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霍懋征教育思想
霍懋征教育思想
爱心论:以爱育人;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爱是一种教育过程,爱也是教育的方法
与目标)。
学生论:给孩子一个金色的童年;教育学生的八字方针是“激励、赏识、参与、期待”;培养好的习惯使学生一生受益。
教师论:做好教育教学工作需要有先进的教育思想,也需要有学无止境的努力;
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教不好的老师;教师工作既是职业,更是可以寄托理想的事业。
德育论:寓德于教,文道统一。
课堂论:手执“金钥匙”,开启智慧之门;没有兴趣就没有教育;还给学生自主
学习的时间;教学的模式和方法要因人、因内容而有所变化。
实践论:师生共同在无限广阔的天地间放飞梦想(实事求是,没有禁区)。方法论: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授人一鱼,仅供一饭之需;教人以渔,则终生受
用无穷)。素质论:教在今天,想在明天;对学生十个方面整体相关的素质要求:学会做人、学会自律、学会学习、学会思考、学会创造、学会审美、学会乐群、学会健身、学会生活、学会劳动。
苦乐论:在为教育事业和学生发展所做的奉献中,快乐和幸福是最好的精神回报。
第一,做一名教师,必须要有先进的教育思想,即全面发展的思想,这是教育教学工作的灵魂。
第二,教师要忠于党的事业,把教育看成是事业而不仅仅是职业。要有献身于这个事业的决心,要热爱学生,这是搞好教育教学工作最根本的一点,没有爱就没有教育。
第三,教师要十分注意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变“要他学”为“他要学”。创造条件培养他们良好的学习习惯,好习惯一生受益。
第四,当一名教师必须时刻努力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的素养,更新观念,改进教学方法。过去常说,要给学生一杯水,教师要有一桶水,而在今天要给学生一桶水,教师应是长流水,只有渊源不断而来,才能滔滔不绝而去。
第五,要想向课堂40分钟要质量,教师必须认真备课,不同的教学要求、不同的教学对象就必须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教师备课要进入角色,和作者的思想感情产生共鸣,要用自己的语言、丰富的感情去感染学生,才能达到好的教学效果。
第六,必须营造一个民主、宽松、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素质教育的核心是以人的个性发展为依据的,注重个性发展的教育能努力开发每个学生的创造潜能。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以学生为主体,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让他们爱学喜学,自愿参与,培养他们的自学能力;教师在教学中起主导作用,努力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探讨研究问题,并能设法解决问题。
第二篇:霍懋征教育思想学习心得
奉献、执著、创新的教育之路
——霍懋征教育思想学习心得
田小飞
12月3日,利用两节课的时间观看、学习霍懋征老师的教育思想。而其实真正触动我的并不是霍老师在一些教育方法、教育理念上的具体做法,震撼来自于霍老师在60多年的教育生涯中表现出来的奉献、执著、创新的教育精神。
作为一名普通教师,霍老师能得到学生的爱戴,以至于形成终身的师生情,这是对霍老师奉献教育事业所给的最高荣誉和奖励。作为一名普通教师何尝不希望获得这样的人生价值肯定和回报!霍老师的成功就是任何一名普通教师追求梦想、实现梦想的标杆和前行的动力楷模。在这个过程中充满艰辛、布满荆棘,甚至是要付出代价的。为了教育,为了孩子,你必须少陪家人一会,少和自己的孩子待会。在今天多元价值观的时代背景下,有时候是何等的残酷和痛心,又有谁能坚持的下去,奉献一切。
霍老师一生获得了数不清的成就和荣誉,在这些成就和荣誉背后,是霍老师对教育改革的执著。教在今天,想在明天,始终把学生的健康成长放在第一位,让学生自己做学习的主人,学会学习,学会做事,学会做人,不放弃每一位学生,用其长,助其困,立其志,让孩子在实践中放飞梦想。所有的这些教育理念转化为教育改革的实际行动,走在一条课堂教学改革的执著道路上。今天这些教育理念并不新鲜,几乎老师们都能随口讲,随口说,甚至于洋洋洒洒,文辞华丽。然为何没有像霍老师一样取得骄人的成就?许多的名人故事和经历都给出了答案:做比说重要。一个人不要看他怎么说,而要看他这么做!
