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库大全 > 精品范文库 > 7号文库

(毛)创设情境 让学生兴趣盎然地作文

(毛)创设情境 让学生兴趣盎然地作文



第一篇:(毛)创设情境 让学生兴趣盎然地作文

创设情境让学生兴趣盎然地作文

无锡市孙桥小学毛晔***

作文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使学生由怕写作文到爱写作文,由写假话、假感受、假故事到写出真情实感呢?笔者在习作教学的实践中深深体会到:让学生学会感受,去发现生活的真谛,发现发达方式,倾吐心声,放飞遐想,才能真正达到“我手写我心,我文抒我情”的习作境界。我在《欢乐在课堂》作文课堂教学中创设与教学内容相吻合的易于激发情感的场景,让学生在场景中沉浸、感受、生成、品味。

一.沉浸,发现生活真谛

一节课的开头很重要,好的开头能营造一种良好的学习心理氛围,教学也就成功了一半。什么是好的开头形式呢?我认为,只要是能调动学生学习情绪的形式都是好形式。它可以是一别幽默故事,可以是发人深省的语言,可以是激情的描述,可以是音乐,画面渲染的整个情景,还可以是简单随和,摆龙门阵以及谈话。于是,我设计了这样一个情景:在节奏明快的音乐声中,我模仿节目主持人迈着轻快的脚步走上场:嗨,大家好!我是“青青校园,欢乐一刻”的毛毛老师,欢迎大家来到今天的欢乐课堂。同学们瞪大眼睛,好奇地打量着我:这是在上课吗?我微笑着直接切入正题:首先请进入游戏第一环节“芝麻开门”.边演示多媒体,打出题目,同时以节目主持人的语气,越读越快.有意制造紧张气氛。“烤羊肉串,烤鸡翅„„”学生们情绪高昂,纷纷争先恐后地抢答。“对,烧烤也叫串串香,想起那香辣美味的串串香就不禁„„”我故意停顿了一下,扫视全班,发现许多同学闭上眼睛,砸巴着嘴,咽着口水,做出一副垂涎欲滴状!我哑然失笑趁势追击:“那同学们品尝过词语串串香吗?好,现在毛毛老师就要请同学们来品尝独特,有趣的妙词串串香!”点击多媒体,出示游戏口号,师生共呼:妙词串串香,欢乐在课堂!耶!极富创意的开头,吸引所有学生的注意力,一石激起千层浪,课堂气氛活跃,学生们都忘我地投入情景中。

二.感受,摄取"真材"之光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曾说:“教学艺术的本质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游戏是孩子们成长的摇篮,他们玩起来百万不厌,乐此不疲。文体活动、情景短剧、电脑多媒体游戏、自创游戏„„都是作文实践活动的好方法。教学《欢乐在课堂》一课时,游戏贯穿始终,妙词串串香游戏开始,我宣布游戏规则:(1)游戏采用“开火车”的形式进行,你考虑的时间最多不超过3秒种;(2)游戏按“s”路线运行,词语在谁那卡壳,谁就到前面抽签,按照签上的要求表演节目。第一轮游戏被抓住的学生抽到的签,要求表演成语“翩翩起舞”;第二轮抓住的同学抽到的签是“请你前面的同学替你表演两种动物的行走姿势和它们的叫声”。学生的表演,学动物的步态和叫声有趣、新奇,激发了学生的表演欲望和创造能力,使学生产生真切的感受,获得丰富的习作素材,为说和写奠定基础。教学中的游戏,富有启发性、创造性,融知识性、趣味性于一体,寓智于乐,使学生心情舒畅,精神饱满,主动地汲取知识,有利于发展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激发自主的欲望。

