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五年级科学下册 热起来了 教学反思 教科版
(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下册教学反思
第二单元 热
1.热起来了
《热起来了》是五年级第二单元的开篇课,主要是要让学生明确衣服是不能够自己产生热的。我认为这一知识点比较简单,作为五年级学生完全能够凭借自己的日常生活经验,对这一知识点进行理解。教师用书也明确提出本课的一个以往不曾进行指导的环节,即:思维论证。授课后进行反思,我认为这节课有以下几个成功之处:
一、创设了“蓝猫”这一被学生广为熟知,喜闻乐见的动画形象。让蓝猫贯穿于整洁课,增加童趣,活跃课堂,融洽师生关系。
二、增加思维论证环节。以往科学课中也时常遇到一些类似的实验课,在教学时仅仅是让学生对实验结果进行假想或猜测,再通过实验进行验证。让蓝猫说出“衣服能自己产生热”这样不真实的结论。再让学生对此说法进行反驳。在学生举例进行反驳的过程中,其实学生不知不觉中就完成思维的论证,他们能从事物的另一角度进行逆向思维。从对学生思维训练角度来说又跨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三、设计实验加以验证,是本课值得深究的一个亮点。在教学中我向学生提供了实验时所需要的材料,让学生根据材料设计实验进行验证,这样做是为了给学生一定的思考依据,同时又不限制学生所采取了办法。学生经过讨论设计,介绍方案,互评修改,在反复交流、质疑中逐步完善了自己的实验方案,使方案变得切实可行具有说服力。
四、通过为蓝猫解决如何在冰箱坏了的情况下保存雪糕,给予一个良好的启示,让学生在学生生活中的情境出发,探究生活中的科学、讨论与探究生活问题,并让学生带着生活中的问题离开教室,培养探究周围事物的兴趣和好奇心,达到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目的。
本课也有几个不足:1.当学生通过实验对自己的实验假设进行验证时,要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进行表达,以通过大量事实来说明道理,不能急于求成。2.学生的思维活跃想出了许多老师没有想到的方法,教师要充分肯定这部分同学并准备充足的实验材料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验证才更有说服力。
第二篇:五年级科学下册 热起来了教案 教科版
热起来了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有多种方法可以产生热。
2.加穿衣服会使人感觉到热,但并不是衣服给人体增加了热量。
过程与方法:
1.自主设计实验探究衣服是否能为身体增加热量。Ok 2.观察、记录、分析实验现象并由此形成合乎逻辑的实验结论。
情感、态度、价值观:
1.对热现象产生探究的兴趣。2.尊重客观事实。
【教学重点】自主设计实验探究衣服是否能为身体增加热量。【教学难点】设计、验证“衣服能不能自己产生热”的活动 【教学准备】温度计、毛巾、实验记录单等 【教学过程】
一、引入:
师与学生握手感觉手凉手热。
师:你有什么办法使我(或你)的手热起来吗?(板书课题:热起来了)师:大家思考过没有,为什么搓手能使我们的手热起来?(摩擦产生了热)
二、讨论使我们身体热起来的原因
1.冬天,我们觉得很冷时,有什么办法使我们的身体热起来?
2.小组讨论交流(老师板书时分四类板书(1)外界物质直接给予热;(2)外界物质吃进我们身体变成热;(3)自身运动产生热的;(4)保温的。)3.分析使我们身体热的原因。
师:分析这些方法是怎么使我们的身体热起来的? 板书:晒太阳、温泉、烤火„„(外界物质给予热量)
吃食物(外界物质吃进身体产生热量)
跑步等运动(血液循环加快)
加穿衣服、盖被子-----?
用心
爱心
专心 1
师:加穿衣服后,我们的身体为什么会感觉热起来呢?
讨论汇报(加穿衣服使我们热起来的原因-----衣服能生热;衣服不能生热,衣服的作用是保温,阻止热量散发,同时阻挡冷气进入.....)
(通过提出这样一个发散的问题,引发学生积极思考,为什么会热起来,热的产生跟什么有关?在师生交流活动中,知道使身体热起来的一些方法,同时引出衣服能不能自己产生热的问题。)
三、研究衣服否生热的问题
1.师:早上起床和晚上躺入被窝时,你的被子是凉还是热的呢?说明什么? 2.学生交流。
3.衣服到底能不能生热呢?我们怎么研究这个问题?
