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库大全 > 精品范文库 > 7号文库

任务驱动式教学法在Access数据库教学中的应用[大全]

任务驱动式教学法在Access数据库教学中的应用[大全]



第一篇:任务驱动式教学法在Access数据库教学中的应用[大全]

任务驱动式教学法在Access数据库教学中的应用

摘要:“任务驱动”是一种建立在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基础上的教学法。本文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和任务驱动教学思想的指导下,结合具体教学案例,探索在数据库教学中采用任务驱动的教学模式,在教学过程中通过任务的提出、分析、实现与评价等环节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与协作学习的习惯,以达到增强学习主观能动性、提高教学效果的目的。

关键词:任务驱动;建构主义;数据库教学“任务驱动”教学法与数据库教学

“任务驱动”教学法是一种建立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基础上的,有别于传统教学的新型教学方法。“任务驱动”教学方法提倡教师指导下的、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起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的作用,利用情境、协作、会话等学习环境要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最终达到使学生有效地实现对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的目的。建构既是对新知识意义的建构,同时又包含对原有经验的改造和重组。

“任务驱动”教学法的主要特点是“任务驱动,注重实践”。它很适合计算机类课程比如“数据库”的教学,因为该类课程大多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要求学生既要学好理论知识,又要掌握实际操作技能。同时由于这些课程知识内容更新很快,要求学生必须具有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与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才能适应信息时代与学科知识发展的特点。任务驱动教学模式在数据库教学中的实现

(1)提出明确而适度的任务是任务驱动教学法的前提

目标任务的明确对于今后的学习与任务的最终完成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课堂教学中,教师和学生通过创设的问题情景,把所要学习的知识巧妙地隐含在一个个任务当中,使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达到理解学科知识、掌握技能的目的。设计精巧的“任务”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求知欲望,在融洽与和谐的情境中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任务的提出甚至可以由师生共同讨论或学生根据自身需求自主提出,这样的任务可能更符合每个学生的个性和兴趣特点,使学生根据自己内在的需要去探究和学习,充分发挥自身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从而培养出独立探索、勇于开拓进取的自学能力。

在Access数据库教学中,一般要求学生能根据一个实际需求完成一个数据库系统的设计与实现,它强调从需求分析、数据搜集、数据整理、系统设计到系统实现全过程的参与。这是一个大的任务,它可以分成若干个小的模块或任务,随着学习进程分步骤完成。在设计时具体到系统的需求是实现工资管理还是成绩管理或联系人的管理等等,就可以由学生自己来决定了。当然系统的功能不能过于简单,一些基本的比如增加数据、修改数据、登录加密等功能是必须实现的,这个由考核细则决定。

(2)合理分解任务是任务驱动教学法的关键

分解任务是将一个大的任务分成若干个分任务,再将分任务往下分,直到每个小的分任务可操作或执行为止。在这些分任务中,有很多是以前没学过的知识或技能技巧,即隐含了新的知识点,这时就需要引发学生的积极性和探究问题(任务)的欲望,教师就得使用各种信息技术手段,创设任务情景,通过讲解、示范等多种教学方法,尽量不让学生对任务产生太大的畏难以致抵触情绪。教师要做到让学生在情境中学习,在任务的分解过程中获取知识,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

1实际上,一个数据库管理系统设计与实现的过程就是不断分解任务的过程。例如,学生提出设计班级成绩管理系统,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联系实际不断地提出这样的问题:班级成绩管理需要管理学生的成绩,包括成绩的录入、成绩的修改、成绩的查询、成绩的备份、成绩的删除等功能;另外,班级的人数有变化时也得体现,比如有学生退学了或进了新的同学等,因此还必须有学生人数的增加、查询、修改以及删除等功能;在使用过程中有时需要打印表格的需求,所以还得有打印的功能;如果该系统规定专人负责,还需要规定用户名和登录密码,体现保密性等等。经过这样的分析,可以出来一个基本功能框架,如图1所示。

随着任务分析的深入细致,使整个系统功能不断完善,结构不断清晰。这实际上是将教学的内容拆解为一个个的“任务”,逐步地展示、布置给学生了。在学期末,综合每人的“任务”成果,制作出一个完整的管理系统。在此过程中,教师可以给出一些管理系统的实例以供参考,让学生产生感性认识,知道这些功能或任务是可以通过学习完成的。这样可以逐步消除对完成任务的畏惧感,树立信心,使教学过程得以顺利进行。

