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批评教育的智慧
批评教育的智慧
先前读了《教育文摘》中《批评教育的智慧》一文,颇为感触,不禁疑问:教育需要批评吗?批评教育需要怎样的智慧?
小学生有不良表现或犯错误,这是正常的,老师对他们进行批评教育,这也是非常必要的,但是采取什么方式最佳,颇有探讨的价值。
要使学生接受批评,教师就必须分析和了解受批评学生的心理特点,努力达到与学生心与心交融,情与情沟通的境地,如何使受批评的学生心悦诚服呢?我觉得有以下几点:
一、不要草率武断,要寻根究源
当学生之间发生了矛盾,或出现作业没交、迟交情况时,切记主观武断的下结论,草率的批评学生,而要耐心地听取学生的“解释”,并“沉”下去,摸清情况,以便“对症下药”。否则,学生受了委屈,可能造成师生的对立情绪,影响教学效果。
二、不要粗暴训斥,要和风细雨
工作中我们常会碰到这样的事情,即一当学生有了错点或错误,老师总是抑制不住自己的气愤,对学生大声训斥,新帐、陈账一块算,结果往往事与愿违,使学生看不到自己的长处,以致产生“破罐子破摔”的心里,有时甚至还会和你顶撞,让你下不了台,为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应注意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多采用暗示、诱导、侧面教育等方式,心平气和地指出其利弊是非,让学生自己认识错误,师生关系融洽了,工作也就做好了。
三、不要当众挖苦,要循序善诱
当众挖苦,是令人讨厌的。老师批评学生时就更不能这样。学生有自尊心,也需要人理解和尊重。你当众批评他已经觉得很难堪,若再讽刺挖苦,则更会使他觉得你不尊敬他,效果会更差。特别是对一些后进生,往往要多挖苦几句,似乎这样可以“解”心头之气,结果有些学生当面不敢说,背后却大发牢骚,甚至有人不愿意学老师教的这门课。我想,在批评学生之前,先将心比心的分析一下学生的心理,然后在尊重学生的基础上,选择批评的角度和时机,诱导他们认识自己的错误,这样会有不同的教育效果。
四、不要一曝十寒,要跟踪服务
教育好一个学生,是一项十分艰巨复杂的工作。学生经过教育,认识了错误,不等于批评结束,可以一劳永逸了,而要进行跟踪观察,了解学生是否真的改正了错误。有些学生尽管当面认了错,但背后还是老样子。这说明他并未真正从思想上认识到错误,这就要求我们不失时机地进行继续教育。如果有些学生接受批评后,能努力改正错误,哪怕只有一丁点的进步,就得立即予以表扬。
总之,批评教育是一门艺术,使用的好,就能大事化小,事半功倍;使用失当,则会矛盾激化,事情搞僵,事倍功半。我们应当朝前者去努力。
第二篇:批评教育也要有智慧
批评教育也要有智慧
崂山区汉河小学 祁丽娜
读了《教育文摘》中的《批评教育的智慧》很受启发。反思自己的行为,的确需要好好提高。
首先是上课前的纪律问题。作为一名老师,当然会希望我们进入教室上课时学生能立刻安静下来。但有时学生还没有安静下来的情况也是有的。当班级中的纪律有些乱时,我们有些教师一进门,就开始要求学生们马上在学生乱哄哄的情况下立刻安静下来,一些小学生是不会在教师的要求下立刻安静的。这时的有些教师就会对学生们进行批评。点几个教师平日就认为比较不守纪律的学生的名字,再就是大声、再大声地批评其他学生。我想如果我们学会了大声表扬、小声批评的教育智慧,表扬那些安静下来的学生,然后再表扬一下整个班级就会有更好的效果。至少上课时学生与教师的心情都是愉快的,这当然也有利于师生关系的和谐。
其次是对待学生们的错误,没有做到尊重。我经常在学生们犯错的时候急于批评而不是给其相应的时间来做解释。我想我们如果能够尊重学生,等他们把话说完再进行教育,就可以防止学生产生抵触情绪,也可使教育取得最佳的效果。
当然这并不是无原则地迁就,面是以正面引导为主,用宽容的态度帮助他们寻找良性过渡的途径,去帮助他们成长。在教育的过程中,我认为教育和谐的师生关系是教育达到有效性的前提,当没有各谐的师生关系,教育的内容对于一个小学生来说已不再重要了,重要的是学生已不再喜欢信任你了,这样的关系就是你说的再有理对学生来说已没有任何效果了。
孩子的才能就象一个巨大的、沉睡着的矿藏。我们做老师的如果能少批评一点,而多用欣赏的眼光去发现并且放大孩子们的闪光点,就能让他们及早苏醒过来,就可以让他们在不断的鼓励声中快速而幸福地成长、成材!