三、生成,张扬个性,展示风采

华东师大的吴刚平教授说“真实的教学情景是具体的,动态生成的和不确定的,需要在教学过程中才能呈现出来,不是为了观赏。”我曾经追寻理想的课堂教学,以为一堂好课应该是天衣无缝,不可挑剔,精雕细琢、完美无缺。同样,《欢乐在课堂》这节课中我精心设计教学过程的每一个细节,执教中,在我准备充分的情况下,学生们参与游戏的热情极高,场面气氛十分热闹,动静结合高潮迭起。在第二轮抽签完毕,我采访‘替罪羔羊’请他谈谈感受,按常理,这位同学肯定会说:“哎,我真倒霉,刚过了前一关,谁知又摊上了这等好事„„”而且我也早已把过渡语以及当时动作、神态设计好了,自以为

自然、风趣,谁知那男孩的回答出乎我的意料:“小菜一碟,我最喜欢表演了,谢谢你给我提供了机会。”我盯着男孩足足三秒钟(此时用瞪也不为过)心想:呀,怎么会这样说,我该怎么接„„但随即我脑子电光一闪,说:“看得出你是一个自信的、特爱表现自己的同学,真棒!请大家用最热烈的掌声来夸夸这位自信、勇敢的同学。”台下的同学,听课的老师掌声如雷,一次小小的插曲把课堂气氛真正的推向高潮。此后课中,多次出现小插曲,描述同学的表演时把同学比喻成伸长了脖子待宰的公鸡和煮熟了的烧鸡,我对他们的想象给予肯定,同时面向全体同学:“你们是初升的太阳,辛勤的小蜜蜂,勤劳的公鸡,你们看刚才那位同学不正像一只喔喔打鸣,催人们早起的公鸡吗?”这样既尊重学生的个性,又巧妙的教会学生应该学会欣赏。通过这节课的教学,我认识到课堂不是舞台,学生不是道具,教案不是剧本,教学不是表演,课堂教学的是真实而有效的互动生成。

四、品味,领悟“内在”奥秘

《课标》要求习作教学“要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基于这一理念,我认为,习作教学要培养学生热爱生活,敢于表达的能力,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在轻松愉悦里,在自然放松的状态下,调动所有的感官去注意、观察,去感悟、体验,去追忆、想象,去剖析、推断,去发现、研究,并且在体验中放飞情感,写真实的生活,述生动的情感。在活动开始,我提了个小小的要求:活动中,你想笑,你就笑;想叫,你就叫;想跳,你就跳。不过,你要眼睛亮一点,耳朵尖一点,脑子活一点,以便自己看仔细,听真切,有发现。活动过程中,我寻找一个个的契机,适时的采访。例:“刚才你笑得最甜,对大家说说,乐些啥?”抓住第一个卡壳的同学时,“恭喜你中头奖,请你三言两语说说现在的心情”;第二轮卡壳的同学读完签后“哈,天下竟然有这等好事,你抽签,别人替你演,用个词语描绘一下此时此刻的心情”;当表演者请上台时,“请你这个‘替罪羔羊’说说有何感想吧?”于是学生们的情感在第一时间内得以最真实的流露:“我非常紧张,手心里都捏着一把汗”;“抽签时,我想我可真倒霉,读完签,我简直是欣喜若狂”„„当我宣布“青青校园,欢乐一刻”节目到此结束时,学生们仍然意犹未尽,发出了“哎”的叹息声,我乘兴而上,适时巧妙的进行点拨、引导感悟,梳理,哪些是重点要写的,哪些是暂时不用的:节目开始,我们直接进入芝麻开门,题目非常简单,同学顺利过关进入妙词串串香,这是一个主题游戏,可分为哪几步?(板书:串词开始 卡壳抽签 上台表演)这个过程也是最带劲、最有趣的,你就请上你的朋友再度回味“欢乐一刻”共同分享彼此的快乐,然后水到渠成地让他们把涌到嘴边的欢乐倾泻在纸上。此时的老师是旁观者,是帮助者,是合作者,默默倾听、深切注视,让学生说出最有个性的语言。

在作文教学改革的实践中,我深深体会到:以大语文教育思想为指导,开拓学生写作的空间,创设情境,指导说写,让学生愿写、善写、乐写,就能够有效地提高学生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的表达能力。

