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库大全 > 精品范文库 > 7号文库

十五从军征教学反思

十五从军征教学反思



第一篇:十五从军征教学反思

《十五从军征》教学反思

《十五从军征》是北师大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六单元以《战争》为主题的课文《古诗二首》中的其中一首,十五从军征教学反思。描述了一位老人征战65年后回到家乡,看到家中一片凄凉的情景。揭露了封建兵役制度给人民带来的深重苦难。表达了诗人对战争的控诉及对和平的向往,对劳动人民的同情。

在本节课教学中,我在引导学生熟读古诗,掌握重点字词的意思,弄懂诗意的基础上,采用“画—读—想—议—读”的学习方法,让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抓住诗中的细节描写,多角度地揣摩人物的心理活动,建构起诗中生动的情境画面,感知人物形象和体会诗歌表达的情感。重点引导学生探究两个问题:问题一:诗人是如何描述老人返乡历程的?问题二:造成老人悲惨一生的原因是什么?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最后通过一组多媒体课件让学生对战争有个正确的认识,实现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这节课的教学,我觉得有以下几个方面比较成功:

一 抓住朗读,读中感悟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教学反思《十五从军征教学反思》。因为只有学生充分的感知、感悟文本内容,才会有自己的发自内心的阅读体验,才能真正达到与文本的交流。我采用自读,指名读,范读,齐读,分组读等多种形式,让学生在读中感悟,在读中理解,在读中引领学生体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在读中表露自己阅读过程中体验到的情感,进而表达自己的阅读所得。

二、展开想象,营造意境

为学生创设了想象的空间,让学生大胆地进行想象。如:让学生想象老人征战几十年的戎马生涯,体会服役时间久。让学生想象“松柏冢累累”的景象,感受整个村子的凄凉。我引导学生想象老兵走进“家”里边所看到的惨不忍睹的画面;让学生想象了老兵小时一家虽穷,但一家人相亲相爱的场面;让学生想象了老兵悲哀的动作、神情,以及对战争的控诉;体会到了古代战争给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

三合作探究 形成能力

我自始至终都是以一名学生的学习伙伴姿态出现,每一个教学环节,只作恰如其分的点拨,并未一问一答的大包大揽,真正做到了让学生“学会”变为“会学”,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创设自由、和谐的学习氛围,把学习的主动权真正交给了学生,让学生获得一些好的学习方法,并主动去运用,形成能力,如:理解词义时,先让学生画出自己不理解的字词,然后尝试着自己解决,最后记下自己解决不了的师生共同解决。让学生学会借助工具书,或问同学解决古诗中不理解字词的方法,在后面的学习中自觉应用。

四 板书新颖 凸现主题

本首诗的主题是为了表达诗人对战争的厌恶,对和平生活的向往,对劳动人民的同情。围绕老人的返乡经历描述了三个画面,即:回家前,归途中,回家后。在描述返乡历程时,采用不同的描写方法,抓住了细节描写。所以在板书设计上我主要从这三个画面入手,对每个画面采用的描写方法都做了板书,最后揭示主题后,用一只代表和平的鸽子将板书内容圈起来,用富有激情的语言让学生的情感得以升华,希望我们永远远离战争,世界和平。

当然,教学永远是一门缺憾的艺术,纵观自己的课堂教学,也发现了很多不足之处

1.时间掌握不好,前松后紧,以致后面的拓展有些紧张。读的容量加大了,形式增多了,但对语言文字的感悟、品味还不够。对于学生的朗读指导不是很到位。

第二篇:《十五从军征》教学反思

《十五从军征》教学反思

我执教的《十五从军征》是北师大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7单元《战争》中课文《古诗二首》中的其中一首。描述了一位老人征战多年回到家乡,看到家中一片凄凉的情景。反映出战争给人民带来的深重苦难。表达了诗人对战争的控诉及对和平的向往。

参考教师教学用书,本首诗我预设用一课时完成如下教学目标:

1、看注释和插图,联系生活实际理解诗句的意思。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背诵诗歌。