第三篇:批评就是教育反思
批评就是教育,值得反思。
每当学生犯错误的时候,首先想到的是被班主任的一顿“狠批”,这是学生一种本能的,可以说是一种固定的思维模式。学生的这种思维模式,这种“敢于接受批评”的心理准备来源何处?做班主任的有着无法推卸的责任。班主任只要听到学生犯错误后,在不明真相时心里早就已经“窝火”。在这样的情绪支配下,就不可能冷静地分析学生犯错误的的原因,只能是就学生所犯错误的现象进行急风暴雨式的批评和指责,更有甚者,连学生以前出现过的问题也要“秋后算帐”,其结果,学生在教师的“批评教育”中只会垂头丧气而去,而教师则面红耳赤,怒气未消。这是教育吗?非也,这只是批评。教育是要教会学生明理,学会做人。“教育不是要改变一个人,而是要帮助一个人。”对于这种学生来说,是要帮助他们分析和找出问题的症结,鼓励、激励他们去克制自己的不足,发挥自己的优势,而不是批评完之后要求学生写分检查、保证、认识之类的东西就能达到教育的目的。所以,要允许学生犯错误,也要允许学生改正错误,关键是学生犯错误之后,你是如何教会他去改正,而不是在你的批评中错上加错。而要想让学生真正从内心深处认识和改正错误,教师的语言必须要有人情味。如果我们面对出现问题的学生只是一味的说教,反复强调“你不许这样,你不许那样”,事实上学生一转身后什么作用也不起。教师也为自己的苦口婆心而伤感,这种结局的出现主要是我们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老师认为自己坚持的都是真理,在教师的眼里,学生只有听从,在学生的眼里,学校只有道理,没有感情,而没有感情的道理肯定让学生难以接受。所以,热爱学生,就是懂得学生是活生生的人,他们具有丰富的感情,只有当你站在学生的角度,设身处地地为学生着想,用你真情实感的语言去感化和打动他时,师生之间心与心的距离才会缩短,师生关系才会平等,教育教会取得成功。因此,教育不仅需要教师人情味的语言,更需要教师要用发展的眼光理解和评价学生,为每位学生送去不同程度的鼓励和赞扬,使学生从教师的理解和信任中看到希望、增强信心,让学生即使是在犯错误时也能真心感受到教师的关心和爱护。
第四篇:批评教育艺术
2010论文·教育科
批评教育艺术
【摘要】在班级管理中,批评,是一种必不可少的教育手段。这一手段使用得当,可起到树立正气、打击歪风邪气、鼓励先进、鞭策后进的作用。教师在批评犯了错误的学生时,一定要注意批评的艺术,要多动脑筋,尽量避免采用容易引起学生反抗情绪的强烈措施,而以春风化雨般的柔性教育开导学生,使学生在心灵深处引起自责,把纪律约束体现到行动上来。
【关键词】批评教育,循循善诱,示范暗示,教育方式。
一个学校中,班主任是学校管理工作的重要实施者,在整个教学工作、学校管理中他(她)是举足轻重的。班主任工作的主要意义在于班主任是党的教育路线、方针、政策的贯彻执行者,是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新人的培育者,是对学生进行管理教育和素质教育的组织者、领导者,是学生健康成长过程中的引路人。作为一个班主任教师,正确教育每个学生,以人为本,多给学生鼓励固然重要,但对学生的批评也不可少。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但怎么能让学生知错能改,更好地成长起来呢?要使批评达到一定效果,就要和学生心理相融、感情相通。只有正确分析和研究被批评学生心理状态和特点,采用不同的批评方法,才能很好地产生批评的效果。
一、分析原因、就事论事
