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山雨教学反思
以评价制度改革促课堂转型
——《山雨》教学反思
江北实验小学李亚宁
本次执教是围绕小组合作学习课堂上关于评价制度建设以及导学案的运用这两方面上的一堂研讨课。下面我就本次上课过程中有所感触的地方作一个小结:
《山雨》是六年级教材的第一篇阅读课文,也是新入选的一篇文章。作者赵丽宏寄情于景,把我们带进了如诗如画般的梦境,看似一场普通的山雨在作者笔下却变成了一幅多姿多彩的山林雨景图。山雨是那么的美,宛如一缕缕轻丝,又像一支支婉转优美的乐曲,在山中回荡,读后令人心旷神怡。教学时,我力求挖掘出本课的特色,同中求异,让学生有一种全新的感觉和与众不同的收获。
1.用“美”的课件感染学生。为了让课件更“美”一些,为了让课件更好地展示出教材的优美之处,幻灯片中,以雨中优美的自然风光为背景,让学生的视觉充分得到美的享受。
2.读入文本。本文对山雨的色彩美描写得淋漓尽致,因此让学生在读中感悟雨中所有的色彩都融化在水淋淋的嫩绿之中,绿得耀眼,绿得透明的清新感觉,比任何语言都更有感染力。难怪在这段的朗读中,我班的毛作政同学说:“这清新的绿色真是翠色欲流,仿佛真的流进了我的眼睛,流进了我的心胸,真美呀!”
3.充分地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整个教学设计是以学生为主的,首先体现在导学案的使用。应该说小组合作学习在课堂上的根就是导学案的运用。本次导学案是由吴敦莲主任执笔,经曹校长推敲并最后定稿的,其诞生过程可谓是几易其稿。共分为课前导学,即要求学生每人必须通过自学完成的基础题。然后是课堂导学部分,即贯穿整个上课进程中的重要教学环节,学有能力的学生也基本将这一部分内容在课前按自己的理解完成了,有的同学对把握不准的地方用了铅笔,这都是允许的,便于同学们在具体学习过程中的修改和完善。最后是达标检测部分,即对课堂所学以习题的形式进行练习,查漏补缺。
在对导学案的使用中,我在上课前一天的放学后留了全班同学三十分钟,以便他们能安静地自学,认真完成导学案,效果很好。我也在想,对于导学案的使用中用怎样的方式去确保学生能用充足的时间,高质量地完成导学案,从而保证课堂的实效,让导学案真正发挥作用而不是形同虚设,还是每个老师应认真思考的问题。遗憾的是上
课时,我对课前导学部分的检查、反馈上花了太多时间,其实学生基本是能做的,不会做的同学也是小组交流与讨论中统一的认识。但自己总觉得什么都要让他们说出来,哪怕是心里认为他们已经完全懂了也不愿放过,似乎很难做到“学生会的就少讲或不讲”。以致于最后完全没有时间完成达标测试,这是很遗憾的。因为我细看了达标检测部分,感受到语文课要向数学课学习,让学生多动笔,把自己的想法、理解转化为文字是非常重要的。因为文章的重难点例如本文中关于联想和想象的理解,写作方法的总结,都要求学生自行梳理。这样的一个过程在长期的训练中会强化学生对知识点的概念,突出考点,而不是认为语文课,就是读读课文,谈点感想的简单课堂。后来在数学课上也出现了同样的问题,我就想到这可能是导学案使用过程中的一个难点,还望我们在今后的具体操作中累积经验,确保实效。
在小组建设中,行政组长已经基本能在课堂上合理安排成绩有差异的同学作相应难易程度不同的汇报了。他们之间能比较和谐地处理这一问题,也是在于统一了认识,即小组学习就是要精诚团结,取长补短,共同为目标而努力。在课后的研讨中,我聆听了曹校长、杨校长的评点,并与胡灵主任就评价打分话题作了交流。我更加认识到给小组打分是一件慎重的事情,每加一次分应给出明确的理由,并在评价语中要引发学生思考,要激励其他小组成员作出同样的努力。反思我的课堂,加分就太过频繁了,基本上只要回答的问题就加分了,也就降低了分数的含金量。同时,有好几次课堂加分都滞后了,教学都进行到后面环节才补前一环节的加分,被曹校戏称为“雪后送炭”还蛮准确、生动的,这也得充分注意。这次上课还犯了一个非常大的错误,在处理导学案上的一道习题时,我简单的根据用了什么手法的提示就作出了本段运用了拟人手法的判断,而没有认真思考后面文字,是怎样刻画出“风静”“鸟欢”的场景的,这样联系起来才揣摩出应是引导学生对反衬手法或叫对比手法的运用。这还是在研讨时曹校长提出时我才发现的。究其原因,也就是备课钻研不深入,对文本理解太肤浅了,也给了我很大的警醒,面对教学、面对台下就坐的五十多位孩子,真的是容不得一丝一毫的马虎,严谨治学也绝不是一句空话。细想起来我们可以对自己生活中的事情马虎一点,可对于工作,对于课堂还真的没有丝毫马虎的理由。让我们共勉吧!