霍老师在反思文革现象时提出语文教学必须加强思想教育教学,做到“文道合一”,以及做的公开课《毛岸英在狱中》的事例,充分表明了霍老师不拘泥于传统模式的教学框架中。不固步自封,创新、创新、再创新,是他不断突破自我的必杀器。也正是这种创新精神,最终从一个小学学校走出了一位令人尊重和尊敬的大教育家。
奉献、执著、创新的教育之路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却难,何以如此的反差?其实,追根朔源它们背后的灵魂是对教育事业的恒爱,对学生的挚爱,对教师职业的热爱。一个字,“爱”是一切!在这条道路上,没有爱的人,注定碌碌无为。同时,爱的特性是无私,如果爱被附加了某些条件,施爱的人虽可以获得一时的满足,但终将必被曾经所爱的人忘却!
第三篇:学习霍懋征教育思想心得体会
学习霍懋征教育思想心得体会
驻马店市第十一小学:郭晓虹 暑假,学校让每一位老师读一本教学理论专著,我读了《霍懋征教学经验选篇》,读后我被霍老师无限忠诚教育事业的奉献精神所震撼。
霍老师她爱教育胜于爱自己,实在令人钦佩。过去我总认为自己忘乎所以的工作,为了教育我付出了很多,无愧于学生,是个好老师!看了霍老师的事迹,我才觉得我所做的一切是那么的渺小。
我欣赏霍老师用爱教育每一个学生。她始终认为人人都是材,人人都可以教育成才。当她知道校长想把最调皮的学生何永山送到工读学校时,她却主动要求将这个学生带到自己班级。再反思自己,自己班级中遇到调皮不听话的学生,就总在心里想着让这个学生赶紧转走。时常选择的方式是消极的放弃或逃避,而不是像霍老师那样有耐心,有信心,善于发现,善于等待,善于引导。听了霍老师的事迹后,我最想做的是改变自己不对的想法,积极地用爱教育每一个学生。牢记:爱是阳光,可以把坚冰融化,爱是雨露,可以让枯草发芽。
霍懋征老师还指出:“教育要跟着时代走。”新课程改革已全面铺开,其主要理念就是“以学生为本”,关注学生的主体地位,而尊重学生,平等对待学生,关爱学生是师生和谐相处的重要前提。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自尊,每个人都希望得到别人的尊重,这是一种心理上的需求,但尊重是相互的。学生是有自己思想和行动自由的独立个体,被平等对待是一大愿望,能得到老师的尊重对学生是极大的精神激励。我从教育中体会到:尊重学生的实质就是把学生当作和自己一样有尊严、有追求、有独特个性特长、有自我情感的生命个体,从尊重学生出发,建立新型的现代师生关系,教师要进行必要的角色转换,要从传统的师道尊严中摆脱出来,要从家长的威严中解放出来,要从唯一正确的师长的假想中醒悟过来,学会倾听,学会理解,学会宽容,学会欣赏,懂得赞美,善于交流,成为学生成长的伙伴,成为学生成长的引导者和鼓励者,成为“孩子们的同志和朋友。在学生心灵中栽下一棵尊重的幼苗,用爱心去浇灌,必将伴随其生命的成长竖起人格的参天大树。雨果曾说过:“花的事业是尊贵的,果实的事业是甜美的,让我们做叶的事业吧,因为叶的事业是平凡而谦逊的。”我想,教师所从事的就是这种叶的事业——平凡而伟大。
今后,我要规范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时刻谨记:孩子的眼睛就像摄象机,耳朵就像录音机,他们会把老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记在心里。教师要做学生的榜样,要做给学生看,而不是说给学生听,用自己的人格魅力去感染、教育每一个学生。
驻马店市第十一小学:郭晓虹
2017年8月20日
第四篇:霍懋征教育思想之九论
霍懋征教育思想之九论
爱心论: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爱是一种教育过程)
学生论:给孩子一个金色的童年:对学生的八字方针“激励、赏识、参与、期待”;没有兴趣就没有教育。