青少年绝大多数都想改正错误,但由于自制力差,有时难免会再三的做错事。有经验的班主任批评学生时,不会揭学生的旧疮疤,或新账老账一起算,而是就事论事,指出错误的性质和危害,并启发学生反省,同时错误一经处理,就不再提起,给学生一个改正错误的时间。
批评通常是在事情发生后出现的,教师一定要深入实际,调查情况,通过研究分析后对学生的思想行为作出实事求是的评价,给予公正合理的批评。客观公正是教师对学生作出评价的最基本要求。
有时,教师会用“你总是怎么样怎么样”,“你从来”、“你根本”等这类以偏概全的字眼,使学生心理觉得受冤枉。所以在选定评语之前,教师要明确你要批评的是针对学生的哪一件事,哪一个行为。点明了某一值得批评的行为,千万不要“以点带面”,将犯错误学生的所有行为
笼统地纳入批评的目标,也不至于因某一位同学有违纪行为而在班会上批评全班同学。对学生而言,针对某一具体行为的批评是比较容易接受的。所以,批语时要分析原因,就事论事,做到客观、公正、针对性强。
二、循循善诱,诚心开导
汉代学者刘向有言曰:“辞不可不修,说不可不善”。学生做了错事或违反了纪律,班主任必须要怀着爱心,抱着理解,心平气和地加以引导,让其感到你是在真心诚意在帮他,从而自觉地认识错误并加以改正。那种尽管是正确的,但却是硬邦邦的,粗暴刻薄的语言,甚至谩骂式的批评往往会使学生产生逆反心理,明知有错也不肯向你认错,并与批评者发生争执。这样一来,就与批评学生的出发点南辕北辙了。俗话说,“哀莫大于心死”,“良言入耳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成功的老师是深悟“良言”妙用的。他们善于观察与揣摩学生的心态处境,然后选择时机有针对性地用“良言”抚慰他、温暖他、鼓励他。
三、先表扬,后批评
美国著名人文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说过:“人性中最深切的本能是对赞赏的渴求。”先表扬,后批评的做法,学生易于接受。表扬让他感到自豪与自信,产生了自我价值感。马卡连柯说:“应该善于发现学生比眼前所表现出来的更多的优点,这样做永远是正确的。”[1] 辩证唯物主义告诉我们,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学生也不例外,在教育过程中教师应坚持人人熟知的“以表扬为主,以批评为辅”的教育原则。
教师在批评学生时,要让学生说话。要让犯错误的学生谈自己的想法,真正找到问题的结症在什么地方。有时候学生的行为结果是错的,但是其动机是令人敬佩的,这时应先对其动机进行表扬,再对其行为进行分析批评。这样才能有的放矢的对学生进行批评教育,学生也乐于接受批评,改正错误。批评以后,要听听学生对问题的看法,作好善后工作,使其心悦诚服。
四、因人而异、对症下药
班主任批评学生要适应学生的个性心理特征,如对性格活泼、反应敏捷的学生给予直接式的批评;对性格内向、感情脆弱的学生进行对比式批评;对于逆反心理严重的学生宜用缓冲式或书信批评;对脾气暴燥,行为易被语言所激的学生要用商讨式批评。
五、以身作则,示范暗示