2012年5月28日
第二篇:山雨教学反思
《山雨》教学反思
《山雨》这篇课文作者以独特的感受,神奇的想象和联想,为我们展示了一幅有声有色的山林雨景图,字里行间洋溢着作者对大自然那分浓浓的的喜爱之情。
教学中,我主要抓住了“读”和“悟”两方面,力求在阅读和想象感悟中引领学生进入一个诗意的雨天。
一、初读感知
整体感知时,文本中如诗一般的文字跃动在学生的眼前,等待着学生去品味、欣赏。文本中美的文字描写了美的意境,美的意境惟有靠阅读者自己去感悟方能领略,原汁原味的整体感知就是引导学生自己读进文本中,领略文字背后那美的意境。
二、重点研读赏析
先教给学生赏读的方法,引导学生反复读,多想象,多感悟,不需要逐字逐句斟酌含义,但要在读中体会作者的情感,有自己独特的体验。力求通过品读、积累成诵等多种方式的阅读实践进行不同层次的读,完成全程的阅读.在课堂中完成一篇课文的学习,不应是阅读的结束,而应是阅读的开始。带着课文的学习兴趣去阅读新的作品,对课堂内容进行延续发展,才是真正意义的语文学习。那我的这节课就引着学生从课文中的文本延伸到了生活中、文学里,不仅是朗读、感悟能力的培养,也是其他能力的训练。
我的这节课在语文素养的训练上还需要加强,要让学生对字词句的理解、运用落到实处。课文中有很多美的词语、句子,特别是优美的意境,课堂中学生好象并没真正感受到,一堂课下来,虽然读了,想了,说了,但显得很空洞。我只是着重考虑要让学生欣赏美文,对语言文字考虑较少,但该如何在教学中不牵着学生鼻子走,又让他们真正落实语言文字训练,自主的感悟语言文字美?这是我这节课存在的困惑。
第三篇:山雨教学反思
篇一:山雨教学反思
《山雨》课后反思
《山雨》这篇课文。作者以独特的感受.神奇的想象和联想.为我们展示了一幅有声有色的山林雨景图,字里行间洋溢着作者对大自然那分浓浓的的喜爱之情。
教学中,我主要抓住了“读”和“悟”两方面,力求在阅读和想象感悟中引领学生进入一个诗意的雨天。
一、初读感知
整体感知时,文本中如诗一般的文字跃动在学生的眼前,等待着学生去品味、欣赏。文本中美的文字描写了美的意境,美的意境惟有靠阅读者自己去感悟方能领略,原汁原味的整体感知就是引导学生自己读进文本中,领略文字背后那美的意境。
二、重点研读赏析
先教给学生赏读的方法,引导学生反复读,多想象,多感悟,不需要逐字逐句斟酌含义,但要在读中体会作者的情感,有自己独特的体验。力求通过品读、积累成诵等多种方式的阅读实践进行不同层次的读,完成全程的阅读.在课堂中完成一篇课文的学习,不应是阅读的结束,而应是阅读的开始。带着课文的学习兴趣去阅读新的作品,对课堂内容进行延续发展,才是真正意义的语文学习。那我的这节课就引着学生从课文中的文本延伸到了生活中、文学里,不仅是朗读、感悟能力的培养,也是其他能力的训练。
我的这节课在语文素养的训练上还需要加强,要让学生对字词句的理解、运用落到实处。课文中有很多美的词语、句子,特别是优美
的意境课堂中学生好象并没真正感受到,一堂课下来,虽然读了,想了,说了,但显得很空洞。我只是着重考虑要让学生欣赏美文,对语言文字考虑较少,但该如何在教学中不牵着学生鼻子走,又让他们真正落实语言文字训练,自主的感悟语言文字美?这是我这节课存在的困惑。
篇二:山雨教学反思
山雨教学反思
篇一:山雨>教学反思
