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库大全 > 精品范文库 > 7号文库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说课稿(精选)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说课稿(精选)



第一篇: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说课稿(精选)

各位评委老师上午好,我是15号熊燕。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

现在,我将从教材分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三个方面来谈谈我对本课的设想。

首先,是教材分析。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是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一篇重点讲读课文,属于议论文当中的驳论文。因为第四单元是议论文单元,在这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应有格物致知精神》以及《短文两篇》这三课议论文,因此我把本节课能力目标定为:进一步巩固议论文的知识,学习驳论文的写法,同时,这也是这堂课的学习重点。

另外,这篇文章选自鲁迅先生的《且介亭杂文》,写于1934年9月25日,时值九一八事变和七七事变之间。当时的国人都沉浸在失败的阴影中,有些人就伺机散布悲观论调。甚至《大公报》也跟着起哄,指责中国人失掉了自信力。鲁迅先生正是凭着内心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和民族自尊心,义正言辞地驳斥了这一悲观论调,写下了这篇杂文。因此我把这堂课的情感目标定为: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增强民族民主意识。

因为从学情上分析,初中的学生,语言感悟能力还比较差,而鲁迅的杂文,有个很重要的特点,就是他的语言不仅泼辣、犀利,而且具有很深的内蕴,所以,品味本文的重点语句并理解其中的深刻含义是本次课的难点。

那么,针对这些情况,到底怎样来完成本节课的教学任务呢?下面我们再看看本节课的教法学法。俗话说,教学有法,但无定法。学习得法,事半功倍。为达到本课的教学目的,并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准备采用听读法、讨论法、欣赏感悟法进行教学。1、2、3、听读法:让学生通过听读来领会文章内容,把握文章结构,体会文章情感。讨论探究法:一方面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激发学生的情感和学习的兴趣。,另一方面也可以锻炼学生说的能力 情境感悟法:通过一些图片、资料,回到当时的历史情境,让学生更好地走近文本,体悟鲁

迅的民族情感和爱国主义情感。

而且根据《语文课程标准》:“教学过程应突出学生的实践活动,指导学生主动的获取知识,科学的训练,全面提高语文能力。”所以,我根据本课目标和内容,从学生已掌握的知识以及能力水平出发,应用各种教学手段调动学生的主动性进行教学。

最后我再说一下本节课的教学过程。

我将本课分为三个部分。

用大约5分钟的时间导入,主要是预习反馈和引入新课。

用约30分钟的时间讲正体部分。

最后用5分钟时间对本次课进行小结和布置作业。

在具体的教学中,我又分了几大版块。

第一个版块,是导入。

步骤一:教师出示课件:将重点字词注音并解释,学生将答案写在听写本上读一读,并挑选较难写的字写一写。玄(xuán)虚慨(kǎi)叹诬(wū)蔑(miè)地大物博、前仆后继、自欺欺人

识记生字词是初中阶段语文学习的任务之一,应培养学生扎扎实实地记忆,认认真真地书写,自觉去积累,我认为语文教学切不可忽视这一环节。

步骤二,提问学生,本单元所学过的前几篇议论文,采用了什么样的议论方式,中心论点是什么,论证方式是什么,以此来巩固立论文的知识,并引入新课,驳论文的学习。

第二个板块,初读。

步骤一,资料助读,走进作者和文本。通过一些图片回到当时的历史语境,通过作者的一些简介来了解鲁迅本人。这样可以让学生更好地走近文本,体悟鲁迅的民族情感和爱国主义情感。

步骤二,教师范读,学生齐读。注意字词的读音以及情感的把握。通过听读让学生达到整体感知,把握文章结构,体会文章情感。

步骤三,学生思考并回答问题(多媒体显示)

①作者要反驳的错误观点是什么?为什么认为它是错误的?

②作者正面提出的观点是什么?是从哪两个方面论述的?

通过这些问题的回答,学生对课文有了整体感知,也基本理清了思路,符合课标“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主要内容”的要求。

第三版块、精读。

让学生分组讨论,互相帮助,找准答案。老师补充、指导。

①“中国人”一词在文中共用了几次?找出来辨析它们的含义有什么不同。

②中国的脊梁’是指什么人?为什么他们的牺牲不能被‘大家’所知道?