课堂论:手执“金钥匙”,开启智慧之门
德育论:寓德于教,文道统一
方法论:让学生做学生的主人(授人一鱼,仅供一饭之需;教人一渔,则终生受用无穷)
实践论:在无限广阔的天地间放飞梦想
素质论:教在今天,想在明天
教师论: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教不好的老师。
苦乐论:在奉献中获得幸福
第五篇:小学教师霍懋征
小学教师霍懋征:用爱耕耘一生
2010年2月11日,曾被周恩来总理称为“国宝”的小学教师霍懋征走完了用爱耕耘的一生。
2月19日,霍懋征的追悼会在北京举行。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国务委员刘延东都赶来为这位大名鼎鼎的小学教师送最后一程。
霍懋征众多的学生们,前些天互相传递着“妈妈走了”的不幸消息并自发悼念老师,这天又早早来到现场,久久不愿离去。他们把老师的生平赶制成了六块展板,让它们诉说那绵长的记忆;他们把内心的感激和缅怀浓缩进挽联中、编织到花圈里,让无尽的爱永远伴随在老师身边。96岁的学生家长、周恩来总理在任时曾任国务院副秘书长的郑思远也为霍懋征写来挽联:“传道授业解惑躬耕一生,彰爱扬清懿德垂范千秋。”
享年88岁的霍懋征用爱的教育,谱写了一曲辉煌的人生华彩乐章。在这个春节里,记者听几位年过花甲的学生讲述小学时代的恩师霍懋征给予他们的爱的教育。一位平凡而伟大、慈祥而坚定的母亲般的人民教师形象清晰地屹立于眼前。
霍懋征说:
我知道万丈高楼平地起,小学是打基础的,是启蒙教育,我觉得当小学老师最光荣。
1949年作为教师代表到天安门参加开国大典,亲耳听到毛主席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看见五星红旗冉冉升起。我那时就暗下决心,一定当一个新中国的好老师。
其实学习不是那么苦恼的事,把课外时间还给孩子,反过来学习质量倒高了。很多教师只是把教书当作职业,觉得把课教好就行了,这是不够的。教师必须要多想一点儿,要想到不管多调皮的孩子,他都会长大成才。60年来,我没丢下一个学生。我相信没有教不好的学生。
我喜欢小生命,是‘海陆空三军总司令’,那屋鱼缸里养着小金鱼,阳台上是鸟。退休后,每天我在屋里写东西,外面鸟语花香,屋里小狗围着。闲了就喂喂鱼,喂喂小鸟、小狗。
爱孩子才做教师
霍懋征:“把孩子教育好,让他们一生为社会、为人类作出贡献,当老师的是最幸福的!”
王秀文(1960届小学毕业生):“老师对小学教育的热爱感人至深,我们这些学生认真做人做事是对她最好的报答!”
这是第一个没有了霍老师的春节。
自1960年毕业,每年农历正月初三的下午3点,都是王秀文和她的小学同班同学齐聚班主任霍懋征老师家的时刻。50年来,年年如此,从未间断,直到今年春节。(http://www.feisuxs)“而且,我们班同学还给老师过了60、70、80岁生日,全体同学鞠躬谢师恩,颂师德。一群已不年轻的学生围在老师身边,仿佛又回到了和老师在一起的快乐童年。我们和老师的感情,超出了一般的师生关系。”王秀文深情地说。
50年的约定,50年的坚持,足以见证师生情谊的牢固,更足以说明霍懋征受尊重的程度。
付出爱,得到爱,是霍懋征教育生涯的写照,也是对她当初人生选择的厚重回报。
1943年,霍懋征从北京师范大学毕业。她本有机会留在大学里任教,也可以去中学教书,但22岁的她作出了让很多人难以理解的人生选择:去当小学教师。她的理由很简单:因为喜欢孩子!后来霍懋征回忆起当年的职业取向时说:“当时的传统观念是‘家有二斗粮,不当小孩儿王’,我当然也会受到这种社会评价的影响。但我最终走进小学校园,确实是我深思熟虑后的理性选择。”小学教师,是年轻的霍懋征心中最圣洁的职业。她敬佩当中学教师的妈妈的职业风采,她有爱孩子的天性,她还有一个近乎天真的想法:“作为一名师范大学的毕业生,要看看启蒙教育到底是怎么回事,我要做一个比妈妈更成功的老师。”这一看、一干就是60年!其间,尤其是她取得成绩后,不断有可以让她离开小学教师岗位的机会。更大更广阔的舞台对她的召唤,抵不过她“离不开学生"的情愫,所以,她始终把自己标定在最初的选择上。