当学生犯错误时,传统的方法是严厉地指责、批评、说教。其实,在使用这些方法时,学生的心灵是处于一种闭合状态的,容易伤学生的自尊心,教育效果并不理想。我在多年的班主任工作实践中,深深地体会到暗示是一种巧妙的批评方法,但是寻求暗示的方式是非常重要的,而暗示的方式很多,可以以笑话、故事、寓言等方式暗示,其中最直接的就是教师本身要以身作则,示范暗示。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正人者,先正己。”教师的言行,应为学生的楷模。要求学生做到的,教师应先做到。用自己的行动对学生的错误进行无声的批评,以达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效果。批评学生时应庄重严肃,语气恳切,切忌体态不正,仪表不端。有些教师批评学生带手机进课堂,自己的手机却常在课堂上响起,有些教师批评学生时把椅子歪靠墙上,翘起二郎腿,或口叼香烟,喷吐烟圈;有的散开钮扣,或掀起衬衫;有的摔课本、拍桌子等,这些举动,不但会使学生产生反批评的心理,降低批评的效果,而且有损教师自身形象。
六、侧重引导,灵活转化
一般的批评多半把重点放在“错”的地方,而未指明今后该怎样做?如果学生听了你的批评而没有任何行动,又有何意义呢?这样的批评收不到积极的效果。真正懂得批评的老师则侧重引导,侧重的正而不是误。教师是学生的引路人,批评时要说明该做的事,指出改正的方向,让学生用积极的态度思考批评的问题。
学生犯了错误,能认识到自己的错误,感到后悔,这时教师不须批评,而应给予关心和体贴,给予改正错误的机会,当学生犯了错误,通过教育有了正确的反应,接受教师的指点并积极付诸于行动,改掉了错误的行为习惯,这时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及时加以赞许,恰当地给予表扬,批评转化为表扬,达到了批评的最佳效果。
七、注重善后,加强巩固
即使是最温和的批评,也是对学生否定性的评价。由于中学生自尊体现的极端性,批评之后,感情上也很可能会产生自卑、消沉、低落等消极反应,教师应细心观察这些变化一方面要教育其正确对待批评,另一方面对其批评后的进步,哪怕是微小的进步也要及时给予鼓励性的评价。
教育家陶行知说:“教育孩子的全部秘密在于相信孩子和解放孩子。”教师要相信孩子和解放孩子,必须用爱心欣赏每一位学生。总之,对学
生的批评要把握适度。有一点是我们教育者必须格守的,这就是尊重学生,爱护学生。尽管我们的批评未必会有切肤之痛的深刻,但能从尊重学生,爱护学生出发,学生最终会领悟到老师的用意。善用批评这一教育方式会与表扬有异曲同工之效。
参考文献:
[1] 董维佳.实施积极的情感教育 促进高职学生的认知学习[J].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3,(3).
第五篇:《批评的智慧》读后感
《批评教育的智慧》读后感
《学习的革命》中有这样一段话: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批评中,他就学会了谴责;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鼓励中,他就学会了自信;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认可中,他就学会了自爱。赏识好似一道阳光,能给人带来温暖和希望;赏识犹如一剂良方,能使很多学生收益非浅;赏识是一种爱心教育,是教育的艺术。在多年的班主任工作实践中,我尝试运用了赏识的教育艺术,收到了良好的教育效应。
一、用心赏识每一个孩子。
古人云:“水不击不跃,人不击不奋。”在日常生活中,我总是坚持用欣赏发展的眼光看每一个孩子,用赏识的语言和情感调动孩子潜在的能力和学习热情。“你又进步了!”“你真是一个爱帮助别人的孩
子!”“老师为你喝彩,小书法家!”一句激励的话,一个赞许的眼神,一个充满爱意的抚摸,不仅给孩子愉悦的心理享受,也激活了孩子的兴奋点,激发了孩子的学习热情,使他们扬起自信的风帆。我班有一名叫小豪的小男孩,性格内向,作业马虎,经常不能按时完成,学习成绩较差,同学们都不爱跟他玩。但是