通过这一问题的讨论探究,增强学生民族意识,技法爱国主义情感。那么本课教学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目标在这一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得到了实施,而学生在耳濡目染中也受到了教育。

第四版块、品读。

1、品读课文第1段,师生一起揣摩、推敲“总”、“只”、“一味”三个副词,让学生在细细品读和感悟中,体会这些词语句子所透射的爱国情感,加强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同时让学生明白在自己作文中也要准确使用词语,才能增加文章的说服力和感染力。

2、自由默读全文,找出对你影响最大,感受最深的句子进行品读。

(师生之间一起讨论交流,让学生更进一步地领会语言的表达技巧,更深刻地感悟作品的内涵,更贴切地体味作者的情感。)同时,这一步骤的设计也是让学生更多地进行探究性的阅读,尝试多角度创造性的解读。这一过程也是难以把握的,对学生和教师来说都是一种挑战。

第五版快、拓展。

步骤一:结合自己所积累的知识,联系实际生活,讨论交流,现在我国有哪些成就证明我们没有失掉自信力?有哪些人物证明我们没有失掉自信力?

此教学环节的设置,主要是让学生关注生活,关注时事。

步骤二:播放梁启超的《少年中国说》,让学生朗读“故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用这慷慨有力的爱国语句再次激起学生的责任感和爱国热情来结束课文。

第六版块、小结。

学习本文,我们一方面掌学会辨识驳论文及其论证方法。另一方面理解了鲁迅先生的民族情感和爱国精神,同时也体味了他尖锐、犀利,富有战斗性和讽刺性的语言,让我们永远铭记先生的教诲,用坚挺的身躯迎接新生活的挑战,用坚不可摧的自信迎接时代的挑战,为使我们的民族跻身于世界民族之林而努力奋斗。

布置作业

1、抄写本课的字词

2、摘抄本课中你认为的好句并说明理由。

3、在课外找出10句爱国名言和10个词语摘抄下来并背诵。

总之,语文教学是一门艺术。一篇好的文章会影响人的一生,同样一堂好课也会让学生学到许多学习语文知识和运用语文知识的方法。我们的课堂应辐射出许多知识点,联系学生实际帮助学生架起通往那些闪烁着人类精神光芒的文章的桥梁,和学生一起去享受那些精神的盛宴,走进文本,与那些伟大的灵魂撞出耀眼的思想火花,在他们成长的道路上帮助他们刻下永不磨灭的印记。这是我这堂课的追求。

好,我的说课完毕,恳请两位老师多多指导。

第二篇:《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说课稿

教学目的:

1、学习本课生字词,了解驳论的特点.2、把握本文的内容结构, 学习驳论文的写法.3、学习鲁迅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增强民族自信心

重点难点:反驳论证的方法

导入新课

2003年,“神舟”五号载人飞船成功发射。我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独立掌握载人航天技术的国家。2004年雅典奥运上,中国代表团以32金的骄人成绩,跻身亚军,直逼美国霸主地位。2005年10月“神六”载人航天飞行获得圆满成功2008年,中国成功举办奥运会,2010年,世博会在上海成功举办。

同学们来说说,我们学过鲁迅先生哪些文章?《少年闰土》《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选自散文集《朝花夕拾》 《社戏》选自小说集《呐喊》 《风筝》选自散文诗集《野草》 《阿长与<山海经>》选自散文集《朝花夕拾》 《藤野先生》选自散文集《朝花夕拾》:《鲁迅自传》 《故乡》选自小说集《呐喊》 《孔乙己》选自小说集《呐喊》等等这些文章。今天我们来学习鲁迅先生的一篇杂文《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

一、介绍鲁迅与他的杂文

大家都知道鲁迅先生是我国箸名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他的知名是因为他不仅是一个思想家,一个文艺工作者,一个文学上的巨匠,同时是一个具有非常高的无产阶级革命觉悟的革命先驱。这一点我们以前已接触到了。鲁迅先生的思想最多的体现在他的杂文里面,他写得最多的也是他的杂文,他的集子有很多,今天我们学习的课文,选自他的杂文集《且介亭杂文集》。鲁迅先生是一个从旧社会,也就是当时的半封建半殖民的社会里产生出来的,同时又与半封建半殖民格格不入的这样一个人。他用自己的笔来揭露当时的社会,抨击社会的黑暗现象。同学们都知道,鲁讯先生最初是学医的,后来之所以转为学文,就是因为他认为只有文艺才能医冶中国人的伤病,才能医冶精神上的麻木,能够使中国人真正觉醒,从而使中国真正强大起来,那么鲁迅杂文就是起着这样一种警醒世人的作用,所以后人评价他的杂文,像匕首,投枪,每一刀每一枪,都刺中旧社会的要害,都能一针见血的揭露旧社会的种种弊端。这篇课文同样是这种性质的。

