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库大全 > 精品范文库 > 7号文库

九年级数学质量分析[精选]

九年级数学质量分析[精选]



第一篇:九年级数学质量分析[精选]

2010—2010学年度第一学期九年级数学期末试卷质量分析

一、试卷分析

本次质量检测由教研室统一命题,考试内容涵盖了本学期所学的全部知识。整套试题侧重基础,重点难点得当。在注重考查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基础上,重视学生数学思考和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试题总体比较灵活,容易出错,重视学生的良好解题习惯。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1、在培养学生良好做题习惯上做的不够。良好的做题习惯主要包括认真审题、工整答题、细心做题、仔细查题。本次考试有很多学生考了80—100分,不认真审题,不仔细查题,也是导致失分的原因。

2、优秀人数太少,后30%人数过多。

三、解决问题的措施

1、进一步钻研教材,合理使用教材。

教师要深入钻研教材,认真学习课标,根据课标准确把握教材要求,提高自己科学运用教材的能力。,要从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生活经验出发,选择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的问题作为数学学习的内容。

2、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新课程背景下,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是我们广大数学教师必须直面的课题。无数事实证明:学生不同的学习习惯,会产生不同的学习效果。相当一部分学生是因为审题不认真、抄错数字、看错题目要求、计算粗心马虎、书写不工整导致失分的,这些都是不良学习习惯造成的后果,应当引起广大教师的高度重视。其实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也是学生的一个基本的素质,它将使学生受益终生。

3、平时教学要坚持做到堂堂清、节节清。

堂堂清即要做到每一堂课的教学目标要明确,教学任务要保质保量地完成,特别要注意让学生经历真实的学习过程(既要有协作式学习,也要有独立思考与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要保证每一节课学生的练习时间,练习设计要精、要活、要有层次,要引导更多学生参与教学评价,教学反馈要真实、落到实处。节节清指每小节学习之后,要加强学习过程的形成性检测,及时了解每一节、每一个学生学习的具体情况,做好查漏补缺工作,确保教学目标的实现和教学任务的顺利完成。

4、加强对后进生的辅导。不仅要给后进生更多的关怀,更要给他们更多的帮助,后进生也有一颗希望学好的心,只是由于基础不好,或者习惯不好而又不能自制,要给他们希望,也要给他们方法。

5、加强对优秀生的培养,提高A档率的人数

6、加强中考前复习工作,把复习工作做好,应对中考力争在中考中考出应有的水平。

九年级数学组

2011-01-20

第二篇:九年级抽测数学质量分析

红塔区2009年初三年级抽测数学质量分析

红塔区教科所 李美华

一、试题的立意

体现新《课程标准》理念,从初中数学的主干内容方面命题,考查初中数学的基础核心内容和基本思想方法;关注学生主观态度和学习能力的考查;力图体现中考的导向性;通过抽测,传递着只要认真努力学习数学,就能够考得好的数学信息。

二、抽样分析基本情况

题题

号12345678合计

分2.72.82.91.82.62.82.2219.4得

率0.90.910.60.90.90.70.70.8

1填

题题

号9101112131415合计

分2.91.62.31.41.60.80.4112.76

率10.50.80.50.50.300.520.46

号16***22324合计

分2.763.565.233.15.633.583.873.173.1734.1

率0.460.590.750.390.70.510.480.260.240.4

5实际考核结果;全区平均分:64.48分,通过率为0.54。

三、成绩统计

科目人数分 数 段

0~1112~2324~3536~4748~5960~7172~8384~9596~107108~119120

数学******429061、总分分数段

2、平均分、及格率、优生率

总分平均分标准差及格优生 最高分最低分

人数率(%)人数率(%)

33204863.5 30 234244.8107020.5120.0 0

图表表示如下:

各校平均分

各校及格率

各校优生率

三、各题质量分析

第1题:考查相反数、绝对值、二次根式、等基本概念,主要是考查学生基础知识掌握的情况。属于容易题。

第2题:考查科学计数法,这是近年中考中的必考题,考查的学科能力是数感。

第3题:考查三视图。考查学生的空间观念。由于是新教材新增加的内容,所以也是近年来中考的必考题。

以上三个小题的得分率都在0.9以上,说明学生对这些知识点已经掌握。

第4题:考查函数自变量的取值范围,实际上也是根式有意义的条件。但大部分同学都选A,忽视了根号为0的情况。

第5题:考查统计数据平均数、众数的计算。

第6题:考查平行线的性质。

以上两小题得分率为0.9,学生掌握较好。

第7题:主要考查两圆的位置关系,捎带考查了一元二次方程的解。学生在掌握了两圆的位置与半径的关系的基础上,可以通过解方程求根,或利用根与系数的关系作出判断。选错的学生估计是没能掌握圆的位置关系。因此,圆的相关知识点的复习巩固应引起教师的关注。