先教给学生赏读的方法,引导学生反复读,多想象,多感悟,不需要逐字逐句斟酌含义,但要在读中体会作者的情感,有自己独特的体验。力求通过品读、积累成诵等多种方式的阅读实践进行不同层次的读,完成全程的阅读。在课堂中完成一篇课文的学习,不应是阅读的结束,而应是阅读的开始。带着课文的学习兴趣去阅读新的作品,对课堂内容进行延续发展,才是真正意义的语文学习。那我的这节课就引着学生从课文中的文本延伸到了生活中、文学里,不仅是朗读、感悟能力的培养,也是其他能力的训练。
一节成功的语文课,不仅能使学生感受到美,同时重要的是要发展学生的语言能力。能正确理解、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而我的这节课在语文素养的训练上还需要加强,要让学生对字词句的理解、运用落到实处。课文中有很多美的词语、句子,特别是优美的意境课堂中学生好象并没真正感受到,一堂课下来,虽然读了,想了,说了,但显得很空洞。我只是着重考虑要让学生欣赏美文,对语言文字考虑较少,但该如何在教学中不牵着学生鼻子走,又让他们真正落实语言文字训练,自主的感悟语言文字美?这是我这节课存在的困惑。
篇二:山雨教学反思
计划和现实总是有距离的,我美美地设计的教学方案,在教学过程中我才发现漏洞百出。
教学过程中我发现了这样几个问题:
1、孩子们的预习流于形式。课文是按什么顺序写的?这样简单的问题对孩子们来说都有一定的难度。在交流讨论的时候无数孩子低垂着脑袋,无法开口。这说明,孩子们的预习并没有收到任何的实效。他们只是做做样子。天知道他们三个一群,五个一伙在做什么呢?看来,早自习我放羊式的预习是不可取的。
2、孩子们的朗读没有用心。他们的朗读缺乏深度,他们只是为读而读,注重了语调和语速的把握,但是那种声音缺乏质感,缺乏感情。一段文字,别人说喜欢,自己也就说喜欢,自己的内心并没有认同。因此他根本无法带着自己的感情去朗读。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必须想办法调动学生自己的情绪,让学生说真实的语言,不要人云亦云。
3、孩子们没有走进文中所描写的意境中。这或许和孩子的经历有关,他们所见的雨只是透过玻璃窗看见的雨,他们看见的雨只是单纯的雨,他们没有见过山林中雨。因此,他们读的山雨不会有那种俊秀空灵、清新幽静的感觉。而在教学中,利用多媒体展示下山雨的情景是很有必要的。
接触一批新的孩子们,会面临着许多新问题,这是正常的,这也是一个老师应该坦然面对的问题。只有发现问题,想办法解决这些问题,才能提高课时效率。
篇三:山雨教学反思
《山雨》这篇文质兼美的抒情散文,作者以独特的感受。神奇的想象和联想。清新的笔调为我们展示了一幅有声有色的山林雨景图,字里行间洋溢着作者对山雨、对大自然那份浓浓的喜爱之情。感受山雨的韵味,体会作者对山雨及大自然的喜爱,同时感受语言的优美是本课的重点。
由于时间紧,我在教学语言和板书注意“精”讲,要使学生明白,还不能哆嗦,否则,学生的注意力会受到影响,出现精神分散现象。所以教学此课时,我首先提出问题:作者是按怎样的顺序把这场山雨介绍给我们的,主要介绍了山雨的哪两个方面?然后,着重让学生带着以上问题去读懂课文。板书也是突出以上问题设计的。最后,我还安排了仿写,加强写法的引导。这篇文章的结构清晰,层次分明。课文是按雨来、雨中、雨后的顺序写的。这篇文章也是学生习作的优秀例文。我在教学中,赏读课文后,我重点引导学生体会了作者的>写作技巧——善于通过视觉和听觉所及,发挥合理而新奇的想象和联想,并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描绘出山雨的特点。