(3)通过自主学习与协作学习实现任务是任务驱动教学的重点

问题提出并设计好了执行的过程后,学生就需要通过各种途径、各种方法、各种手段去完成任务。建构主义学习观认为知识是个体主动建构的,无法通过教师的讲解直接传输给学生,因此,学生必须主动地参与到整个学习过程中,通过自主学习与协作学习来建构新知识的意义,完成一个个的任务。

自主学习是以自学为中心,由学生自主探索学习,独立完成任务。它要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充分发挥主动性,利用多种机会在不同的情景下去应用他们所学的知识,根据自身行动的反馈信息来形成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比较简单或单一的任务学生可以采取这种学习方式完成,比如表和查询的设计与操作。协作学习是为了在个人自主学习的基础上,通过小组讨论、协商,以进一步完成和深化对主体的意义建构。通过这种协作和沟通,学生可以看到问题的不同侧面和解决途径,开阔了学生的思路,产生对知识新的认识与理解。比较综合和难度较大的任务更多地需要借助协作学习方式,比如窗体的设计。

以学生管理系统为例,针对成绩的录入、查询与编辑等功能,涉及表、查询以及窗体等对象的认识、理解与操作;对于打印功能,涉及控件与报表的知识;用户登录与密码验证功能则涉及窗体与宏的知识内容等等。除了这些操作性知识外,还有其它的很多操作,需要学生去处理、解决。对于这些问题的分析与解决,学生可以先查阅有关的教材、资料,在上机实践中,逐步地理解、模仿、改造,进行自主学习;然后鼓励大家共享资料,相互讨论、交流,进行协作学习;遇到困难时,还可以有教师的指导与帮助,比如老师可以提供一些类似问题的解决方案等,以利于任务的实现与完成。

(4)学习效果评价是任务驱动教学法的重要阶段

学习效果评价指学生反思问题的解决过程,相互评价或自我评价,教师适当做出点评,并帮助学生作归纳与总结。学习效果评价既是总结与提高的重要阶段,又是培养学生良好的自信心与成就感的绝好时机。当学生以个人成果(如一个实验报告或是一个功能模块)的形式完成某项任务时,已经建立了自己的认知结构,但还不完善,这时教师需要通过对其学习成果进行展示、交流、讨论、分析、评点,及时对学生的学习情况做出反馈和评价。另外,学生每独立完成一项任务,都会获得一定的成就感,这时教师的及时表扬与鼓励,可以刺激学习热情与学习兴趣,增强自信,使其在不断地建构与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的同时,也提高自我认识与对自身的评价,让学生在一种良好的心理状态下不断学习、进步。

当学生完成了系统任务后,我挑选出几个同学的作品(尤其注意那些采用与教学实例不同的思路和方式制作的成果),对他们的设计成果进行展示,以鼓励创新。首先,由大家一起来评论

其优点,并由作者本人来说明模块功能及实现过程。然后,其他学生可进行质疑,或提出改进措施,还可展示自己的作品。这个阶段是学生最兴奋也最体现学生智慧与学习成效的时期,他们往往会提出一大堆的问题和解决方案,使大家豁然开朗。当然,有时像一个图片的摆放问题也要争论到底,这就需要老师进行实时控制,将讨论导入主要矛盾方面,使课堂在有序的轨道上进行。最后,由教师总评,着重阐明可学习和借鉴之处,附带点出需要完善的地方供大家参考。这样的分析与评价,既肯定了学生的成绩与可圈可点之处,也指出了一些缺陷与有待改进的方面,在刺激学生积极性与增强信心的同时,也让学生懂得学无止境的道理,学会谦虚谨慎,使学生的素质得到全面的提升。结束语

任务驱动式教学法不仅仅要“授之以鱼”,更强调“授人以渔”,强调创新能力的培养与全面素质的提高,是对传统教学的发展,比较适合计算机类课程的教学。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一方面要通过引导,把握整个教学过程的内容、进度和方向,给学生以思考的机会和时间,让学生有尽可能多的时间进行自主学习;另一方面,教师要采取多种方式,激活思维状态,传授思维方法,提高思维能力,鼓励互相合作,进一步促成学生的意义建构,形成新的认知结构。

总之,在任务驱动式教学法下,提出明确具体的任务是前提,分析任务以形成一个个解决方案是关键,在自主学习与协作学习中完成任务是重点,最后进行学习效果评价、形成反馈信息是总结提高阶段。每一个环节都必须统筹安排,合理兼顾。

当然,任务驱动的教学思想是将新知识分解到一些任务中,难免忽略知识的系统性和完整性。为了克服此弱点,首先,任务的提出要把握好,注意从整体上统筹设计,使任务与任务之间、新旧知识之间产生联系。其次,在一个单元或一个章节的学习之后,教师有必要引导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及时的总结归纳,以形成知识的系统性。这样,在任务的实现过程中才能不断加深对旧知识的巩固和理解,完成真正意义上的知识建构,达到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目的。

参考文献

[1]“任务驱动”模式在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应用.http://.[2] 徐英俊.“任务驱动”在信息技术课堂上的探索.http://.[3] 孟繁华,顾明远.国际教育新理念.海南出版社.