3、边读边想象诗所描绘的景象,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通过本节课教学,我发现自己以下几个方面做的比较成功。

1、按照“激趣阅读---感知理解---积累运用”这样的流程进行教学,我感到得心应手,同时学生也易于接受。

2、学生能够切实地进行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寻找原因,是教师为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创设了条件,给予了充足的机会,教给了方法。主要表现在:

①初读诗歌后让学生用学过的方法自己解决字音问题。

② 理解词义时,先让学生画出自己不理解的字词,然后尝试着自己解决,最后记下自己解决不了的师生共同解决。这一环节中

③ 为学生创设了想象的空间,让学生大胆地进行想象。如:让学生想象老人征战几十年的戎马生涯,体会服役时间久。让学生想象“松柏冢累累”的景象,感受整个村子的凄凉。让学生想象老人一边做饭,一边会想些什么,体会老人此时绝望的心情。让学生一边读一边想象画面等等。这样的机会就为学生插上了思维的翅膀。

3、学生在课堂上真正理解了诗的意思,能做到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4、在想象的基础上对学生又进行了拓展训练,想象六十五年前老人家中的情景,对比想象加深对市局的理解。

5、能顺学而导在高潮处揭示课文主题。

6、最后让学生发表对战争的看法,提升主题。

能达到此预设效果的原因是:首先朗读是我教学本首诗贯穿始终的方法,使学生很自然地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其次我的朗读训练设计有梯度:初读,正确、流利;再读,理解词义;又读,明白诗意;反复读,体会情感。最后是运用了多种指导朗读的方法:① 教师范读。②重读重点字词。③边读边想象画面。④根据内容变化语气、语速、语调。⑤最主要的是教师充满激qing的渲染很快把学生带入课文所描述的氛围中。

教学中所显出的最大的不足就是我与学生没有完全融在一起,交流不是很默契。根据学生的特点我不断地在修改自己的教案、课件,但仍然对学生已有知识水平,思维习惯掌握的不透,使有些课堂预设效果不佳。这时,我切身地理解了我们在教学中为什么要备学生,所有的借鉴都要与自己的学生实际结合起来,适合自己学生的才是最好的。在学生交流联想时,预设用第一人称讲述,在课堂上由于时间关系删掉这一环节,有点可惜。当堂应达到背诵全诗的任务没有落实,课堂环节不太紧凑是我最大的弱点,以后还需不断研究。

我执教的《十五从军征》是北师大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7单元《战争》中课文《古诗二首》中的其中一首。描述了一位老人征战多年回到家乡,看到家中一片凄凉的情景。反映出战争给人民带来的深重苦难。表达了诗人对战争的控诉及对和平的向往。

参考教师教学用书,本首诗我预设用一课时完成如下教学目标:

1、看注释和插图,联系生活实际理解诗句的意思。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背诵诗歌。

3、边读边想象诗所描绘的景象,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通过本节课教学,我发现自己以下几个方面做的比较成功。

1、按照“激趣阅读---感知理解---积累运用”这样的流程进行教学,我感到得心应手,同时学生也易于接受。

2、学生能够切实地进行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寻找原因,是教师为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创设了条件,给予了充足的机会,教给了方法。主要表现在:

① 初读诗歌后让学生用学过的方法自己解决字音问题。

② 理解词义时,先让学生画出自己不理解的字词,然后尝试着自己解决,最后记下自己解决不了的师生共同解决。这一环节中

③ 为学生创设了想象的空间,让学生大胆地进行想象。如:让学生想象老人征战几十年的戎马生涯,体会服役时间久。让学生想象“松柏冢累累”的景象,感受整个村子的凄凉。让学生想象老人一边做饭,一边会想些什么,体会老人此时绝望的心情。让学生一边读一边想象画面等等。这样的机会就为学生插上了思维的翅膀。