第8题:考查正方形的性质、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及勾股定理。考查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的灵活性。得分率为0.7,说明学生在灵活运用方面的能力还须加强训练。

第9题:考查相反数的概念,得分率接近1,第10题:考查反比例函数定义的运用及矩形的面积。本题得分率为0.5,说明学生对反比例函数的解析式的运用未能达到达“灵活运用”的层次。

第11题:考查三角形的中位线定理。仅一个知识点,所以得分率较高,属于容易题的范畴。

第12题:考查多边形的内、外角定理。本题得分率仅为0.5,出乎意料!一个简单的公式套用题,竟然有一半的学生不通过,教师在后一阶段的复习中,仍然不能忽视基础知识及基本技能的巩固与提高。

第13题:规律探索题,得分率为 0.5,暴露出学生在观察、归纳能力方面的欠缺。

第14题:简单的开放性题,考查学生对二次函数性质的理解层次,所考查的知识要求不高,但有一定的灵活性,得分率仅为0.3,说明学生对二次函数性质的函数的学习,还停留在简单的识记层面,没有掌握概念的本质属性。

第15题:考查了菱形、等腰直角三角形、勾股定理、三角形的面积等知识点,这是为提高区分度而设置的一个较小的障碍,其计算过程相对复杂,但思维能力要求不高。检测结果与预期目的一致,多数学生难于解决,得分率为0.1。

第16题:分式的化简及求值。这是初中数学学习的核心内容,也是历年中考的常规题型。0.46的得分率,暴露了我们在基础知识教学方面的差距。

第17题:考查平行四边形的性质、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及性质等知识点。得分率为0.59,存在的问题是部分学生找不到证题的思路,有的书写不规范,对证明过程表达不清晰。说明中、下学习层次的学生在基础知识的学习和简单推理能力方面没能达到基本的教学要求。

第18题:考查统计知识。学生做题中存在的问题是:①审题不认真,②不能根据圆心角所占的比例准确地求出其度数,③计算失误太多。说明我们学生的计算技能需要加强训练。

第19题:考查一次函数、反比例函数的相关知识。属于中等难度的题。但得分率仅为0.39。学生做题中反应出有三个概念没弄清楚:①审题不认真,不能很好地理解题意,错用已知条件,②计算错误率高,由此可见,反映出部分学生对函数知识点的学习,还处在似是而非的层面。函数是初中数学的重点内容之一,应引起教师的高度重视。

第20题:考查概率的常见题,用列表法、树状图都可以解答。虽然得分率为0.7,但没有达到理想的期望。反映出来的问题是学生没有认真思考“无放回”的含义,仍然按常规的方法解决,暴露出了学生学习中的定势思维。

第21题:分式方程的应用题。得分率未0.51。学生解法多样,但只有不到一半的学生能够根据题目中的信息,列出简洁的方程作答。由于分析的角度不同,对信息的理解和收集能力上的差异,增加了做题过程的复杂程度,给解题带来了不必要的负担。另,书写过程也有待于进一步规范。

第22题:三角函数的应用题,考查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得分率为0.48。学生都有解答此类问题的思路和方法,问题多出在计算上;对实际生活中的一些常识,学生未予思考,如最高应建几楼,就意味着楼的层数有一个范围要求,所以,用数学式子表示时,应该是一个不等式而不是等式。这里,多数学生都没有准确说明。

第23题:阅读理解题,也是格点问题。考查了点的坐标、对称点、对称图形等知识点以及对对称性质的数学理解的能力、自主学习的能力。得分率为0.26。本题较为新颖,有一定的综合性,把常规的“求直线上一点,使之到这条直线的同旁的两点的距离之和最短”问题,置于坐标系中,融入求两条直线的交点问题,考查学生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其中,第三小问也是为提高试卷区分度设置的第二个障碍。学生做题中反映出来的问题仍然是粗心,审题错,或者计算错,部分同学可以按题意作出对称点,但没法求出交点坐标。单一知识点的问题学生可以得心应手地解决,但稍有综合,便束手无策,这是我们教学中需要深入思考和关注的问题。