第二篇:谈独立学院任务驱动教学法在ACCESS数据库课程中的实践

谈独立学院任务驱动教学法在ACCESS数据库课程中的实践

摘要: ACCESS数据库课程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在教学过程中,强调以“任务驱动”为主线进行教学设计,但在实际教学中,还存在许多问题。在ACCESS数据库教学中采用任务驱动的教学模式,结合具体的教学案例,重视教学环节,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的能力,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

关键词:任务驱动;建构主义;合作学习;ACCESS数据库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3044(2011)27-6694-02

On Independent Colleges Task-driven Approach in The Course of ACCESS Database

CHANG Jing, WU Fang, DENG Xiao-guang

(The Department of Information Science & Technology, Guangdong University of Foreign Studies South China Business College, Guangzhou 510545, China)

Abstract: The ACCESS database is an academic with very strong fulfillment.In teaching process, though we emphasize to take “task-driven” as main line to carry on a teaching design, there exists much problems in practical teaching.This thesis combines concrete teaching cases and Emphasis on teaching explores the teaching pattern adopted task-driven in the ACCESS database.we can foster students' habits of independence study and collaborative learning.Key words: task-driven;constructivism;collaborative learning;teaching of ACCESS database

独立学院学生的学习特点

独立学院学生是我国高等教育中的一个新加入的本科层次的学生群体,这一群体和普通高校本科学生具有一定的相似性,但是独立学院的学生基础知识相对薄弱,自控力较差,学习缺乏主动性而且比较随意,学习上遇到困难和问题往往主动避开,不肯钻研,不肯迎难而上。反而学生的求异意识比较强,在人际沟通、组织协调以及创造能力上显示出一定的优势。

如果可以在教学中采用任务驱动式教学法,通过任务的提出、分析、实现与评价等环节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的习惯,有效利用学生自身的特点,就可以达到增强学生学习主观能动性、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

“任务驱动”教学法与ACCESS数据库教学

“任务驱动”教学法提倡在教师指导下的、以学生为主体的学习。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起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的作用,利用情境、合作、会话等学习环境要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最终达到使学生有效地实现对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的目的。建构既是对新知识意义的建构,同时又包含对原有经验的改造和重组[1]。

ACCESS数据库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要求学生既要学好理论知识,又要掌握实际操作技能。笔者在独立学院工作多年,从事计算机基础课程、专业课程的教学,在ACCESS数据库教学的过程中,发现学生对ACCESS数据库的理解与应用却不如人意。“任务驱动”教学法的主要特点是“任务驱动,注重实践”,所以在ACCESS数据库课程中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法是非常合适的。笔者根据学生和课程的实际情况,在对传统的讲授方式加以改进,设计出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与管理模式,让学生通过多种渠道,对自己的潜能有深切的领悟,并通过多种方式发挥自己的潜能,学会解决生活中与ACCESS数据库有关的实际问题。[2]

“任务驱动”教学法在ACCESS数据库教学中的实现

1)任务驱动教学的前提是提出明确而适度的任务

所谓“任务”是指担任的工作或担负的责任,但是任务驱动式教学过程中在确定与发布任务的同时要明确完成任务的准则。任务准则是学生应该达到的学习目标(知识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其对学生完成任务有具体导向作用。

由任务来驱动学生的学习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其提出更多的问题,随着这些问题的出现还可以促进学生的学习,并能激起更高层次的思维来对任务进行分析、综合和评估。任务可以贯穿一节课、一个章节、一个学期。

在ACCESS数据库教学中,无论是一个实现库存管理还是商品管理的数据库系统,都要经过需求分析、数据搜集、数据整理、系统设计到实现的过程。例如:对旅游酒店管理专业的学生,建议尝试去设计一个酒店管理的数据库;对会计专业的学生,建议尝试去设计一个企业财务管理的数据库;对喜欢去网吧的学生,建议尝试去设计一个网吧管理的数据库。这样一个整体的任务, 随着学习进程的推进,就被划分为若干个可以执行的小任务。学生通过教师创设的任务情景,积极的投入到完成任务的情景中来,努力去完成任务,这样的任务才是明确而适度的任务。当然一个系统设计完成后一些最基本功能是必须要具备的,比如:增加数据、修改数据、登录加密等,这个可以由评价标准来决定。