3、学生在课堂上真正理解了诗的意思,能做到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能达到此预设效果的原因是:首先朗读是我教学本首诗贯穿始终的方法,使学生很自然地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其次我的朗读训练设计有梯度:初读,正确、流利;再读,理解词义;又读,明白诗意;反复读,体会情感。最后是运用了多种指导朗读的方法:①教师范读。②重读重点字词。③边读边想象画面。④根据内容变化语气、语速、语调。⑤最主要的是教师充满激情的渲染很快把学生带入课文所描述的氛围中。

教学中所显出的最大的不足就是我与学生没有完全融在一起,交流不是很默契。参加“课改百县行”活动一路走来,根据县上孩子的特点我不断地在修改自己的教案、课件,但仍然对学生已有知识水平,思维习惯掌握的不透,使有些课堂预设效果不佳。这时,我切身地理解了我们在教学中为什么要备学生,所有的借鉴都要与自己的学生实际结合起来,适合自己学生的才是最好的。

第三篇:十五从军征教学反思

《十五从军征》教学反思

执教者:赵旌如

我执教的《十五从军征》是北师大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7单元《战争》中课文《古诗二首》中的其中一首。描述了一位老人征战多年回到家乡,看到家中一片凄凉的情景。反映出战争给人民带来的深重苦难。表达了诗人对战争的控诉及对和平的向往。

参考教师教学用书,本首诗我预设用一课时完成如下教学目标:

1、看注释和插图,联系生活实际理解诗句的意思。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背诵诗歌。

3、边读边想象诗所描绘的景象,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通过本节课教学,我发现自己以下几个方面做的比较成功。

1、按照“激趣阅读---感知理解---积累运用”这样的流程进行教学,我感到得心应手,同时学生也易于接受。

2、学生能够切实地进行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

寻找原因,是教师为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创设了条件,给予了充足的机会,教给了方法。主要表现在:

① 初读诗歌后让学生用学过的方法自己解决字音问题。

② 理解词义时,先让学生画出自己不理解的字词,然后尝试着自己解决,最后记下自己解决不了的师生共同解决。这一环节中

③ 为学生创设了想象的空间,让学生大胆地进行想象。如:让学生想象老人征战几十年的戎马生涯,体会服役时间久。让学生想象“松柏冢累累”的景象,感受整个村子的凄凉。让学生想象老人一边做饭,一边会想些什么,体会老人此时绝望的心情。让学生一边读一边想象画面等等。这样的机会就为学生插上了思维的翅膀。

3、学生在课堂上真正理解了诗的意思,能做到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4、在想象的基础上对学生又进行了拓展训练,想象六十五年前老人家中的情景,对比想象加深对市局的理解。

5、能顺学而导在高潮处揭示课文主题。

6、最后让学生发表对战争的看法,提升主题。

能达到此预设效果的原因是:首先朗读是我教学本首诗贯穿始终的方法,使学生很自然地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其次我的朗读训练设计有梯度:初读,正确、流利;再读,理解词义;又读,明白诗意;反复读,体会情感。最后是运用了多种指导朗读的方法:①教师范读。②重读重点字词。③边读边想象画面。④根据内容变化语气、语速、语调。⑤最主要的是教师充满激情的渲染很快把学生带入课文所描述的氛围中

本节课,主要是通过抓住对文中重点诗句的想象、感悟、品味、诵读,去丰满学生对战争的认识,准确把握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其中,抓住对文中重点诗句的想象、感悟、品味、诵读,是语文学科不同于其他学科的特点,而依托诗歌中的语言文字,去丰满学生对战争的认识,学生们基本当堂课掌握了重点,有部分学生还把课文背过了.