携着这份对事业的深爱,半个多世纪中,霍懋征在北京第二实验小学多次接受了教育改革的实验任务,并且交出了一份份闪光的答卷:在苏联专家的指导下,她实验和推广了凯洛夫的五段教学法;参加了五级分制的试行和经验推广;进行了从注音字母到汉语拼音方案教学的过渡实验,总结推广了汉语拼音教学法;她为五年一贯制的小学学制改革编写教材,进行试教,并推广过教学经验;她带领教研组的老师们创立并推广了语文讲读法和读讲法的教学模式;她探索和总结了数学一题多解和学生作业无错题的宝贵经验;她提出了“数量要多,速度要快,质量要高,负担要轻”的教改目标,为提高语文教学效益趟出一条新路„„
即便在“文革”中,自己被关押,爱子丧生,霍懋征也从未离开小学教师的岗位,并像爱自己的孩子一样执著地爱着学生们。一名毕业生说,1972年,他从东北农场回京探亲,到霍老师当时工作的丁字胡同小学去看望她。只见霍老师在课堂上认真负责地教学生,课间操时一丝不苟地纠正学生的懒散动作。“进到老师办公室,我看到了霍老师的教学奖状。我问霍老师是怎么想通(从实验二小调到这所小学校)的。她只说了一句话:‘孩子们是祖国的花朵呀„„’刹那间,霍老师的园丁形象在我心目中是那样的高大!”
“我是你们的小学老师,我感到我是世界上最幸福的人!”霍懋征在一次师生聚会上情不自禁地发出这样的心声。那次聚会中,30多位50来岁的学生像小时候那样排成两队,班长王秀文用儿时的腔调“命令”大家伸出双手,请老师检查卫生。那情景让耄耋之年的霍懋征坚信,自己当初的选择没有错:“45年前,你们每个人每天伸着两只小手让我检查卫生。今天你们用这两只大手,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为党为人民作出了贡献!” 教学习更教做人
霍懋征:“我们的教育不可能使每个学生都成为专家学者、部长司长,可我们应该把学生都培养成对社会有用的好工人、好农民、好公民。”
赵黎明(霍老师1954-1960年的学生,现在美国某世界500强跨国公司任高管):“我一生中有过不少老师,霍老师对我的影响最深最大。”
一个久远的镜头在已逾花甲的赵黎明脑海里总是清晰显现:“那是个寒风呼啸的冬夜,霍老师饭后从学校骑车来我家家访。那天不巧,我的父母开会还没回来。霍老师坐下一边等候,一边取出我们早上交的作文,专心批改起来。八点钟了,我困了,上床躺下。在霍老师批改作业的声音中,我进入了梦乡。我不知道自己的父母是几点钟回来的,也不知道霍老师多晚才离开我家。但我清楚地记得:第二天早上,霍老师依然神采奕奕地走进教室,把作文本一一发回到我们的手中,每一篇作文上面,都有她字迹秀丽的评语和精心工整的批改。”霍懋征也许想不到,此情此景,伴随赵黎明走过几十年的人生路,“她教会了我们如何学习,如何做人”。
霍懋征任教的北京第二实验小学,是一所兼收高干子弟和普通市民子女的学校。霍懋征做过几十年班主任,绝无偏爱和歧视。无论是对国家领导人的子女,还是对普通老百姓甚至“右派分子”、资本家的孩子,都一视同仁,从不厚此薄彼。每接手一个班,挨家家访是她必做的“功课”。在赵黎明记忆中,自己所在的班有46名学生,霍老师总是利用下班后的时间,骑着自行车一家家拜访。
赵黎明的弟弟郑天亮,如今是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教授,上小学六年级时霍懋征也教过他一年。郑天亮记忆最深刻的是霍老师经常中午顶着大太阳骑自行车到同学家里查午睡。最令他感动和难忘的是,教他们的那段时间,正是霍老师二女儿从患病到去世的日子,而老师没有因为这事耽误他们班任何课。“我们这个班五年级交到霍老师手里时还是个‘乱班’,霍老师就像有点金术一样,她的魅力真让人折服!”