第24题:函数与几何的综合题。考查了圆的切线的性质,解直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的性质,二次函数等知识点,数形结合思想,方程思想,分类讨论思想。

本题是为提高区分度设置的第三个障碍,也是为那些数学优秀的学生展现自己数学才华设置的,课程改革不仅要关注数学的大众普及化,也要关注数学成绩优秀的学生。本题思考要有一定的深度,计算有一定的复杂程度,想靠单纯的模仿是难以奏效的。有近一半的学生未作答。说明只有平时多思考,多积累,加深对数学的理解,才能提高解答新题的那能力。在解答的过程中,反映出来的错误有:书写不规范,不合理;不能根据题目中的信息选择恰当的二次函数解析式,导致计算的复杂和错误。如果我们的学生能正确找到解题的途径,却因为计算的失误而不能正确解答,这是让人十分惋惜的;而对于一点思路都没有的学生,自然是不能很好地理解题意,并根据题意联想所学的相关知识加以解决,缺乏用方程思想去解决几何图形中的未知量的自觉意识。

综上所述,有两大方面的问题应引起老师们的关注;

1、基础知识、基本技能有待进一步巩固,即概念的理解与计算的技能。

2、综合运用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差,反映在面对一个新的问题情境或稍微灵活的题目,就感到茫然。

四、复习建议

1、重视初中数学核心内容的复习,抓好基础是根本。

注重基础是中考试题永恒的立意,是历年中考的重点。雄厚的基础知识是能力提升的载体,很难想象数学概念不清,运算不准的学生会有很强的数学能力。学生如果没有扎实的数学基础,靠临时突击或猜题、押题,都难以达到理想的成绩。所以,要切实抓好“三基”数学,复习以教材为主,其他材料为辅,充分挖掘材料中的重点内容,重视分析典型例题、习题的解题思路是怎样形成的,提供的方法可以用来解决哪些问题,重视这些题目的变式训练,并上升到思想方法的高度。因为综合题也常常是通过对数学教材中典型问题的深化与发展而形成的;要让学生建构有自己特色的认知结构,重视各重点知识的连接点与交汇点,这是命制综合题、考查数学能力的目标之一;要重视常规教学,加强解题的规范训练,(特别是我们用的是答题卡,规范书写格式等也是相当重要的)做题速度的训练,学生平时的作业中,如果缺乏规范的、一解到底的、简洁的表达训练,中考中自然暴露出来,所以要加强平时的常规训练,克服运算能力低、懂而不会,会而不对,对而不快的弱点,力争使每个学生在数学上都得到发展。努力提高学生的运算能力,思维能力,数学表达能力。在最后的一个月里,要对学生进行专题讲座和训练,近三年我省中考试题的各种题型,要让学生熟练掌握,使他们在中考中能有似曾相识的感觉,从而可以减轻心理压力,得以正常发挥。

2、加强训练,还需善于反思总结

一定量的训练,足够数量的习题才能把数学学好,这是老师们都深知的。只有平时有针对性地加以训练,才能在中考中正常发挥。但这不等同于“题海战术”,大量较少思考的训练,只能熟练,不能形成迁移,对能力的提高帮助不大。教学中我们发现,部分学生对曾经讲过、考过的题,再次考查仍然无法解答,根本的原因还是缺少解题后的反思与总结。著名教授波利亚说过:“数学问题的解决仅仅只是一半,更重要的是解题之后的回顾。”所以,数学复习中既要注重概念、定理、法则等基础知识的梳理,更要关注解题后的反思与总结,领悟其中的思想方法,并通过不断积累,逐渐纳入自己已有的认知结构,以期举一反三,提高解题的能力。解题小结一般可考虑以下几个问题:

(1)对所解题的知识结构理解清楚,以便形成迁移,考虑在解题过程中运用了哪些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哪些步骤易出错,原因何在,如何防止?

(2)对解题方法的重新评价,以期找出最优解法,考虑解题中运用了哪些思维方法,数学思想,想法是如何分析出来的,有无规律可循。有无他法?