二. 解题

本文又是篇驳论文。

立论

议论文驳论点

驳论驳论据

驳论证

四. 写作背景

这篇文章写于1934年9月25日,正是“九一八”事变三周年之后。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日军占东北,进华北。妄图侵吞中华。国民党则安内让

外乞求“国联”主持公道而“国联”则袒护日本,认为日本侵略中国是“合法”之自

卫手段。一时悲观亡国的论调国四起。蒋介石就有这样的“名言”“预见”被时人

“誉为”“三日亡国论”。当时一些国民党的官僚政客,下野军阀,社会名流在北京,杭州等地举办大型法会,祈求神佛“解救国难”,“消此浩劫”。1934年8月27日

上海有影响的《大公报》也借《孔子诞辰纪念》的社评,公然提出:中国人失

掉自信力了。“民族的自尊民心与自信力,既已荡焉无存”。舆论是行动的先导,亡国先亡心。正当中华民族处于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针对舆论界的悲观亡国

论调,为鼓舞民族的自信心,鲁迅先生写了这篇杂文。

三 字词

1字: 慨(kǎi)叹省(xǐng)悟诳(kuāng)骗

诬(wū)蔑脂(zhī)粉脊(jǐ)梁

抹(mǒ)杀抹(mā微)布拐弯抹(mò)角

前仆(pū)后继状元宰(zǎi)相搽(chá)词:玄虚:用使人迷惑的形势来掩盖真相的欺骗手段。

渺茫:因遥远而模糊不清,因没有把握而难以预期。

诳骗:说谎话骗人。

诬蔑:捏造事实,毁坏别人名誉。

生路:文中指维持生活或生存的途径。

家谱:家族记载本族世系和重要人物事迹的事。

怀右伤今:怀念古代的社会,哀叹现实的社会,用以表示那种悲观厌世,到退还右的思想情绪。

为民请命:替老百姓说话。

埋头苦干:专心地下苦功夫做事。

前仆后继:前面的人倒下来,后面的人继续跟上去。形容应用奋斗,不

怕牺牲。

自欺欺人:用自己都难以置信的话,或手法来欺骗别人。舍身求法:原指佛教徒舍弃肉身去追求佛法,后来比喻为追求真理而不

惜牺牲个人的生命。

地大物博:文中指国家疆土辽阔,资源丰富。

五.把握文章内容结构

第一部分:(1--2)摆出对方的论点和论据。

作者在文章的开头就树立了批驳的靶子,摆出论敌的论据和论点。论据是:

两年以前我们总是自夸地大物博,不久就不再自夸了,只希望着国联,现在是一

味求神拜佛。论点是: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第二部分:(3--8)驳斥论敌的论点和论据。

从批驳敌论论证入手指出敌论论证的荒谬,根据论敌的论据根本就不可能得

出中国人失掉自信力的结论。正确的推理应该是:先前的信“地”、信“物”后

来的信“国联”。只能说中国人曾经有过“他信力”。自从对国联失望之后,“他

信力”也失掉了;求神拜佛只能会令人更长久的麻醉着自己,所以中国人现在是

在发展着“自欺力”。通过批驳论敌的论证,证明了论敌的论点根本不能成立。

接着作者针锋相对地提出正面论点: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作者举出了

自古以来的事实和现在的事实作为论据,使正面的论点立于不败之地。正面论点的确立,又是对论敌论点的间接驳斥。

第三部分:(9自然段)得出结论,号召广大中国人民要分清是非,向英雄人物学习,积极投入革命的洪流中去。(9自然段)

这一部分,鲁迅号召广大中国人民必须擦亮眼睛,剥去敌人的伪装,彻底粉碎反革命的阴谋活动。“状元宰相”是为一小撮上层统治阶级搞摇旗呐喊的,“地底下”是指中国人的真正代表及其正在奋斗的光辉业绩。这里运用了比喻,含义是: 反动派及其御用文人的文章是荒谬的,不足为据的,要自己亲自到被压在下面的另一个世界里去观察。

六. 布置作业:如何理解“地底下”?