4.小组讨论:设计实验方案,验证加穿衣服是不会给身体增加热量。(鼓励学生说出不同的方法)
5.交流研究方法。
(通过讨论、验证衣服能不能自己产生热的活动,使学生经历“问题——解释——思维论证——实验验证”的探究过程。在交流活动中学生的方案可能存在不严谨的地方,教师要和孩子们集体研讨,发现问题,提出调整建议)6.学生分组验证实验,根据实验现象进行交流。
四、小结:
1.通过实验,你们现在是怎么认为的? 2.通过实验研究你们有什么新的发现? 3.通过实验研究你们有什么新的想法? 4.通过实验你们有什么新的问题?
板书设计: 热起来了
晒太阳、温泉、烤火„„(外界物质给予热量)吃食物(外界物质吃进身体产生热量)跑步等运动(血液循环加快)
加穿衣服、盖被子----(衣服不能生热,衣服的作用是保温,阻止热量散发,同时阻挡冷气
进入)
用心
爱心
专心 2
第三篇:五年级科学下册教案-2.1热起来了4-教科版
热起来了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多种方法可以产生热。
2、加穿衣服会使人感觉到热,但并不是衣服给人体增加了热量。
过程与方法:
1、自主设计实验探究衣服是否能为身体增加热量。
2、观察、记录、分析实验现象并由此形成合乎逻辑的实验结论。
情感、态度、价值观:
1、对热现象产生探究的兴趣。
2、尊重客观事实。
【教学重点】自主设计实验探究衣服是否能为身体增加热量。
【教学难点】设计、验证“衣服能不能自己产生热”的活动
【教学准备】温度计、毛巾、水瓶、实验记录单等
【教学过程】
一、引入:
一瓶冰水让学生摸摸,说说感觉。
二、讨论使我们身体热起来的原因
1、冬天,我们觉得很冷时,有什么办法使我们的身体热起来?
2、讨论交流
3、分析使我们身体热的原因
4、这么多方法真让在寒冷的冬天的人热起来了(板书课题:热起来了)
5、热的方法分类
三、研究衣服否生热的问题实验
1、衣服能让我们热起来吗?用生活中的实例阐述自己的观点(引发学生积极思考)
2、学生交流。
3、我们怎么研究这个问题?
4、小组讨论:设计实验方案,验证加穿衣服能不能给身体增加热量?(鼓励学生说出不同的方法)
5、交流研究方法。
6、学生分组验证实验,根据实验现象进行交流。
(通过讨论、验证衣服能不能自己产生热的活动,使学生经历“问题——解释——思维论证——实验验证”的探究过程。)
四、小结:
你能用一句话说说今天的收获吗?
板书设计:
热起来了
加穿衣服、盖被子
----(衣服不能生热,衣服的作用是保温)
晒太阳、温泉、烤火……(外界传热)
吃食物
(食物供热)
跑步等运动
(运动产热)
第四篇:1、热起来了-新教科版五年级下册科学教案
1、热起来了-新教科版五年级下册科学
教案
热起来了【教学目标】科学概念:
1、有多种方法可以产生热。
2、加穿衣服会使人感觉到热,但并不是衣服给人体增加了热量。过程与方法:
1、自主设计实验探究衣服是否能为身体增加热量。
2、观察、记录、分析实验现象并由此形成合乎逻辑的实验结论。情感、态度、价值观:
1、对热现象产生探究的兴趣。
2、尊重客观事实。【教学重点】自主设计实验探究衣服是否能为身体增加热量。【教学难点】设计、验证“衣服能不能自己产生热”的活动【教学准备】温度计、毛巾、实验记录单等【教学过程】
一、引入:师与学生握手感觉手凉手热。师:你有什么办法使我(或你)的手热起来吗?(板书题:热起来了)师:大家思考过没有,为什么搓手能使我们的手热起来?(摩擦产生了热)
二、讨论使我们身体热起来的原因
1、冬天,我们觉得很冷时,有什么办法使我们的身体热起来?