在此基础上让学生仿写作文。篇三:《山雨》教学反思 《山雨》教学反思 《山雨》是一篇文质兼美的抒情散文,作者独特的感受、神奇的想象和联想,清新的笔调向读者展示了一幅有声有色的山林雨景图。字里行间洋溢着作者对山雨,对大自然浓浓的喜爱之情。这篇课文时一篇略读课文,本单元是以感受大自然为专题编排教学内容的。所以,本课的教学重点是感受山雨的韵味,体会作者对山雨及大自然的热爱,同时感受语言的优美。教学难点是领悟作者通过联想和想象来表达独特感受的方法。
上课伊始,我播放了一系列美丽的大自然景象图,“大自然就像一位神奇的魔术师,他变幻莫测,多姿多彩,有时,让我们沐浴着灿烂的阳光,有时让我们欣赏皑皑的白雪,有时也让我们享受着蒙蒙细雨。”这样的导入很快激发了学生学习新课的积极性,接着学生投入到了试学中去。读准音,读通句对于六年级学生来说很快就完成了。那么,课文时按照什么顺序来写的呢?学生经过思考和小组交流,很快理清了文章脉络,知道作者是按照雨前、雨中、雨后的顺序来写的。
第二个试学任务就比较难了,想一想作者是怎样细致观察、用心倾听山雨的,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清划出有关语句,并批注自己的感受。孩子们兴致盎然地读者课文,划下了不少优美的句子。教师引导学生抓住山雨的颜色和声音,细细的品读,感悟作者恰当的比喻和神奇的想象,从而更深刻地体会到作者对山雨、对大自然的热爱和赞美。
本节课,教学重点突出,通过教师的引导,很好地突破了教学难点。篇四:《山雨》教学反思
《山雨》教学反思
墙北学校 白曙杰
《山雨》是一篇文质兼美的散文,文中的字里行间处处充满了作者独特的感受,神奇的想象和联想,他以清新的笔调向我们展示了一幅有声有色的山林雨景图。所以在教学这篇略读课文时,我主要是引导学生抓住“声”和“色”两个字来理解山雨的特点,通过让学生小组内进行合作学习,画出关于描写“声”和“色”的句子或段落,通过有感情地朗读,感受山雨的韵味;同时,教给学生学习抓住重点词句理解全篇的方法,进一步体会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在整个教学环节中,我淡化了讲解,而是给学生更多读书的空间,合作的空间,展示的空间,让学生体会到成功的喜悦。我在教学中十分重视对学生的朗读指导。刚开始,学生们虽然在卖力地朗读,但看得出来,他们并没有真正融入到课文的情境中去。后来通过我的引导,让学生边读边展开想象,在想象中感悟课文所描绘的意境。然后,在“读、思、议、说”的过程中理解了课文内容,感悟了作者的情感。这样一来,学生的情感被激发,这时读起来就抑扬顿挫,情感流露于表情之中,达到“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要求,给人美的享受。所以,我认为在阅读教学中如果能充分利用情感因素使学生的情感与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那么就会大大提高教学质量。篇五:山雨教学反思
《山雨》教学反思
《山雨》这篇课文。作者以独特的感受.神奇的想象和联想.为我们展示了一幅有声有色的山林雨景图,字里行间洋溢着作者对大自然那分浓浓的的喜爱之情。理解课文内容,想象课文描述的情景,是本课教学的重点;从阅读中感受大自然的秀美,体会作者对山雨的那份情感是教学的难点。
