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2009-2010学年度第一学期八年级历史试卷分析
2009-2010学年度第一学期八年级历史试卷分析
本次历史试卷,注重基础,重视应用,凸显能力。以新课标为准绳、本学科的重点内容为核心,设计巧妙,立意高远,与时俱进。以基础立意转向基础与能力并举,稳中求进,突出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把握了教学的改革方向,体现了新课程理念,导向鲜明,是一份融综合性、开放性和时代性于一体的好试题。
一、试题及答题情况分析:
1、试题注重对学生基础知识的考查。考查的知识点全面、覆盖面宽,立意高远。
2、选择题共计40分。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选择题得分率为78%左右,说明学生在平时的历史学习中比较注重对基础知识的把握,这对于开展历史课堂教学改革和实施新的课改方案提供了良好的传统。
3、非选择题共计60分。本卷主要考查学生的综合能力、分析能力、思考能力等,学生的水平不等,结果丢分较多。这充分反映了学生历史学习与考试的各项基本技能和综合能力有待提高。表现在:
⑴学生的基本功不扎实,有待提高。错别字现象、字迹模糊不清现象、观点不明、语言表达不通顺现象等大量存在。
⑵审题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不强。答卷中答非所问,文字表达不切要点等现象也很严重。有许多同学做题不认真,没有认真审题,对题意理解不深,张冠李戴,考虑问题不全面,造成不必要的丢分。如,第23题,旧民主革命时期中国进行经济、政治和思想文化方面的抗争与探索,请写出四次重大抗争与探索活动的名称及相对应的代表人物,由于学生审题不清,答成对侵略战争的反抗
⑶没掌握做材料解析题的方法、综合能力较差。如第21小题对教材内容不熟悉;根据图片不能概括全面。说明学生的综合能力较差,不能从整体上去分析、整理、概括。
⑷学生的应试能力不强。如:第22小题,很多学生在回答第二小问时思路还停留在第一小问上,不能展开回答,造成失分。表明学生如何选择有效信息作答的应试能力有待提高。
二、改进措施:
为提高教学成绩,下学年努力做到:
1、加强审题训练,尤其是做过的题有必要反复联系,利用课前几分钟的时间,进行有针对性的训练。关键是找好关键词,对基础知识掌握到位。对题干和选项进行深入细致的分析。对于认真审题答对习题的同学给予表扬。每个同学要善于发现自己审题过程中的问题及时总结及时采取有效的措施改正。
2、加强材料题的思路分析,多角度地思考问题,进行前伸后延。进行有跨度、有联系、有对应的综合复习,采用形象视图、逆向思维等方式,查漏补缺,重点内容仍然作为重点复习。课上现场让学生答题,每节课至少做一道大题。老师巡视,发现学生的问题及时解决,共性的问题统一强调,这样学生就知道自己的问题所在,做到有针对性的弥补和改善。对做过的同类的习题进行整理总结。在总结中升华提高
第二篇:八年级历史第一学期期末考试试卷分析
八年级历史第一学期期末考试试卷分析
一、试卷分析
此份试卷主要考察学生对八年级上册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试卷总分100分,以基础知识为重点,所学的内容都已覆盖到,难度适中,本试卷时间为60分钟,满分为100分。试题结合初中学生实际,力求体现本学科的特点,体现新课程理念。试题取材于教材,但不拘泥于教材提供的有限信息,适当拓展。试题内容注重“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有机融合与渗透,以便能准确地考查学生学习目标的达成情况。因此,试题具有如下特点。
1、试题分析指标
①题型比例分析本套试题共分选择题、列举题和材料分析题和问答题四个题型。其中选择题占50分,材料分析题50分。
②内容比例分析:
通过对试卷细致分析,总体上本次历史试卷,注重基础,重视应用,凸显能力,渗透德育。以课标准为准绳,学科的重点内容为核心,紧跟时代脉搏,设问巧妙,立意高远。以基础立意转向基础、能力并举,稳中求进,突出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把握了教学的改革方向,体现了新课程理念,导向鲜明,是一份融综合性、人文性、开放性和时代性于一体的好试题。重点较为突出,符合考试标准。
第一题为选择题,共计50分。本卷主要考察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选择题得分率为70%左右,这充分说明师生在平时的历史教学中特别注重对基础知识的把握,这对于我们开展历史课堂教学改革和实施新的课改方案提供了优良的传统和良好的前提保证。
第二大题为材料分析很多学生在回答第二小问时思路还停留在第一小问上,不能展开回答,造成失分。这就表明考生如何选择有效信息作答的应试能力有待提高。总之,考生在答卷过程中所呈现出来的一系表象,为指导我们今后的历史教学和考试提供可贵的一手资料,我们应深刻剖析。这就要求我们在今后的教学中要注重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