2、小组讨论交流(老师板书时分四类板书
1、外界物质直接给予热;
2、外界物质吃进我们身体变成热;
3、自身运动产生热的;
4、保温的)
3、分析使我们身体热的原因师:分析这些方法是怎么使我们的身体热起来的?板书:晒太阳、温泉、烤火……(外界物质给予热量)
吃食物
(外界物质吃进身体产生热量)
跑步等运动
(血液循环加快)
加穿衣服、盖被子
-----
?师:加穿衣服后,我们的身体为什么会感觉热起来呢?讨论汇报(加穿衣服使我们热起来的原因-----衣服能生热;衣服不能生热,衣服的作用是保温,阻止热量散发,同时阻挡冷气进入)
三、研究衣服否生热的问题
1、师:早上起床和晚上躺入被窝时,你的被子是凉还是热的呢?说明什么?
2、学生交流。
3、衣服到底能不能生热呢?我们怎么研究这个问题?
4、小组讨论:设计实验方案,验证加穿衣服是不会给身体增加热量。(鼓励学生说出不同的方法)、交流研究方法。
6、学生分组验证实验,根据实验现象进行交流。
四、小结:
1、通过实验,你们现在是怎么认为的?
2、通过实验研究你们有什么新的发现?
3、通过实验研究你们有什么新的想法?
4、通过实验你们有什么新的问题?板书设计:
、热起来了晒太阳、温泉、烤火……(外界物质给予热量)吃食物
(外界物质吃进身体产生热量)跑步等运动
(血液循环加快)加穿衣服、盖被子----(衣服不能生热,衣服的作用是保温,阻止热量散发,同时阻挡冷气进入)教学后记:
第五篇:热起来了课堂实录和反思
《热起来了》课堂实录和反思
《热起来了》课堂实录和反思
热起来了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的学习内容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入手,从“我们感觉手冷时,两只手用力搓一搓就会热起来”,进而引出“当我们的身体感觉有些冷的时候,我们经常有哪些方法使自己热起来”的讨论,从而引出“衣服能给我们带来热量吗”的探讨。
怎么让自己感觉热起来,学生有很多的体验:运动、晒太阳、用电暖器取暖„„也包括加穿衣服。对于小学生来说,增减衣服是习以为常的方法。但如果反问一句:“衣服能给身体增加热量吗?”学生们或许会不置可否。这是一个学生不曾思考过的问题,但也是可以去探究的问题。这个单元的第一课就让学生重点展开对“衣服是否能给身体增加热量”的自主探究活动,并由此引发学生探究热及热现象的兴趣。
二、教学目标
(一)科学概念:
1.有多种方法可以产生热。
2.加穿衣服会使人感觉到热,并不是衣服给人体增加了热量,因为衣服能保存热量。
(二)过程与方法:
1.自主设计实验探究衣服是否能为身体增加热量,经历问题——解释——思维论证——实验验证的探究过程。
2.观察、记录、分析实验现象并由此形成合乎逻辑的实验结论。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1.对热现象产生探究的兴趣。
2.尊重客观事实。
三、教学重点:自主设计实验探究衣服是否能为身体增加热量。
四、教学难点:设计、验证“衣服能不能自己产生热”的活动,并且经过思维论证,做出合理的解释。
五、教学准备:每组两支温度计、两瓶自来水、一些旧衣服
六、教学过程
(一)引入:
师:今天天气有点冷,我的手冰凉的,谁有最简单的方法让我的手暖起来?
生:两只手相互搓一搓。
师:“那我们来试试。”边说边搓手。
全班学生一起来进行由慢到快的搓手,感受搓手是否真的能带来热。
师:大家有没有思考过,为什么搓手能使我们的手热起来?
生:手在摩擦的时候产生了热。
师:你说的真好,摩擦能产生热。这节课
我们来研究热起来的一些方法。
教师板书:热起来了
(设计意图:通过搓手,既可以活跃气氛,也可以让学生体验到热起来的感觉,引发学生产生新的问题,使学生对热现象产生探究的兴趣。)
(二)讨论使我们身体热起来的原因
1、认识使我们热起来的方法
师:当我们的身体感觉冷时,有哪些办法使我们的身体热起来?