第四篇:十五从军征教学反思

《十五从军征》教学反思

《十五从军征》是北师大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六单元《古诗二首》中的其中一首。描述了一位老人征战多年回到家乡,看到家中一片凄凉的情景,反映出战争给人民带来的深重苦难。表达了诗人对战争的控诉及对和平的向往。

参考教师教学用书,本首诗我预设用一课时完成如下教学目标:

1、了解诗歌写作的背景。

2、抓住关键的词语来理解诗歌大意,体会诗歌饱含的感情。

3、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试着背诵。

4、入情入境地学习古诗,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想象能力以及合作学习的能力。

本节课我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教学的:

1、按照“激趣阅读---感知理解---积累运用”这样的流程进行教学,我感到得心应手,同时学生也易于接受。

2、学生能够切实地进行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寻找原因,是教师为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创设了条件,给予了充足的机会,教给了方法。主要表现在:

① 初读诗歌后让学生用学过的方法自己解决字音问题。② 理解词义时,先让学生画出自己不理解的字词,然

第五篇:十五从军征

《十五从军征》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了解诗歌大意,理解诗句含义,掌握诗歌学习方法。

2.过程与方法:有感情地朗读古诗,体会诗歌表达的情感。

3.情感态度与价值:了解古代战争的残酷,感受战争给人民生活带来的苦难,激发学生热爱和珍惜和平生活的情感。

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古诗,体会诗歌表达的情感。教学难点:

了解古代战争的残酷,感受战争给人民生活带来的苦难,激发学生热爱和珍惜和平生活的情感。

教学方法:朗读法、合作讨论法、讲解法、引导法

教学准备:

学生:读通诗句,对难字注音,标注自己不理解的词句。

教师: 课件

教学过程:

一、解题导入

1、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十五从军征》,通过预习和读题,你知道这首诗和什么有关吗?(与战争有关;从军征:被征到军队里打仗)谁能连起来说说题目的意思。

2、这首诗是两汉时期的乐府诗,选自《乐府诗集》。乐府诗有的来自民间,有的是文人模仿乐府古题所作。今天我们学习的这首古诗,它来自劳动人民中间,没有具体的诗人。再读课题:《十五从军征》

二、初读诗歌,了解诗意

1、通过预习,谁能说说这首诗主要为我们讲了一件什么事呢?

2、它通过写老兵回乡的经历是想告诉我们有关战争的哪一方面呢? 要解决这个问题,读通这首诗是基础,读通古诗是学习诗歌的第一步。(板书:读通诗)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这首诗,把诗读通顺。

3、我请一个同学来读读这首诗,大家听一听他读的怎么样。(请一生读)咱 1

们再一起来看看这些容易读错的字:(出示课件)正音,跟读:冢、窦、雉、葵、舂、羹、贻。

4、解决了字音的问题,相信同学们能把古诗读的更通顺、更流利了,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这首古诗。(生齐读)

5、已经把诗读通了,现在请同学们在小组内合作学习,先讨论不理解的词句,再说说诗的大意。

6、请大家结合刚才的交流,尝试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生说一说)

7、同学们,我们已经明白了诗的大意,(板书:明诗意)这是我们进一步体悟诗歌的前提,也是学习诗歌的第二步。下面就让我们进一步走进老兵,体悟诗歌,进入诗境,去体悟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板书:入诗境)

三、深入诵读,体悟诗境

1、这是一位十五岁从军打战,八十岁才得以回乡的老兵。(板书:

十五、八十)这首诗开篇第一句就给我们介绍了老兵一生的经历。(生接读: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谁来读一读?从他得朗读中,你的眼前仿佛出现了一位怎样的老兵?(老态龙钟、白发苍苍)

2、就是这样一位老人,他服了多少年的兵役?他在这六十五年里过着怎样的生活?(水生火热)65年。这是人生绝大部分的岁月。在汉朝,男子二十三岁起正式服兵役,直到五十六岁止。如遇战争,还要做好随时从军的准备,兵役时间可能会更长,这位老兵十五岁参军,80岁才离开战场踏上回乡的路程,谁来带着自己的体会再读一读这句诗?(生读: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

3、好一个始得归呀,这位老人的回乡路,走的太久,走的太难了。(生读: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这位老人十五岁离家时还是个容光焕发、朝气蓬勃的少年,历经六十五年的战争折磨,此时他已经是片体鳞伤、老态龙钟了,在风烛残年之际,他终于踏上回乡之路,体会一下:此时的他心情怎么样?