(08区教育论文三等奖)

第二篇:让英语课堂兴趣盎然

让英语课堂兴趣盎然

摘要: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小学英语教学中要创设真实情景,利用电教媒体,开展游戏活动,融洽师生关系,营造学习英语气氛,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的语言综合能力。

关键词:小学英语 学习兴趣

心理学家皮亚杰指出:儿童的活动受兴趣和需要支配。好奇是儿童的天性,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育家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英语课程标准》特别强调要关注每个学生的情感,激发他们学习英语的兴趣,帮助他们建立学习的成就感和自信心。小学生的特点是活泼、好动、有意注意持续的时间较短,如果把英语课堂当作单调的教师讲、学生听的过程,最终会使学生的学习兴趣荡然无存。那么,在英语教学过程中,如何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习积极性呢?

一、创设真实情景,激发学习兴趣

语言学家克鲁姆认为,成功的外语课堂应在课堂创设更多的情景,让学生有机会运用已学的语言材料。将真实生活情景引进课堂,可以缩短课堂与实际生活的距离,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在真实情景中学习英语,提高语言运用能力。例如在教学PEP Book 4 Unit 3 “Is This Your Skirt?”这一单元时,我为学生设计了一场Fashion Show时装秀,鼓励学生们穿上自己喜爱的各种服装边进行展示,边自然说出:“This is my dress.These are my jeans.”等语言,台

下同学也同时喝彩:“Oh, it’s pretty.It’s cool.”等语言。在表演时我鼓励学生加上夸张有趣的动作,再加上他们自己发挥想象,学生们毫无拘束,玩得开心极了。他们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既掌握运用了语言知识,又激发了学习的兴趣。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充分利用实物、图片等直观教学手段创设真实情景,这样既能吸引学生注意力,又能引发学生学习兴趣。例如PEP Book 7 Unit 5 “What Does She Do?”这一单元,我在教学句型“What does she / he do? She / He is a/an„”时,让学生利用道具和动作扮演各种角色,学习单词singer, writer, TV reporter, actor,actress, artist, 然后用句型提问:“What does she / he do?”指着扮演角色的同学引导学生回答:“He(She)is a(an)singer(writer, TV reporter, actor,actress, artist.)”不用老师解释,学生一看自己明白其意思。通过这样贴近生活的模拟情景进行教学,不仅可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加深学生对于所学知识的印象,有效化解了教学难点;也有助于拓展学生的发散性思维,使得学生敢于运用英语去表达、去思维,从而提高语言综合运用能力。

二、利用电教媒体,增强学习兴趣

在英语课堂教学上,教师应充分利用电教媒体来辅助教学。电教媒体可以给学生提供生动的画面,真实的情景,使学生完全置身于英语环境中,使英语教学变得生动形象,有助于营造英语交际情境和气氛,并能够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寓教于乐,学生在有趣的活动中乐于接受,学得轻松。例如在教学PEP Book 5 Unit 5 Part B Let’s learn 部分,介绍学习这几个方位介词in , on,behind, near, under, in front of , 我利用多媒体课件出示一个公园的画面,公园旁有一间小商店,公园中央有一棵大树,树上有一些小鸟,树下有些小朋友在玩游戏,树的正前方有一位老人,树的旁边有一条小路,树的后面有一间房子,然后教师提问学生“What's in(on, behind, near, under, in front of)the tree?”通过生动形象的电脑画面的呈现,学生饶有兴趣地观察画面,加深了对介词on, behind, near, under, in front of 的理解。通过以上方法,强化了学生对所学材料的感知,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理解,强化记忆,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