学生分组交流后汇报。
生:我们可以开电暖气。
生:可以到太阳下晒一晒。
生:可以吃点热的食物。
生:还可以坐在火堆边烤火。
生:多穿点衣服,或者到操场上跑一圈。
„„
教师根据学生回答板书:晒太阳、火堆、电暖气、吃食物、做运动、多穿衣服
2、分析使我们身体热起来的原因
师:这些方法为什么能让我们的身体热起来呢?
学生分组讨论交流后汇报
生:电暖气送出的热风是有热量的。
生:太阳也能给我们带来热量,还有火堆也提供给我们热量。
师:吃食物为什么能使我们的身体热起来呢?
生:食物是热的,比如热气腾腾的面条,我们吃了就热起来了。
师:你描述的真具体,我现在就好像吃到了一碗热气腾腾的面条。请同学们再想一想,冷的食物能给我们提供热量吗?比如说一块巧克力、一个苹果。
生:不能。
生:冷的食物也能给我们提供热量的,比如我们在超市里卖的零食吧,包装袋上都会写着能提供多少热量,热量太高的食物吃多了容易发胖。
师拍手肯定:你的知识可真丰富,对呀!食物都是具有热量的。
教师板书:提供热量
师:这些物质都可以直接给我们身体热量,使我们热起来。那跑步、踢足球等运动呢?它又是怎样让我们热起来的?
生:运动产生了热,因为运动后我们就会满头大汗。
„„
师:在运动的时候,人的血液循环加快,体内的物质如碳水化合物、脂肪等加快了分解,转换成了热能,使我们感觉到了身体变热了。简单的说,是血液循环加快,使得身体产生了更多的热。
教师板书:血液循环加快
师
:加穿衣服后,我们的身体为什么会感觉热起来呢?
生:衣服吸走了我们身体的热,衣服就具有热量了。
生:衣服不具有热量,它阻挡了外面的冷气进入人体。
生:我也觉得衣服是吸收了我们身体的热量。
生:我认为衣服是不具有热量的。
(设计意图:通过提出这样一个发散的问题,引发学生积极思考,为什么会热起来,热的产生跟什么有关?在师生交流活动中,知道使身体热起来的一些方法,同时引出衣服能不能自己产生热的问题。)
(三)研究衣服是否生热的问题
1、利用生活经验有理有据的推测
师:现在同学们有两种不一样的观点,老师请大家利用平时的生活经验证明自己的观点。
生:因为我们多穿衣服之后就会觉得热,所以衣服就给我们身体增加的了热量,我用手摸摸自己的衣服也是热乎乎的。
生:衣服不能给我们增加热量,没有穿身上的衣服,你手摸一摸是不会热的。
生:寒冷的冬天,当我们刚钻进被窝时,觉得被窝很冷,如果衣服具有热量的话,那被窝也是一样的,我们钻进去应该是热的。所以我觉得衣服不具有热量。
生:如果衣服具有热量,那我们的衣柜里不是热气腾腾了吗?
„„
师:同学们真会动脑筋,利用日常生活经验做出了自己的推测,但是科学讲究的是实验证据。让我们设计一个实验证明自己的观点吧。
2、教师出示实验器材:两支温度计、两瓶自来水、一件衣服。
分组讨论、设计实验
3、学生汇报实验方案
师:哪个小组的同学愿意首先把你们的实验方案说出来与大家分享?
生:我们准备把温度计放在科学书里,测出科学书的温度,再用衣服把书包起来,看看温度计的温度是否会上升。
生:我们觉得用两支温度计、两本科学书进行对比会比较合适。先把温度计分别夹在两本科学书里,测出科学书的温度,然后给一本书裹上衣服,看看书的温度有没有变化。如果裹了衣服的温度计没有发生变化,说明衣服不具有热量,如果温度上升,说明衣服具有热量。
教师拍手表扬。
生:我们准备把温度计分别插入自来水瓶子里,记下瓶子里的水温,再把一个瓶子用衣服包住,看看包了衣服的瓶子的水温
能否上升。如果水温上升说明衣服具有热量,水温不上升说明衣服不具有热量。
师:让我们把掌声送给这组同学。在实验之前,请同学们看一下老师对大家的温馨提示:不要用手捂住温度计下端的红色液泡。读数时视线与液面持平。注意我们呼出的热气会影响温度计。每隔两分钟计录一次温度。
4、学生分组实验并且记录实验数据。
5、汇报分析
师:请同学们整理好实验器材,比一比那个小组整理得快。
师:汇报一下你们的研究成果吧!