附:主体板书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

鲁迅

一、(1-2)摆出敌论点和论据。

二、(3-8)驳斥论敌。

夸地大物博 ——信地 信物

失掉了

驳论证求国联 ——信他人他信力,发展着

求神拜佛 ——自欺自欺力

驳论点有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都有脊梁

三、(9)结论

附:主体板书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

鲁迅

一、(1-2)摆出对方论点和论据。

夸地大物博 ——信地 信物

失掉了

二、(3-5)驳论证求国联 ——信他人他信力,发展着

求神拜佛 ——自欺自欺力

三、(6-8)正面立论 有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都有脊梁

三、(9)结论

破 立

第三篇: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说课稿

一、说教材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是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一篇议论文。本单元所选的四篇议论文,具有丰富的人文教育资源。《课程标准》中要求“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培养爱国主义感情、社会主义道德品质,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鲁迅先生的《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选择了特定历史时期敌方的论调,在以大量事例对敌方错误的论调进行无情的鞭挞基础之上,作者又提出了自己的论点,进而进行了论证,这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以及语文熏陶的极好文本。

我们的学生对“自信”二字的理解,只是停留于表面,限于感性,未能深入,不能升华,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我将尽量避免空洞的说教,只充当导演的角色,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也就是要体现“以学生为主体,以老师主导”的教学理念,让他们自己去体会文中所包含的感情,在潜移默化中培养他们的自信心。

所以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如下:

知识目标:学习议论文的写作特点及本文的驳论方法。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能力。

情感目标:通过讨论交流培养学生的自信心。

二、说教法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是一篇议论文,根据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和重、难点,我准备采用听读法、讨论法、欣赏感悟法进行教学。

听读法:听读可让学生理会文章内容,把握文章结构,理解文章情感。

讨论法:这是本课教学的主要方法。它可以培养学生说的能力,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

欣赏感悟法:历史已成过去,但我们必须保持清醒。作为中华民族的一员,我们绝不能忘记历史,更不能失掉自信。本环节我将展示一些图片让学生欣赏感悟,引导他们树立信心。

三、说学法

本课教学过程分为四大板块,即“积极的说——默默地看——仔细的析——勇敢的写”,指导学生通过“听、说、读、写”四个环节感受文章所体现的自信心,并在此过程中培养能力。

教具准备:自制课件(多媒体教学)

四、说教学程序2~skI

(一)导入7z1、我们常说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我将在课前3分钟播放歌曲《松花江》,营造氛围。

设计意图:歌曲《松花江》是一首悲壮的歌曲,播放这首歌曲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对爱国情怀的印象,从而引导学生“积极的说——默默地看——仔细的析——勇敢的写”。

2、了解时代背景有助于理解文章的主题,在教本课前,我将播放一些历史画面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

(二)内容分析D

这是本课的重点部分,我将用多媒体展示提示学法,即“积极的说——默默地看——仔细的析——勇敢的写”。

第一个环节:积极的说

对于以前学过的重要知识,学生到底掌握的怎么样了,这节课是个很好的检测机会。上课时,我马上创设一种轻松的学习氛围,面带微笑的走进教室,多媒体展示鲁迅先生的相关图片,然后虚心的问大家:“同学们,我很想知道鲁迅的相关知识,你们能够告诉我吗?”

第二个环节:默默地看

感情的积蓄,润物无声,无声的看总是积聚感情的最好办法。因此让学生们默默地看,静静地积聚感情,是帮助学生了解背景,培养感情的好方法。在大家默默地看图片时,我将适时地播放一些背景音乐,为课堂营造一种气氛。

第三个环节:仔细的析

如何帮助同学了解课文,分析议论文的主要特点,是这节课的重点。本节课我将引导学生各抒己见,仔细的分析课文结构以及结构。

第四个环节:勇敢的写

作为有自信力的中国人的子孙,在学过这篇文章之后肯定大有感慨,在此基础上,我将设计一个环节积极引导学生把心中的想法写出来,培养学生写的能力。

(三)布置作业

略(见课件)

第四篇:《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说课稿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说课稿

通化市第十八中学 王芳

各位评委老师:

你们好!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九年级上第四单元第16课《中国人失掉自信 力了吗》。