(3)对题目的重要步骤进行分析,以便抓住解题关键,考虑题目的难度何在,你是如何突破的,能否用别的方法导出这个结果,在比较哪种方法是本质的、最好的,简单的?

(4)对问题的条件及结论进行变换,以便使问题系统化,考虑题目的条件和结论有何结构特点,运用这些特点是否可以将条件和结论加以引申,题型加以更新,解法加以推广。

3、分析失误,在各改错中求进步

复习过程中,教会学生在平时练习、测验之后,要格外留心做错的题,建立一个自己的“错题档案”,这也是学生自我建构的过程,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的自我监控、自觉的反思。认真总结自己做错题目的类型和方法,着重分析自己出错的原因,属于知识没掌握牢固的,要及时补救,夯实基础;属于考试技能的,要吸取教训,防止下一次重蹈覆辙,如果做错的题目不注意,不下狠劲扭转自己的思维偏差,考场上一旦遇到类似的问题,还是感到茫然。这是一份重要的学习资源,而且是针对自己的,考试前只要抓住它,就能明白自己的不足和缺点,每个人的错误不同,这就找到了你自己学习中的漏洞。争取做到每一类题型错过一次之后,下次绝不再错,这样,就能使学生在不断改错的过程中完善自己的认知结构,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4、重视数学思想方法的归纳与渗透

数学思想方法,是数学大厦的基石,它来源于数学基础知识,又反过来指导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让学生学会数学地思考,用数学是想方法分析、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是数学教学的高境界,也是数学能力的具体体现。渗透在教材中的数学思想方法,需要教师进行归纳与总结,使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也能很好的掌握数学思想方法,使数学学习上升一个更高的层面。我们关注学生解题能力的提高,关注解题方法的优化,更关注在解题过程中形成的思维品质。如: 24题中渗透的方程思想,数形结合思想、分类思想。如果我们的教学只是采用大运动量解题强化训练,不注意解题思路的探索、解题过程的回顾和方法的概括,那么学生学到的只是对方法的简单模仿和机械操作,往往是学会了一道题的解法却不会对形式改变而本质不变的题进行解答;掌握了各种题型,遇到新的情景依然束手无策。这就告诉我们,不掌握数学的思想方法,解的题再多,也不能游到“题海”的彼岸。

第三篇:九年级第二次月考数学质量分析

2017年九年级数学第二次月考

质量分析

一、试题简评

这次试题是一套九年级上册教材的综合试题,涵盖初中数学的五大部分内容,即“方程与不等式、函数、图形变换、几何与图形、统计与概率”,试题按照代数63分约占42%,几何74分约占49%,概率13分约占9%,基本上是中考命题结构(代数42%、几何43%、统计与概率15%),其中统计未出现;按本册教材内容大致是:二十一章24分、二十二章37分、二十三章21分、二十四章55分、二十五章13分;且各部分都穿插了前面的知识,整体体现了新课程标准和考试标准的思想和理念,基本上每个试题都来源于其他省市近几年的中考或中考模拟题,无原创试题,题量适中,难易梯度设计基本合理。但在试卷制作中有小失误,这在与第一次比较上有提升,这次只有20题第(2)问叙述有失误、26题字母的标识不很清楚共两处,总的来说不影响大局。

二、试卷简析

这次九年级参考人数988人,试卷满分150分,0分答卷14人,最高分133分,120至133分之间没有,整体平均分约48.5分,难度系数0.32,及格人数98人,60分以下618人。

从学生答卷情况来看,第一大题选择题36分均分18.7,难度体现在12小题,然而学生得分率却达到49%,学生得分率最低的却体现在8小题22%、5小题25%、7小题34%,这标志着12小题在选题或组合上有待思考;第二大题24分均分6.2分,得分率26%,难度体现在18小题最短路径以及多知识点的融合;第三大题:19小题两个8分均分3.5分,得分率43%,主要考查学生解方程的熟练程度,两个方程预设做题时间不能超越一分钟,柳曦婷第一小题用公式法解至少多用30秒以上,中考中这就是时间,还比如选择题第8小题学生应在读完题后就应直接得出答案,只需30秒,但大部分同学做不起,不会做,这来源于平时知识积累不够或教师在讲解知识时中考引领不够(比如张冰冰、王子豪、汪宾、柳曦婷、李涛等上等生错误);20小题作图题是解答题九个小题中得分率最高的一题,6分均分近4分得分率为60%,但不按要求作答居多,题中要求作出图形用阴影表示,大多数只有连接的主要线条;21、22、24得分率在30%左右,主要表现书写不严谨,排版不规范;23小题是概率问题,是中考必考题,得分率接近50%,失误主要表现在画树状图不规范,同时穿插方程知识后学生没完全理解题意;从19-24这五个小题是中考中的基础题,易得——属固定模式类型; 25、26、27小题相对来说是一个难点,25、27得分率都只在5%左右,均分不到1分,26题得分率在12%均分接近2分,这三个题是一个开放性的问题,综合知识的运用,学生有时找不到纽带串,所以失分率很高,我们前20名表现也很突出,前三名邹木雨25、27丢失一半的分,黎红万25、26丢失一半的分,27未做,唐顺业25、26失分超一半,27不完整,其他的更多。