霍懋征在学习方面对学生全面培养,为学生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比如她对标点符号要求很严,以至我们班同学的试卷上基本没有标点符号的错误。”曾经的班长王秀文说起来仍带着自豪。“老师顾不上自己的6个孩子,经常给学习有问题的同学加班加点辅导,所以我们整个班的成绩都很齐,没落下过一个同学。记得有个同学违反了纪律,霍老师跟他谈话他不服气,我们就看着老师在操场上和他说了两个小时,最后这个同学拖着鼻涕笑了。”王秀文还动情地回忆道,霍老师的启蒙教育比妈妈都要来得细致入微,比如教我们怎么洗脸、脖子和耳朵后面,出门要带上口罩、手绢、杯子套,让每个同学都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而在道德观念的培育上,霍懋征更是毫不放松。“那个时候,我们每周六下午的班会都辩论是非。”因为时间久远,辩论过的话题已难忆起,但王秀文清楚地记得,当时有位法国记者听过他们的班会后,对小学生明辨是非的能力深感惊讶并大加赞赏。
正是得益于霍懋征既教书更重教做人的教育,她的一些学生虽然因时代的原因没能读成大学,但健康的道德观念、扎实的基本功底、认真的工作态度、良好的行为习惯,都让他们受益一生,每忆及此,他们就会说:“霍老师给我们的底子打得好!”
一位小学教师所能做的,也许就是这些看上去细小而琐碎的事情。但是,人生的基座不就是由这些“小”与“细”铸成的吗?
学生永远的霍妈妈
霍懋征:“爱学生是老师的天职。”
王翻身(霍老师曾教过六年的学生):“我们有两个妈妈:一个是亲生母亲,一个就是她——我们敬爱的霍妈妈。”
1979年9月19日,北京第二实验小学九十年校庆时,霍懋征的学生王翻身发自肺腑地吐露心声:“我们有两个妈妈/一个是亲生母亲/一个就是她/我们敬爱的霍妈妈/你我他还有大家/从小就在她的教育下幸福健康成长„„现在我们已经长大/远离了亲爱的霍妈妈/战斗在祖国的大江南北、海角天涯/热爱霍妈妈,学习霍妈妈,霍妈妈桃李满天下!”另一首同样抒发肺腑之言的诗由王翻身的同学王小平创作:“天空多么蓝/大地多么宽/我们回来啦/亲爱的老师!„„我们多想再坐进明亮的课堂/看您把四则应用题演算/多想再到那棵老槐树下/听您讲什么花盛开在春天/尽管这一切都已成为过去/尽管和您生活在一起的时光已经一去不复返/但您的声音、您的眼神/已永远镌刻在我们的心间/在这欢聚的幸福时刻/我们簇拥在您的膝前/捧出最美最美的鲜花,向您奉献!”
这些对爱的赞颂,来源于对爱的感受。霍懋征在她的教育教学生涯中,一直以慈母般的爱意和言行对待学生,赢得了长大成人的学生们最真情最隆重的回报。
因为心中有爱,霍懋征教育的特色体现为正面鼓励孩子们进步。有一年,霍老师接了个“差班”。第一堂上课的铃声响后,只见教室的门半开着,学生们一个个侧身而入。霍懋征走到门口,抬起头,伸手从门上取下了一把笤帚。她走上讲台,微笑着说:“这是谁的主意?这个同学很聪明,如果他以后能把这种聪明用在学习上,一定会是个好学生。”然后又亲切地告诉孩子们:“你们知道老师是怎么发现门上有‘鬼’的吗?我是从大家进门的姿势发现的,这就叫善于观察。”在学生们发出一阵惊讶声之后,霍懋征又说:“其实,现在我已经观察出来是谁干的了,他现在一定很后悔。”当天下午,那个同学找到老师,承认了错误。
王秀文的母亲因病长期住院,爸爸上班很忙。有一天,她生病了,细心的霍懋征在例行的晨检中发现这孩子有点蔫。处理完手头的事情,霍懋征赶快带她去了医院,然后又回学校上课。“下了班,她没回家,直接来到我家。看见我一个人躺着,就给我生着了煤火炉,出去买来挂面、鸡蛋给我煮好。直到今天,我耳边都还回响着她那天跟我说话的声音。老师真比妈妈还亲!”何新平(音)同学的爸爸妈妈调回南方了,但舍不得孩子离开霍老师,就把他留在北京读书,并托付老师帮助照顾。霍懋征安排了两名同学定期到他家里去帮他整理家务。每个周末,就把他带到自己家里去,让他跟自己的孩子们一起过礼拜天,过生日的时候还给他买蛋糕吃。所以王秀文这个班的同学们爱说:“我们这四十几个孩子是一个妈妈给带大的。”