三、开展游戏活动,保持学习兴趣

小学生对于娱乐活动往往表现出极大的热情,他们乐于参与,乐于表现。根据学生特点,教师可设计一些游戏方式和规则,适当地开展丰富多彩、生动有趣的英语游戏活动,使学生在较为宽松的状态中,把自己所学到的英语知识运用到游戏中去,最终达到学有所获,学有所得。例如在教学单词head , nose, eye, ear, mouth, face,教师说:“Touch your eyes.”学生马上就指着自己的眼睛,指错的同学的就唱一首歌。例如学习祈使句,教师说句子:“Stand up.Sit down.Open your books.Close the door.”学生就表演动作。又如当学生掌握了in, on, behind, near, under, in front of这几个方位介词后,我让每个小组选派5人站到讲台前做“Hide and seek”捉迷藏游戏,其中一位学生蒙住眼睛后,口数“One,two,three,four„ten”,在此同时,其他四位学生分别躲在门背后、讲台下面、课桌下、椅子上,然后蒙住眼睛的同学与其他四位同学进行问答:“-Where are you?-I’m here.”,“-Are

you behind the teacher’s desk?-No, you are wrong!”“-Are you under the desk?-Yes, you’re right.”被找到的同学回到自己的座位,没被找出的同学继续留在原处,如此进行活动,逐一淘汰,直至最后选出“最佳躲藏者”。在这妙趣横生的英语游戏中,学生情绪高涨,课堂上既有紧张的思考,又有开心的欢笑,使学生感受到学习英语的乐趣。

四、融洽师生关系,培养学习兴趣

古语说:“亲其师而信其道。”在教学实践中,我深深体会到良好师生关系的建立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因素,融洽的师生关系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对英语学习的兴趣,发挥学习潜能。教师作为知识的传授者,是学生获得信息来源的一个主要途径,教师和学生的关系会直接影响到学生的求知心理,所以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在教学中,教师应热爱每个学生,尊重每个学生,关心每个学生,对学生一视同仁,不要因为学生的成绩、性别、出身等的不同而产生亲疏和偏向。提问题或组织课堂活动,机会要尽量平等,尤其要注意多给那些自卑感强的差生有表现的机会,以增强他们学习的自信心。如果每个学生经常感到教师对自己的爱、关心和尊重,便会被激发健康的情感,变得生机勃勃,产生积极的学习动机,在和谐的气氛中学习知识,培养能力。在从事英语教学多年的实践中,我特别注意搞好师生的关系。因为这关系搞好了,那么在教学中就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学生就会全心全意地投入到学习过程中,教学效果就会十分显著。

五、营造学习英语气氛,提高学习兴趣

我们大部分学生都缺乏一个良好的英语环境,因此在课堂上教师要有意识为学生营造一个听英语、说英语和用英语的环境。其中用英语组织教学就是一个很好的手段,我们要使用英语进行知识传授,进行语言交流。例如我在新学期第一节课,就用英语向学生问好,做自我介绍:“Hello,boys and girls.I am your English teacher.My name is Ada.Welcome to English class!I wish you work hard.”在课堂上,我尽量使用课堂用语“Now today we are going to learn new lesson.Open your books.Listen to the tape.Say after me ,please.”等。当有些学生在窃窃私语时,我会说:“Be quiet!”课堂评价学生时,我会说:“Good.Very good.Excellent.”等来激发学生学习的动机,提高学习兴趣。平时引导学生多说日常用语,如:“Hello ,How are you? Fine ,thank you.I'm sorry ,Good morning.”等等。这对提高学生口语能力有很大帮助,使他们平时多讲多练英语,还可以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

提高小学生英语学习兴趣的方法多种多样,只要教师有了一颗关爱之心,在新课程标准新理念的指导下,让学生学得更轻松活泼、更扎实有效是完全可以做到的。教师在教学中要了解学生的心理特征,因材施教,充分发挥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采用各种有效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受学习英语的快乐。

第三篇:创设问题情境 让学生探究学习

创设问题情境 让学生探究学习

新课程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很显然,探究的源头在于创设一定的问题情境。所谓问题情境就是一种具有一定的困难,需要学生们努力去克服,而且又在学生能力范围内的学习情境。它主要是让学生形成清晰的目的图式,奠定解决问题的方向,引起学生对探究活动的动机和兴趣。