4、他回到家乡,道逢乡里人,便迫不及待的向乡里人打听“家中有阿谁?”乡里人是怎么告诉他的?(生读:遥看是君家,松柏冢累累。)远远望去,松柏之下,坟墓相连的地方,便是你的家。

5、假如你是乡里人,你会带着怎样的心情告诉老兵这个消息呢?不仅是乡里人,连我们每一个人心里也是充满悲伤,带着自己的体会读一读(生读:遥看是君家, 2

松柏冢累累。)(板书:冢)假如你就是这位老人,听到乡里人的话,这时候的你会是什么心情?

6、可是,这样的打击才刚刚开始。80岁的老人拄着拐杖,一步一步,由远及近,走进自家小院,他看到的是什么呢?请同学们闭上眼睛,听老师朗读,发挥你的想象,此时你的脑中产生了怎样的景象?(生答)

7、这就是他现在的家,(配乐,生齐读4句。)而65年前他离家时,他的家可能会是怎样的一番景象呢?(生想象回答)(板书:家、笑)

8、如今美好的家园也已经是累累的坟墓,一切都已经荡然无存,不复存在了,剩下的只有:(生读: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从此没有了欢声笑语,剩下的只有:(生读: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是啊,他再也见不到曾经熟悉的亲人,感受不到曾经热闹的家园了,唯一能看到的只能是:(生读: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

9、盼了六十五年的家,比他想象的不堪十倍、百倍,老人根本无法承受这个打击,只能:(生齐读5,6句:舂谷持作饭,采葵持作羹。羹饭一时熟,不知贻阿谁。)

10、他为什么要做这样一顿饭呢?他是想做给谁吃呢?这样的饭菜,吃起来是什么滋味呢?结合刚才读的句子来谈谈自己的理解。(悲伤、痛苦、难受)他的苦,不仅是生活上的艰苦,更是失去亲人,无依无靠的心里的痛苦。让我们用朗读读出他心里的苦吧!(生齐读5,6句)

11、此时的老人已经是痛苦到了极点,面对这一切,他又能做什么呢,他只能是:(生接读:出门东向看,泪落沾我衣。)他想看什么呢?但他又看到了什么呢?(生答)

12、老人最后的希望也已经破灭,他只能是老泪纵横,无声地哭泣呀!他在泣什么?他为什么而泣呢?(板书:泣)

13、情景诵读:是啊,当老兵思念自己朝思暮想的亲人时,他只能是(生齐读第7句);当老兵思念他和蔼可亲的乡邻时,他只能是(生齐读第7句);当老兵思念那些在战场上出生入死的战友时,他还是只能(生齐读第7句);当老兵想到自己将孤苦伶仃、无依无靠时,他更是只能(生齐读第7句);人世沧桑的老泪,落在他破旧的征衣上。

14、是呀!老兵怎能不黯然神伤啊,仅仅是汉武帝在位,五次讨伐匈奴,就导致全国有一半的人因为战争死亡,有一半的人成了(生:松柏冢累累)

四、小结,升华主题

1、这就是这位80岁老兵回家的经历,让我们一起用朗读读出老兵的回乡历程。(生齐读)从他的经历中,你对战争又有哪些新的认识和看法呢?请大家在小组里交流。

2、我们民族的历史,是灾难深重的历史,也是英雄辈出的历史。从古至今,战争不断,其中有争权夺利的混战,也有人民群众奋起反抗、保卫家园的正义战争;有血洒疆场的激战,也有绵绵无绝期的戍守。无论怎样,人民一直在承受着战争的苦难,所以,渴望安宁,争取和平,一直是人民的愿望。生活在和平环境中的我们,就更应该热爱和珍惜这来之不易的和平生活。

2、其实,除了这首诗,还有很多从不同角度描写战争的诗,比如我们学习的《出塞》,课外也还有很多描写战争的诗歌,有兴趣的同学可以用这节课学习的方法去学习体悟,相信会让你对战争有更深刻的认识。

板书设计:

十五从军征

(汉)《乐府诗集》

十五

八十

读通诗

明诗意

入诗境

相关内容

热门阅读

最新更新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