连续留级两次又分外淘气的小永快要被学校送工读学校了。霍懋征主动找校长“要”来这个孩子,并跟班里同学约法三章:不许揭他的短,要关心他;不许给他脸色看,要跟他交朋友;不许嫌弃他,要跟他一起玩儿。她自己则做了三件事:第一,用其长;第二,助其困;第三,励其志。在老师的呵护下,小永进步很快。“文革”开始后,“红五类”出身的他当上了红卫兵,而霍懋征却被打成了“反动学术权威”,被看押了起来。但每次批斗会只要小永在场,就会暗中保护他的霍老师。更令霍懋征感动的是,1976年唐山大地震时,震后的第二天上午,她正在屋里收拾东西,耳边突然传来小永的声音:“霍老师,我叫了两个朋友给您搭防震棚来了!”另一个全班最后加入少先队的学生,一直得到霍老师的特殊关照而不断进步,以后也成长为栋梁之材。前些年,这名学生心脏要搭支架,第一个就想到要告诉霍老师,当时已过80岁的霍懋征专程去看望了他。
2009年12月,霍懋征已重病在床,基本处于昏迷状态。赵黎明从大洋彼岸飞回北京,第二天与弟弟郑天亮一起前往医院探视恩师。霍懋征的女儿赵萱俯下身在她耳边一遍一遍轻声呼唤:“妈妈,妈妈,黎明、天亮看您来了!”过了一会儿,霍懋征慢慢睁开双眼,眼睛突然一亮,两滴晶莹的热泪流淌下来„„赵萱告诉哥儿俩:“我们平时呼唤妈妈,经常是没有什么反应的。今天真没想到她一下就听到了,还认出了你们。看来在弥留之际,她心中仍非常思念她的学生们啊!”这个春节,赵黎明、郑天亮用了三天时间切磋、书写了一副挽联:“懋德千丈奉献大爱倾毕生心血树园丁楷模,征迹万里躬身小教以纯青师艺育桃李天下。”字少情多,虽经反复修改也难以装下对老师那无边大爱的赞颂。
霍懋征定格在人们心目中的形象,是一位捧出慈母般爱心奉献给全体学生的老师。至诚热爱自己事业的霍懋征离开了我们,但她把精神财富留在了人间。
传递这份爱,自有后来人。“霍懋征老师是全国教师的楷模,是基础教育界的一面旗帜。她是在我们实验二小这片沃土上成长起来的,她的爱的精髓潜移默化地教育着我,影响着我们大家。”北京第二实验小学校长李烈说:“1997年我接任校长后,提出‘以爱育爱’的学校核心理念,不仅将教师的爱作为教育的手段,(http://www.feisuxs)更将培养学生的爱作为教育的目标。将爱升华,正是在继承以霍老师为代表的老一辈教师崇高传统上的发展。霍老师对教育、对学生的爱,我们将会永远继承!”
霍懋征的岁月 1921年9月18日生于山东省济南市。
1943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数理系。是年,自愿赴北师大第二附属小学(今北京第二实验小学)任教。
其间借调中央教育部、丁字胡同小学工作。
在北京第二实验小学任数学教师、语文教师、班主任、副校长至1985年。1956年被评为全国首批特级教师。
在第一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被评为中国现代百名教育家之一。
多次荣获北京市模范教师,北京市“三八”红旗手、全国“三八”红旗手等荣誉称号。
先后担任北京市妇联副主任、全国妇联执行委员、中国教育学会常务理事、中国小学语文教学研究会常务理事等职务。
曾当选为民进中央常务委员,第五届全国政协委员,第六、七、八届全国政协常务委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