记得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求,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里,这种需要特别强烈”。由此我们想到,学生在认知活动中常常会遇到一些难以解决、疑惑的问题,并产生一种怀疑、困惑,探究的心理状态。这种心理状态又驱使学生积极思维,不断提出疑问和解决问题。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多渠道地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和契机,激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引导学生质疑、探究、解疑,建立和形成旨在充分调动、发挥学生主体性的探究式学习方式。

一、引入新课时,情境设疑,激发求知欲望。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生的积极思维往往是从疑开始的。因此,在教学中要围绕教学内容,创设一定的问题情境,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例如教学三角形分类时,事先准备了一些只露出三角形一个角的教具,让学生观察、判断这个三角形是什么三角形。当露出一个角是直角或钝角时,学生很容易猜出结果;当露出一个锐角时,学生也自然地说是锐角三角形。这时教师拿出来的却不时锐角三角形,这样使学生产生了悬念:为什么有一个直角的是直角三角形,有一个钝角的是钝角三角形,有一个锐角的就不能确定是什么三角形呢?在学生积极探究这一问题的兴趣被激发起来以后,教师紧接着说: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这个问题。这样水到渠成,此时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自然成为一种求知的“自我需要”,为学习新知创造了良好的开端。

二、在知识探究中,设置问题情境,培养探究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创设问题情境的实质在于揭示事物的矛盾或引起学生内心的矛盾冲突,动摇学生已有认知结构的平衡状态。而问题情境的创设应在符合学生“最近发展区”的前提下,揭示知识的发生、发展及发现过程,通过有步骤分层次地设置一系列的阶梯型问题,激发诱导学生思维,使学生逐渐能“跳一跳”摘到果子。例如在教学能被2、5、3整除的数的特征时,我先设计两组数让学生算一算能否被2整除。120、172、294、386、428、和121、173、295、387、419。学生计算后,引导他们观察、思考。(1)为什么前面一组数都能被称2整除,而后面一组数不能呢?(2)两组数不同在哪里?(3)一个数能否被2整除决定这个数的哪一位呢?通过这一连串的设疑,学生很快地发现了能被2整除数的特征。学生学习热情高涨,处于“愤”和“悱”的状态之中。接着,我再用摆一摆的方法教学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先让学生用卡片1、2、3摆几个三位数,看一看有几个能被3整除的数,再用4、1、5让学生摆。在学生操作摆弄后,产生(1)为什么前三个数摆出的数都能被3整除,而后三个数不能呢?(2)前三个数有什么特别的地方,它们各位上数的和有什么规律呢?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自行探索,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不仅获取了数学知识,更重要的是学生学会了探索的方法,从而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

三、在知识应用中,精心设计问题,培养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现代心理学认为:教学时候应当设法为学生创设逼真的问题情景,唤起学生思考的欲望。让学生们置身于逼真的问题情境中,体验数学学习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品尝到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现象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乐趣。因此教师在知识应用中,要精心设计问题,鼓励学生从多角度,多方面思考,防止思维定势,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例如在教学长方体体积后,我设计了这样的问题:一个长方体木块长、宽、高分别是8、7、6厘米,把它削成一个最大的圆柱体的体积是多少。经审题发现求最大的圆柱体积就意味着考虑应全面,要用数学眼光审视圆柱的高及底面直径,才符合题意。通过学生思考,合理判断,探索到正确的知识。使学生灵活运用已有知识解决了实际问题。又例如,李老师家准备在长4.8米,宽2.1米的阳台上铺正方形地砖。要想使地砖无剩余,地砖的边长可以是多少?你是怎么想的?让学生在探索中将实际问题用数学关系表示出来,从而有利于学生的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实践表明,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精心创设问题情境,不仅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 和掌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获得真知,丰富体验,并实现了从依赖教师到能够独立自主地学习,成为教学活动中自主探索和自我发展的主体。