二、由试卷想到的1.课堂上注重基础知识教学和基本能力培养,对重点知识、热点问题扎扎实实要求学生过手,务必牢固掌握,并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灵活运用。
2.认真学习新课程标准,并根据自已班的学生实际有针对性教学,最大限度地挖掘和发挥课堂效益。
3.引导学生熟读课本
4.为适应现代教育、教学和考试改革的要求,有计划地长期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含社会、生产、生活应用问题、探究性、开放性问题)的能力;综合、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知识迁移、发散思维、逆向思维的能力。
三.改进方向
1、加强学生主动学习意识。
2、养成学生自学的意识。
3、养成勤与思考的习惯。
4、培养学生严谨的学习态度。
5、继续加强培优力度。
6、增强差生的学习兴趣。
7、做好单元过关测验。
第三篇:2014-----2015年第一学期八年级期中考试历史试卷分析
2014-----2015年第一学期八年级期中考试历史试卷分析
孔明军
本次考试考查的八年级历史第一、二、三单元的知识,共有选择题、非选择题两部分组成,包含29个小题,下面我们就两部分试题,各从试题分析、答题情况与错因分析、今后的措施三方面进行分析说明。
一、选择题
1、试题分析:
本次考试的选择题共25小题,知识覆盖面较广,基本上能涵盖第1----13课的所有内容。试题的质量实用性较强,质量较高。本次考试选择题的考点,在25个选择题当中,既考查了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又考查了学生在掌握知识方面的四种能力,(1)、考查学生对知识的记忆能力:
如:2、3、4、5、12、13、、19、21、23、25题(2)、考查学生识图的能力: 如:1、6、8、16、24题。(3)、考查学生理解、归纳知识的能力:
如:7、9、10、11、15、17、、题。(4)、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分析判断的能力:
如:4、14、15、18、22、24题。
2、学生答题情况分析
选择题的得分率大约在75%-----90%左右。出现的问题:一是对基础知识掌握不牢,二是对题目的理解不够,三是运用知识的能力和识图能力还存在一定程度的欠缺。
3、今后的措施
对于存在的问题,在今后的教学中除了强调对基础知识的记忆,还要侧重于对知识的理解与知识结构的系统性的讲解与归纳,复习中对学生专题训练,以培养学生的做题能力。
二、非选择题试题分析: 第26题:
1、试题分析:本题主要是考查学生对第一单元基本知识的掌握,并涉及到了第二单元近代化探索中,中国近代海军建立的史实。同时,与中国首艘航母正式入列的事实作对比,正体现了初中历史教学中“论从史出”和“以史为鉴”的基本功能。
2、答题情况与错因分析: ① 错字别字较多——如:香港岛、辽东半岛、澎湖列岛中的“岛”和“澎湖”字,都出现了较多的错误。
② 审题不细不透——如:第一问中的“战争使中国社会性质开始发生怎样的变化”。部分学生只答上了变化后的社会性质,而忽略了变化前的社会性质;第四问中的“感悟”,也是只注重了对后部分的感悟作答,而忽略了对前部分的感悟,导致失分儿情况严重。
③ 记忆不牢固——如:“第一次鸦片战争发生的时间”是1840年,不少同学写成了1842年;《南京条约》中的“香港岛”不少同学写成了“香港”,把所属范围弄混。④ 答题技能存在一定的欠缺——如:主要体现在对第一问和第四问的答题中。
3、今后的补救措施:
加强对基本知识的掌握,加强对基本技能的训练,加强对学生学习方法和学习技能的指导,坚决纠正错别字。第27题:
1、试题分析:
主要是考察学生对第二单元近代化的探索掌握的情况。学习技术:洋务运动;学习制度: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学思想:新文化运动。这是近代化起步的四件大事。这一道题目,通过四个问题把这一单元的知识点进行了考察。让学生归类、图片、表格、总结的方式把这一单元的知识进行了全面的考察。
2、答题情况与错因分析 总的来说学生失分比较多。得满分的很少。
①、考虑不全面,做题不规范。如:第一小题得三分的学生很多,主要是因为学制度,他只是写上了戊戌变法或辛亥革命,没写全;得到一两分的同学是做题不规范,只是把这四个历史事件写上了,但是顺序打乱了也不得分。
②、审题不细不透。第二小题是填写相应的图片的字母,很多同学把戊戌变法相应的字母c写到了学习思想一栏,或者有的同学直接没有写。
③答题技能存在一定的欠缺。第三小题是考察学生对每一个历史事件所渗透的思想主张的总结。学生们的答案五花八门,出错很多。第四小题是考察这一单元有什么特点,学生们总结归纳的不好。相去甚远。
3、改进的措施:
针对学生们在考试中暴露出来的各种问题,在以后的教学中,我要做到第一:夯实基础,勤于检查。第二:节节清,课课清,不留死角;第三:难点重点各个突破。第四,充分利用学习小组的优势,让各小组动起来,比起来,形成良好的竞争优势,建立良性的学习氛围。把成绩提上去。第28题:
1、试题分析:本题主要是考查学生对第三单元中基本知识的掌握,以当今中共十八大召开为切入点,考查学生对中国共产党的的建立与领导的革命活动的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试题的覆盖面广,试题的难易程度适中。通过两则材料为载体。既能考查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情况,又能考查学对材料和所学知识的理解、语言概括的能力。学生得分率一般在70--85%.2、答题情况与错因分析:
①记忆不牢固。如:中共一大召开的时间是1921年,许多同学记混了写成了他时间;中共一大的内容,不少同学回答不全。
②对题干理解不到位。如:第三问中20世纪20--30年代,中共领导的重大革命 活动,许多学生对“革命活动”理解欠佳,以致答成“中共一大召开”、“井冈山会师”“遵义会议”等
③答题技能存在一定的欠缺。如:第四问中国共产党的性质,许多学生不会从材料中提取有效的信息,进行进一步概括。
3、今后的补救措施:
加强对基本知识的掌握,加强对基本技能的训练,加强对学生学习方法和学习技能的指导。第29题:
1、试题分析:考查的是第3单元中的第11课、第12课的内容。既考查学生学生对历史材料的分析、归纳、概括能力,又能考查学生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2、答题情况与错因分析:
①记忆不牢固。如:第一问中北伐军的战果,、第二问中事件的重大意义,许都学生回答不全。
②从材料中提取信息的能力欠缺。如:第一问中“歌词中体现了国民革命的什么性质?”学生从材料中提取不出有效信息,不会分析归纳概括,第二问中“歌谣中涉及到哪些历史事件?” 学生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不全,③对材料的分析不到位,组织答案的严密性有待提高。如:第四问“两段歌词反映的战争的领导者发生了什么变化?”有的只分析一段材料,有的对材料的分析不到位,组织答案不全,3、今后的补救措施:
今后的措施:在今后的课堂教学中,重点讲解和专项训练。
第四篇:七年级第一学期历史试卷分析
2016-2017学第一学期期末考试 初中七年级历史试卷分析报告
王口镇中学 张学敏
一、整体情况分析
本份试卷由三大部分组成,其中第一部分是单项选择题,共25小题50分;第二部拆料分析题,共4小题35分;第三部分是活动探究题,共1题15分;及格率61.4%,优秀率4.5%,平均分59.4
二、试题结构及特点
从试卷内容上看,符合新课标规定的知识点及能力层次要求,立足课本,注意考察学科的基础知识,尤其是重点知识与主干知识。如秦的统一,商鞅变法,汉武帝的大一统,三国鼎立,张骞出使西域,史记,孔子,北魏孝文帝改革等。
试题角度新颖,表现在选择题上,很多题都有一个题引,引导学生走近历史,感悟历史,进而考察学生再认历史,理解历史的能力。
试题体现了生活化色彩,从生活中的习俗或节日切入,引导学生感知历史是过去的现在,现在是将来的历史,历史离我们并不遥远,就在我们身边。这种切入点符合学生认知水平,易于激起学生的兴趣。
试题体现了历史学科的育人功能,如对长城、九章算术、华佗、祖冲之、秦始皇陵兵马俑的考察,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在分析史实的基础上,加以延伸,要求谈认识,体会,启示等,旨在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培养学生良好的意志品质,这些润物无声,起到了潜移默化的思想教育的作用。试题体现了较强的时代性特点。关注社会热点,紧密结合社会现实,回顾历史,联系今天,史为今用是近几年历史命题的重要特点,本次试题也体现了这一特点。
试题体现了较强的综合性特点。注重学科内主干知识的交叉渗透,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与创新思维。
试题图文并茂,涉及文物、图表、地图、新闻图片,且形象直观,信息量大,可读性强,注意考察学生的读图能力,有利于引导学生养成图文结合学习历史的方法与习惯。
三、存在的问题
在本次考试学生分数中,出现了两极分化现象,最终导致整体分数的下降。现在就对在考试过程中比较典型的题目进行分析:
1、选择题部分:最高的满分,最低的只有14分,这现象说明知识掌握的程度相差悬殊,而且选择题所考的基本上都是课本的基础知识,这说明学生对课本知识重视不够,得分率偏低。
2、组合列举题部分:学生能基本上取得这部分的分数,个别出错的学生,主要出错在记忆的不够清晰或者做题时过于粗心,导致在书写过程中出现错别字等现象。
3探究题部分:材料题第26题的材料主要摘自课本小字资料。学生在平时看书的过程中重视不够,导致对材料出自哪里,讲述什么事情不够了解,使得总体得分不高。材料题第30题,这题是学生得分比较高的一题,这题在平时练习中多次出现过,所以学生对这题有比较深的了解,所以得分较高,但也出现个别同学记忆混乱现象。