这个孩子跳绳却很出色。在学校跳绳比赛中,一举夺得了年级第一名,为班级争得了荣誉。我抓住这个机会,在班级为他开了庆功会,让同学们认可他,还在奖给他的本子的第一页这样写道:“祝贺你,跳绳冠军!老师相信,只要肯努力,你一定也能成为作业冠军、学习冠军。”从那以后,潘家豪变了,作业开始认真了,不再拖拉了,性格也变得开朗了,同学们爱跟他接近了,有时他还会将自己的小秘密告诉我。正是由于赏识,才使小豪有了转变,也正是由于赏识,才建立了如此和谐的师生关系、生生关系。
二、赏识孩子错中的“美丽”。
每个孩子的身心都处于迅速成长时期,可塑性大,但稳定性差,他们敢想敢说,毫无顾忌,常常会做出一些出乎意料的错事。但是如果我们避重就轻,绕开他的错处忽略不计,而对其表现出来的积极进取的一面加以肯定和赞赏,就可以满足孩子内心的自我肯定的要求,强化其积极向上的欲望,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有一次在批改学生默写作业时,我意外地发现一张默写纸上没有署名,却画了一个机器人,旁边还用拼音歪歪扭扭地写了“奥特曼”三个字。第二天,我在发默写作业的时候,故意清了清嗓子说:“奥特曼,一百分!”教室里立刻响起了一片哄笑,等了半天,才
见一个叫王旭冉的小男孩慢慢地站起来,眼睛里充满了胆怯,低声说:“老师,我„„”台下又是一阵哄笑。我没有批评他,而是把他请上讲台,让他说说奥特曼的故事。他大步走上讲台,绘声绘色地讲起来„„足足讲了三分多钟,先前还笑话他的孩子此时都被他的讲话吸引住了,眼睛里充满了敬意。我也为口头表达能力这么强的孩子感到惊讶和高兴,要知道他入学还不到三个月。随后,我极力赞扬了他知道得真多,讲得真精彩,他带着胜利的微笑美滋滋地回到了座位上。从那以后,班上看拼音读物的孩子多了,他们知道了白雪公主、小红帽、灰姑娘、海尔兄弟„„每每看着他们兴奋、得意地讲起书中的故事,我总会暗自庆幸,如果那次批评了那个孩子,还能收到这样的效果吗?
三、教孩子学会赏识别人。
作为班主任,不仅要用赏识的心态看待自己的学生,也应该教孩子学会赏识别人,因为,能够坦荡地赞赏别人,是一个人的美好品质。如果一个孩子以赏识的心态看待自己的同学,就会在与同学的交往中,真诚地关心同学,团结同学,向同学学习,消除嫉妒、敌对、冲动等不良心理品质。在日常教育教学中,我时常让孩子学着我的样赞赏别人。在我的熏陶引导下,孩子们学会了赞赏,赞赏的方式也是多种多样的,有时是一句赞扬的话:“他读得真有感情!”有时是一个动情的手势,有时是一阵热烈的掌声。在评选“每班一星”时,我让孩子选出自己心目中的“明星”,并说说为什么选他。孩子们争先恐后,有的说:“我选周响,因为他学习认真,发言积极,字写得十分漂亮。”有的说:“我选小敏,他学习好,还能为大家服务,每天都为我们发牛奶。”有的说:“我选小雪,她从不违反纪律,生病了还坚持来上学,我们要向她学习。”有一个叫一明的孩子还说:“我上课好讲话,不如周响,应该选他当明星。”孩子们在相互赏识中,不仅正视了别人的优点、长处,找到了榜样,产生了上进之心,还学会了谦让,懂得了精诚团结,大大增强了班级体的凝聚力。
赏识,让孩子感受到了老师的爱;赏识,让孩子确立了自我,变得更积极、更主动、更自信。只要我们每位教育工作者都能用好赏识这一教育艺术,坚信每一个孩子都能成为某一方面的天才,我们的学生将永远处于不败之地,成为生活的强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