第四篇:创设教学情境让学生学会探究

创设教学情境 让学生学会探究

陈巧英

(奉化中学 浙江宁波 315500)

本次新课程改革倡导开放互动的教学方式与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以改变传统课程教学偏重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弊端,引导学生培养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的好学风,在认识社会、适应社会和融入社会的实践中提高综合素质,感受知识价值和深入理性思考,使每位学生都得到充分的发展。

开放探究的教学、学习方式要求创设有利于学生主动参与的教学环境,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使学习在教师指导下成为学生主动的、富有个性的过程,让学生在充满教学民主的环境中掌握知识、明白道理,提高主动学习和发展的能力,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开放探究的教学、学习方式,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注重实践活动,拓宽学生思维空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本文拟结合新课程高一《经济生活》的教学内容,谈谈笔者在如何创设情境,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探究精神方面所作的一些尝试。

一、在问题情境中让学生学会探究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通过设疑引思、设疑探究,对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有很大的促进作用。教师可以针对教材中的基本概念、原理,在有目的地创设的情境中巧妙地提出问题。这类问题主要涉及教学重点、难点,针对社会热点和思维盲点。如在教学“树立正确的消费观”时,笔者针对目前部分学生中存在的不理解国家政策、缺乏理财知识等现象,结合教材要求设置了如下几个问题:贷款消费与适度消费矛盾吗?既然要坚持勤俭节约、艰苦奋斗,为什么还要鼓励贷款消费呢?如果让你当家,你会如何安排家庭消费?问题提出后,引导学生展开热烈的讨论,形成自己的看法,最后通过总结,理解经济学有关道理以及国家的方针政策。在教学“揭开货币的神秘面纱”时,我设置了如下一些问题:物物交换发生困难时该怎么办?为什么金银会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纸币不值钱,为什么能代替金属货币呢?既然纸币成为财富的象征,那么可以通过多发行纸币来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吗?如果发行的纸币太多,那会造成什么后果?该采取哪些对策加以解决?引发学生自学、探究,从而使学生掌握相关知识。

在教学中及时根据学生的学习实际和学习需要,创设层层深入的问题情境,鼓励学生思考、探究,点燃思维的火花,从而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自主探究学习。这样可以鼓励学生开动脑筋,培养学生的发现、创造、表达、交流的意识和能力,使学生的学习过程变成探索、思维的创新过程,从而提高学生的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在直观、形象的情境中让学生学会探究

教育家赞可夫说:“学生积极的情感、欢快的情绪,能使他们精神振奋,思维活跃,容易形成新的联系。而消极的情绪则会抑制学生的智力活动。”人的情感总是在一定的情境、一定的场合下产生的,教师要善于在课堂上创设直观、形象的教学情境,使学生形成激昂 的情绪,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拓展创造性思维的时空,进行创造性的学习。

通过小品引导学生感悟。小品以其贴近生活、富有思考性、趣味浓厚为特色,有效地使用能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丰富想象,使学生在模拟现实生活中的角色过程中获取体验和感悟。如在教学“新时代的劳动者”时,我创设了模拟法庭,让学生模拟扮演法官、企业主、打工者等角色,通过法官解决劳资纠纷的庭审过程,引导学生在体验、探究中明辨是非,明确劳动者享有的合法权利以及维护劳动者的权益的途径。在教学“市场配置资源”内容时,也可通过模拟市场交易活动的情境,引导学生感悟遵守市场秩序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运用音乐拨动学生心弦。音乐具有强烈的感染力,能促使听众感情自然流露,唤起各种遐想。为激发学生的情感创新,上课时可以适当引入音乐,引发其内心共鸣、思维活跃,进而诱发探究意识。如在教学“消费及其类型”时,先播放宋祖英的《越来越好》一曲:“房子大了,电话小了,感觉越来越好;假期多了,收入高了,工作越来越好;商品精了,价格活了,心情越来越好;天更蓝了,水更清了,环境越来越好„„”让学生从中感受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大地上发生的巨大变化,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更好地理解影响消费的因素,达成教学目标。在教学“树立正确的消费观”时,在课的结尾处播放了周杰伦的《蜗牛》一曲:“任风吹干流过的泪和汗,我要一步一步往上爬,等待阳光静静看着它的脸,小小的天,有大大的梦想,我有属于我的天„„。”用激昂的气氛勉励学生发扬艰苦奋斗精神,自立自强,增强社会责任感。