三、存在的问题 学生层面:

1、基础知识掌握不扎实。

2、课堂听课应该不专注,老师所讲知识点没有记下来或记不住。

3、学生计算能力差、不熟练,时间把握不好,不能合理运用。

4、审题不严谨,观察图形不仔细。

5、答题粗糙,不细心,书写格式不规范,不完整,逻辑不严密,试卷空间利用不合理,乱涂乱画。

6、缺乏克服困难,勇于探索的精神和良好的答题品质。教师层面:

1、引领不够。主要体现在知识点中考引领与生活中的数学引领。

2、强化不够。主要体现在重点、考点、热点。

四、改进的方向

根据这次考试中两个层面的问题,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们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加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教学,引导学生认真审题、识图、作图、规范解题书写格。

2、关注上等生、关心中等生、关爱学困生,特别是学困生,有广阔的提升空间,认真做好他们的思想工作,转变学习态度、方式,为我校平均成绩的提升努力。

3、重视特优生的学法和解法的指导引领,让其尽可能的不失分,不丢分。

4、重视研究:研究“两标一本”

课标、考标和教材;研究中考题

过去走势、做中考题、制题命题;研究学生

好、中、差;研究命题人

习惯、喜好学生;学生研究重难点、困惑。加强课标和考标的学习,特别是2018年考标,研究中考,聚五寻规。特别是,解答题中19至24小题的强化训练,仿真模拟,让学生定位,同时关注开放性、主观性试题的演变,让我们每一位老师都熟悉中考,用十九中商劫老师的一句话来说就是:让我们每一位老师备课做到“海纳百川”,使教材从厚到薄,从薄到活;上课做到“感动他人之前先感动自己”。

5、学生研究中考的重难点,分析困惑。认真收集、整理纠错本。注重解题技巧,方法,特别是课外知识、阅读材料、学习活动等中的一些公式、规律等。比如杨辉三角,直角三角形内切圆半径等。

6、初三教研以月考分析交流为主题开展活动。

五、建议

希望学校关心关注九年级的每一个班级、每一位老师、每一名学生,他们都直接影响着城关中学2018年的中考!谢谢!

以上是针对这次考试谈到的一些肤浅认识和看法,如有不正之处,敬请在座的各位批评指正!

九年级数学组

2017年10月26

第四篇:九年级数学第一次月考质量分析

第一次月考九年级上册数学质量分析

(2018--2019学年第一学期)

一、考试成绩分析

二、试卷分析

本次考试试卷题量同中考题量,难易程度偏低,第1—23题全部是课本上的练习题,较全面的反应了学生第一个月的学习基本情况。

1、考查范围:九年级上册第二十一章一元二次方程,第二十二章 二次函数。

2、考试题型分析:第一题选择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数学基本概念和计算的掌握情况,都是很直接的,只有第7小题是综合性的,14个小题共42分;第二题填空题:主要考查学生对二次根式基本概念、运算和一元二次方程基本概念、解法的掌握情况,4个小题共20分;第三题解答题:主要考查学生解一元二次方程掌握情况,第22、23两题是综合性题,实验班学生完成比较好,这部分 5个题共58分。

3、学生容易失分的题目及原因:

第3题;对二次函数的概念不清;第5题是一个难题,要求学生能根据语言的描述转化为数学问题;第7题:根据已知条件来确定正确的图形,好多同学都没有选对;第13题:没有理解“二次函数的图像性质”的含义;第15题:这是一套有理数的运用题目,有的同学不会根据可能出现的情况分类讨论;第19题:很多同学不能根据一元二次方程的题型选择适当方法解方程。