2)任务驱动教学的关键是如何合理分解任务

一个数据库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过程就是不断分解任务的过程。在任务中的设置中,有一些是学生以前没接触过的知识点或方法,这时就需要教师想办法去调动学生的思维和探究问题(任务)的欲望,教师通过创设任务情景、讲解、示范等多种教学方法,让学生在情境中学习。例如,在设计一个“学生成绩管理系统”中,其实际的用户是教师,但教师可引导学生换位思考,从教师的角度出发,进行思考,学生在一系列问题的思考中可以得出系统的基本功能模块,如图1所示。

随着任务的深入分析,整个系统的功能将会不断完善,其实也就是将整体的教学内容进行拆分,把一个个的小“任务”逐步地展示、布置给学生。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为了能让学生产生感性认识,也可以给出一些具体的数据库管理系统的实例让他们参考,让学生了解数据库系统中的很多功能都是可以通过学习分析完成的,并不是深不可测的任务,使得教学过程得以顺利开展。

3)任务驱动教学的重点是如何实现任务

任务提出并设计好了执行的步骤之后,学生就需要想方设法去完成这些任务。以“学生与课程数据库管理系统”为例,让学生创建该数据库系统中的3张基本数据库表:学生信息表、学生成绩表、课程信息表。在完成此任务的同时也掌握了字段、记录、主键的相关概念。

当学生遇见一个比较难于处理的任务,可以通过合作学习的方式来建构新知识,完成布置的一个个任务。合作学习解决人与他人的关系问题,在个人自主学习的基础上,通过共同讨论,彼此帮助,相互依赖,进一步完成和深化对主体的意义建构。[3]如在建立数据透视表与数据透视图这个大任务上,经过合作学习讨论,可分成五个小任务来实现任务:

(1)为“学生成绩查询”建立数据透视表。

(2)建立“计算字段”来完成学生成绩查询中的成绩计算。

(3)建立“总计字段”来完成学生成绩查询中的总成绩和课程总成绩的计算。

(4)将“学生成绩查询”数据透视表转化为数据透视图。

(5)给“学生成绩查询”数据透视图建立汇总函数。

学生在以上的操作中,解决问题的同时掌握了数据透视表、数据透视图、汇总函数等概念及其使用方法。而在这五个问题中,有些任务并没有具体的要求,学生可以开放性思维,充分发挥创造性,对数据透视表和数据透视图进行开拓创新。

4)任务驱动教学的重要阶段是学习效果的评价过程

学习效果评价是指学生在反思问题的解决过程,可以以小组评价或自我评价的方式,而教师的评价是为了了解学生达到教学目标的程度所做出的点评。[4]当学生完成了任务后,其已经建立了自己的认知结构,但还不完善,这时教师需要通过对其学习成果进行展示、交流、讨论、分析、评点,及时对学生的学习情况做出反馈和评价。[5]

笔者在具体的评价过程实施的步骤如下:首先由学生本人来介绍所设计的数据库系统的各个模块,然后由其他同学对此系统提出质疑或改进方案,若有相似的系统设计还可展示自己的作品。在评价过程的实施中,这是一个相互学习的机会,学生们的热情很高,他们往往会各抒己见提出一大堆的意见和整改措施,体现了学生的智慧与学习成效。最后还要由教师作出总评和肯定,着重强调可学习和借鉴之处,附带点出需要完善的地方供大家参考。这样的评价过程,既肯定了学生的表现,又指出了一些有待改进的方面,让学生懂得学海无涯的道理。

结束语

任务驱动教学法的整体思路是好的, 但有时也难免会忽略知识的系统性和完整性, 造成任务与任务之间、新旧知识之间的不连贯, 甚至脱节。因此在设计任务的时候, 一定要注意从整体上统筹规划。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把握整个教学环节的内容、进度,多留时间和机会给学生思考。让学习变成学生的一种主动行为,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让学生认为ACCESS数据库是一门学以致用的课程就足够了。

参考文献:

[1] 余文森,吴刚平,刘良华.解读教与学的意义[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193-205

[2] 常静,常天松,刘东.任务驱动式教学法在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中的应用[J].河南机电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4).[3] 王坦.合作学习的理念与实施[M].北京:中国人事出版社,2002:2-22.[4] 田慧生.课堂评价的理论与实践[M].呼和浩特:远方出版社,2004:25-40.[5] 李霞林.任务驱动式教学法在Access 数据库教学中的应用[J].计算机教育,2006(11).