在进行教学时,我注重学生的生活体验和情感体验,尊重学生独特的感受,在情境中阅读,在探究中感悟,在体验中交流,极力营造一种自由阅读的氛围,让学生在文本世界里自由驰骋。
教学中,我主要抓住了“读”和“悟”两方面,力求在读读吟吟,想象感悟中引领学生进入一个诗意的雨天。
第四篇:山雨教学反思
《山雨》是一篇文质兼美的散文,文中的字里行间处处充满了作者独特的感受,神奇的想象和联想,他以清新的笔调向我们展示了一幅有声有色的山林雨景图。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山雨教学反思,欢迎阅读参考!山雨教学反思1
《山雨》这篇文质兼美的抒情散文,作者以独特的感受.神奇的想象和联想.清新的笔调为我们展示了一幅有声有色的山林雨景图,字里行间洋溢着作者对山雨、对大自然那份浓浓的喜爱之情。
感受山雨的韵味,体会作者对山雨及大自然的喜爱,同时感受语言的优美是本课的重点。
由于时间紧,我在教学语言和板书注意“精”讲,要使学生明白,还不能哆嗦,否则,学生的注意力会受到影响,出现精神分散现象。所以教学此课时,我首先提出问题:作者是按怎样的顺序把这场山雨介绍给我们的,主要介绍了山雨的哪两个方面?然后,着重让学生带着以上问题去读懂课文。板书也是突出以上问题设计的。
最后,我还安排了仿写,加强写法的引导。这篇文章的结构清晰,层次分明。课文是按雨来、雨中、雨后的顺序写的。这篇文章也是学生习作的优秀例文。我在教学中,赏读课文后,我重点引导学生体会了作者的写作技巧——善于通过视觉和听觉所及,发挥合理而新奇的想象和联想,并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描绘出山雨的特点。在此基础上让学生仿写作文。
山雨教学反思2前几天我教学《山雨》这一课,现在我回顾一下:
为了教学好这一课,我看了《山雨》的讲课视频,听了《山雨》的录音,更加认识到《山雨》是一篇优美的写景散文。本文充分表达了作者热爱山雨、热爱大自然的浓厚感情。本文从视觉和听觉两个方面,描写了山雨的声音美和色彩美。因此我从这两个方面入手。先让学生读课文,进行整体感知,然后指名学生回答:“读了本文之后的感受是什么?”学生能够回答出“本文充分表达了作者热爱山雨、热爱大自然的浓厚感情。”然后我问学生“本文写了山雨的什么特点?”有学生回答是“声音”。有学生回答是“色彩”。因此我总结到本文就是从“听声见色”两方面表达了浓浓的热爱大自然的感情。因此我让学生从文章中首先找出描写声音的语句与大家分享,有学生找到:
先是听见它的声音,从很远的山林里传来,从很高的山坡上传来——
沙啦啦,沙啦啦……
像一曲无字的歌谣,神奇地从四面八方飘然而起,逐渐清晰起来,响亮起来,由远而近,由远而近……
雨声里,山中的每一块岩石、每一片树叶、每一丛绿草,都变成了奇妙无比的琴键。飘飘洒洒的雨丝是无数轻捷柔软的手指,弹奏出一首又一首优雅的小曲,每一个音符都带着幻想的色彩。
有的同学还找到:
远处,一只不知名的鸟儿开始啼啭起来,仿佛在倾吐着浴后的欢悦。近处,凝聚在树叶上的雨珠还往下滴着,滴落在路旁的小水洼中,发出异常清脆的音响——
丁——冬——丁——冬……