借助漫画引发学生探究。形象的漫画能够渲染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思维动机。如在教学“价格变动的影响”一框中价格变动对生产经营的影响内容时,我通过投影仪投放了漫画——《养鸡••杀鸡•无奈》,让学生自己谈价格变动对生产的影响,帮助老农想摆脱无奈困境的办法。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参与的热情随即高涨,有的学生提出老农可以变被动为主动,可以在价格低时大批量买进鸡,扩大养鸡的规模,并对鸡进行深加工,开发出适合市民口味的风味烤鸡等;有的学生讲老农可以学习新技术,把鸡销往到国外市场去,赚外国人的钱;还有的学生说老农可以转行生产其他更能赚钱的产品„„。这样的探究真正做到了把理论观点的学习寓于社会生活的主题之中,学以致用。

根据教学内容,还可以运用演示实物、出示图片、播放录像、演讲故事等方法来渲染情感,创设教学情境。探究活动的最大特点是具有开放性。通过形象、直观的手段有助于营造和谐的教学氛围,引发学生情感上的共鸣,极大地焕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使他们从被动获知的状态变为积极主动的求知过程,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获得理想的学习效果。

三、在实践活动的情境中让学生学会探究

陶行知先生在几十年前就提出:“解放孩子的头脑,让他们能想;解放孩子的眼睛,让他们能看;解放孩子的双手,让他们能做;解放孩子的时间,让他们能学自己想学的东西。”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因此,不仅要让他们成为课堂的主人,而且要让他们走出教室、走出学校,通过查阅文献、上网搜索、个别访谈、实地考察等方法,引导学生在自主地发现问题、探究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获得亲身的体验和感悟,在体验和感悟的基础上认同与内化经济学原理进而指导自己的行为实践,升华认识和情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如在教学“兼顾效率与公平”时,我安排学生在自学教材的基础上调查我市的个人收入情况,然后在课堂里组织辩论赛。正方辩题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重要的是 讲求效率;反方辩题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重要的是维护公平。通过辩论,学生加深了对兼顾效率与公平原则辩证关系的认识,结合调查感受谈了应该如何兼顾效率与公平的认识。在教学“财政收入与支出”、“依法纳税是公民的基本义务”、“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经济目标”、“积极参与国际经济竞争与合作”等内容时,我组织通过查阅资料、采访有关部门等社会调查活动让学生了解我市的财政收支、税收征收、工农业建设及对外贸易等情况,并鼓励学生运用经济学的原理分析社会现象,为我市经济建设提出合理化建议。此外,我还以消费、投资等为课题组织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效果也很好。

通过社会调查、查阅资料、开展研究性学习等让学生亲身体验、探究所学习的知识内涵,形成全面系统的观点。这样做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使学生在探索知识的良好氛围中不断将求知情绪推向高潮,并在有意无意中使知识转化为智能,使自身的主体性、能动性和创造性得到不断发展,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不断得以增强。从而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体会改革开放以来祖国发生的巨大变化,增强社会责任感,提高综合素质。

总之,在《经济生活》的教学中,我们要创设丰富的教学情境,营造探究的氛围,鼓励学生探究,引导学生在探究中学会学习、学会生活,促进自身的发展。在创设情境时,我们应注意几点:第一,创设情境要围绕教学内容,为教学重点、难点服务,为教学目标服务,为学生的发展服务。第二,创设情境时要考虑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培养学生探究的能力。提出的问题、选取的材料和研究的课题要符合时代实际,符合学生实际。第三,创设情境要把握好度,不要只图热闹,随意创设情境。