第三篇:任务驱动教学法在《机械制图》教学中的应用

任务驱动教学法在《机械制图》教学中的应用

田有顺

《机械制图》是机械类专业的一门理论兼实践性都很强的专业技术基础课。课程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具有一定的绘制和识读机械图样的能力、空间想象和思维能力及绘图的实际技能,能在工作岗位上从事业务范围内的设计制图工作。在《机械制图》教学中我们要重视创新教学,把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技术能力的培养作为教学的目标,要以能力本位、学生主体、任务训练为原则进行教学设计,打造实践课堂。

任务驱动教学法主要是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中心,以课堂任务为驱动,教师加以引导的教学方式,此教学法真正体现了中职学生对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因此“任务驱动”教学法就是适合这种实践性和操作性都很强的课程,利于掌握实践操作知识和技能,让学生在课堂根据任务自己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同时在这过程中把握知识,提高操作技能,使他们成为真正的课堂主人。

整个教学过程要做好这几个过程:任务设计、任务实施和总结三个基本阶段。现在以我在基本几何体教学中画正三棱锥的三视图为例,谈一下我对运用“任务驱动”式教学方法在《机械制图》教学中的运用体会。

一、任务设计

1、分析教学任务,确定任务目标

教学内容:基本几何体——棱锥的三视图及其表面点的投影。这节内容是平面立体的典型代表,学好本节内容,有利于学生更好地掌握三视图的投影规律,培养学生的空间思维和空间想象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为下一步的学习打下了基础。本节内容课时数设计为4课时。

重点和难点内容:棱锥(三棱锥为例)的三视图画法及其表面点的投影。

教学目标:使学生掌握平面立体——棱锥的三视画法,并且能够灵活运用辅助直线法及辅助平面法表达棱锥表面点的投影,同时要判断其可见性。

2、分析学生特点,确定任务目标

学生刚接触机械制图,还处于接受新事物新鲜感上,教师在讲解完新课知识的情况下,设置任务,让学生接受任务并去完成任务,使他们获得成就满足感。

任务的解决有可能使学生更主动、更广泛地激活原有的知识和经验,来理解、分析并解决当前问题。问题的解决为新旧知识的衔接、拓展提供了理想的平台,通过问题的解决来建构知识,这正是探索性学习的主要特征。

二、任务实施

1、任务的引导与演示

首先,教师讲解的基本几何体———三棱锥三视图的画法的有关知识,并演示作图过程,重点讲解如何用辅助直线法及辅助平面法画出三棱锥表面点的三面投影的方法和步骤。

然后,提出要求学生要完成的任务(作业)。请全体同学画出下图三棱锥表面点的三面投影。并让一名成绩较好同学上讲台在黑板上演板,其他同学在自己座位上画图。

m's's“

ca'c'b'a”(b“)c”asb

2、任务的执行

这个过程是关键,教师要在这个过程中巡视全班,注意观察所有同学完成任务的情况和进度,根据发现的问题,要及时作出启发式的提醒,甚至要求个别较差的同学暂时停下来,参考一下在讲台上演板的同学的画法,得到启发后再去执行要完成的任务。

三、任务总结

1、作品展示、互评

学生完成任务后,首先让同学们评价一下黑板上演板的同学完成的好坏,跟自己进行对照,老师对讲台上演板的同学完成的情况作出评价,并展示正确的解答。下面是用辅助直线法完成的三棱锥表面点的三面投影。

a'm's's“m”

ac'b'a“(b”)c"bsmc同时推荐优秀作品大家兴赏,并让大家想想自己的作品跟他们相比,好在哪里,不足在哪里,甚至错在哪里。

2、教师总结

作品展示完了以后,大家心里都有数了,相信都会有一定的收获的启发。最后老师根据整个过程的实施和结果,总结知识点掌握的情况和这次任务存在的问题。

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在中职教育教学中,我们要不断探索新路子、新方法,以适应当今中职学生的新情况、新特点。在探索教学改革的浪潮中,机械制图也面临着传统教育教学的改革。当今社会要求中职学生不仅要有操作熟练的技术,还需要有自主学习的潜力,任务驱动教学法正好符合这种探究式教学模式。任务驱动教学法给教师和学生的关系带来了可喜的变化,也带来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第四篇:浅析任务驱动教学法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浅析任务驱动教学法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摘要:在新课程改革的实践当中,任务驱动教学方法被应用到教学中,就是让学生在任务活动完成的过程中,对学生的综合能力进行训练和培养。笔者在本文当中对任务驱动教学法应用的意义,并对其在高中语文教学当中的实践应用策略进行了分析和探讨。