4、材料分析题部分:第28题,这道题的难度比较小,但由于试题联系现实的部分较多,学生在理解上出现失误,导致学生不能很好的答题,从而影响了学生得分。第29题,这是考试中出现的开放性题型,能充分依据热点,对学生进行考核与教育,即符合今后的方向,又能对学生进行考核。同时这也给学生和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与挑战。
四、应对措施
1、面向全体学生,因材施教。这不是老话套话,孔子在两千多年前就提出了这个观点,我现在才深刻领会到其重要意义。我校现在的学生大多数综合素质相当差,有的孩子的智力还在混沌状态,由于缺乏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这些孩子普遍基础知识差,还不具备相应的学科能力。不谈生源是不可能的。面对这样的生源,我们只能放平心态,降低教学难度,重视基础知识的过手。
2、知识与能力并重。在实施新课程的今天,有一种倾向,即认为只要强调基础知识就是守旧,就是没有领会新课程的精神,于是一些课堂过于求新,过于追求学生的所谓活动,为活动而活动,显得花哨热闹,而学生的收获甚少。其实,教学的内涵依然是传道授业解惑,知识与能力是一个不能割裂的统一体,能力的获得总是伴随着知识的积累,知识的积累到一定程度也必然带来能力的飞跃。没有丰富的历史知识,其他的培养目标只能是空谈。
3、关注现实热点,引导学生分析现实问题。近年来,各种考试总也免不了用现实问题切入,考察学生学过的历史知识,注重公民教育,所以教师要多学习、多交流、关注现实,引导学生分析现实问题,关注国家统一与发展,关注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思考做一个合格的现代公民需要什么精神品质。
4、扩大学生阅读面,拓展学生视野,引导学生多角度看问题,注重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潜移默化。在教学中,给予学生一定的材料,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分析。
5、创建知识网络,给学生整体化的历史。
第五篇:八年级历史试卷分析
七年级历史期中考试试卷分析
期中考试已经结束了,为了在以后的教学和考试中取的进步,特对本次考试做如下分析:
一、基本情况:
本次期中考试七年级参加共三个班,考试的学生达147人,年级最高分为95分,最低分43分,平均分分别为71.4;53.6;66分。总体来看,考出了学生的水平。
二、试题分析:
1、题型全面,符合中考。
2、考查面广,综合性强。
3、难易适中,重点突出。本次历史试题从难易的程度来看设计的也比较合理,且对重点知识的考查很突出。
4、试题灵活,侧重双基。本份试题命题很灵活,但考查的知识点都在课本。总之,本份历史试题是一份比较成功的试题,既能考出学生的知识,又能考出学生的能力。
三、试卷分析:
(一)选择题。
选择题注重考查学生的基础知识,这次试题的选择题有25道,总共50分,大部分学生能得到42分,有个别学生成绩不好,得20分左右。选择题中出错率较高的是23、25题,原因是学生审题不仔细且不能活学活用,因而导致失分。
(二)非选择题。
非选择题学生失分较多,其主要问题表现在:
1、基础知识掌握的不够扎实,这在选择与非选择试题中都有不同程度的体现。如土改的意义,深圳的地位,新中国成立的历史意义等,学生能得分,但得不到满分。
2、审题不仔细,答题不认真,表述不清晰。卷面当中对题意理解不深、文字表达思维混乱不切要点、张冠李戴答非所问以及考虑问题不全面等造成丢分的现象很是普遍。如28题,本题普遍得分较低,**的教训、民主法治建设的成就及影响,或表述不完整,或干脆答非所问。
3、知识的遗忘。近代化探索上册时复习的很好,现在有近一半学生忘了。
4、教师知识的匮乏和指导不到位,导致学生丢分。如28题第一问,我国根本的政治制度是什么?我上课时只涉及到两会制度,从未曾提到人民代表大会制是根本政治制度。28题第3问,新时期民主法治建设的史实,我认为是非重点,所以指导不到位。
四、教学改进措施:
1、在提高自身素质的基础上,深挖教材,吃透教材。
2、落实好基础知识,对于课本的一些历史基本知识,一定要扎扎实实的落实好,让学生要掌握准确无误。
3、培养基本能力,培养学生读图、识图、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简洁、准确的语言表达能力;培养学生全面分析问题的思维能力。
4、提高答题技巧,加强审题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学会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的方法;加强答题规范性的培养,使学生答题时做到点化、序列化和段落花;加强学科语言组织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学会按题目的要求取舍和重新整合知识。
5、加强材料题的训练,加强培养学生对信息的解读、分析、提取与处理能力,引导学生学会抓材料中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