教育的养成。基于唤醒学生生活经验的情景教学法是课堂教学生活化的重要表现形式,这就要求教师要创设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具体场景氛围,引起学生的情感体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快速准确地理解教学内容。情境生活化关键是真实生活情境的模拟,如提供学生亲身经历的事件、DV技术展示、新闻视频、图片展示、角色扮演等等。这样,课堂由“死”的课堂转变成为“活”的课堂,由“静”的课堂转变成为“动”的课堂,由“教”的课堂转变成为“学”的课堂。当然,情境创设要注意自然而然,不要为了“贴标签”而“情境”,不要为了活跃氛围而“情境”,不要生搬硬套,不要延误教学时间,不要破坏课堂教学的流畅性和整体性。教师要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注意挖掘教材中与生活联系的内容,善于把“静态”的书本知识与学生实际生活经验相衔接,着意架设知识世界与生活世界的桥梁,才能使知识变得生动、鲜活。
三、方式生活化
传统教学过程以传授间接知识经验为主,以灌输讲授为主,无形中使学生成为被动接受的知识容器,而新课程更多地关注学生的自主活动、主动探求和主体建构,避免“一言堂”和“满堂灌”。教师不应该也不可能还处于知识的权威地位,不再是课堂的控制者,而是课堂教学的引导者和合作者,我们教师需要把主动权和时间交给学生,珍视每个学生的独特性,善于倾听学生的心声。教学过程就由传统的师生授受的传输教学向师生互动的探究教学转变,于是教师注重再现和创设生活情境,寓生活原型于教学过程之中,沟通书本知识与生活的联系,将生活原型作为探索实践活动的感性支撑,建立一种开放的、与生活相结合的、生动的课堂教学模式。
课堂的基本功能,是一个教育活动场所,课堂教学的目标应该全面体现培养目标,促进学生多方面的发展,而不只是知识方面的发展。所以我们的课堂教学只有把学生当成“人”——鲜活的生命个体,把自己看作与学生平等的一份子,共同走进课堂这一正常生活的一部分,才能达到我们预期的目标——育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