关键词:高中语文;任务驱动教学法;应用;分析;探讨

随着高中语文不断深化的课程改革,在高中语文的课堂教学当中应用了各种教学理念、教学模式以及教学方法,而任务驱动教学法在众多的教学方法当中教学效果是极其明显的。任务驱动与高中阶段对于人才的培养目标方案非常符合,对学生运用文字知识的能力方面进行了着重的培养和训练,还在实践教学中对知识掌握的能力进行了充分验证。因此,把任务驱动教学法引入高中语文教学中,会使教学的效果事半功倍。

一、解读任务驱动教学的意义

任务驱动教学,指的是学生通过教师的引导,将一个比较明确的任务活动作为教学的中心,并通过各种问题动机强烈的驱动作用,使学生将学习的资源进行主动积极的运用,通过自主探索以及互动协作的学习方式,在学生将既定的任务完成的同时,通过教师的引导使学生形成学习实践的活动。

语文教师需要按照教学的目标以及内容对教学活动进行设计,把设计的教学活动进行细化,设计与每个教学单元对应的具体任务,使任务成为重要的载体,替代传统教学的模式,将实际问题的解决作为主导,去引导学生形成有效地语文课堂教学。

二、分析任务驱动教学法在高中语文教学当中的应用策略

我国高中阶段的语文课程教学的主要目的是对学生能够正确的理解并运用祖国丰富的语言和文字进行指导和培养,让高中生能够具备最基本的听说读写的语文能力,从而使学生能够在高中时期形成较好的语文习惯。要想将学生的知识面不断的拓宽,并在实际的生活环境当中使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提高,具体的实施策略如下:

(一)前任务,任务的导入部分

语文教师首先要做的就是将任务引入到课堂教学当中,并对给学生介绍完成此任务所需的相关知识,然后再给学生们介绍完成各个任务的具体要求以及任务实施的具体步骤。任务的设计要有实际的意义,需要按照由易至难,由简至繁并首尾相连、相互呼应的原则,还需要多个任务模块共同组成同一个较完整的教学任务。

1、创建多媒体素材氛围:多媒体的教学素材能够在多个方面得以体现,语文教师可按照教学大纲以及学生实际的情况,选择能够满足需求的各种学习材料,像图片、剪辑资料、影音资料等,并例用相关的软件以及网络资料进行高中语文的课堂教学。

2、创建实训的模拟氛围:语文教学要按照课文内容涉及到的场景去进行环境的模拟设计,使学生能够进入到现实的环境当中去进行课文的阅读活动,让学生去体验语言的魅力,从而对知识形成理解与强化的目的。

3、创建课外的实训氛围:可通过新闻报道当中挑选出的某一稿件实例,对新闻采访当中需要注意的一些事项进行讲解。在课堂教学当中,教师可将预先设计好的问题进行导入,例如教师可以提出同学们有采访过什么人吗?需要注意哪方面的事情?通常都会遇到怎样的问题?等等,用来锻炼学生语言的运用能力。

(二)任务环,任务的实施部分

在任务驱动教学法的应用中,比较重要和关键的就是任务环。语文教师根据具体的任务给学生进行分配,经过学生共同的分析与探讨可以找到完成任务的注意事项和具体的要求。这一环节,学生可将教材当中的文字作为参考,但要禁止照抄,也可通过各种途径对所需的资料进行查阅,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使他们要想完成任务必须充分调动自身的主动性与积极性。

如:在教《信息技术》的第三章“文字处理”时,我就发现有的学生在小学、初中时就已经学过一些相关知识了,而有的学生到了高中才接触到。这一章共8小节,如果按步就搬地从第一节开始这样顺序学习,就会造成一些学生上课时不想听,上机时无事可干。因此在设计“任务”时,就要针对不同程度的学生来设计不同层次的练习,设计出不同的“子任务”,精心组织教学内容,使学生能顺利地完成“任务”。具体办法是:对于一些从没有学过的学生,我就要求他们先学会简单基本的文字处理方法。我布置的“任务”相对容易些,让他们先学会做一个课程表,通过制作课程表这个任务,学生就掌握了如何进行汉字输入,如何创建和编辑文档等一系列的简单知识。对于那些学过一些基本知识的学生,我布置的“任务”难度就稍微大一些,要求学生设计出一张自己的报纸,打印出来,然后还进行年级评比。通过这样的活动,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兴致和想象力。