第五篇:创设情境

创设情境,追求高效

泸天化小学:李

蓉 学习了江苏省情境教学经验,特别是看了李吉林老师对情境教学的阐述,让我深受启发。原来我们的教学中要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追求高效的课堂,就需要对学生进行引导,而引导的重要手段就是创设情境,而情境教学当中,情境创设是语文课中很重要的一种情境,创设具体生动的场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引导学生充分地理解和运用语言,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和审美情趣。

李吉林老师的情境教学有四个过程:

1、创设情境,进行语言训练;

2、带人情境,提供作文题材;

3、运用情境,进行审美教育;

4、凭借情境,促进整体发展。这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也是尊重孩子的想象、尊重孩子的情感、尊重孩子的体验、尊重孩子的发现、尊重孩子的心理需求的过程。于是,情境教学法是最受孩子们喜爱的一种教学手段。它能顺应低年级小学生的发展规律,点燃智慧的火花,滋润情感的幼芽,让他们显示各自的聪明才智和潜在的力量,从中获得认识上的快乐,创造的快乐,道德向上的快乐,成功的快乐和喜悦。因此,创设情境在语文教学中起着尤为重要的作用。

首先,情境教学让学生寓学于乐,教师必创设生动的教学情境。学生有了兴趣,才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主动进行学习。我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力求让教学变得鲜活,让学生学得兴致盎然,使学生在语文学习中享受乐趣,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如在教学《我的儿时好友》口语交际时,我先在课前收集了和朋友的故事及相关相片,学生一下子就被吸引住了,学习兴趣被激发起来,也就有话可说了。这样的教学,学生容易入情入境,比起简单的讲述更能激发学生的灵性,开启学生智慧之门。

其次,教学活动是师生的双边活动,教师在课堂上要巧设问题,引导学生,点拨学生;学生要通过自己的参与,获得知识。所以说,课堂舞台上的主角不是教师,而是学生。没有学生积极参与的课堂教学,不可能有高质量和高效率。教学中,我先让学生围绕课题提出问题,然后让学生带着问题自学课文,把找到的问题答案用笔画出,不明白的地方用问号标出。自学时要求学生做到边读边想边动手。这样动手、动口、动脑,能促使学生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智慧和能力,在自主学习中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因此,课堂教学中只有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让学生在全方位参与中学习,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语文课堂生机勃勃,充满活力

最后,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应该仔细注意学生的一言一行,尤其是要注意观察那些学困生的言行。教师应该有一双善于发现学生“美”的眼睛,留心学生某一方面的优点、亮点,引导他们参与学习,发挥他们的特长。作为语文教师,应努力创造条件让学困生在语文课堂上获取成功,尝到成功的喜悦,从而激起他们的学习兴趣。我在教学实践中尝试了分层教学法,即经常让一些成绩较差的学生回答一些浅显的、在书本上很容易找到答案的问题,做一些简单的基本题,如果他们答对,就立即加以表扬,然后逐步加大训练难度,提高训练要求,让学困生在不断的训练中获取点滴的长进,体验成功的快乐。李吉林老师在为人、处世、治学、从教等各方面都达到了很高的境界,是值得我们大家很好地学习的。李吉林老师的人生是成功的人生,她的成功得益于她不断学习、不断思考、注重践行、创新的敬业精神;她的成功得益于她对理想永不言弃的执着追求的精神;她的成功得益于她无限热爱儿童、忠诚于儿童教育事业的奉献精神。我们在今后的教育教学中,也要学习李老师那种执着追求的精神,通过创设真实生动的情境,把学生引入到课文所描绘的特定环境中,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热情,让学生以最佳的情绪状态投入教学活动,从而达到儿童主动参与、主动发展的境界,那么我们的课堂也就更高效了。

相关内容

热门阅读

最新更新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