一、说教材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是鲁迅先生的一篇杂文。这篇文章写于 1934 年 9 月 25日。当时,日本帝国主义的铁蹄在践踏了东北三省之后,又向关内步步 进逼,亡国灭种的威胁迫在眉睫,悲观失望的情绪主宰了一部分人的头脑。鲁迅作为民族之魂的思想家,针对舆论界曾有“民族的自尊心与自信力,已荡然无存”悲观论调,写下了此文,旨在警醒国人,振奋民族的精神。因此,解读这篇文章,重在走进鲁迅的世界,感悟鲁迅的民族精神。一这是一篇典范的驳论文。文章分三个层次展开论述,驳斥了“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这一错误论调,有力地论证了“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课文结构严谨,层次清楚,论证缜密。二这篇文章是一首民族脊梁的颂歌。鲁迅先生满腔热情地歌颂了“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思想深刻,鲜明的体现了鲁迅作为思想家的风范和魅力。三这篇文章语言泼辣、犀利、有力,感情色彩浓重。

根据对文章的理解,确立以下: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

1、指导学生抓住论辩的要害,分析本文严密的逻

辑性,培养学习驳论的方法。

2、品味关键词语,欣赏鲁迅杂文尖锐泼辣而深沉热烈、富有战斗性的语言 风格。

过程与方法:采用自主、合作、交流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联系历史现实,继承鲁迅“民族

魂”,弘扬民族精神,增强民族自信心和 自豪感。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理清本文的思路和逻辑结构,体会本文凝练而精彩的语言。

【教学难点】:理解鲁迅忧国忧民,关心民族命运的思想情怀,弘扬民族精神,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二、说教法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是一篇驳论文,根据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和重、难点,我准备采用听读法、交流讨论法、欣赏感悟法进行教学。

听读法:听读可让学生理会文章内容,把握文章结构,理解文章情感。

交流讨论法:这是本课教学的主要方法。它可以培养学生说的能力,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

欣赏感悟法:历史已成过去,但我们必须保持清醒。作为中华民族的一员,我们绝不能忘记历史,更不能失掉自信。本环节我将展示一些图片让学生欣赏感悟,引导他们树立信心。

三、说学法

本课教学过程分为四大板块,即“积极的说——认真地读——仔细的析——勇敢的写”,指导学生通过“听、说、读、写”四个环节感受文章所体现的自信心,并在此过程中培养能力。教具准备:自制课件(多媒体教学)

四、说教学程序

(一)导入(3分钟)

1、伦敦奥运圣火刚刚熄灭,38块金牌,88块奖牌的辉煌,沉淀在每一个中国人的心中,昔日的“东亚病夫”早已成为如今的东方巨龙,强健的华夏儿女在世界面前尽展他们的雄风。中国人自强不息,为了美好的明天而努力奋斗!中国人自信不已,从不会为短暂的屈辱而沉沦萎靡。不信,就让我们一起去看看鲁迅先生的生花妙笔!(教师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我们常说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我利用伦敦奥运会我国获得的奖牌数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对爱国情怀的印象,从而引导学生“积极的说——认真地读——仔细的析——勇敢的写”。

2、、多媒体出示学习目标。

(二)内容分析

这是本课的重点部分,我将用多媒体展示提示学法: 【第一个环节】:积极的说(6分钟)

1、对于以前学过的重要知识,学生到底掌握的怎么样了,这节课是个很好的检测机会。上课时,我马上创设一种轻松的学习氛围,出示鲁迅先生的相关图片,然后问大家:“同学们,我很想知道鲁迅的相关知识,你们能够告诉我吗?”

2、学生交流课前收集的有关鲁迅及本文写作背景资料,老师利 用多媒体补充历史资料。学生既了解了文章的写作背景,又对文章的情感有了初步感知,为学习课文 做下了铺垫。

3、我还让学生积极地说自己预习字词的情况。【第二个环节】:认真地读(6分钟)

1、默读:感情的积蓄,润物无声,无声的看总是积聚感情的最好办法。因此让学生们默默地读,静静地积聚感情,是帮助学生了解背景,培养感情的好方法。在大家默默地朗读时,我将适时地播放一些背景音乐,为课堂营造一种气氛。

2、指名读:

本篇文章篇幅短小,在学生默读的基础上,指名朗读,进一步体会本文的感情和内容。

【第三个环节】:仔细的析(20分钟)

如何帮助同学了解课文,分析议论文的主要特点,是这节课的重点。我用课件出示几个问题:

①据提示分析结构内容。

②本文是一篇驳论文,请从1——2段找出作者要批驳的论据和论点? ③针对敌方的论据和论点,作者是怎样直接反驳的?(从3——5段中找)④为彻底驳倒敌论,作者还从正面提出了什么观点?并用哪些论据来证明自己的观点?(从6——8段中找)

⑤作者通过分析批驳,关于“自信力”提出了怎样的结论? ⑥分析本文的写作思路:

⑦本文语言很有特色,找出你喜欢的句子,分析其特点。

这些问题我将采用小组合作交流讨论法引导学生各抒己见,仔细的分析课文结构、掌握驳论文的写法 及语言风格体会本文的思想内涵,攻破重点和难点。【第四个环节】:勇敢的写(5分钟)

作为有自信力的中国人的子孙,在学过这篇文章之后肯定大有感慨,在此基础上,我设计了拓展延伸题:本环节我用多媒体出示几幅图片:神舟九号载人飞船的成功发射图片、伦敦奥运会的金牌得主图片、钓鱼岛的维权活动的图片等让学生欣赏感悟,引导他们树立信心。积极引导学生把心中的想法写出来,培养学生写的能力。

(三)小结

(四)布置作业

板书设计:

第五篇: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 说课稿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

各位评委老师同学们,大家上午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单元课文《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教法设计,学法指导,教学过程四个方面来进行我的说课 教材分析

本单元的课文都是议论文,《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是鲁迅先生后期的一篇杂文。课文短小精悍,语言犀利,带有强烈的讽刺意味。文章写于“九·一八”事变三周年之后,当时中国人沉浸在失败的阴影中,国内充斥着悲观无望的论调,鲁迅先生凭着爱国精神和敏锐的洞查力发出中国人自立自强的呐喊,猛烈抨击了奉行不抵抗政策的国民党反动派,又热情歌颂了英勇斗争的中国人民!

新课标重点提出让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培养爱国主义感情、社会主义道德品质,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这篇课文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以及语文熏陶的极好文本,加之本文语言和结构上的特点,我为本科设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

1、理解文章重点词句的含义,体会文章尖锐犀利、富于战斗性的语言特点。

2、认识鲁迅杂文的深刻内涵及特点,培养思辨能力,初步学写驳论文。

3、学习作者的爱国精神,增强民族民主意识。

根据九年级学生对议论文的学习能力,以及本单元对学生的要求,我设定了以下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重要语句的深层含义,体会本文的语言特点

难点:学习文章的写作技巧,即文章的驳论方式:驳论证。

教法设计

明确的教学目标犹如指引航向的灯塔,而科学的则是顺利抵达彼岸的助力。

新课改要求教师转变角色,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的指导思想来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和独立性。为实现本课教学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在本科教学中我首先采用

情景设置法:通过教师的情境引导创设出学生自主学习的氛围

通过问题引导指导归纳带领同学深入文本

欣赏感悟法:播放视频和图片展示体现中国人自强自信的一面,引导学生树立信心。

让学生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感悟思考体验

学法指导

一个优秀的语文教师教会学生的不仅仅的知识,更重要的是要教会他们学习的方法,要让他们知道怎样学,如何学。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说:“凡为教者必期于达到不需教”,在本课教学中指导学生通过“听、说、读、写”四个环节感受文章所体现的自信心,并在此过程中培养能力:既

默默地看——激情地读——仔细的析——勇敢的写。

教学过程

本课教学我将分为两个课时来完成,具体的步骤如下:

导入新课,资料助读,诵读打基,深入研究,拓展延伸

一、导入新课:

视频播放:同学们,不知道你们有没有这样的感觉,每次我看到这样的场面心里就忍不住的激动振奋,因为感觉我们的祖国是那样的强大,我们作为一个中国人也充满了自豪感,自信力。要是有人指着你说,你们中国人都是些没有自信的人你会赞同吗?今天就让我们学习鲁迅先生的一篇杂文,看看先生是怎样驳斥这一无稽论调的采用这样的导入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尽快地进入到文本的学习当中

二、资料助读---默默地看。孟子说过:“颂其诗,则读其书,知其人,则论其世”,因为本文与现代相隔了七十六年之久,当时情形与现在殊不相同,要正确地把握课文的深层含义,就有必要让学生了解当时的时代背景,以及作者本人。在这个环节,我将向学生播放图文声像,介绍相关的历史知识