因此,任务环大致可分为五个阶段:

1、语文教师根据学生的学习水平,给学生进行分组学习,小组以4-6人为宜。

2、确定各个小组当中各成员的具体任务,例如查阅相关资料、收集资料、记录、整理等。

3、通过对资料的展开分析与讨论,并进行模拟的演练,各成员不仅要积极参与还要仔细聆听,记录人员要做好详细的记录,并进行整理做出最终的总结报告。

4、小组中的各个成员要按照所记录的内容进行点评,吸取其中的经验,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与积极性。

5、小组分析与讨论的结果要由专人讲解给其它各小组的同学听,然后教师则需要给学生做出最终的总结。

(三)语言点,任务的评价

对任务的完成情况进行评价,是任务驱动教学最终的总结与分析,是对学生所学到的语文知识以及语言技能是否能转化到实际的生活中灵活的运用语言能力的考核,而高中语文教学的目标也正是这一点。教师可根据对学生任务完成的过程当中具体的表现对他们学习的效果进行评定,对于他们总结不准确的地方要进行着重讲解,能够让学生更加深入的理解与使用较常见的短语与句型,使知识得到深化。

四、结语

通过任务驱动教学法的应用,可以将学生当前的学习状态彻底改变,让学生能够主动的去建构探究和实践,思考和运用,最终解决学习问题。其中任务活动是主线,学生是主体,而教师则是主导,充分的贯彻了新课改当中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理念,高中语文课堂教学的效果有了非常明显的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也得到了明显的提升。

参考文献

[1] 张秋月.浅谈如何保障高中语文的课堂教学效果[J].中国校外教育.2014(02)

[2] 张仁堂.新课标下的高中语文有效课堂教学策略研究[J].学周刊.2013(22)

第五篇:任务驱动教学法在烹饪教学中的应用

参考文献

[1]李谨瑜,柳德玉,牛震乾.课程改革与老师角色转换[M].北京:中国人事出版

社,2003.[2]周卫勇.走向发展性课程评价[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论文题目:任务驱动教学法在烹饪教学中的应用

[摘要]任务驱动教学能体现烹饪教学的特点,更适合培养高素质的应用人才。本文论述了务驱动教学法的基本情况和开展任务驱动的操作程式,并以“宴席菜肴制作”这一任务开展了详细的说明委托期刊之家网发表论文认证800099353。

[关键词]任务驱动教学 教学操作程式 任务驱动 交流

在烹饪课程的教学当中,常规的方法是教师手把手地灌输知识内容,学生则囫囵吞下这些硬灌进来的内容。这种教学模式抑制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压制了学生学习的创造性,当然是要被淘汰的。那么,我们应该采取什么样的教学模式呢?鉴于烹饪技术的教学目标是培养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具有中级烹饪技能的人员,即中级烹调师、面点师等。因此,必须鼓励学生敢于动手,勤于实践,从而培养学生对烹饪技术的兴趣和意识,让学生了解和掌握烹饪技术的基本知识和技能。这样,本人从多年的烹饪教学经验中,认识到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相对独立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重要性,同时根据烹饪课程的特点,运用“任务驱动”教学法,在烹饪教学中取得了明显的效果翟编辑修改发表论文QQ:1452344485。

一、任务驱动教学法的意义

任务驱动是以学生为中心,以任务为驱动的教学方式。其方法是:教师的教学与学生的学习都是围绕着一具目标,基于几项任务,在强烈的求知欲的驱动下,通过对学习资源的积极主动应用,进行自主探索和互动协作学习,并在完成既定任务的同时又产生新的任务。这种教学法,特别适用于烹饪课程的教学,能很好地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相对独立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任务驱动教学法的操作程式

1.设计好任务,这是任务驱动教学法的关键环节。根据素质教育的要求,我们的教学是发展性的教学,因而我们的课堂应是自主学习的课堂。由此决定的任务的提出,应是由师生共同讨论或学生根据自身需求自主提出,这样,任务符合每个学生的兴趣和个性需要。这种教