生:我们小组测得科学书的温度是14摄氏度,用衣服把其中一本科学书包起来,测得2分钟、4分钟、6分钟„„都是14摄氏度,所以我们认为衣服不具有热量。生:我们小组是先测出自来水温度是13摄氏度,用衣服把一瓶自来水包起来,测得2分钟、4分钟、6分钟„„都是13 摄氏度,我们也认为衣服不具有热量。
师:我想请第5小组的同学来汇报一下你们的实验数据。
生:我们先测得科学书的温度是15摄氏度,用衣服把一本科学书包起来后,2在是15
摄氏度,4分钟时15.5摄氏度,6分钟时16摄氏度。
生:他们在测量的时候可能与温度计靠的太近了,我们呼出的气体是热的,会影响测量的结果。
生:可能是手压住了温度计的液泡吧。
师:看来反思我们的实验过程是否正确很重要,第5小组的同学课后可以再实验一次,其他小组的同学也可以在课后反复验证我们的科学结论。真金不怕火炼,经得起反复验证的实验结论才是正确的。
师:根据11个小组的实验数据,我们可以得出结论:衣服不能给身体增加热量。(设计意图:通过讨论、验证衣服能不能自己产生热的活动,使学生经历“问题——解释——思维论证——实验验证”的探究过程。在交流活动中学生的方案可能存在不严谨的地方,通过集体研讨,发现问题,提出调整建议,不断提高学生设计实验的能力。)
6、思考交流
师:既然衣服不能给身体增加热量,那么我们为什么多穿衣服会觉得热起来呢? 生:因为衣服可以阻止外面的冷气进入我们的身体。
生:我们的身体是热的,多穿衣服,我们身体的热量就不容易流失。
师:同学们很会动脑筋,衣服所起的作用是保存身体的热
量。(板书:保存热量)这节课我们就上到这里,下课。
七、板书设计:
热起来了
晒太阳、温泉、烤火„„(外界物质给予热量)
吃食物
(外界物质吃进身体产生热量)
跑步等运动
(血液循环加快)
加穿衣服、盖被子----(保温,阻止热量散发,同时阻挡冷气进入)
八、课后反思
回顾本节课的教学过程,教学重点突出,教学难点突破。教学中充分调动了学生生活经验,激发了学习兴趣,学生有足够的探究时间和空间。通过学生自主设计
实验,探究衣服是否能为身体增加热量的方法及原因,不但构建了学生的科学概念,而且提高了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教学中,我重点设计了学生发生冲突的问题,让正反双方进行充分的论证,摆事实,讲道理。然后设计实验。有的学生认为衣服不能提供热,只是保温,有的学生认为衣服能提供热,那么老师就要灵活处理,进行引导,让学生设计实验来证明自己的观点。给学生经历一个辩论的过程,让学生把以往的生活经验作为证据支持自己的想法,用实验数据来支持自己的观点。我在设计实验的过程中,把主动权完全给了学生,让学生说出自己的实验方法,这样更容易让我对学生的思维发展过程有一个清楚的了解,更容易把握学生考虑问题的方向,也让学生自己经历一个完整的科学探究过程。然后通过全班交流实验方法,帮助学生把自己的设计思路进行条理化,使实验方法不断完善,从而增加学生的成就感。
汇报实验数据时,有一个小组的实验数据发生意外,科学书被衣服包起来后,温度计的温度上升了一度,这是我在分组实验巡视时就发现的,也是我故意让这个小组来汇报实验数据的。目的是强调反思实验过程的重要性,鼓励学生对实验结论反复验证。以往上这一课,经常会有好几个小组的实验数据发生意外。本以为这一节课改进了实验方法后,不会有意外发生,但还是有一个小组出现了这样的情况,对于这一课堂“意外”,自己也觉得比以往处理的妥当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