仿佛是一场山雨的余韵。然后又让学生找出描写声音的语句:雨改变了山林的颜色。阳光下,山林的色彩层次多得几乎难以辨认,有墨绿、翠绿,有淡青、金黄,也有火一般的红色。在雨中,所有的色彩都融化在水淋淋的嫩绿之中,绿得耀眼,绿得透明。这清新的绿色仿佛在雨雾中流动,流进我的眼睛,流进我的心胸。
这雨中的绿色,在画家的调色板上是很难调出来的,然而只要见过这水淋淋的绿,便很难忘却。然后我让学生对描写声音的语句进行诵读,进一步感悟作者的独特感受体验。然后指名学生朗诵,学生读得不是很有感情,于是我师范读课文,由于我已经听过录音,我的朗诵比较有感情,有特点,学生们听了很是高兴。于是让学生再读描写色彩的句子。学生读得比较有进步。后来在评课时,教研组长给我很高的评价。认为我范读课文读得好,我想这都是我事先做的准备工作好。另外,有老师给我提出,应让学生进行不同形式的诵读,显出层次感。我想也是,应该让女生齐读,或者男生齐读,或者个别领读;或者读声音,或者读色彩,诵读在这里应进一步着重突出。看来,教学过程的教学重点还没有得到突出。第二天测试时,有的同学一道小题中没有做好,这一小题就是检测山雨的色彩美的填空。每一课的教学重点怎么解决,这是我以后应该注意的问题。
第五篇:《山雨》教学反思
《山雨》教学反思
《山雨》这篇课文。作者以独特的感受、神奇的想象和联想,为我们展示了一幅有声有色的山林雨景图,字里行间洋溢着作者对大自然那分浓浓的喜爱之情。理解课文内容,想象课文描述的情景,是本课教学的重点;从阅读中感受大自然的秀美,体会作者对山雨的那份情感是教学的难点。在进行教学时,我注重学生的生活体验和情感体验,尊重学生独特的感受,在情境中阅读,在探究中感悟,在体验中交流,极力营造一种自由阅读的氛围,让学生在文本世界里自由驰骋。教学中,我主要抓住了“读”和“悟”两方面,力求在读读吟吟,想象感悟中引领学生进入一个诗意的雨天。
一、初读感知
整体感知时,文本中如诗一般的文字跃动在学生的眼前,等待着学生去品味、欣赏。阅读中,一切都以文本的原生态在对学生产生阅读期待,尊重学个性化的解读。文本中美的文字描写了美的意境,美的意境惟有靠阅读者自己去感悟方能领略,原汁原味的整体感知就是引导学生自己读进文本中,领略文字背后那美的意境。
二、重点研读赏析
先教给学生赏读的方法,引导学生反复读,多想象,多感悟,不需要逐字逐句斟酌含义,但要在读中体会作者的情感,有自己独特的体验。力求通过品读、积累成诵等多种方式的阅读实践进行不同层次的读,完成全程的阅读.在课堂中完成一篇课文的学习,不应是阅读的结束,而应是阅读的开始。带着课文的学习兴趣去阅读新的作品,对课堂内容进行延续发展,才是真正意义的语文学习。那我的这节课就引着学生从课文中的文本延伸到了生活中、文学里,不仅是朗读、感悟能力的培养,也是其他能力的训练。
一节成功的语文课,不仅能使学生感受到美,同时重要的是要发展学生的语言能力。能正确理解、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而我的这节课在语文素养的训练上还需要加强,要让学生对字词句的理解、运用落到实处。课文中有很多美的词语、句子,特别是优美的意境课堂中学生好像并没真正感受到,一堂课下来,虽然读了,想了,说了,但显得很空洞。我只是着重考虑要让学生欣赏美文,对语言文字考虑较少,但该如何在教学中不牵着学生鼻子走,又让他们真正落实语言文字训练,自主的感悟语言文字美?这是我这节课存在的困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