学才是受学生欢迎的,学生才能完全根据自己内在的需要去探究和学习。任务设计是关键环节,课堂教学中,教师和学生通过创设的问题情景,把所要学习的知识巧妙地隐含在一个个任务当中,使学生完成任务达到掌握知识的目的,教师在这一教学过程中也能丰富自身的知识。

2.注意要分析任务,这是任务能否正确执行的前提。任务设计后,教师不要急于讲解,否则又进入老一套的教学模式了。而是先让学生讨论,分析任务,提出问题。提出的问题,最好是由学生提出,由教师适当启发和引导。而这些问题中,有很多是以前没学过的,即隐含了新的知识点,这也正是教师要求学生去解决的。如在学习宴席点心配制要注意筵席的主题(迎宾、婚嫁、作寿、祝贺、交际、告别等)一经确定,就要围绕主题来构思制作点心。如结婚宴席的点心可安排鸳鸯配合,喜字蛋糕、四喜饺子等,表达对新郎的美好祝愿。祝寿宴席若配置寿面、寿桃、寿字蛋糕,用鹤鹿同春,花草结顶,寿翁定会喜上眉梢。团圆宴席上如配上当地传统名点,将会使游子更增添一分思乡之情。总之,宴席点心应与宴席的主题紧扣,使整个宴席菜,点相互辉映,高潮迭起,使宾客食趣盎然。

3.合理分组完成任务,这是整个教学过程中的重点部分。问题提出并设计好了执行的过

程后,学生就需要通过各种途径、各种方法、各种手段去完成任务。学生可以选围绕任务展开,查阅资料,尝试探索。当然,在这一过程中,更要鼓励互相合作,共同来完成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

同样以宴席点心配制与制作为例,要考虑到宴席点心是在筵席这个特定的环境中配置运用的,其应比普通点心好吃,好看,技术性强,可调节、变换口味,增添宾客在进步过程中的情趣,使宾客在美食的同时得到美的享受。宴席点心必须制作精细,小巧玲珑;宴席点心必须具有口味多样化的特点;宴席点心的形态,配搭应多样化宴席点心在配搭的变化要做到如下几点:(1)点心品种与菜肴相结合;(2)主要品种与衬托品种相结合;(3)简单品种与复杂品种相结合;(4)甜咸味品种与复合味品种结合;(5)有馅品种与无馅品种相结合;(6)象形与几何造型品种相结合;(7)干点与汤点品种相结合;(8)不同加温方法的品种相结合;

(9)多种色彩的品种相结合;(10)传统品种与创新品种相结合。宴席点心必须色泽淡雅、荤素搭配、遵从宾客的风俗习惯和饮食特点。除了这些操作知识以外,还有很多其他的操作都是需要学生去处理和解决的。而这些问题的解决,学生可以先去查有关资料、书籍,当然,也鼓励学生之间相互交流。反正,最终目的就是学生通过操作,制作出的宴席点心能在宴席菜品的组合中起到锦上添花的作用。

4.注重及时展示品尝交流,这是学生知识的提高阶段。学生完成一项任务后,一定要及时交流,展示、讨论并评点,及时对学生的学习情况作出反馈和评价。这是知识形成和提高的重要阶段,同时也能极大地促进培养学生的成就感。学生操作完成宴席点心后,教师选出三、四组点心,由大家一起来品尝评论,说出可圈可点之处,并由学生本人来说明制作这组点心的意图及本人的操作重点。另外,其他学生对这组点心操作有何疑问之处,也可提出来,由制作点心的学生来答疑。最后,由教师指出这组点心制作中值得大家学习和借鉴之处。下面以“宴席菜肴的配置与制作”为任务来探讨任务驱动教学的实现。

(一)前期准备

1.宴席菜单的制定(菜肴的配置)

2.宴会的准备工作

(二)活动过程

1.布置任务

(1)教师向学生布置标准为1000 元/桌元旦婚宴的制作的任务,并提醒学生注意婚宴的制作前后要考虑的问题;(2)说明“婚宴的制作”任务的要求:以组为单位,一周完成,将整桌菜肴制作并展示和品尝。

2.分组讨论,制定计划学生以自愿结合的方式分成若干组,每个组推荐一名同学为组长。根据制定的婚宴菜单来讨论菜肴的配置,然后进行分工并制定小组的宴席制作计划。

3.搜集信息,调研市场

(1)通过书本、期刊及网络等途径学习宴席菜单的相关知识;(2)学生通过农贸市场了解原料的价格,掌握市场行情;(3)学生到学校校外实习酒店宾馆的宴会预定处索取相关标准菜单。

相关内容

热门阅读

最新更新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