三、本次考试反映出的问题

1、做题策略欠佳。突出表现在解决问题中,此次的解决问题全是考查一元一次方程和二次函数,由于学生概念不清、运算能力差、分析问题不够全面、不会运用数学知识有解决实际问题,导致了分数考不高。

2、运算不熟练。运算是本章学习的重中之重,相当一部分的同学连最基本的运算都不会,数学必需从运算做起,只有会算了,才能去分析其它的问题。

四、措施

1、培养学习学习数学兴趣,注重对学生基本运算能力的培养。

2、培养学生认真做题的习惯,注意培养学生解题的一些策略。灵活的处理试题。平时的练习和单元测试中重视这方面的提示。

这次考试反映了一些问题,通过对试卷的分析,总结了一些教训。以这次考试为一个新的起点,努力在下次测试中会有大的进步!

第五篇:最新九年级上册数学期中考试质量分析

2017—2018学第一学期 期中学业质量检测九年级数学质量分析

一、试卷分析:

从试卷卷面情况来看,考查的知识面较广,类型比较多样灵活,同时紧扣课本、贴近生活。既考查了学生对基础知识把握的程度,又考查了学生的实际应用、计算、思维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不仅顾及了各个层次学生的水平,又有所侧重。这份试题尤其注重对基础知识的检测,以及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总的来讲,该份试题相对我们学校的学生来说是有一定难度的,学生对所考的知识点都把握不到位。

二、学生考试情况分析:

从本次考试成绩来看,本次考试不够理想。九一班有42人参加考试,合格人数9人,合格率是21.4%。最高分112分。九3班43人,合格12人,合格率28%,优秀4人,最高分132.主要原因是:学生基础差,做题粗心大意,不够细心,练习量较少。后进生的基础太差,优生的成绩不够理想。

三、存在的问题

1、教师指导学生灵活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方面还不够。学生不能透彻地理解数量关系。教师指导学生如何分析题目,在培养学生良好的认真读题、审题习惯方面还欠缺优生的学习习惯也不是太好,没有最大限度的发挥出自己的水平。

2、学生的基础知识比较差,尤其个别学生连基本的简单计算都不会。

3、个别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不够。

四、期末目标

本次考试试题中上难度,考试成绩及合格率都比较低,后半学期本人将继续严格要求学生、认真备课、上课,批改作业,加强练习,争取在期末考试中成绩和合格率有所提高。

五、改进的措施:

1.树立正确的现代教学思想,争取尽快地从传统的教学思想中解放出来。2.要千方百计地打好基础,培养学生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3.进一步加强自主学习教学,全面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

4、立足教材,扎根于生活。教材是我们的教学之本,在教学中,我们既要以教材为本,扎扎实实地渗透教材的重点,难点,不忽视有些自己以为无关紧要的知识;又要在教材的基础上,紧密联系生活,让学生多了解生活中的数学。

5、教学中要注重学生的学习过程,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在平时的教学中,作为教师,应尽可能地为学生提供学习材料,创造自主学习的机会。尤其是在解答题的教学中,要让学生的思维得到充分地展示,让他们自己来分析题目,设计解题的策略,多做分析或编题等训练,培养良好的解题习惯。平时要注重基础,注重知识的形成过程,注重在课堂教学中让学生真正参与而学得知识,从而学会分析,学会学习。

6、多做精练,切实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和表达能力。要学生说出题目的分析过程,也许做的不错,但有时他们是凭自己的直觉做题,不讲道理,不想原因,特别是“会想”,而不会写或写不好。

7、关注过程,引导探究创新。数学教学不仅要使学生获得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思想方法,而且要着力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索,培养自觉发现新知、发现规律的能力。这样既能使学生对知识有深层次的理解,又能让学生在探索的过程中学会探索的科学方法。让学生的学习不仅知其然,还能知其所以然。

8、“数学来源于生活”,让数学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是数学课程改革的重要内容,要把学生的学习真正引向生活,引向社会,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在不断获得成功喜悦的同时,唤起对学习的兴趣和人生的自信。

任课教师:樊堃

2017年11月10日

    版权声明:此文自动收集于网络,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

    本文地址:https://www.feisuxs.com/wenku/jingpin/7/1884947.html

相关内容

热门阅读

最新更新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