今天由于时间的关系就暂时播放到这。通过这一环节,学生了解了文章的写作背景,对于后文中涉及到的时代词汇就容易理解得多了,为了让学生整体把握文本我设计了第三个环节

三、诵读打基——激情地读

由于本文是一篇议论文,要求学生对于课文论点论据的掌握这个任务是首当其冲的。首先教师提出这样几个问题:

文章中对方的错误观点是什么?作者为什么认为它是错误的?作者正面提出的观点是什么?支持观点的依据又是什么?让学生带着这些问题朗读课文,培养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学生思考、交流,明确:对方的错误观点是: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作者之所以认为它是错误的,因为信”地”信”物”信”国联”,从未相信过自己,而现在的求神拜佛,则是自欺了。作者正面提出的观点是:”中国有并未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因为有过去和现在的事实为证。

为了让学生更进一步地领会语言的表达技巧,更贴切地体味作者的情感。我设计了第四个环节

四、深入研读——仔细地析

这一环节将让学生进行探究性的阅读和创造性的阅读,提高阅读质量。学生4人一小组就下列问题讨论探究,并派代表说出讨论的结果。

1、回归课文我们可以看到,作者在一开头就一直在承认对方所说的都是事实,但他既然认为对方的观点是错误的,为什么还要在一开头就坦然承认对方说的都是事实?

首先承认对方说的是事实,但通过分析问题,发现对方所谓的事实根本就不是自信力的问题,再否认对方的观点。指出对方论据证明论点的过程不成立,这是驳论证,它欲擒故纵,先”抬”后”贬”,吊起读者的胃口,达到讽刺的效果。

(2)在阅读过程中,学生一定会注意到在文中第1、4段有一部分加点的文字,国民党检察官曾删掉这段文字,这说明了什么?

“求神拜佛”四字是其中一处,这是个什么说法我们在前面的背景介绍谈过,恐怕是国民党在山穷水尽时为求所谓的保国运的最后一招。鲁迅是个现实感很强的人,他一针见血地指出”求神拜佛”的危害,揭露了上层统治者大搞求神拜佛来掩盖自己投降卖国的反动本质,这自然触到了国民党的痛处。那些国民党不得不把它删掉,不然如何见人?

(3)我们知道鲁迅先生对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与否,所持的观点是中国有并未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他们是中国的脊梁。那么所谓中国的脊梁是指什么人?为什么他又说他们的牺牲不能为”大家”所知道?”中国的脊梁”是指踏踏实实地为民族进步而奋斗的人们,他们是使中国挺立起来的”脊梁”,他们是中国人的擎天支柱。原因有三个:第一,他们在追求自由、解放的过程中总是被镇压、暗杀;第二,由于中国长期的专制奴役统治,许多事情民众无法知道真相;第三,近代以来的许多社会变革大多缺乏对广大民众的宣传发动,对于为自由而牺牲的先驱者,大多表现出”看客”的心态。

品味语言 揣摩推敲

本文语言保持了鲁迅杂文的一贯风格,尖锐犀利,富有战斗性,接下来我将引导学生列举一些典型语句加以品味、分析。

步骤一:品读课文第1段,师生一起揣摩、推敲“总”、“只”、“一味”三个副词,学会语言表达技巧,领悟到作品的内蕴,培养了学生的理解能力和语言运用能力。

步骤二:品读课文第3、4自然段,揣摩“自欺力”、“他信力”造语的新奇。通过揣摩,学生领会了这是一种修辞手法叫仿拟或仿词,是作者用“自”与“他”、“信”和“欺”两组反义词衍义造成。这一字的改动,既显示了作者高超的语言艺术,又将反动派,自欺欺人的形象刻画得入木三分。使语言的幽默、辛辣、讽刺的意味更见强烈了。

此教学环节的设置既是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理解的展示,也是学生口头表达能力的锻炼。

五、拓展延伸——勇敢地写

以《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为题,由学生自选当代热点问题,进行评论写作。

教师总结:各种灾害困难与中国历史相生相伴,五千年的中华文明史,一百多年的近代史,每一章都充满着正义与邪恶、光荣与耻辱、斗争,中华民族始终未被斗倒趴下,始终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靠的是自己。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我想听见同学们亲口告诉我,中国人没有失掉自信力!

相关内容

热门阅读

最新更新

随机推荐